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苦参碱对食管癌Eca-109细胞自噬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侯敏杰 林淑璇 吕洋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901-908,共8页
目的 探讨苦参碱对食管癌Eca-109细胞自噬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传代培养的Eca-109细胞分为对照组、低浓度苦参碱组、中浓度苦参碱组和高浓度苦参碱组。对照组细胞加入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低、中、高... 目的 探讨苦参碱对食管癌Eca-109细胞自噬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传代培养的Eca-109细胞分为对照组、低浓度苦参碱组、中浓度苦参碱组和高浓度苦参碱组。对照组细胞加入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低、中、高浓度苦参碱组细胞分别加入终质量浓度为1.0、1.5、2.0 g·L^(-1)的苦参碱溶液;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各组细胞的活性,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的定位及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多聚蛋白62(P62)、LC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各组细胞中Beclin1 mRNA的相对表达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对照组和高浓度苦参碱组Eca-109细胞的超微结构。另取传代培养的Eca-109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自噬抑制剂组、苦参碱组和自噬抑制剂+苦参碱组。对照组细胞加入5 mL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自噬抑制剂组细胞加入终浓度为7μmol·L^(-1)的3-甲基腺嘌呤(3-MA)溶液,苦参碱组细胞加入终质量浓度为2.0 g·L^(-1)的苦参碱溶液,自噬抑制剂+苦参碱组细胞先加入终浓度为7μmol·L^(-1) 3-MA溶液预孵育3 h,再加入终质量浓度为2.0 g·L^(-1)苦参碱溶液;培养24 h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Beclin1、LC3和肝激酶B1(LKB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低、中、高浓度苦参碱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高浓度苦参碱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高于低浓度苦参碱组(P<0.05);高浓度苦参碱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高于中浓度苦参碱组(P<0.05)。对照组、低浓度苦参碱组、中浓度苦参碱组和高浓度苦参碱组Eca-109细胞质中均可见到红色荧光标记的LC3蛋白阳性表达。对照组细胞中LC3蛋白呈弥散状态;各浓度苦参碱组细胞中LC3蛋白呈斑点状态,且苦参碱浓度越高,细胞质中呈斑点状LC3蛋白越多。低、中、高浓度苦参碱组Eca-109细胞中P6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中、高浓度苦参碱组Eca-109细胞中P6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低浓度苦参碱组(P<0.05);中浓度苦参碱组与高浓度苦参碱组Eca-109细胞中P6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苦参碱组与对照组Eca-109细胞中LC3-Ⅱ/LC3-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浓度苦参碱组Eca-109细胞中LC3-Ⅱ/LC3-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低浓度苦参碱组(P<0.05);高浓度苦参碱组Eca-109细胞中LC3-Ⅱ/LC3-Ⅰ显著高于中浓度苦参碱组(P<0.05)。低、中、高浓度苦参碱组Eca-109细胞中Beclin1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高浓度苦参碱组Eca-109细胞中Beclin1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低浓度苦参碱组(P<0.05);高浓度苦参碱组Eca-109细胞中Beclin1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中浓度苦参碱组(P<0.05)。对照组细胞中可见正常的细胞质、细胞器和细胞核,高浓度苦参碱组细胞质中可见大量大小不等的自噬泡,并可见包裹有细胞内容物的自噬体。自噬抑制剂组与对照组Eca-109细胞中Beclin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和LC3-Ⅱ/LC3-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苦参碱组和自噬抑制剂+苦参碱组Eca-109细胞中Beclin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和LC3-Ⅱ/LC3-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自噬抑制剂组(P<0.05);自噬抑制剂+苦参碱组Eca-109细胞中Beclin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和LC3-Ⅱ/LC3-Ⅰ均显著低于苦参碱组(P<0.05)。自噬抑制剂组Eca-109细胞中磷酸化LKB1(p-LKB1)/LKB1、磷酸化AMPK(p-AMPK)/AMPK显著低于对照组,磷酸化mTOR(p-mTOR)/mTO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苦参碱组Eca-109细胞中p-LKB1/LKB1、p-AMPK/AMPK显著高于对照组,p-mTOR/mTO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自噬抑制剂+苦参碱组Eca-109细胞中p-LKB1/LKB1、p-AMPK/AMPK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自噬抑制剂+苦参碱组与对照组Eca-109细胞中p-mTOR/mTO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苦参碱组和自噬抑制剂+苦参碱组Eca-109细胞中p-LKB1/LKB1、p-AMPK/AMPK显著高于自噬抑制剂组,p-mTOR/mTOR显著低于自噬抑制剂组(P<0.05);自噬抑制剂+苦参碱组Eca-109细胞中p-LKB1/LKB1、p-AMPK/AMPK显著低于苦参碱组,p-mTOR/mTOR显著高于苦参碱组(P<0.05)。结论 苦参碱可能通过调节LKB1/AMPK/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诱导食管癌Eca-109细胞发生自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食管癌 自噬 肝激酶B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 多聚蛋白62
下载PDF
鸡白细胞介素2增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多聚蛋白DNA疫苗免疫原性的研究 被引量:36
2
作者 于涟 李建荣 +2 位作者 黄耀伟 梁雪芽 孟松树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52-657,共6页
鸡白细胞介素 2 (IL 2 )基因是新近被确定的非哺乳类IL 2基因。将鸡白细胞介素 2 (IL 2 )基因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多聚蛋白基因 (VP2 VP4 VP3 )分别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I的CMV启动子下游 ,制备DNA疫苗 ,免疫 14日龄SPF鸡 ,14d... 鸡白细胞介素 2 (IL 2 )基因是新近被确定的非哺乳类IL 2基因。将鸡白细胞介素 2 (IL 2 )基因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多聚蛋白基因 (VP2 VP4 VP3 )分别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I的CMV启动子下游 ,制备DNA疫苗 ,免疫 14日龄SPF鸡 ,14d后二免 ,二免后 3d攻击标准强毒株。结果表明共注射鸡IL 2质粒能明显增强DNA疫苗对强毒攻击 ,保护率达 80 % ;能增强DNA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效价 (P <0 0 5 ) ;能显著促进鸡胸腺、脾脏和外周血液T淋巴细胞及法氏囊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P <0 0 5 )。这些结果提示鸡IL 2能明显增强IBDV多聚蛋白DNA疫苗的免疫原性 ,是一种优良的禽类DNA疫苗佐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白细胞介素2 IL-2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多聚蛋白基因 DNA疫苗 免疫原性
下载PDF
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介导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多聚蛋白基因免疫的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建荣 于涟 +3 位作者 黄耀伟 梁雪芽 孟松树 谢荣辉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1-348,共8页
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ZJ2 0 0 0株的多聚蛋白 (VP2 /VP4/VP3)基因插入 pCI质粒的CMV启动子下游 ,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CI VP2 /VP4/VP3,在Lipofectin介导下转染Vero细胞进行了多聚蛋白的瞬时表达。以免疫刺激复合物 (ISCOM)为佐... 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ZJ2 0 0 0株的多聚蛋白 (VP2 /VP4/VP3)基因插入 pCI质粒的CMV启动子下游 ,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CI VP2 /VP4/VP3,在Lipofectin介导下转染Vero细胞进行了多聚蛋白的瞬时表达。以免疫刺激复合物 (ISCOM)为佐剂制备DNA疫苗 ,进行不同免疫剂量间、不同免疫途径间、一次免疫和二次免疫间的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以肌内和皮内联合免疫法效果最好 ,而口服和点眼等途径未能诱导足够的免疫反应 ;大于 2 0 0 μg的剂量DNA疫苗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力 ;二次免疫的效果明显优于一次免疫。与常规的弱毒疫苗B87和D78相比 ,DNA疫苗产生中和抗体的潜伏期长、效价相对较低 ,对强毒攻击的保护率相当。本试验还证实 ,免疫刺激复合物具有明显提高DNA疫苗免疫效果的作用。DNA疫苗能诱导产生保护性反应 ,为今后IBD疫苗的研究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多聚蛋白 DNA疫苗 免疫原性 中和抗体 免疫刺激复合物 ISCOM
下载PDF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DNA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于涟 李建荣 +2 位作者 黄耀伟 孟松树 宋厚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995-1001,共7页
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弱毒株 (IBDV JD1)和强毒株 (IBDV ZJ2 0 0 0 )的基因组A节段全长cDNA、多聚蛋白 (VP2 /VP4/VP3)和主要宿主保护性抗原 (VP2 )基因 ,分别克隆入两种真核表达载体pCI和 pcDNA3,构建成 12种真核表达质粒。将制备的DN... 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弱毒株 (IBDV JD1)和强毒株 (IBDV ZJ2 0 0 0 )的基因组A节段全长cDNA、多聚蛋白 (VP2 /VP4/VP3)和主要宿主保护性抗原 (VP2 )基因 ,分别克隆入两种真核表达载体pCI和 pcDNA3,构建成 12种真核表达质粒。将制备的DNA疫苗以 2 0 0 μg的剂量经腿肌和皮下结合途径首免 14日龄SPF鸡 ,2 8日龄以相同的剂量二免 ,二免后 14d攻击IBDV标准强毒BC6 / 85株。结果表明 ,含A节段或多聚蛋白基因的表达载体均能诱导较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并能提供对强毒的免疫保护 ,多聚蛋白基因构建成的DNA疫苗与弱毒苗B87的免疫效果相当 ;编码VP2基因的DNA疫苗仅能诱导很低水平的中和抗体 ,几乎不能提供免疫保护 ;以 pCI为表达载体的免疫效果优于pcDNA3;源于ZJ2 0 0 0株基因构建成的DNA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优于JD1株 ,提示DNA疫苗的免疫效果与VP2蛋白的构象、表达载体的调控元件和毒株差异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DNA疫苗 免疫原性 A节段全长cDNA 多聚蛋白 VP2
下载PDF
抗肿瘤转移多聚β肽聚乙二醇化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朱珺 王松梅 +2 位作者 沈炜明 吴自荣 刘银坤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23-726,共4页
目的:研究抗肿瘤转移多聚β肽的聚乙二醇(PEG)化的方法及其作用。方法:采用甲氧基聚乙二醇丙醛(mPEGALD5000)修饰多聚β肽;采用电泳和成像分析系统检测修饰率。以粘附实验检测生物活性。结果:(1)二聚β肽(β2)的修饰率为66.7%,三聚β肽(... 目的:研究抗肿瘤转移多聚β肽的聚乙二醇(PEG)化的方法及其作用。方法:采用甲氧基聚乙二醇丙醛(mPEGALD5000)修饰多聚β肽;采用电泳和成像分析系统检测修饰率。以粘附实验检测生物活性。结果:(1)二聚β肽(β2)的修饰率为66.7%,三聚β肽(β3)为52.7%。(2)最佳反应条件为:pH值为5,多聚β肽和mPEGALD5000的摩尔之比为1∶10,反应温度为4℃,反应时间为24h。(3)修饰后产物在4℃下可稳定放置50d。(4)修饰后产物水溶解度增加。(5)β2,β2-PEG,β3和β3-PEG对SMMC-7721和HCCLM6细胞与纤连蛋白(FN)粘附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而且PEG修饰后作用显著增强(P<0.05或P<0.01)。结论:采用mPEGALD5000能有效地将多聚β肽PEG化。多聚β肽和PEG修饰物对肿瘤细胞与FN的粘附具有特异的抑制作用,且PEG修饰后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肿瘤转移 多聚蛋白质类 聚乙烯二醇类 PEG化 粘附分子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成软骨细胞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8
6
作者 冯均伟 王跃 +5 位作者 吕波 郝鹏 唐六一 朱建新 朱宗东 谭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6期6409-6416,共8页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定向诱导时间报道不一,对诱导中细胞动态变化进行观察比较的研究较少。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8,11,14,17,20 d向成软骨细胞定向分化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及诱导成熟时间。方法:穿刺新西兰大白兔...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定向诱导时间报道不一,对诱导中细胞动态变化进行观察比较的研究较少。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8,11,14,17,20 d向成软骨细胞定向分化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及诱导成熟时间。方法:穿刺新西兰大白兔股骨穿刺抽取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后予以含转化生长因子β1等成分的无血清诱导液定向向软骨细胞诱导。根据不同的诱导时间分成为5组:8 d组、11 d组、14 d组、17 d组及20 d组。通过观察各组细胞形态、甲苯胺蓝染色结果、Ⅱ型胶原免疫组化结果、培养液内多聚蛋白聚糖含量,比较各实验组定向诱导为成软骨细胞的情况。结果与结论:诱导8 d时细胞形态有较明显改变,14 d时具有明显的软骨细胞形态。诱导培养液在诱导4 d时即可检出少量多聚蛋白聚糖,在8 d时浓度出现明显升高,并保持缓慢升高至20 d。在14 d时,诱导的细胞爬片甲苯胺蓝染色可见异染颗粒;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明显阳性表现。提示单层高密度接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转化生长因子β1等因子作用下能定向诱导为软骨细胞,诱导早期即可能有少量细胞向成软骨细胞分化,8 d时初步具有软骨细胞的形态、功能特征,14 d时成为较成熟的软骨细胞;诱导过程中细胞保持较高的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软骨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胶原Ⅱ型 多聚蛋白质类
下载PDF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概况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升吉 尚佑芬 +4 位作者 杨崇良 李长松 赵玖华 路兴波 孙红炜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39-543,共5页
近些年来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SPFMV)分子生物学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如整个基因组的全序列、整个基因组作为一个可译框架 (ORF)的某些精细结构和特点、各个功能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如蚜传机理 )、基因组组分与其它马铃薯Y病毒属 (PVY)成员... 近些年来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SPFMV)分子生物学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如整个基因组的全序列、整个基因组作为一个可译框架 (ORF)的某些精细结构和特点、各个功能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如蚜传机理 )、基因组组分与其它马铃薯Y病毒属 (PVY)成员的同源性比较、该病毒在PVY属病毒成员的分类地位等都有所涉及。了解这些为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该种病毒进行鉴定、检测和加强抗SPFMV病毒基因工程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羽状斑驳病毒 分子生物学 基因组 多聚蛋白
下载PDF
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在Vero细胞中表达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多聚蛋白基因 被引量:5
8
作者 李龙 方维焕 +4 位作者 樊拥军 许健 方立 李建荣 于涟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37-440,共4页
用长距离RT PCR扩增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nfectiousbursaldiseasevirus,IBDV)ZJ2 0 0 0株多聚蛋白基因 ,定向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I,电转化dam- 和phoP- 双突变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ZJ111株 ,并直接转染Vero细胞。RT PCR和间接免疫... 用长距离RT PCR扩增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nfectiousbursaldiseasevirus,IBDV)ZJ2 0 0 0株多聚蛋白基因 ,定向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I,电转化dam- 和phoP- 双突变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ZJ111株 ,并直接转染Vero细胞。RT 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从Vero细胞中检测到阳性信号 ,SDS PAGE和West blotting均可检测到 4 1kD的蛋白条带。结果表明减毒沙门氏菌可将外源基因导入Vero细胞 ,并进行转录和表达 ,具有免疫反应性 ,为进一步研制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的IBDV口服DNA疫苗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多聚蛋白 减毒沙门氏菌 基因疫苗载体
下载PDF
重庆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病毒多聚蛋白基因分子特性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沈克飞 曹兰 +3 位作者 郑华 杨柳 张邑帆 张素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59-965,共7页
【目的】分析地处中国南方的重庆地区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sacbrood virus,SBV)(Ac SBV-S.Chn-CQ)的遗传特性。【方法】采用RT-PCR法对采自重庆23个区县的阳性中蜂幼虫进行SBV多聚蛋白基因... 【目的】分析地处中国南方的重庆地区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sacbrood virus,SBV)(Ac SBV-S.Chn-CQ)的遗传特性。【方法】采用RT-PCR法对采自重庆23个区县的阳性中蜂幼虫进行SBV多聚蛋白基因扩增、序列测定和序列分析,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基于基因组和基因组片段SB11-SB12构建系统进化树,使用RDP3检测SBV的基因重组。【结果】Ac SBV-S.Chn-CQ与中国南方中蜂SBV(Ac SBV-S.Chn)其他分离株、越南北部东方蜜蜂A.cerana SBV(Ac SBV-N.Vie)、越南北部西方蜜蜂A.mellifera SBV(Am SBV-N.Vie)、韩国东方蜜蜂SBV(Ac SBV-S.Kor)的同源性较高。Ac SBV-S.Chn-CQ在结构蛋白编码区域存在连续51个核苷酸缺失,在非结构蛋白编码区域有3个不连续的核苷酸缺失,与Ac SBV-N.Vie,Am SBV-N.Vie和Ac SBV-S.Kor核苷酸缺失相同。Ac SBV-S.Chn-CQ与Ac SBV-S.Chn-FZ,Ac SBV-N.Vie,Am SBV-N.Vie和Ac SBV-S.Kor在亚洲基因型中形成一亚型,亚型内检测到重组事件。【结论】推测Ac SBV-S.Chn-CQ与SBV-N.Vie和Ac SBVS.Kor可能来自一个共同祖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蜜蜂 囊状幼虫病病毒 多聚蛋白基因 核苷酸缺失 系统进化
下载PDF
鸭肝炎病毒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多聚蛋白的加工预测 被引量:5
10
作者 聂奎 胡燕宾 +1 位作者 曾兴艳 周作勇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81-484,共4页
对NCBIGenBank中登录的鸭肝炎病毒1型(DHV-1)全基因组及VP1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27株DHV-1全基因组序列其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3.3%~99.8%、多聚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则达97%~99.8%,DHV-1和其他小RNA科病毒的多聚蛋白的氨基酸序列... 对NCBIGenBank中登录的鸭肝炎病毒1型(DHV-1)全基因组及VP1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27株DHV-1全基因组序列其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3.3%~99.8%、多聚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则达97%~99.8%,DHV-1和其他小RNA科病毒的多聚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低于30%,多聚蛋白氨基酸序列进化分析显示DHV-1在小RNA科病毒上形成一个独立的进化分支。因此,应在小RNA病毒科中设立一个DHV-1的新病毒属。分析发现,在DHV-1 VP1区存在多个免疫优势辅助性T淋巴细胞抗原位点及其抗原决定簇。在DHV-1多聚蛋白的第1757aa~1761aa位,出现3C蛋白酶(3Cpro)的共有基序Gly-Ser-Cys-Gly-Gly,同时发现在751aa/752aa处存在自我切割基序NPG↓P。推测在整个DHV-1多聚蛋白的切割过程中首先进行NPG↓P切割,形成P1,P2-P3前体蛋白,进而再由3Cpro对2个前体蛋白进行二级加工,最终DHV-1多聚蛋白总共被切割成12个成熟产物,形成其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肝炎病毒 序列分析 多聚蛋白
下载PDF
细菌内同源重组法制备FMDV聚蛋白编码基因重组腺病毒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兴旺 王勤 +2 位作者 柳纪省 殷相平 李志勇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3-226,共4页
采用PCR方法从重组质粒pMD18_T/PP中扩增出FMDV的聚蛋白(PP)编码基因,再亚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质粒中,形成重组穿梭质粒rpAd_CMV/PP;将获得的重组穿梭质粒与腺病毒骨架载体通过在大肠杆菌内质粒间同源重组获得重组腺病毒质粒rpAd/PP。将腺... 采用PCR方法从重组质粒pMD18_T/PP中扩增出FMDV的聚蛋白(PP)编码基因,再亚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质粒中,形成重组穿梭质粒rpAd_CMV/PP;将获得的重组穿梭质粒与腺病毒骨架载体通过在大肠杆菌内质粒间同源重组获得重组腺病毒质粒rpAd/PP。将腺病毒载体线性化后用脂质体介导转染293细胞从而获得含有口蹄疫病毒PP编码基因的重组腺病毒。通过倒置显微镜观测,可见明显的细胞病变,利用荧光显微镜可观测到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并在电镜下观察到FMDV的空衣壳。结果证明已成功获得了含有口蹄疫病毒PP编码基因的重组腺病毒rAd/PP,并成功表达组装FMDV空衣壳,为FMDV腺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MDV 聚蛋白 编码基因 同源重组 重组腺病毒 空衣壳
下载PDF
我国森林脑炎病毒森张株编码区序列测定 被引量:7
12
作者 马新英 司炳银 +2 位作者 高轩 彭文明 祝庆余 《中国病毒学》 CSCD 2003年第4期322-325,共4页
为鉴定我国森林脑炎病毒亚型,了解基因组结构与生物功能的关系,同时为森林脑炎病毒新型疫苗研制打下基础,对森林脑炎病毒森张株编码区序列进行测定。根据已发表的sofjin-HO、Oshima5-10株序列设计9对重叠引物,通过RT-PCR扩增不同的cDNA... 为鉴定我国森林脑炎病毒亚型,了解基因组结构与生物功能的关系,同时为森林脑炎病毒新型疫苗研制打下基础,对森林脑炎病毒森张株编码区序列进行测定。根据已发表的sofjin-HO、Oshima5-10株序列设计9对重叠引物,通过RT-PCR扩增不同的cDNA片段,分别克隆至pGEM-T载体,转化DH5α菌,挑阳性克隆PCR、酶切鉴定后测序。结果表明森张株编码区全长10 245nt,编码3414个氨基酸。我国森林脑炎病毒森张株与Oshima5-10、sofjin-HO、sofjin同源性最近,属于远东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脑炎病毒 森张株 编码区 多聚蛋白 序列分析 基因组结构
下载PDF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多聚蛋白基因在家蚕中的表达 被引量:3
13
作者 卢觅佳 李建荣 +2 位作者 王莹飞 金勇丰 于涟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72-476,共5页
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细胞致弱株 (JD1株 )的基因组A节段基因重组于家蚕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AcHLT C中 ,获得的重组转移载体pAcHLT C A与线性化病毒Bm BacPAK6DNA共转染家蚕培养细胞 ,获得重组病毒BacPAK A。DIG标记的DNA点杂交证... 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细胞致弱株 (JD1株 )的基因组A节段基因重组于家蚕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AcHLT C中 ,获得的重组转移载体pAcHLT C A与线性化病毒Bm BacPAK6DNA共转染家蚕培养细胞 ,获得重组病毒BacPAK A。DIG标记的DNA点杂交证实重组病毒基因组中含有A节段基因 ,重组病毒感染家蚕 5龄幼虫进行表达 ,ELISA和Westernblotting等结果表明多聚蛋白基因在蚕体内得到了表达 ,表达产物具有免疫反应性 ,表达量在感染后 5~ 6d达到最高。家蚕生物反应器表达IBDV多聚蛋白具有我国的资源优势 ,为今后研制低成本、实用化的IBDV基因工程疫苗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多聚蛋白基因 家蚕 表达
下载PDF
蜜蜂囊状幼虫病毒多聚蛋白基因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宋文菲 沈登荣 +2 位作者 杨爽 梁铖 张学文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2-107,共6页
为了解蜜蜂囊状幼虫病毒的遗传变异及分化,采用多聚蛋白基因对其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比对的441bp基因片段中,有356个保守位点,85个变异位点,无缺失位点.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该病毒存在3个明显的分支,分支Ⅰ为中国的重庆、云南... 为了解蜜蜂囊状幼虫病毒的遗传变异及分化,采用多聚蛋白基因对其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比对的441bp基因片段中,有356个保守位点,85个变异位点,无缺失位点.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该病毒存在3个明显的分支,分支Ⅰ为中国的重庆、云南病毒株;分支Ⅱ为印度病毒株;分支Ⅲ为德国、英国、奥地利、韩国病毒株.中国、韩国、尼泊尔、印度等亚洲地区存在多个病毒株.中介网络图显示病毒株基本按照宿主种类进行聚类,表明同一地区存在多个病毒株系可能与宿主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蜂囊状幼虫病毒 多聚蛋白 遗传结构 宿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浆正五聚蛋白-3、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脂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贺兆发 马显华 +4 位作者 金梅花 卢均坤 张丽 范蕾 李奕红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目的:通过分别检测冠心病患者及正常人的血浆正五聚蛋白-3(PTX3)、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各项血脂水平,探讨血浆PTX3水平在各组间的差异以及血浆PTX3、血清hs-CRP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入选经冠脉造影正常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冠... 目的:通过分别检测冠心病患者及正常人的血浆正五聚蛋白-3(PTX3)、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各项血脂水平,探讨血浆PTX3水平在各组间的差异以及血浆PTX3、血清hs-CRP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入选经冠脉造影正常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60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组,20例。分别检测各组入院第2d的血浆PTX3、血清h-CRP及各项血脂水平。血浆PTX3和血清hs-CRP水平取对数后均服从正态分布。对所得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变量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UAP组和AMI组患者的血浆PTX3对数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的(P均<0.05);SAP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UAP组和AMI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者血浆PTX3对数水平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存在正相关(r=0.641,P<0.05),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无线性相关(P均>0.05);而血清hs-CRP对数水平与TG、TC、LDL-C呈正相关,且与HDL-C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25、0.228、0.625、-0.312,P均<0.05)。患者血浆PTX3对数水平与血清hs-CRP对数水平呈正相关(r=0.729,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浆PTX-3和LDL-C的相关性优于血清hs-CRP和LDL-C的(β=0.492,P=0.001:β=0.382,P=0.03)。结论:血浆PTX3水平与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PTX3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与LDL-C的相关性优于hs-CR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蛋白质类 C反应蛋白质 冠状动脉疾病
下载PDF
家蚕生物反应器表达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多聚蛋白的免疫原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卢觅佳 于涟 +1 位作者 谢荣辉 张朝政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5-552,共8页
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浙江分离株JD1的多聚蛋白(VP2/4/3)基因克隆到家蚕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BacPAK8中,重组载体与杆状病毒Bm-BacPAK6的线性化基因组DNA共转染家蚕细胞后,将获得的重组病毒BacPAK-A感染家蚕5龄起幼虫进行虫体内表达... 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浙江分离株JD1的多聚蛋白(VP2/4/3)基因克隆到家蚕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BacPAK8中,重组载体与杆状病毒Bm-BacPAK6的线性化基因组DNA共转染家蚕细胞后,将获得的重组病毒BacPAK-A感染家蚕5龄起幼虫进行虫体内表达.用感染后第5日的蚕血淋巴作抗原制备油佐剂苗免疫14日龄非免疫鸡,安全性试验表明,接种1倍和5倍免疫剂量的试验鸡在临床反应和剖检中均无异常变化;在免疫-攻毒试验中设杆状病毒表达的IBDVVP2蛋白和正常蚕血淋巴免疫对照组,并于28日龄加强免疫,25d后用IBDV强毒BC6/85攻击.通过临床保护率、病理保护率及血清学试验表明,基于多聚蛋白制备的疫苗更成功地诱导了体液免疫应答,比VP2蛋白对IBDV强毒的攻击具有更高的保护力,更适于作为IBD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抗原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 多聚蛋白(VP2/4/3) 家蚕杆状病毒载体 家蚕表达 安全性 免疫原性
下载PDF
IBDV VP2/4/3-ChIL-2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Vero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7
作者 万旺军 谢荣辉 +2 位作者 李龙 许健 于涟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5-262,共8页
构建含有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BursalDiseaseVirus,IBDV)VP2/4/3和鸡白细胞介素2(ChickenInterleukin2,ChIL2)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IVP2/4/3IL2、pCIIL2VP2/4/3,并在Vero细胞中进行表达.应用重叠延伸剪切技术(splicingbyov... 构建含有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BursalDiseaseVirus,IBDV)VP2/4/3和鸡白细胞介素2(ChickenInterleukin2,ChIL2)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IVP2/4/3IL2、pCIIL2VP2/4/3,并在Vero细胞中进行表达.应用重叠延伸剪切技术(splicingbyoverlappingextension),分别经3次PCR获得融合基因片段VP2/4/3IL2、IL2VP2/4/3,定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I中,获得重组质粒pCIVP2/4/3IL2、pCIIL2VP2/4/3,在脂质体介导下,分别转染Vero细胞.RTPCR检测证实导入的外源基因在Vero细胞中得到了转录;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Westernblot检测证实重组质粒在Vero细胞中正确表达了插入的外源基因编码的融合蛋白,且表达的融合蛋白具有免疫反应性.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VP2/4/3IL2、pCIIL2VP2/4/3的成功构建及其在Vero细胞中的有效表达,为进一步探讨ChIL2作为分子免疫佐剂对IBDVDNA疫苗的特异性免疫增强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多聚蛋白 鸡白细胞介素2 融合基因 真核表达
下载PDF
一步法克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前体多聚蛋白基因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存仁 梁志清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0-182,共3页
Very virulent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vvIBDV)was isolated from chicken bursa and then the virus double stranded RNA was extracted After denaturation of dsRNA by heat in the presence of primers,the cDNA was syn... Very virulent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vvIBDV)was isolated from chicken bursa and then the virus double stranded RNA was extracted After denaturation of dsRNA by heat in the presence of primers,the cDNA was synthesized by use of a reverse transcriptase lacking RNase H activity The RNA component of RNA cDNA hybrids was digested by RNase H By using an optimized PCR,a 3 05kb DNA fragment coding for precursor polyprotein of IBDV was produced in one step,which was inserted into pcDNA3 1(+) vector Two recombinant plasmids (pPP1 and pPP2)were screened and identified from eight XL1 blue colonies Partial sequencing for pPP1 plasmid indicated that the precursor polyprotein gene for IBDV was cloned successfully The method can simplify greatly the procedure to clone precursor polyprotein gene of IBD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前体多聚蛋白 基因 克隆
下载PDF
ZIKA-How fast does this virus mutate? 被引量:1
19
作者 Ian S.LOGAN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10-115,共6页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as declared the present Zika virus epidemic to be a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The virus appears to have spread from Thailand to French Polynesia in 2013, and ...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as declared the present Zika virus epidemic to be a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The virus appears to have spread from Thailand to French Polynesia in 2013, and has since infected over a million people in the countries of South and Central America. In most cases the infection is mild and transient, but the virus does appear to be strongly neurotropic and the presumptive cause of both birth defects in fetuses and Guillain-Barr6 syndrome in some adults. In this paper, the techniques and utilities developed in the study of mitochondrial DNA were applied to the Zika virus. As a result, it is possible to show in a simple manner how a phylogenetic tree may be constructed and how the mutation rate of the virus can be measured. The study showed the mutation rate to vary between 12 and 25 bases a year, in a viral genome of 10 272 bases. This rapid mutation rate will enable the geographic spread of the epidemic to be monitored easily and may also prove useful in assisting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eventative measures that are working, and those that are no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ka VIRUS polyprotein Mutation rate Phylogenetic tree
下载PDF
Prevalence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grapevine fabavirus isolates from different grapevine cultivars and regions in China 被引量:1
20
作者 FAN Xu-dong ZHANG meng-yan +3 位作者 ZHANG Zun-ping REN Fang HU Guo-jun DONG Ya-fe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3期768-774,共7页
A total of 288 grapevine samples of 61 different grapevine cultivars,collected from 22 provinces and regions,were analyzed by 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 for the presence of grapevine fabavirus(GFabV).PCR detect... A total of 288 grapevine samples of 61 different grapevine cultivars,collected from 22 provinces and regions,were analyzed by 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 for the presence of grapevine fabavirus(GFabV).PCR detection results showed the incidences of GFabV were 12.8%(30/235) and 48.1%(25/52) in the asymptomatic and symptomatic vines,respectively.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GFabV isolates was analyzed based on partial nucleotide and encoded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the RNA1 and RNA2 polyprotein genes.Phylogenetic analyses of the RNA1 and RNA2 gene sequences divided the GFabV isolates into five well-defined groups.Groups 1,2,and 4 comprised only Chinese isolates.This article represents the first report for the prevalence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GFabV in grapevines grown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FabV RT-PCR polyprotein gene phylogenetic analysi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