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61~2020年中国区域不同等级降水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成因
1
作者 薛媛 杨庆 +1 位作者 马柱国 李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9-644,共26页
已有的研究表明,增暖背景下全球降水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弱降水总体呈减小趋势,而强降水在一些区域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但在区域尺度上不同等级强度降水的变化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中国838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研究了1961~2020年来... 已有的研究表明,增暖背景下全球降水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弱降水总体呈减小趋势,而强降水在一些区域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但在区域尺度上不同等级强度降水的变化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中国838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研究了1961~2020年来中国弱降水、中等强度降水和极端降水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年代际分量与年代际海温振荡型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中国不同等级降水变化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弱降水仅在西北西部和青藏高原地区以增加为主,在华南和西南地区以显著减少为主;中等强度降水在西南地区东部以显著减少为主,在其余地区以增长为主;强降水在大部分地区呈现增长趋势,仅在京津冀和重庆部分地区呈现减少趋势。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弱降水量(日数)对总降水的贡献率以减少为主,中等强度降水日数、强降水量(日数)的贡献率以显著增长为主,各区域强降水贡献率与中等强度降水和弱降水贡献率呈相反的年代际变化。其中,弱降水日数和中等强度降水日数的变化主导了总降水日数的变化,中等强度降水量和强降水量的变化主导了总降水量的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年代际尺度上,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不同等级降水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的相关系数随等级增大而趋于负值,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的相关系数则随等级增大而趋于正值。各区域不同等级降水与PDO/AMO相关关系的年代际突变主要发生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等级 贡献率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
下载PDF
PDO对夏季江淮地区雨量与太平洋海温年际相关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杨秋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3-50,共8页
研究了在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不同位相中夏季江淮地区降水与太平洋海温年际相关空间分布的差异,讨论了产生这种变化的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PDO冷暖位相中夏季江淮地区降水量与太平洋海温年际耦合振荡周期和强度均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了在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不同位相中夏季江淮地区降水与太平洋海温年际相关空间分布的差异,讨论了产生这种变化的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PDO冷暖位相中夏季江淮地区降水量与太平洋海温年际耦合振荡周期和强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DO冷位相中,夏季江淮地区降水与前期冬季西南太平洋和同期夏季黑潮区海温在7~8a时间尺度上的耦合最显著;而在PDO暖位相中,与这些地区海温呈现极显著的准2a耦合振荡,并且与同期夏季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温的准2a耦合振荡也迅速加强。西太平洋地区海温的耦合振荡作用区域是时间稳定的,而东太平洋地区海温的耦合振荡作用区域存在时变性。因此,PDO对夏季江淮地区降水和太平洋海温年际耦合振荡的强度和周期的年代际变化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雨量 太平洋海温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年际耦合振荡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冬季蒙古高压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年际尺度关系 被引量:24
3
作者 李崇银 王力群 顾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3-200,共8页
蒙古高压和北太平洋海区的气压差被认为是造成东亚冬季风及其变化的重要原因,而过去有关的研究以其年代际时间尺度为多,本文的研究揭示了冬季蒙古高压和北太平洋海温异常(SSTA)在年际时间尺度上的相互关系。冬季蒙古高压的活动与太平洋... 蒙古高压和北太平洋海区的气压差被认为是造成东亚冬季风及其变化的重要原因,而过去有关的研究以其年代际时间尺度为多,本文的研究揭示了冬季蒙古高压和北太平洋海温异常(SSTA)在年际时间尺度上的相互关系。冬季蒙古高压的活动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之间在年际时间尺度上也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冬季的强(弱)蒙古冷高压活动往往对应着北太平洋PDO的负(正)位相;这种年际时间尺度的负相关存在着年代际变化,它基本上出现在年代际尺度相关不明显的时期。分析还表明从东北太平洋到热带西太平洋存在一条冬季蒙古高压指数与海温间的高相关带,它的位置和形势与过去所研究的年代际通道(IP)十分一致,而且从前春到同期冬季的海温都与蒙古冷高压有显著的相关,表明亚洲大陆和北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的一定特征,我们称其为北太平洋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桥(SAIB)"。同时也可以看到,SAIB所显示的最大相关区有季节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年际海气相互作用的季节性变化特征;PDO和SAIB区域的海温变化,尤其是前期(特别是夏季)SAIB区的正海温异常可能对东亚冬季风(蒙古冷高压)的加强活动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高压 北太平洋海温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 年代际通道(IP)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89
4
作者 丁一汇 柳艳菊 +6 位作者 梁苏洁 马晓青 张颖娴 司东 梁萍 宋亚芳 张锦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35-852,共18页
对近年来中外关于东亚冬季风(EAWM)年代际变化问题研究进展做了回顾和评述,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1)东亚冬季风明显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冬季气温经历了一次冷期(从20世纪50年代延续到80年代初中期),一... 对近年来中外关于东亚冬季风(EAWM)年代际变化问题研究进展做了回顾和评述,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1)东亚冬季风明显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冬季气温经历了一次冷期(从20世纪50年代延续到80年代初中期),一次暖期(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后期延续到21世纪初)和近10-15年(约从1998年开始)出现的气候变暖趋缓期(也称气候变暖停顿期)。(2)东亚冬季风主要表现出强-弱-强3阶段的特征,即从1950年到1986/1987年,明显偏强;从1986/1987年冬季开始,东亚冬季风减弱;约2005年之后,东亚冬季风开始由弱转强。与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相对应,东亚冬季大气环流以及中国冬季气温和寒潮都表现出一致的年代际变化。(3)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和太平洋海表温度(SST)的区域模态变化密切相关。当北半球环状模/北极涛动(NAM/A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处于负(正)位相,东亚冬季风偏强(弱),中国冬季气温偏低(高)。此外,北大西洋年代尺度振荡(AMO)对东亚冬季风也有重要影响,在AMO负位相时,对应东亚冷期(强冬季风),正位相对应暖期(弱冬季风)。因而海洋的年代际变化是造成东亚冬季风气候脉动的主要自然原因,而全球气候变暖对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也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年代际变化 北极涛动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全球气候变化
下载PDF
全球海洋环流模式中上层海洋对表面强迫的响应和调整 Ⅱ.年代际变率 被引量:7
5
作者 容新尧 杨修群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31,共12页
利用一个较高分辨率的全球海洋环流模式在COADS1945~1993年逐月平均资料的强迫下对海温和环流场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北太平洋海温和环流场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同时诊断了197677年代际跃变过程中海温场变化的机制.模式模拟出了北太平洋海温... 利用一个较高分辨率的全球海洋环流模式在COADS1945~1993年逐月平均资料的强迫下对海温和环流场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北太平洋海温和环流场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同时诊断了197677年代际跃变过程中海温场变化的机制.模式模拟出了北太平洋海温年代际异常的主要模态以及197677年跃变前后的演变特征,模拟的北太平洋中部、加州沿岸和KOE区的海温异常的强度和演变趋势均和观测比较一致;同时,模式重现了分别始于20世纪70和80年代的中纬度海温异常信号沿等密度面向低纬地区的两次潜沉过程.在表层,流场的异常主要表现为与风应力异常基本符合Ekman关系的一个异常海洋涡旋,而整个上层海洋平均的流场异常则表现为两个海洋涡旋的异常,其中副热带海洋涡旋的异常的强度要显著于副极地海洋涡旋的异常,而副极地海洋涡旋异常出现的时间比副热带海洋涡旋晚3a左右的时间.对197677年前后3个区域上层海温各贡献项的诊断结果表明,北太平洋中部变冷主要是水平平流和热通量异常贡献的结果;而加州沿岸变暖主要归因于热通量的贡献;在KOE区,垂直平流、热通量和水平平流三者都起了重要作用,其中水平平流异常对这一区域海温年代际跃变出现的时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年代际变率 pdo 海洋环流模式
下载PDF
索马里急流与南亚高压年代际变化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4
6
作者 石文静 肖子牛 孙杭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61-577,共17页
索马里急流是北半球夏季最为强盛的越赤道气流,南亚高压则是出现在对流层高层、平流层低层最大最稳定的反气旋环流系统,基于近60年NECP/NCAR再分析资料,本文研究了年代际尺度上夏季索马里急流与南亚高压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年代际尺度... 索马里急流是北半球夏季最为强盛的越赤道气流,南亚高压则是出现在对流层高层、平流层低层最大最稳定的反气旋环流系统,基于近60年NECP/NCAR再分析资料,本文研究了年代际尺度上夏季索马里急流与南亚高压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年代际尺度上,索马里急流与南亚高压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索马里急流偏弱(强)时,夏季南亚高压偏弱西退(偏强东进)。对不同年代际背景下南亚高压东西部的经向垂直环流的分析发现,当索马里急流处于偏弱位相时,南亚高压西半部(20°~70°E)经向垂直环流偏强,而其东半部(75°~120°E)经向垂直环流减弱;反之亦然。南亚高压南北两侧的纬向垂直环流的变化也有差异,索马里急流偏弱(强)时,北部南亚高压(27.5°~35°N)的青藏高原上空纬向垂直环流显著减弱(增强),而南部南亚高压(20°~27.5°N)的伊朗高原上空纬向垂直环流减弱(增强)明显。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年代际尺度上索马里急流与南亚高压的联系受到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年代际变化的调制。PDO正负位相的转折,首先改变了对流层高层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强弱变化,从而使得位于其南部的南亚高压强度和热带东风急流发生相应的改变,热带东风急流的变化又通过热带印度洋上空的局地纬向垂直环流将异常信号传递到对流低层,改变热带地区索马里急流的强弱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马里急流强度 南亚高压 年代际变化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纬向东风
下载PDF
FGOALS模式4个版本太平洋年代际气候变率模拟的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张雅乐 俞永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6-190,共15页
本文选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发展的全球海洋—大气—陆面气候系统模式(FGOALS)的4个版本g2.0、s2.0、g1.1和g1,利用模式的长时间积分结果,结合观测、再分析资料比较、评... 本文选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发展的全球海洋—大气—陆面气候系统模式(FGOALS)的4个版本g2.0、s2.0、g1.1和g1,利用模式的长时间积分结果,结合观测、再分析资料比较、评估模式对太平洋年代际变率的模拟能力,并通过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海洋动力过程分析,探讨了模式中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形成机制。研究发现,FGOALS模式g2.0和s2.0版本对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IPO)的模拟能力优于g1.1和g1。模式中太平洋年代际变率的正反馈过程与Bjerknes(1969)提出的海气相互作用正反馈机制有关,其负反馈则主要与海洋内部动力过程有关。太平洋异常经向热量输送将热带与中纬度海洋联系在一起,可以抑制正反馈作用,但无法使得年代际振荡变化位相发生反转;FGOALS模式中,热带海表温度(SST)暖距平信号通过大气桥影响热带外大气环流,在海气作用下,热带与热带外海洋次表层分别以Kelvin波和Rossby波的形式传播,使得冷暖位相反转,4个版本均能再现这种负反馈机制。但不同版本Rossby波所处的纬度不同,太平洋SST异常年代际变化信号最明显的范围越宽,则由此激发的Rossby波便更为偏北,纬度越高Rossby波西传的时间也越长,PDO/IPO的周期与其SST异常的经向尺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系统模式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IPO) 海气相互作用 FGOALS(Flexible Global Ocean–Atmosphere–Land System Model)
下载PDF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对中国冬季最低气温年代际变化的贡献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岱 孙银川 游庆龙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0-77,共8页
基于1961-2013年中国台站的均一化气温数据、NOAA月平均海温资料和CMIP5气候模式数据,利用气候统计手段,定量分析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对中国冬季最低气温年代际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PDO的年代际序列与年代际滤波后的最低气温场在全... 基于1961-2013年中国台站的均一化气温数据、NOAA月平均海温资料和CMIP5气候模式数据,利用气候统计手段,定量分析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对中国冬季最低气温年代际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PDO的年代际序列与年代际滤波后的最低气温场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呈显著正相关,即PDO负位相时中国冬季最低气温偏低,反之偏高。2006年后中国冬季最低气温变暖减缓,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变率起到的降温作用,而自然变率又主要由PDO起主导作用,约占自然变率贡献的40%左右。PDO对温度的贡献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在变暖减缓期对升温有明显的负贡献,且负贡献逐渐增大至超过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区域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 最低气温 年代际变化 贡献
下载PDF
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盐度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胡睿坤 边志刚 +3 位作者 刘子洲 刘聪 翟方国 顾艳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21,共13页
副热带模态水(Subtropical Mode Water;STMW)在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全球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研究了北太平洋STMW核心层盐度(Core Layer Salinity;CLS)的年代际变化及其物理机制。结果表明,CLS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其空... 副热带模态水(Subtropical Mode Water;STMW)在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全球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研究了北太平洋STMW核心层盐度(Core Layer Salinity;CLS)的年代际变化及其物理机制。结果表明,CLS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其空间分布则与背景流场分布特征有关。侵蚀区CLS滞后生成区CLS约1~2年,这主要是海流平流输运引起的。生成区内,STMW的季节循环一般可分为生成期(12-4月)、隔离期(5-6月)和侵蚀期(7-11月),生成期混合层盐度(Mixed Layer Salinity;MLS)决定着隔离期和侵蚀期的CLS,而MLS年代际变化则主要由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存在负相关性的海表面淡水通量的变化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太平洋年代际涛动 副热带模态水 年代际变化 季节循环 淡水通量 背景流场 气候变化
下载PDF
Interdecadal Change of the Northward Jump Time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被引量:2
10
作者 叶天舒 申茜 +2 位作者 王阔 张志森 赵俊虎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5年第1期59-71,共13页
In this paper, the northward jump time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PSH) is defined and analyzed on the interdecadal timesca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global warming, significant interdecadal change... In this paper, the northward jump time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PSH) is defined and analyzed on the interdecadal timesca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global warming, significant interdecadal changes have occurred in the time of the WPSH northward jumps. From 1951 to 2012, the time of the first northward jump of WPSH has changed from "continuously early" to "continuously late", with the transition occurring in 1980. The time of the second northward jump of WPSH shows a similar change, with the transition occurring in 1978. In this study, we offer a new perspective by using the time of the northward jump of WPSH to explain the eastern China summer rainfall pattern change from "north-abundant-southbelow-average" to "south-abundant-north-below-average" at the end of the 1970 s. The interdecadal change in the time of the northward jump of WPSH corresponds not only with the summer rainfall pattern, but also with 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 The WPSH northward jump time corresponding to the cold(warm) phase of the PDO is early(late). Although the PDO and the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both greatly influence the time of the two northward jumps of WPSH, the PDO's effect is noticed before the ENSO's by approximately 1–2 months. After excluding the ENSO influence, we derive composite vertic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for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PDO.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cold(warm)phase of the PDO,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at 200, 500, and 850 h Pa all contribute to an earlier(later)northward jump of the WP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ward jump of WPSH interdecadal change summer precipitation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