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noptic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Rainfall Events in Pre-monsoon Season in South China 被引量:5
1
作者 吴丽姬 黄荣辉 +2 位作者 贺海晏 邵亚平 温之平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期315-327,共13页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events in South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pre-and post-monsoon-onset events according to the on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In this study, daily rainfall data from 174 stations ...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events in South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pre-and post-monsoon-onset events according to the on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In this study, daily rainfall data from 174 stations in South China and daily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pre-monsoon-onset events. The synoptic characteristics of pre-monsoon-onset heavy rainfall events are examined in detail. It is found that 21 heavy rainfall cases happened in the pre-monsoon period between 1961 and 2005. Among them, more than 60% of the events happened under a saddle pattern circulation. Using a case study, the role of the saddle field is investigated and slantwise vorticity development (SVD) theory is applied to diagnose the mechanisms for heavy rainfall development. It is found that a low-level saddle field and low-level jets result in the accumulation of warm moist air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over South China and provide the necessary unstable conditions for heavy rainfall development. The existence of a saddle fiel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se unstable conditions. The slantwise movement of the isentropic surface over South China can increase local vorticity and lead to strong vertical motion, which then triggers heavy rainf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rainfall South China pre-monsoon 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
下载PDF
Elemental compositions of PM_(2.5) and TSP in Lijiang,southeastern edge of Tibetan Plateau during pre-monsoon period 被引量:15
2
作者 Ningning Zhang Junji Cao +1 位作者 Hongmei Xu Chongshu Zhu 《Particu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1期63-69,共7页
PM2.5 and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TSP)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Lijiang,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Sixteen elements (Al, Si, S, K, Ca, Cr, Mn, Ti, Fe, Ni, Zn, As, Br, Sb, Pb and Cu) were analyzed ... PM2.5 and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TSP)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Lijiang,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Sixteen elements (Al, Si, S, K, Ca, Cr, Mn, Ti, Fe, Ni, Zn, As, Br, Sb, Pb and Cu) were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their elemental compositions during the pre-monsoon peri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a was the most abundant element in both PM2.5 and TSP samples. The enrichment factors (EFs) ofSi, Ti, Ca, Fe, K and Mn were all below 10 for both PM2.5 and TSP, and these elements also had lower PM2.5/TSP ratios (0.32-0.34), suggesting that they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crustal sources. Elements Cu, Zn, S, Br and Sb showed strong enrichment in PM2.5 and TSP samples, with their PM2.5/TSP ratios ranging from 0.66 to 0.97, indicating that they were enriched in the fine fractions and influenced by anthropogenic sources. Analysis of the wind field at 500 hPa and calculations of back trajectories indicated that Al, Si, Ca, Ti, Cr, Mn and Fe can be influenced by transport from northwestern China during the dust-storm season, and that S, K, Ni, Br and Pb reached high concentrations during westerly transport from south Asia. Combined with the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elements of PM2.5 samples were mainly from crustal sources, biomass burning emissions and regional traffic-related 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ments Enrichment factors pre-monsoon Lijiang
原文传递
华南前汛期区域持续性暴雨的分布特征及分型 被引量:43
3
作者 吴丽姬 温之平 +1 位作者 贺海晏 黄荣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8-113,共6页
利用广东和广西两省共175个台站的日降水观测资料,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法,对1961-2005年间华南前汛期区域持续性暴雨进行了定义。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区域持续性暴雨的气候分布特征的分析发现,季风爆发前持续性暴雨频数从60年代至今呈... 利用广东和广西两省共175个台站的日降水观测资料,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法,对1961-2005年间华南前汛期区域持续性暴雨进行了定义。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区域持续性暴雨的气候分布特征的分析发现,季风爆发前持续性暴雨频数从60年代至今呈现出正态分布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而季风爆发后的区域持续性暴雨频数变化则几乎相反;广东省前汛期区域持续性暴雨降水明显比广西强。此外,通过EOF方法和相关分析得到了夏季风爆发前后出现频率较高的几种分布雨型,它们能较好地代表季风爆发前后华南降水分布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爆发 前汛期 持续性暴雨 华南
下载PDF
季风期前后西藏纳木错湖水及入湖河流水化学特征变化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君波 鞠建廷 朱立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0-96,共7页
2011年季风期前和季风期后,分别对纳木错湖中两个站点的湖水和周边16条入湖河流进行水样采集,水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湖水中各离子含量在季风期后都比季风期前有明显的增加,其中Mg2+在两个站点分别增加46.84%和46.95%,Ca2+分别增加67.02%和... 2011年季风期前和季风期后,分别对纳木错湖中两个站点的湖水和周边16条入湖河流进行水样采集,水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湖水中各离子含量在季风期后都比季风期前有明显的增加,其中Mg2+在两个站点分别增加46.84%和46.95%,Ca2+分别增加67.02%和75.11%,HCO3-分别增加27.61%和25.02%。河水中大部分离子含量也都表现为季风期后的增加,而F-、Cl-和NO3-则表现为降低趋势。离子含量的动态变化主要受流域内风化作用影响,即风化产物是造成大部分离子含量升高的主要来源,而蒸发作用对湖水离子含量的升高也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水水化学 河流水化学 动态变化 季风期前后 纳木错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的锋面降水和夏季风降水II.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34
5
作者 郑彬 谷德军 +2 位作者 李春晖 林爱兰 梁建茵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95-504,共10页
利用中国730站降水资料和第I部分(郑彬等,2006)得到的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和季风降水的划分日期,计算出1958-2000年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量(强度)和季风降水量(强度)的序列,采用EOF和扩展EOF分析方法,得到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几个主要分布型,... 利用中国730站降水资料和第I部分(郑彬等,2006)得到的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和季风降水的划分日期,计算出1958-2000年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量(强度)和季风降水量(强度)的序列,采用EOF和扩展EOF分析方法,得到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几个主要分布型,并探讨锋面降水与季风降水的可能联系。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前汛期的锋面降水和季风降水分布主要有三种类型——全区旱涝型、西南涝(旱)东北旱(涝)型、东南涝(旱)西北旱(涝)型。各分布型的时间系数与850 hPa风场的相关结果表明不同的分布对应着不同的低层环流形势。统计结果显示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的分布形式与季风降水的分布形式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前汛期 锋面降水 夏季风降水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的锋面降水和夏季风降水 I.划分日期的确定 被引量:81
6
作者 郑彬 梁建茵 +2 位作者 林爱兰 李春晖 谷德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07-1216,共10页
前汛期暴雨常常引发华南地区的洪涝,但是前汛期降水的预报能力却相当低。降水的预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降水性质的理解,而华南前汛期降水通常被认为只是锋面性质的降水。事实上,南海夏季风在6月(甚至5月)就可以影响到华南地区并... 前汛期暴雨常常引发华南地区的洪涝,但是前汛期降水的预报能力却相当低。降水的预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降水性质的理解,而华南前汛期降水通常被认为只是锋面性质的降水。事实上,南海夏季风在6月(甚至5月)就可以影响到华南地区并产生季风对流降水。因此,华南前汛期包含了两种不同性质的降水,即锋面降水和夏季风降水,如何区分它们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区分它们,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CMAP资料和中国730站降水资料,分析气候平均(1971-2000年)状态下锋面降水和季风降水期间大气性质和特征的差异,得到华南前汛期夏季风降水开始的基本判据:100hPa纬向风由西风转为东风并维持5天以上。利用该判据得出气候平均条件下的华南夏季风降水开始于5月24日,并得到1951-2004年逐年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和季风降水的划分日期。合成分析的结果表明,得到的划分日期是基本合理的,因为它将锋面降水和季风降水期间大气特点的显著差别区分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前汛期 锋面降水 夏季风降水
下载PDF
高层辐散对热带季风发展的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尤丽钰 沈如桂 冯志强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3期168-176,共9页
采用欧洲中心格点资料分析发现,最初影响东亚的热带季风是源于75°~90°E地区的近赤道强西风。当6月这支强西风出现季节性北移后,东亚季风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对流层上层热带东风带上的高层辐散,对低层近赤道... 采用欧洲中心格点资料分析发现,最初影响东亚的热带季风是源于75°~90°E地区的近赤道强西风。当6月这支强西风出现季节性北移后,东亚季风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对流层上层热带东风带上的高层辐散,对低层近赤道西风向北伸展起触发作用;而副热带西风带上的高层辐散,有利于低层倒槽的发展,从而引导热带季风继续北上。由于高原地区副热带环流的经向发展,促成东、西风带上辐散作用的连结,可能是引导低层热带季风伸向东亚的一种机制。随着热带季风的到来,华南前汛期盛期暴雨具有热带季风雨的性质。造成暴雨的降水切变线是一种夏季风天气系统。水汽输送计算表明,华南前汛期盛期降水的水汽,主要是由这支源于近赤道强西风的热带季风所输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季风 高层辐射 东亚季风槽
下载PDF
一类低涡切变型华南前汛期致洪暴雨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29
8
作者 傅慎明 赵思雄 +1 位作者 孙建华 李万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5-252,共18页
采用2008年我国南方暴雨野外科学试验(SCHeREX)加密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TBB资料以及常规观测资料对广西致洪暴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西南涡是此次暴雨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对流和降水主要发生在低涡的中部及其东南方。中... 采用2008年我国南方暴雨野外科学试验(SCHeREX)加密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TBB资料以及常规观测资料对广西致洪暴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西南涡是此次暴雨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对流和降水主要发生在低涡的中部及其东南方。中高纬切断低压和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500hPa短波槽沿高原东侧南下,诱导西南涡向东南移入广西,这种情况并不太常见,这是由于槽后冷空气活跃,但路径偏西。受副热带高压西伸影响,低槽与西南低涡移动缓慢。在移入广西前西南涡一度减弱,但由于有明显的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存在,季风槽为本次暴雨输送了充沛的水汽,致使西南涡再度加强,引发暴雨。暴雨过程中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频繁,强度大,降水强,有大约11个中尺度雨团缓慢移动。桂林的探空资料表明,暴雨区中低层温度层结多为中性,这可能是对流混合的结果,西南涡过境后,低层风场有明显变化,大气抬升凝结高度显著降低,对流有效位能(CAPE)由于释放而降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类华南前汛期低涡切变型暴雨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顶亮温西南涡华南前汛期季风槽
下载PDF
华南6月降水异常及其与东亚—太平洋遥相关的关系 被引量:17
9
作者 陈锐丹 温之平 +1 位作者 陆日宇 吴丽姬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74-984,共11页
利用1959~2010年共52年的大气环流和降水资料,我们分析了华南前汛期季风降水(6月降水)的变化特征,发现6月华南降水与同期EAP(East Asia-Pacific,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5。EAP指数为正时,长江... 利用1959~2010年共52年的大气环流和降水资料,我们分析了华南前汛期季风降水(6月降水)的变化特征,发现6月华南降水与同期EAP(East Asia-Pacific,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5。EAP指数为正时,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降水偏多,而长江以北和黄河之间的地区降水偏少。将华南6月降水分为与EAP相关的降水序列和与EAP独立的降水序列,比较了二者所对应环流异常的异同点。结果表明,与EAP相关的降水异常对应着EAP相关型的环流异常分布特征,降水为正异常时,850hPa风场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呈现"反气旋、气旋、反气旋"的异常分布,湿的偏南风和干的偏北风在华南上空交汇,降水增多;而整个淮河流域上空为偏北风异常,导致南风带来的水汽输送减少,降水偏少,因此降水异常呈现偶极子分布。相比之下,与EAP独立的降水正异常对应的环流异常表现为热带西北太平洋上空的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华南地区上空为显著的西南风异常,输送到华南地区的水汽增多,导致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季风降水 东亚-太平洋遥相关 年际变化 环流异常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不同降水时段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93
10
作者 池艳珍 何金海 吴志伟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3-171,共9页
利用1957—2001年华南地区74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和同期NCEP/NCAR逐日再分析格点资料,对华南前汛期(4—6月)不同降水时段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华南前汛期降水由锋面降水和夏季风降水两个时段组成。锋面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4月,为... 利用1957—2001年华南地区74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和同期NCEP/NCAR逐日再分析格点资料,对华南前汛期(4—6月)不同降水时段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华南前汛期降水由锋面降水和夏季风降水两个时段组成。锋面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4月,为典型的由冬到夏过渡的环流形势,华南地区高空为平直的副热带西风急流,大气层结稳定,水汽来源主要是阿拉伯海的西风输送和西太平洋副高南侧东风的转向输送;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副高仍控制南海地区,华南地区水汽输送主要来源于阿拉伯海的西风输送和西太平洋副高南侧东风的转向输送及孟加拉湾的西南输送;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副高东撤退出南海地区,南半球越赤道水汽输送加强并与孟加拉湾水汽输送连通,华南区域内对流发展;夏季风降水时段盛期主要集中在6月,此时南亚高压跃上高原,华南地区处于南亚高压东部,对流发展极其旺盛,强大的南半球越赤道水汽输送越过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向华南地区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锋面降水 夏季风降水
下载PDF
江门前汛期不同降水时段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黄晓东 郑伟杰 《广东气象》 2008年第5期12-15,共4页
通过对江门地区1971~2007年3—6月候雨量、日雨量,2003~2007年南海和华南地区低层(850hPa)风场、向外长波辐射(OLR)场和水汽场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差异的比较分析,发现:江门前汛期降水由锋面降水和夏季风降水2个时段组成,降... 通过对江门地区1971~2007年3—6月候雨量、日雨量,2003~2007年南海和华南地区低层(850hPa)风场、向外长波辐射(OLR)场和水汽场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差异的比较分析,发现:江门前汛期降水由锋面降水和夏季风降水2个时段组成,降水集中期分别为5月第2候和6月第2候。南海夏季风爆发后,江门第1次出现的降水可看作是夏季风降水的开始,南海夏季风的不同爆发类型对江门夏季风降水的开始时间有不同影响。江门前汛期的锋面降水为大尺度抬升凝结降水,而具有热带性质的夏季风降水为对流性降水;由于降水性质的不同,导致两者在降水持续时间、降水形式等方面表现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前汛期降水 南海夏季风 锋面降水 夏季风降水 江门
下载PDF
前季风环流变化特征及与西南地区降水的关系
12
作者 张博 秦美欧 范广洲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6-112,共7页
利用NCEP/NCAR1948-2010年再分析资料,采用小波分析,M-K突变检验及相关性检验等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南侧10°-30°N低层前季风环流的气候、结构特点、突变及周期等特征,以及与西南地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环流4月最强,且为... 利用NCEP/NCAR1948-2010年再分析资料,采用小波分析,M-K突变检验及相关性检验等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南侧10°-30°N低层前季风环流的气候、结构特点、突变及周期等特征,以及与西南地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环流4月最强,且为低纬地区冬季Hadley环流型和夏季季风环流型间的一种过渡.该环流第一主周期为23a,同时还存在4,7,13a的主周期.20世纪80年代该环流的减弱是一突变现象,具体是从1982年开始的.前季风环流强度与西南地区大部4月平均降水量呈正相关,且四川东部、重庆西部、贵州中部通过了99%的信度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季风环流 青藏高原 气候特征 相关系数 西南地区
下载PDF
2004年5月西南季风潮及天气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新江 方翔 +2 位作者 朱福康 李云 李曾中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9-483,共5页
2004年5月13-22日广东省的连阴雨天气过程是典型的华南前汛期天气过程。它是与孟加拉湾西南季风潮发生发展相联系的。分析发现,这次孟加拉湾西南季风潮发生发展过程大致上可分为“起潮”过程、“浪花”过程和“落潮”过程三个阶段。在... 2004年5月13-22日广东省的连阴雨天气过程是典型的华南前汛期天气过程。它是与孟加拉湾西南季风潮发生发展相联系的。分析发现,这次孟加拉湾西南季风潮发生发展过程大致上可分为“起潮”过程、“浪花”过程和“落潮”过程三个阶段。在这次过程中,印度洋南半球越赤道气流起了激发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西南季风潮 越赤道气流
下载PDF
2012年华南前汛期降水特征及环流异常分析 被引量:21
14
作者 袁媛 任福民 +2 位作者 王艳姣 孙冷 郭艳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47-1254,共8页
2012年华南前汛期于4月第2候开始,6月第5候结束。前汛期降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4月第2候至5月第3候的降水集中期(锋面降水),江南大部和华南大部降水偏多25%以上,第二阶段是5月第4候至6月第2候的少雨期,华南中部和东部降水... 2012年华南前汛期于4月第2候开始,6月第5候结束。前汛期降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4月第2候至5月第3候的降水集中期(锋面降水),江南大部和华南大部降水偏多25%以上,第二阶段是5月第4候至6月第2候的少雨期,华南中部和东部降水偏少50%以上,第三阶段是6月第3—5候的第二个降水集中期(季风降水),江南东南部至华南中西部降水偏多50%以上。对各阶段大气环流距平场的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前汛期开始后,偏强的乌拉尔山高压脊导致南下的冷空气偏强,偏强的低层副热带高压使得我国南方为整层水汽输送的异常辐合区,两者共同导致华南前汛期第一阶段的锋面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南海夏季风在爆发后偏弱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持续3候异常偏北是导致第二阶段前汛期降水明显偏少的主要原因;第三阶段.南海夏季风异常偏强,副高南落并增强,以及孟加拉湾季风槽的偏强使得华南前汛期此阶段的季风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降水 环流 夏季风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春季高原南侧低层前季风经圈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孙瑾 李维京 +2 位作者 韩荣青 孙丞虎 杨明珠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33-940,共8页
使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Ⅱ提供的风场资料,分析了春季青藏高原南侧大气低层前季风经圈环流的气候特征、年际变化和存在的原因及其与季风环流、夏季500 hPa环流形势之间的联系和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前季风经圈环流是青藏高原与低纬地区... 使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Ⅱ提供的风场资料,分析了春季青藏高原南侧大气低层前季风经圈环流的气候特征、年际变化和存在的原因及其与季风环流、夏季500 hPa环流形势之间的联系和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前季风经圈环流是青藏高原与低纬地区之间从冬季Hadley环流型到夏季季风环流型转换的一种过渡形势;它的建立、结束时间及强度都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这种变化与其后季风环流出现的时间有密切的联系:当前季风经圈环流结束偏早时,往往预示着季风环流会提早建立;前季风经圈环流的异常与随后夏季环流形势也有一定的关系:当前季风经圈环流建立偏晚时,夏季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且西伸更为明显;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实际上反映了前冬、春季青藏高原积雪对两者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季风经圈环流 季风经圈环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青藏高原积雪
下载PDF
对流降水云中大气垂直运动反演及个例试验 被引量:4
16
作者 董佳阳 崔晔 +3 位作者 阮征 李南 魏鸣 李丰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7-179,共13页
为深入认识对流降水云结构及动力特征,基于降水频段调频连续波5520 MHz垂直指向雷达(VPR-CFMCW),使用地面至15 km高度的反射率因子及径向速度,建立对流降水云中大气垂直运动的反演方法,分析对流垂直结构及大气垂直运动随高度分布的演变... 为深入认识对流降水云结构及动力特征,基于降水频段调频连续波5520 MHz垂直指向雷达(VPR-CFMCW),使用地面至15 km高度的反射率因子及径向速度,建立对流降水云中大气垂直运动的反演方法,分析对流垂直结构及大气垂直运动随高度分布的演变特征。对在广东龙门测站探测的2019年4月20—22日前汛期4次对流降水进行反演试验发现,对流降水前大气上升运动对降水云反射率因子及地面降水有正贡献,深厚对流具有倾斜性,会导致垂直剖面在某些时刻呈分层结构;对流降水整层以下沉运动为主导,高层大气上升运动与下沉运动交替出现,低层大气下沉运动占比最高,大气上升运动在6 km高度以上占比有所增加;大气垂直速度在高层较大、在低层较小,超过10 m·s^(-1)的强上升运动与下沉运动多出现在6 km高度以上,4~6 km高度垂直运动变化较大,4 km高度以下的平均下沉运动小于5 m·s^(-1),上升运动约为2 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指向雷达 大气垂直运动反演 对流云垂直结构 对流云内垂直运动 华南前汛期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典型下垫面冻融过程作用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罗布 智海 多典洛珠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8年第1期11-16,共6页
利用青藏高原腹地安多站土壤观测资料,根据10cm土壤日最高和最低温度将冻土分为融化过程、完全融化、冻结过程和完全冻结四个阶段,并结合感热通量、积雪深度、相对湿度和降水资料定性的探讨了冻融过程对地气热量、水分交换的影响。结果... 利用青藏高原腹地安多站土壤观测资料,根据10cm土壤日最高和最低温度将冻土分为融化过程、完全融化、冻结过程和完全冻结四个阶段,并结合感热通量、积雪深度、相对湿度和降水资料定性的探讨了冻融过程对地气热量、水分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层土壤在东亚季风爆发前期由上至下完成融化过程,10月中旬~12月上旬完成冻结过程,融化期普遍长于冻结期。土壤湿度大值区在时间上集中在高原雨季,空间上10cm深度以上为湿度大值区,而且上层土壤的温度梯度要明显大于下层。在融化阶段整层土壤的温度长期保持0℃的等温相变现象,此时,表层土壤温度日变化幅度为全年最大,最高日变幅达22.5℃。安多站地面除12月个别天数和1月上旬是冷源外,全年为地面热源,近地面感热通量从1月开始增大,到6月上旬达到峰值,之后逐渐减小。同时,感热通量的变化对相对湿度、降水和积雪的变化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冻融过程 感热通量 季风前期
下载PDF
东南亚生物质燃烧对我国霾和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继康 江琪 +5 位作者 尤媛 饶晓琴 盛黎 桂海林 花丛 张碧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8-358,共11页
基于生物质燃烧排放源清单、地面观测和数值模式对东南亚中南半岛生物质燃烧气溶胶的排放特征,以及其在2020年春季对我国云南地区霾天气和南方前汛期降水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南半岛生物质燃烧气溶胶排放主要集中于每年3—... 基于生物质燃烧排放源清单、地面观测和数值模式对东南亚中南半岛生物质燃烧气溶胶的排放特征,以及其在2020年春季对我国云南地区霾天气和南方前汛期降水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南半岛生物质燃烧气溶胶排放主要集中于每年3—4月,排放峰值时段集中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主要排放区域为缅甸东部和老挝北部。中南半岛生物质燃烧气溶胶在地面主要影响我国云南南部城市的霾天气,缅甸的生物质燃烧气溶胶是最主要的贡献源。中南半岛生物质燃烧气溶胶在低空西南急流作用下,可以在800~600 hPa高度传输至我国华南和江南南部大部分区域上空。传输至我国南方上空的生物质燃烧气溶胶通过抑制对流性降水、增强非对流性降水,可以改变南方前汛期降水过程的空间分布,使降水更集中于切变线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南半岛 生物质燃烧气溶胶 前汛期降水
下载PDF
The Effects of the Thermal Anomalie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Vicinities on Climate Variability in China 被引量:10
19
作者 钱永甫 张艳 +2 位作者 黄燕燕 黄樱 姚永红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69-381,共13页
The evident effects of the thermal anomalie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TP) and its vicinities a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By the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 techniqu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o... The evident effects of the thermal anomalie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TP) and its vicinities a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By the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 techniqu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the effect of the snow depth anomaly over the TP, it is shown that the snow depth anomaly, especially in winter, is one of the factors innuencing precipitation in China, and the winter snow anomal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spring on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ensible heat anomaly over the TP and the intensit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SCSSM) are studied, too, and two key areas of the sensible heat anomaly over the TP are fou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outh Asia High (SAH) and 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years with typical droughts or floods in the mid to lower valleys of the Yangtze River (MLVYR) and North China are investigated in some detail. It is found that not only the intensity of the SAH over the TP, but also the 100-hPa height in a large area influences 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above two regions. The effects of the SAH on the onsets of the tropical Asian summer monsoon (TASM) including the SCSSM and the tropical Indian summer monsoon (TISM) are studied as well. It is found that the onset times of both the SCSSM and the TISM are highly dependent upon the latitudinal position of the SAH cen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anomaly the Tibetan Plateau South Asia High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pre-cipitation anomaly in China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华南前汛期降水日变化对比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亚楠 王东海 +1 位作者 李国平 丁伟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65-378,共14页
利用华南地区248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逐小时降水数据和14个探空站数据,分析了2003-2016年4-6月华南前汛期降水日变化特征。据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将降水分为爆发前后两个时段。华南地区主要存在两条大雨带,一个位于云贵高原至南岭山脉以... 利用华南地区248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逐小时降水数据和14个探空站数据,分析了2003-2016年4-6月华南前汛期降水日变化特征。据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将降水分为爆发前后两个时段。华南地区主要存在两条大雨带,一个位于云贵高原至南岭山脉以南,另一个位于广东沿海地区。偏北雨带集中发生在后半夜至清晨时段,偏南雨带集中发生在中午至下午时段。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降水量不存在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较大时次位于中午至下午时段。前后期年降水标准差在0.5附近,变化幅度明显时段主要集中于凌晨至清晨。午后出现3 h多年降水量变化幅度最大值,最小时段为中午12时。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的经向分布特征明显且相似:降水量和降水频率在112°E附近出现日变化转折,以西多出现不稳定夜雨,以东白天降水波动较大。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降水特征主要表现为西部高频、南部高强,在清晨更多作用于对暴雨系统的增长;季风爆发后则表现为西北-东南南的高频率高强度降水形态,在傍晚更多作用于增加降水发生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南海夏季风爆发 降水日变化 对比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