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天地悠悠之念”:纽约体验与白先勇《纽约客》的创生 |
闫凯
|
《华文文学》
|
2024 |
0 |
|
2
|
论白先勇惯习的形成及其对《台北人》英译的建构 |
刘晓峰
马会娟
|
《语言与翻译》
CSSCI
|
2016 |
4
|
|
3
|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台北人》的英译及传播探析 |
宋仕振
王洪涛
|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7 |
7
|
|
4
|
试论白先勇文艺生涯与书法文化 |
李继凯
白芳
|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5
|
聚焦文本·深度细读·实事求是——吴新雷谈《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
刘俊
|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6
|
伤逝——白先勇短篇小说的悲剧倾向 |
王艺
|
《河西学院学报》
|
2010 |
2
|
|
7
|
白先勇小说自译区别性策略研究——以《台北人》文末注释为例 |
史慧
|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1
|
|
8
|
梳理白先勇文艺的出版与研究 |
庄园
|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9
|
白先勇小说与音乐的互文性解读 |
俞春玲
贺丹
|
《华文文学》
|
2022 |
0 |
|
10
|
浅析白先勇和田纳西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 |
潘不寒
侯立
张燕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2010 |
0 |
|
11
|
白先勇作品的大陆传播与“经典化”过程 |
金传胜
|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0 |
|
12
|
呼唤中华文艺复兴——“白先勇与汉语新文学的世界影响”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
白先勇
朱寿桐
|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3
|
从本雅明“废墟”美学看白先勇《台北人》 |
陈红
|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14
|
灵魂经验、身体历史、个人想象——评白先勇的地方书写 |
胡星灿
|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5
|
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历程和历史经验 |
白先勇
|
《民族艺术研究》
|
2017 |
6
|
|
16
|
白先勇佛教思想与西方现代主义精神的融合 |
程彩霞
郑绍楠
|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17
|
空白与充盈——论白先勇《台北人》的叙事策略 |
刘环
|
《牡丹江大学学报》
|
2023 |
1
|
|
18
|
论白先勇短篇小说中的听觉叙事 |
奚炜轩
|
《华文文学》
|
2022 |
1
|
|
19
|
传统复兴与中国经验——海外视野下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改编与传播 |
赵博雅
张娟
|
《华文文学》
|
2023 |
0 |
|
20
|
从时空错位的身份重构论白先勇小说《一把青》的生命救赎 |
张志帆
|
《肇庆学院学报》
|
2023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