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dh基因家族序列的牡丹组(Sect.MoutanDC.)种间关系 被引量:38
1
作者 林启冰 周志钦 +2 位作者 赵宣 潘开玉 洪德元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27-632,共6页
测定了牡丹组 7个种 10个野生居群共 10份样品的全部Adh1A、Adh1B和Adh2基因序列。结合前人已报道的牡丹野生种的Adh基因序列 ,以芍药组 (Sect .Paeonia)和北美芍药组 (Sect.Oneapia)的种作外类群 ,用PAUP (4 0b 4a)计算机程序构建了... 测定了牡丹组 7个种 10个野生居群共 10份样品的全部Adh1A、Adh1B和Adh2基因序列。结合前人已报道的牡丹野生种的Adh基因序列 ,以芍药组 (Sect .Paeonia)和北美芍药组 (Sect.Oneapia)的种作外类群 ,用PAUP (4 0b 4a)计算机程序构建了牡丹组全部 8个种的Adh1A、Adh1B和Adh2基因树 (最大简约树和邻接树 ) ,同时进行了Adh1A、Adh1B和Adh2基因序列的合并分析。结果表明 ,牡丹组的 8个种分为两个具有 90 %以上自展值支持的单系分支 ,分别对应Stern (194 6 )根据形态划分的革质花盘亚组 (Subsect .Vaginatae)和肉质花盘亚组 (Subsect.Delavayanae)。在革质花盘亚组内 ,本研究结果支持银屏牡丹 (Paeoniasuffruticosassp .yinpingmudan)和凤丹 (P .ostii)、紫斑牡丹 (P .rockii)和四川牡丹 (P .decomposita)以及矮牡丹 (P .jishanensis)和卵叶牡丹 (P .qiui)各种之间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但有关牡丹复合体 (P .suffruticosacomplex)内各种间更进一步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根据Adh基因树并结合前人的结果对牡丹组的种间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h基因家族 基因序列 牡丹组 Sect.moutandc. 种间关系
下载PDF
芍药属牡丹组基于形态学证据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英文) 被引量:23
2
作者 周志钦 潘开玉 洪德元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36-446,共11页
对芍药属牡丹组PaeoniaL .sect.MoutanDC .(全部野生种 ) 40个居群进行了基于形态学证据的系统学分析 ,试图建立组内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PAUP 计算机程序分别构建了建立在 2 5个形态学性状基础上的所有研究类群的距离树 (UPGMA、NJ... 对芍药属牡丹组PaeoniaL .sect.MoutanDC .(全部野生种 ) 40个居群进行了基于形态学证据的系统学分析 ,试图建立组内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PAUP 计算机程序分别构建了建立在 2 5个形态学性状基础上的所有研究类群的距离树 (UPGMA、NJ)和最大简约树 (MP)。所得树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 ,差异只发生在距离树和简约树之间 ,在由形态和细胞学关系都很近的 5个种 (牡丹P .suffruticosa、矮牡丹P .jishanensis、卵叶牡丹P .qiui、紫斑牡丹P .rockii和凤丹P .ostii)构成的分支内部。在距离树(UPGMA和NJ)中 ,每个种的所有居群都首先形成 1个单系类群 ,然后才与其他种的居群相聚。大花黄牡丹P .ludlowii、卵叶牡丹和四川牡丹P .decomposita 3个种的单系类群得到大于 90 %的自展值支持 ,紫斑牡丹和滇牡丹P .delavayi2个种的单系类群得到大于 70 %的自展值支持 ,牡丹、凤丹和矮牡丹 3个种的单系类群得到 5 1 % - 70 %的自展值的支持。在简约树 (MP)中 ,上述所有种的自展支持值都小于距离树中的相应数值。同时牡丹、滇牡丹和凤丹的全部群体未能形成一个单系群。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属 牡丹组 形态学 系统发育 居群
下载PDF
芍药属牡丹组革质花盘亚组的系统演化探讨 被引量:6
3
作者 周仁超 姚崇怀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2-75,共4页
芍药属牡丹组革质花盘亚组全部原产中国 ,它们对中国、日本、美国和欧洲的栽培牡丹品种影响甚大。作者在对本亚组 9种牡丹 (含 3个亚种 )形态学比较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花粉、染色体、蛋白质和DNA水平上的研究证据 ,提出了本亚组的系统... 芍药属牡丹组革质花盘亚组全部原产中国 ,它们对中国、日本、美国和欧洲的栽培牡丹品种影响甚大。作者在对本亚组 9种牡丹 (含 3个亚种 )形态学比较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花粉、染色体、蛋白质和DNA水平上的研究证据 ,提出了本亚组的系统演化的可能途径为 :(1 )卵叶牡丹→银屏牡丹→矮牡丹→圆裂四川牡丹→四川牡丹 ,(2 )卵叶牡丹→凤丹→紫斑牡丹→太白山紫斑牡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属牡丹组 革质花盘亚组 系统演化
下载PDF
滇牡丹籽油与凤丹牡丹籽油品质及活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赵能 肖丰坤 +3 位作者 施蕊 王毅 原晓龙 王娟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2-95,共4页
以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滇牡丹籽油与凤丹牡丹籽油为原料,以酸值、碘值、皂化值、过氧化值及两种牡丹籽油脂肪酸组成为品质评价指标,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及对酪氨酸酶抑制率为活性评价指标,对比研究二者品质和活性。结果表明:滇牡丹籽... 以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滇牡丹籽油与凤丹牡丹籽油为原料,以酸值、碘值、皂化值、过氧化值及两种牡丹籽油脂肪酸组成为品质评价指标,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及对酪氨酸酶抑制率为活性评价指标,对比研究二者品质和活性。结果表明:滇牡丹籽油与凤丹牡丹籽油的酸值(KOH)分别为1.628 mg/g和1.724 mg/g,碘值(I)分别为172 g/100 g和168 g/100 g,滇牡丹籽油的皂化值(KOH)为186.4 mg/g,在药典规定的注射用油皂化值(KOH)(185~200 mg/g)范围内。二者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均高于橄榄油,滇牡丹籽油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稍低于凤丹牡丹籽油,而抗酪氨酸酶活性强于凤丹牡丹籽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牡丹籽油 凤丹牡丹籽油 理化性质 抗氧化
下载PDF
芍药属牡丹组的分类历史和分类处理 被引量:242
5
作者 洪德元 潘开玉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351-368,共18页
芍药属Paeonia木本类群,即牡丹组sect.MoutanDC.,为中国特有;广泛栽培的牡丹也起源于中国。遗憾的是我国学者对牡丹类群的分类一直未予重视,野生类群的标本也很少。90年代以来对该类群的分类突然热起来,中... 芍药属Paeonia木本类群,即牡丹组sect.MoutanDC.,为中国特有;广泛栽培的牡丹也起源于中国。遗憾的是我国学者对牡丹类群的分类一直未予重视,野生类群的标本也很少。90年代以来对该类群的分类突然热起来,中外学者连续发表了多个新种、新亚种和新等级,但仍然没有一个全面的修订。在美国地理学会基金资助下,我们几乎踏遍了该类群分布区的各个角落,拜访了所有模式产地(仅一个例外),对64个居群进行了考察和取样。在性状分析的基础上检查了各个分类群的问题,考证了全部模式,最后对该类群作出分类修订。本文是对分类历史的回顾,并表述了我们的分类处理:牡丹组共有8个种,其中3个种各包含两个亚种,另有两个杂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属 牡丹组 分类历史 分类修订
下载PDF
芍药属牡丹组的系统学研究——基于RAPD分析 被引量:56
6
作者 邹喻苹 蔡美琳 王子平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20-227,共8页
芍药属牡丹组(Paeoniasect.MoutanDC)是落叶亚灌木,其野生类群为我国特有。长期以来不同学者根据形态性状对这个组中种的分类处理不断修正,不断有新种描述。我们采用RAPD标记分析了牡丹组种内与种间遗传关... 芍药属牡丹组(Paeoniasect.MoutanDC)是落叶亚灌木,其野生类群为我国特有。长期以来不同学者根据形态性状对这个组中种的分类处理不断修正,不断有新种描述。我们采用RAPD标记分析了牡丹组种内与种间遗传关系。从10个RAPD引物获得121个多态位点。用UPGMA方法构建的树系图表明每个种的所有个体都各自聚为一支,种内的相似性系数为0.60~0.90,因此现有的7个种能很好地区分开来。P.delavayi与P.ludlowi相似性系数为0.60,聚为一支;P.jishanensis与P.rocki、P.osti、P.qiui以及P.decomposita之间的相似性系数为0.48,聚为一大支。这两支与肉质花盘亚组和革质花盘亚组相对应。这些结果与洪德元根据形态性状对该组所做的分类处理基本相符。我们认为RAPD技术用于牡丹基因组分析是灵敏而行之有效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 芍药属牡丹组 系统学
下载PDF
芍药属牡丹组分类补注 被引量:7
7
作者 洪德元 潘开玉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4-287,共4页
把沈保安2001年发表的6个新组合和新等级处理为异名,这些异名是Paeonia linyanshanii (S. G. Haw & L. A. Lauener) B. A. Shen (不合法名),P. linyanshanii ssp. taibaishanica (D. Y. Hong) B. A. Shen (不合法名),P. ostii T. Ho... 把沈保安2001年发表的6个新组合和新等级处理为异名,这些异名是Paeonia linyanshanii (S. G. Haw & L. A. Lauener) B. A. Shen (不合法名),P. linyanshanii ssp. taibaishanica (D. Y. Hong) B. A. Shen (不合法名),P. ostii T. Hong & J. X. Zhang ssp. lishizhenenii (lishizhenii) (B. A. Shen) B. A. Shen (=P. ostii), P. delavayi Franch. ssp. angustiloba (Rehder & E. H. Wilson) B. A. Shen 和ssp. lutea (Delavay ex Franch.) B. A. Shen (=P. delavayi)以及P. delavayi ssp. ludlowii (Stern & Taylor) B. A. Shen (=P. ludlowii (Stern & Taylor) D. Y. Ho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属 牡丹组 分类 异名 紫斑牡丹 凤丹 太白山紫斑牡丹 滇牡丹 命名
下载PDF
基于ITS和matK基因对牡丹组序列分析及其亲缘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丑欢欢 唐红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03-612,共10页
以芍药属牡丹组全部9个野生种、5个紫斑牡丹栽培品种及3个中原牡丹品种为试材,进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和叶绿体成熟酶K(matK)基因片段测序分析,探讨ITS和matK序列为牡丹组所有野生种种间关系提供分子证据。从GeneBank中选取了1个... 以芍药属牡丹组全部9个野生种、5个紫斑牡丹栽培品种及3个中原牡丹品种为试材,进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和叶绿体成熟酶K(matK)基因片段测序分析,探讨ITS和matK序列为牡丹组所有野生种种间关系提供分子证据。从GeneBank中选取了1个牡丹及3个外类群芍药、川赤芍和草芍药的ITS及matK序列。对试验样品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并双向测序得到44条序列,人工校正后将所得44条序列进行比对;计算碱基组成频率、变异位点、简约信息位点数、转换/颠换比率、种内及种间遗传距离,以邻接法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牡丹组所有个体ITS序列长度在750~800 bp,含有86个多态位点,74个简约信息位点,转换/颠换比率(R)为1.2;而matK序列含有20个简约信息位点,转换/颠换比率(R)为1.7。ITS序列分析将牡丹组野生种分为两大枝,稷山牡丹、紫斑牡丹、卵叶牡丹和杨山牡丹聚为一枝,狭叶牡丹、滇牡丹、黄牡丹和大花黄牡丹聚为另一枝,这两枝分别与革质花盘亚组和肉质花盘亚组相对应,而四川牡丹位于革质花盘亚组最底端,支持前人研究将四川牡丹归为革质花盘亚组。matK序列分析的牡丹组野生种间遗传距离结果不理想,未能清晰的表明野生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由此说明,ITS序列更适合牡丹组野生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组 ITS MATK 亲缘关系
下载PDF
牡丹异源四倍体核型和育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钟原 杜明杰 +3 位作者 成仿云 李坤彦 季润泽 崔珺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44-1454,共11页
通过核型分析首次发现3个牡丹异源四倍体,并通过杂交试验分析其育性特点与育种潜力。分析表明,3个材料均具有20条染色体。核型公式,材料07-LB-30为2n=4x=20=16m(1SAT)+4st(1SAT),07-LB-22为2n=4x=20=15m(1SAT)+1sm(1SAT)+4st(3SAT),07-L... 通过核型分析首次发现3个牡丹异源四倍体,并通过杂交试验分析其育性特点与育种潜力。分析表明,3个材料均具有20条染色体。核型公式,材料07-LB-30为2n=4x=20=16m(1SAT)+4st(1SAT),07-LB-22为2n=4x=20=15m(1SAT)+1sm(1SAT)+4st(3SAT),07-LB-56为2n=4x=20=16m(3SAT)+4st。杂交试验表明,07-LB-30分别作父、母本均具良好育性,是优良亲本材料;07-LB-22是雄性不育的优良母本,具有重要育种价值;07-LB-56虽然作母本不育,但作父本有一定育性,是培育重瓣多倍体牡丹的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属 牡丹组 亚组间杂种牡丹 四倍体 育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