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property, age and formation environment of the palaeokarst in Qinghai-Xizang Plateau 被引量:2
1
作者 Gao Quan-zhou Cui Zhi-jiu +2 位作者 Tao Zhen Liu Geng-nian Hong Yu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2年第2期21-29,共9页
The karst landforms distributed on the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can be genetically classed with the Tertiary underground karst, which were gradually exhumed to the surface with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during Q... The karst landforms distributed on the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can be genetically classed with the Tertiary underground karst, which were gradually exhumed to the surface with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during Quaternary period. The relative deposits of the Tertiary palaeokarst processes, such as the residuum and speleothem, were discovered recently in the southern and southeastern fringe areas of the plateau, where has geological-currently been disintegrated by the headward erosion processes of the modern river systems. The major chemical components of the clay portion of the residuum consist mainly of SiO2, Al2O3 and Fe2O3. The clay minerals composition of the clay portion belongs to illite-kaolinite pattern for most of the residuum samples, and kaolinite-illite pattern for a few of the samples. It can be judged from the silicic acid index and the clay minerals composition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residuum of the Plateau was in its initial phase. However, such a lower chemical weathering index only reflected the weathering degree in the bottom or lower parts of the lateritic weathering crust. The relatively intensive chemical weathering processes of the surface layers of the lateritic weathering crust could be logically speculated. The surface feature textures of quartz grains in the residuum were formed mainly by the chemical erosion, which revealed a long-term humid-tropical environment when the residuum and the palaeokarst for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aeokarst lateritic residuum chemical weathering Tertiary Period planation surface Qinghai-Xizang Plateau
下载PDF
Planation surfaces,palaeokarst and uplift of Xizang (Tibet) Plateau 被引量:7
2
作者 崔之久 高全洲 +2 位作者 刘耕年 潘保田 陈怀录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1996年第4期391-400,449,共11页
The elevation of embryonic Xizang Plateau is reconstructed by the research on planation surfaces to be 500-1 500m a.s.l. The formation age of main surface of 19-7 Ma is determined by 20 fission track data of recrystal... The elevation of embryonic Xizang Plateau is reconstructed by the research on planation surfaces to be 500-1 500m a.s.l. The formation age of main surface of 19-7 Ma is determined by 20 fission track data of recrystalline calcite. The modern Xizang Plateau, which has undergone three uplifts and two planations since the collision of India and Asia, rose abruptly in 5 Ma B. P. The plateau rose to "the first critical elevation" of 1500m in Early Pleistocene. An intense tectonic movement in 0.7 Ma B. P., namely "Kunya Movement", made the plateau get "the second critical elevation" of 30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 NATION surface palaeokarst FISSION track uplift.
原文传递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palaeokarst within the Lower Ordovician (Ibexian) Goodwin Formation (Pogonip Group)
3
作者 Robert J. Kervin Adam D. Woods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2012年第1期57-69,共13页
Palaeokarst within the Lower to Middle Ordovician Goodwin Formation, Pogonip Group (upper Ibexian-lower Whiterockian) was examined in detail at Meiklejohn Peak, Nevada USA in order to determine its origin, evolution, ... Palaeokarst within the Lower to Middle Ordovician Goodwin Formation, Pogonip Group (upper Ibexian-lower Whiterockian) was examined in detail at Meiklejohn Peak, Nevada USA in order to determine its origin, evolution, and relationship to sea level change. Detailed outcrop and petrographic examination of dolostone breccias and host rock reveals that palaeokarst was formed and affected by two distinct cycles of sea level change. A relative transgression resulted in deposition of lagoonal, ooid shoal, and shallow subtidal facies as sea level rose. Exposure of the carbonate platform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multiple phreatic caves below the water table,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numerous vadose conduits from the downward percolation of meteoric waters. Vadose water flow through early cave-wall and cave-roof collapse breccias resulted in rounding of smaller breccias clasts via physical transport and corrosion, while subsidence of subsurface karst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palaeodoline at the exposure surface. A second relative transgression deposited lagoonal sediments over the older karst; subsequent re-exposure of the carbonate platform resul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breccia pockets as well as grikes within the youngest lagoonal sediments, and may have led to further corrosion of the older, deeper subsurface karst. The distal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within the carbonate platform suggests karst formation was the result of a substantial drop in relative sea level; the presence of multiple generations of palaeokarst imply that at least two higher-frequency cycles of sea-level change overprint the larger reg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aeokarst ORDOVICIAN CARBONATES BRECCIA Great Basin
原文传递
海西早期大型树枝状岩溶暗河发育条件与地质模式——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B94井区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汪彦 高济元 +6 位作者 杨德彬 张恒 蔡忠贤 何新明 金燕林 刘遥 王明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58-769,共12页
塔河油田奥陶系发育类型多样的古岩溶缝洞型储集体,其中,海西早期大型岩溶暗河系统是最重要的储集空间之一。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利用地震属性提取技术,重建了B94井区奥陶系古构造、古地貌和古水文条件,描述了该区岩溶暗河的空间展... 塔河油田奥陶系发育类型多样的古岩溶缝洞型储集体,其中,海西早期大型岩溶暗河系统是最重要的储集空间之一。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利用地震属性提取技术,重建了B94井区奥陶系古构造、古地貌和古水文条件,描述了该区岩溶暗河的空间展布特征,揭示了岩溶暗河形成的地质控因,建立了岩溶暗河发育的地质模式。研究表明:塔河油田B94井区奥陶系位于2个次级鼻凸之间的向斜部位;该区处在海西早期岩溶作用区,主要发育中高幅度的岩溶地貌,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地势坡降,地表水系异常发育,呈近对称的树枝状,且从北向南汇流,最终汇入一条岩溶峡谷;该区岩溶暗河平面分布范围广,呈树枝状展布,垂向发育深度相对稳定,主要分布在T56以下120 ms;由于地表水向地下的转化频繁,岩溶暗河内部充填较为严重,暗河中下段充填更加明显;显著的地势坡降、次级背斜之间的向斜构造和NNE,NNW向走滑断裂共同控制了岩溶暗河的发育,形成了向斜汇流型岩溶暗河发育模式。这一认识可直接指引B94井区奥陶系的井位部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枝状岩溶暗河 中高幅度地貌 次级鼻状构造 古岩溶暗河发育模式 塔河油田B94井区
下载PDF
古岩溶盆地岩溶作用模式及古地貌精细刻画——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为例 被引量:87
5
作者 拜文华 吕锡敏 +1 位作者 李小军 魏伟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92-298,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天然气勘探的核心问题是寻找储层 ,关键技术是对古沟槽、古台地的识别。该区风化壳储层不发育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沉积相带不利 ;二是风化壳岩溶部位不利 ,属于岩溶洼地 ,溶蚀作用较弱 ,充填作用较强。鄂...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天然气勘探的核心问题是寻找储层 ,关键技术是对古沟槽、古台地的识别。该区风化壳储层不发育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沉积相带不利 ;二是风化壳岩溶部位不利 ,属于岩溶洼地 ,溶蚀作用较弱 ,充填作用较强。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古岩溶地貌为地势平坦、向东开口的半封闭岩溶盆地 ,这就为该区古风化壳岩溶的发育创造了相对于其他全封闭盆地更好的条件。将岩溶盆地划分为谷地、台地、残丘、沟槽、浅洼 5种三级地貌单元类型 ,东部发育 3个水平岩溶带 ,第三水平岩溶带距夷平面 70~ 85m。根据观察结果及地下水的渗流规律 ,提出深潜流溶蚀带—深泉排水模式 ,为岩溶盆地风化壳储集体的发育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溶蚀作用方式。岩溶盆地在中深埋藏期压释岩溶作用较强 ,有利于储集体孔渗的改善、上古生界烃类的带入、古台地边缘致密带的产生及圈闭的形成。综合利用地质、钻井、地震及测井手段精细刻画了神木—榆林地区奥陶系风化壳古地貌 ,结果表明该地区古台地规模适中、古沟槽较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岩溶盆地 岩溶作用模式 古地貌 奥陶系 风化壳 潜流溶蚀带 压释水岩溶 岩溶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岩溶地貌及天然气富集特征 被引量:142
6
作者 夏日元 唐健生 +5 位作者 关碧珠 罗伟权 马振芳 周树勋 于忠平 潘令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3-136,共4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古岩溶地貌形态对天然气储集起着控制作用,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台地、岩溶盆地3种二级和9种次一级(三级)类型。岩溶台地的岩溶作用最强烈,是天然气富集的最有利地区;岩溶高地中的平台、岩溶台地...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古岩溶地貌形态对天然气储集起着控制作用,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台地、岩溶盆地3种二级和9种次一级(三级)类型。岩溶台地的岩溶作用最强烈,是天然气富集的最有利地区;岩溶高地中的平台、岩溶台地中的缓丘、岩溶盆地中的残丘层状岩溶比较发育,主力气层保存完整,是天然气富集的有利地区;岩溶高地与岩溶台地接触部位,为水动力转换带,天然气比较富集。沟槽两侧上方的斜坡地带是高产气井的有利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岩溶地貌 天然气富集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黄龙组古岩溶特征与储集层分布 被引量:44
7
作者 张兵 郑荣才 +4 位作者 王绪本 罗媛 李伟 文华国 胡忠贵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7-267,共11页
综合地表地质、钻井资料和碳、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详细描述古岩溶的鉴别标志,并进一步分析古岩溶作用垂向分带性和平面分区性以及岩溶强度与储集层发育的关系。研究表明,岩溶角砾岩是识别古岩溶作用最直接的标志;不同成因类型和... 综合地表地质、钻井资料和碳、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详细描述古岩溶的鉴别标志,并进一步分析古岩溶作用垂向分带性和平面分区性以及岩溶强度与储集层发育的关系。研究表明,岩溶角砾岩是识别古岩溶作用最直接的标志;不同成因类型和溶蚀强度的岩溶岩与胶结物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各异,其形成和演化规律明显受流体来源、性质及同位素分馏效应影响;小型针孔型储集层测井曲线与大型洞缝型储集层具有明显区别。古岩溶储集层的发育与分布规律主要受构造、古气候、岩性和岩相等因素控制,最有利于储集层发育的岩性是黄龙组二段的白云岩,最有利于储集层发育的层位是黄龙组二段的上部溶蚀段和下部溶蚀段,最有利于储集层发育的位置是岩溶高地和岩溶斜坡中残丘及坡地等微地貌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地区 黄龙组 古岩溶储集层 地球化学 岩溶地貌 岩溶旋回
下载PDF
塔河地区断裂对奥陶系古岩溶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7
8
作者 邬兴威 苑刚 +2 位作者 陈光新 王建华 梁冬梅 《断块油气田》 CAS 2005年第3期7-9,共3页
塔河地区奥陶系发育加里东中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的逆断裂,断裂走向总体为NW向、NE向、EW向和SN向为主。断裂对奥陶系古岩溶地貌的形成和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岩溶残丘、沟谷和古水系常沿NW向、NE向和SN向断裂发育。... 塔河地区奥陶系发育加里东中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的逆断裂,断裂走向总体为NW向、NE向、EW向和SN向为主。断裂对奥陶系古岩溶地貌的形成和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岩溶残丘、沟谷和古水系常沿NW向、NE向和SN向断裂发育。断裂带附近古岩溶储层尤为发育,缝洞型储层发育优势方向展布受控于断裂展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地区 奥陶系 古岩溶 断裂系统 岩溶地貌 断裂展布方向 碳酸盐岩储层 构造运动
下载PDF
地震古岩溶学理论及应用 被引量:17
9
作者 李宗杰 刘群 +2 位作者 李海英 邓光校 彭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9,共11页
针对纵横向非均质性强的碳酸盐岩古岩溶洞穴型储层预测的难题,开展了古岩溶地质理论指导下的三维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研究,提出了地震古岩溶学的概念,并阐述了其基本观点、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发展趋势、研究意义。地震古岩溶学是利用高... 针对纵横向非均质性强的碳酸盐岩古岩溶洞穴型储层预测的难题,开展了古岩溶地质理论指导下的三维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研究,提出了地震古岩溶学的概念,并阐述了其基本观点、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发展趋势、研究意义。地震古岩溶学是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精细成像数据,通过模型正演、井震标定,建立古岩溶洞穴型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及识别模式,并结合古地貌、古水系,断裂检测及地震属性,预测古岩溶洞穴型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优选有利勘探目标,对古岩溶缝洞型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为例,开展古岩溶洞穴型储层预测研究,为塔河油田井位优选提供理论依据,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证明了地震古岩溶学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古岩溶学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古岩溶地质理论 古岩溶缝洞型储层预测 塔河油田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古岩溶地貌恢复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50
10
作者 肖笛 谭秀成 +5 位作者 山述娇 陈韵骐 夏吉文 杨坚 周涛 程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992-2002,共11页
中二叠统茅口组是四川盆地南部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在中二叠世末期由东吴运动引起的地层暴露和风化淋滤的影响下,茅口组海相碳酸盐岩发育了风化壳岩溶型储层,但其岩溶古地貌迄今未得到准确恢复,影响了对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分布的正... 中二叠统茅口组是四川盆地南部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在中二叠世末期由东吴运动引起的地层暴露和风化淋滤的影响下,茅口组海相碳酸盐岩发育了风化壳岩溶型储层,但其岩溶古地貌迄今未得到准确恢复,影响了对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分布的正确认识。本文以录井、测井及岩心等资料的综合分析为依托,通过地层精确划分、对比以及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在茅口组顶部侵蚀面上、下地层中优选并确定了长一段顶面和茅三段底面两个全区稳定分布的、近等时的地层界面作为恢复岩溶古地貌的基准面。在分别编制研究区残余地层等厚图和印模地层等厚图的基础上,采用残余地层厚度法和印模地层厚度法,运用Surfer软件分别恢复了研究区龙潭组沉积前的岩溶古地貌和长一段沉积后茅口组顶部潜山地貌。这两种方法恢复的茅口组顶部古地貌所反映的地形起伏变化和总体格局基本一致,可以划分出岩溶台地、岩溶斜坡和岩溶盆地3个二级地貌单元以及溶丘、残丘、丘丛、浅洼、浅谷等次一级地貌单元。指出岩溶台地主要以泸州古隆起为核心向四周展布,整体地势较平缓,山体多呈圆丘状,低矮坡缓,不发育峰丛地貌;岩溶斜坡分布于岩溶台地外围,其中的岩溶缓坡主要展布于研究区北部和东部,岩溶台地西缘则表现出岩溶陡坡地貌;岩溶盆地分布于研究区西南部的宜宾、沐川、绥江等地区,地势平坦,以平原地貌为主。茅口组岩溶古地貌单元与大型储集空间及油气产出状况关系的分析表明,岩溶古地貌控制了岩溶型储层的发育与分布,进而控制了天然气产量的分布。指出岩溶缝洞型储层在岩溶台地和岩溶斜坡上基本同等发育,岩溶台地为重点勘探的有利区带,岩溶陡坡带则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恢复 风化壳岩溶 岩溶储层 茅口组 四川盆地南部
下载PDF
埕岛—胜海潜山带的古岩溶作用 被引量:17
11
作者 刘家铎 孟万斌 +4 位作者 周文 杜贤樾 郭汝泰 王永诗 林会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79-85,共7页
依据理岛—胜海潜山带的取心资料,在系统观察描述岩心和综合分析地震剖面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的古岩溶作用进行了全面研究,对风化壳的岩溶地貌特征、岩溶标志与特征、岩溶分带以及控制岩溶作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阐述,对于本区古岩... 依据理岛—胜海潜山带的取心资料,在系统观察描述岩心和综合分析地震剖面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的古岩溶作用进行了全面研究,对风化壳的岩溶地貌特征、岩溶标志与特征、岩溶分带以及控制岩溶作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阐述,对于本区古岩溶作用发育的历史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本区构造发展历史,可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划分为4期:第一期(加里东早期)同生—近地表成岩早期溶蚀作用;第二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风化充期的岩溶作用;第三期(海西晚期—印支期)浅埋藏期溶蚀作用;第四期(燕山期及其后)深埋藏期溶蚀作用.这对于下一步深入研究该区的储集层特征和孔隙演化规律以及对于该区勘探区块的综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埕岛-胜海潜山带 古岩溶作用 岩溶标志 岩溶分带 溶蚀期次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寒武系不整合面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21
12
作者 何金有 邬光辉 +3 位作者 徐备 屈泰来 李洪辉 曹颖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98-706,共9页
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寒武系不整合面在盆地内部及周边露头区广泛发育。通过地震资料追踪及露头地质剖面研究,认为震旦系—寒武系不整合面主要有两种类型: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主要分布在库鲁克塔格、柯坪露头区及盆地北部... 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寒武系不整合面在盆地内部及周边露头区广泛发育。通过地震资料追踪及露头地质剖面研究,认为震旦系—寒武系不整合面主要有两种类型: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主要分布在库鲁克塔格、柯坪露头区及盆地北部坳陷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角度不整合分布在中央隆起带(英东构造带—塔东低凸起—塔中低凸起—巴楚断隆)的北翼附近,自东向西地震剖面结构表现清晰。震旦系白云岩受该期不整合面影响,遭受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形成古岩溶型储层,中央隆起带北翼角度不整合分布区为震旦系白云岩古岩溶型储层的有利勘探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不整合面 震旦系-寒武系 古岩溶储层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黄龙组古岩溶地貌研究 被引量:50
13
作者 文华国 郑荣才 +3 位作者 沈忠民 胡忠贵 李伟 张志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16-827,共12页
作为川东地区最重要的天然气储集类型之一的石炭系黄龙组古岩溶型储层,业已引起众多油气地质工作者的重视。通过古岩溶作用标志识别和成因分析,采用残余地层厚度法、地貌法和印模法等技术手段对川东地区黄龙组古岩溶地貌进行恢复,从中... 作为川东地区最重要的天然气储集类型之一的石炭系黄龙组古岩溶型储层,业已引起众多油气地质工作者的重视。通过古岩溶作用标志识别和成因分析,采用残余地层厚度法、地貌法和印模法等技术手段对川东地区黄龙组古岩溶地貌进行恢复,从中划分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盆地三个岩溶地貌单元和峰丛、溶沟、落水洞、坡地、谷地、浅洼、残丘和槽地等微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细分出七个典型的古岩溶地貌分区,并对分区内的岩溶地貌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不同古岩溶地貌分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微地貌单元组成特征具有明显差异,从而直接影响到天然气藏的发育。在此基础上,对川东地区古岩溶及储层发育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构造、气候、岩性、层位、古地形、古水文条件和不同的岩溶地貌形态影响和控制着古岩溶储层的发育与区域分布。上述研究成果将为川东石炭系古岩溶型储层评价与有利区带优选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角砾岩 古岩溶地貌 微地貌 碳酸盐岩储层 控制因素 石炭系 川东
下载PDF
川中南部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古岩溶储层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汪华 刘树根 +3 位作者 王国芝 张长俊 秦川 邱文彬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09年第3期264-270,177,共7页
川中南部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后,存在一个抬升剥蚀阶段,与上覆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区域性平行不整合接触。通过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可确定该工区在退后生期有岩溶作用,主要表现为岩溶角砾岩、去膏化、去白云石化、硅化和溶孔、溶缝... 川中南部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后,存在一个抬升剥蚀阶段,与上覆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区域性平行不整合接触。通过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可确定该工区在退后生期有岩溶作用,主要表现为岩溶角砾岩、去膏化、去白云石化、硅化和溶孔、溶缝的形成,还可见渗流带的产物—渗流豆石。通过对δ13C、δ18O、87Sr/86Sr比值等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发现雷口坡组顶部存在一个地球化学跃变带,与典型古岩溶界面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类比。测井解释表明,该工区古岩溶局部发育。但雷口坡组顶部原有的大部份溶蚀孔洞缝被后期成岩作用破坏(被泥质不同程度充填),影响了油气的运移和聚集。通过分析认为,应对该层位进行加深研究,对保存较好的,但目前勘探程度较低的古岩溶有利区块地区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口坡组 三叠系 不整合面 古岩溶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和田古隆起海西早期古地貌恢复 被引量:16
15
作者 徐希坤 刘树根 +2 位作者 黎剑 徐国强 杨俊超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2-34,93-94,共3页
和田古隆起是加里东~早海西期发育的一个大型古隆起,现今呈现为一个大型的斜坡带。利用厚度法恢复了和田古隆起古地貌,并对其古地貌特征进行了划分。其结果为以后古岩溶储层的评价和古岩溶圈闭的落实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和田古隆起 古地貌 恢复 厚度法 古岩溶储层 评价
下载PDF
川东南地区茅口组古岩溶发育特征及勘探领域 被引量:34
16
作者 郭旭升 李宇平 魏全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共8页
近期勘探突破表明茅口组储层在川东南地区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通过古岩溶纵向划分、地震反射特征分类展布研究及恢复古地貌等方法对茅口组古岩溶发育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茅口组灰岩古岩溶纵向上可划分为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深部... 近期勘探突破表明茅口组储层在川东南地区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通过古岩溶纵向划分、地震反射特征分类展布研究及恢复古地貌等方法对茅口组古岩溶发育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茅口组灰岩古岩溶纵向上可划分为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深部缓流带,其中垂直渗流带和水平潜流带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岩溶相带。地震上发育"斜亮点"和"变振幅"两种古岩溶储层类型,集中分布在岩溶斜坡的隆盛及天堂坝—四面山地区。綦江—涪陵处于官渡岩溶高地的东斜坡,勘探领域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口组 古岩溶 古地貌 勘探领域 四川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古岩溶型碳酸盐岩致密储层特征、形成机理与天然气富集潜力 被引量:24
17
作者 王国亭 程立华 +4 位作者 孟德伟 朱玉杰 孙建伟 黄锦袖 彭艳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85-695,共11页
目前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开展奥陶系古岩溶型储层形成机理与天然气富集潜力研究可为天然气储量的发现和开发前景评价奠定基础。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岩溶储层特征、形成控制因素、天然气... 目前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开展奥陶系古岩溶型储层形成机理与天然气富集潜力研究可为天然气储量的发现和开发前景评价奠定基础。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岩溶储层特征、形成控制因素、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与富集潜力的评价分析,认为盆地东部碳酸盐岩风化壳储层较为发育,气源供给充足,源-运-储配置关系良好,具备天然气规模富集的条件。鄂尔多斯盆地盆地东部岩溶储层总体表现为低孔与致密的特征,将孔隙度为3%、渗透率为0.05×10^(-3)μm^2确定为储层物性下限标准;将孔隙直径为30μm、喉道直径为5μm界定为储层孔、喉尺度下限标准。有利沉积微岩相、有效岩溶作用和综合成岩作用等共同影响储层形成,半充填型硬石膏结核云岩为最重要的储层类型。研究认为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包括:(1)有效储层发育是天然气富集的基础物质条件;(2)良好的源-运-储配置关系是天然气富集的关键。总体而言,盆地东部下古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具备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性下限 天然气富集 古岩溶储层 奥陶系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轮古西地区奥陶系古潜山岩溶作用机理与发育模式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庆玉 梁彬 +3 位作者 曹建文 淡永 郝彦珍 李景瑞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共7页
轮古西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洞、缝,岩溶储层类型可分为裂缝型、孔洞型、裂缝—孔洞型、洞穴型4种,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不同地貌单元岩溶缝洞系统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特征,应用薄片分析法对不同类型岩溶作用机... 轮古西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洞、缝,岩溶储层类型可分为裂缝型、孔洞型、裂缝—孔洞型、洞穴型4种,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不同地貌单元岩溶缝洞系统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特征,应用薄片分析法对不同类型岩溶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轮古西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模式。认为:东部轮古7井区区域位置最高,为轮南潜山区域补给区;轮古西地区岩溶台地为该区补给区,大气降水以下渗、径流为主,溶蚀孔洞及溶蚀裂缝发育,泥质、方解石充填;岩溶坡地为地下水径流区,地下水以水平径流为主,岩溶暗河管道系统发育,岩溶角砾岩、泥质充填;岩溶盆地为排泄区,其排泄基准面决定了岩溶发育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岩溶 溶蚀机理 碳酸盐岩 轮古西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论古岩溶洞穴型储层三维地质建模——以塔河油田四区奥陶系储层为例 被引量:14
19
作者 马晓强 侯加根 +3 位作者 胡向阳 刘钰铭 邹婧芸 赵彬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5-324,共10页
古岩溶洞穴型储层是一种后期改造形成的特殊碳酸盐岩储层,储层发育复杂,非均质性很强。开展洞穴型储层建模研究对该类储层的三维定量表征以及数值模拟、储量计算等后续工作有重要意义。在古岩溶洞穴型储层成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储... 古岩溶洞穴型储层是一种后期改造形成的特殊碳酸盐岩储层,储层发育复杂,非均质性很强。开展洞穴型储层建模研究对该类储层的三维定量表征以及数值模拟、储量计算等后续工作有重要意义。在古岩溶洞穴型储层成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储层建模的几个关键环节开展了讨论,包括建模策略、模拟随机性控制方法以及数学方法等方面。并以塔河油田四区奥陶系储层为例进行了实践应用,在地貌分区、岩溶分带的地质框架下,以井孔数据为基础,优选能够反映洞穴发育概率的波阻抗反演信息及相干信息作为模拟的井间约束条件,选取具有趋势的同位协同序贯指示模拟方法整合多类信息建立了洞穴型储层三维地质模型,并提出了研究区分块设置局部变差函数的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岩溶 洞穴 储层建模 塔河油田 波阻抗 序贯指示模拟
下载PDF
古地貌恢复在风化壳岩溶型储层研究中的应用——以川中—川南过渡带奥陶系为例 被引量:24
20
作者 洪余刚 陈景山 +1 位作者 代宗仰 钱津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共5页
川中—川南过渡带奥陶系顶面曾经遭受超过100 Ma的风化剥蚀,形成古风化壳储层的可能性很大。由于它埋藏深、探井少,且缺乏三维地震资料,给储层预测工作带来很大难度。通过地震构造解释,区域构造背景分析,研究了奥陶系可溶蚀地层及可溶... 川中—川南过渡带奥陶系顶面曾经遭受超过100 Ma的风化剥蚀,形成古风化壳储层的可能性很大。由于它埋藏深、探井少,且缺乏三维地震资料,给储层预测工作带来很大难度。通过地震构造解释,区域构造背景分析,研究了奥陶系可溶蚀地层及可溶蚀区域分布范围,以上奥陶统底面和下二叠统底面沿奥陶系剥蚀尖灭线拼合的等时面及下二叠统顶面为基准,采用印模法恢复出古地貌形态,划分了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谷地,为下一步的储层预测工作提供出有利目标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岩溶 碳酸盐岩 古地貌恢复 奥陶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