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安PM_(2.5)碳组成及水溶性有机物分子特性和来源季节差异
1
作者 杨毅 赵明佳 +1 位作者 张亚楠 刘伟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60-2868,共9页
利用平行因子分析和后向轨迹模型,采用紫外光谱法、三维荧光光谱法,分析西安市PM_(2.5)碳组成及水溶性有机物(Water-Soluble Organic Matters,WSOM)的荧光组分、分子特性和来源。结果显示,西安市各季节PM_(2.5)及其有机碳(Organic Carbo... 利用平行因子分析和后向轨迹模型,采用紫外光谱法、三维荧光光谱法,分析西安市PM_(2.5)碳组成及水溶性有机物(Water-Soluble Organic Matters,WSOM)的荧光组分、分子特性和来源。结果显示,西安市各季节PM_(2.5)及其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和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的质量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冬、秋、春、夏,且南北郊差异不显著。PM_(2.5)中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质量浓度为3.50~17.29μg/m^(3),冬季WSOC质量浓度最高。四季的WSOM中均含有紫外光类腐殖质和可见光类腐殖质。秋、冬和夏季类富里酸的荧光强度占比最大。WSOM的E_(2)/E_(3)、E_(3)/E_(4)和AAE值由高到低依次是:冬、春、夏、秋。SUVA 254和MAE_(3)65值均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冬季WSOM的相对分子质量和腐殖化程度较小,分子苯环取代程度最大,光吸收能力对光吸收的波长依赖性较强;秋季WSOM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腐殖化程度较强,光吸收的波长依赖性较弱;夏季WSOM的芳香化程度和光吸收能力及春季WSOM分子苯环取代程度最弱。碳组分质量浓度、UV 254、α350和荧光强度两两呈显著正相关(p<0.01)。WSOM的荧光指数(Fluorescence Index,FI)、生物源指数(Biogenic Index,BIX)和腐殖化指数(Humification Index,HIX)值分别为1.51~2.15、0.88~1.46、1.18~3.19。冬季WSOM的自生来源最高,夏季WSOM的陆源来源比例相对较大。西安市污染气团主要来自于陕西省区域气团传输。西安市四季PM_(2.5)碳组成及WSOM的荧光组分、分子特性和来源存在季节差异,但北郊和南郊的紫外荧光光谱特性和来源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pm_(2.5) 水溶性有机物(WSOM) 荧光特性 平行因子分析 来源
下载PDF
金昌市PM_(2.5)的化学组分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喻恒 李忠勤 +4 位作者 周茜 张昕 蒋慧敏 王芳龙 罗雨甜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8-1203,共16页
为研究金昌市PM_(2.5)及其化学组分(有机碳、元素碳和水溶性离子)的特征,于2020年5月—2021年3月对金昌市大气PM_(2.5)进行手工采样,并运用PMF模型和HYSPLIT模型解析污染来源.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金昌市PM_(2.5)年平均质量浓度为(62.2... 为研究金昌市PM_(2.5)及其化学组分(有机碳、元素碳和水溶性离子)的特征,于2020年5月—2021年3月对金昌市大气PM_(2.5)进行手工采样,并运用PMF模型和HYSPLIT模型解析污染来源.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金昌市PM_(2.5)年平均质量浓度为(62.2±10.4)μg·m^(−3),各季节平均质量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化学质量闭合研究表明:碳质组分(OM+EC)是金昌PM_(2.5)的主要组成部分.PM_(2.5)中的OC与EC的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3.4±5.6)μg·m^(−3)、(2.9±1.5)μg·m^(−3),TC占PM_(2.5)质量浓度的16.3%,并且四季OC/EC的平均值均大于2,表明采样期间各个季节均存在二次污染.夏季OC与EC之间的相关系数最低,说明夏季污染物来源较其他季节更为复杂.金昌市PM_(2.5)中总水溶性离子的年平均质量浓度为(25.0±11.6)μg·m^(−3),占PM_(2.5)质量浓度的40.2%,其中,SO_(4)^(2−)、Ca^(2+)、NO_(3)^(−)和Cl^(−)是金昌市主要的4种离子,分别占总离子的22.5%、17.1%、16.8%、12.1%.对水溶性离子做离子平衡分析表明:夏季、秋季和冬季阴阳离子的相关性较好,没有重要的离子缺失,春季较差,有重要阴离子缺失.PMF模型表明金昌市PM_(2.5)的主要污染源为燃烧源(生物质+燃煤)(30.5%)、土壤尘(24.6%)、二次无机气溶胶(26.0%)和机动车尾气(18.9%),HYSPLIT模型表明金昌市春季PM_(2.5)浓度受外来污染源输入影响较大,夏季、秋季和冬季应主要考虑本地排放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化学组分 来源分析 金昌市
下载PDF
新疆大气PM_(2.5)来源与潜在贡献源分析
3
作者 许君利 韩海东 王建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74-884,共11页
利用2021年3月—2022年2月新疆空气质量数据分析PM_(2.5)浓度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合因子分析和NO_(2)、SO_(2)与CO的来源特性辨别物质排放源,并借助基于Hysplit模式的Meteo Info软件包确定PM_(2.5)输送路径和潜在贡献源区分布状况... 利用2021年3月—2022年2月新疆空气质量数据分析PM_(2.5)浓度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合因子分析和NO_(2)、SO_(2)与CO的来源特性辨别物质排放源,并借助基于Hysplit模式的Meteo Info软件包确定PM_(2.5)输送路径和潜在贡献源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新疆PM_(2.5)浓度显著偏高,尤其是冬季平均高达86.16μg·m^(-3)。其中,天山北坡经济带PM_(2.5)来源主要受周围油气田作业排放及其输送过程中大风扬尘的支配,而其他地区的PM_(2.5)主要源于大风扬尘,辅以石油与天然气燃烧排放。(2)天山北坡经济带经油气田作业区气流输送PM_(2.5)浓度虽然仅为局地路径的50%,但路径占比达50%,因此,应是区域PM_(2.5)来源的重要通道,且PM_(2.5)浓度变异系数高达103.6%,是导致雾霾甚至浮尘天气形成的关键因素。哈密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物质补给路径虽然存在差异,但二者PM_(2.5)潜在贡献源区均主要分布在孔雀河流域和罗布泊等地。(3)外源气流受盆地地形作用而演化成辐合/辐散气流,辅以(类)山谷风促进污染物混合,应是天山北坡经济带和塔里木盆地内PM_(2.5)演化趋势类似的成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聚类分析 Hysplit模式 潜在贡献源区 新疆
下载PDF
昆明市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化学特征及来源解析
4
作者 朱若珲 曹芳 范美益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05-2016,共12页
为探究昆明市大气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化学组分、季节差异及主要来源,本研究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在云南大学进行PM_(2.5)样品采集,利用离子色谱仪分析样品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质量浓度,并结合离子相关性分析、后向轨迹分析和主成分... 为探究昆明市大气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化学组分、季节差异及主要来源,本研究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在云南大学进行PM_(2.5)样品采集,利用离子色谱仪分析样品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质量浓度,并结合离子相关性分析、后向轨迹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阐明了昆明市大气中PM_(2.5)及其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季节污染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各季节总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均值排序为春季((5.6±2.2)μg·m^(−3))>冬季((5.5±2.6)μg·m^(−3))>秋季((4.3±2.8)μg·m^(−3))>夏季((3.6±2.2)μg·m^(−3)),水溶性无机离子年质量浓度的均值从大到小为SO_(4)^(2−)>Ca^(2+)>NO_(3)^(−)>NH_(4)^(+)>K^(+)>Cl^(−)>Na^(+)>Mg^(2+)>F^(−),其中SO_(4)^(2−)、Ca^(2+)、NO_(3)^(−)和NH_(4)^(+)是主要的水溶性无机离子.Ca^(2+)主要源于土壤粉尘,其他三者由前体物(SO_(2)、NO_(x)和NH_(3))二次转化生成,主要受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影响.SOR和NOR全年均值分别为0.20和0.02,表明在相同的环境里,SO_(2)二次转化为SO_(4)^(2−)的过程更易发生,且在秋季转化速率最大(SOR=0.23).SO_(4)^(2−)、NO_(3)^(−)和NH_(4)^(+)在秋季主要以NH_(4)NO_(3)和(NH_(4))_(2)SO_(4)的形式存在,其他三季则以NH_(4)HSO_(4)和NH_(4)NO_(3)的形式存在.昆明市大气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在冬、秋和春季一致,主要来自二次源和生物质燃烧源,其次是工业源和土壤尘,而夏季则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生物质燃烧源和土壤尘.除本地排放的影响外,冬季和夏季受到来自缅甸、老挝和贵州污染气团的影响,春季污染气团来自缅甸、云南本地和贵州,而秋季则受到云南东部和南部地区的气团输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无机离子 pm_(2.5) 来源解析 昆明 后向轨迹分析
下载PDF
北方沿海城市大气PM_(2.5)组分特征及来源分析:以青岛市为例
5
作者 张玉卿 张韬 +3 位作者 方渊 魏巍 孟赫 刘保双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5-535,共11页
为探究北方沿海城市大气PM_(2.5)的化学组分特征及其关键来源,本文选择典型代表城市青岛市作为研究对象,在2021年3月−2022年2月采集大气PM_(2.5)样品,测定水溶性无机离子、碳组分及化学元素等组分,深入分析大气PM_(2.5)化学组分特征,采... 为探究北方沿海城市大气PM_(2.5)的化学组分特征及其关键来源,本文选择典型代表城市青岛市作为研究对象,在2021年3月−2022年2月采集大气PM_(2.5)样品,测定水溶性无机离子、碳组分及化学元素等组分,深入分析大气PM_(2.5)化学组分特征,采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和潜在源贡献函数(PSCF)对青岛市PM_(2.5)的主要贡献源类和潜在源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采样期间青岛市PM_(2.5)浓度平均值为42.2μg/m^(3),NO_(3)^(−)、NH_(4)^(+)、SO_(4)^(2−)、OC是PM_(2.5)的主导成分,浓度分别为11.77、5.76、5.20和6.67μg/m^(3),占比分别为27.88%、13.65%、12.32%和15.80%.②各组分浓度季节性变化与PM_(2.5)浓度变化基本一致,呈现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春季、秋季相差较小的变化特征.③PMF模型解析结果表明,二次无机源是青岛市PM_(2.5)的主要来源,贡献率达42.8%;其次为二次有机源以及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源,贡献率分别为18.1%、15.7%;机动车源贡献率为8.8%,海盐和船舶源贡献率为6.0%;而扬尘源和工艺过程源贡献率相对较低,分别为5.3%和3.3%.冬季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源贡献率(24.4%)明显高于其他季节;春季和秋季扬尘源贡献率较高,分别为6.5%和9.8%;夏季二次有机源、海盐和船舶源以及机动车源的贡献率高于其他季节,贡献率分别达23.1%、12.4%和16.3%.④江苏省北部以及山东省中东部是青岛市各类源的主要潜在源区,江苏省东北部、长三角地区以及黄海海域是海盐和船舶源的主要潜在源区.研究显示,二次源是青岛市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燃煤源和生物质燃烧源、机动车源、海盐和船舶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二次源、机动车源以及海盐和船舶源可能是北方沿海城市PM_(2.5)的重点关注源类,在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制定时需要加强对其的精细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市 pm_(2.5) 组分特征 源解析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 潜在源区
下载PDF
杭州市临安区冬季PM_(2.5)化学组成特征和来源解析
6
作者 马勤 许振波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1-520,共10页
为研究杭州市临安区PM_(2.5)的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21年12月23日至2022年2月28日在线监测临安区的PM_(2.5),并运用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临安区PM_(2.5)平均质量浓度为53.91μg·m^(-3),NO_(3)^(-... 为研究杭州市临安区PM_(2.5)的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21年12月23日至2022年2月28日在线监测临安区的PM_(2.5),并运用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临安区PM_(2.5)平均质量浓度为53.91μg·m^(-3),NO_(3)^(-)和有机物对PM_(2.5)的贡献较大,分别占31.07%和19.66%。氮氧化率(NOR)、硫氧化率(SOR)和二次有机物(SOC)浓度的分析结果表明,临安区冬季PM_(2.5)的二次转化较明显,对PM_(2.5)有重要贡献。来源解析结果表明,临安区冬季PM_(2.5)主要有七类来源,分别为二次硝酸盐(52%)、二次硫酸盐(16%)、机动车尾气(14%)、燃煤(6%)、扬尘(5%)、工业排放(5%)和生物质燃烧(2%)。在污染过程中,二次硝酸盐和机动车尾气的贡献有所上升,建议当地政府在污染期间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降低PM_(2.5)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化学组成 二次生成 硝酸盐 来源解析
下载PDF
典型重工业城市PM_(2.5)化学组成特征及来源解析
7
作者 齐超楠 齐鹏 张艺铃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94-3003,共10页
通过实时高分辨率在线监测2019年邯郸市城区PM_(2.5)中碳组分和水溶性无机离子的质量浓度,分析研究了2019年全年邯郸市PM_(2.5)组分的变化特征和不同污染情景下PM_(2.5)组分的变化规律,同时采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和后向轨迹模型探究... 通过实时高分辨率在线监测2019年邯郸市城区PM_(2.5)中碳组分和水溶性无机离子的质量浓度,分析研究了2019年全年邯郸市PM_(2.5)组分的变化特征和不同污染情景下PM_(2.5)组分的变化规律,同时采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和后向轨迹模型探究了PM_(2.5)及其组分的来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邯郸市PM_(2.5)中OC和EC的月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相似.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季节变化特征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NO_(3)-、SO_(4)^(2-)和NH_(4)^(+)是PM_(2.5)中主要的水溶性无机离子组分,在四个季节均与PM_(2.5)有较强的相关性.邯郸市PM_(2.5)呈弱碱性,NH4+主要以(NH_(4))_(2)SO_(4)、NH_(4)NO_(3)和NH_(4)Cl的形式存在.OC、EC和二次无机离子在PM_(2.5)污染日和O_(3)污染日有所增加.冬季污染加重时,碳组分和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随PM_(2.5)的增加而升高,OC和EC占比下降,SO_(4)^(2-)和NO_(3)-占比升高,且SOR和NOR也逐渐增加.PMF分析结果表明二次源,机动车源和燃烧源是邯郸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后向轨迹结果表明邯郸市主要受到河南北部,山东西北部,山西中部和河北南部传输影响.该研究将会为重工业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提供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碳组分 水溶性无机离子 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下载PDF
阳泉市秋冬季PM_(2.5)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8
作者 王成 闫雨龙 +2 位作者 吴婧 谢凯 彭林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3-143,共11页
于2017年10月15日~12月23日采集了阳泉市PM_(2.5)样品,使用离子色谱法分析了样品中水溶性离子组分,并利用相关性分析、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PMF)及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等方法对PM_(2.5)中水溶性离子组分污染特征及来源进行分析。... 于2017年10月15日~12月23日采集了阳泉市PM_(2.5)样品,使用离子色谱法分析了样品中水溶性离子组分,并利用相关性分析、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PMF)及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等方法对PM_(2.5)中水溶性离子组分污染特征及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水溶性离子总质量浓度为(22.41±11.53)μg/m^(3),占ρ(PM_(2.5))的34.1%,在污染天气下NH4+、NO_(3)-和SO_(4)^(2-)(三者合称SNA)在水溶性离子中的占比为81%,远高于清洁天(62%),而Ca^(2+)、Mg^(2+)、Cl^(-)、K^(+)在污染天气下占比明显下降,污染天气二次无机离子污染较为严重。污染天气下硫氧化速率(SOR)(0.17)和氮氧化速率(NOR)(0.13)明显高于清洁天气SOR(0.11)和NOR(0.06),污染天气二次无机离子转化程度更高。主要污染源对水溶性离子的贡献分别为二次转化(37.4%)、燃烧源(38.2%)及扬尘源(24.4%),其中污染天气下燃烧源和扬尘源对水溶性离子贡献降低,二次转化贡献增加。潜在源区分析表明,SNA主要受到来自东北部和南部地区污染气团短距离传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水溶性离子 污染特征 来源 阳泉市
下载PDF
宜都市PM_(2.5)与O_(3)季节性分布特征及潜在源区分析
9
作者 张嘉迪 王东旭 +4 位作者 王振楠 朱汉民 苏春华 周磊 杨喜成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4,共11页
为了解宜都市PM_(2.5)与O_(3)的污染特征及潜在来源,利用宜都市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在线监测数据及气象数据,对宜都市PM_(2.5)与O_(3)质量浓度变化特征、气象影响因素及潜在源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宜都市PM_(2.5)质量浓度冬高夏低,... 为了解宜都市PM_(2.5)与O_(3)的污染特征及潜在来源,利用宜都市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在线监测数据及气象数据,对宜都市PM_(2.5)与O_(3)质量浓度变化特征、气象影响因素及潜在源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宜都市PM_(2.5)质量浓度冬高夏低,日变化呈双峰特征,O_(3)质量浓度夏高冬低,日变化呈单峰特征。高湿、静稳的气象条件以及较强偏北风作用下的区域污染传输对PM_(2.5)污染有重要影响,高温以及中湿度对O_(3)污染过程有重要作用。春、夏、秋季偏南方向气流轨迹占主导,且携带较高的污染物浓度,冬季来自湖北东北及西南方向的气流占比较高且携带的PM_(2.5)浓度较高;宜都市PM_(2.5)、O_(3)的潜在源区具有季节性差异,总体来看,主要分布在河南南部、湖北东部及湖南的北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都市 pm_(2.5) O_(3) 气象因子 污染特征 后向轨迹 潜在源分析
下载PDF
郴州市秋冬季PM_(2.5)污染传输路径与潜在源贡献分析
10
作者 李濠 肖童觉 +3 位作者 聂星 杨云芸 高雯媛 龙雯琪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36,共7页
通过应用HYSPLIT、MeteoInfo模型,计算2017—2021年秋冬季抵达郴州地区72 h的后向气流轨迹并进行轨迹聚类、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探讨郴州市PM_(2.5)传输特征及污染潜在源分布。结果表明,郴州市秋冬季PM_(2.5)... 通过应用HYSPLIT、MeteoInfo模型,计算2017—2021年秋冬季抵达郴州地区72 h的后向气流轨迹并进行轨迹聚类、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探讨郴州市PM_(2.5)传输特征及污染潜在源分布。结果表明,郴州市秋冬季PM_(2.5)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北偏东方向,以近距离输送为主,频率最高的是从咸宁市通城县经岳阳市平江县、株洲地区的短距离轨迹,其频率为34.17%;WPSCF高值带起源于河南省,经湖北、平江、江西等地区,最终到达郴州。WCWT分析结果得出,PM_(2.5)污染趋势与上述一致,影响范围更宽,影响程度相对较轻。2017—2021年间,郴州地区污染传输通道影响逐年减小,PM_(2.5)浓度平均下降1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传输路径 潜在源贡献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秋冬季 郴州地区
下载PDF
十四运期间渭南市PM_(2.5)中无机元素来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估
11
作者 陶亚南 郑淏 +4 位作者 杜涛 王锦 董娅玮 陈静 周变红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148-159,共12页
利用Amms-100大气重金属分析仪在线数据,结合正交矩阵因子法(PMF)对渭南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十四运)期间细颗粒物(PM_(2.5))中的14种无机元素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元素的平均质量浓度十四运前(2.4μg/m^... 利用Amms-100大气重金属分析仪在线数据,结合正交矩阵因子法(PMF)对渭南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十四运)期间细颗粒物(PM_(2.5))中的14种无机元素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元素的平均质量浓度十四运前(2.4μg/m^(3))>十四运后(2.2μg/m^(3))>十四运期间(1.3μg/m^(3))。表征扬尘的元素昼夜变幅在十四运期间远高于其他时段;铅(Pb)的峰值与交通早晚高峰时间一致,其日间变幅在中期较为平缓,表明十四运期间扬尘源和交通源的控制效果显著;钾(K)在夜间浓度较高可能与站点东北方向聚集的村庄生物质燃烧有关。PMF结果显示,监测期间渭南市PM_(2.5)中无机元素主要来源于扬尘源(45.2%)、燃烧源(34.5%)、交通源(12.0%)和工业源(8.3%)。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结果显示,所有时段中不同来源的非致癌风险的危险商(HQ)均小于1,但在不同时段中锰(Mn)对儿童的HQ最高,且砷(As)对儿童存在致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无机元素 十四运 污染来源 健康风险评估 渭南市
下载PDF
2023年春节期间宿迁市PM_(2.5)化学组分特征与来源解析
12
作者 周子尧 刘昌威 +1 位作者 王亮 田军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14期31-33,39,共4页
2023年春节期间(1月18日—25日),宿迁市发生了一次短时PM_(2.5)重度污染,利用宿迁市环境空气国控监测站、大气超级站、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等对PM_(2.5)化学组分进行分析,对颗粒物的主要组分进行来源解析,探讨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质... 2023年春节期间(1月18日—25日),宿迁市发生了一次短时PM_(2.5)重度污染,利用宿迁市环境空气国控监测站、大气超级站、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等对PM_(2.5)化学组分进行分析,对颗粒物的主要组分进行来源解析,探讨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节期间整体空气质量良好,峰值出现在21日22时—22日0时(除夕夜),PM_(2.5)浓度范围为165~206μg/m^(3),达到重度污染水平,各项化学组分抬升明显,二次有机物占比明显抬升。烟花爆竹燃放指征重金属元素在除夕夜前后变化幅度较大,PM_(2.5)小时均值同步上升3.0倍,K^(+)和Cl^(-)浓度多次出现同时突升,重金属元素和离子元素双重佐证了烟花爆竹燃放助推了颗粒物浓度高值。由于烟花燃放特征离子与本地扬尘源特征离子存在共性(Al^(+)、Ba^(+)、Mg^(+)等矿物质成分),在不利气象条件下主要表现为扬尘源对大气颗粒物贡献率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_(2.5)) 烟花燃放 春节 化学组分 来源解析
下载PDF
2022年朔州PM_(2.5)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13
作者 高芳 贾俊 田园园 《科技资讯》 2024年第12期166-169,共4页
目的 研究大气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并评估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支持依据。方法 于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采用PM_(2.5)自动监测超级站对朔州市PM_(2.5)中21种重金属元素进行监测,通过富集因子法和潜在生态风险... 目的 研究大气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并评估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支持依据。方法 于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采用PM_(2.5)自动监测超级站对朔州市PM_(2.5)中21种重金属元素进行监测,通过富集因子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分析了大气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富集程度和潜在风险状况。结果 Zn、Pb、Sb、Sn、Se和Cd的EF值均大于100,为高度富集甚至超富集水平,说明这些元素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朔州市PM_(2.5)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大小依次为:Cd>Se>Pb>Cu>Ni>Zn>V>Cr>Mn>Ti;Cd和Se表现出较高的生态风险潜力,其中,Cd元素的生态风险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重金属污染 富集因子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下载PDF
高邮近郊站点PM_(2.5)影响因子及来源分析
14
作者 高萍 刘安康 +5 位作者 顾宇 高翔 苏艳 从冯 解舒婷 戴明明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24年第1期82-90,共9页
利用2021年高邮城市边缘站点小时分辨率的PM_(2.5)质量浓度和气象要素数据,并结合后向轨迹及浓度权重轨迹分析(concentration-weighted trajectory,CWT)方法分析了PM_(2.5)质量浓度的时间变化、影响因素及来源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站... 利用2021年高邮城市边缘站点小时分辨率的PM_(2.5)质量浓度和气象要素数据,并结合后向轨迹及浓度权重轨迹分析(concentration-weighted trajectory,CWT)方法分析了PM_(2.5)质量浓度的时间变化、影响因素及来源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站点PM_(2.5)质量浓度为(33.20±21.99)μg/m^(3)。PM_(2.5)质量浓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浓度最高,可达(46.74±26.90)μg/m^(3),夏季浓度最低,仅为(22.62±12.54)μg/m^(3),污染时次主要集中在冬季和春季,合计占比为87.6%。PM_(2.5)质量浓度具有夜间高于白天的特征。气象要素对PM_(2.5)质量浓度的影响较大,并随季节呈现一定的波动。低湿度(<75%)条件有利于PM_(2.5)浓度增长,而高湿度(>75%)条件有利于PM_(2.5)清除。风速对PM_(2.5)浓度影响显著,有降水时PM_(2.5)浓度较非降水时降低37.9%。高邮不同风向风速下对应PM_(2.5)浓度差异显著,高浓度PM_(2.5)主要来自城区对应的偏西及偏南方向。高邮地区PM_(2.5)外来源输送区域差异明显,高邮地区PM_(2.5)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高邮市偏西方向的安徽及河南南部,偏南方向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及上海地区,受冬季冷空气南下污染物输送影响,山东中部也存在较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邮 pm_(2.5)质量浓度 变化特征 气象要素 来源解析
下载PDF
咸宁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组成来源分析
15
作者 赵振江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期108-113,共6页
为研究湖北省咸宁市的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污染特征及来源情况,于2022年选取咸宁市内2个环境受体点位作为采样点,对不同季节的PM_(2.5)进行采集,对细颗粒物PM_(2.5)的组成成分及来源进行统计分析:基于采样情况构建本地PM_(2.5)的特... 为研究湖北省咸宁市的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污染特征及来源情况,于2022年选取咸宁市内2个环境受体点位作为采样点,对不同季节的PM_(2.5)进行采集,对细颗粒物PM_(2.5)的组成成分及来源进行统计分析:基于采样情况构建本地PM_(2.5)的特征源谱,利用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MB对PM_(2.5)的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咸宁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季节浓度均值呈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变化趋势,PM_(2.5)的主要组成包括水溶性无机盐与含碳组分,一次来源解析结果显示PM_(2.5)的主要贡献源是二次气溶胶,贡献率在47.15%;二次来源解析结果显示贡献最大的是工业源和机动车,贡献率分别为34.86%和28.94%。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咸宁市在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治理方面,应采用综合治理措施,要关注对工业、机动车排放的控制,以及对能源结构的调整,以获取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_(2.5) 化学组成 来源解析 咸宁市
下载PDF
汾渭平原秋冬季PM_(2.5)化学组分特征及其来源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慧 王涵 +3 位作者 严沁 程苗苗 李燕丽 张文杰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9-459,共11页
汾渭平原是我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2018年被列为重点区域.本研究针对汾渭平原11城市开展PM_(2.5)化学组分连续观测,分析PM_(2.5)浓度和主要化学组分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利用PMF模型解析PM_(2.5)污染来源.结果表明:(1)2018—2019年... 汾渭平原是我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2018年被列为重点区域.本研究针对汾渭平原11城市开展PM_(2.5)化学组分连续观测,分析PM_(2.5)浓度和主要化学组分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利用PMF模型解析PM_(2.5)污染来源.结果表明:(1)2018—2019年秋冬季汾渭平原11城市ρ(PM_(2.5))平均值为(101.4±65.4)μg/m^(3),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的1.1倍.临汾市ρ(PM_(2.5))最高(216.8μg/m^(3)),是汾渭平原的2.1倍.(2)2018—2019年秋冬季汾渭平原PM_(2.5)的主要化学组分是有机物、硝酸根离子、地壳物质和硫酸根离子,其中地壳物质占比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1.6倍.(3)受污染物排放、气象条件以及地理位置的影响,汾渭平原PM_(2.5)中有机物、硝酸根离子、地壳物质、硫酸根离子、铵根离子和氯离子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4)随着污染的加重,硝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在PM_(2.5)中的占比均逐渐增加,地壳物质、元素碳、微量元素等与一次排放相关的组分占比随污染加重逐渐减少,表明污染期间燃煤源管控仍需进一步加严,而对扬尘源和机动车等污染源的管控起到了良好的效果.(5)重污染过程期间,相对湿度增加、风速减小是影响PM_(2.5)浓度上升的客观因素,二次组分以及与燃煤源和生物质燃烧源有关的化学组分的增长是影响PM_(2.5)浓度上升的重要原因,二次源和燃烧源是PM_(2.5)的主要来源.研究显示,汾渭平原秋冬季PM_(2.5)污染较重,尤其需要关注燃烧源的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渭平原 秋冬季 pm_(2.5)来源 化学组分 重污染
下载PDF
2020-2021年冬季长三角北部典型农业城市大气PM_(2.5)及其组分特征和来源解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康盼茹 陶园园 +5 位作者 童艳君 李少卿 张佳浩 王婉 段菁春 易鹏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69-2281,共13页
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在“十三五”期间得到了大幅改善,但是其北部地区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尤其在冬季霾频发,成为长三角地区深入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短板.本研究以长三角北部典型农业城市-宿州市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12月-2021年2月在宿州... 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在“十三五”期间得到了大幅改善,但是其北部地区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尤其在冬季霾频发,成为长三角地区深入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短板.本研究以长三角北部典型农业城市-宿州市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12月-2021年2月在宿州市环境监测站开展环境大气PM_(2.5)手工样品采集和化学组分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12月-2021年2月,宿州市冬季PM_(2.5)浓度平均值为(80±31)μg/m^(3),49%的采样天数高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日均值二级标准(75μg/m^(3)).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平均值为(38.6±24.8)μg/m^(3),占PM_(2.5)的48%,其中二次离子浓度为(33.8±20.3)μg/m^(3),在PM_(2.5)中占比达到42%;宿州市NH4+浓度相对较高,加强对本地农业源NH_(3)排放强度的控制可能是降低宿州市离子浓度乃至PM_(2.5)浓度的关键.总碳(TC)、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9.0±7.3)、(16.3±6.2)和(2.7±1.2)μg/m^(3),OC和EC在PM_(2.5)中的占比分别为17%和2.8%.地壳元素和痕量无机元素浓度平均值分别为(8.5±7.8)和(0.23±0.11)μg/m^(3),在PM_(2.5)中的占比分别为10.5%和0.3%.PMF源解析结果表明,宿州市冬季大气PM_(2.5)主要来自交通源(22%)、燃烧源(21%)和二次无机粒子(21%),同时,还受到扬尘源(18%)、工业源(15%)和烟花爆竹燃放源(3%)的影响.因此,在冬季PM_(2.5)浓度较高的宿州市,应重点加强交通源、燃烧源和二次无机前体物(NO_(x)、SO_(2)和NH_(3))的排放监管,减少PM_(2.5)的二次生成;此外,还应在春节烟花爆竹集中燃放期间加强“禁燃措施”的宣传力度和管控力度,助力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北部地区 pm_(2.5)及其组分 pmF来源解析 烟花爆竹燃放
下载PDF
军运会期间武汉东南传输通道PM_(2.5)中水溶性离子区域传输解析
18
作者 刘威杰 李淼 +7 位作者 张慧迪 张丽 汪昂绿 姚萱 鞠定国 邢新丽 张家泉 祁士华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1-290,共10页
2019年10月武汉市举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为探究军运会期间武汉市和黄石市两地的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特征、污染源差异及区域传送情况,于2019年10月10日至2019年11月5日对武汉和黄石两站点的大气细颗粒物进行了连续观测,并分析了PM_(2... 2019年10月武汉市举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为探究军运会期间武汉市和黄石市两地的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特征、污染源差异及区域传送情况,于2019年10月10日至2019年11月5日对武汉和黄石两站点的大气细颗粒物进行了连续观测,并分析了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浓度特征,通过后向气团运动轨迹结合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方法探究了两站点的污染物区域传送。结果表明:本次观测期间武汉站点和黄石站点的PM_(2.5)浓度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日均二级限值(75μg/m^(3))的超标率分别为26.1%和17.4%,时间主要处于军运会结束后;武汉和黄石两站点PM_(2.5)中的水溶性离子主要以NO-_(3)、SO_(4)^(2-)和NH~+_(4)为主;黄石站点CE/AE值的拟合曲线斜率小于1,表明颗粒物表面呈弱酸性,而武汉站点CE/AE值的拟合曲线斜率大于1,表明颗粒物表面呈中性或弱碱性;两地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存在形式主要以NH_(4)HSO_(4)或(NH_(4))_2SO_(4)为主,武汉站点的缺氨样品的占比为30.4%,而黄石站点的缺氨样品的占比为43.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两站点污染源相同,以二次污染源、扬尘源和生物质燃烧源为主;PSCF和CWT分析结果表明,黄石是武汉站点PM_(2.5)的主要潜在源区,WPSCF因子大于0.7,且浓度贡献权重超过45μg/m^(3),而黄石站点的主要潜在源区位于湖北省与安徽省交界处和安徽省安庆市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水溶性离子 区域传输 潜在源贡献因子 浓度权重轨迹 武汉市 黄石市
下载PDF
宿迁市PM_(2.5)积累机制及重污染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玲 殷华 +1 位作者 仲杰 王舒欣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1期156-164,共9页
统计宿迁市2017—2021年秋冬季PM_(2.5)数据以及同期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基于PM_(2.5)日变化特征,根据15—23时的浓度变化将其分为快速积累、慢速积累、消散三种过程,从积累速率的角度分析宿迁市PM_(2.5)的积累特征,并将其应用于重污染天... 统计宿迁市2017—2021年秋冬季PM_(2.5)数据以及同期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基于PM_(2.5)日变化特征,根据15—23时的浓度变化将其分为快速积累、慢速积累、消散三种过程,从积累速率的角度分析宿迁市PM_(2.5)的积累特征,并将其应用于重污染天气过程下的环流形势与积累速率相关性的探讨。结果表明:发生快速积累过程的平均积累速率为7.14μg·m^(-3)·h^(-1);慢速积累过程平均积累速率为3.27μg·m^(-3)·h^(-1);发生消散过程的PM_(2.5)平均消散速率为5.42μg·m^(-3)·h^(-1)。PM_(2.5)慢速积累过程中气温高,风速大,湿度小,逆温强度弱,快速积累则与之相反。慢速积累过程的PM_(2.5)潜在源区主要位于苏北地区及山东、河北,快速积累过程的PM_(2.5)主要潜在源区则位于安徽、湖北地区。快速积累过程以高空槽后配地面高压前部型为主,慢速积累过程以纬向环流配合地面均压场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积累速率 快速积累 慢速积累 消散 潜在源区 环流形势
下载PDF
焦作市大气中PM_(2.5)的时间特征与潜在源区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清淼 郭暖 +2 位作者 刘飞飞 赵可云 郭晓明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3年第4期19-23,共5页
以焦作市为研究区,基于2021年24 h自动监测大气PM_(2.5)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应用气团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潜在源区贡献函数分析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等方法探究大气污染物中PM_(2.5)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潜在源区。结果表明:2021年焦作市PM_(... 以焦作市为研究区,基于2021年24 h自动监测大气PM_(2.5)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应用气团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潜在源区贡献函数分析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等方法探究大气污染物中PM_(2.5)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潜在源区。结果表明:2021年焦作市PM_(2.5)的质量浓度均值为47.3μg/m^(3),季节特征表现为春冬季高于夏秋季;来自河南省北部和中东部等地区气团轨迹对应的PM_(2.5)浓度较高;春季和冬季PM_(2.5)的潜在来源地区范围广于夏季和秋季,在污染较为严重的冬季,河南省的焦作市、新乡市、鹤壁市、安阳市、郑州市和开封市,以及河北省邯郸市和邢台市均是焦作市PM_(2.5)的潜在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时间特征 潜在源区 后向轨迹 焦作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