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替米沙坦通过上调PPAR-γ抑制肺腺癌A549细胞MMP-7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任素蓉 廖垚 +2 位作者 周筱秋 王晋 胥云霞 《四川医学》 CAS 2014年第3期301-303,共3页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能否通过上调PPAR-γ抑制肺腺癌A549细胞MMP-7表达。方法使用替米沙坦对A549细胞进行干预。在不同时间点(0 h,24h和72h)使用MTT法对A549细胞活性进行测定。使用PT-PCR对在不同时间点(0 h,24h和72h)细胞表达的MMP-7和PP...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能否通过上调PPAR-γ抑制肺腺癌A549细胞MMP-7表达。方法使用替米沙坦对A549细胞进行干预。在不同时间点(0 h,24h和72h)使用MTT法对A549细胞活性进行测定。使用PT-PCR对在不同时间点(0 h,24h和72h)细胞表达的MMP-7和PPAR-γmRNA进行测定。使用western blotting对在不同时间点(0 h,24h和72h)细胞表达的MMP-7和PPAR-γ蛋白进行测定。结果替米沙坦干预后A549细胞活性逐渐降低,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且各时间点间的细胞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时间点(0 h,24h,和72h)MMP-7mRNA和蛋白的表达呈时间依赖性的递减(P均<0.05),而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呈时间依赖性的递增(P均<0.05)。结论本实验表明替米沙坦可能是通过上调PPAR-γ的表达抑制MMP-7的合成和分泌导致A549细胞生长和侵袭能力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米沙坦 MMP-7 ppar-Γ A549细胞
下载PDF
15-脱氧前列腺素J2和PTEN质粒体外转染对乳腺癌MCF-7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
2
作者 徐虓 马斌林 +3 位作者 白靖平 耿中利 钟红 阿力比亚提.艾尼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434-1437,共4页
目的探讨15d-PGJ2和PTEN质粒转染对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抑制作用。方法MCF-7细胞接种96孔板,按2×2析因设计设置4个试验组。转染组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DNA3.0-PTEN质粒1μg转染MCF-7细胞;联合组给予pcDNA3.0-PTEN转染和... 目的探讨15d-PGJ2和PTEN质粒转染对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抑制作用。方法MCF-7细胞接种96孔板,按2×2析因设计设置4个试验组。转染组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DNA3.0-PTEN质粒1μg转染MCF-7细胞;联合组给予pcDNA3.0-PTEN转染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天然激动剂15d-PGJ2 40μmol/L;干预组15d-PGJ2 40μmol/L处理细胞;对照组常规培养的MCF-7细胞不做任何处理。采用MTT法观察15d-PGJ2和质粒转染对MCF-7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MTT法检测细胞吸光度(A)值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转染组、干预组均能有效地抑制MCF-7细胞生长。在48、72、96h时点,联用组的效果较其他两组的抑制作用更明显(P<0.05)。对照组细胞在各时间点均未显示出生长抑制;24h时点转染组、联合组、干预组的细胞抑制率分别为2%、0%、0%;在48h时点分别为28%、39%、26%;在72h时点分别为74%、84%、70%;在96h时点分别为85%、89%、80%。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转染组对G0、G1期细胞的阻滞作用较强(P<0.05),干预组作用较弱(P<0.05)。联合组的G0、G1期阻滞效应较转染组弱(P<0.05),但较干预组强(P<0.05)。细胞凋亡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转染组、干预组和联合组均不能有效地诱导MCF-7细胞凋亡(P<0.05)。结论PTEN基因转染和靶向药物15d-PGJ2联合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乳腺癌细胞株MCF-7,能有效抑制细胞生长,但并不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F-7细胞 乳腺肿瘤 PPARγ PTEN磷酸水解酶 生长抑制物
下载PDF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组织中PPARγ辅激活因子1α及长链非编码转录因子7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小勇 吴瑞卿 王尚 《实用癌症杂志》 2021年第5期733-735,743,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组织中PPAR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及长链非编码转录因子7(lncTCF7)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检测PPARγ辅激活因子1α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组织中PPAR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及长链非编码转录因子7(lncTCF7)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检测PPARγ辅激活因子1α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lncTCF7 mRNA表达水平,分析PGC1α、lncTCF7 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患者PGC1α、lncTCF7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无关(P>0.05)。截至随访终点,50例纳入胃癌根治术患者共12例死亡,6例转移或复发;以PGC1α免疫组化评分中位数进行分组,PGC1α高表达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低于PGC1α低表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lncTCF7 mRNA相对表达中位数进行分组,lncTCF7 mRNA高表达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低于lncTCF7 mRNA低表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PGC1α的表达与lncTCF7 mRNA水平作为检验变量,患者随访终点时临床结局作为结局变量,校正其它常量因素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GC1α的高表达与lncTCF7 mRNA高水平是根治性胃癌术后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胃癌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术后PGC1α、lncTCF7 mRNA表达水平对患者预后有一定影响,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PPARγ辅激活因子1α 长链非编码转录因子7
下载PDF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抑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琴 黎智 +1 位作者 张蝶念 张少维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探讨膳食途径摄入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抑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60只7日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A组在正常环境中给予普通膳食饲养;B、C组是将小鼠与哺乳母鼠共同置... 目的:探讨膳食途径摄入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抑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60只7日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A组在正常环境中给予普通膳食饲养;B、C组是将小鼠与哺乳母鼠共同置于氧浓度为75%±2%的氧箱内饲养5d后转移至正常氧环境中饲养5d建立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其中C组按体质量给予ω-3PUFAs 7.5mg/(kg·d)饲养,B组给予普通膳食饲养。分别于出生后17d时处死小鼠,铺片法计算视网膜新生血管相对面积,HE染色检测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GC-MS检测视网膜组织中ω-3PUFAs/ω-6PUFAs相对含量和比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分析视网膜组织中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γ(pre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mRNA表达。结果:出生后17d三组小鼠间新生血管面积及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新生血管面积)=20.45,P<0.05;F(内皮细胞核数)=48.66,P<0.05),新生血管面积A组与B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4,P<0.05),C组与B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1,P<0.05)。HE染色法观察内皮细胞核数,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1,P<0.05);C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6,P<0.05)。三组小鼠视网膜ω-3PUFAs和ω-6PUFAs相对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86、112.44,均P<0.05),C组含量分别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15、25.42;t=16.43、11.95,均P<0.05);三组小鼠视网膜ω-3PUFAs/ω-6PUFAs比例、视网膜PPAR-γmRNA表达、视网膜VEGF-A mRNA表达、视网膜VEGFR-2 mRNA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比例=10.30,FPPAR-γ=138.24,FVEGF-A=69.12,FVEGFR-2=52.45,均P<0.05),C组ω-3PUFAs/ω-6PUFAs比例与B组比较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PPAR-γ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B组,C组VEGF-A mRNA表达水平及VEGFR-2mRNA表达水平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膳食途径摄入一定量的ω-3PUFAs,可能通过上调ω-3PUFAs/ω-6PUFAs比例,激活PPAR-γ,进而减少VEGF-A和VEGFR-2表达,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 棕-3PUFAs ppar-7 VEGF-A VEGFR-2
下载PDF
梓醇与小檗碱及其配伍对胰岛素抵抗3T3-L1脂肪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刘芳芳 杨明炜 +2 位作者 王晓强 王开富 陆付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23-1526,共4页
目的观察梓醇与小檗碱及其配伍对地塞米松诱导的胰岛素抵抗3T3-L1脂肪细胞葡萄糖消耗、转运及这一过程中过氧化物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地塞米松诱导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分别给予罗格列酮、小檗碱、梓醇、... 目的观察梓醇与小檗碱及其配伍对地塞米松诱导的胰岛素抵抗3T3-L1脂肪细胞葡萄糖消耗、转运及这一过程中过氧化物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地塞米松诱导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分别给予罗格列酮、小檗碱、梓醇、梓醇+小檗碱进行干预,以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培养液中葡萄糖消耗量,以2-脱氧-[3H]-D-葡萄糖摄入法观察葡萄糖的转运率,以RT-PCR检测PPAR-γmRNA的表达。结果含或不含10nmol/L胰岛素的条件下,梓醇、小檗碱及其配伍组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和转运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5、0.01),配伍组效应优于梓醇、小檗碱单药组(P<0.05、0.01);且小檗碱组及配伍组PPAR-γmR-NA的表达降低(P<0.05、0.01)。结论梓醇、小檗碱均能增加葡萄糖消耗和转运,改善胰岛素抵抗,其作用不依赖胰岛素的存在,且小檗碱及两药配伍还能下调脂肪细胞PPAR-γmRNA的表达水平,提示梓醇、小檗碱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罗格列酮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梓醇 小檗碱 3T3-L1 葡萄糖消耗 葡萄糖转运 过氧化物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mRNA
下载PDF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激活受体γ介导5-烯丙基-7-二氟亚甲基白杨素诱导人卵巢癌CoC1细胞凋亡的研究
6
作者 李华珍 谢宛玉 《中国综合临床》 2010年第6期567-570,共4页
目的 探讨5-烯丙基-7-二氟亚甲基白杨素(ADFMChR)诱导人卵巢癌CoC1细胞凋亡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ADFMChR对卵巢癌CoC1细胞系细胞增殖抑制作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证实ADFMChR诱导CoC1细胞凋亡作用;Western印迹检测ADFMChR... 目的 探讨5-烯丙基-7-二氟亚甲基白杨素(ADFMChR)诱导人卵巢癌CoC1细胞凋亡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ADFMChR对卵巢癌CoC1细胞系细胞增殖抑制作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证实ADFMChR诱导CoC1细胞凋亡作用;Western印迹检测ADFMChR对CoC1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Bcl-2及Bax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MTT法显示ADFMChR呈剂量依赖性抑制CoC1细胞增殖作用,IC50值为7.76 μmol/L;ADFMChR(30.0 μmol/L)处理CoC1细胞48 h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呈现典型"梯形"条带,加用PPARγ阻断剂(GW9662)后条带消失;Western印迹分析ADFMChR作用CoC1细胞后PPARγ和Bax蛋白表达上调,而Bcl-2蛋白表达下调(P〈0.05或P〈0.01);GW9662具有阻断ADFMChR对Bcl-2的下调和Bax上调作用.结论 ADFMChR通过活化PPARγ,进而减少Bcl-2/Bax比例,诱导CoC1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5-烯丙基-7-二氟亚甲基白杨素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双酚A干扰人卵巢颗粒细胞雌二醇生成的机制 被引量:6
7
作者 曾妮 王霞 +4 位作者 郑洁 周春 马玲 洪志丹 张元珍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6年第5期725-729,共5页
目的:研究双酚A(BPA)对人卵巢颗粒细胞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P450arom)和雌二醇(E2)表达的影响机制。方法:提取人卵巢颗粒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细胞鉴定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CCK-8增殖实验分析细胞体外增殖活力。予以不同浓度BPA(0,0.1,1,10... 目的:研究双酚A(BPA)对人卵巢颗粒细胞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P450arom)和雌二醇(E2)表达的影响机制。方法:提取人卵巢颗粒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细胞鉴定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CCK-8增殖实验分析细胞体外增殖活力。予以不同浓度BPA(0,0.1,1,10,100mg/L)或BPA+PPAR-γ抑制剂GW9662 1μmol/L处理处理人卵巢颗粒细胞,ELISA法测定各组E2浓度,获取细胞沉淀,RT-PCR法测定P450arom mRNA表达。结果:人卵巢颗粒细胞体外培养第3-5天达增殖分裂高峰,FSHR免疫细胞化学鉴定显示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细胞纯度达95%以上,ELISA及RT-PCR结果显示当BPA浓度为0.1mg/L时,P450arom mRNA及E2生成较空白对照组增加(P<0.05),当BPA浓度为1,10,100mg/L时,P450arom mRNA及E2生成逐渐减少(P<0.05),加入GW9662后,P450arom mRNA及E2表达量较单独BPA处理组增高(P<0.05)。结论:BPA干扰人卵巢颗粒细胞E2的生成,该干扰可能通过PPAR-γ核受体途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 人卵巢颗粒细胞 ppar-Γ P450AROM 雌二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