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Oldest Paleo-Tethyan Ophiolitic Mélange in the Xizang(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14
1
作者 ZHAI Qingguo JAHN Bor-ming +2 位作者 WANG Jun HU Peiyuan TANG Yue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S1期247-,共1页
An Early Paleozoic ophiolitic mélange has recently been documented in the W.Gangma Co area,north-central Tibetan Plateau.It is composed of serpentinite,isotropic and cumulate gabbros,basalt and plagiogranite.Whole-
关键词 TIBETAN lange in the Xizang The Oldest paleo-tethyan Ophiolitic M ROCK PLATEAU
下载PDF
Petrology and metamorphism of glaucophane eclogites in Changning-Menglian suture zone, Bangbing area, southeast Tibetan Plateau: An evidence for Paleo-Tethyan subduction 被引量:7
2
作者 Yu-zhen Fu Zhi-ming Peng +7 位作者 Bao-di Wang Guo-zhi Wang Jing-feng Hu Jun-lei Guan Ji Zhang Zhang Zhang Yun-he Liu Zou Hao 《China Geology》 2021年第1期111-125,共15页
High/ultrahigh-pressure(HP/UHP)metamorphic complexes,such as eclogite and blueschist,are generally regarded as significant signature of paleo-subduction zones and paleo-suture zones.Glaucophane eclogites have been rec... High/ultrahigh-pressure(HP/UHP)metamorphic complexes,such as eclogite and blueschist,are generally regarded as significant signature of paleo-subduction zones and paleo-suture zones.Glaucophane eclogites have been recently identified within the Lancang Group characterized by accretionary mélange in the Changning-Menglian suture zone,at Bangbing in the Shuangjiang area of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The authors report the result of petrological,mineralogical and metamorphism investigations of these rocks,and discuss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s.The eclogites are located within the Suyi blueschist belt and occur as tectonic lenses in coarse-grained garnet muscovite schists.The major mineral assemblage of the eclogites includes garnet,omphacite,glaucophane,phengite,clinozoisite and rutile.Eclogitic garnet contains numerous inclusions,such as omphacite,glaucophane,rutile,and quartz with radial cracks around.Glaucophane and clinozoisite in the matrix have apparent optical and compositional zonation.Four stages of metamorphic evolution can be determined:The prograde blueschist facies(M_(1)),the peak eclogite facies(M_(2)),the decompression blueschist facies(M_(3))and retrograde greenschist facies(M_(4)).Using the Grt-Omp-Phn geothermobarometer,a peak eclogite facies metamorphic P-T condition of 3000–3270 MPa and 617–658℃ was determined,which is typical of low-temperature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The comparison of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ngbing glaucophane eclogites and the Mengku lawsonite-bearing retrograde eclogites indicates that two suites of eclogites may have formed from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depths or localities to create the tectonic mélange in a subduction channel during subduction of the Triassic Changning-Menglian Ocean.The discovery of the Bangbing glaucophane eclogites may represent a new oceanic HP/UHP metamorphic belt in the Changning-Menglian suture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logite HP/UHP metamorphism Subduction channel Changning-Menglian suture zone paleo-tethyan subduction Geological survey engineering Southeast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Detrital Zircon Geochronology of Early Triassic Strata in the West Qinling Orogen:Implications fo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Paleo-Tethyan Ocean
3
作者 Zuochen Li Xianzhi Pei +7 位作者 Liyong Wei Guobing Liang Meng Wang Ruibao Li Lei Pei Chengjun Liu Youxin Chen Feng Gao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087-1106,共20页
The West Qinling Orogen(WQO)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Qinling Orogen and in the transition zone of Qilian Orogen,Songpan-Garze Orogen and Yangtze Block,and also the key position of Triassic collision oroge... The West Qinling Orogen(WQO)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Qinling Orogen and in the transition zone of Qilian Orogen,Songpan-Garze Orogen and Yangtze Block,and also the key position of Triassic collision orogenic event.The study of the Early Triassic strata in the WQO is contributed to analyze the closure process of the paleo-Tethys.We conducted LA-ICP-MS U-Pb dating studies on detrital zircons to determine the provenance,depositional age,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Early Triassic Longwuhe Formation in the Lintan area of the WQO.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detrital zircons in the Longwuhe Formation are mainly magmatic origin and have characteristic of crust source zircon.The lowest limit of sedimentation of the Longwuhe Formation is constrained to the Early Triassic,with the youngest detrital zircon age of 253±3 Ma.The age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age groups:3346–1636 Ma,with two peak ages of ca.2495 and ca.1885 Ma;1585–1010 Ma,with a peak age at ca.1084 Ma;992–554 Ma,with a peak age at ca.939 Ma;521–421 Ma,with a peak age at ca.445 Ma;418–253 Ma,with a peak age at ca.280 Ma.Apparently,the sources of the Longwuhe Formation include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WQO,the Qilian Orogen(QLO)and the basement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NCB),of which the ancient basement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CB is the main source area of the Longwuhe Formation.Combined with previous studies,we propose that the Longwuhe Formation was formed in a fore-arc basin,which is related to the closure of the A’nyemaqen-Mianlüe Ocean from the Early Permian to Early–Middle Triassic due to the northward subduction-collision of the Yangtze Block(YZB).This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A’nyemaqen-Mianlüe Ocean has flat subduction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 Qinling orogenic belt Early Triassic paleo-tethyan Ocean GEOCHRONOLOGY zircon
原文传递
Discovery of Permian island-arc basalts in the Cenxi area and the tectonic significance──A piece of evidence for the paleo-Tethyan tectonic belt in western Guangdong and eastern Guangxi 被引量:6
4
作者 ZHANG Boyou 1, ZHAO Zhenhua 1, SHI Manquan 1, YANG Shufeng 2 and CHEN Hanlin 2 1.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40, China 2.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1998年第21期1838-1842,共5页
Cenxi Permian basalts are the late Palaeozoic island-arc type basalts first found in South China. REE and trace el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show that this volcanic formation, which has been isoto... Cenxi Permian basalts are the late Palaeozoic island-arc type basalts first found in South China. REE and trace el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show that this volcanic formation, which has been isotopically dated at 261 MaB.P. by the 39Ar/ 40Ar method, is of an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al island arc type, and that the tectonic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was an island-arc marginal sea or minor ocean basin related with the paleo-Tethyan tectonic belt in western Guangdong-eastern Guangx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lite-keratophyre pillow lava PERMIAN continental margin paleo-tethyan evolution.
原文传递
东昆仑五龙沟金矿田平台岩体岩相学、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5
作者 李君阳 薛春纪 +5 位作者 王斌 赵晓波 赵伟策 刘洋涛 李鹏 韩玉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76-1191,共16页
东昆仑五龙沟金矿田东南部出露中三叠世侵入体——平台岩体,为探究古特提斯洋俯冲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线索。对平台岩体内的花岗闪长岩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平台岩体内... 东昆仑五龙沟金矿田东南部出露中三叠世侵入体——平台岩体,为探究古特提斯洋俯冲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线索。对平台岩体内的花岗闪长岩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平台岩体内的花岗闪长岩主要由斜长石(体积分数为45%~50%)、石英(20%~25%)、钾长石(20%~25%)、角闪石(5%)、黑云母(5%)组成;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47±1)Ma,侵位于中三叠世;主量元素特征显示SiO_(2)含量(质量分数)为64.88%~65.90%,FeO^(T)/MgO平均值为3.70,Fe_(2)O_(3)/FeO平均值为1.48,锆石饱和温度平均值为770℃,因此,花岗闪长岩属于I型花岗岩;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并具有弱负Eu异常;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等)的特征;花岗闪长岩的锆石ε_(Hf)(t)值为-4.51~0.64,Hf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54~1.22 Ga。综合地球化学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东昆仑五龙沟金矿田平台岩体内的花岗闪长岩源区为陆壳物质,形成于与古特提斯洋俯冲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进一步表明古特提斯洋在中三叠世时仍处于北向俯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闪长岩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中三叠世 构造演化 东昆仑造山带 古特提斯洋
下载PDF
右江盆地层序充填序列与古特提斯海再造 被引量:24
6
作者 覃建雄 陈洪德 +1 位作者 田景春 杨作升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2-70,共9页
首次识别出 5个级别的层序界面及相应的沉积层序 ,以不同级别的层序界面作为划分相应级别层序的重要标志 ,不同级别的层序反映不同地质事件和动力转化过程。将 5个级别的沉积层序作为板间、板缘、板内构造过程的地层记录 ,反映了沉积盆... 首次识别出 5个级别的层序界面及相应的沉积层序 ,以不同级别的层序界面作为划分相应级别层序的重要标志 ,不同级别的层序反映不同地质事件和动力转化过程。将 5个级别的沉积层序作为板间、板缘、板内构造过程的地层记录 ,反映了沉积盆地类型、性质及演化过程 ,并与沉积盆地之间存在不同级别的耦合效应 :超级层序相当于沉积盆地域的地层记录 ;Ⅰ级层序对应于一个成因盆地的地层记录 ;Ⅱ级层序反映沉积盆地的构造阶段或构造沉积幕 ;准Ⅱ级层序揭示盆地构造期或沉积幕 ;Ⅲ级层序相当于盆地充填韵律 ;Ⅳ级、Ⅴ级层序分别相当于盆地充填体系域和冲填体系。研究表明 ,右江古特提斯海演化经历了陆内裂陷海、陆缘裂谷海、孤后裂谷海和残余海前陆盆地 4个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充填序列 古特提斯海 右江盆地 沉积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地块与古亚洲/特提斯构造体系的对接 被引量:188
7
作者 许志琴 李思田 +5 位作者 张建新 杨经绥 何碧竹 李海兵 林畅松 蔡志慧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2,共22页
塔里木盆地为环形山链所环绕,北缘为古亚洲体系的天山弧形山链,南缘为特提斯体系的西昆仑-阿尔金弧形山链。自新元古代晚期以来,塔里木地块及周缘地区经历了古亚洲洋盆和特提斯洋盆的开启、俯冲、闭合以及微陆块多次碰撞造山,发生多期... 塔里木盆地为环形山链所环绕,北缘为古亚洲体系的天山弧形山链,南缘为特提斯体系的西昆仑-阿尔金弧形山链。自新元古代晚期以来,塔里木地块及周缘地区经历了古亚洲洋盆和特提斯洋盆的开启、俯冲、闭合以及微陆块多次碰撞造山,发生多期的构造、岩浆及成矿作用。特别是受印度/亚洲碰撞(60~50Ma)以来的近程效应和远程效应影响,使塔里木盆地周缘发生强烈的隆升、缩短及走滑变形,形成了现今复杂的环型造山系,完成了古亚洲体系和特提斯体系与塔里木地块的最终对接。塔里木地块与周缘两大构造体系的焊接是从早古生代开始的。研究表明,早古生代末期塔里木已与西昆仑-阿尔金始特提斯造山系链接一起。此时,塔里木地块东段与中天山增生弧地体碰撞,而西段在晚古生代与中天山增生弧地体碰撞。塔里木盆地周缘早古生代造山系中存在早古生代中期和早古生代晚期的两次造山事件,致使塔里木盆地内映现两个早古生代构造不整合面:晚奥陶世-志留纪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和中晚泥盆世与早古生代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的古地理、古环境和古构造研究表明,塔里木早古生代台地位于盆地的中西部,盆地东部为陆缘斜坡和深海/半深海沉积盆地,与南天山早古生代被动陆缘链接。印度/亚洲碰撞导致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喜马拉雅西构造结的形成与不断推进,使特提斯构造体系与古亚洲构造体系在西构造结处靠拢及对接,终使塔里木盆地最后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陆块 古亚洲构造体系 特提斯构造体系 对接
下载PDF
南秦岭构造带内早古生代碱基性岩浆活动:古特提斯洋裂解的证据 被引量:19
8
作者 陈虹 田蜜 +1 位作者 武国利 胡健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37-1452,共16页
位于南秦岭构造带南缘的勉略(勉县—略阳)洋是东古特提斯洋的北侧分支洋盆,在勉县—略阳地区发育有典型的蛇绿岩组合.然而,由于中三叠世晚期开始的碰撞造山作用以及之后陆内变形作用的改造,对于勉略洋盆在构造带东段的裂解和演化过程... 位于南秦岭构造带南缘的勉略(勉县—略阳)洋是东古特提斯洋的北侧分支洋盆,在勉县—略阳地区发育有典型的蛇绿岩组合.然而,由于中三叠世晚期开始的碰撞造山作用以及之后陆内变形作用的改造,对于勉略洋盆在构造带东段的裂解和演化过程并不清晰.本文对发育于东南秦岭构造带内的基性岩墙群进行了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基性岩脉以辉长岩、辉绿岩等基性岩为主,其SiO2含量为41.89%~49.75%,属基性—超基性岩类,并具有富钠、高钛的碱性岩特征.岩石的稀土、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特征与板内洋岛玄武岩(OIB)特征一致,岩浆源于具有地壳混染的板内洋岛玄武岩型地幔源区.该类基性岩脉顺层侵入到早古生代早期地层中,通过基性岩脉中的锆石SHRIMP测年获得岩脉顺层侵位的时代为晚志留世早期(约422 Ma).这种岩浆作用很可能与古特提斯洋初始裂解有关,并导致南秦岭构造带内地壳伸展、基性岩浆侵位,该过程与南秦岭构造带北缘的商丹(商南—丹凤)原特提斯洋的消减和陆内俯冲可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秦岭构造带 古特提斯洋 勉略缝合带(勉县—略阳缝合带) 基性岩脉 洋岛玄武岩
下载PDF
华南洋陆过渡带构造演化: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过程与机制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三忠 索艳慧 +15 位作者 周洁 王光增 李玺瑶 姜兆霞 刘金平 刘丽军 刘永江 占华旺 姜素华 程昊皞 王鹏程 朱俊江 戴黎明 董昊 刘琳 郭晓玉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83-704,共22页
南海北部陆缘位于大华南地块洋陆过渡带南段的关键核心段落,曾处于特提斯洋构造域与(古)太平洋构造域交接地带,是印度洋构造动力系统与太平洋构造动力系统波及的共同地区。然而,以往研究和勘探程度较低,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交接... 南海北部陆缘位于大华南地块洋陆过渡带南段的关键核心段落,曾处于特提斯洋构造域与(古)太平洋构造域交接地带,是印度洋构造动力系统与太平洋构造动力系统波及的共同地区。然而,以往研究和勘探程度较低,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交接转换区域的大地构造背景、过程、机制始终不够明确。基于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剖面,不仅关注该区新生代盆地结构构造,以服务该区油气精准勘探,并且试图以此解剖、揭示该区中生代基底结构特征,进而探索新生代南海海盆打开、扩张、停滞到消亡过程的前生今世。对珠江口盆地地震剖面解析和华南陆缘野外构造研究表明:华南地块洋陆过渡带先后经历了中生代印支期碰撞造山、燕山早期增生造山、燕山晚期压扭造山三个过程;随后进入新生代,又经历了早期北东东—南西西走向正断层主控下的弥散性裂解成盆、中期北东—北北东走向张扭断裂主控下的右行走滑拉分成盆、晚期北西—北西西向张扭断裂主控下的左行走滑拉分成盆三期伸展构造叠加。总体上,该区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的转换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古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转换、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转换、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转换及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的转换。东亚洋陆过渡带的构造转换折射出地球深浅部动力系统驱动“东亚大汇聚”的长期机制,即东南亚环形俯冲驱动体系、太平洋LLSVP和非洲LLSVP的深部动力系统(统称为海底“三极”)的重要性,其中,东南亚环形俯冲驱动体系是地球板块运动的重要动力引擎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陆过渡带 古特提斯洋 新特提斯洋 古太平洋 太平洋 造山 伸展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南华纪—古生代构造重建及关键问题讨论 被引量:13
10
作者 计文化 李荣社 +1 位作者 陈奋宁 杨博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20年第5期634-655,共22页
中国西北是古亚洲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共同作用的地区,南华纪—古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洋-陆演化过程,诸陆(地)块于三叠纪基本拼贴就位,奠定了中生代以来陆内盆山演化的基础。但对于西北地区南华纪—古生代时期古亚洲洋盆最终关闭的时... 中国西北是古亚洲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共同作用的地区,南华纪—古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洋-陆演化过程,诸陆(地)块于三叠纪基本拼贴就位,奠定了中生代以来陆内盆山演化的基础。但对于西北地区南华纪—古生代时期古亚洲洋盆最终关闭的时限、位置,以及秦祁昆古生代造山带属于特提斯构造域还是古亚洲构造域等重大区域地质问题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文章在最新地质填图的基础上,通过对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变质变形等的综合分析,将西北地区南华纪—古生代的构造单元厘定为3个洋板块、4个弧盆系和2个陆(地)块群等9个二级、46个三级和112个四级构造单元,力图刻画消失的大洋盆地的残留组成和诸陆(地)块的边缘增生结构。结合古地磁、生物古地理研究成果,恢复了古生代不同时期西北洋-陆系统在全球的位置,讨论了洋盆消减、诸陆(地)块拼贴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亚洲构造 特提斯构造域 南华纪—古生代 构造重建
下载PDF
青藏高原玉树混杂带糜棱岩化石英闪长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洪瑞 杨天南 +5 位作者 侯增谦 宋玉财 程先锋 丁妍 陈文 侯可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871-3882,共12页
玉树混杂带内含有大量金沙江西段古特提斯演化信息,对其物质组成进行详细解剖,有望厘清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特提斯演化过程。本文以该带内糜棱岩化岩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岩石学、构造变形特征,报道其锆石U-Pb年龄、黑云母ArAr年龄、主量、... 玉树混杂带内含有大量金沙江西段古特提斯演化信息,对其物质组成进行详细解剖,有望厘清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特提斯演化过程。本文以该带内糜棱岩化岩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岩石学、构造变形特征,报道其锆石U-Pb年龄、黑云母ArAr年龄、主量、微量和Sr-Nd同位素数据,结合区域岩浆事件和构造变形资料讨论大地构造意义。研究表明该岩体主要为石英闪长岩,变形强烈,发育北西西向糜棱面理,面理走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岩石为准铝质中-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K,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高Sr负Nd的同位素组成,为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石英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208Ma,黑云母40Ar/39Ar年龄为201Ma,讨论认为前者代表岩浆结晶年龄,形成于洋盆俯冲背景;后者代表变形年龄,与区域碰撞挤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黑云母Ar-Ar年龄 地球化学 糜棱岩化石英闪长岩 玉树混杂带 古特提斯
下载PDF
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Ⅱ):俯冲-增生型造山 被引量:41
12
作者 李三忠 杨朝 +7 位作者 赵淑娟 李玺瑶 索艳慧 郭玲莉 余珊 戴黎明 李少俊 牟墩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68-1004,共37页
全球早古生代增生造山带极其发育,主要分布在古亚洲洋南北两侧、Iaeptus洋南侧、Rheic洋北侧和环冈瓦纳大陆地带,其中原特提斯洋封闭的产物主要发育在中国境内,大量微陆块在早古生代可能都是冈瓦纳北缘的俯冲-增生带中的重要组成。增生... 全球早古生代增生造山带极其发育,主要分布在古亚洲洋南北两侧、Iaeptus洋南侧、Rheic洋北侧和环冈瓦纳大陆地带,其中原特提斯洋封闭的产物主要发育在中国境内,大量微陆块在早古生代可能都是冈瓦纳北缘的俯冲-增生带中的重要组成。增生造山带中组成复杂,具有沟-弧-盆体系、海山、洋壳等残存记录,尤以榴辉岩发育为特征,增生造山成为早古生代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构造体系的显著独特特征。早古生代末中亚早古生代造山带多为微陆块增生造山阶段,沟-弧-盆体系发育,具有增生-软碰撞造山的特点,发生时限较晚,为早古生代末;原特提斯洋中的西昆仑、东昆仑、柴达木北缘、南阿尔金、北阿尔金与北祁连、北秦岭等围限或夹杂的微陆块在早古生代具有相同的增生造山过程,整体是向南俯冲线性增生到冈瓦纳大陆北缘,现今多次重复是早古生代弯山构造所致。400 Ma左右,南部古特提斯洋和北部勉略带的打开,导致其北漂,经复杂变形改造,它们现今为一巨型弯山构造横亘在中国中部,对中国构造格局影响最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古生代 俯冲增生造山带 微陆块 原特提斯洋 古亚洲洋 环冈瓦纳
下载PDF
新疆地壳演化与成矿 被引量:55
13
作者 王元龙 成守德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9-143,共15页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 ,北邻蒙古阿尔泰 ,南接青藏高原 ,西邻哈萨克斯坦 ,东接华北阿拉善。它包括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 -准噶尔、塔里木、青藏等板块 ,其间为额尔齐斯-布尔根、木札尔特 -红柳河、康西瓦 -昆中等缝合带所焊接 ,形成古...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 ,北邻蒙古阿尔泰 ,南接青藏高原 ,西邻哈萨克斯坦 ,东接华北阿拉善。它包括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 -准噶尔、塔里木、青藏等板块 ,其间为额尔齐斯-布尔根、木札尔特 -红柳河、康西瓦 -昆中等缝合带所焊接 ,形成古老变质陆块与年青造山带条块镶嵌的构造格局 ,造成目前新疆三山两盆的总体地貌特征及丰富的矿产资源。正是由于各古老陆块及分隔其间的大洋盆地长期发展、演化、消亡、聚合碰撞的结果 ,新疆是研究大陆和造山带及其成矿特征的极好地区 ,也是研究中国大陆的聚合及古亚洲洋、特提斯洋消亡而形成欧亚大陆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演化 聚合大陆 成矿作用 古亚洲洋 特提斯洋 新疆
下载PDF
中国陆壳演化、多块体拼合造山与特色成矿的关系 被引量:67
14
作者 秦克章 翟明国 +6 位作者 李光明 赵俊兴 曾庆栋 高俊 肖文交 李继亮 孙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5-325,共21页
矿产资源的种类、时空分布、形成演化与成岩作用和大地构造格局密切相关。中国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多样(发育裂谷成矿、碰撞成矿、地幔柱成矿、低温成矿等特色成矿系统),矿床类型比较齐全,如大宗矿产(铁、铝、铜、钾盐)短缺,小宗矿产... 矿产资源的种类、时空分布、形成演化与成岩作用和大地构造格局密切相关。中国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多样(发育裂谷成矿、碰撞成矿、地幔柱成矿、低温成矿等特色成矿系统),矿床类型比较齐全,如大宗矿产(铁、铝、铜、钾盐)短缺,小宗矿产中盛产稀土元素(REE)、钨、锡、钼矿。中国早前寒武纪矿床相对较少,燕山期成矿集中爆发。这种矿产资源分布格局与中国大陆地壳的性质与演化、多块体拼合造山格局之间的内在联系尚待深入揭示。本文基于对中国陆壳演化、陆块与造山带组成格局和多块体拼合造山的系统分析总结,试图阐明中国成矿特色与其内在联系,从陆壳形成与造山带演化的宏观视角来研究中国大陆成矿特色、成矿物质时空分布规律,其特色包括:(1)中国陆壳的地台区与造山带区质量比约3∶7(全球陆壳地台区占69.6%),太古界面积小且支离破碎,地壳固化时间晚且运动频繁强烈,因此难以形成巨型条带状铁建造(BIF)富铁矿床、太古代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VMS)铜锌矿带和元古代内克拉通裂谷有关的扎伊尔-赞比亚巨型铜矿。(2)环绕中朝-塔里木和扬子板块的增生造山带由老到新依次形成,并镶接于古板块边缘,使中国大陆逐渐增生扩展,导致火山岩型、与岩浆岩类和沉积岩系有关的大型矿床空间上向板块边缘推移,时间上越来越新,地壳演化成矿作用和矿床类型越来越多样化。(3)中亚成矿域以古生代多陆块拼合造山、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与山盆体系构成独特的地质构造格局。既发育增生造山阶段的弧环境相关矿床(蛇绿岩型铬铁矿、斑岩铜矿、VMS),也发育与碰撞造山有关的矿床(造山型金矿、石棉、滑石、白云母)、地幔柱叠置造山带背景下的岩浆铜镍矿和后碰撞陆内岩石圈伸展相关的大陆环境矿床(斑岩钼矿、热液金矿、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4)青藏高原(特提斯成矿域)系特提斯洋长期增生演化、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产物。其成矿条件优越,具有多期成矿作用、多矿种和多类型的复合成矿系统特点。形成了蛇绿岩套型铬铁矿、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和独具特色的碰撞环境超大型斑岩铜钼矿。(5)我国东部环太平洋成矿域,伴随晚中生代克拉通性质的根本转变及岩石圈明显的减薄过程与破坏,在华北克拉通周缘发生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强烈的金、铜、钼和轻稀土等成矿作用。不同时期的造山带干涉叠加使得南岭地区盛产花岗岩有关的钨、锡、钼矿,具有叠加改造成矿、大器晚成的鲜明成矿特色。由于中国成矿特色与大陆地壳演化密切相关,中国的找矿勘探部署必须立足于中国大陆演化与多块体拼合造山的基本地质事实,方能取得好的勘查效果。中国大陆小陆块拼合造山成矿还存在诸多未解之谜,文末提出了当前成矿学面临的一系列科学问题,对于今后我国找矿战略选区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特色成矿系统 陆块与造山带组成格局 多块体拼合造山 中亚地壳双向增生成矿 特提斯演化与成矿 克拉通改造-破坏与陆壳活化成矿 科学问题与展望
下载PDF
藏东碧土地区古特提斯主洋盆中的亚速尔型洋岛玄武岩 被引量:10
15
作者 吴根耀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72-781,共10页
采自藏东碧土蛇绿混杂岩带的据水、学巴和登巴东3条剖面的火山岩样品,主体是碱性玄武岩。常量元素的判别图解表明其构造背景是洋岛。微量元素含量显示出大洋板内玄武岩的特点。稀土元素配分型式表现为一组近于平行的右倾曲线,(Ce/Yb)N... 采自藏东碧土蛇绿混杂岩带的据水、学巴和登巴东3条剖面的火山岩样品,主体是碱性玄武岩。常量元素的判别图解表明其构造背景是洋岛。微量元素含量显示出大洋板内玄武岩的特点。稀土元素配分型式表现为一组近于平行的右倾曲线,(Ce/Yb)N值约为6,稀土总量随岩浆分异程度的增高而增加。洋岛总体发育的时间为石炭纪(古特提斯洋盆的全盛期),属亚速尔型洋岛。其中,学巴剖面代表了洋岛形成的初期阶段,其下部有大洋拉斑玄武岩的夹层,稀土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蛛网曲线均落入OIB与E-MORB之间;登巴东剖面则代表了洋岛火山岩发育的晚期阶段,顶部有酸性熔岩的夹层,火山岩之上连续沉积有灰岩和砂岩。对这3个亚速尔型洋岛的厘定,结合以前报道的夏威夷型洋岛(瓦浦火山岩),充分说明藏东的古特提斯主洋盆曾是一个开阔的多岛洋,与滇西南昌宁-孟连多岛洋的构造面貌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速尔型洋岛 碱性玄武岩 岩石地球化学 古特提斯主洋盆 藏东碧土地区
下载PDF
滇西点苍山变质地体三叠纪至侏罗纪沉积岩碎屑锆石源区信息及构造指示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静 李大鹏 +2 位作者 康欢 耿建珍 张菁菁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83-913,共31页
前人通过滇西三江带内岩浆记录精细刻画了古特提斯洋分支洋--哀牢山洋的形成及演化历史,然而区域沉积记录是如何响应哀牢山洋俯冲及闭合过程的,目前仍未得到深入研究。我们通过对哀牢山构造带北段点苍山变质杂岩内三叠纪至侏罗纪3件沉... 前人通过滇西三江带内岩浆记录精细刻画了古特提斯洋分支洋--哀牢山洋的形成及演化历史,然而区域沉积记录是如何响应哀牢山洋俯冲及闭合过程的,目前仍未得到深入研究。我们通过对哀牢山构造带北段点苍山变质杂岩内三叠纪至侏罗纪3件沉积岩样品中255颗碎屑锆石进行U-Pb定年、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分析,结合区域已有研究,恢复哀牢山洋末期演化的区域沉积响应。结果表明,变质砂岩DC1801、片岩DC1703和碳酸盐岩DC1702中最年轻岩浆锆石群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80 Ma、~247 Ma和~254 Ma,结合其接触关系以及区域地层对比,约束其最大沉积年龄分别为侏罗纪早期(DC1801)和三叠纪早期(DC1702和DC1703)。不同时期碎屑沉积岩物源分析表明三叠纪碎屑沉积岩(DC1703)主要源自哀牢山构造带内部近源的多期岩浆物质(~0.8 Ga、~0.45 Ga和~0.25 Ga)、冈瓦纳裂解前印度大陆内部多期再循环的格林威尔晚期(~0.95 Ga)和泛非期(~0.6 Ga)岩浆物质贡献。侏罗纪碎屑沉积岩(DC1801)物质主要源自思茅地块内部印支期岩浆活动,而~0.45 Ga、~0.8 Ga和~0.95 Ga等时期的碎屑物质贡献比例明显降低。同一沉积盆地同时代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中碎屑锆石结构大体相似,但碳酸盐岩中代表多期循环的远源物质的年龄所占比例却降低。点苍山碎屑沉积岩锆石Hf同位素组成随时间变化证实了哀牢山洋闭合时间为~247 Ma,而在点苍山变质地体南段发育的海相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片岩)的沉积组合记录了哀牢山洋末期演化至闭合过程。碎屑锆石Eu/Eu*异常揭示了区域地壳自~247 Ma哀牢山洋闭合至~235 Ma的加厚过程,三叠纪至侏罗纪碎屑沉积物源的转化可能与哀牢山洋闭合引发的沉积区抬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哀牢山构造带 碎屑锆石 古特提斯洋 地球化学
下载PDF
塔里木西南坳陷构造的几点新认识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朝荣 张健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z1期31-37,共7页
塔里木盆地西部巴楚以南,喀喇昆仑山、西南天山和麻扎塔格所夹持的地域,油气勘探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已找到柯克亚、巴什托普、和田河等油气田.经过近年的研究,对该区的地质构造提出几点新认识.包括: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是影响该区沉... 塔里木盆地西部巴楚以南,喀喇昆仑山、西南天山和麻扎塔格所夹持的地域,油气勘探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已找到柯克亚、巴什托普、和田河等油气田.经过近年的研究,对该区的地质构造提出几点新认识.包括: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是影响该区沉积和构造的主要因素;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两侧不对称;深浅层次构造差异较大;区内断裂和背斜多形成于喜玛拉雅构造运动.此外,根据大量野外实地考察和地震资料,对克里阳和乌恰地区构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对玉立群背斜存在与否提出怀疑的意见,并对帕米尔前缘的的逆冲推覆构造样式进行了详细解剖,提出帕米尔山前存在3个相互叠覆推覆体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西南 坳陷 古亚洲洋 特提斯洋 逆冲推覆构造
下载PDF
太平洋与特提斯构造域转换期岩浆作用与成矿 被引量:2
18
作者 钟宏 柏中杰 朱维光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57-559,共3页
本文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燕山早期和晚期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的分布进行简要总结,提出一些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拟开展的研究将重点关注古/新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转换及其相互作用对东南沿海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成矿作... 本文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燕山早期和晚期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的分布进行简要总结,提出一些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拟开展的研究将重点关注古/新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转换及其相互作用对东南沿海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成矿作用的制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沿海 特提斯构造域 太平洋构造域 岩浆-成矿作用
下载PDF
西南三江德钦-维西地区中二叠-晚三叠世岩浆岩与古特提斯演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许王 刘福来 +3 位作者 冀磊 王舫 徐文涛 王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62-480,共19页
西南三江的德钦-维西地区出露有大量中二叠-晚三叠世岩浆岩,但是它们的形成与两个古特提斯分支洋(即金沙江洋和昌宁-孟连洋)的关系存在很大争议,制约了我们对该地区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的理解。本文对得荣县附近的玄武岩和流纹岩、兰坪县... 西南三江的德钦-维西地区出露有大量中二叠-晚三叠世岩浆岩,但是它们的形成与两个古特提斯分支洋(即金沙江洋和昌宁-孟连洋)的关系存在很大争议,制约了我们对该地区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的理解。本文对得荣县附近的玄武岩和流纹岩、兰坪县附近的安山岩以及德钦县附近的沉火山角砾岩进行了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目的是查明它们的成因和形成环境,为深入探讨古特提斯构造演化提供有力的制约。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得荣玄武岩(约236Ma)、兰坪安山岩(约233Ma)以及德钦沉火山角砾岩(约232Ma)均形成于晚三叠世,而得荣流纹岩则形成于中二叠世(约261Ma)。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得荣玄武岩多属于拉斑质玄武岩,具有变化的TiO_(2)和MgO含量,缺乏明显的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以不同程度亏损Nb、Ta和Ti为特征,它们可能是大陆弧环境下尖晶石稳定域内"肥沃"岩石圈地幔较高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并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结晶分异和地壳混染;兰坪安山岩具有较高的MgO含量和Mg#值,属于高镁安山岩,其微量元素组成类似于陆壳物质,应该形成于沉积物起源熔体与地幔楔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得荣流纹岩以高SiO_(2)和低TiO_(2)含量为特征,具有较高的锆饱和温度,其地球化学组成类似于典型的高分异A型花岗岩,起源于伸展环境下地幔物质上涌导致的地壳岩石部分熔融。结合相关区域地质资料,我们提出中二叠-中三叠世时期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向东(北)俯冲使得扬子地块与昌都-兰坪-思茅地块之间以弧后伸展(即金沙江弧后盆地)的方式打开,而晚三叠世时期昌宁-孟连洋闭合后的陆-陆碰撞(即保山地块和昌都-兰坪-思茅地块)则导致金沙江弧后盆地的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造山带 德钦-维西地区 中二叠-晚三叠世 岩浆作用 古特提斯演化 昌宁-孟连缝合带 金沙江缝合带
下载PDF
滇西澜沧江构造带中段中生代岩浆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菁菁 李大鹏 +2 位作者 康欢 耿建珍 陈静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33-1751,共19页
滇西澜沧江构造带被认为是古特提斯洋的闭合位置,该带南段完好地保存了蛇绿岩及与俯冲消减和闭合相关的大量岩浆记录。然而这些记录在澜沧江构造带中段鲜有报道,导致区域构造格架的划分产生了分歧,严重影响了对青藏高原发展演化的认识... 滇西澜沧江构造带被认为是古特提斯洋的闭合位置,该带南段完好地保存了蛇绿岩及与俯冲消减和闭合相关的大量岩浆记录。然而这些记录在澜沧江构造带中段鲜有报道,导致区域构造格架的划分产生了分歧,严重影响了对青藏高原发展演化的认识。我们最近在澜沧江构造带中段崇山变质带内发现了印支期岩浆记录。通过开展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以及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的研究,结合区域上已有的研究资料,得到如下主要认识。锆石U-Pb定年揭示澜沧江构造带中段崇山变质带闪长岩、花岗岩样品的结晶年龄为印支期(228~210 Ma)。区域印支期岩浆记录主要可以分为闪长岩、I型花岗岩以及S型花岗岩,这些岩浆岩均具有Nb、Ta和Ti等元素的亏损。闪长岩及I型花岗岩均表现出高MgO含量、Mg^(#)值(42~52)及较高的Cr含量,二者具有相似的全岩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S型花岗岩具有更高的K_(2)O含量以及更富集的同位素组成。不同类型岩石的空间接触关系、矿物学、捕获锆石年龄及主要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区域闪长质岩石为少量幔源物质与不同类型地壳物质混合的复杂产物,I型花岗岩为闪长质岩浆分异产物,S型花岗岩为壳源碎屑沉积岩的部分熔融产物。澜沧江构造带中段崇山变质带内印支期岩浆记录的岩性组合、主要地球化学特征及不同岩石成因均可与南段代表古特提斯主洋末期演化的岩浆记录类比,是古特提斯洋闭合阶段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澜沧江构造带 锆石U-PB定年 古特提斯洋 地球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