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骅坳陷板桥地区湖相滩坝砂体内部隔(夹)层成因机制与分布样式 被引量:13
1
作者 商晓飞 侯加根 +3 位作者 刘钰铭 李永强 马克 杨逸臣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1-596,共16页
黄骅坳陷板桥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二段具有典型的湖泊滩坝沉积特点,其砂体内部主要发育泥质、钙质和致密粉砂质3种类型的隔夹层。利用构型分析法,将滩坝砂体分为复合坝、单一坝和坝内增生体3个构型要素,将内部隔(夹)层分为单一坝... 黄骅坳陷板桥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二段具有典型的湖泊滩坝沉积特点,其砂体内部主要发育泥质、钙质和致密粉砂质3种类型的隔夹层。利用构型分析法,将滩坝砂体分为复合坝、单一坝和坝内增生体3个构型要素,将内部隔(夹)层分为单一坝间隔层和单一坝内夹层2个级别。单一坝间隔层具有3种成因机制:(1)基准面波动造成单一坝叠置区分布的细粒沉积;(2)风暴作用形成的滞留泥砾沉积;(3)坝后水动力低能区域形成的泥质沉积。单一坝内夹层则是波浪能量衰减形成的细粒沉积,岩性以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通过分析夹层的井上识别特征,结合青海湖、岱海现代沉积的原型地质模式,对单一坝进行内部构型解剖。结果表明,夹层厚度为0.1~1m,靠近岸线近水平分布,向湖中心方向以低角度倾斜,倾角为2°~5°。不同级次与成因的隔(夹)层在滩坝砂体中都有特定的发育部位,其分布规律和空间配置关系不仅可以反映不同隔(夹)层的沉积时间顺序,还可以依此来推测滩坝的沉积规模与展布形态。隔(夹)层会导致含油气性的差异,认识隔(夹)层分布规律是提高滩坝储集层油气采收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坝 隔(夹)层 成因机制 分布样式 古近系 沙河街组 板桥凹陷
下载PDF
辽东湾古近系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牛成民 金强 +3 位作者 李培培 张如才 程付启 吴奎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96,共6页
辽东湾海域勘探面积超过1.5×104 km2,200余口探井集中在构造高部位,洼陷部位烃源岩样品很少,这给油气资源评价带来很大困难。为了查明不同洼陷、不同层位、不同性质烃源岩的油气生成情况,进行了生烃动力学研究,得到了定量评价油气... 辽东湾海域勘探面积超过1.5×104 km2,200余口探井集中在构造高部位,洼陷部位烃源岩样品很少,这给油气资源评价带来很大困难。为了查明不同洼陷、不同层位、不同性质烃源岩的油气生成情况,进行了生烃动力学研究,得到了定量评价油气生成的效果。首先根据地球化学分析,选出不同类型的未成熟烃源岩样品,进行生烃热模拟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了一级平行生烃反应的活化能计算,得到不同母质类型烃源岩活化能分布模型;再根据不同洼陷、不同层位烃源岩热演化历史和生烃动力学特征,计算了它们的油气生成率,再现了各个洼陷和层位烃源岩的油气生成过程。这为辽东湾烃源岩评价和油气资源预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生烃动力学 活化能 油气生成率 辽东湾探区 古近纪
下载PDF
霸县凹陷古近系深层砂岩储层特征与岩性油气藏勘探 被引量:14
3
作者 崔周旗 李莉 +3 位作者 王宏霞 王元杰 郭柳汐 侯凤梅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1-58,共8页
霸县凹陷是冀中坳陷的主要富油凹陷之一,古近系深层(大于3500 m)继承性发育了多期叠置的扇三角洲相和辫状河三角洲相砂岩储集层,储层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高,储集性能相对较好,为深层形成岩性油气藏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为了进一步... 霸县凹陷是冀中坳陷的主要富油凹陷之一,古近系深层(大于3500 m)继承性发育了多期叠置的扇三角洲相和辫状河三角洲相砂岩储集层,储层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高,储集性能相对较好,为深层形成岩性油气藏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为了进一步明确深层储层的展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在储层常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录井、钻井及测井等资料,依据含油产状法和孔隙度-渗透率交会法探讨深层储层的有效性,并指出有效储层主要受母岩类型、沉积相带、成岩相带、欠压实作用及油气早期充注五大因素控制。霸县凹陷古近系深层具有富含长石的母岩、辫状河(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强溶蚀-弱胶结成岩相带、异常高压带及油气早期充注等有利因素,为深层有效储层的形成提供了保障,并以形成岩性油气藏为主,有效储层埋深下限可达5500 m,从而证实了古近系深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良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影响因素 岩性油气藏 深层勘探 古近系 霸县凹陷
下载PDF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在老挝万象盆地钾镁盐矿产勘探中的运用效果 被引量:6
4
作者 朱自串 周丹 +1 位作者 李德文 余润龙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68-1276,共9页
老挝万象盆地位于呵叻盆地北缘,呵叻盆地钾盐矿是世界上最大的固体钾盐矿床之一,矿体以厚层状光卤石为主,局部伴有薄层钾石盐矿体。在万象盆地东北部某矿区内完成了3条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剖面,剖面二维反演结果直观反映了塔贡组盐岩... 老挝万象盆地位于呵叻盆地北缘,呵叻盆地钾盐矿是世界上最大的固体钾盐矿床之一,矿体以厚层状光卤石为主,局部伴有薄层钾石盐矿体。在万象盆地东北部某矿区内完成了3条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剖面,剖面二维反演结果直观反映了塔贡组盐岩层起伏及构造分布情况,L2线西部、L3线中西部似球状高阻凸起,钻孔揭露为盐岩层隆起区,盐岩层埋深变浅、厚度增大,隆起区两侧构造发育,AMT二维反演结果模型基本反映出盐隆起全貌;L1线钻孔揭露的盐岩层顶板埋深与二维电性模型推断结果吻合度高。总之,通过与剖面附近钻孔及已有地质、物探成果资料对比,说明AMT所得二维电性模型反映的盐岩层赋存状态、构造发育部位基本可靠,因此通过AMT反演结果反映的盐岩层、构造特征可为找矿靶区优选、钻孔选址、成矿研究提供依据,对今后呵叻盆地钾盐矿产勘查物探方法选取也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视电阻率 万象盆地 光卤石矿床 古近系塔贡组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宝岛区陵水组储层特征与有利储层分布 被引量:3
5
作者 朱沛苑 元庆涛 +2 位作者 尤丽 钟佳 代龙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0年第1期15-20,共6页
为了明确储层物性特征、低渗透储层成因及有利储层分布,为后期成藏综合评价和油气勘探开发潜力目标优选提供地质依据,以琼东南盆地宝岛区古近系陵水组测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数据、黏土X射线衍射等资料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该区... 为了明确储层物性特征、低渗透储层成因及有利储层分布,为后期成藏综合评价和油气勘探开发潜力目标优选提供地质依据,以琼东南盆地宝岛区古近系陵水组测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数据、黏土X射线衍射等资料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该区储层岩石学、物性与储集空间特征以及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明确了其有利储层的发育区。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陵水组主要发育三角洲及滨浅海沉积体系,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砂岩颗粒呈圆状、次圆状,常见点—线接触,具备中—低结构成熟度特征;②储层物性为中—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为主,其次为晶间溶孔、铸模孔和杂基微孔;③沉积作用是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之一,有利储层发育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以及滨海相的临滨砂坝和浅滩微相区域;④压实作用与局部高钙质胶结导致储层物性变差,溶蚀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储层物性;⑤处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与滨海相临滨砂坝微相区域的B3-8、B3-6区为有利储层发育区,处于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微相区域的BX-1E区为次有利储层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宝岛区 古近系 陵水组 储层物性 控制因素 有利储层分布
下载PDF
印度尼西亚NEB气田Lumut段砂体高分辨率层序等时对比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肖玲 魏钦廉 郑荣才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55-760,共6页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综合测井小波、地震和岩芯资料对南苏门答腊盆地Jabung区块NEB气田Lower Talang Akar组Lumut段地层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从中识别出短期、中期、长期3个级别的基准面旋回层序,依据等时地...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综合测井小波、地震和岩芯资料对南苏门答腊盆地Jabung区块NEB气田Lower Talang Akar组Lumut段地层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从中识别出短期、中期、长期3个级别的基准面旋回层序,依据等时地层对比法则并利用地震资料约束进行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的联井对比,建立了Lumut段等时地层格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进行了单砂体的对比,并分析储层时空展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地层格架 小波分析 古近系 南苏门答腊盆地 印度尼西亚
原文传递
青海湖1.8万年以来甲藻Dinoflagellate群落变化及其古气候环境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渐 蒋宏忱 +3 位作者 吴耿 李高远 侯卫国 董海良 《盐湖研究》 CSCD 2016年第2期83-91,共9页
近年来,有学者通过古DNA方法成功地重建了海洋沉积记录中古微生物群落变化,并借此反演了当地古环境—气候变化。然而,此种方法对于陆地湖泊沉积记录是否适用仍然有待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变性... 近年来,有学者通过古DNA方法成功地重建了海洋沉积记录中古微生物群落变化,并借此反演了当地古环境—气候变化。然而,此种方法对于陆地湖泊沉积记录是否适用仍然有待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Quantitative PCR)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技术手段,系统研究青海湖5.8 m(时间跨度为~18 500 a)沉积柱中的甲藻(Dinoflagellate)多样性和丰度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青海湖Dinoflagellate藻18S rRNA基因序列主要与海洋型藻类Woloszynskiahalophila和Scrippsiellahangoei相近(~98%序列相似性)。定量Q-PCR结果显示,每克沉积物含有dinoflagellate藻类18S rRNA基因丰度范围为2.27×10~3~8.55×10~6拷贝。另外,Dinoflagellate藻类18S rRNA基因丰度与总有机碳含量成显著正相关(R=0.408,p=0.0001)。对比分析揭示,较高的藻类丰度对应高总有机碳含量和较低的可溶解性盐电导率;反之,较低的藻类丰度对应较高的可溶解性盐电导率和较低的总有机碳含量。在青海湖区,总有机碳指示着季风降雨变化,并间接地指示着外源输入和湖泊营养状况变化,然而可溶性盐电导率则指示着湖泊盐度变化。综上所述,青海湖沉积柱Dinoflagellate藻类丰度可能反应了历史时期湖泊营养状况和盐度波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沉积物 古DNA Dinoflagellate藻18S RRNA基因 古气候环境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