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3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Proton-transfer Complex of 1,2,4,5-benzenetetracarboxylic Acid with 1,10-phenanthroline
1
作者 孙聚堂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05年第4期38-42,共5页
A proton-transfer complex of 1,2,4,5-benzenetetracarboxylic acid(H4 BTC)with 1,10-phenanthroline(phen)[(H2BTC)^2-·2(Hphen)^+·(H4BTC)]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IR,UV-Vis spectra and lumi... A proton-transfer complex of 1,2,4,5-benzenetetracarboxylic acid(H4 BTC)with 1,10-phenanthroline(phen)[(H2BTC)^2-·2(Hphen)^+·(H4BTC)]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IR,UV-Vis spectra and luminescence. The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X-ray single crystal diffraction.It crystallizes in the triclinic system,space group P-1 with a=7.3767(15),b=10.704(2),c=12.890(3)A.α=102.96(3),β105.71(3),γ=99.68(3)°,V=926.0(3)A^3,Dc=1.558g/cm^3,Z=2,μ(Mo-Kα)=0.121mm^-1 and F(000)=448.The final R=0.0401 and wR=0.0862 for 2983 observe reflections with[1〉2σ(I)].It is composed of discrete H4 BTC molecules,H2BTC^2- ANIONS AND [Hphen]^+ cations.The extensive hydrogen-bonding associations fonned between the H4 BTC molecules and H2BTC^2- anions result in the formation of a two-dimensional layer,to which the [Hphen]^+ cations are attached through the hydrogen bonds formed between the carboxyl groups of H4 BTC and the NH groups of [Hphen]^+.Under the excitation of UV light.it emits an intense blue luminesc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on-transfer 1 2 4 5-benzenetetracarboxylic acid 1 10-PHENANTHROLINE
下载PDF
Enhancing CO_(2)capture of an aminoethylethanolamine-based non-aqueous absorbent by using tertiary amine as a proton-transfer mediator:From performance to mechanism 被引量:1
2
作者 Xiaobin Zhou DanWang +3 位作者 Chao Liu Guohua Jing Bihong Lv Dunqiu W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46-156,共11页
Non-aqueous absorbents(NAAs)have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for CO_(2)capture because of their great energy-saving potential.Primary diamines which can provide high CO_(2)absorption loading are promising candidate... Non-aqueous absorbents(NAAs)have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for CO_(2)capture because of their great energy-saving potential.Primary diamines which can provide high CO_(2)absorption loading are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formulating NAAs but suffer disadvantages in regenerability.In this study,a promising strategy that using tertiary amines(TAs)as proton-transfer mediators was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regenerability of an aminoethylethanolamine(AEEA,diamine)/dimethyl sulfoxide(DMSO)(A/D)NAA.Surprisingly,some employed TAs such as N,N-diethylaminoethanol(DEEA),N,N,N’,N’’,N’’-pentamethyldiethylenetriamine(PMDETA),3-dimethylamino-1-propanol(3DMA1P),and N,N-dimethylethanolamine(DMEA)enhanced not only the regenerability of the A/D NAA but also the CO_(2)absorption performance.Specifically,the CO_(2)absorption loading and cyclic loading were increased by about 12.7%and 15.5%-22.7%,respectively.The TA-enhanced CO_(2)capture mechanism was comprehensively explored via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ique and quantum chemical calculations.During CO_(2)absorption,the TA acted as an ultimate proton acceptor for AEEA-zwitterion and enabled more AEEA to form carbamate species(AEEACOO-)to store CO_(2),thus enhancing CO_(2)absorption.For CO_(2)desorption,the TA first provided protons directly to AEEACOO-as a proton donor;moreover,it functioned as a proton carrier and facilitated the low-energy step-wise proton transfer from protonated AEEA to AEEACOO-.Consequently,the presence of TA made it easier for AEEACOO-to obtain protons to decompose,resulting in enhanced CO_(2)desorption.In a word,introducing the TA as a proton-transfer mediator into the A/D NAA enhanced both the CO_(2)absorption performance and the regenerability,which was an efficient way to“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dioxide capture Non-aqueous absorbent Tertiary amine proton-transfer mediator Enhanced mechanism
原文传递
黄芩苷与苦参碱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量子化学计算与验证
3
作者 董志 舒启江 +3 位作者 田爽 王皎 侯安国 王文苹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4,共7页
为探究苦参碱能极大增强黄芩苷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原因,采用量子计算对二者反应过程及共存状态进行分析,并使用单晶衍射和红外图谱验证计算结果.本研究表明,黄芩苷和苦参碱并非简单的以非共价作用相结合,二者存在质子转移现象,反应生成黄... 为探究苦参碱能极大增强黄芩苷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原因,采用量子计算对二者反应过程及共存状态进行分析,并使用单晶衍射和红外图谱验证计算结果.本研究表明,黄芩苷和苦参碱并非简单的以非共价作用相结合,二者存在质子转移现象,反应生成黄芩苷阴离子和苦参碱阳离子,以静电作用为主导形成共无定型物,导致水溶性极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黄芩苷 质子转移 离子共无定型物
下载PDF
一锅法高效合成氧杂卓并[2,3-c]吡唑类化合物 被引量:1
4
作者 邓俊丰 孙枫钦 +3 位作者 何鑫星 牟清澜 李诗媛 杨开川 《合成化学》 CAS 2024年第3期267-275,共9页
氧杂卓和吡唑作为优势骨架广泛存在于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本文探究了碱作用下吡唑类缺电子烯烃与二甲硫醚及4-溴丙烯酸酯一锅法环化反应,考察了碱、溶剂以及物质的量之比对反应收率的影响,并以67%~86%的收率得到系列氧... 氧杂卓和吡唑作为优势骨架广泛存在于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本文探究了碱作用下吡唑类缺电子烯烃与二甲硫醚及4-溴丙烯酸酯一锅法环化反应,考察了碱、溶剂以及物质的量之比对反应收率的影响,并以67%~86%的收率得到系列氧杂卓并[2,3-c]吡唑类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ESI-TOF)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杂卓并[2 3-c]吡唑 一锅法 二甲硫醚 质子转移 合成
下载PDF
我国正常人右肾三维酰胺质子转移成像的影响因素
5
作者 田刚 王霞 +3 位作者 赵娜 卜超群 岳修正 韩月东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79,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BMI)对正常中国人右肾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PTw)成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西安高新医院2021年9月—2022年2月11~80岁健康志愿者182例,按照年龄每10岁为1组,共分7组;按照性别分为男、女2组;按照...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BMI)对正常中国人右肾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PTw)成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西安高新医院2021年9月—2022年2月11~80岁健康志愿者182例,按照年龄每10岁为1组,共分7组;按照性别分为男、女2组;按照BMI分为消瘦组、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采用间歇性屏气方式行右肾轴位3D-APTw成像。分析APTw值与年龄及BMI的相关性,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BMI组及不同性别间APT值的差异。结果最终纳入131例进行分析。APT值与年龄呈弱正相关(r=0.325,P<0.001)。各年龄段APT值组间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66,P=0.003),11~20岁年龄组APT值[(1.853±0.357)%]低于41~50岁组[(2.387±0.432)%]、51~60岁组[(2.336±0.451)%,P<0.05]。男性APT值[1.980(2.320,1.820)%]低于女性[2.284(2.586,1.825)%;Z=2.301,P=0.021]。APT值与BMI呈极弱正相关(r=0.181,P=0.039)。各BMI组间AP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65,P=0.024),消瘦组APT值低于正常组、超重组及肥胖组(P<0.05)。结论右肾APT值与年龄和BMI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男性APT值低于女性。在3D-APTw的临床应用中,应考虑到年龄、性别及BMI因素对APT值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人 肾脏 酰胺质子转移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3D氨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鉴别良、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
6
作者 李莹 程敬亮 +3 位作者 任翠萍 张勇 张文华 林良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72-1576,共5页
目的探讨3D氨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APTW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二者联合鉴别良、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对96例骨盆或下肢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采集平扫MRI、APTWI及DWI。分别基于APTWI及DWI获得偏移量为3.5 ppm的非对称性... 目的探讨3D氨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APTW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二者联合鉴别良、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对96例骨盆或下肢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采集平扫MRI、APTWI及DWI。分别基于APTWI及DWI获得偏移量为3.5 ppm的非对称性磁化传递率(MTRasym)图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图,测量病灶MTRasym(3.5 ppm)最大值(MTRasym_(max))、均值(MTRasym_(mean))及最小值(MTRasym_(min)),以及ADC最大值(ADC_(max))、均值(ADC_(mean))及最小值(ADC_(min));比较良、恶性肿瘤各参数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APTWI、DWI及二者联合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96例中,良性41例、恶性55例。恶性肿瘤MTRasym(MTRasym_(max)、MTRasym_(mean)和MTRasym_(min))均明显高于,而ADC(ADC_(max)、ADC_(mean)和ADC_(min))均明显低于良性肿瘤(P均<0.05)。MTRasym_(max)和ADC_(min)鉴别良、恶性肿瘤的AUC分别为0.791和0.8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2);二者联合的AUC为0.944,高于单一项(P<0.001、P=0.041)。结论APTWI联合DWI鉴别良、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软组织肿瘤 磁共振成像 氨基质子转移 前瞻性研究
下载PDF
三维酰胺质子转移成像在原发性肝癌临床扫描可行性及图像质量评估中的初步研究
7
作者 齐晓辉 王琦 +7 位作者 沈智威 段梦婷 刘响 潘江洋 范雪丽 贾丽涛 王亚宁 杜煜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3-169,共7页
目的 评估参数优化的三维酰胺质子转移加权(3 dimensions-amide proton transfer weighted,3D-APTw)成像在原发性肝癌扫描中的图像质量并分析其临床扫描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招募2020年10月至2022年2月临床怀疑原发性肝癌患者,共... 目的 评估参数优化的三维酰胺质子转移加权(3 dimensions-amide proton transfer weighted,3D-APTw)成像在原发性肝癌扫描中的图像质量并分析其临床扫描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招募2020年10月至2022年2月临床怀疑原发性肝癌患者,共109例。采用飞利浦3.0 T MRI设备进行扫描,分别采集T1WI、T2WI、弥散加权成像、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mide proton transfer weighted,APTw)及多期增强图像。机器自动生成经过B0校正的肝脏APTw图像。计算3D-APTw成像的扫描成功率及计算成功率。采用Kendall一致性系数对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主观评分进行一致性分析,对主观评分3分以上的病例测量3D-APTw图像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肿瘤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肿瘤及肝实质的APTw值并计算各参数值的变异系数,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进行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可重复性测量的一致性分析。结果 109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3D-APTw图像中病变区域存在信号缺失,扫描成功率为89.91%(98/109),剩余98例患者中78例3D-APTw图像的主观评分为3分以上,计算成功率为71.56%(78/109)。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一致性分别为0.771和0.692,P<0.01。肿瘤组织APTw值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ICC分别为0.822和0.811,肝实质APTw值、SNR及CNR观察者ICC分别为0.675、0.634、0.666,肝实质APTw值、SNR及CNR观察者间ICC分别为0.614、0.290、0.560。肿瘤组织APTw值高于肝实质[(2.55±0.08)%vs.(1.45±0.07)%],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肿瘤组织和肝实质APTw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0.40%和44.40%。SNR和CNR为25.92±18.50和3.35±3.20。SNR变异系数为71.40%,CNR变异系数为90.00%。结论 参数优化后的3D-APTw成像可以用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扫描,但容易受呼吸运动、胆囊或血管的影响而出现信号缺失或伪影,在参数设置及成像技术上仍有需要改进和提高的空间,以进一步优化其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诊断可行性 图像质量 三维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和扩散加权成像在浸润性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8
作者 李开 邓雪英 +1 位作者 王芳 唐利荣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22期4334-4337,共4页
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成像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0例因临床触及或B超提示乳腺肿块接受MR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扫描3D-APT、DWI序列,并测... 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成像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0例因临床触及或B超提示乳腺肿块接受MR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扫描3D-APT、DWI序列,并测量APT值和ADC值,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共61个病灶,分成良性组(19例)、恶性组(42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良恶性组间各参数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价APT值、ADC值以及两者联合鉴别乳腺良恶性的诊断效能。结果:良恶性组APT值分别为(2.01±0.72)和(2.55±0.66),ADC值分别为(1.28±0.25)×10^(-3)mm^(2)/s和(1.08±0.26)×10^(-3)mm^(2)/s,两组APT和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ADC值以及联合APT+ADC在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AUC分别为0.660、0.756和0.796(P均<0.05)。结论:APT及DWI两种扫描技术均可用于诊断浸润性乳腺癌;APT诊断低于ADC值,两者联合可以进一步提升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表观扩散系数 磁共振成像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酰胺质子转移成像评估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9
作者 张刚 贺俊景 +2 位作者 孙杰梅 周丽格 邢威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05-1110,1117,共7页
目的 应用3D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PTw)成像技术评估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6例COPD患者与31名年龄、性别... 目的 应用3D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PTw)成像技术评估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6例COPD患者与31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所有受试者均接受肺功能测试、血常规检查、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估及3.0T MRI扫描。由2名观察者独立测量各脑区的APT值并评估其一致性,比较两组间各脑区的APT值差异,探讨多脑区APT值与肺功能、血液指标及Mo C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者间对多脑区APT值的测量一致性良好(组内相关系数>0.75);COPD组脑区APT值高于健康对照组,双侧苍白球(t=2.490、2.168)、右侧丘脑(t=2.754)、壳核(t=2.137)、颞叶灰质(t=3.533)和枕叶灰质(t=2.345)较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脑区APT值与Mo CA评分呈负相关(r=-0.390~-0.084),其中双侧苍白球的相关性较强(r=-0.390、-0.370,P<0.05);COPD组的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与多脑区APT值呈负相关的趋势(r=-0.339~-0.010,P均>0.05),而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血小板计数与多脑区APT值呈正相关的趋势(r=0.084~0.587)。结论 APTw作为一种新型的MRI技术,在检测COPD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及非侵入性监测疾病进展方面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磁共振成像 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 中枢神经系统
下载PDF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衍生指标对灰区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10
作者 张沥 张晶 +2 位作者 折霞 汤敏 李陇超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4年第4期243-249,共7页
目的评估酰胺质子转移(APT)成像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衍生指标,建立列线图模型预测灰区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4年3月在我院行前列腺MRI检查的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最终纳... 目的评估酰胺质子转移(APT)成像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衍生指标,建立列线图模型预测灰区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4年3月在我院行前列腺MRI检查的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最终纳入128例,其中前列腺癌30例,前列腺增生98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PSA及其衍生指标、APT最大值(APT_(max))、APT平均值(APT_(mean))、APT最小值(APT_(min))。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诊断灰区前列腺癌的独立预测指标,并建立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上述参数的诊断效能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两组患者体积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前列腺癌组APT_(max)、APT_(mean)、APT_(min)值[(3.63±1.01)%、(2.60±0.857)%、(1.53±0.916)%]均大于增生组[(2.82±0.803)%、(1.95±0.092)%、(0.956±0.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前列腺体积、PSAD、APT_(max)、APT_(min)值均是预测前列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诊断灰区前列腺癌的AUC分别为0.781、0.762、0.772、0.731。列线图模型对灰区前列腺癌的诊断AUC值为0.856,高于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APT_(max)、APT_(min)值联合前列腺体积、PSAD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预测灰区前列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优于单独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前列腺癌
下载PDF
氨基质子转移成像对帕金森患者小脑微结构代谢变化的初步探究
11
作者 聂聪科 林威龙 马景旭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5期1-4,共4页
目的 探讨利用MR氨基质子转移成像(amide proton transfer,APT)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e,DTI)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小脑微结构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46例PD患者为PD组进行APT和DTI检查,... 目的 探讨利用MR氨基质子转移成像(amide proton transfer,APT)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e,DTI)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小脑微结构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46例PD患者为PD组进行APT和DTI检查,并选取4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根据APT和DTI分别对感兴趣区测出MTR值和FA值,并分析组间差异。以t检验评估其参数对PD是否有一定诊断价值。结果 PD组小脑髓质的FA值和ADC值与对照组相比FA值减低,ADC值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D组齿状核FA值低于对照组,MTR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D组黑质FA值低于对照组,MTR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ROC分析中齿状核与黑质在MTR值对PD具有一定的诊断准确性(P<0.05),小脑髓质、齿状核与黑质FA值对PD具有一定的诊断准确性(P<0.05)。结论 APT可以反映PD患者小脑微结构代谢的变化,其参考值可以作为PD患者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小脑 齿状核 氨基质子转移成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动态增强MR联合酰胺质子转移成像检测对脑肿瘤诊断及分级的临床价值
12
作者 许跃根 郑顺勇 《医疗装备》 2024年第19期1-4,9,共5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DCE-MR)联合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PT)检测对脑肿瘤诊断及分级的临床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医院收治的40例脑胶质瘤患者为试验组,以同期收治的24例颅内良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均行DCE-MR和APT扫...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DCE-MR)联合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PT)检测对脑肿瘤诊断及分级的临床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医院收治的40例脑胶质瘤患者为试验组,以同期收治的24例颅内良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均行DCE-MR和APT扫描,比较两组影像学表现及肿瘤实质区的平均APT(mAPT)、平均容积转运常数(m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图,分析各指标对脑胶质瘤诊断及分级的临床效能。结果脑胶质瘤DCE-MR图像显示,低级别脑胶质瘤影像学表现为长T1、T2,肿瘤大小、位置等分布较均衡,坏死部位较少见;15例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中3例出现轻度增强改变,12例未出现增强改变;高级别脑胶质瘤多以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为主,信号分布不均;25例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中22例出现显著增强改变,3例未出现任何增强改变。脑胶质瘤APT图像显示,脑白质信号正常以绿色为主;高级别脑胶质瘤表现为红、黄色高信号为主的异常信号,局部病灶密度增加,血液供应丰富在APT图像上也呈现高信号;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中3例无强化病例的胶质瘤核心区域在APT图像上呈现高信号;低级别脑胶质瘤在APT图像上为淡黄色-绿色的低信号改变,肿瘤中心区域没有或仅有轻微APT增强改变。试验组m APT、mK^(trans)、V_(e)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 APT、mK^(trans)、V_(e)及联合检测诊断脑胶质瘤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9、0.820、0.670、0.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脑胶质瘤患者经病理确诊分为低级别组(15例)与高级别组(25例),低级别组的mAPT、mK^(trans)、V_(e)水平低于高级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T、mK^(trans)、V_(e)及联合检测诊断脑胶质瘤分级的AUC分别为0.877、0.864、0.851、0.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E-MR联合APT检测可用于胶质瘤的临床诊断和分级,应用价值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MR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脑胶质瘤 分级 临床效能
下载PDF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与动态对比增强MRI评估宫颈癌神经侵犯的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倩瑜 刘架伸 +8 位作者 田士峰 张钦和 宋庆玲 陈丽华 马长军 王楠 林良杰 王家正 刘爱连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9-45,共7页
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mide proton transfer weighted,APTw)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DCE-MRI)序列评估宫颈癌神经周围侵犯(perineural invasion,PN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行盆腔3.0 ... 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mide proton transfer weighted,APTw)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DCE-MRI)序列评估宫颈癌神经周围侵犯(perineural invasion,PN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行盆腔3.0 T MRI检查(包括APTw、DCE-MRI序列)且手术病理证实为宫颈癌的患者病例及影像资料,其中有PNI(PNI组)12例,无PNI(NPNI组)24例。由两位观察者分别测量病灶的APT值与DCE-MRI定量参数值,包括容积转移分数(volume transfer constant,K^(trans))、速率常数(exchange rate between EES and blood plasma,K_(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extravascular volume fraction,V_(e))以及血浆容积分数(capillary plasma volume,V_(p))。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检验2位观察者对各参数值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采用Kolmogorov-Smirov检验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参数值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有差异参数诊断PNI效能,获得相应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阈值、敏感度和特异度。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计算有差异参数的联合诊断效能,DeLong检验进行各参数和联合参数AUC比较,Spearman相关分析检测APT值和有差异DCE-MRI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两位观察者测得的APT值及K^(trans)值、K_(ep)值、V_(e)值、V_(p)值结果一致性良好,ICC均>0.75。两组间的APT值和V_(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K_(ep)、V_(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I组的APT值(2.89%±0.72%)和V_(p)值[7.80×10^(-3)(6.80×10^(-3),1.14×10^(-2))]均大于NPNI组[APT值2.31%±0.71%;V_(p)值4.19×10^(-3)(2.04×10^(-3),7.35×10^(-3))]。评估宫颈癌PNI时,APT值和V_(p)值的AUC分别为0.717、0.785,阈值分别为2.7%及6.46×10^(-3),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6.7%及75.0%、83.3%及75.0%;APT值联合V_(p)值后的AUC为0.792,APT值、V_(p)值与两者联合后的AU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值与V_(p)值无相关性(r=0.219,P=0.198)。结论APTw序列及DCE-MRI的定量参数均能有效预测宫颈癌PNI,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 神经周围侵犯
下载PDF
基于APTw的影像组学术前预测宫颈癌淋巴血管间隙侵犯 被引量:1
14
作者 安琪 张钦和 +7 位作者 仲林 马长军 张瀚月 李军 王思齐 林良杰 田士峰 刘爱连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38,共8页
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amide proton transfer weighted imaging,APTw)的影像组学术前预测宫颈癌淋巴血管间隙侵犯(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病例及影像资... 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amide proton transfer weighted imaging,APTw)的影像组学术前预测宫颈癌淋巴血管间隙侵犯(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病例及影像资料66例。所有患者均行盆腔3.0 T MRI检查,包括轴位T2WI、矢状位T2WI、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和3D-APTw序列扫描。在APTw-T2WI融合图像上对肿瘤实质区域进行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勾画并记录APT值。在APT重建图像上进行肿瘤病灶分割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选取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复测信度好的影像组学特征(ICC>0.900)。采用递归特征消除法(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RFE)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进行特征降维和筛选。基于logistic回归分类器构建临床模型、APTw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和临床价值,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在训练集中,APTw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宫颈癌LVSI的效能高于临床模型(AUC=0.826 vs.0.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eLong检验P<0.05)。联合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AUC值分别为0.838和0.825。DeLong检验结果显示,联合组学模型在训练集中术前评估LVSI的效能显著高于临床模型和APTw影像组学模型(P均<0.05)。决策曲线显示APTw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结论基于APTw的影像组学模型在术前预测宫颈癌LVSI方面具有较高的潜力,联合临床因素能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有望为宫颈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淋巴血管间隙侵犯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 术前预测
下载PDF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方宏坤 侯唯姝 +1 位作者 李小虎 余永强(审校)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24年第1期92-96,共5页
酰胺质子转移(APT)成像是检测酰胺质子对自由水中氢质子交换饱和的成像技术,通过检测细胞中蛋白质、多肽水平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和侵袭性。就APT成像及其联合T2mapping、扩散加权成像(DW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mDIXON-Quant... 酰胺质子转移(APT)成像是检测酰胺质子对自由水中氢质子交换饱和的成像技术,通过检测细胞中蛋白质、多肽水平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和侵袭性。就APT成像及其联合T2mapping、扩散加权成像(DW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mDIXON-Quant序列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等在前列腺癌诊断、危险度分层及骨转移预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质子转移 前列腺癌 GLEASON评分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对宫颈癌生物学行为的评估 被引量:1
16
作者 孟醒 田士峰 +3 位作者 马长军 林良杰 宋清伟 刘爱连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368,共5页
目的采用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分析宫颈癌的病理分化程度、分型及盆腔淋巴结转移(LNM)情况,评估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在宫颈癌生物学行为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5月—2022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术后病理证... 目的采用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分析宫颈癌的病理分化程度、分型及盆腔淋巴结转移(LNM)情况,评估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在宫颈癌生物学行为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5月—2022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87例宫颈癌,其中宫颈鳞状细胞癌(CSC)64例、宫颈腺癌(CA)23例;将含有分化程度信息的50例CSC分为低分化组36例和高/中分化组14例,含有盆腔淋巴结信息的65例患者分为LNM组14例和无LNM组51例。2名观察者采用双盲法分别测量各组酰胺质子转移(APT)值,分析2名观察者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APT值评估CSC病理分级、CSC和CA鉴别及预测宫颈癌盆腔LNM的诊断效能。结果低分化组CSC的APT值高于高/中分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40,P<0.05),APT值诊断CSC低分化的曲线下面积为0.770,阈值为2.33%,2名观察者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很好(ICC=0.954、0.963);CSC组的APT值低于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3,P<0.05),APT值诊断CA的曲线下面积为0.645,阈值为2.68%,2名观察者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很好(ICC=0.961、0.869);LNM组的APT值高于无LN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9,P<0.05),曲线下面积为0.795,阈值为2.88%,2名观察者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很好(ICC=0.948、0.956)。结论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能预测CSC的病理分级,区分CSC和CA,可有效预测宫颈癌盆腔LNM,对宫颈癌的生物学评估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淋巴转移 磁共振成像 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 分化 病理学 外科
下载PDF
DWI、DCE联合APT成像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傲 武新英 +5 位作者 付彤 王培炎 李可 申璐璐 林海 刘林栋 《中国医疗设备》 2024年第6期124-130,155,共8页
目的对比磁共振酰胺质子转移(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成像、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动态增强(Dynamic Contrast-Enhanced,DCE)成像以及3者联合应用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55例乳腺疾... 目的对比磁共振酰胺质子转移(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成像、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动态增强(Dynamic Contrast-Enhanced,DCE)成像以及3者联合应用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55例乳腺疾病患者,均进行APT、DWI以及DCE扫描,测量非对称磁化转移(Magnetization Transfer Asymmetry,MTRasym)率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并记录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的分类。分析乳腺良恶性病变各参数之间的差异,使用Logistic回归建立联合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计算各诊断模型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并比较恶性病变中不同病理因素组间的差异以及各病理因素与AP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恶性组中MTRasym和ADC值均小于良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WI、APT、DCE以及APT+DCE、APT+DWI、DCE+DWI、DWI+APT+DCE联合模型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04、0.723、0.741以及0.782、0.895、0.897、0.970;DWI+APT+DCE联合诊断模型的AUC显著大于DWI、APT、DCE以及任意两者联合诊断模型(均P<0.05)。Ki-67高表达组的MTRasym值较低表达组高[(3.934%±0.883%)v s.(3.192%±0.949%)],乳腺癌浸润程度组织学分级Ⅲ级组的M T R a s y m值较Ⅱ级组高[(4.225%±0.932%)vs.(3.451%±0.8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且APT与两者均呈中度正相关(r=0.627、0.537,均P<0.05)。结论APT成像技术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中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与常规DWI、DCE成像无显著差异,并且三者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良恶性病变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脑干胶质瘤病理学分级预测因素及与APT成像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汤奕林 林砺 +1 位作者 黄丽 林惠卿 《肿瘤影像学》 2024年第2期150-155,共6页
目的:探讨脑干胶质瘤病理学分级的预测因素及与酰胺质子转移(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成像的关系,旨在为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早期诊断识别及后续预测模型构建提供借鉴。方法:回顾并纳入2019年1月—2023年1月于第九〇九医院行手术治疗并... 目的:探讨脑干胶质瘤病理学分级的预测因素及与酰胺质子转移(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成像的关系,旨在为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早期诊断识别及后续预测模型构建提供借鉴。方法:回顾并纳入2019年1月—2023年1月于第九〇九医院行手术治疗并接受APT成像检查的脑干胶质瘤患者79例,根据病理学分级标准分为高级别组(38例)和低级别组(41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脑干胶质瘤病理学分级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分析脑干胶质瘤病理学分级预测因素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囊性病变、病灶最大径、APT成像信号强度平均值及最大值均可能与脑干胶质瘤病理学分级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囊性病变、病灶最大径≥2 cm、APT成像信号强度平均值及最大值均是脑干胶质瘤病理学分级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利用囊性病变、病灶最大径≥2 cm、APT成像信号强度平均值、APT成像信号强度最大值及logistic模型预测概率对脑干胶质瘤病理学分级情况进行预测,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50、0.50、2.95%、4.11%、37.85%,约登指数分别为38.19%、44.42%、51.73%、42.17%、65.28%。结论:囊性病变、病灶最大径与APT成像信号强度可作为脑干胶质瘤病理学分级的独立预测因素,且APT成像信号强度平均值具有更佳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 胶质瘤 病理学分级 磁共振成像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下载PDF
化工过程中的电子传递、质子传递和分子传递
19
作者 李诗浩 吴振华 +4 位作者 赵展烽 吴洪 杨冬 石家福 姜忠义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2-1064,共13页
随着“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概念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相继提出与推进,化学工业逐步进入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新阶段。对于包含反应的化工过程有非常经典的“三传一反”理论,以反应动力学为核心,以动量传递... 随着“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概念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相继提出与推进,化学工业逐步进入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新阶段。对于包含反应的化工过程有非常经典的“三传一反”理论,以反应动力学为核心,以动量传递、热量传递与质量传递为基础,揭示了物质、能量传递与化学反应的协同强化规律,对化工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近年来,由于光能、电能等清洁能源以及绿色生物制造、光电化学工程等新学科引入化工反应过程中,以电子传递、质子传递和分子传递为代表的三类传递现象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大量研究,为“三传一反”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背景下,尝试将电子传递、质子传递和分子传递三类现象进行分析和介绍,针对不同化学反应的特点,初步总结了通过电子传递、质子传递和分子传递过程的单独或协同强化,以实现传递过程与化学反应过程的高度匹配,进而实现化学反应效率的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传递 质子传递 分子传递 化工过程 化学反应 生物催化 太阳能
下载PDF
气溶胶粒子相有机物在线检测的空气动力学透镜-质子转移反应质谱装置研制
20
作者 李艳文 鲍珣 +9 位作者 丁月婷 梁渠 张强领 陆燕 夏磊 刘亚伟 邹雪 黄超群 沈成银 储焰南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4-630,共7页
针对气溶胶粒子相有机物的在线检测分析,设计加工了一套空气动力学透镜进样系统。该进样系统主要由1个用于气相有机物去除的气相剥蚀模块、1个用于颗粒聚焦富集的空气动力学透镜模块和1个用于粒子相有机物提取的热解吸模块组成。气相剥... 针对气溶胶粒子相有机物的在线检测分析,设计加工了一套空气动力学透镜进样系统。该进样系统主要由1个用于气相有机物去除的气相剥蚀模块、1个用于颗粒聚焦富集的空气动力学透镜模块和1个用于粒子相有机物提取的热解吸模块组成。气相剥蚀模块的气相有机物去除率可达98.89%,295~375 nm粒径范围内颗粒物的透过率为75.16%~91.15%。模拟结果表明,在所设计的空气动力学透镜中,0.36~6.0μm粒径范围内颗粒物的透过率可达90%以上。将本研究设计的进样系统与实验室自制的质子转移反应质谱仪联用,研制了1套空气动力学透镜-质子转移反应质谱装置,并通过模拟气溶胶样品(α-蒎烯和臭氧反应的产物)的检测,证实了该装置可实现亚微米至几微米级粒子相上有机物的在线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粒子相有机物 空气动力学透镜 质子转移反应质谱(PTR-MS) 实时检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