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9篇文章
< 1 2 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for Effects of Temperature Rise of PV Modules upon Driving Distance of Vehicle Integrated Photovoltaic Electric Vehicles
1
作者 Masafumi Yamaguchi Yasuyuki Ota +18 位作者 Taizo Masuda Christian Thiel Anastasios Tsakalidis Arnulf Jaeger-Waldau Kenji Araki Kensuke Nishioka Tatsuya Takamoto Takashi Nakado Kazumi Yamada Tsutomu Tanimoto Yosuke Tomita Yusuke Zushi Kenichi Okumura Takashi Mabuchi Akinori Satou Kyotaro Nakamura Ryo Ozaki Nobuaki Kojima Yoshio Ohshita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24年第4期131-150,共20页
The development of vehicle integrated photovoltaics-powered electric vehicles (VIPV-EV) significantly reduces CO<sub>2</sub> emissions from the transport sector to realize a decarbonized society. Although ... The development of vehicle integrated photovoltaics-powered electric vehicles (VIPV-EV) significantly reduces CO<sub>2</sub> emissions from the transport sector to realize a decarbonized society. Although long-distance driving of VIPV-EV without electricity charging is expected in sunny regions, driving distance of VIPV-EV is affected by climate conditions such as solar irradiation and temperature rise of PV modules. In this paper, detailed analytical results for effects of climate conditions such as solar irradiation and temperature rise of PV modules upon driving distance of the VIPV-EV were presented by using test data for Toyota Prius and Nissan Van demonstration cars installed with high-efficiency InGaP/GaAs/InGaAs 3-junction solar cell modules with a module efficiency of more than 30%. The temperature rise of some PV modules studied in this study was shown to be expressed by some coefficients related to solar irradiation, wind speed and radiative cooling. The potential of VIPV-EV to be deployed in 10 major cities was also analyzed. Although sunshine cities such as Phoenix show the high reduction ratio of driving range with 17% due to temperature rise of VIPV modules, populous cities such as Tokyo show low reduction ratio of 9%. It was also shown in this paper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riving distance of VIPV-EV driving in the morning and the afternoon is due to PV modules’ radiative cooling. In addition, the importance of heat dissipation of PV modul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fficiency PV modules with better temperature coefficients was suggested in order to expand driving range of VIPV-EV. The effects of air-conditioner usage and partial shading in addition to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rise of VIPV modules were suggested as the other power losses of VIPV-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hicle Integrated Photovoltaics (VIpv) VIpv-Powered Electric Vehicles Driving Distance pv modules Solar Irradiation temperature Rise Radiative Cooling
下载PDF
Study on Image Recognition Algorithm for Residual Snow and Ice on Photovoltaic Modules
2
作者 Yongcan Zhu JiawenWang +3 位作者 Ye Zhang Long Zhao Botao Jiang Xinbo Huang 《Energy Engineering》 EI 2024年第4期895-911,共17页
The accumulation of snow and ice on PV modules can have a detrimental impact on power generation,leading to reduced efficiency for prolonged periods.Thus,it becomes imperative to develop an intelligent system capable ... The accumulation of snow and ice on PV modules can have a detrimental impact on power generation,leading to reduced efficiency for prolonged periods.Thus,it becomes imperative to develop an intelligent system capable of accurately assessing the extent of snow and ice coverage on PV modules.To address this issue,the article proposes an innovative ice and snow recognition algorithm that effectively segments the ice and snow areas within the collected images.Furthermore,the algorithm incorporates an analysis of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ce and snow coverage on PV modules,allowing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esidual ice and snow recognition process.This process utilizes both the external ellipse method and the pixel statistical method to refine the identification process.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validated through extensive testing with isolated and continuous snow area pictures.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algorithm’s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in identifying and quantifying residual snow and ice on PV modules.In conclusion,this research presents a valuable method for accurately detecting and quantifying snow and ice coverage on PV modules.This breakthrough is of utmost significance for PV power plants,as it enables predictions of power generation efficiency and facilitates efficient PV maintenance during the challenging winter conditions characterized by snow and ice.By proactively managing snow and ice coverage,PV power plants can optimize energy production and minimize downtime,ensuring a sustainable and reliable renewable energy supp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voltaic(pv)module residual snow and ice snow detection feature extraction image processing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PV/T热电联供系统性能预测
3
作者 贺斌 李岚卿 +3 位作者 程江勇超 周希正 张丽 梁晓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9-318,共10页
为研究太阳能PV/T热电联供系统的性能和针对太阳能PV/T系统复杂的能量平衡方程,搭建了太阳能PV/T系统试验台,同时建立了基于改进灰狼优化的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model based on improved grey wolf algorithm,IG... 为研究太阳能PV/T热电联供系统的性能和针对太阳能PV/T系统复杂的能量平衡方程,搭建了太阳能PV/T系统试验台,同时建立了基于改进灰狼优化的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model based on improved grey wolf algorithm,IGWO-BP)预测模型,在晴朗天气下进行试验,并采用该模型对系统电功率以及蓄热水箱内水温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晴朗日系统的电效率8.7%~12.2%、热效率51.7%;预测结果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基于粒子群优化的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based 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BP)预测模型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IGWO-BP预测模型电效率预测模型的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决定系数(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R^(2))、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效率因子(efficient factor,EF)和Pearson相关系数(pearson related coefficient,r)分别为4.5E-05、0.99、0.24、0.99和1.00,在储热罐温度预测中,上述指标分别为8.90E-04、0.98、0.07、0.98、0.99,均优于其他预测模型,IGWO-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性能。研究结果可为太阳能PV/T热电联供系统性能预测与优化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能 预测 BP神经网络 pv/t 改进的灰狼算法
下载PDF
PV/T耦合水环热泵系统全年运行性能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孙超 郭翠双 尹宝泉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4年第2期42-45,共4页
为研究裸板型PV/T组件与水环热泵耦合系统的电热联供性能,本文基于天津某办公楼的零碳化改造项目,搭建了PV/T耦合水箱、水环热泵,通过温差控制,实现PV/T集散热独立循环,耦合热泵制热和制冷,以满足建筑多种用能需求的低碳能源系统。测试... 为研究裸板型PV/T组件与水环热泵耦合系统的电热联供性能,本文基于天津某办公楼的零碳化改造项目,搭建了PV/T耦合水箱、水环热泵,通过温差控制,实现PV/T集散热独立循环,耦合热泵制热和制冷,以满足建筑多种用能需求的低碳能源系统。测试分析了冬季典型日、夏季典型日,PV、PV/T和水箱内的温度变化特性,PV/T、PV系统的发电功率、发电效率、PV/T的集热效率以及综合效率,比较了PV/T系统和PV系统的性能。结果显示,在冬季典型日,PV/T组件与PV组件的平均温差达16.1℃,PV/T发电效率较PV提高了2.2%,PV/T集热效率为42.2%,综合效率为52.6%,系统平均性能系数为6.06;在夏季典型日,PV/T发电效率较PV提高了3.8%,PV/T集热效率为59.1%,综合效率最高为73.6%,系统平均性能系数为6.86。研究表明,PV/T耦合水环热泵系统全年较PV发电效率可提高2%以上,集热效率>40%,系统平均性能系数>6.0,具有较强的节能减排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t 水环热泵 多工况 发电效率 集热效率 综合效率
下载PDF
应用PSO-RBF神经网络预测太阳能PV/T系统的热、电性能
5
作者 何迪 王聪聪 +4 位作者 陈红兵 孙俊辉 高雪宁 王传岭 马卓越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463,共9页
为准确预测太阳能光伏光热(Solar Photovoltaic/Thermal,PV/T)系统的热、电性能,文章利用PSO(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算法优化了RBF(Radial Basis Function)神经网络,并基于此方法建立了太阳能PV/T系统性能的仿真预测模型,与基于... 为准确预测太阳能光伏光热(Solar Photovoltaic/Thermal,PV/T)系统的热、电性能,文章利用PSO(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算法优化了RBF(Radial Basis Function)神经网络,并基于此方法建立了太阳能PV/T系统性能的仿真预测模型,与基于未优化RBF神经网络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搭建了太阳能PV/T实验平台,通过云平台采集实验数据用于上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使用PSO算法优化后的RBF神经网络模型相较于未优化模型预测精度提高了20%,预测稳定性提高了30%,拟合优度R值有所提升。基于PSO-RBF神经网络建立的预测模型可精确预测太阳能PV/T系统的热、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t RBF神经网络 PSO算法 模拟预测
下载PDF
太阳能光伏光热PV/T组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6
作者 杨林艳 柴云娥 +3 位作者 顾金寿 魏巍 刘孝敏 刘叶瑞 《绿色建筑》 CAS 2024年第3期158-162,167,共6页
建筑领域“双碳”目标的提出,使得降低建筑能耗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可再生能源同建筑领域的有机结合被认为是解决建筑能耗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太阳能光伏光热技术的发展进行总结,研究太阳能光伏光热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设计方法,提... 建筑领域“双碳”目标的提出,使得降低建筑能耗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可再生能源同建筑领域的有机结合被认为是解决建筑能耗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太阳能光伏光热技术的发展进行总结,研究太阳能光伏光热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设计方法,提出了对未来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的设计思考,为以后太阳能光伏光热PV/T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光伏光热 pv/t 建筑能耗
下载PDF
基于TRNSYS的学校建筑PV/T跨季节蓄热供暖研究
7
作者 田亮 徐序 +2 位作者 尹文龙 李小明 章文杰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24年第2期196-201,共6页
PV/T耦合地源热泵系统在多能互补、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方面受到广泛的关注,针对南京市某小学工程应用PV/T耦合地源热泵系统实现跨季节供暖做模拟分析。应用TRNSYS软件针对系统的运行温度、集热效率、设备工况、能源利用率进行模拟。发... PV/T耦合地源热泵系统在多能互补、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方面受到广泛的关注,针对南京市某小学工程应用PV/T耦合地源热泵系统实现跨季节供暖做模拟分析。应用TRNSYS软件针对系统的运行温度、集热效率、设备工况、能源利用率进行模拟。发现PV/T电池通过地埋管放热的冷却水具有较好的集热冷却效果;土壤蓄热体平均温度仅下降0.23℃,实现土壤热平衡,且该系统的跨季节蓄热率约为60%;热泵机组实际COP平均COP在5以上,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系统跨季节可以提供建筑热负荷的73.17%,发电量可以满足63.2%的热泵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t 地埋管蓄热 跨季节供暖 tRNSYS
下载PDF
基于PVsyst的单面与双面光伏组件最佳安装倾角对比
8
作者 刘鸿宇 李博斌 《太阳能》 2024年第6期87-94,共8页
随着光伏发电技术不断进步,单面光伏组件与双面光伏组件的价差不断缩小。得益于发电量增益大,双面光伏组件在实际项目中受到愈来愈多的青睐。当光伏发电项目采用单面或双面光伏组件时,光伏组件的最佳安装倾角成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随着光伏发电技术不断进步,单面光伏组件与双面光伏组件的价差不断缩小。得益于发电量增益大,双面光伏组件在实际项目中受到愈来愈多的青睐。当光伏发电项目采用单面或双面光伏组件时,光伏组件的最佳安装倾角成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选取了3个太阳能资源等级地区,利用PVsyst对在这3个地区建设的光伏电站分别采用单面和双面光伏组件时的安装倾角与光伏电站首年发电量及光伏组件正面接收的太阳辐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仿真模拟。得到以下结论:1)以光伏电站首年发电量最大为衡量标准时,双面光伏组件的最佳安装倾角大于或等于有阴影遮挡的单面光伏组件的最佳安装倾角,但小于无阴影遮挡的单面光伏组件的最佳安装倾角。2)就单面光伏组件而言,无阴影遮挡条件下增加光伏组件安装倾角带来的发电量增益高于有阴影遮挡安装条件时。3)在无阴影遮挡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单面光伏组件的安装倾角可以相应提升其发电量;相对于双面光伏组件,无阴影遮挡的单面光伏组件通过适当提高其安装倾角所获得的发电量增益较小,且增大安装倾角,光伏阵列之间的间距也需要相应增加,这会增大用地量,从而增加项目总成本。因此,在实际项目中,尽可能采用双面光伏组件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站 最佳安装倾角 发电量 单面光伏组件 双面光伏组件
下载PDF
PV/T+相变能耦合水源热泵供暖与发电系统设计
9
作者 彭磊 左一平 +4 位作者 张昌建 罗景辉 杨国栋 姜钊乐 牛靖 《区域供热》 2024年第3期100-108,151,共10页
PV/T供暖系统存在不稳定性和间歇性,不利于进行全天候稳定供暖。针对上述问题,在某宿舍楼供暖设计中采用了PV/T+相变能耦合水源热泵供暖与发电系统。系统白天利用PV/T板发电与取热,产生的一部分热量进入水源热泵机组供暖、另一部分热量... PV/T供暖系统存在不稳定性和间歇性,不利于进行全天候稳定供暖。针对上述问题,在某宿舍楼供暖设计中采用了PV/T+相变能耦合水源热泵供暖与发电系统。系统白天利用PV/T板发电与取热,产生的一部分热量进入水源热泵机组供暖、另一部分热量进入储能水箱的换热盘管融冰,夜间利用水源热泵机组吸收水冰相变释放的大量潜热进行供暖,解决了太阳能不能全天候供暖问题。供暖所用的一部分热能与电能来源于太阳能,降低了冬季供暖能耗,实现了建筑节能。系统每年产生经济效益13.86万元,每年CO_(2)减排量286.83 t,S0_(2)、粉尘减排量2.21 t,系统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t 水源热泵机组 水冰相变 建筑节能
下载PDF
应用石蜡/GO复合相变材料的太阳能PV/T系统性能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红兵 高雪宁 +5 位作者 刘涛 王聪聪 赵瑞 孙俊辉 王传岭 何迪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1-668,共8页
为了提高太阳能PV/T系统能效,采用超声搅拌法制备了GO(氧化石墨烯)质量分数为0.01%、0.02%和0.03%的石蜡/GO复合相变材料,并对其潜热、导热性和流动性进行测试分析。其中,GO质量分数为0.02%的复合相变材料相比于制备的其他复合相变材料... 为了提高太阳能PV/T系统能效,采用超声搅拌法制备了GO(氧化石墨烯)质量分数为0.01%、0.02%和0.03%的石蜡/GO复合相变材料,并对其潜热、导热性和流动性进行测试分析。其中,GO质量分数为0.02%的复合相变材料相比于制备的其他复合相变材料具有最佳的综合性能,其相变温度为35℃,相变潜热为42.93 J/g,热导率最高为0.505 W/(m·K),黏温拟合程度为0.91。为了分析石蜡/GO复合相变材料对太阳能PV/T系统热电性能的影响,搭建了两套完全相同的平板热管式太阳能PV/T系统,并将GO质量分数为0.02%的石蜡/GO复合相变材料和水作为两系统的传热介质运行。采用热效率和电效率对太阳能PV/T系统的热电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运行(石蜡质量分数为30%以及GO质量分数为0.02%)石蜡/GO复合相变材料的平板热管式太阳能PV/T系统的热电性能均比运行水的系统性能有所提升,其中系统热效率提高92.28%,电效率提高8.87%,换热水箱集热量提高15.80%。该研究为复合相变材料(流体)在太阳能储存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复合相变材料 pv/t系统 热电性能
下载PDF
一种光伏光热(PV/T)一体化系统热电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玲 周思思 《价值工程》 2023年第31期60-62,共3页
通过搭建一种水循环式单晶硅光伏组件的PV/T系统(photovoltaic/thermal system),测试不同太阳辐照度、环境温度条件下,PV/T系统的热效率、电效率。通过对比分析,表明PV/T系统与常规组件相比,有效降低了光伏组件背板温度,提高了光伏组件... 通过搭建一种水循环式单晶硅光伏组件的PV/T系统(photovoltaic/thermal system),测试不同太阳辐照度、环境温度条件下,PV/T系统的热效率、电效率。通过对比分析,表明PV/T系统与常规组件相比,有效降低了光伏组件背板温度,提高了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平均效率提升约5%。同时PV/T系统的光电光热综合效率达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t 光电光热综合效率 太阳辐照度
下载PDF
太阳能PV/T光储直驱热电联产系统性能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东 刘鹏飞 +3 位作者 刘春阳 侯刚 惠博 安周建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895-2903,共9页
面对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热水和电能需求,光伏/光热(photovoltaic/thermal,PV/T)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建筑运行时的能源消耗。本文介绍了一种太阳能PV/T光储直驱热电联产(combined heat and power,CHP)系统,为了减少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能量损... 面对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热水和电能需求,光伏/光热(photovoltaic/thermal,PV/T)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建筑运行时的能源消耗。本文介绍了一种太阳能PV/T光储直驱热电联产(combined heat and power,CHP)系统,为了减少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能量损失,采用直流压缩机和储能电池,并在兰州地区对系统的运行性能开展了实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PV/T系统的光伏板温度相比传统PV组件温度平均降低12.26℃,平均发电效率相对提升8.1%。在将24.4~27.2℃的水加热到50.1~50.7℃的过程中,平均性能系数(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可达到5.48,相比传统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提高82.1%~106.8%。平均集热效率和综合效率分别为37.30%和71.24%,PV/T系统的发电量和耗电量分别为3.33kWh和1.69kWh,发电量相比PV系统提高5.7%。太阳能PV/T光储直驱热电联产系统可以减少建筑部门的能源消耗,并提升PV/T系统的发电效率和综合效率,在晴天条件下可以实现离网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光热 直驱 热电联产 发电效率 集热效率
下载PDF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nergy Required for Production of PV Module and the Output Energy Througout the Product Life Time
13
作者 Lea Beatriz Dai Pra Joao Batista Dias Amanda Goncalves Kieling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5年第6期592-597,共6页
关键词 生产技术 光伏组件 输出能量 产品寿命 可再生能源 制造过程 电能消耗 环境影响
下载PDF
石墨烯纳米流体在PV/T系统中的分频性能分析
14
作者 黄惠兰 李钟佶 +1 位作者 李刚 陆福禄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67-472,共6页
文章对质量浓度分别为0.02‰,0.05‰,0.1‰的水基石墨烯纳米流体的分频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双光程法测试了光谱透过率,可理论分析石墨烯纳米流体的分频性能。在90 min模拟光照的条件下,分析不同浓度石墨烯纳米流体和水作为分频液时分频... 文章对质量浓度分别为0.02‰,0.05‰,0.1‰的水基石墨烯纳米流体的分频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双光程法测试了光谱透过率,可理论分析石墨烯纳米流体的分频性能。在90 min模拟光照的条件下,分析不同浓度石墨烯纳米流体和水作为分频液时分频型PV/T系统集热效率、电效率和综合效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0.02‰石墨烯纳米流体的光谱透过率最高,在400~900 nm的单晶硅电池较佳响应波段,其透过率为66.8%;将取热温度设定为40℃,0.1‰纳米流体达到40℃时,热效率最高达39.7%;水作为PV/T系统分频液时,PV电池输出效率最高为10.9%;同时,利用性能评价函数MF(The Merit Function)来评估分频液对PV/T系统综合性能的影响,当达到取热温度40℃时,0.1‰石墨烯分频液瞬时MF值最高达1.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纳米流体 分频型pv/t MF值
下载PDF
积尘形态及密度对太阳能PV/T系统的性能影响研究
15
作者 张东 俞凯 +3 位作者 景金龙 刘畅 安周建 李秉阳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1-177,共7页
在室外搭建太阳能光伏/热(PV/T)系统实验测试平台,研究积尘形态及密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积尘形态主要影响太阳能PV/T系统的光热效率,积尘密度主要影响系统的光电效率。与松散积尘相比,粘结积尘对系统光热效率及综合效率... 在室外搭建太阳能光伏/热(PV/T)系统实验测试平台,研究积尘形态及密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积尘形态主要影响太阳能PV/T系统的光热效率,积尘密度主要影响系统的光电效率。与松散积尘相比,粘结积尘对系统光热效率及综合效率的影响更大。当松散积尘密度从0变化至33.79 g/m^(2)时,系统的光热效率下降率仅为2.32%,而系统的光电效率下降率高达48.65%。在该文实验中,随着积尘密度的增大,太阳电池的工作温度依次为53.99、52.92、50.73和55.58℃,呈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故少量积尘不会使太阳能PV/T系统中太阳电池的工作温度升高而影响其正常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集热器 光伏组件 集热效率 pv/t 灰尘问题 积尘形态 积尘密度
下载PDF
MPPT Control System for PV Generation System with Mismatched Modules
16
作者 Chengyang Huang Kazutaka Itako +1 位作者 Takeaki Mori Qiang Ge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5年第1期83-90,共8页
关键词 光伏发电系统 MPPt 不匹配 模块 控制系统 功率调节器 最大功率点跟踪 实验模拟
下载PDF
风冷式PV/T空调系统夜间制冷性能实验研究
17
作者 杨华 徐建伟 +2 位作者 李晗 冯关源 范满 《建筑节能(中英文)》 CAS 2023年第8期69-74,共6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风冷式PV/T(光伏/光热)空调系统,并测试了系统在夏季夜间的制冷性能,研究了室内外空气温度对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系统冷凝器由风冷式冷凝器和PV/T冷凝器串联组成,可以与周围空气进行对流换热,以及与低温天空进行长波辐... 提出了一种新型风冷式PV/T(光伏/光热)空调系统,并测试了系统在夏季夜间的制冷性能,研究了室内外空气温度对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系统冷凝器由风冷式冷凝器和PV/T冷凝器串联组成,可以与周围空气进行对流换热,以及与低温天空进行长波辐射换热,在强化制冷效果的同时节约了冷凝器占地面积,为PV/T空调系统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实验结果表明,PV/T冷凝器能有效提高系统过冷度,PV/T冷凝器的冷却效果与冷凝温度呈正相关。风冷式PV/T空调系统制冷性能优于风冷式空调,其COP(性能系数)比风冷式空调高8.6%。当室外空气温度由23℃升高到27℃时,系统COP由3.9降低到3.1。当室内空气温度由20℃升高到24℃时,系统COP由3.1升高到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冷性能 过冷度 风冷式冷凝器 pv/t冷凝器 性能系数
下载PDF
T/R双模微波功率模块技术及其应用
18
作者 李建兵 邱立 +2 位作者 王斌 郭静坤 董雪雨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7,共6页
微波功率模块(MPM)是真空电子器件和固态电子器件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微波功率器件,具有频率高、频带宽、功率大、体积重量小等特点,它使常规行波管的应用变得更加便利和广泛。现代战争向雷达、电子战综合一体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功放既... 微波功率模块(MPM)是真空电子器件和固态电子器件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微波功率器件,具有频率高、频带宽、功率大、体积重量小等特点,它使常规行波管的应用变得更加便利和广泛。现代战争向雷达、电子战综合一体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功放既能工作在高峰值功率、低占空比的高模工作方式,也能工作在低峰值功率、准连续波的低模工作方式,针对这一需求,结合电子系统收发共孔径的要求,提出了T/R双模MPM技术。T/R双模MPM技术的核心是T/R双模行波管,基于三端口双向T/R行波管,通过在慢波系统的衰减器附近设置一个耦合口,实现行波管的信号反向接收功能;通过T/R双模行波管设计、双模放大均衡组件、双调制栅极电源等技术实现MPM的双模双向功能。T/R双模MPM应用前景广阔,特别是在基于无人机平台的作战应用中的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功率模块 t/R行波管 收发共孔径 功放 均衡器
下载PDF
一种4 GHz瞬时带宽的6~18 GHz超宽带T/R组件设计
19
作者 王洁 武华锋 +2 位作者 李宁 廖原 周生华 《电子科技》 2024年第8期97-102,共6页
针对现代电子对抗设备的大瞬时带宽要求,文中设计了一种瞬时带宽4 GHz的6~18 GHz超宽带T/R组件。采用砖块式多芯片组件(Multi-Chip Module,MCM)和超宽带信号传输等技术实现了T/R组件高集成、小型化和模块化的要求。对T/R组件组成构架、... 针对现代电子对抗设备的大瞬时带宽要求,文中设计了一种瞬时带宽4 GHz的6~18 GHz超宽带T/R组件。采用砖块式多芯片组件(Multi-Chip Module,MCM)和超宽带信号传输等技术实现了T/R组件高集成、小型化和模块化的要求。对T/R组件组成构架、收发通道指标预算、宽带信号传输特性仿真和电磁兼容性设计进行了详细描述。测试结果显示,T/R组件在12 GHz工作带宽内具有良好的性能,发射功率大于35 dBm,接收增益大于20 dB,噪声系数小于5 dB,延时总量达762 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组件 超宽带 6~18 GHz 延时 多芯片组件 微波单片集成电路
下载PDF
光谱分频型PV/T系统中纳米颗粒优化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齐耀 刘子阳 +2 位作者 侯宇田 于晓慧 杨宾 《应用光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99-710,共12页
将纳米流体用于光谱分频(spectral beam splitting,SBS)型PV/T系统可提高系统效率,合适粒径的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能有效过滤光伏电池光谱响应外的太阳辐射。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FDTD)模拟了Au... 将纳米流体用于光谱分频(spectral beam splitting,SBS)型PV/T系统可提高系统效率,合适粒径的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能有效过滤光伏电池光谱响应外的太阳辐射。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FDTD)模拟了Au、Ag、Cu、Fe_(3)O_(4)、ZnO、TiO_(2)六种NPs的光学特性,以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光谱响应为例,研究了粒径为20 nm~200 nm六种NPs的光吸收性能,并将契合度作为评价指标优化粒径。结果表明:NPs的光学性质对其粒径大小非常敏感,通过改变NPs粒径,可在较宽范围内调节散射、吸收和消光峰位置,且其峰值均随粒径增大而增加。金属NPs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优于非金属NPs,6种NPs单位体积最大吸收功率分别为21.88 GW/m^(3)、17.95 GW/m^(3)、20.16 GW/m^(3)、2.54 GW/m^(3)、1.02 GW/m^(3)、0.27 GW/m^(3)。契合度指标分析表明,适用于SBS型PV/T系统的6种NPs的最优粒径分别为20 nm、50 nm、20 nm、170 nm、110 nm、20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t系统 纳米颗粒 时域有限差分法 契合度 粒径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