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G-G-CSF和G-CSF预防实体瘤或淋巴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相关事件的Meta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孙习鹏 陈燕 +2 位作者 李星霞 陆瑶华 郭澄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2期785-792,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预防实体瘤或淋巴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相关事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NKI、VIP、WanF... 目的:系统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预防实体瘤或淋巴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相关事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NKI、VIP、WanFang Data和SinoMed数据库,搜集关于PEG-G-CSF和G-CSF预防实体瘤或淋巴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相关事件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2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个RCTs,合计251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主要结局指标方面,PEG-G-CSF与G-CSF相比,对化疗后第1周期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发生率[RR=0.70,95%CI(0.46,1.06),P>0.05]和化疗后多周期FN发生率[RR=0.80,95%CI(0.61,1.04),P>0.05]的作用相当;在次要结局指标方面,PEG-G-CSF与G-CSF相比,可以降低化疗后第2周期3/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RR=0.80,95%CI(0.68,0.94),P=0.008]和化疗后第4周期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MD=-0.23,95%CI(-0.42,0.04),P=0.02],对化疗后第1,3,4周期3/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化疗后第1,2,3周期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骨痛或骨骼肌肉痛发生率的作用相当(P>0.05)。结论:现有证据表明PEG-G-CSF和G-CSF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相关事件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相似,但PEG-G-CSF可以部分改善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研究PEG-rhG-CSF与rHSA-hG-CSF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被引量:13
2
作者 马国昌 陈枢青 +3 位作者 朱振洪 黄岩山 潘会强 周金宝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7-200,共4页
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聚乙二醇修饰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与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融合蛋白(rHSA-hG-CSF)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验证两种方法对rhG-CSF半衰期(T1/2)的影响。小鼠... 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聚乙二醇修饰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与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融合蛋白(rHSA-hG-CSF)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验证两种方法对rhG-CSF半衰期(T1/2)的影响。小鼠分别皮下给药rhG-CSF,PEG-rhG-CSF与rHSA-hG-CSF后,在不同时间点采血并分离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中rhG-CSF的浓度,用3P87药动学软件进行曲线拟合并计算参数。结果显示,rhG-CSF,PEG-rhG-CSF与rHSA-hG-CSF的半衰期(T1/2)分别为2.1,14.2和10.6h,后两者半衰期分别为rhG-CSF的7倍、5倍;PEG-rhG-CSF和rHSA-hG-CSF的达峰时间Tpeak分别为rhG-CSF的15倍、13倍。通过ELISA法检测比较rhG-CSF,PEG-rhG-CSF与rHSA-hG-CSF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表明PEG修饰与白蛋白融合技术可以延长rhG-CSF的半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聚乙二醇 白蛋白 药代动力学 ELISA
下载PDF
PEG-rhG-CSF与G-CSF预防及治疗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8
3
作者 王蕾 颜晓菁 何娟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15-1219,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PEG-rhG-CSF与G-CSF在淋巴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预防中的作用,及其不良反应对比。方法:回顾性选取诊断明确的淋巴瘤患者共78例,其中在淋巴瘤化疗后立即给予PEG-rhG-CSF预防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患者42例(实验组),另外36例... 目的:回顾性分析PEG-rhG-CSF与G-CSF在淋巴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预防中的作用,及其不良反应对比。方法:回顾性选取诊断明确的淋巴瘤患者共78例,其中在淋巴瘤化疗后立即给予PEG-rhG-CSF预防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患者42例(实验组),另外36例患者则是在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后给予G-CSF治疗(对照组),直至粒细胞>2.0×10^(9)/L。对比PEG-rhG-CSF与G-CSF在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中的预防及治疗作用,观察中性粒细胞平均最低值,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持续时间,以及4级FN的发生概率,并观察两组发热、肺内感染、感染相关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化疗前KP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中性粒细胞平均最低值在对照组明显低于实验组,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持续时间在实验组明显缩短,4级FN的发生率在实验组明显降低,并且不良反应在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PEG-rhG-CSF与G-CSF比较,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同时,缩短了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持续时间及4级FN的发生概率,降低了感染的概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 PEG-rhG-CSF G-CSF 中性粒细胞缺乏 发热
下载PDF
国产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Ⅰ期临床耐受性研究
4
作者 郑莉 徐楠 +3 位作者 刘春涛 王颖 罗柱 罗华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155-158,共4页
目的评价健康人体对国产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G-CSF)注射液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健康志愿者30例随机分入单次给药组。单次给药分别皮下注射PEG-G-CSF注射液15、30、50、60、75μg/kg,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包括体温... 目的评价健康人体对国产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G-CSF)注射液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健康志愿者30例随机分入单次给药组。单次给药分别皮下注射PEG-G-CSF注射液15、30、50、60、75μg/kg,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频率、血压等指标;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结果50μg/kg组10例志愿者中1例出现一过性轻度头晕;75μg/kg组有6例志愿者用药后均出现一过性轻度的头晕和骨痛,其中1例志愿者出现一过性高热,2例志愿者出现一过性轻度腹泻,但试验结束时复查均未发现有临床意义的实验室检查和心电图异常。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健康受试者对PEG-G-CSF注射液的最大耐受剂量为60μg/kg,在此范围内使用安全性和耐受性好,并能明显刺激中性粒细胞和CD34+细胞增加。II期临床研究推荐剂量为皮下注射60μg/kg,每化疗周期给药1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耐受性 安全性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质量标准和质控方法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翊 韩春梅 +3 位作者 高凯 丁有学 饶春明 王军志 《中国药品标准》 CAS 2004年第2期10-12,共3页
目的:建立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质量标准和质控方法。方法: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PEG-rhG-CSF的PEG化率,RP-HPLC方法蒸发光检测器检测游离PEG残留量,胰蛋白酶裂解进行肽图分析,其它指标按照《中国生物制品规程》进行... 目的:建立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质量标准和质控方法。方法: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PEG-rhG-CSF的PEG化率,RP-HPLC方法蒸发光检测器检测游离PEG残留量,胰蛋白酶裂解进行肽图分析,其它指标按照《中国生物制品规程》进行。结果:建立了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质控方法和质量标准。绪论:建立的方法和质量标准已用于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产品的检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质量标准 荧光分光光度法 白细胞免疫功能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在健康志愿者中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张春云 邵杰 +4 位作者 吴雅丽 申文晋 蔡永明 司端运 张宗鹏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7年第9期1614-1619,共6页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G-CSF)注射液在健康人体单次给药的药动学(PK)和药效学(PD)特征,评价其PK/PD相关性。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设计,36例健康受试者分别单次sc PEG-G-CSF注射液30、6...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G-CSF)注射液在健康人体单次给药的药动学(PK)和药效学(PD)特征,评价其PK/PD相关性。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设计,36例健康受试者分别单次sc PEG-G-CSF注射液30、60、100、200μg/kg,分别于给药前(0 h),给药后1、3、6、8、10、12、24、48、72、96、120、144、192、240、312、408 h采肘静脉血,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检测血清药物浓度,所有血药浓度–时间数据采用DAS3.2.4药动学程序软件进行处理,用非房室模型拟合计算药动学参数,t_(max)、C_(max)采用实测值;AUC采用梯形法计算。并同步监测血清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结果在30~100μg/kg剂量范围内t_(max)较为恒定,为8.0~12.4 h;当给药剂量升至200μg/kg时,t_(max)后移至24.0 h;C_(max)和AUC_(0~408h)随剂量递增而呈更大比例增大,即当剂量增加约7倍时,C_(max)和AUC_(0~408h)分别增大14、26倍。各剂量组t1/2Z较为一致(约61 h)。血清中的ANC水平与给药前比较均有显著升高,ANC的达峰时间(t_(max)(ANC))随着剂量增加而延长,且明显滞后于血药浓度的t_(max);ANC的峰浓度(C_(max)(ANC))和随时间变化曲线下面积(AUC_(0~408h)(ANC))与给药剂量的相关性不甚明显。给药后1周内血液中ANC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范围内,而血清中PEG-G-CSF的浓度在8~24 h达到峰值,较PD的达峰时间早。结论健康受试者单次sc PEG-G-CSF注射液30~200μg/kg呈现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在血液中的清除主要经嗜中性粒细胞受体介导,并且具有自我调节的清除机制。与非PEG化的rh G-CSF比较,PEG-G-CSF显示了其在体内的长效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 peg-g-csf 中性粒细胞计数 ELISA 药动学 药效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