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ent impact study of automatic search function of the pacemaker atrial hysteresis on atrial arrhythmias
1
作者 Yongdong Li Zhiping Ge +1 位作者 Huihua Wen Anjie Xu 《Discussion of Clinical Cases》 2016年第4期14-17,共4页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cent influences of pacemaker with automatic search function of atrial hysteresis on atrial arrhythmias,and to evaluate it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Methods:Indentify ADx DDD 5286 implante...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cent influences of pacemaker with automatic search function of atrial hysteresis on atrial arrhythmias,and to evaluate it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Methods:Indentify ADx DDD 5286 implanted dual chamber pacemaker for sick sinus syndrome in 43 cases.Automatic search of atrial lag was not opened with after pacemaker implantation,and the pacemaker settings were kept.Follow-up program after 3 months,DDD mode with automatic search of atrial lag was opened,and this mode was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comparing the atrial pacing percentage and DCG atrial tachyarrhythmias of pacemaker implantation to opening atrium lag mode.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preoperative and operative 3 months later,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DCG)24 h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atrial premature beats(APB)and atrial tachycardia,atrial fibrillation(AF)array increased(p<.05);the cases of APB,atrial tachycardia and AF episodes were also increased(p<.05).Compared with the automatic search function in atrial hysteresis model opened with and not opened:atrial pacing percentage decreased[0.54(0.41,0.71)vs.0.82(0.65,0.93),p<.05];DCG 24 h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APB,AF episodes was reduced(p<.05).Conclusions:Automation search function in atrial hysteresis model can obviously reduce the proportion of atrial pacing,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trial arrhythmias;opened with automatic search function in atrial hysteresis model was safe and reli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cemaker artificial arrhythmiaS CARDIAC Automatic search Atrial delayed
下载PDF
希氏-浦肯野传导系统起搏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程琳 崔金金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541-545,共5页
心脏起搏器作为一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式,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应用和技术发展,其工作模式越来越符合正常心脏激动顺序及生理性传导。希氏-浦肯野传导系统起搏,包括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心脏自身传导系统,同步... 心脏起搏器作为一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式,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应用和技术发展,其工作模式越来越符合正常心脏激动顺序及生理性传导。希氏-浦肯野传导系统起搏,包括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心脏自身传导系统,同步起搏左右心室,避免了传统右室心尖部起搏带来的不良反应,是未来人工心脏起搏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本文就希氏-浦肯野传导系统起搏的研究进展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脏传导系统
下载PDF
影响埋藏式单腔心脏起搏器寿命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平 王苏加 +2 位作者 潘秀荣 王可福 张运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4年第5期558-560,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人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穴pacemaker熏PM雪寿命的相关因素,为PM的合理设计和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随访调查了327例患者正在使用的16种不同品牌的单腔PM,根据各起搏参数的不同水平分组,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M的平均... 目的:探讨影响人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穴pacemaker熏PM雪寿命的相关因素,为PM的合理设计和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随访调查了327例患者正在使用的16种不同品牌的单腔PM,根据各起搏参数的不同水平分组,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M的平均使用寿命为99.27月。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患者基础心率、电池容量、起搏电压、起搏频率、阻抗、阈值、脉宽和感知电流对PM的寿命均有影响穴P<0.05雪。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感知电流穴P<0.0001雪、起搏电压穴P<0.01雪、阈值穴P<0.03雪为预测PM寿命的重要指标。结论:感知电流、起搏电压和阈值是影响单腔PM寿命最重要的因素,患者基础心率、电池容量、起搏频率、阻抗和脉宽对单腔PM使用寿命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律失常 寿命
下载PDF
高龄老年人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唐海沁 张勇 +6 位作者 李结华 徐迎春 陈曙光 柯道正 陈洁霞 刘先进 孙彤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6-7,共2页
目的分析高龄老年人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的临床特点及并发症治疗。方法12例高龄老年患者,年龄80~96岁。心律失常类型分别为快-慢综合征6例,Ⅱ度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4例,窦性停搏2例。安置起搏器类型:DDDR 1例,DDD 5例,VVIR 4例,... 目的分析高龄老年人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的临床特点及并发症治疗。方法12例高龄老年患者,年龄80~96岁。心律失常类型分别为快-慢综合征6例,Ⅱ度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4例,窦性停搏2例。安置起搏器类型:DDDR 1例,DDD 5例,VVIR 4例,VVI 2例。结果(1)高龄老年患者心内膜阻抗增高。12例高龄老年患者心内膜阻抗870~1460Ω。(2)3例85岁以上高龄老年患者术后1周后活动上肢导致起搏器囊袋内出血皮下血肿,发现后局部压迫和上肢制动,均自行吸收痊愈。(3)4例发生术中恶性心律失常。结论高龄老年人由于生理性衰老变化,在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的过程中及术后易发生手术并发症,临床治疗中应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律失常 老年人 80以上
下载PDF
不同类型起搏模式对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周贤惠 汤宝鹏 +6 位作者 马建华 赵阳 韩瑞梅 李晋新 马依彤 匡政宇 张燕一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起搏模式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方法将以心动过缓为主的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298例,择期置入心房按需型起搏(AAI,31例)、心室按需型起搏(VVI,35例)、房室全能型起搏(DDD,126例)和房室全...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起搏模式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方法将以心动过缓为主的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298例,择期置入心房按需型起搏(AAI,31例)、心室按需型起搏(VVI,35例)、房室全能型起搏(DDD,126例)和房室全能型频率应答起搏(DDDR,106例)模式的起搏器。起搏器置入即刻及随后每6个月进行定期随访,采用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进行动态ECG、症状限制性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测定。结果298例患者起搏器置入后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总评分较置入前提高(P<0.05)。AAI和DDDR模式下,起搏器置入后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总评分较置入前提高(P<0.05);DDD和VVI模式下,起搏器置入后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总评分较置入前有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起搏器可以改善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脏起搏器 人工 生活质量 随访研究
下载PDF
实时三维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室收缩同步性和收缩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谭静 俞杉 +3 位作者 吴强 安亚平 郭再雄 卜婕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8-211,共4页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经胸超声心动图(RT-3D-TTE)评价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左室收缩同步性和收缩功能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65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采用掷硬币随机法分为RVOT间隔起搏组35例,RVA起搏组30例。于起搏器...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经胸超声心动图(RT-3D-TTE)评价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左室收缩同步性和收缩功能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65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采用掷硬币随机法分为RVOT间隔起搏组35例,RVA起搏组30例。于起搏器植入术前当天、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分别行RT-3D-TTE检查并采集三维全容积图像,用Qlab软件测量左室16节段的最小容积点距离心电图QRS起始点平均时间的标准差(Tmsv16-SD)和最大时间差(Tmsv16-Dif)。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RVOT组和RVA组术前当天Tmsv16-SD、Tmsv16-Dif、LVEDD和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Tmsv16-SD、Tmsv16-Dif均较术前增大(P<0.05);RVOT组术后LVEDD和LVEF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组术后6个月、12个月LVEDD较术前增大,LVEF减小(P<0.05)。两组间术后1个月、3个月Tmsv16-SD、Tmsv16-Dif、LVEDD和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VOT组术后6个月、12个月Tmsv16-SD、Tmsv16-Dif、LVEDD较RVA组小;LVEF较RVA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OT和RVA起搏均可引起心脏收缩不同步,对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有一定影响。RVOT间隔部起搏较RVA起搏对左室同步性的影响小,是较好的右室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性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三维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室功能
下载PDF
83例起搏器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李育红 李洁 +1 位作者 齐书英 梅静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0年第2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在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后随访的意义。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对83例置入心脏心脏起搏器患者进行分析,并与常规心电图进行比较,判断起搏器起搏、感知状况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分析起搏器与自身心律相互作用...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在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后随访的意义。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对83例置入心脏心脏起搏器患者进行分析,并与常规心电图进行比较,判断起搏器起搏、感知状况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分析起搏器与自身心律相互作用的心电图改变。结果 DCG检测出起搏器功能障碍14例,检出率为16.9%,常规心电图检出起搏器功能障碍4例,检出率为4.8%,两者检出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DCG检出与起搏器无关自身心律失常55例,与起搏器相关性心律失常5例,发现伪融合波15例。结论 DCG起搏器功能障碍检出率高,可为起搏器置入后临床随访提供准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律失常 心性 出院后医疗
下载PDF
起搏器介导性快速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陈郧 赵文成 +1 位作者 卢小伟 马珍珍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449-452,共4页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DCG)对于不同部位起搏器介导性快速心律失常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月到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起搏器植入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心室电极放置部位,患者被分为右心室间隔(RVS)起搏组(RVS组,43例)...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DCG)对于不同部位起搏器介导性快速心律失常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月到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起搏器植入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心室电极放置部位,患者被分为右心室间隔(RVS)起搏组(RVS组,43例)和右心室心尖(RVA)起搏组(RVA组,43例),记录两组的起搏参数,同时采用24hDCG记录Tp-Te间期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起搏器植入术,成功固定于RVS部位或RVA部位,两组的起搏阈值、阻抗、R波幅度等对比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RVA组比较,RVS组的V3导联Tp-Te间期[(102.78±19.24)ms比(94.39±18.56)ms]、V4导联Tp-Te间期[(96.39±13.11)ms比(85.87±14.59)ms]显著缩短(P均=0.001),而两组的V2导联Tp-Te间期差异无显著性(P=0.509)。两组的窦性停搏,II°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房早、短阵房速,以及室性早搏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24h动态心电图显示与右心室心尖起搏比较,右心室间隔起搏组的Tp-Te间期显著缩短,可能更好地保护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律失常 心性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下载PDF
双腔起搏器房室间期自动搜索功能对右心室起搏比例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航 戴振林 +3 位作者 胡作英 段宝祥 陈绍良 刘志忠 《临床荟萃》 CAS 2009年第13期1126-1129,共4页
目的比较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房室(AV)间期自动搜索功能(SearchAV)打开与固定长AV间期起搏,对右心室起搏比例的影响。方法入选6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间歇性Ⅱ度或Ⅲ度AV传导阻滞患者,均安装双腔起搏器。程控首先关闭SearchAV功能,固定... 目的比较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房室(AV)间期自动搜索功能(SearchAV)打开与固定长AV间期起搏,对右心室起搏比例的影响。方法入选6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间歇性Ⅱ度或Ⅲ度AV传导阻滞患者,均安装双腔起搏器。程控首先关闭SearchAV功能,固定长AV间期(起搏房室间期220ms,感知房室间期200ms)起搏3个月,后程控打开SearchAV3个月,自身对照,比较其心房起搏比例、心室起搏比例及高频心房事件次数。再根据患者是否1∶1房室传导分为2个亚组,自身对照分别比较其心房起搏比例、心室起搏比例及高频心房时间次数。结果58例患者完成随访,固定长AV间期起搏时比SearchAV(+)自动搜索功能打开时的心室起搏比例、高频心房事件次数都高,分别为(70.5±12.4)%vs(22.4±8.3)%,(86±16)次vs(31±11)次(P=0.007,P=0.006);而心房起搏比例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1房室传导组(33例)及非1∶1房室传导组(25例)两亚组比较中,均得出相同结果。结论SearchAV功能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右心室起搏,减少高频心房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脏起搏 人工 心脏起搏器 人工
下载PDF
心房主动固定电极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作英 戴振林 +2 位作者 张航 肖平喜 段宝祥 《临床荟萃》 CAS 2010年第22期1943-1945,1948,共4页
目的探讨永久人工心脏双腔起搏器的心房起搏使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连续植入永久人工心脏双腔起搏器232例患者,根据心房电极导线的选择分两组,心房主动固定电极组114例,心房被动固定电极组11... 目的探讨永久人工心脏双腔起搏器的心房起搏使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连续植入永久人工心脏双腔起搏器232例患者,根据心房电极导线的选择分两组,心房主动固定电极组114例,心房被动固定电极组118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即刻、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心房起搏电极相关的基本参数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主动固定电极组起搏器阈值高于被动固定电极组,主动电极组术后即刻(0.96±0.27)V、术后1周(0.70±0.26)V、术后1个月(0.57±0.20)V,被动电极组术后即刻(0.45±0.19)V、术后1周(0.53±0.26)V、术后1个月(0.49±0.21)V。主动电极组感知术后即刻(2.98±0.14)mV、术后1周(2.96±0.15)mV、术后1个月(2.86±0.60)mV,被动电极组感知术后即刻(3.35±0.71)mV、术后1周(3.38±0.62)mV、术后1个月(3.41±0.80)mV。主动电极组阻抗术后即刻(528.2±11.6)Ω、术后1周(0.70±0.26)Ω、术后1个月(0.57±0.20)Ω,被动电极组阻抗术后即刻(0.45±0.19)Ω、术后1周(0.53±0.26)Ω、术后1个月(0.49±0.21)Ω。两组阈值、感知及阻抗在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这些数值均在起搏器植入术要求的范围。而两组分别发生轻度脑梗死各1例,囊袋出血各2例。主动电极组发生心包积液2例。结论结论心房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导线的起搏基本参数与传统的被动固定电极导线不同,但是在起搏器植入术要求的范围、并发症无增加,所以其可被有效和安全地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房 心电描记术
下载PDF
永久心脏起搏器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江荣炎 蒋爱清 +1 位作者 吴桥 汪慧敏 《淮海医药》 CAS 2010年第4期297-298,共2页
目的总结和分析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情况,旨在减少相关并发症,提高起搏器功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患者资料,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处理方法和结果。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14.3%,其中囊袋血肿5例,起搏器综... 目的总结和分析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情况,旨在减少相关并发症,提高起搏器功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患者资料,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处理方法和结果。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14.3%,其中囊袋血肿5例,起搏器综合征2例,电极脱位1例。结论起搏器术后并发症是影响疗效的主要问题,加强术前预防、选择生理性起搏、术中规范操作、术后观察随访,可将并发症减少到最低限度,使之发挥最佳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并发症 生理性起搏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晔 国建萍 +3 位作者 单兆亮 郭红阳 官媛 王玉堂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6-268,共3页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心衰患者23例,其中13例窦性心律患者及4例房颤患者(房颤CRT患者)接受双心室起搏治疗,另6例房颤患者(药物治疗患者)继续服用抗心...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心衰患者23例,其中13例窦性心律患者及4例房颤患者(房颤CRT患者)接受双心室起搏治疗,另6例房颤患者(药物治疗患者)继续服用抗心衰药物治疗。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心功能分级(NYHA),6 min步行距离,超声心动图测定各房室腔内径大小、LVEF、二尖瓣反流以及速度向量成像超声评价同步性参数的变化。结果 17例患者三腔起搏器置入术均取得成功。术后3个月随访,房颤CRT患者心功能分级[(3.00±0.00)级vs(2.25±0.50)级]、左心房内径[(52.75±3.50)mm vs (45.25±3.50)mm,P<0.05]、LVEF[(36.25±4.79)% vs (42.00±5.16)%]及二尖瓣反流(3.25±0.50 vs 1.50±0.58,P<0.01)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速度向量成像超声结果显示,室内不同步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与药物治疗患者比较,房颤CRT患者LVEF、左心房内径、二尖瓣反流明显改善。结论对于慢性心衰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在有效控制心室率的基础上行CRT明显优于药物保守治疗,与窦性心律患者一样可以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心房颤动 心脏起搏器 人工 抗心律失常药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下载PDF
无导线起搏器:心脏起搏的新时代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慧 李云燕 栾颖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231-233,共3页
心脏起搏器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治疗手段,而传统的有导线心脏起搏器有诸多缺点。目前开发的无导线起搏器(LCP)有两个主要目的,即减少导线相关并发症和避免与放置相关的手术瘢痕。本文回顾近年来LCP相关研究,探讨目前正在研究的不同LC... 心脏起搏器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治疗手段,而传统的有导线心脏起搏器有诸多缺点。目前开发的无导线起搏器(LCP)有两个主要目的,即减少导线相关并发症和避免与放置相关的手术瘢痕。本文回顾近年来LCP相关研究,探讨目前正在研究的不同LCP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律失常 研究
下载PDF
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2
14
作者 林智海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321-324,共4页
目的:观察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缓慢性心律失常且行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随访6个月,以Karolinska调查问卷评价症状积分,观察其症状积分、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目的:观察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缓慢性心律失常且行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随访6个月,以Karolinska调查问卷评价症状积分,观察其症状积分、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与植入前比较,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后,患者气短乏力[(7.20±5.50)分比(15.00±4.30)分]、头晕[(3.45±2.20)分比(7.80±1.40)分]、心悸[(4.43±1.80)分比(11.00±1.00)分]和胸痛[(13.25±4.00)分比(20.00±3.00)分]等症状积分显著提高(P均<0.05);3个月时心功能[心输出量:(4.12±1.00)L/min比(6.90±3.00)L/min,左室射血分数:(29.80±4.00)%比(38.00±3.00)%,心脏指数(3.20±0.81)L·min-1·m-1比(4.31±0.45)L·min-1·m-1]等各项指标明显改善(P均<0.01),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及总分[(12.50±1.00)分比(20.50±2.20)分]显著提高(P均<0.01),并持续到术后6个月。结论:双腔心脏起搏器能明显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者症状、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律失常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起搏器相关心律失常识别和处理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邦宁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10-13,共4页
起搏器属于一类与心律诊断与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植入电子装置(CIED),包括单双腔(VVI、DDD)、除颤起搏器(ICD)、双心室同步装置(CRT-D)等。随着起搏器的种类和功能的不断增多,往往起搏器相应故障和参数设置不当可导致相关的心律失常,准确... 起搏器属于一类与心律诊断与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植入电子装置(CIED),包括单双腔(VVI、DDD)、除颤起搏器(ICD)、双心室同步装置(CRT-D)等。随着起搏器的种类和功能的不断增多,往往起搏器相应故障和参数设置不当可导致相关的心律失常,准确识别和处理此类心律失常是起搏器术后随访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讲述常见的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的识别和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脏起搏器 人工 设备失效 鉴别
下载PDF
心脏起搏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范秋萍 张会芹 +1 位作者 陈长英 范郑周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 :探讨心脏起搏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为控制其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 2 44例重症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 16个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发生术后切口感染 46例 ,感染率 18 44 %。单因素分析发现本次住院患... 目的 :探讨心脏起搏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为控制其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 2 44例重症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 16个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发生术后切口感染 46例 ,感染率 18 44 %。单因素分析发现本次住院患者接受手术次数、消毒措施、植入方式、预防用抗生素及易感因素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有显著的联系 ,又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了 5个相互独立的与术后切口感染有显著联系的因素 :年龄、性别、预防用抗生素、术中切口抗生素冲洗和消毒措施 ,其中年龄小于 40岁、男性患者、预防用抗生素种类多是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术中切口抗生素冲洗、消毒措施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心脏起搏术后切口感染给患者增加了不应有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加强对患者的医护管理 ,特别是具有感染危险因素的患者 ,采取有效的消毒灭菌措施 ,术中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及止血 ,实施切口抗生素冲洗 ,术后严密观察切口愈合情况 ,合理应用抗生素并施之精心护理 ,对降低心脏起搏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脏起搏 切口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床旁体表心电图引导心脏起搏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 被引量:4
17
作者 付生弟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415-417,共3页
目的:探讨床旁体表心电图引导心脏起搏与介入室内X线引导心脏起搏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收集2005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因严重的心动过缓等原因所致心律失常患者2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床旁心脏临时起搏器置入者166例... 目的:探讨床旁体表心电图引导心脏起搏与介入室内X线引导心脏起搏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收集2005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因严重的心动过缓等原因所致心律失常患者2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床旁心脏临时起搏器置入者166例作为床旁心电引导组,在介入室内X线引导下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患者64例作为介入室引导组。对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持续心电监护,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起搏效果、操作时间、起搏阈值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与介入室引导组比较,床旁心电引导组即刻心脏起搏成功率显著升高(87.5%比100%),P<0.01。床旁心电引导组和介入室引导组的操作时间[(8.5±1.4)min比(8.2±1.1)min]和起搏阈值[(0.85±0.26)V比(0.83±0.29)V]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床旁体表心电引导心脏起搏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律失常 窦性 锁骨下静脉
下载PDF
长期低能量安全起搏与起搏器的使用寿命观察
18
作者 王苏加 徐冬玲 +2 位作者 王可富 潘秀荣 李琛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2年第4期348-349,共2页
目的 :观察低能量起搏的安全性及对心脏起搏器使用寿命的影响。方法 :对 1 0 6例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在术后 3个月进行起搏阈值测试 ,并将起搏器输出电压降为实测起搏阈值的 2倍 ,在 5~ 1 0年的随访期间观察起搏器的工作状态。结果 :... 目的 :观察低能量起搏的安全性及对心脏起搏器使用寿命的影响。方法 :对 1 0 6例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在术后 3个月进行起搏阈值测试 ,并将起搏器输出电压降为实测起搏阈值的 2倍 ,在 5~ 1 0年的随访期间观察起搏器的工作状态。结果 :术后 3个月与术后 1年比较电极的起搏阈值无差别。随访期间 ,1 0 4例(98.1 1 % )起搏器安全起搏。结论 :长期低能量起搏方法安全有效 ,可节省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阈值 人工起搏器 心律失常
下载PDF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在感知R波抑制型起搏器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19
作者 杨剑峰 张鸿举 梁毅 《临床荟萃》 CAS 2011年第13期1105-1107,1110,共4页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在心室起搏心室感知R波抑制型(VVI)起搏器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入选91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对照组44例。观察组术后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75~150 mg/d;对照组未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随访6个月均检测血浆...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在心室起搏心室感知R波抑制型(VVI)起搏器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入选91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对照组44例。观察组术后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75~150 mg/d;对照组未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随访6个月均检测血浆脑利钠肽(BNP),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监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右心室内径(RVD),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服药后6个月LVEDD、LVESD、RVD和BNP均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LVEDD(49.21±7.21)mm vs(46.75±8.05)mm,LVESD(30.31±7.26)mm vs(28.65±6.97)mm,RVD(20.57±1.23)mm vs(18.15±1.16)mm,BNP(232.4±23.36)ng/L vs(168.7±21.65)ng/L,LVEF有明显增高,LVEF(44.85±5.95)%vs(49.67±6.72)%(P〈0.05或〈0.01);对照组患者随访6个月后LVEDD、LVESD、RVD和BNP均比治疗前升高,LVEDD(50.12±7.52)mm vs(53.46±8.15)mm,LVESD(29.72±7.63)mm vs(32.69±8.05)mm,RVD(19.86±1.62)mm vs(20.25±1.87)mm,BNP(230.5±21.85)ng/L vs(250.6±25.65)ng/L,LVEF有明显降低,LVEF(45.25±6.35)%vs(42.35±4.95)%(P〈0.05),治疗后两组LVEDD、LVESD、LVEF、RVD和BN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VVI起搏器植入后常规应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不失为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病情及预后十分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脏起搏器 人工 抗高血压药
下载PDF
双腔起搏器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在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中的评价
20
作者 吴印生 章杨龙 +1 位作者 王梦洪 吴友平 《江西医药》 CAS 2000年第3期129-130,共2页
目的 评价双腔起搏器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的可靠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6例患者 ,男 5例 ,女 1例 ,平均年龄 78岁。因病窦及房室阻滞植入带有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 (AMS)的双腔起搏器。患者植入起搏器后 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6... 目的 评价双腔起搏器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的可靠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6例患者 ,男 5例 ,女 1例 ,平均年龄 78岁。因病窦及房室阻滞植入带有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 (AMS)的双腔起搏器。患者植入起搏器后 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6例患者中有 4例发生了 6 4次阵发性心房纤颤 ,持续时间 5min~ 3h不等 ,每次心房颤动起搏器均启动了AMS ,2例未发生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未启动AMS。结论 双腔起搏器AMS功能工作可靠 ,对于伴有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 ,因应用带AMS功能的双腔起搏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心律失常 双腔起搏器 自动工作方式转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