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金川矿区古构造应力场恢复及演化研究
1
作者 赵远方 施炜 张宇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70-785,共16页
金川矿区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目前其成矿期后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应力场演化阶段仍缺乏精细剖析。文章运用构造解析方法对金川矿区地表基岩中的断层进行了分期和配套,确定了构造变形序列,认为矿区存在4组重要的断层组合,包括北东向... 金川矿区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目前其成矿期后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应力场演化阶段仍缺乏精细剖析。文章运用构造解析方法对金川矿区地表基岩中的断层进行了分期和配套,确定了构造变形序列,认为矿区存在4组重要的断层组合,包括北东向逆冲断层和北西向走滑断层、北东向走滑断层和北西向逆冲断层、北西向正断层以及北东东向走滑断层。通过研究断层破裂面及擦痕构造,利用赤平投影法恢复了断层的古构造应力场,结合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准确限定了金川矿区成矿期后的应力场演化阶段,对认识区域构造演化和开发新远景区具有重要意义。结果显示,金川矿区在成矿期后经历了4期古构造应力场作用,表现为多阶段不同方向的挤压和伸展过程,分别响应了区域中生代以来的一系列构造热事件,Ⅰ期表现为早—中侏罗世的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场,Ⅱ期为晚侏罗世的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场,Ⅲ期为早白垩世的北东—南西向伸展应力场,Ⅳ期为晚白垩世以来的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川矿区 断层 擦痕 古应力场恢复 构造演化
下载PDF
牟平—即墨断裂带白垩纪构造应力场及转化机制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勇 任凤楼 +3 位作者 龚淑云 张现荣 林曼曼 刘珊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9-85,共7页
系统地分析了胶莱盆地内部牟平-即墨断裂带的基本组成特征及空间展布,利用古构造应力场测量、反演的分析方法,重塑了该断裂带白垩纪的古构造应力及其演化。结果表明,该断裂带白垩纪运动历史划分为5个阶段:(1)早白垩世中期莱阳期NW-SE向... 系统地分析了胶莱盆地内部牟平-即墨断裂带的基本组成特征及空间展布,利用古构造应力场测量、反演的分析方法,重塑了该断裂带白垩纪的古构造应力及其演化。结果表明,该断裂带白垩纪运动历史划分为5个阶段:(1)早白垩世中期莱阳期NW-SE向伸展,为造山后的弱引张;(2)早白垩世中晚期青山期近EW向伸展,属于陆内断陷构造;(3)早白垩世末期NW—SE向挤压,这期挤压应力作用发生在早、晚白垩世之间,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斜向俯冲汇聚产生的走滑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是区域构造作用的结果;(4)晚白垩世王氏期近N—S向伸展,可能一直持续到古新世,是古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及中国西部特提斯构造体系远程效应的联合结果;(5)古新世晚期的NE—SW向挤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平—即墨断裂 白垩纪 应力场反演 胶莱盆地
下载PDF
雪峰隆起西南缘古应力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崔敏 汤良杰 +2 位作者 王鹏昊 郭彤楼 路兴斌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9年第3期289-295,共7页
在野外地质调查、平衡剖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采用岩石声发射法对雪峰隆起西南缘的最大古应力进行了恢复,并探讨了古应力大小与油气成藏破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共经历了5期不同强度的重要构造变革运动。在早... 在野外地质调查、平衡剖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采用岩石声发射法对雪峰隆起西南缘的最大古应力进行了恢复,并探讨了古应力大小与油气成藏破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共经历了5期不同强度的重要构造变革运动。在早古生代末期和印支期构造运动较弱,声发射法的测量表明古应力值分别为13.3MPa和24MPa,对应于麻江古油藏的主要成藏期。构造运动次数较多或者古应力值较大的时期,主要对应于麻江古油藏储集层的发育期和油藏大规模破坏期。晚古生代末期构造活动次数较少,但恢复地古应力值较大,为92.6MPa;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恢复地古应力值为23.3~74.4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 古应力 麻江古油藏 石油地质 雪峰隆起
下载PDF
武夷山西南缘构造应力场演化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被引量:6
4
作者 张达 吴淦国 +2 位作者 狄永军 吕良冀 姚继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05-513,共9页
武夷山西南缘及邻区地处华南特提斯与环太平洋构造域交接地带,自元古宙以来历经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形成了相应的构造应力场。通过对主要古构造运动应力值大小的测定和3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得出古应力值自早到晚总体... 武夷山西南缘及邻区地处华南特提斯与环太平洋构造域交接地带,自元古宙以来历经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形成了相应的构造应力场。通过对主要古构造运动应力值大小的测定和3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得出古应力值自早到晚总体上有增大的趋势,到中生代古应力值强度大且持续时间较长。重要的成矿阶段主要对应区域拉张构造应力场。不同阶段构造应力场模拟结果表明,自前泥盆纪至燕山期,该区主构造线方向从EW—NEE向NE—NNE向转变,与主构造应力场的变化相对应。同时不同时代构造应力的分布为多金属矿产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应力值 构造演化 构造应力场 数值模拟 武夷山西南缘
下载PDF
阿拉善东北缘晚中生代以来陆内变形、古应力特征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北航 张进 +3 位作者 曲军峰 赵衡 牛鹏飞 惠洁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0-124,共15页
陆内变形及其构造背景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阿拉善地块东北缘的狼山地区中生代以来发育多期陆内变形,是研究陆内变形的理想地区。通过在狼山地区开展1∶5万构造地质填图,根据大量的野外观测、详细的测量和构造切割叠加关系,结合前... 陆内变形及其构造背景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阿拉善地块东北缘的狼山地区中生代以来发育多期陆内变形,是研究陆内变形的理想地区。通过在狼山地区开展1∶5万构造地质填图,根据大量的野外观测、详细的测量和构造切割叠加关系,结合前人所做锆石年代学和低温热年代学工作,厘定出狼山地区自晚侏罗世以来发育6期陆内变形。断层面矢量数据反演显示不同期次构造变形形成于不同的构造应力场。先存构造和欧亚板块边缘自晚侏罗世以来不同方向的增生是控制狼山地区陆内变形的主要因素。晚侏罗世—晚白垩世,狼山地区的构造变形主要受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进入新生代,狼山地区开始受到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 晚中生代 新生代 陆内变形 古应力
下载PDF
利用平衡剖面快速判定盆地区域古构造应力方向——一种分析古构造应力方向的新方法 被引量:13
6
作者 佟彦明 钟巧霞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33-636,共4页
确定古构造应力方向是盆地古构造应力场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该文提出了一种分析盆地古构造应力方向的新方法。首先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计算盆地在各地质时期不同方向上的形变率,然后借鉴材料力学中利用应变花求取主应力方向的办法,... 确定古构造应力方向是盆地古构造应力场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该文提出了一种分析盆地古构造应力方向的新方法。首先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计算盆地在各地质时期不同方向上的形变率,然后借鉴材料力学中利用应变花求取主应力方向的办法,将盆地在3个不同方向上的形变率等同于应变花的3个线应变,进而利用相应公式求得盆地的古构造应力方向。利用该方法求得胶莱盆地白垩纪莱阳期、青山期和王氏期的第一拉张主应力方向分别大致为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和南—北向,这与由其他传统地质方法分析得到的结果对应性良好,说明该方法是实际可行的。此外,形变率在不同方向剖面上的变化趋势可反映盆地的力学性质,因此该方法还有助于判定盆地类型和成盆机制。该方法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并且不受地层出露情况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构造应力方向 古构造应力场 平衡剖面 白垩纪 胶莱盆地
下载PDF
库车坳陷下侏罗统岩石古应力场与砂岩储层性质 被引量:12
7
作者 寿建峰 斯春松 张达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7-452,共6页
对库车坳陷下侏罗统野外定向岩石样品的岩石力学性质的测试结果表明 ,下侏罗统以压扁变形明显、拉伸变形较弱为特点。自侏罗纪以来 ,该区经历了至少 4期古构造变形作用 ,其变形方式主要为近EW向的以脆性变形为主的褶皱变形作用。在平面... 对库车坳陷下侏罗统野外定向岩石样品的岩石力学性质的测试结果表明 ,下侏罗统以压扁变形明显、拉伸变形较弱为特点。自侏罗纪以来 ,该区经历了至少 4期古构造变形作用 ,其变形方式主要为近EW向的以脆性变形为主的褶皱变形作用。在平面上 ,该区明显地表现为东弱西强的构造挤压变形特征 ,并对砂岩的储层性质产生重要影响。东区平均古构造应力值为 19.8~ 2 8.3MPa ,对应的平均砂岩孔隙度为 17.1% ;西区平均古构造应力值为 6 2 .6~ 80 .1MPa ,对应的平均砂岩孔隙度为 6 .4 %~ 4 .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侏罗统 岩石力学 古应力场 砂岩 储层性质
下载PDF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Dabashan orocline, central China: Insights from the superposed folds in the eastern Dabashan foreland 被引量:13
8
作者 Wei Shi Jianhua Li +1 位作者 Mi Tian Guoli Wu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6期729-741,共13页
The Dabashan orocline is situated in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central Yangtze block,central China.Previous studies have defined the orthogonal superposed folds growing in its central-western segment thereby conf... The Dabashan orocline is situated in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central Yangtze block,central China.Previous studies have defined the orthogonal superposed folds growing in its central-western segment thereby confirming its two-stage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Geological mapping has revealed that more types of superposed folds have developed in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orocline,which probably provides more clues for probing the structure and tectonic history of the Dabashan orocline.In this paper,based on geological mapping,structural measurements and analyses of deformation,we have identified three groups of folds with different trends (e.g.NW-,NE-and nearly E-trending folds) and three types of structural patterns of superposed folds in the eastern Dabashan foreland (e.g.syn-axial,oblique,and conjunctional superposed folds).In combination with geochronological data,we propose that the synaxial superposed folds are due to two stages of ~N-S shortening in the west and north of the Shennongjia massif,and that oblique superposed folds have been resulted from the superposition of the NW-and NE-trending folds onto the early ~ E-W folds in the east of the Shennongjia massif in the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The conjunctional folds are composed of the NW-and NE-trending folds,corresponding to the regional-scale dual-orocline in the eastern Sichuan as a result of the southwestward expansion of the Dabashan foreland during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coeval with the northwestward propagation of the Xuefengshan foreland.Integra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geochronology of the belt shows that the Dabashan orocline is a combined deformation belt primarily experiencing a twostage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 in Mesozoic,initiation of the Dabashan orocline as a foreland basin along the front of the Qinling orogen in late Triassic to early Jurassic due to collisional orogeny,and the final formation of the Dabashan orocline owing to the southwestward propagation of the Qinling orogen during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intra-continental orogeny.Our studies provide some evidenc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 and deformation of the Dabashan orocl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bashan foreland belt Superposed folds OROCLINE paleo-stress field Intra-continental orogeny Late Jurassic
下载PDF
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及危险性预测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周春梅 章泽军 +2 位作者 徐大杰 王生维 李先福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141-2146,共6页
在精确确定构造序列与构造格架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从建立构造模型、确定边界条件、选取岩体力学参数与危险性判断准则、计算古构造应力值、预测危险区与安全岛的基本思路与方法。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了矿区平面应力与三维构造模型,从加... 在精确确定构造序列与构造格架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从建立构造模型、确定边界条件、选取岩体力学参数与危险性判断准则、计算古构造应力值、预测危险区与安全岛的基本思路与方法。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了矿区平面应力与三维构造模型,从加载方式和加载大小两方面模拟历史时期作用于成庄煤矿上的古构造应力。根据地表岩体和深部煤层中的节理,计算其内摩擦角和岩体抵抗变形破坏的能力,获得了古构造应力作用下地表表层、3#煤层的临界区、危险区与安全区。结合研究区节理、断层、褶皱、陷落柱等构造形迹特征,对危险性分区进行综合预测。预测结果揭示,山西晋城成庄煤矿区存在先南北向、后东西向的两期大的古构造运动,即先东西向加载60MPa,再南北向加载110~180MPa,可能的危险区分东、西两带,该结论对煤层岩体应力集中带和瓦斯突出区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构造应力 构造模拟 危险性预测 节理 岩体力学
下载PDF
Formation of the Moping Dome in the Xuefengshan Orocline, Central China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 被引量:9
10
作者 SHI Wei DONG Shuwen +2 位作者 LI Jianhua TIAN Mi WU Guol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3期720-729,共10页
Many equiaxial dome-like structures developed in the north segment of the Xuefengshan orocline, Central China are obviously inconcordant with the NE-trending linear structures in this area, which contain important rec... Many equiaxial dome-like structures developed in the north segment of the Xuefengshan orocline, Central China are obviously inconcordant with the NE-trending linear structures in this area, which contain important records for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al framework and evolution of this belt. In this paper, taking one of the typical dome-like structures in the Xuefengshan orcline (e.g. Moping dome-like structure) as an example, based on its structural framework interpratatoin, superposed deformation analysis and paleo-stress fields reconstruction, we propose the Moping dome- like structure is composed of two populations of different-striking thrust-fold structures, -E-trending and NE-striking structures, indicative of two-stages shortening, -N- and NW-striking, respectively. Together with the geochronological analysis, we suggest the first stage of shortening occurred in Late Triassic to Early Jurassic, due to the Indosinian intercollisional orogeny of the Yangtze Block and the North China Block. The second occurred during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owing to Yanshanian intracontinental orogeny, leading to the intensive superposition of the NE-trending structures onto the -E-trending structures, and the final ocurrence of the Moping dome. Thus, our study indicates the Xuefengshan arc-shape belt also experienced two-phase deformation, and resulted from the superposition of NE-SW structures onto -E-W structures in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which could provide new structural evidence for probing the Mesozoic tectonic framework and evolution of the Xuefengshan orocl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uefengshan orocline Moping dome superposed structure paleo-stress field intracontinental orogeny
下载PDF
三维地震资料在古应力场反演和裂缝预测中的应用——以胜利油田富台潜山为例 被引量:16
11
作者 童亨茂 郑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5-57,共13页
针对古构造应力场反演计算中建立“古构造模型”和“约束条件”时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应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的思路和方法,并以富台潜山为例,阐述了如何用三维地震资料来解决古构造应力场研究的“定时”、“定向”... 针对古构造应力场反演计算中建立“古构造模型”和“约束条件”时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应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的思路和方法,并以富台潜山为例,阐述了如何用三维地震资料来解决古构造应力场研究的“定时”、“定向”和“定量”问题。胜利油田富台潜山研究的实践表明:三维地震资料可以用来较好地解决古构造应力场研究中的“三定”问题,其结果的可靠性总体可以得到保障。因此,据于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而进行的古应力场数值反演是古应力场研究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裂缝的预测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构造应力场 裂缝 三维地震资料 反演 胜利油田
下载PDF
皖浙赣相邻区中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及古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7
12
作者 潘国林 胡召齐 +1 位作者 朱强 江来利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17-430,共14页
皖浙赣相邻区位于中国东南大陆边缘,中生代以来经历多期强烈构造作用,是研究中生代以来构造运动的理想区域。本文以皖浙赣相邻区中生代以来的脆性断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野外构造观测和运动学研究,在区内划分出了4期主要断裂构造,确... 皖浙赣相邻区位于中国东南大陆边缘,中生代以来经历多期强烈构造作用,是研究中生代以来构造运动的理想区域。本文以皖浙赣相邻区中生代以来的脆性断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野外构造观测和运动学研究,在区内划分出了4期主要断裂构造,确定了各期断裂的运动学特征,恢复了古构造应力场。第一期构造大致发生于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末,应力场为近南北向挤压,可能与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最后阶段的挤压作用相关;第二期构造出现在早白垩世,应力场为近北东—南西向挤压,可能与太平洋板块向南—南西俯冲有关;第三期构造大致发生在晚白垩世末,应力场为北西—南东向挤压,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北西向正向俯冲有关;第四期构造应力场为东西向挤压,可能与太平洋板块弧后扩张产生的向西侧向挤压及印度板块俯冲碰撞产生的向东挤出共同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浙赣相邻区 构造期次 古构造应力场 太平洋板块
下载PDF
声波测井资料地质应用的某些实例及探索 被引量:3
13
作者 楚泽涵 刘泽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700-710,共11页
本文用正演方法讨论的问题有:声波速度(或声波时差)在断层附近的异常;用声阻抗信息研究生油泥岩的性能;地层压力的估算方法及地层压力数值在研究古地应力场及地质构造中的应用.
关键词 声波测井 断层 生油泥岩 构造
下载PDF
论超微分析在煤田构造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姜波 王桂梁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78-86,共9页
煤田构造虽然以脆性变形为主,但断裂构造岩中亦发育了多种塑性变形构造。这些塑性变形在超微尺度中则表现为各式各样的超微构造,如位错线、亚颗粒及动态重结晶等等。不同的超微构造形成于不同的变形阶段,因此根据超微构造特征探讨煤田... 煤田构造虽然以脆性变形为主,但断裂构造岩中亦发育了多种塑性变形构造。这些塑性变形在超微尺度中则表现为各式各样的超微构造,如位错线、亚颗粒及动态重结晶等等。不同的超微构造形成于不同的变形阶段,因此根据超微构造特征探讨煤田构造的应力环境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文中利用位错密度及亚颗粒大小等方法分别估算了安徽省两淮煤田及闽粤地区煤田推覆构造的古应力值,从而论述了这些地区推覆构造形成的应力差异。文中还通过淮南煤田舜耕山断裂的实例剖析,说明了应用岩石主要变形阶段的超微构造进行应力估算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田 构造 超微构造 古应力
下载PDF
纤维状方解石脉与构造流体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艳妮 李荣西 刘海青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18,共7页
纤维状方解石脉作为同构造期流体活动产物,被认为是在超高压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高压流体排泄的标型矿物,记录了构造变形过程中的流体特征。从基本概念出发,介绍了纤维状方解石脉和构造流体的基本特征、形成机理和环境条件等。以... 纤维状方解石脉作为同构造期流体活动产物,被认为是在超高压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高压流体排泄的标型矿物,记录了构造变形过程中的流体特征。从基本概念出发,介绍了纤维状方解石脉和构造流体的基本特征、形成机理和环境条件等。以大巴山前陆构造发育的纤维状方解石脉为例,综述了纤维状方解石脉和构造流体的研究方法、思路、内容及其构造意义,强调了构造脉体在古应力场恢复和构造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流体 纤维状方解石脉 流体地球化学 古构造应力恢复 大巴山前陆构造
下载PDF
脆性岩储层裂缝定量预测的尝试 被引量:42
16
作者 宋惠珍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76-84,共9页
本文由四部分内容组成:(1)根据格里菲斯强度理论,讨论了脆性岩层在应力场(约定张为正)作用下,格里菲斯强度理论的一种破裂准则表示式及其在储层裂缝分析中的应用;(2)给出碳酸盐岩储层古应力场定量分析的三种数学力学模型和... 本文由四部分内容组成:(1)根据格里菲斯强度理论,讨论了脆性岩层在应力场(约定张为正)作用下,格里菲斯强度理论的一种破裂准则表示式及其在储层裂缝分析中的应用;(2)给出碳酸盐岩储层古应力场定量分析的三种数学力学模型和计算方法以及古裂缝定量预测可靠程度;(3)提出储层有效张应力概念及描述潜在张裂缝的方法;(4)提供某油田碳酸盐岩储层张裂缝的预测图及其以后通过钻井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岩 储层 裂缝 定量预测 油田 碳酸盐岩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长7致密储层古今构造应力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继勇 周新桂 +4 位作者 雷启鸿 赵国玺 何右安 时建超 张林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0-820,共11页
构造应力是油气运移与富集的控制因素之一,古今构造应力状态的研究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流体包裹体测温、古地磁裂缝定向、声发射法和微地震监测、岩石压缩试验和水力压裂法分别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长7致密储层古今构... 构造应力是油气运移与富集的控制因素之一,古今构造应力状态的研究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流体包裹体测温、古地磁裂缝定向、声发射法和微地震监测、岩石压缩试验和水力压裂法分别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长7致密储层古今构造应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7致密储层裂缝发育关键期为燕山运动Ⅳ幕,其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为84°,有效应力大小为44 MPa;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为76°,而现今水平最小主应力有效应力大小为15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岭油田 长7致密储层 裂缝发育期 古构造应力 现今构造应力
下载PDF
鄂西地区燕山期古构造应力场初步定量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茜茜 万天丰 +1 位作者 袁玉松 邱登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9-279,共11页
鄂西地区主要的构造变形为一系列NNE向褶皱,该区域主要构造形迹已经得到比较系统的研究,但对于发生褶皱时期的古构造应力场则至今尚无较深入的研究,前人仅根据褶皱构造形态特征和断层滑动方向进行过一些古构造应力场的定向研究,导致对... 鄂西地区主要的构造变形为一系列NNE向褶皱,该区域主要构造形迹已经得到比较系统的研究,但对于发生褶皱时期的古构造应力场则至今尚无较深入的研究,前人仅根据褶皱构造形态特征和断层滑动方向进行过一些古构造应力场的定向研究,导致对齐岳山、利川等燕山期构造演化有了一些不同的观点。本文对燕山期古构造应力场的应力作用方向和作用力大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根据研究区地层接触关系,侏罗系与三叠系为同一构造层,而白垩系与该构造层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指示发生构造事件的时间为侏罗纪之后、早白垩世之前;根据野外测量的共轭剪切节理的产状、褶皱两翼地层产状等数据,结合区域整体构造形变特征来判断压缩区,确定了当时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总体上均为NW-SE向;依据野外采集侏罗系、三叠系的石英砂岩标本进行实验测试,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对采集标本进行晶内位错构造的观测统计,使用晶体内自由位错密度与差应力值的经验关系公式,计算出古差应力值的大小,为定量研究该区古构造应力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构造应力场 晶内位错密度法 差应力值 燕山期 鄂西地区
下载PDF
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以山西省晋城成庄煤矿区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春梅 章泽军 李先福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9年第3期270-280,共11页
从构造模拟目标、构造模型建立、构造模拟三个方面探讨了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的方法。以山西省晋城成庄煤矿区为例,根据野外调查和微观构造形迹,建立平面应力模型和三维地质模型,确定岩体力学参数、边界条件及岩石破裂准则,采用大... 从构造模拟目标、构造模型建立、构造模拟三个方面探讨了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的方法。以山西省晋城成庄煤矿区为例,根据野外调查和微观构造形迹,建立平面应力模型和三维地质模型,确定岩体力学参数、边界条件及岩石破裂准则,采用大型数值模拟软件ANSYS和FLAC计算,确定外力的大小及加载顺序。通过分析研究,揭示了山西晋城成庄煤矿区历史上曾发生先东西向、后南北向的两期大的构造运动,加载外力为先东西向加载60MPa,再南北向加载110~180MPa,这个结果能解释多数地表剪节理和3#煤中剪节理同时发生。该分析对矿区的危险性分区及瓦斯突出区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构造应力 构造模拟 平面应变 剪节理
下载PDF
断裂带的动力学分析——“利用断层面上擦痕的观察、测量计算主应力轴状态”方法简介 被引量:11
20
作者 侯明金 王永敏 《安徽地质》 2002年第2期86-91,共6页
介绍采用计算机程序“利用断层面上擦痕的观察、测量计算主应力轴状态”来求得区域构造古应力场状态,进行动力学分析的有关注意问题;野外如何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室内如何分析、计算每个点的局部应力场状态。介绍如何从局部分析区域应力场... 介绍采用计算机程序“利用断层面上擦痕的观察、测量计算主应力轴状态”来求得区域构造古应力场状态,进行动力学分析的有关注意问题;野外如何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室内如何分析、计算每个点的局部应力场状态。介绍如何从局部分析区域应力场特征及区域应力场演化与构造变形、构造演化的关系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擦痕 计算机统计计算 古应力场 动力学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