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昆仑山前柯东构造带侏罗系砂岩成藏古流体特征及其成藏指示意义
1
作者 王祥 张慧芳 +3 位作者 段云江 娄洪 吕惠贤 周思宇 《石油科学通报》 2023年第1期12-19,共8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甫沙8井在侏罗系砂岩中获得工业油流,极大的推动了昆仑山前新层系新领域的油气勘探。本文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均一化温度及储层颗粒荧光定量等方法,对昆仑山前柯东构造带侏罗系储层古流体特征与油气成藏期次进行...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甫沙8井在侏罗系砂岩中获得工业油流,极大的推动了昆仑山前新层系新领域的油气勘探。本文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均一化温度及储层颗粒荧光定量等方法,对昆仑山前柯东构造带侏罗系储层古流体特征与油气成藏期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侏罗系砂岩储层发育两期烃包裹体,第1期为发黄色、黄绿色荧光烃包裹体,以片状或点状分布,为早期原油充注;第2期为蓝白色烃类包裹体,沿裂隙呈线性分布,为晚期高成熟油气充注。颗粒荧光QGF指数主要介于3~7 pc,说明早期发生过原油充注,指示存在古油藏。QGF-E强度指数分布在9.65~73.89,指示现今为凝析油或轻质油特征,这一特征与蓝白色荧光的液态烃包裹体相对应。烃类共生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主要在95~105℃和115~125℃,结合研究区埋藏史和热演化史模拟结果,表明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第1期在20 Ma以来,以成熟度较低的油气充注为主;第2期在5 Ma以来,主要是高成熟度油气充注。储层颗粒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侏罗系早期发育古油藏,现今为凝析油或轻质油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流体特征 侏罗系储层 流体包裹体 颗粒荧光定量 油气成藏 柯东构造带
下载PDF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流体包裹体古流体势场恢复 被引量:30
2
作者 蔡李梅 陈红汉 +3 位作者 李纯泉 李兆奇 刘惠民 郝雪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25,共9页
通过对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砂岩储层中376块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将研究区的油气充注划分为3个期次,并确定出3期油气充注发生的时间。运用流体包裹体PVT热动力学模拟的方法,获得了3个充注期的古压力演化,结合本区平面和剖面上现今... 通过对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砂岩储层中376块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将研究区的油气充注划分为3个期次,并确定出3期油气充注发生的时间。运用流体包裹体PVT热动力学模拟的方法,获得了3个充注期的古压力演化,结合本区平面和剖面上现今地层压力的分布,确定了沙三中亚段油气藏可视为处于同一个含油气压力系统中。在此基础上,利用流体包裹体所获得的参数恢复了沙三中亚段3期古油水势场的演化,并分析了其分布特征,探讨了油气充注期中的有利油气聚集区。认为东营凹陷油气藏的分布与古流体势的演化有密切的联系,3期油气充注时期古油势控制成藏的阀值分别为7,10.5和22 kJ/kg,利津洼陷北坡和牛庄洼陷南坡是第一期有利的油气低势聚集带,围绕牛庄洼陷和利津洼陷这两大高油势中心的周边区域为第二期有利油气成藏带,第三期油气有利成藏带逐渐扩展到民丰和博兴两大洼陷周缘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流体势场 油气成藏 流体包裹体 东营凹陷 济阳坳陷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山西组2段包裹体古流体压力分布及演化 被引量:26
3
作者 刘建章 陈红汉 +3 位作者 李剑 胡国艺 单秀琴 陈雷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6-230,234,共6页
对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上古生界太原组—山西组砂岩储层中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了分析,将该储层中油气成藏划分为6个期次。结合埋藏史分析,确定了6期油气成藏发生的时间。运用流体包裹体PVT热动力学模拟的方法,获得了6期油气成藏时的古... 对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上古生界太原组—山西组砂岩储层中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了分析,将该储层中油气成藏划分为6个期次。结合埋藏史分析,确定了6期油气成藏发生的时间。运用流体包裹体PVT热动力学模拟的方法,获得了6期油气成藏时的古压力数据。对山2段6期次古压力时空分布及演化规律分析表明,区域构造和热史演化是古压力的主要控制因素,可将古压力演化划分为气藏形成初期的常压—成藏高峰期超压—成蔽期后萎缩形成低压3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上古生界 流体包裹体 古压力分布 热动力学模拟
下载PDF
柴北缘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 被引量:29
4
作者 李宏义 姜振学 +1 位作者 庞雄奇 罗群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4-220,共7页
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研究对于追踪油气运移方向和预测有利勘探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对柴北缘地区输导层砂体展布、主要成藏期古流体势、断层倾角和区域盖层分割槽等地质条件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级差优势、流向优势、流压优势和分割... 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研究对于追踪油气运移方向和预测有利勘探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对柴北缘地区输导层砂体展布、主要成藏期古流体势、断层倾角和区域盖层分割槽等地质条件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级差优势、流向优势、流压优势和分割槽优势等4种类型优势通道的分布特征以及对油气运移的单因素控制作用,然后进行多因素叠加,综合分析在4种优势通道共同作用下柴北缘地区的油气优势运移方向,进而优选勘探目标.结果表明:冷湖-南八仙构造带具有阿尔金斜坡、赛什腾、鱼卡-南八仙3个大规模沉积体系的级差优势通道,同时流压优势通道、分隔优势通道和流向优势通道分布范围广,并且处于昆特依凹陷和伊北凹陷油气的运移指向区,使得该构造带成为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其次是鄂博梁Ⅰ号-葫芦山构造带;冷湖七号东、西高点深层构造和葫芦山构造为最有利的勘探目标,有望取得新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通道 油气运移 砂体展布 古流体势 断层倾角 柴北缘
下载PDF
川西地区有机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5
作者 许浩 魏国齐 +2 位作者 汤达祯 吴世祥 邵先杰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60-365,共6页
在对川西地区成岩作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激光拉曼探针、显微冷热台和荧光显微分析等技术,对有机流体包裹体的物理相态、化学组成、均一温度和盐度进行了观察和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并结合区域埋藏史研究,将该地区须家河... 在对川西地区成岩作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激光拉曼探针、显微冷热台和荧光显微分析等技术,对有机流体包裹体的物理相态、化学组成、均一温度和盐度进行了观察和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并结合区域埋藏史研究,将该地区须家河组储层中流体包裹体划分为4个形成期次,并以其为依据,对须家河组的油气运移和演化特征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了沙溪庙组的高温、高盐度有机包裹体的形成是由于下部流体的跨层涌入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古流体 均一温度 川西地区
下载PDF
湘鄂西地区奥陶系—志留系滑脱层古流体对页岩气保存的意义 被引量:18
6
作者 刘安 欧文佳 +3 位作者 黄惠兰 危凯 李海 陈孝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4-43,共10页
目前,对于中—上扬子地区奥陶系—志留系滑脱层古流体的研究热点集中在高密度甲烷包裹体的成因、地层压力演化过程等,而有关古流体对页岩气保存的意义则较少涉及。为此,通过观测湘鄂西地区奥陶系—志留系露头和钻探岩心的裂缝脉体地质特... 目前,对于中—上扬子地区奥陶系—志留系滑脱层古流体的研究热点集中在高密度甲烷包裹体的成因、地层压力演化过程等,而有关古流体对页岩气保存的意义则较少涉及。为此,通过观测湘鄂西地区奥陶系—志留系露头和钻探岩心的裂缝脉体地质特征,分析裂隙形成与滑脱层的关系,应用裂缝脉体包裹体组分、均一温度测试资料研究古流体的形成环境和滑脱层对页岩气保存的意义,并建立了滑脱层页岩气聚散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滑脱层岩性主要为奥陶系—志留系之交的硅质岩夹页岩,地层岩石破碎,发育小型揉皱,滑脱层上下硅质岩层共轭垂直节理较发育;(2)滑脱层脉体发育多期次、多类型包裹体,纯水溶液包裹体尤为发育;(3)研究区古大气水沿着滑脱层最大下渗深度超过4 000 m,滑脱带早期捕获了超压条件下的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后期捕获常压环境的甲烷和氮气包裹体;(4)记录晚期流体活动的包裹体离子组分具有钠氯系数高、脱硫系数大、变质系数低的特点,表明滑脱层页岩封闭性变差;(5)研究区滑脱层页岩气聚散可分为向斜、宽缓背斜、紧闭背斜等3种模式。结论认为,研究区滑脱层为渗透层,滑脱构造发育的向斜、紧闭背斜不利于页岩气的富集,而宽缓背斜则相对有利于页岩气的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鄂西地区 奥陶纪 志留纪 滑脱层 古流体 包裹体 均一温度 离子组分 页岩气 保存条件
下载PDF
利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惠民南斜坡古流体势及油气运移方向 被引量:9
7
作者 刘超英 秦伟军 +2 位作者 金晓辉 周瑶琪 陈勇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1年第3期16-19,135,共4页
利用流体包裹体测试数据结合热力学计算可恢复油气运移时期的古流体势,从而有助于预测油气富集区。通过惠民凹陷南部缓坡带的100多个包裹体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研究了该区沙河街组四段地层在明化镇时期的古流体势分布,认为钱502及曲... 利用流体包裹体测试数据结合热力学计算可恢复油气运移时期的古流体势,从而有助于预测油气富集区。通过惠民凹陷南部缓坡带的100多个包裹体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研究了该区沙河街组四段地层在明化镇时期的古流体势分布,认为钱502及曲斜8为该区油气充注时期的低势区,有利于油气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古流体势 热力学计算 包裹体 惠民凹陷
下载PDF
大港探区古流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8
作者 徐学纯 邹海峰 +2 位作者 刘立 杨永昌 孙晓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63-371,共9页
位于黄骅凹陷的大港探区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期构造热事件。古流体研究表明 ,本区有两期油气运移过程 ,分别与燕山期和喜山期的构造热事件相对应。两期油气运移过程具有不同的流体包裹体特征记录和明显差异的流体成分... 位于黄骅凹陷的大港探区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期构造热事件。古流体研究表明 ,本区有两期油气运移过程 ,分别与燕山期和喜山期的构造热事件相对应。两期油气运移过程具有不同的流体包裹体特征记录和明显差异的流体成分和物理化学性质。早期油气运移以形成液态烃有机包裹体为主 ,流体成分中有机组分含量 (质量分数 )偏低 ( 13 5 %~ 3 7 9% ) ,而无机组分含量(质量分数 )偏高 ( 62 0 %~ 85 9% )。晚期油气运移以形成气态烃和气液烃有机包裹体为主 ,流体成分中有机组分含量 (质量分数 )偏高 ( 3 4 6%~ 73 0 % ) ,而无机组分含量 (质量分数 )偏低 ( 2 6 6%~65 2 % )。早晚两期流体的形成温度、压力也具有一定的差异 ,晚期的温度和压力均大于早期。酸碱度和氧化还原电位具有较小差异 ,晚期略小于早期。流体包裹体特征、流体成分和物理化学性质均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流体 流体包裹体 油气运移 大港探区 气态烃 液态烃 流体成分
下载PDF
准南霍-玛-吐构造带紫泥泉子组油气成藏流体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陈勇 王鑫涛 +4 位作者 方世虎 张健 赵孟军 柳少波 白振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36,43,共8页
在区域热演化史和埋藏史基础上,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构造带白垩系东沟组-古近系紫泥泉子组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确定各期次油气成藏的主要时间,并对古近系紫泥泉子组在油气成藏期中的古流体势演化和油气运聚特征... 在区域热演化史和埋藏史基础上,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构造带白垩系东沟组-古近系紫泥泉子组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确定各期次油气成藏的主要时间,并对古近系紫泥泉子组在油气成藏期中的古流体势演化和油气运聚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经历了两期油气成藏,第一期主要在中新世中—晚期(距今约14~9 Ma),第二期主要在上新世中—晚期(距今约3.7~2.5 Ma);两期油气成藏的古流体势分布格局具有显著差异,第一期在吐谷鲁背斜区的古流体势最低,以聚集白垩系烃源岩生成的油为主,第二期在玛纳斯背斜区的古流体势演变为最低,以聚集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生成的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成藏期次 古流体势 流体包裹体 霍-玛-吐构造带 准噶尔盆地南缘
下载PDF
吐哈盆地西南缘砂岩型铀矿地质地球化学基本特征 被引量:31
10
作者 吴伯林 权志高 +6 位作者 魏观辉 彭新建 王金平 李占游 徐高中 刘池阳 张复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4-43,共10页
文章通过对含矿目的层及其渗透性的分析、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常量和微量元素及部分特征性地球化学指标如有机碳含量、全硫含量、三价铁和二价铁比值的分析,以及流体包裹体成分和物理化学参数的测试,配合铀、铅、碳、氧、硫同位素的分析等... 文章通过对含矿目的层及其渗透性的分析、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常量和微量元素及部分特征性地球化学指标如有机碳含量、全硫含量、三价铁和二价铁比值的分析,以及流体包裹体成分和物理化学参数的测试,配合铀、铅、碳、氧、硫同位素的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研究区内砂岩型铀矿的地质地球化学基本特征,认为吐哈盆地西南缘砂泥岩互层地层结构完整且延伸稳定,属弱渗透_渗透性地层,对砂岩型铀矿成矿比较有利。据常量和微量元素分析,认为铀成矿存在着明显的地球化学分带性,其中,氧化带以有机碳和全硫(∑S)含量低、Th/U和Fe2O3/FeO及Ra/U比值高为特征;过渡带(成矿带)以Th/U比值低、∑S、Mo、Re含量高为特征;还原带则以明显的低Fe2O3/FeO、Ra/U比值,高有机碳含量为其特征。其他微量元素如Cu、Pb、Zn、Cr、Co、Ni、Zr等及稀土元素在成矿过程中并未得到明显富集。经对相关岩石的铀_镭平衡、气液包裹体及相关同位素的研究,认为铀成矿具有多期次、年代新且集中于第三纪的特点;含矿目的层煤成气提供了成矿所需的还原环境;成矿作用铀源主要来自于含矿目的层本身;铀成矿古流体属低温浅成热液且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砂岩型铀矿 铀成矿 地球化学分带 古流体 同位素 渗透性 煤成气
下载PDF
伊-陕斜坡山2段包裹体古流体势恢复及天然气聚集条件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建章 陈红汉 +3 位作者 李剑 胡国艺 单秀琴 罗霞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3-98,共6页
恢复自烃类生成以来的各个地史时期的古流体势,有助于正确认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太原组—山西组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将其油气充注划分为6个期次;结合埋藏史分析,确定出6期油气充注发生的时间... 恢复自烃类生成以来的各个地史时期的古流体势,有助于正确认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太原组—山西组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将其油气充注划分为6个期次;结合埋藏史分析,确定出6期油气充注发生的时间.在此基础上,运用流体包裹体pVT热动力学模拟的方法,获得了6期油气充注的古压力数据,并计算出伊-陕斜坡山2段6期次天然气充注的古气势,分析了古气势分布及时空演化规律,认为区域构造和热史演化是其主要控制因素.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天然气运移与聚集规律:晚三叠世中期至中侏罗世末期,山2段储层气势西南高而北部、东北部低,天然气主要从西南向北、东北向运移;中侏罗世末期至早白垩世末期,气势西高东低,天然气主要由西向东就近运移,再向北和东北向运移;早白垩世末至现今,天然气藏进入聚集与散失的动平衡状态,形成现今分布特征.榆林及其南部地区是天然气聚集的最有利地带,其次为神木-米脂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流体包裹体 古流体势 油气运移
下载PDF
川东南页岩气储层脉体中包裹体古压力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7
12
作者 席斌斌 腾格尔 +3 位作者 俞凌杰 蒋宏 申宝剑 邓模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3-479,共7页
包裹体岩相学分析表明,川东南焦页A井、南页A井以及彭页A井页岩气储层石英以及方解石脉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盐水和气2类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表明,气包裹体主要由甲烷组成。3口井气液两相包裹体的显微测温结果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其... 包裹体岩相学分析表明,川东南焦页A井、南页A井以及彭页A井页岩气储层石英以及方解石脉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盐水和气2类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表明,气包裹体主要由甲烷组成。3口井气液两相包裹体的显微测温结果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其中焦页A井与南页A井的石英中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最高,分别为215.8~245.4℃和214.4~240.8℃;南页A井方解石中包裹体均一温度次之,为177.8~210.4℃;而彭页A井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最低,为128.5~156.4℃。包裹体古压力恢复结果表明,焦页A井与南页A井石英中包裹体捕获压力最高,分别为114.9~130.5 MPa和124.0~151.5 MPa;南页A井方解石中包裹体捕获压力次之,为114.0~122.3 MPa;而彭页A井包裹体的捕获压力较低,为32.5~43.0 MPa。结合埋藏史图可知,3口井的捕获时间均为燕山期,其中焦页A井与南页A井包裹体捕获时页岩气储层处于超压状态,而彭页A井处于正常压力范围。上述古压力系数与现今测井压力存在相似的规律,表明焦页A井与南页A井气藏的保存条件要优于彭页A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压力 包裹体 储层 页岩气 龙马溪组 川东南
下载PDF
成藏流体历史分析——以黄骅坳陷三马地区为例 被引量:11
13
作者 钟宁宁 张枝焕 孙晓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16,共4页
应用储集层岩石烃类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 ,对黄骅坳陷三马地区沙一段油藏进行了重建成藏流体历史的尝试。对包裹体流体状态的分析表明 ,成藏流体具有高密度、高矿化度的性质 ,被捕获时的温度约为 110~ 14 0℃。成藏流体的主要充注时期... 应用储集层岩石烃类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 ,对黄骅坳陷三马地区沙一段油藏进行了重建成藏流体历史的尝试。对包裹体流体状态的分析表明 ,成藏流体具有高密度、高矿化度的性质 ,被捕获时的温度约为 110~ 14 0℃。成藏流体的主要充注时期在明化镇组沉积期 ,距今约 10~ 4Ma之前。充注成藏后的小幅度构造抬升可能使原先油水界面以下的地层水矿化度发生变化 ,导致现今储集层流体矿化度比包裹体流体矿化度明显下降。图 5表 2参 6 (钟宁宁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历史分析 流体包裹体 古流体状态 油气充注期 黄骅坳陷 油气藏
下载PDF
桑植—石门复向斜及邻区古流体特征与油气保存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安 危凯 +2 位作者 李旭兵 王保忠 王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42-750,共9页
通过对桑植—石门复向斜及相邻地区震旦系—三叠系方解石脉和围岩的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对比,结合方解石脉中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研究了桑植—石门地区古流体特征及其油气保存意义。下古生界围岩87Sr/86Sr部分高于同期海水,也高于方解... 通过对桑植—石门复向斜及相邻地区震旦系—三叠系方解石脉和围岩的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对比,结合方解石脉中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研究了桑植—石门地区古流体特征及其油气保存意义。下古生界围岩87Sr/86Sr部分高于同期海水,也高于方解石脉,表明围岩在裂隙形成之前受到高^(87)Sr/^(86)Sr流体改造。桑植—石门复向斜北翼温泉附近的方解石脉体具高87Sr/86Sr、低δ13C、低δ18O特征,显示大气水参与了方解石脉沉淀,逆断层可能在形成之初就不具封闭性。流体包裹体盐度和均一温度指示,桑植—石门地区上寒武统娄山关组上覆盖层残余厚度小于3 km,不具封闭能力;中寒武统孔王溪组方解石脉流体包裹体高盐度表明膏盐盖层在研究区广泛分布,在埋深超过2 km条件下对下伏地层具有较好的封盖能力。桑植—石门复向斜田二垭、向家垭、车坊背斜圈闭、桥头、中坪隐伏圈闭保存条件较好,除田二垭背斜外,可以同时将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清虚洞组白云岩作为勘探目的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流体 同位素 流体包裹体 保存条件 桑植—石门复向斜 中扬子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蟠龙地区延长组长2、长6段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曹青 赵靖舟 柳益群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84-388,共5页
通过单偏光、荧光显微镜和显微冷热台测温观察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2段和长6段内流体包裹体系统进行研究,归纳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和冰点温度等特征,结合盆地热演化史分析推测出储层内烃类充注史,并恢复研究区长6段早... 通过单偏光、荧光显微镜和显微冷热台测温观察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2段和长6段内流体包裹体系统进行研究,归纳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和冰点温度等特征,结合盆地热演化史分析推测出储层内烃类充注史,并恢复研究区长6段早白垩世末期的古流体势。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延长组内长2段和长6段内主要发生过一期油气充注,对应的地质历史时间为早白垩世中期(120~10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油藏形成时间 古流体势 延长组 蟠龙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昌都盆地古油藏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被引量:12
16
作者 陈红汉 吴悠 +1 位作者 肖秋苟 何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457-1469,共13页
青藏高原隆升与油气保存是当今油气勘探理论与实践面临挑战课题之一。本文利用在昌都盆地采集的51块储层岩石样品,运用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的技术和方法,不仅揭示了工区中生界三叠系和侏罗系在早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前陆盆地发育阶段发生... 青藏高原隆升与油气保存是当今油气勘探理论与实践面临挑战课题之一。本文利用在昌都盆地采集的51块储层岩石样品,运用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的技术和方法,不仅揭示了工区中生界三叠系和侏罗系在早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前陆盆地发育阶段发生4期油气充注,形成了古油藏,而且这些古油藏在新生代的走滑拉分盆地发育阶段遭到破坏而演化成沥青砂岩。同时,在古生界—中生界储层检测到大量纯气相包裹体,并且与高温盐水包裹体共生,暗示工区晚期存在天然气运聚过程。由此认为,昌都盆地以寻找天然气为主;在盆地南部的芒康深凹陷中生界可能是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昌都盆地 古油藏 流体包裹体 天然气
下载PDF
黄骅凹陷中区和南区古地温特征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被引量:9
17
作者 邹海峰 徐学纯 +1 位作者 高福红 刘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3-177,共5页
采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对黄骅凹陷古地温特征及演化研究的结果表明 ,研究区具有两期油气运聚特征 :第一期 (早期 )油气运移时的地层古地温大致为 10 0~ 12 0℃ ,第二期 (晚期 )油气运移时的地层古地温大约为 135~ 15 0℃。古地温分... 采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对黄骅凹陷古地温特征及演化研究的结果表明 ,研究区具有两期油气运聚特征 :第一期 (早期 )油气运移时的地层古地温大致为 10 0~ 12 0℃ ,第二期 (晚期 )油气运移时的地层古地温大约为 135~ 15 0℃。古地温分布演化特征为 :中区古地温表现为西低东高、南高北低 ;南区表现为南低北高 ,总体上南区古地温略高于中区。从演化上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凹陷 流体包裹体 古地温 油气运聚 油气运移 地层
下载PDF
吐哈盆地西南缘古流体地质作用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初探 被引量:11
18
作者 吴伯林 黄志章 +1 位作者 李秀珍 张发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6期326-332,共7页
笔者通过岩石后生蚀变与气 液包裹体特征研究 ,认为吐哈盆地西南缘中 下侏罗统水西沟群 (J1 -2 sh)地层存在两期明显的古流体地质作用 :早期酸性氧化古流体和晚期碱性还原古流体地质作用。前者造成本区J1 -2 sh地层由“黄色”及“红... 笔者通过岩石后生蚀变与气 液包裹体特征研究 ,认为吐哈盆地西南缘中 下侏罗统水西沟群 (J1 -2 sh)地层存在两期明显的古流体地质作用 :早期酸性氧化古流体和晚期碱性还原古流体地质作用。前者造成本区J1 -2 sh地层由“黄色”及“红色”蚀变岩石组成的层间氧化带的广泛发育 ,该期古流体作用对铀成矿极其有利 ;后者是本区“钙质层”形成的主要原因 ,对铀成矿不利。据气 液包裹体成分测试结果初步认为 :古流体的组成主要是地下水及煤成天然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古流体 砂岩型铀成矿 后生蚀变 气-液包裹体
下载PDF
中扬子北缘冲断构造带的古流体记录及其对页岩气保存意义——以保地1井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安 王强 +4 位作者 陈孝红 李旭兵 张保民 李海 李继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20-628,共9页
为研究中扬子北缘大洪山冲断带古流体特征及其对页岩气保存的指示意义,以该区保地1井为例,系统采集志留系裂缝脉体样品并开展流体地球化学与包裹体分析。测试结果显示,方解石脉δ^(13)C值变化范围为-8.19‰~0.16‰,碳同位素最小值远小... 为研究中扬子北缘大洪山冲断带古流体特征及其对页岩气保存的指示意义,以该区保地1井为例,系统采集志留系裂缝脉体样品并开展流体地球化学与包裹体分析。测试结果显示,方解石脉δ^(13)C值变化范围为-8.19‰~0.16‰,碳同位素最小值远小于志留系灰岩夹层,也小于海相碳酸盐岩,结合脉体包裹体群脱硫系数高达23.53~87.90且自下而上具有降低的趋势,表明古流体中有下伏寒武系膏岩层卤水混入,导致古流体SO_(4)^(2-)增高,以及寒武系TSR产生的H_(2)S、CO_(2)沿着裂缝系统进入志留系,致使方解石脉δ^(13)C负偏和钻遇地层气显发现H_(2)S。志留系龙马溪组底部包裹体类型以纯水溶液包裹体为主,最大均一温度峰值约为110~120℃,最小均一温度峰值为60~80℃;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大洪山冲断带较川东地区志留系页岩抬升剥蚀时间早,古流体形成阶段埋深浅、温度低、含气饱和度低。滑脱带附近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大,最低均一温度发育于该段,表明滑脱带构造活动期次更多、持续时间更长,特别是晚期构造活动更强,成为页岩气逸散的长期通道。综合分析表明,大洪山冲断带发育多个滑脱层的冲断、变形,对多层系页岩气藏和常规气藏破坏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流体 页岩气 保存条件 包裹体 地球化学 大洪山冲断带 中扬子北缘
下载PDF
古地幔流体及其在大陆克拉通地幔演化中的意义——以华北地台为例 被引量:12
20
作者 郑建平 路凤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6年第4期187-194,共8页
古生代含捕虏体的金伯利岩和新生代含捕虏体的玄武岩同出于华北地台,提供了研究自古生代以来岩石圈演化的深源探针。古生代含金伯利岩的侵位表明古生代时曾存在冷厚的岩石圈;而新生代含捕虏体玄武岩的喷发,表明新生代时存在热薄的岩... 古生代含捕虏体的金伯利岩和新生代含捕虏体的玄武岩同出于华北地台,提供了研究自古生代以来岩石圈演化的深源探针。古生代含金伯利岩的侵位表明古生代时曾存在冷厚的岩石圈;而新生代含捕虏体玄武岩的喷发,表明新生代时存在热薄的岩石圈。岩石圈减薄与“大洋化”是层圈物质交换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中的反映。地幔流体是地幔演化产物,反之又作用于地幔演化。富含地幔流体的幔内剪切带及交代矿物层作为幔内软薄弱带,存在热、流体、化学及机械的耦合,是岩石圈减薄拆沉作用的重要界面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幔 地幔流体 地幔演化 华北地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