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修剪模式下3~4年生‘凤丹’生长规律及产量预测模拟
1
作者 杨丹怡 吉文丽 魏双雨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25,共6页
于2013年每年10月底从育苗基地移栽品质一致的3年生‘凤丹’植株,定植株行距为1 m×1 m,后期生长管理水平一致,对其栽植后进行连续两年平茬,2017年以修剪模式下3、4、5、6年生的‘凤丹’为试验材料,以栽植后平茬过一次的6年生‘凤... 于2013年每年10月底从育苗基地移栽品质一致的3年生‘凤丹’植株,定植株行距为1 m×1 m,后期生长管理水平一致,对其栽植后进行连续两年平茬,2017年以修剪模式下3、4、5、6年生的‘凤丹’为试验材料,以栽植后平茬过一次的6年生‘凤丹’和未进行修剪6年生"凤丹"为对照组,探究幼年‘凤丹’在修剪模式下的生长状况和生物量分配情况。试图建立一个描述多个生长因子与产量的拟合模型。结果表明:修剪模式下,随着株龄的增加各生长指标、果实各项指标、总生物量、各器官生物量随之增大,根冠比随株龄增大而减小,生物量分配更多的由根系向果实转移,茎和果生物量分配逐渐增大。同株龄植株相比,修剪模式下的植株各项生长指标均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性显著(p<0.05);果实各项指标以修剪模式下植株均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修剪模式下6年生籽粒产量能达到2 173.20 kg·hm^(-2);总生物量、各器官生物量也以修剪模式下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性显著(p<0.05),根冠比以修剪模式下6年生植株最小,为1.07,生物量分配能够使根系向地上部分转移较多。单株产量预测模型为Y=-314.422+102.62B+1.048H-1.093D。拟合优度R^2=0.811(式中:B.株龄;H.株高;D.冠幅;Y.单株产量)。修剪模式下能提高‘凤丹’生长指标,总生物量积累及各器官生物量积累增加,生物量分配能更多的向果实转移,进而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丹’ 修剪 生物量 生物量分配 产量预测模型
下载PDF
油用牡丹‘凤丹’不同种植年限根际真菌群落多样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李昱莹 刘曙光 +3 位作者 廉小芳 郭大龙 郭丽丽 侯小改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72-1685,共14页
连作障碍严重危害牡丹的生长发育,根际微生物环境可直接反映由连作障碍带来的变化,探究连作状态下不同种植年限‘凤丹’牡丹根际微生物环境的演替规律及菌体群落多样性的变化,对‘凤丹’牡丹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Illu... 连作障碍严重危害牡丹的生长发育,根际微生物环境可直接反映由连作障碍带来的变化,探究连作状态下不同种植年限‘凤丹’牡丹根际微生物环境的演替规律及菌体群落多样性的变化,对‘凤丹’牡丹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洛阳地区2年、4年、5年、10年、32年生‘凤丹’牡丹根际真菌群落进行测序分析,研究真菌18S rDNA V5可变区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测序后从5组不同种植年限根际土中共得到1069322条Clean reads,序列过滤拼接后可得534659条Tags;5组土壤样品共含有3419个OTUs,涵盖了5门、17纲、18目、175科、299属、376种菌群;科水平上‘凤丹’牡丹根际优势菌群为Incertae sedis(24.90%)、Sordariomycetes(15.25%)、Sordariaceae(12.11%)、Filobasidiales(7.48%)以及Rhizophlyctidaceae(6.21%);属水平上‘凤丹’牡丹根际优势菌群为Tetracladium(20.81%)、Incertae sedis(13.98%)、Sordaria(12.12%)和Filobasidiaceae(7.48%);Alpha多样性分析和Beta多样性分析均表明,不同种植年限‘凤丹’牡丹根际土菌群群落多样性为10年生>5年生>32年生>4年生>2年生。本研究发现连作状态下不同种植年限对‘凤丹’牡丹根际真菌群落多样性有显著影响,菌群群落多样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种植年限中均具有特异性强的优势菌群;Gracilipodida、Acanthocystidae和Freshwater Opisthokonta三类真菌群落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出现,这些特异性菌群证明连作障碍对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以上结果将为解析‘凤丹’牡丹连作障碍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丹’牡丹 种植年限 真菌群落 多样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