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lective hydrogenolysis of furfuryl alcohol to 1,5-and 1,2-pentanediol over Cu-LaCoO_3 catalysts with balanced Cu^O-CoO sites 被引量:8
1
作者 Fangfang Gao Hailong Liu +3 位作者 Xun Hu Jing Chen Zhiwei Huang Chungu Xia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11-1723,共13页
Selective hydrogenolysis of biomass‐derived furfuryl alcohol(FFA)to 1,5‐and 1,2‐pentanediol(PeD)was conducted over Cu‐LaCoO3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Cu loadings;the catalysts were derived from perovskite structur... Selective hydrogenolysis of biomass‐derived furfuryl alcohol(FFA)to 1,5‐and 1,2‐pentanediol(PeD)was conducted over Cu‐LaCoO3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Cu loadings;the catalysts were derived from perovskite structures prepared by a one‐step citrate complexing method.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s of the Cu‐LaCoO3 catalysts were found to depend on the Cu loading and pretreatment conditions.The catalyst with 10 wt%Cu loading exhibited the best catalytic performance after prereduction in 5%H2‐95%N2,achieving a high FFA conversion of 100%and selectivity of 55.5%for 1,5‐pentanediol(40.3%)and 1,2‐pentanediol(15.2%)at 413 K and 6 MPa H2.This catalyst could be reused four times without a loss of FFA conversion but it resulted in a slight decrease in pentanediol selectivity.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catalysts at different states and the simultaneous variation in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revealed that cooperative catalysis between Cu0 and CoO promoted the hydrogenolysis of FFA to PeDs,especially to 1,5‐PeD,while Co0 promoted the hydrogenation of FFA to tetrahydrofurfuryl alcohol(THFA).Therefore,it is suggested that a synergetic effect between balanced Cu0 and CoO sites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achieving a high yield of PeDs with a high 1,5‐/1,2‐pentanediol selectivity ratio during FFA hydrogeno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rfuryl alcohol Selective hydrogenolysis pentanediol Cu‐LaCoO3 catalyst Perovskite structure
下载PDF
Chemoselective hydrogenolysis of tetrahydrofurfuryl alcohol to 1,5-pentanediol over Ir-MoO_x/SiO_2 catalyst 被引量:6
2
作者 Zhiqiang Wang Boonrat Pholjaroen +6 位作者 Mengxia Li Wenjun Dong Ning Li Aiqin Wang Xiaodong Wang Yu Cong Tao Zhang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4期427-434,共8页
In this work, MoOx promoted Ir/SiO2 catalysts were prepared and used for the selective hydrogenolysis of tetrahydrofurfuryl alcohol (THFA) to 1,5-pentanediol in a continuous flow reactor.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no... In this work, MoOx promoted Ir/SiO2 catalysts were prepared and used for the selective hydrogenolysis of tetrahydrofurfuryl alcohol (THFA) to 1,5-pentanediol in a continuous flow reactor.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noble metals (Ir, Pt, Pd, Ru, Rh), supports and Ir contents were screened. Among the investigated catalysts, 4 wt%Ir-MoOx/SiO2 with a Mo/Ir atomic ratio of 0.13 exhibited the best catalytic performance. The synergy between Ix particles and the partially reduced isolated MoOx species attached on them is essential for the excellent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Ix-MoOx/SiO2. The catalyst exhibited a better hydrogenolysis efficiency of THFA with the selectivity of 1,5-pentanediol of 65%-74% at a conversion of THFA of 70%-75% when the initial THFA concentration is ranging from 20 wt% and 40 wt%. And higher system pressure was also in favor of the conversion of THFA. During a stability test, the conversion of THFA and 1,5-pentanediol yield over Ix-MoOz/SiO2 decreased with reaction time, which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leaching of Mo species during the re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ective hydrogenolysis tetrahydrofurfuryl alcohol (THFA) 1 5-pentanediol Ir-MoOz catalyst biomass refinery
下载PDF
Environment-friendly synthesis of N-phenylpiperidine from aniline and 1,5-pentanediol overγ-Al_2O_3 catalyst
3
作者 Wei Tan Chunmei Li +3 位作者 Jiacong Zheng Lei Shi Qi Sun Yuhong He 《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 EI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83-386,共4页
An efficient environment-friendly synthesis of N-phenylpiperidine was developed from aniline and 1,5-pentanediol over γ-Al2O3 catalyst under atmospheric pressure. The conversion of 1,5-pentanediol reached 97% and the... An efficient environment-friendly synthesis of N-phenylpiperidine was developed from aniline and 1,5-pentanediol over γ-Al2O3 catalyst under atmospheric pressure. The conversion of 1,5-pentanediol reached 97% and the selectivity for N-phenylpiperidine attained 94%. The structure of the catalyst was characterized by NH3-TPD and BET. The influences of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of the catalyst and reaction temperature on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of the catalyst were investig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Al2O3 catalyst N-phenylpiperidine ANILINE 1 5-pentanediol
下载PDF
苯磺顺阿曲库铵注射剂的质量评价
4
作者 房晶 于新颖 +6 位作者 多凯 白璧炜 韩宇 肖可新 马欣莹 刘利群 朱嘉亮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8,共8页
目的评价国内不同企业生产的苯磺顺阿曲库铵注射剂的质量。方法采用法定标准结合探索性研究对104批抽验样品进行综合评价,包括有关物质、1,5-戊二醇二丙烯酸酯、残留溶剂、苯磺酸酯类基因毒性杂质、红外光谱、细菌内毒素,综合评价国内... 目的评价国内不同企业生产的苯磺顺阿曲库铵注射剂的质量。方法采用法定标准结合探索性研究对104批抽验样品进行综合评价,包括有关物质、1,5-戊二醇二丙烯酸酯、残留溶剂、苯磺酸酯类基因毒性杂质、红外光谱、细菌内毒素,综合评价国内产品质量及现行质量标准对产品质量的可控性。结果按照法定检验方法检验104批样品,合格率100.0%。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6家药品生产企业样品杂质水平均远低于限度要求,且均未检测出苯磺酸酯类基因毒性杂质;但1,5-戊二醇二丙烯酸酯、残留溶剂等存在差异。结论目前苯磺顺阿曲库铵注射剂总体质量较好;现行标准需进一步完善,建议增/修订红外光谱鉴别项、有关物质、1,5-戊二醇二丙烯酸酯检测方法,严格控制细菌内毒素限度;建议企业关注原料药质量与注射剂生产过程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磺顺阿曲库铵注射剂 质量评价 有关物质 1 5-戊二醇二丙烯酸酯 残留溶剂
下载PDF
Pt/CaO材料催化糠醇加氢制备戊二醇 被引量:1
5
作者 萧垚鑫 张军 +2 位作者 单锐 袁浩然 陈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18-1327,共10页
通过浸渍法制备出一系列氧化钙负载铂金属催化材料,用于生物质基糠醇选择性加氢制备戊二醇研究。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CO_(2)-程序升温脱附、N2等温吸附-脱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热重-差热分析法等一系列表征手段,对... 通过浸渍法制备出一系列氧化钙负载铂金属催化材料,用于生物质基糠醇选择性加氢制备戊二醇研究。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CO_(2)-程序升温脱附、N2等温吸附-脱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热重-差热分析法等一系列表征手段,对合成的催化剂样品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系统表征。实验结果表明,Pt/CaO-600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在4MPa氢压、210℃反应温度条件下,糠醇转化率为99.8%,1,2-戊二醇和1,5-戊二醇收率分别可达48.6%和21.5%。催化剂的优异性能可归因于作为载体的CaO提供了适宜的碱性位点,有利于糠醇开环反应的发生,进而提高了糠醇转化率与戊二醇选择性。同时,催化剂还表现出了优异的循环使用性能,经重复使用4次后,其催化糠醇转化率可达96.5%,1,2-戊二醇和1,5-戊二醇的收率分别为40.3%和1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糠醇 催化 加氢 戊二醇
下载PDF
稀土修饰对Cu/Al_(2)O_(3)催化乙酰丙酸乙酯加氢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商宗玲 张弨 赵凤玉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0-348,共9页
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大宗化学品符合低碳战略的重要研究方向,将纤维素衍生物乙酰丙酸乙酯转化为1,4-戊二醇是最具前景的技术路线之一。非贵金属铜基催化剂在该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活性,Cu/Al_(2)O_(3)在160℃、4 MPa H_(2)条件下催化乙酰丙... 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大宗化学品符合低碳战略的重要研究方向,将纤维素衍生物乙酰丙酸乙酯转化为1,4-戊二醇是最具前景的技术路线之一。非贵金属铜基催化剂在该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活性,Cu/Al_(2)O_(3)在160℃、4 MPa H_(2)条件下催化乙酰丙酸乙酯氢解制1,4-戊二醇收率为50.8%,经稀土改性后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显著提升,其中CuNd0.25/Al_(2)O_(3)催化剂上获得1,4-戊二醇的收率高达92.7%。通过对催化剂性能以及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氢气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和CO红外吸附(CO-DRIFT)等表征结果的分析发现,稀土元素的存在不仅改变了Cu活性中心的还原性质、分散度和电子结构,还改变了催化剂表面酸、碱性位点的分布。稀土元素的修饰既促进了催化剂表面反应物的吸附与活化,又抑制了目标产物1,4-戊二醇的脱水副反应,从而提高了活性和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_(2)O_(3)催化剂 稀土修饰 1 4-戊二醇 乙酰丙酸乙酯 氢解
下载PDF
糠醛及其衍生物制备戊二醇催化剂载体研究进展
7
作者 白晴云 韩乔 +2 位作者 王钰佳 孙娜 王海彦 《工业催化》 CAS 2024年第11期24-33,共10页
糠醛及其衍生物加氢制备戊二醇过程,作为可持续发展、绿色的生产工艺已被广泛认可。在该选择性加氢过程中,高活性和选择性催化剂的设计是技术关键。依据载体酸碱性质,详细分析金属-碱和金属-酸催化反应机理,并从催化剂的载体类型出发,... 糠醛及其衍生物加氢制备戊二醇过程,作为可持续发展、绿色的生产工艺已被广泛认可。在该选择性加氢过程中,高活性和选择性催化剂的设计是技术关键。依据载体酸碱性质,详细分析金属-碱和金属-酸催化反应机理,并从催化剂的载体类型出发,综述催化剂在糠醛及其衍生物加氢制备戊二醇反应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不同载体与金属活性组分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同时,指出目前的研究仍存在催化机制不清晰和无法大规模生产等问题,通过调变金属相分散度和载体酸碱性进一步提高催化性能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工程 糠醛及其衍生物 催化加氢 催化剂载体 戊二醇
下载PDF
糠醇选择性加氢制备1,2-戊二醇
8
作者 罗文星 汪永军 +2 位作者 向明林 周冬京 邱长玖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7期1654-1658,共5页
糠醇选择性加氢制备1,2-戊二醇是一种复杂的化学反应,存在选择性差、副产多、成本高等问题。合成了一种新型Cu-CLXC催化剂,在固定床模式及温和条件下(反应温度160℃、反应压力5 MPa、空速0.3 h-1)对糠醇加氢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原料... 糠醇选择性加氢制备1,2-戊二醇是一种复杂的化学反应,存在选择性差、副产多、成本高等问题。合成了一种新型Cu-CLXC催化剂,在固定床模式及温和条件下(反应温度160℃、反应压力5 MPa、空速0.3 h-1)对糠醇加氢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原料转化率>99.9%,1,2-戊二醇选择性>60.0%,并且该催化剂连续运行2 000 h后活性未见下降趋势,催化活性及稳定性远高于现有报道的催化剂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戊二醇 固定床 活性 生产 稳定性
下载PDF
炔醛法工艺生产中BDO与杂质1,4-戊二醇形成反应及机理分析
9
作者 胡佳楠 孔垂乐 +3 位作者 靳莎 侯金健 徐畅 王攀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21期166-168,共3页
以乙炔和甲醛为反应物,探讨了在催化剂参与下如何反应生成1,4-丁二醇机理,分析了在生成1,4-丁二醇反应过程中杂质1,4-戊二醇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从化学理论角度提出了优化控制反应过程中浓度和酸碱度等具体措施。这些具体优化措施对提... 以乙炔和甲醛为反应物,探讨了在催化剂参与下如何反应生成1,4-丁二醇机理,分析了在生成1,4-丁二醇反应过程中杂质1,4-戊二醇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从化学理论角度提出了优化控制反应过程中浓度和酸碱度等具体措施。这些具体优化措施对提高1,4-丁二醇产品纯度,减少杂质1,4-戊二醇的形成提供了一些思路,并为工业生产高纯度1,4-丁二醇奠定了一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炔醛法 1 4-丁二醇 1 4-戊二醇 反应机理
下载PDF
合成2,2,4-三甲基-1,3-戊二醇单异丁酸酯连续流工艺开发
10
作者 栗晓宁 李瑞端 +2 位作者 冯浩 潘宵 张吉波 《江西化工》 CAS 2024年第4期53-56,67,共5页
为避免传统的釜式间歇生产工艺存在的反应周期长、产量受限等缺点,研究采用微通道连续流工艺增强2,2,4-三甲基-1,3-戊二醇单异丁酸酯的反应效果,以异丁醛为原料,氢氧化钠、碳酸钠混合碱溶液为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浓度、用量、反应温度... 为避免传统的釜式间歇生产工艺存在的反应周期长、产量受限等缺点,研究采用微通道连续流工艺增强2,2,4-三甲基-1,3-戊二醇单异丁酸酯的反应效果,以异丁醛为原料,氢氧化钠、碳酸钠混合碱溶液为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浓度、用量、反应温度以及停留时间对合成2,2,4-三甲基-1,3-戊二醇单异丁酸酯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氢氧化钠浓度为40%,碳酸钠浓度为14%,V(异丁醛)∶V(NaOH/Na_(2)CO_(3))=1∶1,停留时间30 min,反应温度35℃时,异丁醛转化率为71.59%,2,2,4-三甲基-1,3-戊二醇单异丁酸酯选择性为87.96%,收率为62.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2 4-三甲基-1 3-戊二醇单异丁酸酯 羟醛缩合 微通道反应器
下载PDF
丙环唑中间体1,2-戊二醇的合成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罗岩 徐保明 +1 位作者 汤国亮 陈坤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1-163,共3页
丙环唑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的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1,2-戊二醇是制备丙环唑的关键中间体,同时在医药、表面活性剂、聚酯纤维等行业也有重要应用,是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有机化工原料和中间体。具体介绍了1984年以来国内外1,2-戊二醇的1... 丙环唑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的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1,2-戊二醇是制备丙环唑的关键中间体,同时在医药、表面活性剂、聚酯纤维等行业也有重要应用,是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有机化工原料和中间体。具体介绍了1984年以来国内外1,2-戊二醇的10条合成工艺路线,讨论了各条工艺路线的优缺点,并对这些合成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尽管这些路线都可行,但开发低成本、高收率、低污染的合成路线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环唑 1 2-戊二醇 合成
下载PDF
1,2-戊二醇的新合成方法及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保明 唐强 +2 位作者 罗岩 程乾 陈坤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2-97,共6页
设计并优化了以正丁醛和多聚甲醛为原料合成1,2-戊二醇的新路线,研究了投料比、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压力等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反应分为两步:第一步,在3-乙基苯并噻唑溴化物的催化作用下,正丁醛和多聚甲醛发生交叉偶姻缩合反应,制... 设计并优化了以正丁醛和多聚甲醛为原料合成1,2-戊二醇的新路线,研究了投料比、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压力等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反应分为两步:第一步,在3-乙基苯并噻唑溴化物的催化作用下,正丁醛和多聚甲醛发生交叉偶姻缩合反应,制得中间产物1-羟基-2-戊酮;最佳条件为:n(正丁醛):n(多聚甲醛)=1:1.5,n(正丁醛):n(催化剂)=1:0.1,反应温度70℃,6次重复实验平均收率56.6%。第二步,选用Pd/C催化剂加氢还原1-羟基-2-戊酮,得到最终产品1,2-戊二醇;最佳工艺条件为:催化剂Pd/C用量3.5%(相对于1-羟基-2-戊酮质量),氢气压力1.5 MPa,反应温度55℃,6次重复实验平均收率91.6%。两步总收率51.8%,原料成本仅4万元/吨。各步产品的结构都经IR,1H-NMR,MS数据表征确认。该方法具有原料价廉易得,路线简单,反应条件温和、收率高、产品含量高等特点,适于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戊二醇 1-羟基-2-戊酮 交叉偶姻缩合 催化加氢
下载PDF
δ-环戊内酯的制备及其光谱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冯世宏 贾太轩 +3 位作者 张震斌 高杰 蔺岩 刘自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810-2813,共4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uO/ZnO/Al2O3,以1,5-戊二醇气相催化脱氢制备δ-环戊内酯为探针反应,评价其催化活性。通过XRD分别检测了新鲜的CuO/ZnO/Al2O3和长周期反应后的CuO/ZnO/Al2O3,揭示了CuO/ZnO/Al2O3微观结构和内在规律,发现金属离...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uO/ZnO/Al2O3,以1,5-戊二醇气相催化脱氢制备δ-环戊内酯为探针反应,评价其催化活性。通过XRD分别检测了新鲜的CuO/ZnO/Al2O3和长周期反应后的CuO/ZnO/Al2O3,揭示了CuO/ZnO/Al2O3微观结构和内在规律,发现金属离子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催化剂失活后,晶体粒径明显增大,出现了ZnO的特征衍射峰。通过1,5-戊二醇、δ-环戊内酯的FTIR光谱分析,揭示其内部化学键和分子结构,产物δ-环戊内酯的纯度很高。通过对δ-环戊内酯及其聚合物的DSC分析检测,发现δ-环戊内酯的稳定性很差,非常容易发生自聚反应,提高单体的稳定性,值得重点关注。本研究为1,5-戊二醇气相催化脱氢制备δ-环戊内酯的中试和工业放大性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O/ZnO/Al2O3 1 5-戊二醇 δ-环戊内酯 催化脱氢
下载PDF
三甲基戊二醇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卅 郭建维 +1 位作者 崔英德 宋晓锐 《化工科技》 CAS 2001年第5期27-29,共3页
采用异丁醛缩合、交叉Cannizzaro反应制备了三甲基戊二醇 (TMPD) ,并利用TMPD合成两种具有重要用途的新型香精青叶恶烷和环状碳酸酯IDDO。
关键词 三甲基戊二醇 制备 应用 TMPD
下载PDF
4-异丙基-5,5-二甲基-间-二氧杂环己-2-酮的合成 被引量:2
15
作者 宋晓锐 郭建维 +2 位作者 崔英德 方岩雄 刘卅 《现代化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32-33,共2页
改进了中间产物2,2,4-三甲基-1,3-戊二醇的合成技术,使其收率显著提高,并采用新方法合成了环状碳酸酯4-异丙基-5,5-二甲基-间-二氧杂环己-2-酮。
关键词 异丙基 二甲基 二氧杂环己酮 碳酸酯 液体香料
下载PDF
CeO_2-CuO/ZnO/Al_2O_3用于1,5-戊二醇气相催化脱氢制备δ-环戊内酯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冯世宏 闫广学 +2 位作者 宋国全 吴红梅 郭宇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6-109,共4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eO_2-CuO/ZnO/Al_2O_3,通过XRD检测了CeO_2-CuO/ZnO/Al_2O_3,揭示了CeO_2-CuO/ZnO/Al_2O_3微观结构和内在规律。结果发现,金属离子之间存在协同效应,以1,5-戊二醇气相催化脱氢制备δ-环戊内酯为探针反应,评价其...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eO_2-CuO/ZnO/Al_2O_3,通过XRD检测了CeO_2-CuO/ZnO/Al_2O_3,揭示了CeO_2-CuO/ZnO/Al_2O_3微观结构和内在规律。结果发现,金属离子之间存在协同效应,以1,5-戊二醇气相催化脱氢制备δ-环戊内酯为探针反应,评价其催化活性,3%CeO_2的CuO/ZnO/Al_2O_3呈现出最高催化活性。催化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563 K,气时空速为5 h-1,反应时间为5 h,V(氢气)∶V(1,5-戊二醇)=2.0∶1,p(H2)=0.12 MPa,此时,1,5-戊二醇的转化率为93.0%,δ-环戊内酯的选择性和收率最大值分别达到94.0%、87.4%。该方法为1,5-戊二醇气相催化脱氢制备δ-环戊内酯的中试和工业放大性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O/ZnO/Al2O3 1 5-戊二醇 δ-环戊内酯 催化脱氢
下载PDF
1-溴-5-氯戊烷的合成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吕志果 李英春 +1 位作者 郭振美 周昕 《精细化工中间体》 CAS 2002年第4期26-27,共2页
报道了采用无水氯化锌和硫酸复合催化剂 ,正庚烷作为卤代反应的分水剂 ,将 1,5 戊二醇同时用氯化氢和溴化氢卤化反应一步制取 1 溴 5 氯戊烷的实验结果。实验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原料气配比、卤化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物收率... 报道了采用无水氯化锌和硫酸复合催化剂 ,正庚烷作为卤代反应的分水剂 ,将 1,5 戊二醇同时用氯化氢和溴化氢卤化反应一步制取 1 溴 5 氯戊烷的实验结果。实验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原料气配比、卤化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实验确定 :在反应温度为 95℃左右 ,采用浓硫酸 (0 5 % )和无水氯化锌 (2 0 % )复合催化剂 ,用HCl∶HBr(mol)为 3 0~ 3 5的原料气将 1,5 戊二醇卤化 ,反应 14h后产物中 1 溴 5 氯戊烷的含量达到 80 %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溴-5-氯戊烷 合成方法 研究 卤化反应 1 5-戊二醇 协同催化
下载PDF
2-甲基-2,4-戊二醇放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荣杰 董武 +2 位作者 朱绪恩 王福生 王祥瑞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1-133,共3页
以双丙酮醇为原料合成 2 -甲基 -2 ,4-戊二醇 ,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搅拌速率等对 2 -甲基 -2 ,4-戊二醇合成和产品收率的影响。确定了合成 2 -甲基 -2 ,4-戊二醇适宜的工艺条件。
关键词 甲基-戊二醇 放大试验 工艺条件 双丙酮醇 反应温度
下载PDF
碳酸二甲酯与1,5-戊二醇制备聚(碳酸1,5-戊二醇酯)二醇预聚反应的热力学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丽苹 赵粒成 +1 位作者 兰开顺 解都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4-69,共6页
利用Benson基团贡献法和Joback基团贡献法对以DMC与1,5-戊二醇为原料制备聚(碳酸1,5-戊二醇酯)二醇预聚反应的焓变(△_rH~θ)、熵变(△_rS~θ)、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_rG~θ)及平衡常数(K_p)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373~473 K,主反应... 利用Benson基团贡献法和Joback基团贡献法对以DMC与1,5-戊二醇为原料制备聚(碳酸1,5-戊二醇酯)二醇预聚反应的焓变(△_rH~θ)、熵变(△_rS~θ)、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_rG~θ)及平衡常数(K_p)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373~473 K,主反应的焓变均为负值,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不利于反应的进行。甲基羟戊基碳酸酯(MHPC)与1,5-戊二醇反应的平衡常数明显比MHPC歧化反应的大,这表明MHPC上羟基的反应活性低于1,5-戊二醇分子上的羟基。因此,DMC与1,5-戊二醇预聚反应的可能机理是1,5-戊二醇分子上的羟基氧进攻DMC分子上的羰基碳反应生成MHPC,MHPC进一步与1,5-戊二醇反应生成预聚体二羟戊基碳酸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二甲酯 1 5-戊二醇 甲醇 基团贡献法
下载PDF
2-甲基-2,4-戊二醇的合成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婉娥 苏力宏 朱绪恩 《陕西化工》 CSCD 1998年第2期27-30,共4页
介绍了由二丙酮醇在高压、加热条件下还原合成2-甲基-2,4-戊二醇。影响2-甲基-2,4-戊二醇的收率的因素有:压力、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及搅拌次数等。通过实验得出如下最佳工艺条件:压力3.0MPa,温度95℃... 介绍了由二丙酮醇在高压、加热条件下还原合成2-甲基-2,4-戊二醇。影响2-甲基-2,4-戊二醇的收率的因素有:压力、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及搅拌次数等。通过实验得出如下最佳工艺条件:压力3.0MPa,温度95℃~105℃,催化剂用量10%,反应时间7h,搅拌速率55次/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 戊二醇 合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