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肺通气时监测P_(ET)CO_2的研究
1
作者 阮林 温文钊 +1 位作者 黄冰 赖恩华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3期420-421,共2页
目的 :通过研究 Pa- ETCO2 的变化和 PETCO2 与 Pa CO2 的相关性来评价单肺通气 ( OL V)时监测 PETCO2 的价值。方法 :选择 30例开胸手术的患者 ,分别于双肺通气 ( TL V) 2 0 min、OL V5 min,15 min,30 m in,6 0 m in测 PETCO2 与 Pa C... 目的 :通过研究 Pa- ETCO2 的变化和 PETCO2 与 Pa CO2 的相关性来评价单肺通气 ( OL V)时监测 PETCO2 的价值。方法 :选择 30例开胸手术的患者 ,分别于双肺通气 ( TL V) 2 0 min、OL V5 min,15 min,30 m in,6 0 m in测 PETCO2 与 Pa CO2 的值 ,计算 Pa- ETCO2 ,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OL V时不同时段的 PETCO2 比 TL V时增大 ( P <0 .0 5 ) ,PETCO2 与 Pa CO2 相关 ( r =0 .4192 ,P =0 .0 0 0 6 ) ,但相关性低于 TL V时 ( r=0 .70 2 0 ,P =0 .0 0 3)。结论 :OL V时可用 PETCO2 来监测 Pa CO2 ,但可靠性较 TL V时下降 ,需间断监测 Pa CO2 来校正 PETCO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肺通气 petCO2 pACO2 麻醉
下载PDF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团簇Co_(2)Mo_(2)P_(3)的磁学性质
2
作者 吴庭慧 方志刚 +2 位作者 王洁 王智瑶 宋嘉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8,共7页
为探究微观状态下非晶态合金Co-Mo-P三元体系的磁学性质,基于拓扑学原理对团簇Co_(2)Mo_(2)P_(3)进行空间立体结构设计,使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Lanl2dz水平下对设计构型进行优化分析,得到8种稳定构型,其中二重态和四重态各4种,运用Gau... 为探究微观状态下非晶态合金Co-Mo-P三元体系的磁学性质,基于拓扑学原理对团簇Co_(2)Mo_(2)P_(3)进行空间立体结构设计,使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Lanl2dz水平下对设计构型进行优化分析,得到8种稳定构型,其中二重态和四重态各4种,运用Gaussian09和Multiwfn软件对团簇Co_(2)Mo_(2)P_(3)的原子轨道成单电子数分布、电子自旋磁矩和自旋态密度进行微观层面理论分析.结果表明:s轨道和p轨道成单电子数较少,对团簇磁性的贡献较小;d轨道上成单α电子对团簇磁性贡献最大;Co是团簇中产生磁性的主要贡献原子.s轨道和p轨道上均出现了α电子和β电子自旋方向变化的现象;s轨道会在某一点上改变自身的电子自旋方向,而d轨道不会改变自身的电子自旋方向,p轨道与s轨道一样会改变方向.电子自旋密度图对称性最差的是d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簇Co_(2)Mo_(2)p_(3) 磁性 密度泛函理论 自旋密度
下载PDF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团簇Co_(2)Mo_(2)P_(3)催化性质研究
3
作者 吴庭慧 方志刚 +2 位作者 刘立娥 宋静丽 宋嘉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149,共9页
基于拓扑学原理和密度泛函理论,本文探究团簇Co_(2)Mo_(2)P_(3)的催化反应作用机理及其活性产生的原因,使用Gaussian09程序,在B3LYP/Lanl2dz水平下,对团簇的初始构型进行全参数优化和运算分析。对Co_(2)Mo_(2)P_(3)中各个原子对其HOMO和... 基于拓扑学原理和密度泛函理论,本文探究团簇Co_(2)Mo_(2)P_(3)的催化反应作用机理及其活性产生的原因,使用Gaussian09程序,在B3LYP/Lanl2dz水平下,对团簇的初始构型进行全参数优化和运算分析。对Co_(2)Mo_(2)P_(3)中各个原子对其HOMO和LUMO轨道的贡献进行研究,得到Co对其前线轨道的贡献率为53.511%、59.013%,Co原子在该团簇中是潜在的活性位点。通过观察态密度图和HOMO-LUMO图,发现Co原子是引起费米能量级两边峰值的主要因素。进一步的能隙差和库普曼斯定理分析显示,构型1(4)和3(4)具有较强的得失电子能力,并且拥有比其他构型更强的催化活性,这些结果为深入理解团簇Co_(2)Mo_(2)P_(3)的催化性能提供了有力支持。本研究的发现为团簇Co_(2)Mo_(2)P_(3)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机制和活性产生的原因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为进一步优化催化性能,设计高效催化剂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簇Co_(2)Mo_(2)p_(3) 密度泛函理论 前线轨道 催化性质 态密度 能隙差 库普曼斯定理
下载PDF
硬膜外阻滞静脉辅助哌替啶、异丙嗪及安定对SpO_2、P_(ET)CO_2的影响
4
作者 金苏毅 杨元才 《江苏临床医学杂志》 1998年第4期292-294,共3页
为了解静脉辅助用药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作者对30例硬膜外阻滞静脉辅助用药者连续监测SpO_2及P_(ET)CO_2,发现三组患者硬股外阻滞后SpO_2、P_(ET)CO_2基本维持正常,而静脉辅助用药后,SpO_2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哌替啶、... 为了解静脉辅助用药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作者对30例硬膜外阻滞静脉辅助用药者连续监测SpO_2及P_(ET)CO_2,发现三组患者硬股外阻滞后SpO_2、P_(ET)CO_2基本维持正常,而静脉辅助用药后,SpO_2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哌替啶、异丙嗪组达(93.24±4.13)%,安定组达(93.40±1.14)%,哌替啶、异丙嗪+安定组降至(87.50±8.67)%;手术结束时,前二组SpO_2基本能恢复正常,而哌替啶、异丙嗪+安定组患者仍处于较低水平,达(94.59±1.64)%(P<0.01);静脉辅助用药后,P_(ET)CO_2明显升高,哌替啶、异丙嗪组达5.79±0.69kPa,哌替啶、异丙嗪+安定组达6.88±1.48kPa(P<0.01),且吸氧后并不能改善病人的通气状况,直至手术结束P_(ET)CO_2仍维持较高水平。因此,建议对静脉辅助用药患者除应常规吸氧外,还要密切观察其呼吸功能的变化.必要时予以面罩辅助通气,以避免高碳酸血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哌替啶 安定 静脉辅助 硬膜外腔 阻滞麻醉
下载PDF
呼吸通气量与SpO_2和P_(ET)CO_2关系的研究
5
作者 樊凌云 郭政 《山西临床医药》 1997年第5期287-290,共4页
通过对27例ASAⅠ~Ⅱ级择期上腹部手术病人全身麻醉苏醒期内呼吸功能恢复的观察,对通气量、动脉血氧饱和度和呼气未二氧化碳分压以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及其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当病人自主呼吸恢复至通气量达到(1... 通过对27例ASAⅠ~Ⅱ级择期上腹部手术病人全身麻醉苏醒期内呼吸功能恢复的观察,对通气量、动脉血氧饱和度和呼气未二氧化碳分压以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及其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当病人自主呼吸恢复至通气量达到(114~150)mL/kg·min^(-1)时,病人呼吸室内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饱和度可以达到(92.8±2.1)%(X±S),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为(6.5±0.7)kPa(X±S)。当通气量低于(80~104)mL/kg·min^(-1)时,若无氧疗及呼吸辅助支持措施,病人将出现低氧血症和明显二氧化碳蓄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气量 SpO2 petCO2 呼吸 麻醉
下载PDF
Zn/ETS-10催化CO_(2)和甘油高选择性生成碳酸甘油酯的研究
6
作者 蒋夫花 高张玺 +3 位作者 陈佳瑶 于露 向梅 吴泽颖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4-109,共6页
采用优化工艺合成了高结晶度的ETS-10沸石,进一步通过湿法浸渍将系列过渡金属负载于ETS-10沸石上制得系列催化剂。考察了系列催化剂对甘油羰基化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Zn/ETS-10可催化该反应并高选择性地生成碳酸甘油酯。在优化的... 采用优化工艺合成了高结晶度的ETS-10沸石,进一步通过湿法浸渍将系列过渡金属负载于ETS-10沸石上制得系列催化剂。考察了系列催化剂对甘油羰基化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Zn/ETS-10可催化该反应并高选择性地生成碳酸甘油酯。在优化的工艺条件和Zn/ETS-10催化作用下,甘油转化率可达34.55%,碳酸甘油酯的选择性高达56.34%。此外,Zn/ETS-10经过8次反应循环后仍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和显著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甘油 碳酸甘油酯 etS-10沸石
下载PDF
Co_(2)P_(4)O_(12)/NF纳米线阵列的制备与电解水性能研究
7
作者 张卫国 卢宜鹏 +1 位作者 王宏智 姚素薇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24,共8页
以CoCl_(2)·6H_(2)O为原料,通过溶剂热法和磷化工艺在泡沫镍表面构建Co_(2)P_(4)O_(12)阵列,Co_(2)P_(4)O_(12)纳米线直径约200 nm。采用SEM、TEM和XRD进行形貌和晶体学特性表征,并利用三电极体系在碱性环境下测量电化学性能。在... 以CoCl_(2)·6H_(2)O为原料,通过溶剂热法和磷化工艺在泡沫镍表面构建Co_(2)P_(4)O_(12)阵列,Co_(2)P_(4)O_(12)纳米线直径约200 nm。采用SEM、TEM和XRD进行形貌和晶体学特性表征,并利用三电极体系在碱性环境下测量电化学性能。在析氢过程中,只需要122 mV过电位就能达到10 mA·cm^(-2)电流密度。析氧过程中,仅需要334 mV的过电位就能达到15 mA·cm^(-2)电流密度。组装的电解池在15 mA·cm^(-2)的电流密度下工作40 h后电解槽电压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展现出很好的稳定性。Co_(2)P_(4)O_(12)/NF是一种有潜力的双功能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p_(4)O_(12) 纳米线阵列 析氢过程 析氧过程 双功能催化剂
下载PDF
NaOH-Na_(2)CO_(3)-Na_(5)P_(3)O_(10)混合物的快速定量分析
8
作者 赵临远 胡瑞祥 杨燕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4期56-59,共4页
考查了 Na5P3 O10 的酸滴定特性 ,发现其在不同自身浓度和溶液盐度条件下有相近的酸滴定系数 ,制定了一种标题混合物的快速测定方法 .
关键词 NAOH Na_(2)O_(3) Na_(5_p_(3)O_(10) 快速测定 滴定
下载PDF
团簇Co_(2)Mo_(2)P_(3)电子性质的研究
9
作者 吴庭慧 方志刚 +3 位作者 王智瑶 许友 朱依文 曾鑫渔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2期170-175,共6页
为了探究团簇Co_(2)Mo_(2)P_(3)的微观电子性质,使用密度泛函理论中B3LYP/Lanl2dz方法对设计出的36种初始构型进行优化分析,共得到8种稳定构型,二、四重态各4种.通过对团簇Co_(2)Mo_(2)P_(3)的电荷、布居数和原子间的自旋密度进行分析... 为了探究团簇Co_(2)Mo_(2)P_(3)的微观电子性质,使用密度泛函理论中B3LYP/Lanl2dz方法对设计出的36种初始构型进行优化分析,共得到8种稳定构型,二、四重态各4种.通过对团簇Co_(2)Mo_(2)P_(3)的电荷、布居数和原子间的自旋密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P原子是团簇Co_(2)Mo_(2)P_(3)的电子供体,是构型内部电子的主要贡献者;团簇Co_(2)Mo_(2)P_(3)内部电子主要是由各原子的s轨道流向各原子的p、d轨道;构型1(2)是稳定性最好的构型;团簇Co_(2)Mo_(2)P_(3)中的α电子和β电子的重叠情况可以影响团簇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簇Co_(2)Mo_(2)p_(3) 密度泛函理论 自旋密度 电荷 布居数
下载PDF
血流动力学对机械通气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齐燕 邵晓云 黄兰芳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3年第7期652-653,共2页
重症医学科患者病情复杂,大多需要机械通气治疗。传统的呼吸机参数调节有赖于血气分析,但是动脉血标本的采集为有创操作,不能连续测定[1]。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nd tidal carbon dioxide pressure,P_(ET)CO_(2))测定作为一种简便、无... 重症医学科患者病情复杂,大多需要机械通气治疗。传统的呼吸机参数调节有赖于血气分析,但是动脉血标本的采集为有创操作,不能连续测定[1]。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nd tidal carbon dioxide pressure,P_(ET)CO_(2))测定作为一种简便、无创的监测手段[2],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次研究旨在探讨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对P_(ET)CO_(2)监测在重症医学科有创性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重症医学科 呼吸机参数 机械通气患者 机械通气治疗 血流动力学 p_(et)CO_(2) 血气分析
下载PDF
改良鼻导管用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效果的临床观察
11
作者 费建平 冯树全 陆培春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3年第2期180-183,共4页
目的评价一种带有呼气末二氧化碳采样管的鼻导管应用于呼吸功能检测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7月在昆山市中医医院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9.857岁;身高148~172 cm,平均身高162.286 cm... 目的评价一种带有呼气末二氧化碳采样管的鼻导管应用于呼吸功能检测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7月在昆山市中医医院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9.857岁;身高148~172 cm,平均身高162.286 cm;平均体质量62.571 kg(标准差11.096 kg);美国麻醉学医师协会(ASA)麻醉分级Ⅰ~Ⅱ级。用输液用7号尼龙针针体自制鼻导管。分别检测鼻前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及自制带有呼气末二氧化碳采样管的鼻导管检测鼻导管P_(ET)CO_(2),分别对鼻导管P_(ET)CO_(2)与PaCO_(2)、鼻前庭P_(ET)CO_(2)与PaCO_(2)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别给予0 L/min、2 L/min、3 L/min鼻导管吸氧同时采集鼻导管P_(ET)CO_(2),观察不同氧流量对鼻导管P_(ET)CO_(2)的影响。结果自制鼻导管P_(ET)CO_(2)、鼻前庭P_(ET)CO_(2)、PaCO_(2)均值分别为(38.316±4.021)mmHg、(37.230±4.021)mmHg、(36.730±4.021)mmHg,鼻导管P_(ET)CO_(2)高于鼻前庭P_(ET)CO_(2)和PaCO_(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鼻导管P_(ET)CO_(2)与PaCO_(2)的Pearson相关系数r=0.612(P<0.01),呈强正相关;鼻前庭P_(ET)CO_(2)与PaCO_(2)的Pearson相关系数r=0.520(P<0.05),呈中等正相关;鼻导管P_(ET)CO_(2)与PaCO_(2)的相关性优于鼻前庭P_(ET)CO_(2)与PaCO_(2)的相关性。吸入氧流量为0 L/min、2 L/min、3 L/min时鼻导管P_(ET)CO_(2)分别为(38.316±4.021)mmHg、(22.387±4.021)mmHg、(15.833±4.021)mmHg,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自制带有呼气末二氧化碳采集管的鼻导管动态监测P_(ET)CO_(2),能够获得良好的波形图,且P_(ET)CO_(2)与PaCO_(2)呈强正相关性,优于鼻前庭P_(ET)CO_(2)监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导管 鼻前庭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全身麻醉 相关性研究
下载PDF
A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P_(co_2) EVOLUTION IN THE ATMOSPHERE BASED ON ASSOCIATIONS OF SEDIMENTARY MINERALS
12
作者 陈福 朱笑青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89年第12期1509-1519,共11页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H evolution of sea water and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seawater and the atmosphere the authors discussed the problems about (i) the method ofcalculating P_(CO_2) in the ancient atmosphere with th...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H evolution of sea water and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seawater and the atmosphere the authors discussed the problems about (i) the method ofcalculating P_(CO_2) in the ancient atmosphere with the associations of sedimentary miner-als; (ii) the evolution of P_(CO_2) values in the geologic history; (iii) the relations of thepH evolution of sea water with carbonate precipitations; and (iv) calculation of the pHlimit for some associations of sedimentary minerals and its corresponding P_(CO_2) valuesin the atmosphere. The authors pointed out that though carbonates had deposited little in the Archaean,the content of CO_2 gas in the Archaean atmosphere was very high and was gradually go-ing up to form a thick CO_2 atmosphere. Up to 2600 Ma ago, the P_(CO_2) had reached a gradeof 10- 50 atm. There was a general trend of evolution that from the early Proterozoicera to the present the depositional horizon of carbonate layers was gradually risingand finally surpassed the horizons of clay minerals and sulfides. The corresponding P_(CO_2)in the atmosphere was lowering from the thick CO_2 atmosphere to the present 0.03%atm. On the basis of the calculated P_(CO_2) sizes and its fluctu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history of P_(CO_2) evolu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st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ges of sedimentary minerals pH conditions of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evolution of p_(co_2) in the atmosphere
原文传递
冲绳海槽全新世表层水温、盐度和大气P_(CO_2)恢复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孟宪伟 刘焱光 +3 位作者 刘振夏 杜德文 黄奇瑜 Y. Saito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80-83,共4页
以冲绳海槽DGKS9603孔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长链不饱和酮分子的不饱和指数U_(37)~K和沉积颗粒有机碳的δ^(13)C及浮游有孔虫(G.Sacculifer)的δ^(13)C重建冲绳海槽全新世表层海水温度和大气P_(CO_2)的演化历史;结合浮游有孔虫δ^(18)O... 以冲绳海槽DGKS9603孔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长链不饱和酮分子的不饱和指数U_(37)~K和沉积颗粒有机碳的δ^(13)C及浮游有孔虫(G.Sacculifer)的δ^(13)C重建冲绳海槽全新世表层海水温度和大气P_(CO_2)的演化历史;结合浮游有孔虫δ^(18)O,恢复了全新世海水表层盐度相对变化(ΔS).识别出了3次降温事件(E_1~E_3),其发生的时间分别为1.7~1.6,5.1~4.8和8.1~7.4 kaBP(cal).其中E_2和E_3事件具有全球可比性,其发生机制是在中全新世北半球日照强度增大、副热带高压增强,驱动西北太平洋环流加强,导致黑潮主流轴东移;E_1事件相当于1550~1850年间小冰期事件,在海槽区E_1事件可能与强盛冬季风导致的黑潮主流轴东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全新世 降温事件 大气p_(co_2) 古盐度 黑潮东移
原文传递
地氟醚对红外分光测定法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测定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正年 惠宁宁 张国楼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 观测吸入不同浓度的地氟醚对普通红外分光测定法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 (PETCO2 )测定的影响。方法  15例全麻气管内插管的病人 ,用一台可同时测定PETCO2 和地氟醚的红外分光测定仪Capnomac ultima和一台单纯测定PETCO2 的普通红外... 目的 观测吸入不同浓度的地氟醚对普通红外分光测定法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 (PETCO2 )测定的影响。方法  15例全麻气管内插管的病人 ,用一台可同时测定PETCO2 和地氟醚的红外分光测定仪Capnomac ultima和一台单纯测定PETCO2 的普通红外分光测定仪Capnomac Ⅱ同时监测PETCO2 。结果 在使用地氟醚后 ,Capnomac ultima测定得的PETCO2 明显低于Capnomac Ⅱ测定得的PETCO2 ,其差异随着呼气末地氟醚浓度的升高而加大 (直线相关 y =0 6 2 + 0 73,r =0 83,P <0 0 1) ,而关闭Capnomac ultima地氟醚浓度测定 (忽略其存在 )后测定得的PETCO2 则和Cardiocap Ⅱ测定得的PETCO2 完全相关 ( y =1 16 χ - 4 1,r=0 97,P <0 0 1)。 结论 地氟醚干扰普通红外线分光测定仪对PETCO2 的测定 ,随着呼气末地氟醚浓度的升高 ,所测得的PET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氟醚 呼气末二氧化碳 浓度 红外分光吸收测定法 麻醉药
下载PDF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小儿麻醉中的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庄晓彪 连庆泉 +2 位作者 徐坚 陈小玲 占恭豪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4期294-295,共2页
目的 :探讨各年龄段小儿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和 Pa CO2 的相关性和其差值 (Pa- ETCO2 ) ,评价 PETCO2 是否能准确监测 Pa CO2 。方法 :80例小儿按体重分组 :A组 (≤ 5 kg)、B组 (6~ 10 kg)、C组(11~ 15 kg)和 D组 (16~ 2 5 ... 目的 :探讨各年龄段小儿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和 Pa CO2 的相关性和其差值 (Pa- ETCO2 ) ,评价 PETCO2 是否能准确监测 Pa CO2 。方法 :80例小儿按体重分组 :A组 (≤ 5 kg)、B组 (6~ 10 kg)、C组(11~ 15 kg)和 D组 (16~ 2 5 kg)。无重吸入回路通气 30 m in以上 ,做血气分析测 Pa CO2 ,同时用气管导管近端旁气流法测 PETCO2 计算 Pa- ETCO2 和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Pa- ETCO2 在 A、B、C、D组分别为 (1.0 3± 0 .5 2 )k Pa、(0 .72± 0 .40 ) k Pa、(0 .32± 0 .31) k Pa和 (0 .30± 0 .2 1) k Pa。体重 5 kg以上小儿 ,PETCO2 和 Pa CO2相关性良好 ,但 5 kg以下小儿相关性差。结论 :用无重吸入回路通气小儿 ,PETCO2 在体重 5 kg以上小儿可代表Pa CO2 ,而在 5 kg以下的婴儿和新生儿则不能准确反映 Pa CO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麻醉 手术中监测 儿童
下载PDF
全麻期间呼气末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6
作者 王保国 刘玉钦 +1 位作者 王恩真 王晓持 《天津医药》 CAS 1991年第7期409-411,共3页
本文对比观察21例神经外科病人50~60% N_2O-O_2-安(异)氟醚麻醉期间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_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的变化。结果表明麻醉前自主呼吸时或术毕自主呼吸恢复后 PaCO2 和 P_(ET)CO_2 的相关性明显高于麻醉期... 本文对比观察21例神经外科病人50~60% N_2O-O_2-安(异)氟醚麻醉期间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_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的变化。结果表明麻醉前自主呼吸时或术毕自主呼吸恢复后 PaCO2 和 P_(ET)CO_2 的相关性明显高于麻醉期间间歇正压通气时,潮气量对Pa_(-ET)CO_2 有一定的影响。结论:自主呼吸时 P_(ET)CO_2 能较正确地反映 PaCO_2;全麻控制呼吸期间以 P_(ET)CO_2 估测 PaCO_2 的准确性下降;采用 P_(ET)CO_2 和潮气量多元估测 PaCO_2 可提高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二氧化碳分压 动脉血
下载PDF
乙醇胺-醇无水吸收剂捕集CO_(2)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任恩泽 张宏宇 +2 位作者 梁力友 李兰励 金显杭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68-73,121,共7页
在碳捕集过程中,以乙醇胺(MEA)水溶液作为吸收剂的化学吸收法是捕集CO_(2)的重要手段。然而,MEA水溶液解吸能耗较高限制了其在碳捕集过程的产业化应用。研究者提出应用有机溶剂替代水形成无水吸收剂,减少蒸发消耗的能量,从而达到降低再... 在碳捕集过程中,以乙醇胺(MEA)水溶液作为吸收剂的化学吸收法是捕集CO_(2)的重要手段。然而,MEA水溶液解吸能耗较高限制了其在碳捕集过程的产业化应用。研究者提出应用有机溶剂替代水形成无水吸收剂,减少蒸发消耗的能量,从而达到降低再生能耗的目的。应用醇类替代水作为溶剂,开发了组成为MEA-醇的无水吸收剂。当醇类有机溶剂的极性经验参数ET(30)值大于50时,MEA-醇无水吸收剂吸收CO_(2)后为均相,反之溶液发生"液固"分相;对吸收CO_(2)后为均相的无水吸收剂进一步考察其吸收解吸性能,测定了其CO_(2)溶解度、循环处理量、CO_(2)吸收速率和反应热。结果表明,与MEA-水吸收剂相比,MEA-醇无水吸收剂具有较大的CO_(2)循环处理量和吸收速率,组成为MEA-正丙醇的无水吸收剂的CO_(2)循环处理量和初始CO_(2)吸收速率较MEA-水吸收剂分别提高了84.93%和101.67%,MEA-苯甲醇无水吸收剂吸收CO_(2)的反应热是MEA-水吸收剂的84.42%。综上,所研制的MEA-醇无水吸收剂较MEA-水吸收剂具有更优的吸收解吸性能,有望大幅降低CO_(2)捕集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化学吸收 无水吸收剂 乙醇胺 E_T(30)
下载PDF
3种兜兰属植物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18
作者 孙菲菲 杨一山 +4 位作者 秦惠珍 柴胜丰 付传明 蒋强 韦霄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155-162,共8页
通过研究硬叶兜兰(Paphiopedilum micranthum)、带叶兜兰(P.hirsutissimum)和长瓣兜兰(P.dianthum)3种兜兰属植物的光合特性,为其种质资源保育及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3种兜兰属植物为试验材料,... 通过研究硬叶兜兰(Paphiopedilum micranthum)、带叶兜兰(P.hirsutissimum)和长瓣兜兰(P.dianthum)3种兜兰属植物的光合特性,为其种质资源保育及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3种兜兰属植物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叶片的光响应曲线、CO_(2)响应曲线以及叶绿素含量,比较3种兜兰光合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硬叶兜兰、带叶兜兰和长瓣兜兰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分别为2.719μmol·m^(-2)·s^(-1)、1.836μmol·m^(-2)·s^(-1)、2.015μmol·m^(-2)·s^(-1),光饱和点(LSP)分别为578.74μmol·m^(-2)·s^(-1)、467.72μmol·m^(-2)·s^(-1)、481.25μmol·m^(-2)·s^(-1),光补偿点(LCP)均较低,分别为15.65μmol·m^(-2)·s^(-1)、12.79μmol·m^(-2)·s^(-1)、10.34μmol·m^(-2)·s^(-1),是典型的阴生植物。硬叶兜兰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CO_(2)饱和点(CSP)、羧化效率(CE)均显著高于长瓣兜兰和带叶兜兰(P<0.05),硬叶兜兰对CO_(2)的利用能力更强。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表现为硬叶兜兰(58.13)>长瓣兜兰(55.12)>带叶兜兰(51.88)。3种兜兰属植物的光合能力较弱,对光的利用范围狭窄,在引种栽培时应注意增加荫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兜兰属 光合特性 光响应曲线 CO_(2) 响应曲线 净光合速率 阴生植物
下载PDF
点阵式CO_(2)激光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外阴硬化萎缩性苔藓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勇 王瑞华 +1 位作者 郑秀芬 汤红峰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15期4-6,16,共4页
目的探讨点阵式CO_(2)激光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外阴硬化萎缩性苔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皮肤科门诊收治的12例外阴硬化萎缩性苔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点阵式CO_(2)激光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 目的探讨点阵式CO_(2)激光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外阴硬化萎缩性苔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皮肤科门诊收治的12例外阴硬化萎缩性苔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点阵式CO_(2)激光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前,12例患者表现为中、重度瘙痒,治疗后1个月,瘙痒明显缓解,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瘙痒评分逐渐下降,治疗后3个月,11例患者瘙痒完全消失,1例患者瘙痒由重度转为轻度。治疗前,5例患者表现为性交痛,治疗后3个月,3例患者性交痛完全消失,2例患者性交痛由重度转为轻度。治疗后6个月,9例患者表现为轻度白斑,3例患者表现为中度白斑;3例患者表现为轻度萎缩,9例患者萎缩症状显著改善。治疗前,8例患者皮损面积>外阴表面的60%,4例患者皮损面积占外阴表面的30%~60%;治疗后,12例患者的皮损面积显著缩小。治疗后1、3、6个月,患者的瘙痒、性交痛、白斑、萎缩、皮损面积评分及总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6个月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为疼痛、红肿。结论点阵式CO_(2)激光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外阴硬化萎缩性苔藓的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阵式CO_(2)激光 光动力疗法 外阴硬化萎缩性苔藓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暗紫贝母挥发油及其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嘉鑫 雷有庭 +2 位作者 韩鸿萍 许立秀 陈志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4期68-76,87,共10页
[目的]研究暗紫贝母超临界CO_(2)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测定.[方法]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暗紫贝母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结合NIST谱库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同时采用峰面积归一法对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目的]研究暗紫贝母超临界CO_(2)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测定.[方法]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暗紫贝母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结合NIST谱库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同时采用峰面积归一法对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GC-MS分析显示,从暗紫贝母挥发油中共分离得到39个组分,并鉴定其中32种成分,包括酯类化合物(26%)、醇类化合物(21%)、烷烃类化合物(20%),相对百分含量较高的有1-二十三醇(3.61%),七氟丁酸三十四烷基酯(3..59%)和反式-(2,3-二苯基环丙基)甲基苯基亚砜(3.24%)等.[结论]本研究完善了暗紫贝母挥发油的成分及其相关含量,为暗紫贝母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紫贝母 挥发油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