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K/PD参数与抗菌药物的优化用药 被引量:24
1
作者 熊旭东 《抗感染药学》 2012年第1期11-13,共3页
反映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为t>MIC,反映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为cmax/MIC或AUC/MIC。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都与抗菌药物后效应(PAE)和半衰期(t1/2)密切相关。运用PK/PD参数优化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叙述... 反映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为t>MIC,反映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为cmax/MIC或AUC/MIC。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都与抗菌药物后效应(PAE)和半衰期(t1/2)密切相关。运用PK/PD参数优化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叙述了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及其运用PK/PD参数优化用药的注意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k/pd参数 抗菌药物 优化用药
下载PDF
抗菌药物PK/PD参数优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次仁卓玛 《大医生》 2018年第Z1期114-115,共2页
抗菌药物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展,随着药物的多次使用,逐渐产生药物敏感性降低的问题,因此需对满足PK/PD参数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进行统筹性改良,从而降低抗菌药的耐药发生率。
关键词 抗菌药物 pk/pd参数 给药方案
下载PDF
利奈唑胺组织穿透性及在感染组织中的药效学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春杏 付强 朱珠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3期349-355,共7页
利奈唑胺对革兰阳性(G+)菌抗菌作用强,具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组织穿透性好,血浆或血清中>50%利奈唑胺可以穿透到感染组织,在不同感染组织针对不同病原菌PK/PD参数有所不同,中国人群利奈唑胺敏感菌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 利奈唑胺对革兰阳性(G+)菌抗菌作用强,具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组织穿透性好,血浆或血清中>50%利奈唑胺可以穿透到感染组织,在不同感染组织针对不同病原菌PK/PD参数有所不同,中国人群利奈唑胺敏感菌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5~2μg/mL,对特定病原菌具有抗生素后效应,是治疗G+菌感染的糖肽类多重耐药的最后防线。本文就利奈唑胺针对G+菌感染治疗的组织穿透性及在感染组织中的药效动力学作一综述,为临床合理选用利奈唑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组织穿透性 最小抑菌浓度 抗生素后效应 pk/pd参数
下载PDF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T>MIC%的推导及在方案评价与优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小芳 宋香清 《中国药师》 CAS 2015年第7期1086-1091,共6页
目的:推导并定量分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疗效的PK/PD预测参数T>MIC%,并以此评价和优化用药方案。方法:以一室药动学模型为基础,依据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铜绿假单胞菌的PK/PD参数推导T>MIC%的表达式,采用单剂量... 目的:推导并定量分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疗效的PK/PD预测参数T>MIC%,并以此评价和优化用药方案。方法:以一室药动学模型为基础,依据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铜绿假单胞菌的PK/PD参数推导T>MIC%的表达式,采用单剂量和多剂量重复多次静滴给药的药动学公式计算常规方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 ivd q8h)的T>MIC%并与PK/PD理论认为的该值优化范围比较,分析该方案T>MIC%的达标情况;同时将原方案的间隔时间由8 h延长至16 h,同法考察T>MIC%的达标情况。结果:针对铜绿假单胞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常规方案的T>MIC%,依据单剂量和多剂量重复多次静滴给药药动学公式计算结果分别为99.96%和99.99%,远远超过优化达标范围;间隔时间延长法的T>MIC%为54.7%,达标。结论:药动学公式定量分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PK/PD预测参数,理论上可评价和优化该类感染使用该种药物的临床用药方案,对此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动力学 定量分析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铜绿假单胞菌 pk/pd参数
下载PDF
抗肿瘤药物心脏安全性评价的药动学-药效学模型 被引量:1
5
作者 袁漪 何华 柳晓泉 《药学进展》 CAS 2019年第7期535-543,共9页
抗肿瘤治疗导致的心血管毒性已成为癌症幸存者继肿瘤复发后的第二大病发和死亡原因。在抗肿瘤治疗中控制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成为肿瘤治疗的一大难题。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通过数学模型的方法建立药物剂量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定... 抗肿瘤治疗导致的心血管毒性已成为癌症幸存者继肿瘤复发后的第二大病发和死亡原因。在抗肿瘤治疗中控制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成为肿瘤治疗的一大难题。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通过数学模型的方法建立药物剂量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定量关系,可用于预测药物的药效或毒性,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建立心血管毒性PK-PD模型能够预测抗肿瘤药物心血管毒性,为高效低毒的肿瘤治疗策略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药物 心血管毒性 pk-pd模型 不良反应预测
原文传递
药动学/药效学预测参数的定量分析在评价与优化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方案中的作用 被引量:6
6
作者 符珏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77-780,共4页
目的:为临床合理应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4年6月经病原学检测确诊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且对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敏感的肝、肾功能正常的住院患者105例,统计给药方案,以一室药动学模... 目的:为临床合理应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4年6月经病原学检测确诊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且对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敏感的肝、肾功能正常的住院患者105例,统计给药方案,以一室药动学模型为基础,设定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 mg/L,血药浓度>MIC的持续时间(T>MIC)占给药间隔时间的百分比的达标值为45%,采用单剂量和多剂量重复多次静脉滴注给药的药动学公式计算T>MIC,分析其达标情况;然后将原方案的给药间隔时间适当延长,同法考察T>MIC占给药间隔时间的百分比的达标情况。结果:105例患者中有47例采用每隔8 h给予3.0 g的给药方案,58例采用每隔12 h给予3.0 g的给药方案;针对铜绿假单胞菌,两种给药方案的T>MIC占给药间隔时间的百分比,依据单剂量静脉滴注给药药动学公式计算结果分别为99.93%和73.13%,依据多剂量重复多次静脉滴注给药药动学公式计算结果分别为99.98%和68.08%;给药间隔时间延长至16 h后,其结果分别为54.84%和51.06%,仍均达到设定的达标值。结论:抗菌药物药动学/药效学(PK/PD)预测参数的定量分析,可用于评价与优化临床用药方案,指导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动学/药效学预测参数 定量分析 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 铜绿假单胞菌 感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