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来源于瓶霉Phialophora sp. G5的酸性木聚糖酶基因的克隆及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帆 石鹏君 +1 位作者 缪礼鸿 姚斌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11年第3期60-66,共7页
通过简并PCR和TAIL-PCR技术从瓶霉Phialophora sp. G5菌株基因组DNA中克隆得到一个新的编码b-1,4-木聚糖酶的基因,命名为xyn11G5。该基因ORF全长879 bp,共编码292个氨基酸和一个终止密码子,前19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序列。将xyn11G5在毕赤... 通过简并PCR和TAIL-PCR技术从瓶霉Phialophora sp. G5菌株基因组DNA中克隆得到一个新的编码b-1,4-木聚糖酶的基因,命名为xyn11G5。该基因ORF全长879 bp,共编码292个氨基酸和一个终止密码子,前19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序列。将xyn11G5在毕赤酵母中进行分泌表达,重组蛋白经纯化达到电泳纯。酶学性质分析表明,该重组木聚糖酶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为5.0,在中性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且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在饲料行业和生物能源行业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ialophora sp. G5 木聚糖酶 毕赤酵母 酶学性质
下载PDF
首报Phialophora expanda致着色芽生菌病伴CARD9缺陷1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黄晨 单文娜 +7 位作者 安科颖 李琛 陈润泽 王晓雯 张逸 宋营改 万喆 李若瑜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4期230-232,共3页
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是一种由暗色真菌引起的累及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在我国北方其致病菌主要是卡氏枝孢瓶霉( Cladophialophora carrionii ),南方主要是单梗着色霉( Fonsecaea monophora )和裴氏着色霉( ... 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是一种由暗色真菌引起的累及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在我国北方其致病菌主要是卡氏枝孢瓶霉( Cladophialophora carrionii ),南方主要是单梗着色霉( Fonsecaea monophora )和裴氏着色霉( Fonsecaea pedrosoi ) [1-2] 。国内外目前尚未有CARD9缺陷致着色芽生菌病的报道;此外,国内尚无扩展瓶霉( Phialophora expanda )感染引起着色芽生菌病的报道。本文报道1例 P.expanda 所致着色芽生菌病伴有CARD9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色芽生菌病 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CARD9) phialophora expanda
下载PDF
瓶霉Phialophora sp.P13木聚糖酶基因的克隆及酶学性质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程菲菲 赵军旗 +2 位作者 石鹏君 李江 姚斌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5-90,共6页
从瓶霉Phialophora sp.P13菌株中克隆得到一个11家族的木聚糖酶基因,命名为xyn11P13。该基因ORF全长705 bp,共编码234个氨基酸和一个终止密码子,N端19个氨基酸为预测的信号肽序列。成熟蛋白在毕赤酵母中进行了重组表达,在摇床水平上木... 从瓶霉Phialophora sp.P13菌株中克隆得到一个11家族的木聚糖酶基因,命名为xyn11P13。该基因ORF全长705 bp,共编码234个氨基酸和一个终止密码子,N端19个氨基酸为预测的信号肽序列。成熟蛋白在毕赤酵母中进行了重组表达,在摇床水平上木聚糖酶XYN11P13的表达量为11.8 U/mL。XYN11P13的最适pH为5.5,在pH 3.5~7.0可以保持80%以上的酶活性,在pH 4.0~10.0具有良好的pH稳定性。最适作用温度为65℃,并在60℃条件下保持稳定。以榉木木聚糖为底物,XYN11P13的比活,Km及Vmax值分别为205.3 U/mg,2.73 mg/mL,399.6μmol/min/mg。多数金属离子对XYN11P13酶活力没有明显的影响。因此,XYN11P13具潜在优势应用于食品与动物饲料工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ialophorasp.P13 木聚糖酶 克隆 毕赤酵母 酶学性质
下载PDF
Cyphellophora and its relatives in Phialophora: biodiversity and possible role in human infection 被引量:1
4
作者 Peiying Feng Qiaoyun Lu +8 位作者 M.J.Najafzadeh A.H.G.Gerrits van den Ende Jiufeng Sun Ruoyu Li Liyan Xi V.A.Vicente Wei Lai Chun Lu G.S.de Hoog 《Fungal Diversity》 SCIE 2014年第2期17-45,共29页
Cyphellophora is a genus of black yeast-like fungi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simple phialides with multiseptate,curved conidia.Judging from SSU and LSU data,Cyphellophora was found to be located in a well-supported clad... Cyphellophora is a genus of black yeast-like fungi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simple phialides with multiseptate,curved conidia.Judging from SSU and LSU data,Cyphellophora was found to be located in a well-supported clade within the Chaetothyriales comprising a number of species occurring on human skin and nail.Cyphellophora is phylogenetically close to Phialophora europaea,P.reptans and P.oxyspora,though morphologically these species produce singlecelled phialoconidia rather than multiseptate ones.Pseudomicrodochium suttonii and P.fusarioides have dark colonies and phylogenetically fit in with Cyphellophora;the type species of Pseudomicrodochium,P.aciculare,has similar,septate conidia but has a hyaline thallus.In the present study,multilocus phylogenetic analyses were combined with morphology and physiology.Sequences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the DNA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II largest subunit and the partial beta tubulin gene were analysed for a set of 30 strains.Two novel species,Cyphellophora pauciseptata and Phialophora ambigua were discovered.Cyphellophora eucalypti was reduced to synonymy of C.guyanensis.The role of the studied fungi between colonization and infection of human skin was discussed.Putative virulence factors for these black yeast-like fungi were hypothesized to be the ability to assimilate monoaromatic hydrocarbons,to produce melanin pigments,and to tolerate the temperature of epidermal human sk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 yeasts CHAETOTHYRIALES Cyphellophora phialophora Superficial infection TAXONOMY
原文传递
Novel Phialophora species from leaf-cutting ants (tribe Attini)
5
作者 D.Attili-Angelis A.P.M.Duarte +4 位作者 F.C.Pagnocca N.S.Nagamoto M.de Vries J.B.Stielow G.S.de Hoog 《Fungal Diversity》 SCIE 2014年第2期65-75,共11页
Ants in the tribe Attini(Hymenoptera,Formicidae)maintain a 50 million-year-old lifestyle of co-evolution with symbiotic basidiomycetous fungi which they cultivate as essential source of nutrition.However,other microor... Ants in the tribe Attini(Hymenoptera,Formicidae)maintain a 50 million-year-old lifestyle of co-evolution with symbiotic basidiomycetous fungi which they cultivate as essential source of nutrition.However,other microorganisms have been reported from ant habitats indicating a higher diversity of consistently associated species than established to date.Recently,black yeast-like fungi have been reported as a possible symbiont,like a competitor of the actinomycete bacteria that grow in the integument of the insects.During the mating season,gynes of Atta capiguara and A.laevigata were collected from nests located in Botucatu,SP,Brazil and sampled using flotation technique.Phylogenetic analysis based on ITS,partial 28S(LSU)andβ-tubulin sequences revealed the occurrence of two novel species of Phialophora among the melanized fungi isol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 yeasts CHAETOTHYRIALES Gynes phialophora Cyphellophora ATTA Ant cuticle Neotropical fungal ecology
原文传递
内生真菌VII.中国地衣内生真菌三个新记录种(英文)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文超 郭守玉 郭良栋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2-35,共4页
内生真菌Nodulisporium hyalosporum,Phialophora bubakii,Sporormiella muskokensis是从北京百花山地衣组织中分离到的我国3个新记录种。对它们进行了重新描述与图解。这3个种的培养物干标本存放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 内生真菌Nodulisporium hyalosporum,Phialophora bubakii,Sporormiella muskokensis是从北京百花山地衣组织中分离到的我国3个新记录种。对它们进行了重新描述与图解。这3个种的培养物干标本存放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孢多节孢菌Nodulisporium hyalosporum 布氏瓶霉phialophora bubakii 马斯科卡小荚孢腔菌Sporormiella muskokensis
下载PDF
产中性纤维素酶真菌产酶条件的优化
7
作者 曾青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4期612-614,共3页
研究了碳源、氮源、接种量、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培养基初始pH等条件对产中性纤维素酶真菌菌株瓶霉菌(Phialophora sp.z8)产酶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产中性纤维素酶的适宜碳源为1%稻草粉加1%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0.2%的(... 研究了碳源、氮源、接种量、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培养基初始pH等条件对产中性纤维素酶真菌菌株瓶霉菌(Phialophora sp.z8)产酶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产中性纤维素酶的适宜碳源为1%稻草粉加1%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0.2%的(NH4)2SO4加0.1%的牛肉膏,接种量为5%,培养时间为72h,培养温度为28℃,培养基初始pH为6~7.在最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液中内切葡聚糖酶活力可达到2.95IU/mL,而天然纤维素酶活力和滤纸酶活力却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纤维素酶 phialophora sp.z8 酶活力 优化
下载PDF
大豆茎褐腐病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10
8
作者 段灿星 张吉清 +2 位作者 丁俊杰 王晓鸣 朱振东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6-200,206,共6页
对新发生的引起大豆茎维管束和髓褐腐的病原菌进行鉴定。该病原分离物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扁平,致密,不规则圆形,白色到浅灰褐色,具放射状褶皱突起,菌落边缘粗糙不整齐,或带有缺刻;在GBA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至灰色,菌丝紧贴培养基,气生菌... 对新发生的引起大豆茎维管束和髓褐腐的病原菌进行鉴定。该病原分离物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扁平,致密,不规则圆形,白色到浅灰褐色,具放射状褶皱突起,菌落边缘粗糙不整齐,或带有缺刻;在GBA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至灰色,菌丝紧贴培养基,气生菌丝稀少,菌落圆形,边缘整齐。在GBA培养基上分离物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无色;单胞,或形成有分隔的细胞;平均长度为(3.0~5.1)μm×(2.1~3.3)μm。致病性测定表明分离物能100%引起合丰25大豆植株出现典型大豆茎褐腐病症状。引物ITS1/ITS4在分离物中扩增的产物与GenBank中Phialophora gregata分离物序列的相似性达99%。利用大豆茎褐腐病菌的特异引物BSR1/BSR2在分离物中扩增出483bp的特异性条带。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分离物确为大豆茎褐腐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分离物 大豆茎褐腐病菌 大豆茎褐腐病
下载PDF
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的分离 被引量:2
9
作者 田亚萍 钟淑霞 +1 位作者 张朝英 金学洙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60-361,365,360,共4页
目的 :研究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的分布情况及其生态学。方法 :从吉林地区自然环境中采集腐木、土壤、陈玉米秸、陈麦秸等标本 70份 ,用含放线菌酮的改良沙氏培养基分离菌株 ,沙氏培养基传代培养 ,通过观察菌落的外观形态、显微镜下... 目的 :研究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的分布情况及其生态学。方法 :从吉林地区自然环境中采集腐木、土壤、陈玉米秸、陈麦秸等标本 70份 ,用含放线菌酮的改良沙氏培养基分离菌株 ,沙氏培养基传代培养 ,通过观察菌落的外观形态、显微镜下菌丝和孢子的生长形态等方法 ,鉴定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结果 :70份标本中鉴定出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共 37株 ,分离阳性率为 5 2 .86 % ,其中申克孢子丝菌 6株 (8.5 7% ) ,外瓶霉属 1 4株 (2 0 % ) ,链格孢 3株 (4 .2 9% ) ,着色真菌 5株 (7.1 4 % ) ,疣状瓶霉 4株 (5 .71 % ) ,待定 5株 (7.1 4 % )。同时还分离出镰刀菌、念珠菌、曲霉、青霉菌等条件致病菌。结论 :研究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孢子丝菌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丝分裂孢子真菌 瓶霉菌属 链格孢属 着色真菌病 皮肤真菌病
下载PDF
一株嗜酸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胞外糖苷水解酶的产酶分析(英文)
10
作者 吕飞龙 李江 +2 位作者 刘亚洁 王剑锋 蔡向鲲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2年第6期1190-1193,共4页
[目的]分离鉴定1株嗜酸真菌,研究其所产嗜酸酶。[方法]利用寡营养嗜酸(pH 2.5)选择性培养基,从江西某铀矿浸铀体系中分离到1株异养菌,记为RBS-6,利用其菌落形态和分子指标rDNA-ITS对其进行鉴定,并分析了其胞外糖苷水解酶。[结果]该菌最... [目的]分离鉴定1株嗜酸真菌,研究其所产嗜酸酶。[方法]利用寡营养嗜酸(pH 2.5)选择性培养基,从江西某铀矿浸铀体系中分离到1株异养菌,记为RBS-6,利用其菌落形态和分子指标rDNA-ITS对其进行鉴定,并分析了其胞外糖苷水解酶。[结果]该菌最适生长pH值为4.0,属嗜酸性真菌。RBS-6的rDNA-ITS序列与瓶霉属真菌 Phialophora sp. CGMCC 3329(GU 082377)同源性最高,达到98%,故RBS-6为瓶霉属真菌(Phialophora),将其暂命名为Phialophora sp. RBS-6。该菌株可产α-半乳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β-甘露聚糖酶和β-葡聚糖酶等6种糖苷水解酶,这些酶的最适pH值在3.0~4.0,为嗜酸酶,其中的β-葡聚糖酶最适pH值为3.5,最适温度为50℃,在50 ℃保温60min,仍有58%的酶活力,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结论]该研究鉴定了所得菌株为嗜酸瓶霉属真菌,其为极具产嗜酸酶潜力的新型菌株,该结果丰富了瓶霉属真菌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真菌 phialophora sp. RBS-6 RDNA-ITS 糖苷水解酶 产酶分析
下载PDF
西北地区小麦根部瓶梗霉新致病类型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美南 商鸿生 袁红旭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874-876,共3页
1993~1999年对西北麦区一种病原菌未知的根病依据柯赫氏证病律进行了病原学研究.结果由来自陕西、甘肃和宁夏等省区麦田的病根标样发现了23个瓶梗霉 Phialophora 分离菌株.经诱导不能产生子囊壳.在PDA培养基上菌落为灰色至浅褐色,气生... 1993~1999年对西北麦区一种病原菌未知的根病依据柯赫氏证病律进行了病原学研究.结果由来自陕西、甘肃和宁夏等省区麦田的病根标样发现了23个瓶梗霉 Phialophora 分离菌株.经诱导不能产生子囊壳.在PDA培养基上菌落为灰色至浅褐色,气生菌丝致密,灰色.产孢细胞为瓶梗状,长10~20μm,宽3~4μm,无色至浅褐色,顶端有领环颈口.分生孢子无色,有两种,一种长卵圆形,单胞,稍弯曲,6~17μm×1.5~6μm;另一种新月形,单胞,4~8μm×1~1.5μm.附着枝浅褐色,筒形,端部呈钩状,1~2细胞,10~14μm×5~8μm.分离菌株接种小麦,引起根部皮层组织变褐,茎基叶鞘变褐,基叶褪绿,严重发病植株矮化,基叶枯死.该菌与已有瓶梗霉不同,暂定为瓶梗霉小麦致病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部病害 瓶梗霉 小麦
下载PDF
云南大围山自然保护区的丝孢菌(Ⅲ)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云龙 何永宏 +3 位作者 谢超 何永明 曾垄钢 鲁海菊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23-26,共4页
报道云南大围山自然保护区6种丝孢菌,其中云南假绒落菌Pseudospiropesyunnanensis为新种;拟树生霉属Dendryphiopsis,小鼻枝霉属Rhinocladiella为中国新记录属;扫状瓶霉Phialophorafastigiata,杆状钉孢霉Passalorabacilligera,刺绒落菌Sp... 报道云南大围山自然保护区6种丝孢菌,其中云南假绒落菌Pseudospiropesyunnanensis为新种;拟树生霉属Dendryphiopsis,小鼻枝霉属Rhinocladiella为中国新记录属;扫状瓶霉Phialophorafastigiata,杆状钉孢霉Passalorabacilligera,刺绒落菌Spiropesechidnois为中国新记录种。新种提供拉丁文和中文描述及形态图。研究标本收藏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假绒落菌 拟树生霉属 小鼻枝霉属 扫状瓶霉 杆状钉孢霉 刺绒落菌
下载PDF
利用PCR扩增的核糖体DNAs鉴定禾顶囊壳菌和瓶梗霉(英文)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丽丽 S.THEISON +1 位作者 康振生 H.BUCHENAUER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z1期1-4,共4页
小麦全蚀病是由禾顶囊壳菌引起的小麦根部病害 ,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用传统的方法鉴别和区分病原菌与非致病菌花费时间长而且有时不准确。本研究利用PCR技术 ,扩增了 15个禾顶囊壳菌和瓶梗霉分离株的核糖体DNAs,并用限制性内切酶D... 小麦全蚀病是由禾顶囊壳菌引起的小麦根部病害 ,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用传统的方法鉴别和区分病原菌与非致病菌花费时间长而且有时不准确。本研究利用PCR技术 ,扩增了 15个禾顶囊壳菌和瓶梗霉分离株的核糖体DNAs,并用限制性内切酶DdeI酶切后电泳 ,结果表明 ,该法可有效鉴别禾顶囊壳菌和瓶梗霉这 2个不同的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鉴定 PCR 禾顶囊壳 瓶梗霉
下载PDF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甘瓶霉对番茄抗枯萎病的作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晓蓉 李涛 +3 位作者 王超君 朱玲玲 徐露娟 赵之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4-400,共7页
本文以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DSE)甘瓶霉Phialophora mustea不同来源的2氧化酶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尖孢镰刀菌胁迫下,与不接种DSE的对照相比,DSE接种可以显著缓解尖孢镰刀菌抑制番茄生长的症状,接种菌株K36和Z48后,... 本文以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DSE)甘瓶霉Phialophora mustea不同来源的2氧化酶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尖孢镰刀菌胁迫下,与不接种DSE的对照相比,DSE接种可以显著缓解尖孢镰刀菌抑制番茄生长的症状,接种菌株K36和Z48后,植物株高分别增长了46.4%、53.2%,地上、地下部分干重分别增长了60.6%、50%和63.7%、65.9%,明显促进番茄生长和生物量的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DSE接种显著激活番茄叶片SOD、POD等抗氧化酶活性进而降低尖孢镰刀菌导致的细胞脂质过氧化胁迫,发现在尖孢镰刀菌胁迫下,与不接种DSE的对照相比,接种菌株K36和Z48后番茄叶片SOD的酶活性分别增加19.3%和8.1%,POD的酶活性分别增加14.0%和4.4%,而MDA含量则显著减少了22.3%和9.1%。DSE接种增强了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缓解由尖孢镰刀菌导致的脂膜过氧化胁迫,从而提高植物对真菌病害的抗性,促进宿主植物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 甘瓶霉 番茄 抗病性 尖孢镰刀菌 抗氧化酶
下载PDF
基于ITS序列大豆茎褐腐病菌的PCR鉴定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旬 陈枝楠 +3 位作者 戴良英 王颖 程颖慧 章桂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4-276,共3页
提取了分别来自11个种共13株真菌(都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的病原菌)的DNA.采用ITS序列扩增通用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并对大豆茎褐腐病菌的PCR产物进行测序.根据所得大豆茎褐腐病菌与其常见易混淆品所在属在ITS区的基因序列比较分析,设计... 提取了分别来自11个种共13株真菌(都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的病原菌)的DNA.采用ITS序列扩增通用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并对大豆茎褐腐病菌的PCR产物进行测序.根据所得大豆茎褐腐病菌与其常见易混淆品所在属在ITS区的基因序列比较分析,设计并合成了1对特异性引物.采用此对引物,只有大豆茎褐腐病菌能扩增出500 bp条带,检测的灵敏度达到4.2 pg/μL.将此对引物应用于人工接种大豆茎褐腐病菌大豆的检测,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够成功区分大豆茎褐腐病菌及其近似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茎褐腐病菌 PCR 检测
下载PDF
大豆茎褐腐病菌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技术的建立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旭东 陆辰晨 +4 位作者 沈浩 吴翠萍 张海峰 王源超 郑小波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8-574,共7页
[目的]应用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建立基于颜色判定的简便、快速和灵敏的大豆茎褐腐病菌[Phialophora gregata f.sp.sojae(PGS)]检测方法。[方法]利用LAMP技术,以ITS为靶序列,设计了4条... [目的]应用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建立基于颜色判定的简便、快速和灵敏的大豆茎褐腐病菌[Phialophora gregata f.sp.sojae(PGS)]检测方法。[方法]利用LAMP技术,以ITS为靶序列,设计了4条特异性的LAMP引物和2条环引物,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检测大豆茎褐腐病菌的LAMP体系。[结果]整个检测过程仅需1 h就可通过肉眼直接目测试验结果。在等温条件下(64℃)进行核酸扩增反应1 h,在扩增前加入染料HNB(羟基萘酚蓝)作为反应指示剂,根据HNB的颜色变化可以判断PGS的存在与否。特异性试验中,大豆茎褐腐病菌菌株DNA扩增后HNB呈天蓝色的阳性反应,而在其他大豆常见病害的供试菌株中均呈紫色的阴性反应。在灵敏度试验中,ITS-LAMP技术最低检测限为10 pg·μL-1,对于进口大豆残体样本中PGS的检测灵敏度为每10 g大豆植株残体50个孢子。[结论]该方法的建立为检疫性病害大豆茎褐腐病菌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符合我国口岸对大豆茎褐腐病菌快速检测的迫切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茎褐腐病菌 环介导等温扩增 ITS 羟基萘酚蓝(HNB)
下载PDF
播散性暗色丝孢霉病患者CARD9突变及相关免疫学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瑞珺 王晓雯 +1 位作者 万喆 李若瑜 《微生物与感染》 2017年第1期14-23,共10页
暗色丝孢霉病是指由暗色真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乃至深部组织脏器的感染。本研究探讨1例由皮肤及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逐渐进展为播散性暗色丝孢霉病患者的遗传背景及其抗真菌免疫功能。收集患者10余年病情进展的临床资料及真菌检查结... 暗色丝孢霉病是指由暗色真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乃至深部组织脏器的感染。本研究探讨1例由皮肤及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逐渐进展为播散性暗色丝孢霉病患者的遗传背景及其抗真菌免疫功能。收集患者10余年病情进展的临床资料及真菌检查结果,进行临床资料及真菌学研究;对外周血DNA采用Sanger测序,进行遗传学研究;提取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流式细胞术、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进行免疫学研究。结果显示,患者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9,CARD9)基因存在新的复合杂合错义突变(p.R35Q和p.E81K),CARD9蛋白表达正常,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PBL)Th1和Th17细胞比例均降低;PBMC抗疣状瓶霉感染存在天然及适应性免疫缺陷。本研究首次报道1例播散性暗色丝孢霉病患者存在CARD9基因新发错义突变,同时发现患者PBMC抗真菌的天然及适应性免疫存在缺陷,提示CARD9蛋白在暗色丝孢霉病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散性暗色丝孢霉病 CARD9 疣状瓶霉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免疫缺陷
下载PDF
疣状瓶霉致皮肤暗色丝孢霉病1例
18
作者 刘亚红 康元 +2 位作者 史先花 张峻岭 李桂珍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70-1271,共2页
患者女,43岁,农民,右面颊环形红斑,渐扩展19年。皮屑镜检可见棕色的圆形硬壳孢子及菌丝。28℃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S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及玉米吐温80培养基(CMA)均培养出黑色绒毛状菌落,镜下见分生孢子梗为瓶梗,瓶梗... 患者女,43岁,农民,右面颊环形红斑,渐扩展19年。皮屑镜检可见棕色的圆形硬壳孢子及菌丝。28℃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S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及玉米吐温80培养基(CMA)均培养出黑色绒毛状菌落,镜下见分生孢子梗为瓶梗,瓶梗柱状或亚球形,其顶端为领状结构,分生孢子从瓶口部芽生,聚集于瓶口。组织病理检查,PAS染色可见真皮内大量红色球形孢子及棕色分枝分隔的菌丝。诊断:疣状瓶霉所致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疣状瓶霉 暗色丝孢霉病
下载PDF
蝴蝶兰叶斑病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19
作者 崔亚华 余知和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2期217-219,287,共3页
从蝴蝶兰(Phalaenopsis amabilis)叶片病斑部位分离到5株真菌,通过形态观察及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5株真菌株属于2个分类单元,一个鉴定为腐皮镰刀菌,另一个暂定为Phialo-phora sp.,其致病性有待用柯赫氏法则验证。
关键词 蝴蝶兰(Phalaenopsis amabilis) 腐皮镰刀菌 瓶霉菌 致病性
下载PDF
疣状瓶霉所致着色芽生菌病一例
20
作者 夏杨 于长平 +5 位作者 王淑芬 卢宪梅 张艳芳 孙勇虎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6年第1期7-10,共4页
患者,男,60岁。右手腕红斑结痂,缓慢扩展16年。皮肤科检查:右手腕4 cm×6 cm环形暗红斑,皮疹边界清晰,覆有渗出性痂。真菌镜检见棕黄色圆形厚壁孢子。25℃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形成黑绿色绒毛状菌落,镜下见具领状结构的瓶形产... 患者,男,60岁。右手腕红斑结痂,缓慢扩展16年。皮肤科检查:右手腕4 cm×6 cm环形暗红斑,皮疹边界清晰,覆有渗出性痂。真菌镜检见棕黄色圆形厚壁孢子。25℃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形成黑绿色绒毛状菌落,镜下见具领状结构的瓶形产孢细胞和花朵样排列的小分生孢子。PAS染色见厚壁孢子。诊断:疣状瓶霉引起的皮肤着色芽生菌病。治疗:给予伊曲康唑胶囊口服及盐酸特比萘芬乳膏外用,同时45~50℃热敷后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色芽生菌病 疣状瓶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