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机器学习的郑州市大气PM_(2.5)与O_(3)浓度预测方法及气象因子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容硕 谢沛远 +5 位作者 陈宏飞 杨清荣 关民普 马南 尉鹏 朱仁成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9-478,共10页
近年来,我国面临着细颗粒物(PM_(2.5))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以及臭氧(O_(3))污染日益凸显的双重压力.为进一步准确预测郑州市大气PM_(2.5)与O_(3)浓度并探明气象因子的影响,本研究使用2018−2022年郑州市大气污染物和气象因子逐时数据,结合... 近年来,我国面临着细颗粒物(PM_(2.5))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以及臭氧(O_(3))污染日益凸显的双重压力.为进一步准确预测郑州市大气PM_(2.5)与O_(3)浓度并探明气象因子的影响,本研究使用2018−2022年郑州市大气污染物和气象因子逐时数据,结合统计学单因素分析和机器学习LightGBM模型多因素分析,建立了一种基于长时间序列数据的PM_(2.5)与O_(3)浓度预测及气象因子影响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结果表明:①训练后的LightGBM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PM_(2.5)污染,准确率达80.8%;对O_(3)污染预测的准确率为52.5%.②郑州市大气PM_(2.5)浓度与气压呈正相关,与比湿和环境温度均呈负相关;大气O_(3)8 h滑动平均浓度(O_(3)-8 h浓度)与比湿和太阳辐射均呈正相关,与气压呈负相关.③有利的气象条件可能是2021年PM_(2.5)年均浓度得到显著改善的重要因素;同时,不利的气象条件也促使2021年和2022年6月O_(3)月评价值(O_(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90百分位浓度)有所上升.研究显示,这种基于长时间序列的综合分析方法适用于大气PM_(2.5)与O_(3)浓度的气象因子影响分析,也能有效预测PM_(2.5)与O_(3)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防控 细颗粒物(pm_(2.5)) 臭氧(O_(3)) 气象因素 机器学习 郑州市
下载PDF
江苏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及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严文莲 刘端阳 +1 位作者 王磊 李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198-5206,共9页
基于2013~2020年江苏13个城市的大气污染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江苏PM_(2.5)-O_(3)复合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苏复合污染物以轻度污染组合为主,南部多于北部,东南部最多,主要在4~10月,下午至傍晚最高,且该时... 基于2013~2020年江苏13个城市的大气污染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江苏PM_(2.5)-O_(3)复合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苏复合污染物以轻度污染组合为主,南部多于北部,东南部最多,主要在4~10月,下午至傍晚最高,且该时段O_(3)平均浓度高于单一O_(3)污染;复合污染在O_(3)超标中平均占比15.7%,2014年高达65.8%,且在2015年后明显下降;PM_(2.5)和O_(3)二者在暖季O_(3)污染期正相关,PM_(2.5)污染期为弱相关或负相关;复合污染气象条件更为严格,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逆温条件均介于单一O_(3)和单一PM_(2.5)污染之间,且多在4m/s以下和ENE—S区间,与单一O_(3)污染相比,气温和风速略低,相对湿度和逆温强度略高;出现复合污染的主要地面形势为均压场和低压(底)前部,其次是入海高压后部和高压底部;通过后向轨迹聚类分析发现淮北地区复合污染主要来自东南沿海至本地路径,中南部城市主要为本地周边地区和东南沿海,而东南部城市主要来源短距离输送和苏皖浙交界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pm_(2.5)-o_(3)复合污染 气象条件 轨迹聚类分析 分布特征
下载PDF
汾渭平原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及气象成因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周涛 周青 +2 位作者 张勇 吴昱树 孙健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59-1370,共12页
PM_(2.5)和O_(3)已经成为汾渭平原城市最主要的污染物,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在暖季经常同时出现构成污染,其污染程度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利用2015—2021年汾渭平原12个城市逐日PM_(2.5)和O_(3)浓度、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及ERA5高空再分析... PM_(2.5)和O_(3)已经成为汾渭平原城市最主要的污染物,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在暖季经常同时出现构成污染,其污染程度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利用2015—2021年汾渭平原12个城市逐日PM_(2.5)和O_(3)浓度、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及ERA5高空再分析数据等资料,分析了汾渭平原PM_(2.5)和O_(3)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复合污染发生时PM_(2.5)和O_(3)的关系,并研究了局地气象条件和天气形势对复合污染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地区年均PM_(2.5)和日最大8小时O_(3)浓度分别在2017年和2018年开始持续下降,复合污染日数也在2019年后开始持续下降;复合污染主要发生在3—9月,在汾渭平原东部城市出现次数较多,多出现在高温、低湿的环境下;最后利用T-PCA算法(正交主成分分析)将复合污染的天气环流形势分为4种类型,主要呈现出以高空西北气流或偏西气流、低层为暖区偏南风或微风为主的天气特征。研究结果对汾渭平原的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尤其对于PM_(2.5)和O_(3)污染协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渭平原 pm_(2.5)和O_(3)复合污染 T-PCA分型 气象成因
下载PDF
2014—2020年河南省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及气象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淼晗 于宸涛 +4 位作者 房祥玉 全澍 黄月华 王梅娟 韩艳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5-293,共9页
为了解河南省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及气象成因,本文基于2014—2020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空气质量国控点数据及常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对河南省PM_(2.5)-O_(3)的复合污染时空特征及关键气象因子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空间分布... 为了解河南省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及气象成因,本文基于2014—2020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空气质量国控点数据及常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对河南省PM_(2.5)-O_(3)的复合污染时空特征及关键气象因子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空间分布上,PM_(2.5)-O_(3)复合污染天数呈由河南省中北部向周围逐渐减少的特点,而O_(3)单污染和PM_(2.5)单污染高发区均主要集中于豫北地区.(2)在时间特征上,2014—2020年PM_(2.5)-O_(3)复合污染天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特征,最多为12 d(2014年),2016—2017年未出现复合污染;PM_(2.5)单污染和O_(3)单污染天数均呈“M”型变化趋势,PM_(2.5)单污染天数的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2015年和2019年,分别为174和93 d,O_(3)单污染天数的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2017和2019年,分别为64和79 d.PM_(2.5)-O_(3)复合污染主要出现在4月、5月、6月、7月、10月;PM_(2.5)单污染天数呈“V”型变化趋势,8月污染天数最少,为2 d,O_(3)单污染主要集中在4—10月.PM_(2.5)-O_(3)复合污染时的O_(3)浓度日变化特征与O_(3)日最大滑动平均值(简称“O_(3)-8 h浓度”)均呈“单峰”型.PM_(2.5)-O_(3)复合污染时的O_(3)浓度在16:00达最大值,为171μg/m^(3).(3)PM_(2.5)-O_(3)复合污染频发时的气温较O_(3)单污染频发时的气温高,而较PM_(2.5)单污染频发时的气温低.PM_(2.5)-O_(3)复合污染频发时的相对湿度较单污染频发时的相对湿度低.当气温为13.7~23.4℃、相对湿度为40%~65%、风向为北或东北风、风速为2.7~3.1 m/s时有利于PM_(2.5)-O_(3)复合污染的发生.研究显示,2014—2020年河南省PM_(2.5)-O_(3)复合污染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且污染程度先减轻后加重的趋势,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风向对PM_(2.5)-O_(3)复合污染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O_(3) 复合性污染 气象因素 河南省
下载PDF
福建省PM_(2.5)-O_(3)双高特征与天气形势影响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郑秋萍 李菲 +2 位作者 赵芮 蒋冬升 王宏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40-1448,共9页
为理清福建省天气形势对PM_(2.5)与O_(3)演变的影响,识别二者的不同趋势与特点,揭示双高过程的气象场特征,利用2015-2021年PM_(2.5)与O_(3)连续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合成、天气学诊断等方法,探究PM_(2.5)与O_(3)变化趋势、污染状况及其与... 为理清福建省天气形势对PM_(2.5)与O_(3)演变的影响,识别二者的不同趋势与特点,揭示双高过程的气象场特征,利用2015-2021年PM_(2.5)与O_(3)连续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合成、天气学诊断等方法,探究PM_(2.5)与O_(3)变化趋势、污染状况及其与主导天气形势的关系,阐明气象因素对PM_(2.5)与O_(3)(简称“PM_(2.5)-O_(3)”)双高过程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2015-2021年福建省PM_(2.5)质量浓度年均值呈明显下降趋势,超标天数从5.6 d(2015年)下降到0.3 d(2021年)。O_(3)日最大8 h平均(简写为O_(3)-8h)质量浓度的年均值呈先上升后略下降的趋势,2018年O_(3)超标天数为2016年的8倍以上。天气形势对PM_(2.5)与O_(3)的影响存在一致性特征,也存在差异性,2015-2021年PM_(2.5)质量浓度在不利天气形势下从34.9μg∙m^(-3)降至24.8μg∙m^(-3),在有利的天气形势下从25.2μg∙m^(-3)降至17.5μg∙m^(-3),且不利天气形势下与有利天气形势下的质量浓度差在缩小。O_(3)-8h质量浓度在有利的天气形势下呈现上升趋势,在中性-拉尼娜气候背景加不利天气形势下却呈略降趋势,可见近年来针对O_(3)的管控措施是有一定效果的。福建省PM_(2.5)-O_(3)双高现象白天发生频率远高于夜间,协同控制最需要关注的是光化学型PM_(2.5)-O_(3)双高现象(08:00-20:00的PM_(2.5)-O_(3)双高现象),主要天气形势有两种,即2-5月锋前暖区下的静稳天气以及7-9月台风外围影响下的静稳天气;沿海代表性城市莆田市非光化学型PM_(2.5)-O_(3)双高现象(21:00至翌日07:00的PM_(2.5)-O_(3)双高现象)占比14.1%,说明加强上游区域的联防联控也是PM_(2.5)-O_(3)协同控制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显示,近年来PM_(2.5)和O_(3)-8h浓度演变与天气形势变化有密切关系。期望研究成果能为低污染排放区域PM_(2.5)与O_(3)协同控制、污染防控效果评估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o_(3) 演变特征 双高现象 天气形势 协同控制 福建省
下载PDF
Synergistic PM_(2.5)and O_(3)control to address the emerging global PM_(2.5)-O_(3)compound pollution challenges
6
作者 Chao He Jianhua Liu +5 位作者 Yiqi Zhou Jingwei Zhou Lu Zhang Yifei Wang Lu Liu Sha Peng 《Eco-Environment & Health》 2024年第3期325-337,共13页
In recent years,the issue of PM_(2.5)-O_(3)compound pollution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global environmental concern.This study examine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global PM_(2.5)-O_(3)compound pollution and ... In recent years,the issue of PM_(2.5)-O_(3)compound pollution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global environmental concern.This study examine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global PM_(2.5)-O_(3)compound pollution and exposure risks,firstly at the global and urban scale,using spatial statistical regression,exposure risk assessment,and trend analyses based on the datasets of daily PM_(2.5)and surface O_(3)concentrations monitored in 120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from 2019 to 2022.Additionally,on the basis of the common emission sources,spatial heterogeneity,interacting chemical mechanisms,and synergistic exposure risk levels between PM_(2.5)and O_(3)pollution,we proposed a synergistic PM_(2.5)-O_(3)control framework for the joint control of PM_(2.5)and O3.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1)Nearly 50%of cities worldwide were affected by PM_(2.5)-O_(3)compound pollution,with China,South Korea,Japan,and India being the global hotspots for PM2.5-O3 compound pollution;(2)Cities with PM_(2.5)-O_(3)compound pollution have exposure risk levels dominated by ST t ST(Stabilization)and ST t HR(High Risk).Exposure risk levels of compound pollu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developed countries,with unequal exposure characteristics;(3)The selected cities showed significant positive spatial correlations between PM_(2.5)and O_(3)concentrations,which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precursors NOx and VOCs;(4)During the study period,52.5%of cities worldwide achieved synergistic reductions in annual average PM_(2.5)and O_(3)concentrations.The average PM_(2.5)concentration in these cities decreased by 13.97%,while the average O_(3)concentration decreased by 19.18%.This new solution offers the opportunity to construct intelligent and healthy cities in the upcoming low–carbon tran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o_(3)compound pollution Population exposure risk Spatial correlation Synergistic treatment potential
原文传递
华北平原和山区城市PM_(2.5)和O_(3)变化关系比较分析 被引量:25
7
作者 罗悦函 赵天良 +4 位作者 孟凯 王宏 龚康佳 辛雨珊 卢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981-3989,共9页
利用2015~2019年环境监测数据,对比分析华北地区平原城市保定市和山区城市张家口市PM_(2.5)和O_(3)变化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保定市PM_(2.5)夏低冬高,O_(3)夏高冬低,日变化为午后单峰型,而张家口市PM_(2.5)浓度低,日变化幅度较弱,冬季O_... 利用2015~2019年环境监测数据,对比分析华北地区平原城市保定市和山区城市张家口市PM_(2.5)和O_(3)变化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保定市PM_(2.5)夏低冬高,O_(3)夏高冬低,日变化为午后单峰型,而张家口市PM_(2.5)浓度低,日变化幅度较弱,冬季O_(3)日变化为午后峰值和凌晨5:00左右弱峰值双峰型.张家口市冬季全天及春夏秋季夜间O_(3)浓度显著高于保定市,甚至夏季出现夜间O_(3)超标异常,最高浓度达到202μg/m^(3),反映了平原城市和清洁山区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变化的影响.PM_(2.5)和O_(3)在4~9月为正相关,11~3月为负相关;保定市PM_(2.5)-O_(3)相关系数日变化呈单峰型,张家口市为双峰型变化,凌晨和午后各有一峰值,华北地区平原污染区和高山相对清洁区,大气复合污染物PM_(2.5)和O_(3)作用关系的日变化及季节特征具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O_(3) 大气复合污染 相关性分析 华北地区
下载PDF
我国大气PM_(2.5)及O_(3)导致健康效益现状分析及未来10年预测 被引量:27
8
作者 郭云 蒋玉丹 +2 位作者 黄炳昭 邢晶晶 韦正峥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23-1032,共10页
从人群健康角度分析我国大气PM_(2.5)和O_(3)污染导致的健康效益时空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合理预测未来10年变化,为制定大气污染控制策略及目标提供决策支持.采用相对风险评估模型评估我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5—2018年大气PM_(2.5)... 从人群健康角度分析我国大气PM_(2.5)和O_(3)污染导致的健康效益时空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合理预测未来10年变化,为制定大气污染控制策略及目标提供决策支持.采用相对风险评估模型评估我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5—2018年大气PM_(2.5)和O_(3)污染导致健康效益的时空变化趋势,参考全球疾病负担2017年的方法估算人口数量、年龄结构、疾病死亡率及污染物浓度等因素对健康效益的贡献率,并设定不同目标情景预测2025年和2030年的健康效益.结果表明:①PM_(2.5)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从2015年的152.21×10^(4)人降至2018年的136.82×10^(4)人,O_(3)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从2015年的7.99×10^(4)人增至2018年的8.27×10^(4)人,两种污染物导致的健康效应最高值均出现在“2+26”城市.②人口数量、年龄结构、疾病死亡率和污染物浓度对归因于PM_(2.5)的过早死亡人数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4.83%、30.55%、19.00%及45.62%,对归因于O_(3)的过早死亡人数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17.76%、12.34%、23.41%及46.48%.③基于社会发展情况预测,大气PM_(2.5)浓度2025年需降至40μg/m^(3)以下、2030年需降至35μg/m^(3)以下,且大气O_(3)浓度2025年需与2018年持平、2030年比2018年降低4%,两种污染物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才能与2018年接近.研究显示,未来我国应制定更高目标的大气污染控制政策,持续加强PM_(2.5)的污染控制,进一步遏制O_(3)的上升趋势,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做到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才能充分保障公众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O_(3) 过早死亡 大气污染控制
下载PDF
宿州市2016-2021年PM_(2.5)和O_(3)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许慧珍 郇辉辉 付金沐 《宿州学院学报》 2022年第12期38-45,共8页
为探究宿州市PM_(2.5)和O_(3)污染特征,了解环境质量,利用小波分析法对宿州市2016—2021年空气质量指数(AQI)、PM_(2.5)、O_(3)和NO_(2)的日均浓度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16—2021年宿州市PM_(2.5)污染得到明显改善,而O_(3)-8 h全年... 为探究宿州市PM_(2.5)和O_(3)污染特征,了解环境质量,利用小波分析法对宿州市2016—2021年空气质量指数(AQI)、PM_(2.5)、O_(3)和NO_(2)的日均浓度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16—2021年宿州市PM_(2.5)污染得到明显改善,而O_(3)-8 h全年超标天数在2017和2019年维持较高水平,经过疫情管控和污染治理,O_(3)-8 h全年超标天数于2021年降低到28天,改善明显。研究发现AQI与PM_(2.5)、O_(3)的污染序列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第1主周期,大气污染也由PM_(2.5)和O_(3)交替污染逐步衍变成复合污染。根据小波系数实部图发现,在相同或相近的时间尺度下,PM_(2.5)与O_(3)-8 h和O_(3)-8 h与NO_(2)污染序列的振荡频率接近,存在正相关。由此可知,宿州市近6年PM_(2.5)和O_(3)污染明显好转,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但仍需多聚焦能造成O_(3)复合污染的NO_(2)等前体物排放,这是进一步优化宿州市空气质量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臭氧 小波分析 大气复合污染 污染趋势
下载PDF
2015—2022年春季豫北地区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0
作者 赵梦珂 王玲玲 +6 位作者 马双良 周冠鑫 钟卓璐 蒋小梅 黄皓旻 范丽雅 叶代启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21,共10页
为了解重点区域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及驱动因素,本研究基于豫北地区空气质量监测、气象和化学组分观测数据,分析了2015—2022年春季豫北地区PM_(2.5)-O_(3)复合污染的时空变化、气象条件和化学组分特征.结果表明,2015—2022年春... 为了解重点区域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及驱动因素,本研究基于豫北地区空气质量监测、气象和化学组分观测数据,分析了2015—2022年春季豫北地区PM_(2.5)-O_(3)复合污染的时空变化、气象条件和化学组分特征.结果表明,2015—2022年春季,河南省PM_(2.5)、O_(3)及复合污染形势均以豫北地区较为严峻,豫北地区共出现区域性PM_(2.5)-O_(3)复合污染118 d,呈显著下降趋势(3.4 d·a^(-1)).气象条件方面,复合污染期间平均气温为9.6℃,相对湿度为46.6%,辐射强度为1.83×10^(5) J·m^(-2),边界层高度为952 m.天气分型结果显示,复合污染发生时最主要的两种天气环流模式为低压槽辐合型(39%)和高压后部传输型(33%).深入分析PM_(2.5)-O_(3)复合污染的化学过程,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分别为81.38×10^(-9)、8.18×10^(-9),其中,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烯炔烃和芳香烃对OFP的贡献为82.29%,芳香烃对SOAFP的贡献为90.09%.PM_(2.5)化学组分中,二次无机离子浓度占比高达60.95%;相比于2021年,2022年PM_(2.5)中的二次无机离子浓度占比提高了10.01%.豫北地区在开展PM_(2.5)和O_(3)污染协同控制工作时,应着力降低区域大气氧化性,重点关注工艺过程源、交通源、溶剂使用源和生物质燃烧源的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地区 复合污染 气象条件 化学过程
原文传递
乌鲁木齐市环境空气PM_(2.5)与O_(3)协同作用的污染特征分析
11
作者 兰国栋 胡晏玲 《干旱环境监测》 2022年第3期125-130,共6页
统计分析2013—2021年乌鲁木齐市环境监测资料,研究乌鲁木齐市PM_(2.5)和O_(3)的相关性,以及气象条件对PM_(2.5)和O_(3)相互作用机制的季节变化影响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夏季PM_(2.5)和O_(3)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34186,呈负相关性;冬季PM_... 统计分析2013—2021年乌鲁木齐市环境监测资料,研究乌鲁木齐市PM_(2.5)和O_(3)的相关性,以及气象条件对PM_(2.5)和O_(3)相互作用机制的季节变化影响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夏季PM_(2.5)和O_(3)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34186,呈负相关性;冬季PM_(2.5)和O_(3)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3883,呈负相关性,二者相互作用的季节变化一致性特征呈现相反趋势,这点和PM_(2.5)-O_(3)复合污染的特征明显不同,由此初步判断乌鲁木齐市还处于单PM_(2.5)污染阶段,未处于PM_(2.5)-O_(3)复合污染阶段,但O_(3)浓度连续多年快速上升。夏季光照条件良好,太阳辐射强,气温较高,大气氧化性较弱,O_(3)浓度升高,但PM_(2.5)浓度处于较低水平,说明O_(3)主导的氧化作用导致二次粒子增加的贡献不大;冬季因太阳高度角变化,导致太阳辐射较弱,加上气温较低,大气氧化性较弱,高浓度PM_(2.5)可以削弱太阳辐射,抑制大气光化学反应,导致O_(3)浓度降低,所以冬季PM_(2.5)对O_(3)的抑制作用对大气复合污染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O_(3) 大气复合污染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唐山市PM_(2.5)和O_(3)的演变特征及其对大气复合污染的协同影响
12
作者 韩力慧 兰童 +6 位作者 程水源 王迎澳 齐超楠 田健 王海燕 韩登越 王慎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385-4397,共13页
通过采集唐山市2015~2021年7年间大气污染物PM_(2.5)、O_(3)、SO_(2)、NO_(2)CO浓度,以及气象要素温度(T)、相对湿度(RH)、风速等相关数据,结合相关性分析和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技术,分析研究了唐山市近7年间PM_(2.5)和O_(3)不同时段的变... 通过采集唐山市2015~2021年7年间大气污染物PM_(2.5)、O_(3)、SO_(2)、NO_(2)CO浓度,以及气象要素温度(T)、相对湿度(RH)、风速等相关数据,结合相关性分析和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技术,分析研究了唐山市近7年间PM_(2.5)和O_(3)不同时段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气团传输对PM_(2.5)和O_(3)污染的贡献,揭示了PM_(2.5)和O_(3)对大气复合污染的协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唐山市2015~2021年间PM_(2.5)浓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O_(3)浓度则呈现出单峰态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2017年.PM_(2.5)和O_(3)浓度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PM_(2.5)表现为冬季最高夏季最低的特征,而O_(3)则表现为夏季最高而冬季最低的特征.此外,PM_(2.5)的日变化呈双峰态分布,峰值分别发生在工作日早高峰和晚高峰期间.O_(3)日变化则呈单峰态分布,峰值出现在下午紫外线照射较强时段.PM_(2.5)主要受SO_(2)、NO_(2)和CO的正向影响,而O_(3)则主要受太阳辐射强度和温度的正向影响.在不同污染背景下,PM_(2.5)和O_(3)会受到来自不同方向气团传输的影响.PM_(2.5)和O_(3)对大气复合污染的协同作用在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呈现出冬季明显的负向影响,而春、夏和秋季则明显的正向影响.在不同污染背景下,当PM_(2.5)浓度超过150μg·m^(-3)时,PM_(2.5)和O_(3)的协同作用则表现为明显的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O_(3) 协同作用 复合污染 气团传输
原文传递
2015-2020年湖北省PM_(2.5)和臭氧复合污染特征演变分析 被引量:31
13
作者 陈楠 陈立 +9 位作者 王莉莉 祝波 操文祥 许可 丁青青 兰博 张周祥 魏莱 施艾琳 王珂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59-672,共14页
为揭示湖北省PM_(2.5)和臭氧(O_(3))复合污染演变特征,基于湖北省17个地市的空气质量国控点和武汉市大气超级站组分监测数据,全面分析湖北省17个地市2015—2020年PM_(2.5)和O_(3)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相关关系,探讨PM_(2.5)和O_(3)协同效应... 为揭示湖北省PM_(2.5)和臭氧(O_(3))复合污染演变特征,基于湖北省17个地市的空气质量国控点和武汉市大气超级站组分监测数据,全面分析湖北省17个地市2015—2020年PM_(2.5)和O_(3)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相关关系,探讨PM_(2.5)和O_(3)协同效应的成因机理.结果表明:①2015—2020年,湖北省PM_(2.5)显著改善,平均降幅为4.7μg/(m^(3)·a),但冬季负荷仍较高,主要集中于中部地区;O_(3)污染凸显,平均增幅为3.8μg/(m^(3)·a),污染集中在4—10月的暖季,东部地区最严重,近两年超标天数已与PM_(2.5)相当.②湖北省PM_(2.5)和O_(3)关联日趋密切,协同效应显著,日评价指标显示夏季二者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7),近两年当PM_(2.5)浓度≤50μg/m^(3)时,相关系数高达0.63;冬季PM_(2.5)浓度与Ox(O_(3)+NO_(2))浓度呈正相关,尤其2020年东部城市二者相关性高达0.46,显示大气氧化性对PM_(2.5)二次污染的重要性.③以武汉市为例,归纳PM_(2.5)和O_(3)复合污染的成因,暖季低PM_(2.5)背景下,高温、中等湿度和弱风速的气象条件以及VOCs和NO_(x)等前体物的高浓度排放,使得受VOCs主控的光化学反应加剧,易造成O_(3)污染,从而加强PM_(2.5)二次生成;冬季高的大气氧化性,叠加不利气象条件,促进颗粒物的二次生成,导致重污染时PM_(2.5)组分以硝酸盐等二次无机组分为主.研究显示,湖北省PM_(2.5)和O_(3)协同控制重点为,在保持现有NO_(x)控制力度基础上强化VOCs控制,遏制暖季和东部区域O_(3)浓度上升,加强冬季和中部PM_(2.5)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臭氧(O_(3)) 协同控制 复合污染 湖北省
下载PDF
2015~2020年中国城市PM_(2.5)-O_(3)复合污染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21
14
作者 牛笑笑 钟艳梅 +5 位作者 杨璐 易嘉慧 慕航 吴倩 洪松 何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30-1840,共11页
基于2015~2020年中国333个城市PM_(2.5)和O_(3)浓度监测数据,利用空间聚类、趋势分析和地理重力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我国主要城市的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和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1) PM_(2.5)和O_(3)浓度存在协同变化规律,当ρ(P... 基于2015~2020年中国333个城市PM_(2.5)和O_(3)浓度监测数据,利用空间聚类、趋势分析和地理重力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我国主要城市的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和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1) PM_(2.5)和O_(3)浓度存在协同变化规律,当ρ(PM_(2.5)_mean)≤85μg·m^(-3)时,ρ(PM_(2.5)_mean)和ρ(O_(3)_perc90)存在同步增长的现象;当ρ(PM_(2.5)_mean)处于国家Ⅱ级限值(35±10)μg·m^(-3)时,ρ(O_(3)_perc90)平均值的峰值增速最快;当ρ(PM_(2.5)_mean)>85μg·m^(-3)时,ρ(O_(3)_perc90)平均值出现显著下降趋势.(2)我国城市PM_(2.5)和O_(3)浓度空间聚类格局类似,ρ(PM_(2.5)_mean)和ρ(O_(3)_perc90)的6 a平均值热点区域集中分布在京津冀、山西、河南和安徽等地区.(3) PM_(2.5)-O_(3)复合污染城市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为先增(2015~2018年)后降(2018~2020年),季节变化趋势为从春到冬持续减少,复合污染现象主要发生在暖季(4~10月).(4) PM_(2.5)-O_(3)复合污染城市数量的空间分布呈现扩散(2015~2017年)-聚集(2017~2020年)的规律.(5) PM_(2.5)和O_(3)浓度重心的迁移方向相似,存在明显的西移和北移趋势,高浓度复合污染问题在中国中北部城市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臭氧(O_(3)) 复合污染 时空演变 中国
原文传递
北京市PM_(2.5)-O_(3)复合污染数值响应解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添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8-57,共10页
为分析PM_(2.5)-O_(3)复合污染数值响应关系,基于2015~2020年北京市空气质量数据、气象资料和新冠疫情数据,分析PM_(2.5)-O_(3)复合污染事件在多尺度下的变化趋势.同时提出一种复合污染指数,在广义相加模型下分析数值响应趋势,并进一步... 为分析PM_(2.5)-O_(3)复合污染数值响应关系,基于2015~2020年北京市空气质量数据、气象资料和新冠疫情数据,分析PM_(2.5)-O_(3)复合污染事件在多尺度下的变化趋势.同时提出一种复合污染指数,在广义相加模型下分析数值响应趋势,并进一步引入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别解析复合污染指数、复合污染事件和影响因素间的滞后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PM_(2.5)-O_(3)复合污染事件逐年减少,具有明显的季节效应、星期效应和节假日效应.复合污染指数与降雨量无明显相关性,与O_(3)和空气温度呈线性正相关,与其余解释变量均为非线性相关.同时大气污染物和气象条件对复合污染指数有明显滞后效应,滞后影响主要集中在1~3 d.高值的PM_(2.5)、 PM_(10)、 O_(3)、 SO_(2)和空气温度明显增加复合污染风险,中值段的CO(1~6 mg·m^(-3))、 NO_(2)(38~118μg·m^(-3))、相对湿度(54%~87%)和低风速都会增加复合污染风险.复合污染事件在数值响应中表现出多天连续污染的趋势,相较于PM_(2.5)和PM_(10),复合污染事件更依赖于O_(3),高值区复合污染率在30.7%~47.5%. CO和相对湿度对复合污染事件影响较小,空气温度影响最大,复合污染事件中84.7%发生在2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臭氧(O_(3)) 复合污染 数值响应 滞后效应
原文传递
全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研究及未来我国标准展望
16
作者 和金梅 王宗爽 +5 位作者 郭敏 顾闫悦 江梅 胡京南 武雪芳 柴发合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97-1910,共14页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推进构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需要从全球视角研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本文系统研究了各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分级分类、污染物项目和浓度限值以及达标统计要求,并与我国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推进构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需要从全球视角研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本文系统研究了各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分级分类、污染物项目和浓度限值以及达标统计要求,并与我国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全球有126个国家制定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欧洲以94%的标准制定比例居于第1位。②各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以保护公众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为主,其中约1/4的国家对标准进行了分类分级或分区。③全球各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共纳入72项污染物,其中PM_(2.5)、PM_(10)、SO_(2)、NO_(2)、O_(3)、和CO是主要的污染物项目。④各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PM_(2.5)、PM_(10)、SO_(2)、NO_(2)年均浓度限值分别在8~40、20~120、10~117、20~200μg/m^(3)之间,O_(3)日最大8 h平均浓度限值和CO 8 h平均浓度限值分别在60~256.8μg/m^(3)和2~22.9 mg/m^(3)之间;PM_(2.5)、PM_(10)、SO_(2)、NO_(2)全球人口密度年均加权浓度限值分别为18.1、39.1、41.4、52.6μg/m^(3),O_(3)全球人口密度日最大8 h平均加权浓度和CO全球人口密度8 h平均加权浓度限值分别为114.9μg/m^(3)和9.7 mg/m^(3)。⑤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CO浓度限值严于大部分国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NO_(2)浓度限值与大部分欧美国家持平;SO_(2)、O_(3)、PM_(2.5)和PM_(10)的一级、二级浓度限值之间差距较大,一级浓度限值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二级浓度限值普遍较宽松。⑥1/4~1/3的国家规定了达标统计要求,巴西和瑞士的要求相对较严,我国的达标统计要求在国际上较为宽松。因此,建议基于中国及全球最新空气质量基准、国内外标准以及我国污染物环境背景值、美丽中国基本实现要求、降碳减污协同影响等5个维度,修订提出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污染物 pm_(2.5) 臭氧(O_(3)) 浓度限值
下载PDF
近年山东德州PM_(2.5)和O_(3)相互作用的季节变化及其机理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付卫康 赵天良 +5 位作者 燕莹莹 杨清健 常嘉成 梁丁元 张郁青 朱燕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48-256,共9页
为全面认识减排过程中华北平原城市大气复合型污染变化特征,本文利用最近6年(2017-2022)山东省德州市环境-气象监测资料,分析关键大气复合污染物PM_(2.5)和O_(3)的季节特征及其相互作用,探究东亚季风气候背景下冬夏季PM_(2.5)和O_(3)的... 为全面认识减排过程中华北平原城市大气复合型污染变化特征,本文利用最近6年(2017-2022)山东省德州市环境-气象监测资料,分析关键大气复合污染物PM_(2.5)和O_(3)的季节特征及其相互作用,探究东亚季风气候背景下冬夏季PM_(2.5)和O_(3)的相互作用机理.德州市近6年城市环境PM_(2.5)和O_(3)超标率分别为20.22%和23.56%,O_(3)污染凸显.环境大气PM_(2.5)和O_(3)在夏季表现为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53(p<0.01),而冬季则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0 (p<0.01),两者具有明显“夏正冬负”的相反季节变化特征.环境气象机理分析表明,夏季高温及强太阳辐射的气象条件促进光化学反应生成O_(3),加大大气氧化性的增强二次颗粒物生成,导致PM_(2.5)浓度升高;冬季低温及弱太阳辐射气象背景下,高浓度PM_(2.5)的局地累积显著削弱太阳辐射,抑制大气O_(3)光化学生成,降低环境大气O_(3)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复合污染 pm_(2.5)和O_(3)相互作用 大气氧化性 华北平原
原文传递
粤港澳珠三角区域大气复合污染趋势及人群健康效应
18
作者 李晨 王佳燕 赵辉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78-1388,共11页
准确评估空气污染对健康的风险是当前大气环境领域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利用2015−2019年粤港澳珠三角区域细颗粒物(PM_(2.5))浓度和臭氧日最大8 h平均浓度(MDA8 O_(3)浓度)的观测数据,研究了其空间分布、变化趋势及对人体健康的影... 准确评估空气污染对健康的风险是当前大气环境领域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利用2015−2019年粤港澳珠三角区域细颗粒物(PM_(2.5))浓度和臭氧日最大8 h平均浓度(MDA8 O_(3)浓度)的观测数据,研究了其空间分布、变化趋势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15−2019年PM_(2.5)平均浓度呈从西北到东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而MDA8 O_(3)平均浓度的空间分布则呈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征。PM_(2.5)浓度和MDA8 O_(3)浓度的月变化特征分别呈“V”型和“M”型。与其他研究不同的是,粤港澳珠三角区域MDA8 O_(3)浓度在秋季最高,其次是春季和夏季。②2015−2019年PM_(2.5)年均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降速为1.5μg/m^(3),而MDA8 O_(3)年均浓度表现为每年上升2.2μg/m^(3)。空间上,澳门地区、中山、香港地区、佛山和东莞的PM_(2.5)浓度降速较高,而珠海的MDA8 O_(3)浓度升速最高,其次是中山和深圳。③2019年粤港澳珠三角区域因PM_(2.5)长期暴露导致的全因与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分别为19638人〔95%置信区间(CI):4442~29458人〕与1236人(95%CI:782~1690人),与2015年相比分别下降了29.1%和29.3%;2019年因O_(3)长期暴露引起的全因与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分别为12769人(95%CI:6449~25280人)与5700人(95%CI:1925~11227人),分别较2015年增加了21.5%与21.3%。研究显示,粤港澳珠三角区域大气PM_(2.5)污染改善所带来的健康风险可能会被O_(3)污染增加导致的健康风险所抵消,因此未来该地区需要特别重视PM_(2.5)和O_(3)的协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O_(3) pm_(2.5) 健康影响 粤港澳珠三角区域
下载PDF
Variability of PM_(2.5) and O_(3) concentrations and their driving forces over Chinese megacities during 2018-2020 被引量:2
19
作者 Tianyi Xu Chengxin Zhang +1 位作者 Cheng Liu Qihou H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10,共10页
Recently,air pollution especially fine particulate matters(PM_(2.5))and ozone(O_(3))has become a severe issue in China.In this study,we first characterized the temporal trends of PM_(2.5) and O_(3) for Beijing,Guangzh... Recently,air pollution especially fine particulate matters(PM_(2.5))and ozone(O_(3))has become a severe issue in China.In this study,we first characterized the temporal trends of PM_(2.5) and O_(3) for Beijing,Guangzhou,Shanghai,andWuhan respectively during 2018-2020.The annual mean PM2.5 has decreased by 7.82%-33.92%,while O_(3) concentration showed insignificant variations by-6.77%-4.65%during 2018-2020.The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s)were implemented to quantify the contribution of individual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their gas precursors on PM_(2.5) and O_(3).On a short-term perspective,GAMs modeling shows that the daily variability of PM_(2.5) concentration is largely related to the variation of precursor gases(R=0.67-0.90),whil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mainly affect the daily variability of O_(3) concentration(R=0.65-0.80)during 2018-2020.The impact of COVID-19 lockdown on PM_(2.5) and O_(3) concentrations were also quantified by using GAMs.During the 2020 lockdown,PM_(2.5)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for these megacities,yet the ozone concentration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compared to 2019.The GAMs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precursor gases to PM_(2.5) and O_(3) changes is 3-8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In general,GAMsmodeling on air quality is helpful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control of PM2.5 and O3 pollution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 pollution pm_(2.5)and O_(3)trends METEOROLOGY COVID-19 lockdown
原文传递
邯郸市PM_(2.5)和O_(3)污染特征及潜在源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汪庆 骆慧晓 +3 位作者 孟文芳 李思敏 罗景辉 刘景云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69,共17页
通过对2013—2020年邯郸市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及气象参数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了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变化特征,运用轨迹聚类分析和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研究了邯郸市复合污染日PM_(2.5)和O_(3)的传输路径及潜在源区.结果表明:邯郸市PM_(2.5)-O... 通过对2013—2020年邯郸市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及气象参数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了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变化特征,运用轨迹聚类分析和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研究了邯郸市复合污染日PM_(2.5)和O_(3)的传输路径及潜在源区.结果表明:邯郸市PM_(2.5)-O_(3)复合污染出现在3—10月,与单O_(3)污染相比,PM_(2.5)-O_(3)复合污染时的O_(3)峰值浓度和平均浓度较高,当温度为19.1~25.7℃,湿度为32%~63%,风速较低时,最有利于PM_(2.5)-O_(3)复合污染发生;单O_(3)污染和复合污染期间的O_(3)主要来自邯郸周围的短距离传输,单PM_(2.5)污染主要来自西北气流的长距离运输和邯郸周围的短距离传输,而复合污染日期间的PM_(2.5)主要来自西北气流的长距离运输;相较于单O_(3)污染,2013、2014、2015年复合污染中O_(3)的WPSCF值较高,2015年潜在源区呈离散分布,2016—2020年WPSCF值降低,潜在源区区域整体减少;与单PM_(2.5)污染相比,2013、2014年复合污染中PM_(2.5)的WPSCF值较高,潜在源区多,2015—2020年WPSCF值有所降低,潜在源区区域整体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pm_(2.5)-o_(3)复合污染 气象条件 聚类分析 潜在源分析 邯郸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