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肠间质瘤患者肿瘤组织中c-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突变的分子病理检测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宋业颖 许春伟 +4 位作者 吴永芳 邵云 张博 邰艳红 李晓兵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1672-1676,共5页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omal tumors,GIST)患者肿瘤组织中c-Kit和PDGFRA基因各亚型突变情况的研究。方法:应用直接测序方法检测65例GIST石蜡组织中c-Kit基因9、11、1 3和1 7外显子和P D G F R A基因1 2和1 8外显子突...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omal tumors,GIST)患者肿瘤组织中c-Kit和PDGFRA基因各亚型突变情况的研究。方法:应用直接测序方法检测65例GIST石蜡组织中c-Kit基因9、11、1 3和1 7外显子和P D G F R A基因1 2和1 8外显子突变情况。结果:G I ST肿瘤组织中c-K i t基因总突变率为63.08%(41/65),外显子9、11、13和17的突变率分别为23.08%(15/65)、35.38%(23/65)、1.54%(1/65)和3.08%(2/65);c-Kit基因各外显子之间双重突变共2例(3.08%),其中9外显子与11外显子双重突变1例(1.54%),11外显子与17外显子双重突变1例(1.54%);c-Kit基因11号外显子内双重突变2例(3.08%),三重突变1例(1.54%)。PDGFRA基因总突变率为3.08%(2/65),均为外显子18突变。c-Kit基因和PDGFRA基因双突变共存型1例(1.54%),为c-Kit基因13外显子V654L点突变和PDGFR A基因18外显子D842V点突变。结论:GIST患者中c-Kit基因存在较高的突变率,尤其为9和11外显子突变,其基因突变亚型分类能指导精准医学下伊马替尼的肿瘤靶向治疗,PD GF R A基因突变率和存在两种及其以上突变发生的发生概率虽低但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测序 胃肠间质瘤 C-KIT基因 pdgfra基因 突变率
下载PDF
应用FISH技术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PDGFRA基因异常表达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艳芳 郤连永 +3 位作者 王化 董菲 赵伟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77-1380,共4页
本研究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观察PDGFRA基因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中的异常表达情况。应用FISH技术和4q12三色重排探针,检测13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PDGFRA基因的重排形式,同时选择15例正常对照用于确定4q12探针异常荧光信号的... 本研究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观察PDGFRA基因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中的异常表达情况。应用FISH技术和4q12三色重排探针,检测13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PDGFRA基因的重排形式,同时选择15例正常对照用于确定4q12探针异常荧光信号的正常阈值。结果表明:13例患者中有1例纠正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其余12例中有2例检出FIP1L1-PDGFRA(F/P)融合基因,检出率为17%,但本研究未发现累及PDGFRA基因的其他易位形式。结论:利用4q12三色探针的FISH检测可同时观察PDGFRA基因的多种易位情况,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荧光原位杂交 pdgfra基因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c-Kit及PDGFRA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军 蔡航航 王渝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34-839,共6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中c-Kit/PDGFRA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185例GIST标本中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类型。结果 c-Kit基因突变中,外显子11突变...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中c-Kit/PDGFRA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185例GIST标本中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类型。结果 c-Kit基因突变中,外显子11突变最常见,以缺失突变、点突变及混合突变为主,并见3例双外显子突变。外显子9在小肠GIST中的突变率显著高于胃GIST,且均为A502-Y503串联重复突变,提示小肠GIST有独特的基因型。PDGFRA在上皮样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GIST中的突变率显著高于梭形细胞型GIST。c-Kit基因外显子11缺失突变的中高危GIST易出现术后复发转移,且复发转移患者中发生二次突变率较高,表现为c-Kit基因外显子13、14、17或18点突变,以13号外显子V654A最为常见。CD117和DOG1的表达与基因突变之间无相关性,不能作为预测疾病基因突变的指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核分裂象、Ki-67增殖指数、危险程度分级、术后复发和转移是影响GIST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后靶向药物治疗可一定程度改善预后。c-Kit基因外显子11缺失突变和外显子9突变的GIST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c-Kit基因9号外显子在小肠GIST中突变率较高,PDGFRA基因在上皮样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GIST中突变率较高。c-Kit基因外显子11缺失突变的中高危GIST易发生二次突变导致术后复发转移,外显子11缺失突变可作为GIST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C-KIT基因 pdgfra基因 突变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中c-kit和PDGFRA基因的突变及其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著学 成元华 张薇珊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8期583-586,共4页
背景与目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IST中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及突变位点与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疗效有关,而突变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一直存有争议。本研究探讨GIST中c-kit和PDGFRA基因的突变情况及... 背景与目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IST中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及突变位点与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疗效有关,而突变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一直存有争议。本研究探讨GIST中c-kit和PDGFRA基因的突变情况及意义。方法: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方法检测50例GIST中c-kit外显子9、11、13、17及PDGFRA基因外显子12、18的突变。结果:50例GIST中仅检测出c-kit外显子11突变,突变率为54%(27/50),均为杂合性突变。其中缺失性突变16例(59%)、点突变10例(37%),伴有点突变的缺失性突变1例。突变位点几乎均集中在5'端"热点"区(96%)。CD117阴性的2例GIST中1例检测到c-kit外显子11突变。外显子11突变在不同组织学类型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不同原发部位及不同侵袭危险性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c-kit突变是GIST的普遍现象,突变位点有集中趋势,以梭形细胞型突变最常见。突变检测不能作为生物学行为判断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C-KIT pdgfra基因 突变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中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多态性分析
5
作者 田玉旺 许春伟 +3 位作者 高文斌 张玉萍 石明伟 亓岽东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34-39,43,共7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omal tumors,GIST)中c-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的突变多态性。方法对93例GIST标本采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c-kit基因9、11、13、17号外显子和PDGFRA基因12、18号外显子序列。结果在93例G...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omal tumors,GIST)中c-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的突变多态性。方法对93例GIST标本采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c-kit基因9、11、13、17号外显子和PDGFRA基因12、18号外显子序列。结果在93例GIST中共检测到c-kit基因突变64例(68.82%),其中11号外显子突变56例,占全部病例的60.22%(56/93);9号外显子突变4例,占全部病例的4.30%(4/93);13号外显子突变3例,占全部病例的3.23%(3/93);17号外显子突变1例,为与11号外显子共突变,占全部病例的1.08%(1/93)。11号外显子突变方式以缺失突变最常见,占55.36%(31/56),其次是点突变(26.79%,15/56)和插入突变(串联重复)(14.29%,8/56),再次是伴点突变的缺失突变(3.57%,2/56);突变绝大多数为杂合性突变,少数为纯合性突变。突变位点多集中在5'端的经典热点,其次为3'端的框内串联重复。PDGFRA基因突变共检测到4例,其中1例为与c-kit共突变,其余3例占无c-kit突变病例的10.34%(3/29),占CD117阴性病例的37.5%(3/8),且均为18号外显子突变。结论大部分GIST中存在c-kit或PDGFRA基因的突变,少部分病例存在c-kit基因不同外显子双突变或c-kit基因和PDGFRA基因双突变共存型,其基因突变分型能指导伊马替尼的肿瘤靶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原癌基因蛋白质C-KIT pdgfra基因 基因突变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c-Kit/PDGFRA基因Sanger法测序套峰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被引量:3
6
作者 娄丽萍 倪娟 +3 位作者 杨成 段裴 熊东亮 许三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95-1199,共5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c-Kit/PDGFRA基因Sanger法测序套峰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方法提取111例胃肠道间质瘤石蜡样本的基因组DNA,采用PCR-Sanger测序法检测其c-Kit基因(外显子9、11、12、13、14、17和18)与PDGFRA基因(外显子12、14和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c-Kit/PDGFRA基因Sanger法测序套峰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方法提取111例胃肠道间质瘤石蜡样本的基因组DNA,采用PCR-Sanger测序法检测其c-Kit基因(外显子9、11、12、13、14、17和18)与PDGFRA基因(外显子12、14和18)序列。选择套峰出现频率较高的c-Kit基因18号外显子作为实验对象,将其PCR扩增产物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将111例PCR扩增产物5μL加入2μL SAP-ExoI中,乙组将111例PCR扩增产物1μL加入2μL SAP-ExoI中)进行酶解纯化,并行Sanger法测序,比较两组测序结果中出现套峰例数及突变例数的差异性。结果甲组c-Kit基因18号外显子测序结果中有95例(95/111,85.59%)出现明显套峰;乙组中有8例(8/111,7.21%)出现明显套峰;两组套峰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甲、乙两组111例c-Kit基因18号外显子测序结果中均有1例检测到突变,且突变位置及突变类型相同。结论充分酶解PCR扩增产物能够显著优化测序结果,降低套峰出现频率,且对突变检测未见明显影响,为胃肠道间质瘤的c-Kit/PDGFRA基因的准确测序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c-Kit/pdgfra基因 Sanger法测序 套峰
下载PDF
伊马替尼治疗1例有PDGFRA基因突变的12岁女孩的晚期胃肠道基质细胞瘤报道
7
作者 Kuroiwa M. Hiwatari M. +1 位作者 Hirato J. 杨周歧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 2006年第4期52-52,共1页
A 12- year-old girl presented with a large abdominal tumor. At surgery, a huge pedunculated extraluminal tumor was found arising from the greater curvature of the stomach and invading the surrounding structures, and t... A 12- year-old girl presented with a large abdominal tumor. At surgery, a huge pedunculated extraluminal tumor was found arising from the greater curvature of the stomach and invading the surrounding structures, and there were also a submucosal tumor measuring 5× 4× 4 cm and multiple intramural nodules beside themain tumor. These lesions,which were removed with 1.0- cm surgical margins,were immunohistochemically positive for c-kit (CD117) and CD34. A 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was made. The huge size of the tumor (3.6 kg inweight and 36× 25× 25 cm in diameter), the invasion of the surrounding structures, and the increased mitotic figures indicated the GIST had malignant potential.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roduct of RNAs from the tumor cells revealed a novel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α (PDGFRA) mutation, which would exhibit biologic consequences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c-kitmutation. The patient underwent a 3- month course of imatinib mesylate as adjuvant chemotherapy because of the possible risk for tumor recurrence. She is now doing well without any evidence of recurrence or metastasis 25 months after the surgery. Only 9 cases of GIST have been reported in children, and a review of those cases revealed GISTs in children would be associated with a better prognosis than in adults and that one third of pediatric GISTs presented with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n the newborn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gfra基因 伊马替尼 基质细胞 基因突变 黏膜下肿瘤 生物学特征 瘤体组织 胃腔 辅助性化疗
下载PDF
KIT/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沈艳莹 李晓琦 +7 位作者 杨琳希 方勇 聂明明 何子锐 侯英勇 曹晖 汪明 沈坤堂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04-813,共10页
目的探讨具有KIT/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靶向药物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和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纯合性”突变定义为应用一代测序法检测GIST的KIT/PDGFRA基因的状态时,表现... 目的探讨具有KIT/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靶向药物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和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纯合性”突变定义为应用一代测序法检测GIST的KIT/PDGFRA基因的状态时,表现为测序图中只有突变型基因序列,缺乏野生型序列或突变型基因序列的峰高远高于野生型基因序列(>3倍);“杂合性”突变定义为在测序图中表现为突变型基因序列与野生型基因序列同时存在,且峰高相近(≤3倍)。收集2008年1月至2021年5月上海4家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70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4例)、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6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例)]确诊为GIST并具有KIT/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的9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信息。排除围手术期死亡、合并其他恶性肿瘤以及临床病理资料不完整的患者。观察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靶向药物治疗效果,疗效评价采用Choi标准,分为肿瘤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病变(SD)和肿瘤进展(PD)。纳入同期经过手术完整切除的KIT基因11外显子“杂合性”突变高危GIST患者230例,以及应用伊马替尼(IM)治疗的复发或转移性“杂合性”KIT基因11外显子突变GIST病例117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将KIT基因11外显子“杂合性”突变与“纯合性”突变的GIST患者组成1∶1配对进行生存分析,比较经手术完整切除的两组高危GIST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以及复发或转移性的两组GIST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在92例具有KIT/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的GIST病例中,男性58例,女性34例,发病中位年龄62(31~91)岁;原发性GIST 83例。原发高危GIST(53例)、转移性GIST(21例)及复发性GIST(9例)占比90.2%(83/92)。KIT基因“纯合性”突变有90例(88例外显子11,1例外显子13,1例外显子17),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2例(分别为外显子12和外显子18)。全组中位随访时间49(8~181)个月。在经手术完整切除的61例原发局限性GIST中,2例为中危GIST、5例为低危GIST、1例为极低危GIST,其中1例中危GIST术后加用了1年IM辅助治疗,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肿瘤复发;其余53例为高危GIST,50例获得随访资料,其中22例在随访期间出现肿瘤复发。在9例直接采用新辅助靶向治疗(IM或阿伐替尼)的病例中,有5例具有完整影像学随访资料,患者的疗效评价均达到过PR。在所有92例具有KIT/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的GIST病例中,50例(54.4%)伴有肿瘤转移或在随访期间出现肿瘤复发或进展,12例(13.0%)因肿瘤死亡。匹配后的生存分析显示:在100例手术完整切除的高危GIST中,KIT基因11外显子“纯合性”突变的GIST比KIT基因11外显子“杂合性”突变的GIST的DFS更短(中位DFS:72个月比148个月,P=0.015);在60例复发或转移性的具有KIT基因11外显子突变的GIST中,“纯合性”突变的GIST比“杂合性”突变的GIST的PFS更短(中位PFS:38个月比69个月,P=0.04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IT/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与GIST的疾病进展有关。相应靶向治疗药物对于具有KIT/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的GIST仍然有效。相比KIT基因11外显子“杂合性”突变的GIST患者,KIT基因11外显子“纯合性”突变的GIST患者手术切除后更容易复发,且复发转移者IM有效控制时间短,预后更差。因此对于这部分病例,仍然有必要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KIT/pdgfra基因 纯合性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分析
原文传递
胃肠道间质瘤相关PDGFRA基因突变体功能的研究
9
作者 杨蕾 白辰光 +2 位作者 侯晓玮 刘晓红 马大烈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00-504,共5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中一个新的PDGFRA基因突变位点L839P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恶性转化作用。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将重组质粒稳定转染中国仓鼠卵巢上皮细胞(CHO)。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DGFRA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细胞计数法,描绘...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中一个新的PDGFRA基因突变位点L839P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恶性转化作用。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将重组质粒稳定转染中国仓鼠卵巢上皮细胞(CHO)。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DGFRA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细胞计数法,描绘细胞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并观察稳转突变型重组质粒CHO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瘤性。将PDGFRA突变型与kit野牛型莆组质粒共同瞬时转染CHO细胞,用Western blot法检测kit蛋白的表达及其磷酸化状态。结果阴性对照组、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细胞中均有PDGFRA蛋白表达。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较阴性对照组和李白对照组细胞生长速度加快;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处于增殖期的细胞比例分别为28.4%、24.5%、43.8%和40.9%,凋亡率分别为1.8%、1.9%、1.5%和1.6%。接种阳性对照组及实验组稳转细胞的裸鼠,3周后均见肿瘤生长。PDGFRA突变型质粒与kit野生型质粒共转染CHO细胞后,磷酸化kit蛋白表达明显增强。结论PDGFRA基因L839P点突变为功能获得性突变,对正常细胞有较强的恶性转化作用,并可激活kit蛋白,导致肿瘤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基因 pdgfra L839P 基因突变 恶性转化
原文传递
胃肠间质瘤的分子靶向药物研究与应用进展
10
作者 黄满相 韦春莹 +1 位作者 祁邓平 钟晓刚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07-0014,共8页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充质肿瘤,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1-2%,约有80%和10%的GIST分别存在的KIT和PDGFRA突变,还有约10%的GIST不存在KIT和PDGFRA突变,称之为野生型GIST。手术切除仍是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但对于复发、转移或...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充质肿瘤,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1-2%,约有80%和10%的GIST分别存在的KIT和PDGFRA突变,还有约10%的GIST不存在KIT和PDGFRA突变,称之为野生型GIST。手术切除仍是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但对于复发、转移或不可切除的GIST,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TKI)伊马替尼是治疗GIST的首选药物,由于GIST基因突变位点的不同,对不同的靶向药物的敏感度也不同,因此需要不同的药物治疗,并且随着治疗的进行,越来越多的患者会出现继发耐药性,传统的靶向药物已经难以为继,因此需要更换新的靶向药物来治疗,如舒尼替尼、瑞戈非尼、瑞普替尼等药物,因此本文对GIST的靶向药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靶向治疗 KIT基因 pdgfra基因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靶向药物治疗相关基因突变临床分析
11
作者 眭玉霞 秦晓英 +1 位作者 陈灵锋 庄敏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靶向药物治疗相关基因(C-KIT和PDGFRA)在治疗胃肠道间质瘤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福建省立医院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240例,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基因突变情况(C-KIT基因9、11、13、17、18号外显子,PDGFRA基因12、18号外显子),分析其与... 目的探讨靶向药物治疗相关基因(C-KIT和PDGFRA)在治疗胃肠道间质瘤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福建省立医院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240例,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基因突变情况(C-KIT基因9、11、13、17、18号外显子,PDGFRA基因12、18号外显子),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C-KIT基因突变率为79.2%,其11、9及13号外显子的突变率分别为80.5%、10%、4.2%,11号外显子以缺失突变及点突变多见.2)PDGFRA基因突变率为6.7%,其18号外显子突变率93.75%,D842V点突变多见.3)C-KIT基因11号外显子突变在胃部发生率高,以中高危级别多见,组织学以梭形细胞型多见.PDGFRA基因18号外显子突变在胃部发生率高,以极低危、低危级别多见,组织学以上皮细胞型为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发生C-KIT/PDGFRA基因突变的频率很高,突变位点及形式多样,建议临床治疗前进行C-KIT/PDGFRA基因联合检测,为靶向药物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C-KIT基因 pdgfra基因 靶向治疗
下载PDF
270例胃肠间质瘤基因突变谱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梦莹 张军 +2 位作者 吴星烨 白慧丽 张玉洪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27,共6页
目的 :分析研究270例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患者c-kit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α,PDGFRA)基因突变特点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至201... 目的 :分析研究270例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患者c-kit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α,PDGFRA)基因突变特点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70例GIST患者基因检测结果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1)270例患者中220例检测到c-kit突变,突变最常发生于11号外显子,其次为9号外显子。9号外显子均为A502-Y503重复突变。11号外显子主要为缺失突变和点突变,最常发生于557~560位点。7例PDGFRA突变中以D842V突变最常见。(2)c-kit 11突变中点突变和混合突变发生在胃上的概率小于其他类型突变(P=0.022)。c-kit 11突变患者中大于50岁的频率高于其他c-kit突变(P=0.040)。c-kit 9突变发生在小肠上的频率大于其他突变(P=0.000)。PDGFRA突变与野生型患者核分裂象<5/50 HPF的比例大于c-kit突变的患者(P=0.027)。c-kit突变患者CD117阳性率大于PDGFRA突变与野生型(P=0.000)。野生型患者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阳性率高于突变型(P=0.002)。结论:GIST患者发生c-kit/PDGFRA突变的频率高,且突变位点、类型多样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密切,是GIST患者个体化治疗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C-KIT基因 pdgfra基因 基因突变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原发、复发及转移胃肠道间质瘤KIT及PDGFRA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顾怡瑾 李安琪 +5 位作者 董磊 许海敏 申霞 谢嘉玲 袁菲 王朝夫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3期257-264,共8页
目的:探讨原发、复发及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中的KIT及PDGFRA基因突变与免疫表型、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4年到2020年本院167例资料完整的原发GIST患者,其中复发及转移患者22例... 目的:探讨原发、复发及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中的KIT及PDGFRA基因突变与免疫表型、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4年到2020年本院167例资料完整的原发GIST患者,其中复发及转移患者22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及第一代测序技术对167例原发GIST病灶及22例复发或转移转移灶进行CD117、DOG1、CD34和Ki-67增殖指数检测,以及KIT基因第9、11、13、17号外显子和PDGFRA基因第12、18号外显子测序。结果:167例原发GIST中KIT和PDGFRA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83.8%(140/167)和3.0%(5/167)。KIT外显子11突变率为74.9%(125/167),外显子9突变率为8.4%(14/167),外显子17突变率为0.6%(1/167)。5例GIST原发灶中存在PDGFRA基因外显子18突变,其中4例为D842V突变。KIT外显子突变类型包括点突变(34.3%,48/140)、缺失突变(40.7%,57/140)、重复突变(3.6%,5/140)、混合突变(插入合并缺失,12.1%,17/140),其中携带KIT外显子11非点突变的GIST(n=76)Ki-67增殖指数(10.7%)高于携带外显子11点突变(n=45)的GIST(8.1%)(P=0.005 2)。22例复发及转移GIST病灶中,KIT双外显子突变共有9例,其中6例为外显子11和17双突变,2例为外显子11和13双突变,1例为外显子9和13双突变。在22例复发、转移GIST患者中,与KIT单突变(中位时间60个月)及野生型(中位时间30个月)相比,KIT双外显子突变患者的无疾病进展时间显著延长(中位时间为108个月,P=0.029 9和P=0.011 1),而Ki-67表达值、CD117、DOG1、CD34、肿瘤直径及核分裂象与前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GIST灶中,以KIT基因外显子11突变为主,缺失突变最多,占40.7%;原发灶KIT基因外显子11非点突变的肿瘤患者,其Ki-67表达值高于点突变类型患者,可能提示该类患者的肿瘤生物学行为更差。与原发灶KIT基因突变模式均为单外显子突变不同,复发及转移灶存在KIT基因双外显子突变,且占比较高(9/22)。在肿瘤转移、复发患者中,与野生型及单突变者相比,KIT基因双外显子突变者无疾病进展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KIT基因 pdgfra基因 临床病理
下载PDF
基因突变与胃肠道间质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万川 廖国庆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9期892-894,共3页
c-kit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的功能增强性突变是导致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主要原因。c-kit基因及PDGFRA基因的突变位点及突变方式对肿瘤的临床特征有明显影响。笔者就基因... c-kit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的功能增强性突变是导致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主要原因。c-kit基因及PDGFRA基因的突变位点及突变方式对肿瘤的临床特征有明显影响。笔者就基因突变与GIST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原癌基因蛋白质C-KIT 基因 pdgfra 基因突变 综述文献
下载PDF
胃肠道神经鞘瘤27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冯怡锟 胡桂明 +3 位作者 蒋玉涵 常佳 吴会芳 任景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46-1148,共3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神经鞘瘤(gastrointestinal schwannoma,G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水平。方法收集27例G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及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9例,女性1... 目的探讨胃肠道神经鞘瘤(gastrointestinal schwannoma,G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水平。方法收集27例G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及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9例,女性18例;年龄41~83岁,平均60岁。27例均发生于胃,临床多表现为腹痛或黑便。肿瘤直径2. 7~8. 5 cm,均位于肌壁内,边界较清,切面灰黄色。低倍镜下20例(74. 1%)肿瘤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套;肿瘤实质由梭形细胞组成,呈条束状或波浪状排列。免疫表型:肿瘤细胞不同程度表达S-100 (100%,27/27)、SOX-10 (100%,27/27)、GFAP (63. 0%,17/27)、CD57 (70. 4%,19/27)、pgp9. 5(70. 4%,19/27)。9例GS行c-KIT及PDGFRA基因测序,均为野生型。21例患者于手术后随访5~126个月(平均56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GS是一种罕见的消化道软组织肿瘤,淋巴细胞套是重要的形态学特征之一,需结合S-100、SOX-10等免疫组化标志物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肿瘤 神经鞘瘤 免疫组织化学 C-KIT基因 pdgfra基因
下载PDF
与神经纤维瘤病Ⅰ型伴发的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唐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3-355,共3页
大多数散发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s,GIST)具有c-kit基因或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的突变,最常发生于胃,其次是小肠、肛门直肠等。通常单发,偶见多发。部分多发性GIST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有关。NF... 大多数散发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s,GIST)具有c-kit基因或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的突变,最常发生于胃,其次是小肠、肛门直肠等。通常单发,偶见多发。部分多发性GIST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有关。NF1可伴发多种病变,GIST被认为是最常见的与NF1相关的胃肠道肿瘤,NF1患者发生GIST的危险性明显提高,多项研究证实:NF1伴发的GIST与散发性GIST在临床病理、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状态等方面均有不同,是一种独特的肿瘤,表现为多中心发生、好发于小肠,瘤细胞呈梭形,缺乏KIT及PDGFRA突变,不对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治疗产生应答,大多数临床经过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 小肠间质瘤 预后 c-kit基因突变 pdgfra基因突变
下载PDF
ALK阳性肺腺癌脑转移个例诊治分析
17
作者 何冬云 王凤楠 +2 位作者 邓秋华 黄丽燕 杨海虹 《广东医学》 CAS 2019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探讨KIT/PDGFRA基因扩增导致1例ALK阳性肺腺癌脑转移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报道KIT/PDGFRA基因扩增导致1例ALK阳性肺腺癌脑转移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结果患者脑转移瘤手术组织采用第2代基因测序(NGS)方法检测,结果示KIT和PDGFRA... 目的探讨KIT/PDGFRA基因扩增导致1例ALK阳性肺腺癌脑转移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报道KIT/PDGFRA基因扩增导致1例ALK阳性肺腺癌脑转移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结果患者脑转移瘤手术组织采用第2代基因测序(NGS)方法检测,结果示KIT和PDGFRA基因扩增。治疗上克唑替尼联合KIT/PDGFRA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获得良好疗效。结论 ALK阳性肺腺癌患者脑转移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可以选择克唑替尼联合颅脑放疗或第2代ALK-TKI治疗。如患者治疗时单独出现颅内进展,可行组织活检,明确分子病理状态,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T/pdgfra基因扩增 ALK阳性 脑转移瘤 肺腺癌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的基因检测与临床、病理、影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晓燕 蔡存伟 +3 位作者 徐宝金 张丽娜 林凡入 张勇 《解剖科学进展》 2020年第6期693-696,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中c-Kit/PDGFRA基因突变、琥珀酸脱氢酶(SDHB)表达缺失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MSCT影像学表现在GIST分子诊断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7年10月中经手...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中c-Kit/PDGFRA基因突变、琥珀酸脱氢酶(SDHB)表达缺失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MSCT影像学表现在GIST分子诊断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7年10月中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2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资料,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标本中c-Kit/PDGFRA基因突变情况,随后在野生型GIST中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SDHB表达情况。结果与野生型相比,c-Kit/PDGFRA基因突变型GIST更易发生在年龄大的患者、肿瘤坏死及核分裂象易见、危险度分级更高、CD34、CD117及DOG-1的阳性表达率更高(P<0.05)。SDHB缺陷型GIST与野生型相比,较少出现肿瘤坏死及Ki-67增殖指数较低,SDHB缺陷型和SDHB野生型GIST在增强△CT值间的差异显著(P<0.05),SDHB缺陷型的增强△CT值明显高于野生型。而c-Kit/PDGFRA基因是否突变在增强△CT值间的差异不显著,两组平扫期△CT值的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IST中c-kit/PDGFRA基因的突变与SDHB的表达具有不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CD34、CD117及DOG1的表达情况可作为预测GIST患者cKit/PDGFRA基因突变的指标。增强△CT值的变化对于MSCT诊断SDHB野生型GIST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C-KIT基因 pdgfra基因 SDHB 多层螺旋CT(MSCT)
原文传递
一例伴有PDGFRA和EV11重排的髓系肿瘤患者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
19
作者 韩文敏 晁红颖 +4 位作者 周民 岑岭 陈苏宁 何雪峰 卢绪章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3-97,共5页
目的提高对伴有PDGFRA和EV11重排的髓系肿瘤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的认识。方法收集1例同时伴有PDGFRA和EVI1基因重排的髓系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巢式PCR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现... 目的提高对伴有PDGFRA和EV11重排的髓系肿瘤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的认识。方法收集1例同时伴有PDGFRA和EVI1基因重排的髓系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巢式PCR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皮疹、关节肿痛及间断发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嗜酸细胞增多,体检示巨脾;骨髓病理示骨髓组织明显增生、嗜酸细胞明显增多;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Y,t(3;5)(q26;q15)[6]/46,XY[10];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PDGFRA及EVI1基因重排均为阳性,巢式PCR证实FIPIL1/PDGFRA阳性。患者经单药伊马替尼(200mg/d)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随访期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FIP1L1/PDGFRA转录本水平逐渐下降,并在治疗第10个月转为阴性,但EVI1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且稳定不变。结论同时伴有PDGFRA和EVI1重排的髓系肿瘤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分子遗传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单药小剂量伊马替尼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P1L1/pdgfra融合基因 EVI1基因重排 髓系肿瘤
原文传递
胃肠间质瘤分子分型的临床实践价值 被引量:9
20
作者 潘志忠 伍小军 姜武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4期317-320,共4页
随着分子靶向治疗在胃肠间质瘤(GIST)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GIST中的分子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发现.GIST患者的药效反应和预后与其本身的基因改变,即分子分型密切相关。借助分子分型,将肿瘤生物学行为相似的患者归为同一组别,... 随着分子靶向治疗在胃肠间质瘤(GIST)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GIST中的分子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发现.GIST患者的药效反应和预后与其本身的基因改变,即分子分型密切相关。借助分子分型,将肿瘤生物学行为相似的患者归为同一组别,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可能会成为今后GIST临床实践的重要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KIT基因 pdgfra基因 分子分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