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ETALA3/DEFICIENS和PISTILLATA/GLOBOSA基因与植物花发育 被引量:4
1
作者 秦巧平 尹涛 +2 位作者 陈俊伟 谢鸣 张上隆 《细胞生物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571-576,共6页
APETALA3(AP3)/DEFICIENS(DEF)和PISTILLATA(PI)/GLOBOSA(GLO)为植物花器官发育B类基因,控制双子叶植物花瓣和雄蕊的发育,它们属于MADS-box基因家族,编码转录因子,这些基因的突变能导致花瓣转变为萼片,雄蕊转变为心皮。近年来已经在多... APETALA3(AP3)/DEFICIENS(DEF)和PISTILLATA(PI)/GLOBOSA(GLO)为植物花器官发育B类基因,控制双子叶植物花瓣和雄蕊的发育,它们属于MADS-box基因家族,编码转录因子,这些基因的突变能导致花瓣转变为萼片,雄蕊转变为心皮。近年来已经在多种植物中克隆到了AP3/DEF和PI/GLO基因,AP3/DEF和PI/GLO基因在拟南芥中只在花器官中表达,而在玉米等植物维管束、叶片等组织中也有表达。现对有关AP3/DEF和PI/GLO基因表达及其在植物系统发育学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ETALA3/DEFICIENS pistillata/globosa 基因表达 花发育
下载PDF
Proteomic response of Phaeocystis globosa to nitrogen limitation
2
作者 Haisu LIU Ruiwang WEI +2 位作者 Qiangyong LEI Lei CUI Songhui LÜ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41-149,共9页
Phaeocystis globosa is an important unicellular eukaryotic alga that can also form colonies.P.globosa can cause massive harmful algal bloom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carbon or sulfur cycling.Thus far,... Phaeocystis globosa is an important unicellular eukaryotic alga that can also form colonies.P.globosa can cause massive harmful algal bloom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carbon or sulfur cycling.Thus far,the ecophysiology of P.globosa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numerous studies.However,the proteomic response of P.globosa to nitrogen depletion remains largely unknown.We compared four protein preparation methods of P.globosa for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Urea/Triton X-100 with trichloroacetic acid(TCA)/acetone precipitation;TCA/acetone precipitation;Radio Immuno Precipitation Assay(RIPA)with TCA/acetone precipitation;and Tris buffer).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RIPA with TCA/acetone precipitation had a clear gel background and showed the best protein spot separation effect,based on which the proteomic response to nitrogen depletion was studied using 2-DE.In addition,we identified six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whose relative abundance increased or decreased more than 1.5-fold(P<0.05).Most proteins could not be identified,which might be attributed to the lack of genomic sequences of P.globosa.Under nitrogen limitation,replication protein-like,RNA ligase,and sn-glycerol-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were reduced,which may decrease the DNA replication level and ATP production in P.globosa cells.The increase of endonucleaseⅢand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 enzyme may affect the metabolic and antioxidant function of P.globosa cells and induce cell apoptosis.These findings provide a basis for further proteomic study of P.globosa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protein preparation methods of marine microalg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aeocystis globosa nitrogen limitation proteomic response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下载PDF
Factors inducing morphological transition in harmful algal bloom-forming species Phaeocystis globosa with emphasis on predator chemical cue
3
作者 Xiao YANG Pingping SHEN Ke LI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4期1537-1546,共10页
The microalga Phaeocystis globosa is recognized as a harmful alga and also one of the few keystone phytoplankton genera that shape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marine ecosystems.P.globosa possess a complex polymorphi... The microalga Phaeocystis globosa is recognized as a harmful alga and also one of the few keystone phytoplankton genera that shape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marine ecosystems.P.globosa possess a complex polymorphic life cycle,exhibiting phase alternation between free-living cells of approximately 3-6μm in diameter and gelatinous colonies(palmelloid stage)reaching several millimeters.The knowledge on the factors that induced the morphological transition of P.globosa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was reviewed.Emphasis is given to infochemicals,an additional biological factor induced by predator,with the attempt to reveal a relevant mechanism of induced morphological defen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aeocystis globosa POLYMORPHISMS harmful algal blooms defense strategies INFOCHEMICAL
下载PDF
大豆B类花器官特征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
作者 王曦昕 蒋炳军 +4 位作者 袁珊 武婷婷 孙石 张亮生 韩天富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大豆花器官较小且闭花授粉,导致人工杂交效率低,品种遗传基础狭窄。MADS-box基因家族成员APETALA3(AP3)和PISTILLATA(PI)作为花发育ABCDE模型中的B类基因,共同控制花瓣与雄蕊的形成,在花器官形态建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明确大豆中B类基... 大豆花器官较小且闭花授粉,导致人工杂交效率低,品种遗传基础狭窄。MADS-box基因家族成员APETALA3(AP3)和PISTILLATA(PI)作为花发育ABCDE模型中的B类基因,共同控制花瓣与雄蕊的形成,在花器官形态建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明确大豆中B类基因的进化模式,并探究其在不同大豆品种中的遗传变异,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大豆B类基因进行了基因结构、系统进化、保守基序、共线性、单倍型分析及物理性质预测等研究。结果显示:大豆基因组中11个B类基因,分别属于3个亚组,其中GmAP304(Glyma.04G027200)、GmAP306(Glyma.06G027200)、GmAP303(Glyma.03G111500)、GmAP316(Glyma.16G105600)和GmAP312(Glyma.12G118100)属于paleoAP3亚组,GmTM601(Glyma.01G169600)和GmTM611(Glyma.11G073700)属于TM6亚组,GmPI13(Glyma.13G034100)、GmPI14(Glyma.14G155100)、GmPI04(Glyma.04G245500)和GmPI06(Glyma.06G117600)属于PI亚组,且各亚组B类基因结构相对保守;大豆B类基因编码的蛋白中共有10个motif,其中motif 1、motif 4和motif 5与MADS结构域重叠。表达量数据分析显示,GmAP304、GmAP306、GmPI04、GmPI06、GmPI13、GmPI14、GmTM601和GmTM611在大豆花中有较高表达。结合单倍型分析发现,GmAP304、GmAP312、GmPI06、GmPI13和GmPI14在栽培大豆中只包含1种单倍型,比其它大豆B类基因更加保守,可能在控制花器官形成中行使更为重要的功能。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完善大豆花器官发育模型,进一步阐明B类基因的功能,为大豆花器官的改造提供分子靶点,对提高大豆育种效率、拓宽品种遗传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APETALA3 pistillata MADS-BOX 花器官特征基因
下载PDF
兜兰DEFICIENS(DEF)-和GLOBOSA(GLO)-like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冬梅 吕复兵 +3 位作者 朱根发 操君喜 李伟锋 孙映波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5-224,共10页
以‘同色兜兰’品种为材料,采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得了DEFICIENS(DEF)-和GLOBOSA(GLO)-like基因的cDNA全长,命名为PcDEF和PcGLO,并用半定量RT-PCR和实时PCR研究了PcDEF和PcGLO在花芽发育过程和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PcDEF... 以‘同色兜兰’品种为材料,采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得了DEFICIENS(DEF)-和GLOBOSA(GLO)-like基因的cDNA全长,命名为PcDEF和PcGLO,并用半定量RT-PCR和实时PCR研究了PcDEF和PcGLO在花芽发育过程和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PcDEF和PcGLO的全长cDNA分别为1 039bp和934bp,分别编码224和210个氨基酸;蛋白比对表明,PcDEF和PcGLO蛋白都具有典型MADS-box蛋白的MADS和K结构域;蛋白同源性分析显示,PcDEF和PcGLO与已登录的其它兰科植物的DEF/AP3和GLO/PI蛋白的相似性分别在75%~96%和87%~98%;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PcDEF和PcGLO分别属于B类MADS-box蛋白家族的AP3和PI亚家族。表达分析显示,PcDEF和PcGLO在花芽发育中均有表达,PcDEF在成熟花、唇瓣和花瓣中的表达量高,在蕊柱、萼片、苞叶和根中次之,在花茎和叶中较低,在子房中几乎不表达;PcGLO在各组织中均有不同丰度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兜兰 MADS-BOX基因 DEFICIENS基因 globosa基因 RACE 进化分析 RT-PCR
下载PDF
Phaeocystis globosa与Phaeocystis antarctica叶绿体psbA基因的比较 被引量:9
6
作者 杨泽民 章群 +3 位作者 谢数涛 韩博平 吕颂辉 Hodgkiss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4-28,80,共6页
测定了2株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P1、P2的 psbA基因序列 ,发现得到的2个序列完全相同。以P2序列对比分析了P.globosa和P.antarctica的psbA基因在DNA序列、氨基酸序列和RNA二级结构上的差异性 ,发现2种棕囊藻psbA基因DNA序列和氨... 测定了2株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P1、P2的 psbA基因序列 ,发现得到的2个序列完全相同。以P2序列对比分析了P.globosa和P.antarctica的psbA基因在DNA序列、氨基酸序列和RNA二级结构上的差异性 ,发现2种棕囊藻psbA基因DNA序列和氨基酸序列非常保守 ,无插入/缺失 ,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率分别为1.88 %和1.13 %。与核基因核苷酸的碱基替换不同 ,psbA基因核苷酸的碱基替换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的第1位上 ,且不引起氨基酸的变化 ,引起氨基酸变化的碱基替换都发生在密码子的第2位和第3位上。在RNA二级结构上两序列的1~4茎环结构完全相同 ,表现出明显的棕囊藻属的特异性 ,其它结构区域差异较大 ,种间差异表现明显。由于 psbA基因DNA序列和氨基酸序列非常保守 ,可能不适宜棕囊藻属的系统发育分析。但其RNA二级结构可能对于棕囊藻的分子分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AEOCYSTIS globosa P.antarctica PSBA DNA序列 氨基酸序列 RNA二级结构
下载PDF
中国赤潮新记录种──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被引量:82
7
作者 陈菊芳 徐宁 +3 位作者 江天久 王艳 王朝晖 齐雨藻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24-129,共6页
报道1997年10月~1998年2月在中国东南沿海首次暴发的Phaeocystis赤潮.对现场状况、受灾情况进行了调查.赤潮生物主要以群体形式出现,显微镜下观察,成千上万个细胞包埋在凝胶状的基质中形成中空的球形群体,... 报道1997年10月~1998年2月在中国东南沿海首次暴发的Phaeocystis赤潮.对现场状况、受灾情况进行了调查.赤潮生物主要以群体形式出现,显微镜下观察,成千上万个细胞包埋在凝胶状的基质中形成中空的球形群体,直径从几十微米到3cm.自由单细胞近圆形,具双鞭毛和一根短的定鞭毛(haptonema).结合本次发生赤潮的Phaeocystis的形态特征、环境条件(水温、生物地理等),认为本次赤潮种为: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分析网箱养殖密集区(S1、S2)和近外海(S3、S4)水样的结果表明:S1、S2的叶绿素a和总磷浓度明显高于S3、S4,总氮浓度则低于后者;氮磷比浓度明显低于后者;S1站氮磷比浓度与叶绿素a含量明显相关.氮磷比浓度与赤潮发生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球形棕囊藻 形态学 生态动力学 中国
下载PDF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赤潮成因分析 被引量:34
8
作者 徐宁 齐雨藻 +3 位作者 陈菊芳 黄伟建 吕颂辉 王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3-118,共6页
对 1997年冬季和 1999年夏季发生于广东省饶平柘林湾海域的棕囊藻赤潮进行了现场调查和监测 .结果表明 ,棕囊藻赤潮的爆发是海洋环境变化和棕囊藻自身特性共同决定的 .长期集约化养殖引起柘林湾海域的N、P、Fe、Mn浓度较高 ,特别是Fe浓... 对 1997年冬季和 1999年夏季发生于广东省饶平柘林湾海域的棕囊藻赤潮进行了现场调查和监测 .结果表明 ,棕囊藻赤潮的爆发是海洋环境变化和棕囊藻自身特性共同决定的 .长期集约化养殖引起柘林湾海域的N、P、Fe、Mn浓度较高 ,特别是Fe浓度明显高于广东沿海的其它海区 ,为赤潮的爆发提供了物质基础 .棕囊藻增殖过程中对DIN(可溶性无机氮 )的需求量较高 ,特别对NO-3 N有明显的主动吸收 .与DIP(可溶性无机氮 )相比 ,海水DIN浓度恢复速率较慢 ,可能成为限制棕囊藻赤潮的规模和持续时间的关键因子 .海水温度的异常增高及降雨量偏少与棕囊藻赤潮的发生紧密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棕囊藻 成因分析 赤潮 环境因子 营养元素 海洋污染 海水温度 降雨量
下载PDF
厦门港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的摄食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丽华 陈钢 +1 位作者 李少菁 郭东晖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8-232,共5页
采用肠含物分析和摄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厦门港常见浮游动物———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glo bosa)的食物组成、摄食行为、摄食强度进行研究.并根据台湾海峡、厦门港球型侧腕水母的生物量,估算其种群摄食强度.
关键词 厦门港 球型侧腕水母 浮游动物 食物组成 摄食行为 摄食强度 海洋生态系统
下载PDF
营养胁迫下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的生长行为及溶血活性(英文) 被引量:24
10
作者 刘洁生 彭喜春 杨维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80-785,共6页
近年来,我国广东沿海连续出现大面积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Scherffel)赤潮,产生溶血毒素等有害物质,给当地的海洋养殖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研究不同的生长时期及半连续培养时不同营养盐胁迫下,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的产生行为... 近年来,我国广东沿海连续出现大面积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Scherffel)赤潮,产生溶血毒素等有害物质,给当地的海洋养殖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研究不同的生长时期及半连续培养时不同营养盐胁迫下,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的产生行为。结果显示,批量培养的球形棕囊藻处于生长平稳期末时,溶血活性最大((21±1)units/L);半连续培养时,营养盐限制对球形棕囊藻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Fe3+及N盐限制影响最为明显。同时,营养盐限制也可促进棕囊藻溶血毒素的合成,其中Fe3+和-Mn2+的限制性时球形棕囊藻溶血活性显著增强。这些结果表明,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的产生与藻细胞的生长可能受不同机制的调节,溶血毒素的合成可能是环境胁迫下棕囊藻维持生存的一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血物质 球形棕囊藻 营养限制
下载PDF
中国沿海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的分类、分布及其藻华 被引量:30
11
作者 沈萍萍 齐雨藻 欧林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6-162,共17页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是全球海洋广泛分布的有害藻华种类。1997年 10月,中国东南沿海首次暴发了此种藻类的大规模藻华,其后陆续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河北及天津等省市沿海暴发多起同种藻华。中国近海的球形...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是全球海洋广泛分布的有害藻华种类。1997年 10月,中国东南沿海首次暴发了此种藻类的大规模藻华,其后陆续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河北及天津等省市沿海暴发多起同种藻华。中国近海的球形棕囊藻藻华呈现两大独有的特点,即藻类囊体较大(可达 3厘米),以及藻华可毒害养殖业。历经 20多年,球形棕囊藻在中国沿海已从一个"藻华新记录种"变成了"藻华常见种"。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以来,广西北部湾海域棕囊藻藻华肆虐,威胁核电冷源安全,受到了社会高度关注,也对球形棕囊藻藻华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针对这一生态灾害的最新发展趋势,本文总结了 20年来中国球形棕囊藻及其藻华灾害的发生与发展状况,分别就棕囊藻的分类、生活史特征、营养特性、藻华形成的环境驱动因素、生态毒理等诸多方面开展简要综述,冀望为棕囊藻藻华的研究及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沿海 球形棕囊藻 分类 分布 生态 藻华
下载PDF
稻、麦秸秆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生长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9
12
作者 刘洁生 杨维东 +1 位作者 高洁 李诗盈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498-4505,共8页
考查了秸秆及其浸出液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生长的影响,分析了秸秆附着微生物及秸秆物理吸附作用对秸秆抑藻活性的影响,观察了稻杆浸出液对藻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一定量的物理破碎稻杆、麦杆及其浸出液均可有效抑制... 考查了秸秆及其浸出液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生长的影响,分析了秸秆附着微生物及秸秆物理吸附作用对秸秆抑藻活性的影响,观察了稻杆浸出液对藻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一定量的物理破碎稻杆、麦杆及其浸出液均可有效抑制棕囊藻的生长,灭菌与未灭菌秸杆之间抑藻效果相差不大。不同条件处理的秸杆浸出液总酚含量与抑藻作用间均存在很大差异,但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相关性。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发现,秸秆处理组细胞膜破裂、细胞塌陷,结构不完整,细胞粗糙度明显增加。这些结果提示微生物和物理吸附对秸杆抑藻作用的贡献很小,秸秆中存在的或降解产生的抑藻活性成分是秸秆抑藻的主要原因;除了酚酸类物质外,秸杆中可能存在其他可以显著抑制藻类生长的物质;秸秆通过破坏藻细胞的膜结构,导致藻细胞出现空洞,细胞内容物流出,从而抑制或杀灭藻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球形棕囊藻 秸秆 抑制作用
下载PDF
我国北部湾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的表面形态和细胞超微结构的电镜观察 被引量:6
13
作者 胡章喜 邓蕴彦 唐赢中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21-629,共9页
本文首次对分离于我国广西北部湾的一株棕囊藻(Phaeocystis)纯培养进行了形态学研究。通过对其核糖体大亚基序列(LSU rDNA)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并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对该藻的游动单细胞和囊体细胞表面结构和超微结... 本文首次对分离于我国广西北部湾的一株棕囊藻(Phaeocystis)纯培养进行了形态学研究。通过对其核糖体大亚基序列(LSU rDNA)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并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对该藻的游动单细胞和囊体细胞表面结构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结果表明,通过分子序列和形态学特征确证了该纯培养为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通过分子系统进化分析,从北部湾获得的球形棕囊藻与同属的P.antarctica和P.rex的亲缘关系较近,但与P.jahnii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我们发现该藻至少有两种类型的细胞:具鞭毛游动细胞和无鞭毛囊体细胞,其大小分别为2.30-3.98μm和3.69-6.49μm。具鞭毛游动细胞表面具有1-2个位置不固定但形状较为规则的圆盘状凸起,细胞表面的鳞片大小无明显差别;囊体细胞均匀地分布在囊体上,囊体细胞表面光滑,有三个较短的附属物。具鞭毛游动细胞和囊体细胞有2个或4个叶绿体,具鞭毛游动细胞的细胞核位于细胞的中下部,而囊体细胞的细胞核则位于细胞的中上部。细胞分泌物在扫描电镜样品处理过程后形成多数与细胞相连的丝状物,且丝状物形成较为规则的五角星形结构,每个角与一根丝相连,有些丝状体上有"瘤状"结构。研究结果填补了我国在球形棕囊藻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研究上的空白,为深入认识其生物学特征及其成囊机理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棕囊藻 表面形态 超微结构 系统进化
下载PDF
稻秆浸泡化学组分变化对抑制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维东 高洁 +1 位作者 刘洁生 谢小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5184-5192,共9页
设置涉及灭菌与否、通气与否和光照与否等的8个浸泡条件,考查和比较了不同条件浸泡下获得的浸出液的抑藻作用和化学成分,以明确微生物、光照和通气情况对秸杆抑制藻类生长的影响,揭示秸杆抑藻的化学基础。研究发现,不同条件浸泡后获得... 设置涉及灭菌与否、通气与否和光照与否等的8个浸泡条件,考查和比较了不同条件浸泡下获得的浸出液的抑藻作用和化学成分,以明确微生物、光照和通气情况对秸杆抑制藻类生长的影响,揭示秸杆抑藻的化学基础。研究发现,不同条件浸泡后获得的浸出液的抑藻作用存在很大差别,浸出液化学成分也有显著不同。即使浸泡条件相同,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抑藻作用和化学成分也会发生很大变化。未灭菌组、通气组和光照组的抑藻作用并不一定强于相应的灭菌组、不通气组和避光组。提示微生物、光照和通气并非一定能够促进秸杆的抑藻作用,秸杆中抑藻物质的释放和产生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一因素对秸杆抑藻作用的影响要受其他因素的干扰。绝大部分抑藻作用强的浸出液中脂肪酸、酚酸类物质含量比较高,但有些浸出液抑藻作用强,但脂肪酸、酚酸类物质含量并不高;有些浸出液抑藻作用很弱,但脂肪酸、酚酸类物质含量很高。这些结果提示,脂肪酸、酚酸类物质在稻秆抑制藻类生长中扮演重要作用。除了脂肪酸和酚酸类物质外,稻秆自身或稻杆降解过程中还可产生其他可以显著抑制和促进藻类生长的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球形棕囊藻 秸秆 脂肪酸 酚酸
下载PDF
珠江口球形棕囊藻(Phaeocysis globosa)赤潮后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超 李新辉 +4 位作者 赖子尼 方珍 吴茜 胡锡永 庞世勋 《生态科学》 CSCD 2010年第2期140-146,共7页
研究小组于2009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期间对珠江口一次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赤潮后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现浮游植物(包括变种、变型)6门,57属,118种。其中,硅藻门26属67种,占总种数的56.77... 研究小组于2009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期间对珠江口一次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赤潮后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现浮游植物(包括变种、变型)6门,57属,118种。其中,硅藻门26属67种,占总种数的56.77%;绿藻19属33种,占总种数的27.96%;甲藻4属6种:蓝藻4属5种;裸藻2属5种;金藻2属2种。调查期间,球形棕囊藻可视群体的直径范围为0.5-2.5cm,密度均值为1208 colonies·m^3,镜检的密度均值为675000 colonies·m^3。11月中旬至月底的骤然升温是本次球形棕囊藻赤潮爆发的主要原因。赤潮期间主要伴随优势种有骨条藻(Skeletonema sp.)、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a)、新月菱形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以及三星裸藻(Euglena tritel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球形棕囊藻 赤潮 浮游植物
下载PDF
Phaeocystis globosa核糖体大亚基(28SrDNA)的序列分析与分类学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泽民 章群 +3 位作者 谢数涛 吕颂辉 韩博平 陈丽芬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8,共5页
对一株Phaeocystisglobosa的28SrDNA基因序列测定,共得到碱基大小为1795bp的两个序列片段,其中序列一的长度为970bp,序列二的长度为825bp。将Ph.globosa与Ph.antarctica和Prymnesiumpatelliferum同源序列进行对比,发现Ph.globosa与Ph.an... 对一株Phaeocystisglobosa的28SrDNA基因序列测定,共得到碱基大小为1795bp的两个序列片段,其中序列一的长度为970bp,序列二的长度为825bp。将Ph.globosa与Ph.antarctica和Prymnesiumpatelliferum同源序列进行对比,发现Ph.globosa与Ph.antarctica仅在序列二中有一个碱基插入/缺失,同源性为99.99%,而与Pr.patelliferum相比,有7处插入/缺失,碱基总变异率为6.13%;研究发现序列一中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高度保守区和两个高变区;序列二中有两个比较明显的高变区、一个保守区和一个高度保守区。对28SrDNA基因RNA二级结构分析发现,DNA序列保守区在RNA二级结构上也非常保守,与DNA序列分析结果一致,都证明28SrDNA基因只适用于种以上水平的分类研究,不宜用于种间和种下水平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棕囊藻 南极棕囊藻 定鞭藻 28SrDNA RNA 二级结构
下载PDF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叶绿体psaA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杨泽民 章群 +3 位作者 谢数涛 韩博平 吕颂辉 Hodgkiss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35-439,共5页
根据GenBank中检索到的南极棕囊藻(Phaeocystisantarctica)psaA基因序列设计psaAL和psaAR引物,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的psaA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并测序,获得了629bp的DNA序列。应用ClustalX对球形棕囊藻P1、P2株系和南极棕... 根据GenBank中检索到的南极棕囊藻(Phaeocystisantarctica)psaA基因序列设计psaAL和psaAR引物,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的psaA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并测序,获得了629bp的DNA序列。应用ClustalX对球形棕囊藻P1、P2株系和南极棕囊藻的psaA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球形棕囊藻psaA基因片段序列无插入/缺失,核苷酸差异率为3.34%。应用DNAstar分析软件推断球形棕囊藻和南极棕囊藻的psaA基因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和RNA二级结构,发现它们的氨基酸序列差异不大,序列中209个氨基酸只有1个发生了变化,其氨基酸变异率为0.48%;除部分结构域比较相似外,RNA二级结构上体现一定程度的差异,这可能对棕囊藻的分子分类研究有参考价值。因所获得的psaA基因片段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具有种的极端保守性,不适宜用作Phaeocystis属种间的分子分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棕囊藻 南极棕囊藻 psaA基因:DNA序列 氨基酸序列 RNA二级结构 藻类
下载PDF
氮、磷限制对球形棕囊藻不同形态细胞生长和多糖产量的影响
18
作者 傅云飞 赖俊翔 +4 位作者 王英辉 韦福佳 邢政 谢芳 李杰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70,共11页
为探究营养盐胁迫对广西北部湾不同倍性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细胞生长和多糖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单因子控制试验,设置4.0∶1.0、24.5∶1.0和64.0∶1.03个氮、磷限制比例,对球形棕囊藻的单倍体和二倍体细胞进行人工海水培养... 为探究营养盐胁迫对广西北部湾不同倍性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细胞生长和多糖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单因子控制试验,设置4.0∶1.0、24.5∶1.0和64.0∶1.03个氮、磷限制比例,对球形棕囊藻的单倍体和二倍体细胞进行人工海水培养,比较二者的生长变化及各生长期内藻多糖含量和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ransparent Exopolymer Particles,TEP)的释放差异。结果表明,氮、磷营养对二倍体细胞前期生长的促进作用强于单倍体细胞,二倍体细胞生长率显著高于单倍体细胞(P<0.05)。球形棕囊藻细胞分泌的多糖主要以溶解性胞外多糖(Soluble Exopolysaccharide,sEPS)为主,其次是胞内多糖(In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IPS),固着性胞外多糖(Bound Exopolysaccharide,bEPS)占总糖比例最低。单倍体细胞和二倍体细胞的bEPS分泌趋势相反。氮、磷限制组的单倍体单细胞胞外多糖(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EPS)、IPS和TEP产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磷限制组的二倍体单细胞EPS、IPS和TEP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氮限制组(P<0.05)。总而言之,营养盐胁迫刺激球形棕囊藻EPS和TEP的产生,球形棕囊藻TEP的产生受营养盐相对存量的影响。二倍体细胞多糖与TEP对磷限制的响应比单倍体细胞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藻华 球形棕囊藻 营养盐胁迫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 多糖
下载PDF
猫球形马拉色菌脂肪酶SMG 1基因的真核表达及重组载体脂肪酶活性分析
19
作者 王开开 赵懿侔 +4 位作者 张含露 邱实 刘艺佳 张文鑫 杨丰利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37-2046,共10页
【目的】马拉色菌(Malassezia)是引起猫外耳炎的病因之一,具有脂质依赖性,脂肪酶SMG 1基因能调控球形马拉色菌脂肪酶的合成。本研究旨在构建脂肪酶SMG 1基因毕赤酵母表达载体,获得SMG 1基因重组表达产物,并对脂肪酶酶活性进行分析,为后... 【目的】马拉色菌(Malassezia)是引起猫外耳炎的病因之一,具有脂质依赖性,脂肪酶SMG 1基因能调控球形马拉色菌脂肪酶的合成。本研究旨在构建脂肪酶SMG 1基因毕赤酵母表达载体,获得SMG 1基因重组表达产物,并对脂肪酶酶活性进行分析,为后续马拉色菌脂肪酶SMG 1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1例疑似猫马拉色菌性外耳炎病例的致病菌进行真菌分离鉴定,并通过相似性比对确定菌种类型;利用DNAworks软件优化脂肪酶SMG 1基因,构建克隆载体并鉴定;使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构建SMG 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对重组表达载体进行筛选及鉴定;对重组载体脂肪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试验成功从疑似患有马拉色菌性外耳炎的患猫耳道中分离得到1株马拉色菌菌株,鉴定为球形马拉色菌;通过对马拉色菌脂肪酶SMG 1基因密码子的优化,将密码子适应指数(codon adaptation index,CAI)提高至0.95;成功构建脂肪酶SMG 1基因克隆载体,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GAPZαA-SMG1并转入毕赤酵母X33中,诱导表达后使用SDS-PAGE分析,蛋白产物大小为35 ku,脂肪酶酶活性测定为0.023 U/mL;重组脂肪酶SMG1在30℃酶活性最高(0.027 U/mL),与40、45℃组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结论】球形马拉色菌在猫耳道皮肤温度附近有较高的脂肪酶活性,同时脂质促进了马拉色菌的生长;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可成功表达并分泌重组脂肪酶SMG1。试验结果为后续猫马拉色菌性外耳炎的致病机制研究、脂肪酶抑制剂研制及快速检测技术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马拉色菌 脂肪酶 毕赤酵母 真核表达
下载PDF
黄酮化合物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生长和光合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超 于舒淼 +1 位作者 徐彩彩 肖溪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51-857,共7页
近年来,我国近岸海域赤潮暴发日益频繁,严重危害海洋生态环境、渔业及近海旅游业等海洋经济的发展,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威胁。本文研究了两种黄酮化合物槲皮素和杨梅素对我国赤潮暴发种球形棕囊藻生长的影响,并利用调制叶绿素荧光技术探... 近年来,我国近岸海域赤潮暴发日益频繁,严重危害海洋生态环境、渔业及近海旅游业等海洋经济的发展,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威胁。本文研究了两种黄酮化合物槲皮素和杨梅素对我国赤潮暴发种球形棕囊藻生长的影响,并利用调制叶绿素荧光技术探究藻细胞光合作用PSⅡ反应中心光合活性对黄酮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槲皮素和杨梅素均能有效抑制球形棕囊藻的生长(半抑制浓度IC50,5d值分别为0.068和0.309mg/L);槲皮素(16.0mg/L)在第5天对藻细胞的抑制率达到最大(89.38%±0.42%),杨梅素(16.0mg/L)在第7天对藻细胞的抑制率达到最大(84.76%±1.82%);相较于杨梅素胁迫,球形棕囊藻的光合作用对槲皮素胁迫更敏感[0.20mg/L槲皮素胁迫7天后,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和光能利用效率(α)值分别降低18%、14%、24%和28%]。研究结果以期为赤潮暴发的防治技术提供基础的理论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化合物 赤潮 球形棕囊藻 半抑制浓度 光合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