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种常见群植小乔木对降温增湿效应和PM_(2.5)消减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刘莹莹 肖湘东 +3 位作者 过昱辰 王赛 王瑞莹 王波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4-77,共4页
以苏州市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桂花(Osmanthus fragrans(Thunb.)Lour.)、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Atropurpurea’Jacq.)、日本晚樱(Prunus lannesiana Wils.)和腊梅(Chimonanthus praecox(L.)Link.)等5种常见的群... 以苏州市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桂花(Osmanthus fragrans(Thunb.)Lour.)、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Atropurpurea’Jacq.)、日本晚樱(Prunus lannesiana Wils.)和腊梅(Chimonanthus praecox(L.)Link.)等5种常见的群植小乔木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降温增湿效应和对PM2.5的消减效应。结果表明:5种群植小乔木中,紫薇和桂花的降温效应相对明显,日本晚樱和紫薇的增湿效应明显;紫薇对PM2.5消减效应最为明显;5种群植小乔木综合降温增湿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紫薇>日本晚樱>紫叶李>桂花>腊梅。其降温增湿效应与PM2.5消减效应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群落内部的降温增湿效应与PM2.5消减效应显著相关;该研究结果为植物配置结构的优化及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科学依据及可能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植小乔木 降温效应 增湿效应 pm2.5的消减效应
下载PDF
重庆市绿色空间景观格局与PM_(2.5)浓度时空相关性 被引量:1
2
作者 苟爱萍 李皖新 王江波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7,共13页
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探究绿色空间景观格局对PM_(2.5)浓度的影响,有助于通过调整绿色空间格局降低PM_(2.5)浓度。以重庆市1980~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和PM_(2.5)浓度数据作为基础数据,通过景观格局指... 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探究绿色空间景观格局对PM_(2.5)浓度的影响,有助于通过调整绿色空间格局降低PM_(2.5)浓度。以重庆市1980~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和PM_(2.5)浓度数据作为基础数据,通过景观格局指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绿色空间景观格局及PM_(2.5)浓度变化特征,再通过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研究绿色空间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对PM_(2.5)浓度的影响及其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①重庆市PM_(2.5)浓度从1980年至2010年逐渐上升,2010年至今逐渐降低;同时,其空间分布具有显著聚集特征,主要显示为东部低-低聚集、西部高-高聚集的特征。②林地、草地和耕地的面积指数(TA)、斑块密度指数(PD)和斑块连接度指数(COHESION)与PM_(2.5)浓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林地面积指数呈负影响,耕地、草地面积指数呈正影响;林地、草地斑块密度指数呈正影响,耕地斑块密度指数呈负影响;林地、草地和耕地斑块连接度指数均呈负影响。③主城都市区内,草地面积指数和耕地斑块密度指数对PM_(2.5)浓度的负影响较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内,林地聚合度指数(AI)、斑块密度指数和斑块连接度指数以及耕地面积指数对PM_(2.5)浓度的影响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空间 景观格局指数 效应 pm_(2.5)浓度 空间自相关分析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时空异质性 重庆
下载PDF
北京市道路绿地消减PM_(2.5)总量及其健康效益评估 被引量:27
3
作者 童明坤 高吉喜 +1 位作者 田美荣 嵇萍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861-2867,共7页
以交通污染严重的北京市建成区为研究区,在前人实地观测的基础上,利用泊松回归相对风险度模型与环境健康价值评估方法,定量评估了北京市道路绿地消减PM2.5总量及其健康效益.结果表明:北京市建成区道路绿地年消减PM2.5总量为1.09t;对降... 以交通污染严重的北京市建成区为研究区,在前人实地观测的基础上,利用泊松回归相对风险度模型与环境健康价值评估方法,定量评估了北京市道路绿地消减PM2.5总量及其健康效益.结果表明:北京市建成区道路绿地年消减PM2.5总量为1.09t;对降低人群健康风险作用较为显著,可减少受危害总数约3024例,其中早逝18例、呼吸系统疾病住院53例、心血管疾病住院25例、儿科门诊324例、内科门诊761例、急性支气管炎1134例、慢性支气管炎264例、哮喘445例;带来的健康经济效益为1.98亿元.建议加强道路绿地建设,丰富植被层次结构,以积极应对城市交通空气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绿地 pm2.5 总量 健康效益 北京市
下载PDF
城市公园外侧防护林结构对外源PM_(2.5)的消减作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包红光 王成 +2 位作者 郄光发 杜万光 孙丽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87-993,共7页
城市公园是居民休闲的重要场所,其外侧防护林是围合公园景观、消减外源污染的重要屏障。为研究城市公园不同配置结构外侧防护林内PM2.5浓度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外源PM2.5污染的消减作用,通过布置样带监测城市公园不同配置结构外侧... 城市公园是居民休闲的重要场所,其外侧防护林是围合公园景观、消减外源污染的重要屏障。为研究城市公园不同配置结构外侧防护林内PM2.5浓度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外源PM2.5污染的消减作用,通过布置样带监测城市公园不同配置结构外侧防护林(阔叶乔木林、阔叶乔草林、针阔混交林)距道路不同宽度处PM2.5浓度,分析影响PM2.5浓度的因素,并对不同配置结构外侧防护林对外源PM2.5污染的消减作用进行计算。结果表明,(1)城市公园不同配置结构外侧防护林内PM2.5浓度日变化规律大致相似,均呈现白天低晚上高的趋势,9:00—15:00时段防护林内PM2.5浓度达到国家标准II类功能区浓度质量要求,5:00时防护林内PM2.5浓度污染最严重,超出国家标准II类功能区浓度质量要求237.36%-335.31%。(2)城市公园不同配置结构外侧防护林在15-45 m宽度范围内PM2.5浓度与路缘处PM2.5浓度相近,阔叶乔木林和阔叶乔草林在60 m宽度前后出现PM2.5浓度升高的现象。(3)城市公园外侧防护林11:00、13:00时对PM2.5浓度污染消减作用最强,19:00、7:00时对PM2.5浓度污染消减作用相对较差;阔叶乔木林、阔叶乔草林距道路165 m时消减作用相对较好,针阔混交林距道路45 m时消减作用相对较好,呈正消减作用。(4)PM2.5浓度与平均风速、温度、相对湿度呈极显著相关,与其他气象因子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 防护林 pm2.5 作用
下载PDF
杭州市区春季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邵锋 钱思思 +2 位作者 孙丰宾 董丽 包志毅 《风景园林》 2017年第5期79-86,共8页
为研究杭州市区春季绿地及其周围的环境对PM_(2.5)颗粒物的影响机制,本文选取了8块样地作为研究对象,每个样地各设5个样点进行PM_(2.5)数据采集,并对样点进行植物群落结构、郁闭度、周边环境调查。结果表明,PM_(2.5)浓度与污染源距离成... 为研究杭州市区春季绿地及其周围的环境对PM_(2.5)颗粒物的影响机制,本文选取了8块样地作为研究对象,每个样地各设5个样点进行PM_(2.5)数据采集,并对样点进行植物群落结构、郁闭度、周边环境调查。结果表明,PM_(2.5)浓度与污染源距离成反比;城市绿地对PM_(2.5)颗粒物的消减有明显作用;以乔灌草为主、郁闭度大的绿地对PM_(2.5)具有较好的消减作用;水面与铺装为干扰类环境因素,使城市绿地对PM_(2.5)颗粒物的消减作用变得不稳定;在不同的空气质量等级下,城市绿地对PM_(2.5)的消减能力存在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城市绿地 植物群落 作用 空气质量
下载PDF
道路绿地植物配置对PM_(2.5)浓度分布与消减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3
6
作者 徐欢 赵晶晶 李红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65-69,共5页
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选取市区3处交通要道两侧的典型道路绿地,在各绿带不同宽度处设监测点测定PM_(2.5)浓度以探讨道路绿地类型及宽度对其的消减作用。结果表明:PM_(2.5)的消减率与绿地的宽度成正比,道路绿地的宽度在24m及以上能够起到... 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选取市区3处交通要道两侧的典型道路绿地,在各绿带不同宽度处设监测点测定PM_(2.5)浓度以探讨道路绿地类型及宽度对其的消减作用。结果表明:PM_(2.5)的消减率与绿地的宽度成正比,道路绿地的宽度在24m及以上能够起到较好的滞留颗粒物作用,"乔+灌+草-乔"结构为主且郁闭度较高的植物配置模式消减效果最好。最后得到"乔+草+灌-乔""乔+灌+草-乔""灌+乔+草-乔""草+乔+灌-乔"等4种消减PM_(2.5)污染的典型道路绿地群落,为城市道路绿地植物配置的选择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pm2.5污染 作用 绿带配置
下载PDF
冬季3种高绿量道路防护林对PM2.5的消减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宇 王晓立 +3 位作者 许纯领 蒋亚华 葛珩 董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220-2226,共7页
【目的】明确不同道路防护林对PM2.5的消减作用及其与主要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为筛选消减能力较强的道路防护林结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冬季苏北地区绿量较高的3种道路防护林[常绿针叶雪松(Cedrus deodara)纯林、常绿阔叶香樟(Cinnam... 【目的】明确不同道路防护林对PM2.5的消减作用及其与主要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为筛选消减能力较强的道路防护林结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冬季苏北地区绿量较高的3种道路防护林[常绿针叶雪松(Cedrus deodara)纯林、常绿阔叶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纯林及垂柳(Salix babylonica)与龙柏(Sabina chinensis)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连续监测防护林距道路不同林带宽度(10、20、30、40、50和60 m)处的PM2.5浓度、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及光照强度,以防护林与城市主干道边缘的交接处(0 m)为参照,分析不同道路防护林对PM2.5的消减作用及其与主要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3种道路防护林不同林带宽度的PM2.5浓度日变化规律均呈午间高、早晚低的特征;对应的PM2.5浓度均值分别在106~131、100~125和100~127μg/m3,均超出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浓度标准(PM2.5二级浓度标准限值为75μg/m3),说明监测期间3种道路防护林的PM2.5污染较严重。3种道路防护林对PM2.5的消减率均值排序为雪松纯林(8.09%)>香樟纯林(4.54%)>垂柳与龙柏混交林(1.82%)。其中,雪松纯林对PM2.5的消减率随着林带宽度的增加逐步上升;香樟纯林除了在林带宽度20~30 m处的PM2.5消减率略有下降外,其消减率也随着林带宽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垂柳与龙柏混交林的PM2.5消减率较低,且随着林带宽度的增加其消减率出现明显起伏变化,但整体上呈下降趋势。3种道路防护林的PM2.5消减率与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对应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0.484x+0.654(R2=0.175)和y=-0.095x+11.682(R2=0.377)。【结论】雪松纯林对PM2.5的消减能力较强,可作为强滞尘能力防护林带选用;而垂柳与龙柏混交林在林带宽度0~20 m处的PM2.5消减作用较明显,可作为道路边缘绿化带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防护林 pm2.5 作用 气象因子
下载PDF
碳减排对PM_(2.5)的协同效应与交互效应分析——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珍 刘金培 +1 位作者 肖鹏 宋晓霞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6期63-69,共7页
采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1—201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PM_(2.5)浓度和CO_2减排量之间的协同效应与交互相应;研究结果表明:PM_(2.5)浓度和CO_2减排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减排效应,即PM_(2.5)浓度会随着CO_2减排量的增加而下降,且这... 采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1—201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PM_(2.5)浓度和CO_2减排量之间的协同效应与交互相应;研究结果表明:PM_(2.5)浓度和CO_2减排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减排效应,即PM_(2.5)浓度会随着CO_2减排量的增加而下降,且这种协同减排效应会随着单位GDP能耗、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以及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的下降而扩大;该研究结论不但为温室气体减排和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政府制定协同减排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长江经济带 协同 交互效应
下载PDF
园林植物配置对大气中PM2.5污染的消减效果建模分析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贾琳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9年第5期85-89,共5页
针对大气中PM2.5越来越多,提出将园林植物配置应用至PM2.5污染的消减中。基于国内外PM2.5分析,将乔灌草和乔灌、乔灌草、乔灌分别种植在西北走向的主干道、东西走向的次干道、南北走向的支路。距离道边为5m、10m、15m和20m位置设定观测... 针对大气中PM2.5越来越多,提出将园林植物配置应用至PM2.5污染的消减中。基于国内外PM2.5分析,将乔灌草和乔灌、乔灌草、乔灌分别种植在西北走向的主干道、东西走向的次干道、南北走向的支路。距离道边为5m、10m、15m和20m位置设定观测点,通过大气与颗粒物组合采样设备以流速为125L/min,时间为1h完成颗粒物采样。经过采样和数据处理,通过统计软件SPSSS实行影响指标和测评结果相关性分析,并构建园林植物配置对PM2.5污染消减效果模型。分别分析园林植物配置对四季PM2.5污染消减效果和不同植物群落对PM2.5滞尘影响,发现在园林植物配置下,主干道、次干道与支路的PM2.5浓度日趋变化为早晚高、中午低;乔灌草和乔灌对PM2.5滞尘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pm2.5 建模
下载PDF
基于ENVI-met的道路绿带规划设计对PM2.5消减作用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郭晓华 戴菲 殷利华 《风景园林》 2018年第12期75-80,共6页
城市道路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道路绿带承担着城市道路重要的生态环境改善功能,道路绿带的断面布局是道路绿地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首次将ENVI-met运用于城市道路断面绿带规划设计模拟中,定量研究城市道路绿带断面形式对PM... 城市道路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道路绿带承担着城市道路重要的生态环境改善功能,道路绿带的断面布局是道路绿地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首次将ENVI-met运用于城市道路断面绿带规划设计模拟中,定量研究城市道路绿带断面形式对PM_(2.5)的消减作用,结果表明:1)道路横断面绿化类型对PM_(2.5)分布有显著影响。道路绿化导致机动车道PM_(2.5)浓度增加,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PM_(2.5)浓度减少;2)道路绿化能明显消减人行道PM_(2.5)浓度。从PM_(2.5)的消减面积来看,四板五带式>两板三带式>一板两带式>三板四带式;从PM_(2.5)的消减程度来看,两板三带式>四板五带式>一板两带式>三板四带式。3)两板三带式、四板五带式绿化消减效果最佳,人行道消减率最大提高了18%。研究证实了道路绿化确能改善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的颗粒物污染,为绿色基础设施消减PM_(2.5)浓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ENVI-met 道路绿带 规划设计 pm2.5 作用 模拟
下载PDF
公园绿地植物配置对大气PM_(2.5)浓度的消减作用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39
11
作者 李新宇 赵松婷 +1 位作者 郭佳 李延明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13,共4页
城市公园绿地具有消减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的功能,通过对北京4家公园内典型植物配置群落全年大气中细颗粒物(PM_(2.5))的测定,定量研究了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对大气PM_(2.5)浓度的消减作用,分析了植物配置模式的各表征因子对大气PM_(2.5)消减... 城市公园绿地具有消减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的功能,通过对北京4家公园内典型植物配置群落全年大气中细颗粒物(PM_(2.5))的测定,定量研究了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对大气PM_(2.5)浓度的消减作用,分析了植物配置模式的各表征因子对大气PM_(2.5)消减率的影响。并分析了气象因子对大气PM_(2.5)浓度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配置模式绿地对细颗粒物的消减效果略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纯林绿地或乔草配置型绿地消减PM_(2.5)能力最佳,纯草坪绿地对PM_(2.5)消减率最低;2)植物配置模式的表征因子中,斑块面积会显著影响绿地对大气PM_(2.5)浓度的消减能力(P<0.01),斑块面积越大,绿地对消减pM_(2.5)浓度的效果越明显。而与乔木层郁闭度、乔木层高度、草坪盖度等结构指标相关性不显著;3)各观测点PM_(2.5)浓度显示与群落内的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大气压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公园 绿地 植物配置 pm2.5
下载PDF
不同绿地结构对PM2.5和PM10的消减作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建设 冯万富 +5 位作者 史晓海 单燕祥 李月凤 柳勇 张玉虎 周亚运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21期302-304,共3页
为研究城市道路中不同绿地结构对PM2.5、PM10的消减作用,选择河南省信阳市城区主干道——新五大道、新七大道上不同绿地结构(乔、乔-草、灌-草、乔-灌、乔-灌-草、对照点)为试验监测点,对其PM2.5、PM10浓度进行监测、分析以及消减率的计... 为研究城市道路中不同绿地结构对PM2.5、PM10的消减作用,选择河南省信阳市城区主干道——新五大道、新七大道上不同绿地结构(乔、乔-草、灌-草、乔-灌、乔-灌-草、对照点)为试验监测点,对其PM2.5、PM10浓度进行监测、分析以及消减率的计算,结果表明,不同绿地结构内PM2.5、PM10浓度呈现出“早晚高、中午低”的日变化特征,且在08:00左右浓度达到最大。乔-灌、乔-灌-草绿地结构的PM2.5、PM10浓度显著低于其他4种绿地结构。不同绿地结构对PM2.5、PM10消减作用差异显著,对PM2.5消减作用规律为乔-灌-草﹥乔-灌、乔-草﹥灌-草、乔,对PM10消减作用规律为乔-灌-草﹥乔-灌、灌-草、乔-草﹥乔,整体上看,绿地对PM2.5消减率高于PM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地结构 pm 2.5 pm 10 能力
下载PDF
绿化树木消减PM2.5污染研究概述 被引量:2
13
作者 闫生荣 杜中英 +2 位作者 张跃群 花海蓉 周丽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12,共3页
绿化树木在一定程度上可消减PM2.5污染。本文综述了绿化树木消减PM2.5污染的研究成果、植物叶片吸滞PM2.5的定量研究方法及消减PM2.5污染的植物配置技术,并对绿化树木消减PM2.5污染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pm2.5污染 绿化树木
下载PDF
浅议植物配置对大气pm2.5的消减作用
14
作者 赵毅娜 《花卉》 2017年第12期45-46,共2页
本文选择某地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几种较为典型的植物配置方式,通过不同地点的道路绿地作为监测点,测定不同监测点的pm2.5浓度,根据具体的数据探究不同的植物配置对大气pm2.5的消减作用。根据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植物的宽度与pm2.5的消减效... 本文选择某地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几种较为典型的植物配置方式,通过不同地点的道路绿地作为监测点,测定不同监测点的pm2.5浓度,根据具体的数据探究不同的植物配置对大气pm2.5的消减作用。根据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植物的宽度与pm2.5的消减效果成正比,而通过不同植物配置方式的对比分析,得出“乔+灌+草-乔”的植物配置方式,对于大气pm2.5的消减作用最佳,本文的研究也为之后城市道路的植物配置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对相关工作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配置 pm2.5 作用
下载PDF
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的大气颗粒物消减效应研究——以北京市中关村森林公园为例 被引量:11
15
作者 田志会 刘佳明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50-54,共5页
【目的】以北京市海淀区平原造林重点项目中关村森林公园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大气颗粒物的消减作用。【方法】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针对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对大气颗粒物的消减作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在轻度以及中度大气污染条件下,... 【目的】以北京市海淀区平原造林重点项目中关村森林公园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大气颗粒物的消减作用。【方法】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针对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对大气颗粒物的消减作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在轻度以及中度大气污染条件下,公园对大气颗粒物存在明显的消减作用,乔灌草植物配置模式对大气颗粒物的消减作用最显著,与其他植物配置模式相比,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P<0.05)。在重度污染情况下,公园对大气颗粒物的消减作用消失。【结论】平原造林工程对大气颗粒物的消减作用显著,此项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市平原造林工程以及植物配置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关村森林公园 pm10 pm2.5 效应
下载PDF
寒地校园植物群落对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的消减作用 被引量:12
16
作者 刘畅 胡尚春 唐立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6227-6233,共7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空气污染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破坏的首要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探究城市绿地中的植物群落是否能够消减大气细颗粒物浓度及其变化特征成为公众和学者广泛关注的焦点。选取位于寒地城市哈尔滨的东北林业大学作为...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空气污染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破坏的首要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探究城市绿地中的植物群落是否能够消减大气细颗粒物浓度及其变化特征成为公众和学者广泛关注的焦点。选取位于寒地城市哈尔滨的东北林业大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校园PM_(2.5)浓度进行测定和校园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定量地分析不同植物群落对PM_(2.5)浓度的消减作用、PM_(2.5)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PM_(2.5)浓度与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PM_(2.5)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单谷”型,早晚偏高;季节变化是夏季PM_(2.5)浓度最低,秋季PM_(2.5)浓度最高。(2)不同结构的植物群落对大气细颗粒物的削减效果略有差异,乔灌草配置型绿地的PM_(2.5)消减率为30.30%,消减效果最佳;乔草和灌草的PM_(2.5)消减率分别为14.30%和7.77%,消减效果较差。(3)PM_(2.5)浓度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浓度 寒地校园 植物群落 温度 空气相对湿度 效果 相关性
下载PDF
中国城市减碳降霾的协同效应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杰 刘紫薇 +2 位作者 焦珊珊 王丽 唐智亿 《城市与环境研究》 CSSCI 2019年第4期80-97,共18页
发挥减碳降霾的协同效应有助于更加有效地推进中国经济低碳化和绿色化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由于二氧化碳减排和大气PM2.5浓度控制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协同效应评估有必要将二者纳入一个分析框架。作者利用脱钩弹... 发挥减碳降霾的协同效应有助于更加有效地推进中国经济低碳化和绿色化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由于二氧化碳减排和大气PM2.5浓度控制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协同效应评估有必要将二者纳入一个分析框架。作者利用脱钩弹性指数测算中国城市减碳降霾的协同趋势,并基于中国2000—2015年省会城市面板数据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对二者的协同效应进行定量评估。从协同趋势角度看,中国大多数省会城市处于从高碳、高PM2.5排放模式向低碳、低PM2.5排放模式转型过程中,但城市低碳转型与PM2.5治理呈现不协调特征。从协同效应测算结果看,二氧化碳减排与大气PM2.5浓度控制存在显著正向协同效应,并表现出空间和时间上的异质性。提升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发挥技术创新和政策规制的有效作用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减碳降霾协同效应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二氧化碳 大气pm 2.5 浓度 协同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