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板界面对PS/PMMA共混物薄膜相逆转组成比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方健 孔祥明 +2 位作者 郭宝华 胡平 谢续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51-153,共3页
The effect of substrate on the phase morphologies of PMMA/PS blend films wa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 PMMA/PS blend films were cast onto various substrates(such as glass substrate and PP sub... The effect of substrate on the phase morphologies of PMMA/PS blend films wa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 PMMA/PS blend films were cast onto various substrates(such as glass substrate and PP substrate) by spin-coating with thickness of about 10 μm.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re was a large difference of the phase inversion region between the blend films cast on glass and on PP substrates. On glass substrate, the phase inversion occurred at about \%Φ\%_m=0 4(PS mass fraction) while at \%Φ\%_m=0 5 on PP substrate. This implies that there is a shift of the phase inversion region with the change of substrate in cast polymer blend films. In other words, phase inversion region depends on the substrate. ATR-FTIR analysis was used to detect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urface and the bottom of the films(about 100 μm thick) obtained by evaporating solvent from the polymer blend solution. The ATR-FTIR spectra of the surface and the bottom of the PMMA/PS blend thin films cast on glass substrate and PP substrate showed that PMMA component preferentially segregated to glass substrate and PS component was enriched on the PP substrate. This selective segregation was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wetting abilities of PS and PMMA on the two kinds of substrates. The polymer-substrate interfacial tension γ were calculated and the results supported the ATR-FTIR results. It could be inferred that the shift of the phase inversion region with the change of the substrate in PMMA/PS blend film was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composition of the blend in the bulk changed, owing to the selective enrichment of one component of polymer blend to the substrate. In other words, the affinity between polymer and substrate can strongly influence the phase morphologies and the phase inversion region in polymer blend fil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混物薄膜 相逆转 基板界面 界面张力 聚苯乙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下载PDF
均聚物调控的PS-b-P4VP薄膜的微相分离形貌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梦冰 李志芳 +2 位作者 徐之光 张洪文 俞强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270-2275,共6页
分别以聚丙烯酸(PAA)和聚氧化乙烯(PEO)与苯乙烯与4-乙烯基吡啶二嵌段共聚物(PS-b-P4VP)进行溶液共混并且旋涂成膜,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这两种均聚物对PS-b-P4VP薄膜微相分离形貌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PAA与P4VP链段之间强烈的... 分别以聚丙烯酸(PAA)和聚氧化乙烯(PEO)与苯乙烯与4-乙烯基吡啶二嵌段共聚物(PS-b-P4VP)进行溶液共混并且旋涂成膜,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这两种均聚物对PS-b-P4VP薄膜微相分离形貌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PAA与P4VP链段之间强烈的氢键作用使得P4VP链段对PS链段的热力学排斥作用增强,当PAA质量分数为10%时,PS分散相区以规则的柱体垂直分布于由P4VP/PAA链段相互溶解所形成的连续相基体中。对于PS-b-P4VP/PEO共混体系,共混薄膜形成了PEO/P4VP分散相以柱状形态垂直分布在以PS链段聚集区为薄膜连续相基体中的微相分离形貌,由于PS链段无法在PEO/P4VP柱状微区上方形成覆盖,导致共混薄膜表面出现许多孔洞,孔洞底部伴有PEO链段部分结晶形成的锥状突起。随PEO含量增加,孔洞直径增大,孔洞底部的锥状突起也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b—P4VP PAA PEO 共混薄膜 微相分离形貌 调控作用
下载PDF
溶剂对SEBS/PMMA共混物薄膜形态的影响
3
作者 韩霞 彭昌军 +2 位作者 黄永民 刘洪来 胡英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66-570,共5页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聚(苯乙烯-嵌-乙烯/丁烯-嵌-苯乙烯)(SEBS)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共混物不同溶剂旋转涂膜的表面形态和相分离行为。结果表明,用共混物的氯仿溶液旋转涂膜,可见明显的共混物的宏观相分离和SEBS的微观相分离形...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聚(苯乙烯-嵌-乙烯/丁烯-嵌-苯乙烯)(SEBS)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共混物不同溶剂旋转涂膜的表面形态和相分离行为。结果表明,用共混物的氯仿溶液旋转涂膜,可见明显的共混物的宏观相分离和SEBS的微观相分离形态。改变选择性溶剂可使旋涂膜具有不同的均匀度和形态结构,其相区的尺寸和形状相差甚大,有海岛型、网状、双连续状结构。AFM显示用环己烷/丁酮混合溶剂旋转涂膜,共混物的相分离最为彻底;用选择性溶剂氯仿时次之,但有明显的相分离;对SEBS和PMMA均无选择性的单一溶剂或混合溶剂则无明显相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BS/pmma共混物 原子力显微镜 高分子膜 形态
下载PDF
SEBS/PMMA共混物膜的表面和本体形态结构
4
作者 韩霞 罗春燕 +1 位作者 黄永民 刘洪来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2-128,共7页
用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两种不同共混比的聚(苯乙烯-嵌-乙烯/丁烯-嵌-苯乙烯)(SEBS)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共混膜的表面形态和相分离行为。结果表明,当膜厚为25μm时,两种共混膜表面均未见明显的相分离形貌,而在... 用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两种不同共混比的聚(苯乙烯-嵌-乙烯/丁烯-嵌-苯乙烯)(SEBS)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共混膜的表面形态和相分离行为。结果表明,当膜厚为25μm时,两种共混膜表面均未见明显的相分离形貌,而在膜体相中可见宏观相分离结构。当膜厚为120 nm时,质量比为30/70的共混膜表面可见明显的“海-岛”状宏观相分离;而质量比为60/40的共混膜表面未见明显宏观相分离,仅有少量PMMA小颗粒嵌于SEBS基体中,形成SEBS趋于包裹PMMA微区的稳定“笼型”结构,其尺度属于介观相分离。退火后,两样品膜的体相形态与表面形貌趋于一致,均呈现宏观的相分离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BS/pmma共混物 形态
下载PDF
三嵌段共聚物PS-b-PEG-b-PS与聚苯乙烯共混薄膜的表面形貌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杨鹏 徐之光 +1 位作者 蒋姗 俞强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1-516,共6页
使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制备三嵌段共聚物PS-b-PEG-b-PS。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对嵌段共聚物结构及分子量进行表征。将嵌段共聚物与聚苯乙烯溶液共混成膜,使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接触角测试仪(... 使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制备三嵌段共聚物PS-b-PEG-b-PS。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对嵌段共聚物结构及分子量进行表征。将嵌段共聚物与聚苯乙烯溶液共混成膜,使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接触角测试仪(CA)对不同含量嵌段共聚物共混膜的表面形貌和性能进行了分析表征。PEG链段与PS链段在共混膜中发生了微相分离,由于PEG链段对PS链段的热力学排斥作用以及PS的硬链段特性,PS不能在PEG微区上方形成覆盖,因而在薄膜表面形成大量孔洞,PEG微相区位于孔洞底部。随嵌段共聚物含量增加,孔洞(PEG微区)尺寸增大。当嵌段共聚物含量增加10%以后,孔洞内出现PS微相区,导致形成"胞状"结构。嵌段共聚物含量增加使得共混薄膜的亲水性和表面张力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与乙二醇三嵌段共聚物 共混薄膜 微相分离 表面形貌
下载PDF
嵌段共聚物PEO-b-PS与聚苯乙烯共混薄膜的表面形貌及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杨鹏 徐之光 +1 位作者 蒋姗 俞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0-63,共4页
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制备了嵌段共聚物聚氧化乙烯(PEO-b-聚苯乙烯(PS)),将PEO-b-PS与PS溶液共混成膜,使用接触角测试仪(CA)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考察了PEO-b-PS含量与共混薄膜表面形貌及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嵌段共聚物在... 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制备了嵌段共聚物聚氧化乙烯(PEO-b-聚苯乙烯(PS)),将PEO-b-PS与PS溶液共混成膜,使用接触角测试仪(CA)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考察了PEO-b-PS含量与共混薄膜表面形貌及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嵌段共聚物在薄膜中发生微相分离并在薄膜表面形成PEO微相区,随PEO-b-PS含量增加,薄膜表面PEO相区尺寸增大,但分布密度下降。通过共混薄膜表面形貌的变化,解释了共混薄膜的亲水性和表面张力随PEO-b-PS含量增加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乙烷与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共混薄膜 微相分离 表面形貌 亲水性
下载PDF
VISCOMETRIC STUDY OF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AND POLYSTYRENE BLENDS IN DIFFERENT SOLVENTS
7
作者 Omar Melad Rajai Baraka +2 位作者 Jamil K.J.Salem Hani Hilles Awni El-Khazandar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5-19,共5页
The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 between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 and polystyrene (PS) intetrahydrofuran (THF) and N,N'-dimethyl formamide (DMF) solvents was studied at 28℃ using a dilute solution viscometr... The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 between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 and polystyrene (PS) intetrahydrofuran (THF) and N,N'-dimethyl formamide (DMF) solvents was studied at 28℃ using a dilute solution viscometrymethod. Solvent is believed to play a key role in characterizing the viscosity behavior of the polymer solution. The intrinsicviscosity and viscosity interaction parameter were experimentally measured for the binary (solvent/polymer) and for theternary systems in two solvents. The compatibility of the polymer mixture was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sign of △b_m. The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atibility of PMMA/PS blend in DMF is larger than that in TH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COMETRY Compatibility pmma/ps blend
下载PDF
用显微红外光谱法研究高分子共混物溶液自组织形成的相组成分布 被引量:10
8
作者 孔祥明 谢续明 +3 位作者 杨睿 汪昆华 张增民 雷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23-625,共3页
本文制备了PS/PC(7/ 3)和PS/PMMA(5 / 5 )的四氢呋喃 (THF)溶液 ,通过缓慢蒸发溶剂制得PS/PC和PS/PMMA的共混物薄膜。利用不同的FTIR测试方法检测了制得薄膜中的组成分布。将PS/PC薄膜超薄切片 ,通过显微投射红外方法检测了其纵剖面的... 本文制备了PS/PC(7/ 3)和PS/PMMA(5 / 5 )的四氢呋喃 (THF)溶液 ,通过缓慢蒸发溶剂制得PS/PC和PS/PMMA的共混物薄膜。利用不同的FTIR测试方法检测了制得薄膜中的组成分布。将PS/PC薄膜超薄切片 ,通过显微投射红外方法检测了其纵剖面的组成分布 (测试步长为 16 μm)。结果表明 :PS含量从膜底面到表面缓慢增大呈梯度分布 ,在膜表面附近急剧增大 ,即PS组分在成膜过程中向表面 (与空气接触 )富集。利用显微反射红外法 ,调整红外显微镜聚焦面到膜的不同深度平面上 ,测量了PS/PMMA薄膜的纵向组成分布 (调焦步长为 10 μm)。结果表明 :PMMA组分呈从膜表面到底面逐渐增多的梯度分布。这种溶剂蒸发成膜过程中组分向表面或底面迁移被认为是由于共混物某一组分对表面 (空气 )或基板 (玻璃 )的选择性浸润析出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红外光谱 ps/PC ps/pmma 相组成分布 共混物
下载PDF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高分子共混物薄膜相结构 被引量:4
9
作者 宗骐 谢续明 +1 位作者 陈凤恩 郁鉴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064-1067,共4页
采用拉曼光谱法研究了由聚苯乙烯(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四氢呋喃(THF)溶液在玻璃基板上旋转涂膜得到的共混物薄膜。应用显微共焦拉曼光谱,根据PS在1604,1585cm-1处苯环的伸缩振动峰和PMMA在1728cm-1处羰基的伸缩振动峰,可以确... 采用拉曼光谱法研究了由聚苯乙烯(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四氢呋喃(THF)溶液在玻璃基板上旋转涂膜得到的共混物薄膜。应用显微共焦拉曼光谱,根据PS在1604,1585cm-1处苯环的伸缩振动峰和PMMA在1728cm-1处羰基的伸缩振动峰,可以确定薄膜(厚度约为800nm)表面海岛状相结构的组分分布信息。另外,还对210℃下PS/PMMA(30/70)共混物薄膜退火过程中表面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采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对高聚物的增强作用得到了薄膜(厚度约为400nm)的Raman光谱,并且成功地对其组成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pmma 薄膜 相结构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下载PDF
SiO_2纳米粒子对PMMA/PS共混物共连续相结构退火粗化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孔米秋 黄亚江 +1 位作者 刘文娟 李光宪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70-1076,共7页
考察了亲水性纳米SiO2粒子的加入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PMMA/PS)共混体系的共连续相结构在静态高温退火时形态稳定性的影响,发现静态高温退火条件下,填充体系共连续组成范围变窄幅度较小、特征结构尺寸的粗化速率减慢.流变测试... 考察了亲水性纳米SiO2粒子的加入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PMMA/PS)共混体系的共连续相结构在静态高温退火时形态稳定性的影响,发现静态高温退火条件下,填充体系共连续组成范围变窄幅度较小、特征结构尺寸的粗化速率减慢.流变测试表明纳米SiO2粒子加入之后PMMA/PS共混体系的黏弹性显著提高,从而能减缓破坏构成共连续相结构的纤维断裂或回缩等松弛过程的速率,有效地抑制PMMA/PS共混体系的共连续相结构粗化进程,提高相结构的稳定性.根据现有的两种粗化理论的定性分析表明,在高填充量的共混体系中,加入纳米SiO2粒子导致共混体系的黏弹性的显著改变是影响PMMA/PS共混体系在静态高温退火时共连续相结构粗化速率的主要因素,相对而言界面张力的变化对共连续相结构在静态高温退火时的粗化速率影响则应该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ma/ps共混物 SIO2纳米粒子 共连续结构 稳定性
原文传递
MWCNTs与疏水纳米SiO2填充PMMA/PS共混物的导电与动态流变行为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真芝 宋义虎 +1 位作者 谭业强 郑强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8-94,共7页
以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为导电填料、疏水纳米二氧化硅(SiO2)为非导电填料,填充不相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苯乙烯(PS)(1/1,V/V)共混物,制备(PMMA/SiO2)/(PS/MWCNTs)四元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CPC),研究其导电逾渗与动态流变行为,并... 以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为导电填料、疏水纳米二氧化硅(SiO2)为非导电填料,填充不相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苯乙烯(PS)(1/1,V/V)共混物,制备(PMMA/SiO2)/(PS/MWCNTs)四元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CPC),研究其导电逾渗与动态流变行为,并与PMMA/(PS/MWCNTs)三元CPC进行对比.发现三元、四元CPC具有类似的导电逾渗行为,且逾渗阈值显著低于PS/MWCNTs二元CPC.在四元CPC中,SiO2粒子可细化相区尺寸,提高熔体模量,但不影响熔体热处理过程中的依时性动态导电逾渗行为.MWCNTs与SiO2均显著影响熔体热处理中的依时性模量逾渗行为,分别缩短、延长四元CPC相粗化起始时间,但均延长相粗化时间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 疏水纳米二氧化硅 聚苯乙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混物 逾渗 动态流变特性
原文传递
聚偏氟乙烯共混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娇 邱广明 +3 位作者 杨春霞 李浩 朱晓燕 孙汉明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1年第8期29-31,共3页
主要讨论了聚偏氟乙烯(PVDF)膜以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VDF/PMMA)、PVDF/PMMA/PS(聚砜)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并研究了不同添加剂对PVDF/PMMA/PS共混膜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PVDF/PMMA/PS共混膜的通量最大;PVPK 40成膜通量最大... 主要讨论了聚偏氟乙烯(PVDF)膜以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VDF/PMMA)、PVDF/PMMA/PS(聚砜)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并研究了不同添加剂对PVDF/PMMA/PS共混膜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PVDF/PMMA/PS共混膜的通量最大;PVPK 40成膜通量最大;T iO 2成膜截留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DF pvdf/pmma pvdf/pmma/ps 共混膜 添加剂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共混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13
作者 张娇 邱广明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3期346-350,共5页
主要讨论了聚偏氟乙烯(PVDF)膜以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VDF/PMMA)、PVDF/PMMA/PS(聚砜)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并研究了不同添加剂对PVDF/PMMA/PS共混膜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PVDF/PMMA/PS共混膜的通量最大。SEM表明,添加剂对... 主要讨论了聚偏氟乙烯(PVDF)膜以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VDF/PMMA)、PVDF/PMMA/PS(聚砜)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并研究了不同添加剂对PVDF/PMMA/PS共混膜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PVDF/PMMA/PS共混膜的通量最大。SEM表明,添加剂对本体系有较大的影响,其中PVPK40成膜通量最大,TiO2成膜截留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DF PVDF/pmma PVDF/pmma/ps 共混膜 添加剂
下载PDF
多孔硅/聚合物复合膜等效折射率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贾振红 涂楚辙 《光电子.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893-896,共4页
用多孔Si(PS)圆柱空腔二维结构模型,理论研究了TE模式情况下PS/聚合物复合膜的等效折射率,给出了PS等效折射率与孔隙率和嵌入率的关系。实验采用波导耦合m线法分别研究了TE模和TM模入射情况下(633 nm波长处),孔隙率为73%的PS膜嵌入聚合... 用多孔Si(PS)圆柱空腔二维结构模型,理论研究了TE模式情况下PS/聚合物复合膜的等效折射率,给出了PS等效折射率与孔隙率和嵌入率的关系。实验采用波导耦合m线法分别研究了TE模和TM模入射情况下(633 nm波长处),孔隙率为73%的PS膜嵌入聚合物聚合基丙烯酸甲酯(PMMA)材料后的等效折射率与聚合物嵌入率的关系。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基本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硅(ps)/聚合物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复合膜 等效折射率
原文传递
低聚合度的交替共聚物太阳能电池的形态和性能
15
作者 李贵芳 左阳 +3 位作者 陈磊 张吉东 闫东航 秦大山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3-190,共8页
制备了由低聚合度的聚[2,6-(4,4-双-(2-乙基己基)-4H-环戊[2,1-b;3,4-b']双噻吩)-交替-4,7-(2,1,3-苯并噻二唑)](LDP-PCPDTBT)、[6,6]-苯基-C61-丁酸甲酯(PC61BM)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组成的三组分共混薄膜,并通过加入溶剂添加... 制备了由低聚合度的聚[2,6-(4,4-双-(2-乙基己基)-4H-环戊[2,1-b;3,4-b']双噻吩)-交替-4,7-(2,1,3-苯并噻二唑)](LDP-PCPDTBT)、[6,6]-苯基-C61-丁酸甲酯(PC61BM)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组成的三组分共混薄膜,并通过加入溶剂添加剂(1,8-二溴辛烷,DBO)对体系进行了优化处理.研究发现,没有加入DBO时,LDP-PCPDTBT和PC61BM相在PMMA的基质中分别是无定形的和结晶的;加入DBO后,PMMA基质中LDP-PCPDTBT和PC61BM间的相分离过程得到优化,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相应提高了3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太阳能电池 三组分共混薄膜 LDP-PCPDTBT pmma 1 8-二溴辛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