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毒瘾艾滋病感染者的社会适应历程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斌志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3期55-60,共6页
通过对毒瘾艾滋病感染者的深入访谈发现:他们的社会适应历程经历了权能激发、人际互动、问题解决以及评价反馈四个阶段,并受到个人特质、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环境三方面的综合影响。建议通过优势视角肯定他们内在的智慧和蜕变能力,构建起&q... 通过对毒瘾艾滋病感染者的深入访谈发现:他们的社会适应历程经历了权能激发、人际互动、问题解决以及评价反馈四个阶段,并受到个人特质、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环境三方面的综合影响。建议通过优势视角肯定他们内在的智慧和蜕变能力,构建起"自我努力、家庭关爱、病友互助、社区接纳、社会支持、政府引导"的服务框架,最终促进他们的社会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感染者 毒瘾 社会适应 社会支持 优势视角 权能激发
下载PDF
基于非对称辐射单元的毫米波全金属漏波天线
2
作者 高依麟 刘植鹏 +2 位作者 卢宏达 刘埇 吕昕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9-44,共6页
周期漏波天线具备后向端射-前向端射的连续波束扫描能力。全金属周期漏波天线在毫米波雷达等系统中具有明确的应用前景,但普通方案受制于开放阻带效应,边射性能差、扫描性能受限。目前抑制开放阻带效应的方法主要包括加载四分之一波长... 周期漏波天线具备后向端射-前向端射的连续波束扫描能力。全金属周期漏波天线在毫米波雷达等系统中具有明确的应用前景,但普通方案受制于开放阻带效应,边射性能差、扫描性能受限。目前抑制开放阻带效应的方法主要包括加载四分之一波长变换器或匹配短截线、不对等双辐射元、短路过孔匹配等,适合于全金属周期漏波天线的解决方案尚待发掘。文中提出了一种采用非对称辐射单元抑制开放阻带效应的方法,并结合等效电路模型进行机理分析和方法验证。采用非对称辐射单元设计了毫米波全金属波纹平行板波导周期漏波天线。该天线在26.5~36 GHz频带内具有-47.5°~8.5°的连续波束扫描能力,且辐射效率高于78%。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非对称辐射单元能够很好地抑制开放阻带效应,适用于宽角频扫全金属周期漏波天线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漏波天线 连续波束扫描 开放阻带效应 非对称辐射单元 波纹平行板波导
下载PDF
农村接受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病人生活质量评估 被引量:8
3
作者 计国平 刘爱文 +5 位作者 李迎春 肖永康 张东文 李晓静 李伟 王义德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1年第6期407-409,469,共4页
目的评价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人的生活质量,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安徽省抗病毒治疗效果评估队列的艾滋病人及其邻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和36条目简明量表(SF-36)中文版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共调查艾... 目的评价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人的生活质量,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安徽省抗病毒治疗效果评估队列的艾滋病人及其邻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和36条目简明量表(SF-36)中文版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共调查艾滋病病人110人,对照邻居114人。两组人群在年龄、性别、家庭人口数、职业等方面情况类似,但在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个人收入、家庭收入、自觉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艾滋病病人相对较为弱势。在所有的生活治疗的8个领域中,艾滋病病人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邻居。艾滋病病人和对照邻居的生理生活质量得分分别是47.1±18.5和75.9±22.1(t=-10.390,P<0.001),心理生活质量得分分别为51.3±21.7和80.7±19.2(t=-10.484,P<0.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组别、性别和年龄等变量与生理生活质量相关,组别、性别和自评家庭经济状况等变量与心理生活质量相关。而在艾滋病病人中,仅病毒载量分别与生理生活质量和心理生活质量相关。结论艾滋病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显著,尤其是在经济方面;艾滋病病人的生活质量显著降低,艾滋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巨大且覆盖了常见危险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人 抗病毒治疗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安徽省AIDS病人ART效果追踪
4
作者 计国平 李迎春 +5 位作者 刘爱文 肖永康 张东文 李晓静 李伟 王义德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11年第6期626-628,共3页
目的在既往献血员集中地区开展疗效评估,以了解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的艾滋病(AIDS)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7年建立队列,采取多阶段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在既往献血的艾滋病人集中地区,抽取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人参加研究。2010年对... 目的在既往献血员集中地区开展疗效评估,以了解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的艾滋病(AIDS)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7年建立队列,采取多阶段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在既往献血的艾滋病人集中地区,抽取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人参加研究。2010年对该队列进行追踪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其中问卷调查包括基本情况和生活治疗36条目简明量表(SF-36)中文版问卷。结果 2007年共纳入队列124人,2010年共追踪113人,死亡9人,失访2人(外出打工)。队列中,3年累计病死率为7.25%。3年来队列人群的职业构成中,从事非全职务农的比例提高,其他人口学指标变化不大。绝大多数病人能按期接受医学随访,按时按量服用抗病毒药物,且两个指标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4计数明显升高,低于200的比例下降(18.7%比10.0%)(χ2=3.526,P=0.060),病毒载量检出率下降明显(20.2%比14.6%)(χ2=3.969,P=0.046)。研究队列的生理职能(RP)、肌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和活力(VT)4个领域得分下降,其他4个领域没有变化。结论此研究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发现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人依从性高,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但用SF-36评价的生活质量得分没有提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评价和提高既往献血感染艾滋病人群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毒治疗 艾滋病人 队列研究 效果评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