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lobal Environmental Forecast and Roadmap Based on 420 kY of Paleoclimatology
1
作者 Thomas F.Valon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 Research》 2020年第3期33-40,共8页
As the world’s population has tripled(3x)since 1950,with another 50%increase expected by 2100,global annu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growth rate has quadrupled(4x)since 1950 and global energy demand has quintupled(5x... As the world’s population has tripled(3x)since 1950,with another 50%increase expected by 2100,global annu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growth rate has quadrupled(4x)since 1950 and global energy demand has quintupled(5x),all in the same time period.This discontinuous combination can be called a“3-4-5 Triad”and the sudden acceleration in all three arenas is too stressful o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damaging effects will be felt globally for centuries to come unless drastic action is taken.More importantly,the energy demand at 5x is outstripping the other two.This clearly means that as the population explodes at 3x,the emerging middle class wants almost twice as much as their usual share as fossil-fueled generators spread around the globe and modern conveniences become more and more desirable.However,such energy demand at 5x is an artificial human need that is predicted by RMI.org to result in four to five billion new window-mounted air conditioners by 2050 that will add even more to the global warming caused by increasing atmospheric carbon.By an examination of paleoclimatology for the past 420,000 years,it is demonstrable that reduc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this single most prolific heat-trapping gas by geoengineering back to pre-industrial levels of less than 300 ppm can actually give humankind a collective control over the world’s rapidly rising average global temperature and once more,a temperate climate to live 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Thermal forcing Temperature Carbon dioxide PETM Carbon emissions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limate Chart paleoclimatology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剖面地球化学指标所反映的古气候变化 被引量:39
2
作者 文启忠 刁桂仪 +2 位作者 贾蓉芬 孙继敏 周厚云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29-535,共7页
渭南剖面由全新世土壤S0、末次冰期黄土L1及末次间冰期古土壤S1组成。其中,L1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层黄土(L1-1、L1-3、L1-5)和两层弱发育的土壤(L1-2、L1-4);S1则由三层土壤组成(S1-1、S1-... 渭南剖面由全新世土壤S0、末次冰期黄土L1及末次间冰期古土壤S1组成。其中,L1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层黄土(L1-1、L1-3、L1-5)和两层弱发育的土壤(L1-2、L1-4);S1则由三层土壤组成(S1-1、S1-2、S1-3)。碳酸盐、游离铁及有机质含量在渭南剖面上的变化表明上述化学成分可以用作气候的替代性指标,并能反映古气候的变化。此外,渭南剖面的气候记录可以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很好对比,由此揭示出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也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渭南剖面L1-5层位的气候曲线还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峰和三个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古气候 黄土剖面 更新世
下载PDF
2万年来我国东部海陆环境变化的不同步现象 被引量:8
3
作者 吕厚远 刘振夏 +4 位作者 刘宝柱 Serge Berné Yoshiki Saito 李铁刚 吴乃琴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7-23,共7页
冲绳海槽 DG96 0 3孔高分辨率的硅藻、有孔虫、孢粉和植物硅酸体化石的记录 ,提供了联系海洋与陆地气候变化的直接证据。结果显示 ,中国东部及邻海区最近 2 0 ka BP以来海洋环境的变化滞后陆地气候的变化约10 0 0 a。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滞后 冲绳海槽 中国 东部 古气候
下载PDF
土壤次生碳酸盐碳氧稳定同位素古环境意义及应用 被引量:19
4
作者 黄成敏 王成善 艾南山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4期619-625,共7页
土壤次生碳酸盐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是反映古气候与古环境的重要代用指标,其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分别受土壤CO2中C同位素组成和大气水的O同位素控制。在一定深度的土壤中,土壤次生碳酸盐δ13C就主要受当地植物类型(C3植物和C4植物等)控制... 土壤次生碳酸盐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是反映古气候与古环境的重要代用指标,其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分别受土壤CO2中C同位素组成和大气水的O同位素控制。在一定深度的土壤中,土壤次生碳酸盐δ13C就主要受当地植物类型(C3植物和C4植物等)控制。土壤次生碳酸盐样预处理中剔除土壤中原生碳酸盐以及有机物污染尤为重要。土壤中次生碳酸盐C、O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在土壤发生学、古气候恢复、古生态重建以及全球变化研究中应用日益广泛,但解译时可能受应用年代范围、成岩作用、原生和次生碳酸盐混杂、土壤碳酸盐多元发生等因素影响,其应用机理和范围还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次生碳酸盐 碳氧稳定同位素 古气候学 古生态学
下载PDF
深沪湾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古海平面与地壳升降运动 被引量:15
5
作者 徐起浩 冯炎基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0年第3期231-238,共8页
本文根据深沪湾沿岸3个孔样品的孢粉、硅藻分析和^(14)C年代学测定,结合该湾潮间带的古油杉森林残迹和古牡蛎贝壳层,研究了该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古海平面变化及其地壳升降过程。
关键词 古气候 古海平面 地壳 升降运动
下载PDF
色度实验在地质学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王亚芳 黄永建 +2 位作者 李林 赵斌 吴德新 《物理实验》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5-37,共3页
根据理工科院校的特点,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色度学实验.部分学生将色度学的知识应用到地质学领域去解决古气候学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 色度学 地质 古气候学
下载PDF
北海外沙泻湖全新世微体古生物群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黎广钊 陈荣华 +2 位作者 梁文 农华琼 刘敬合 《东海海洋》 1999年第4期29-38,共10页
通过对北海外沙泻湖CK10 钻孔岩芯进行硅藻、有孔虫、孢粉的综合分析, 发现全新世地层中有8 个硅藻组合带,5 个孢粉组合带和5 个有孔虫组合。结合14C测年资料与沉积物特征, 认为该泻湖全新世地层可划分为早全新世、中全新世、晚全新世... 通过对北海外沙泻湖CK10 钻孔岩芯进行硅藻、有孔虫、孢粉的综合分析, 发现全新世地层中有8 个硅藻组合带,5 个孢粉组合带和5 个有孔虫组合。结合14C测年资料与沉积物特征, 认为该泻湖全新世地层可划分为早全新世、中全新世、晚全新世。植被演替为混有落叶阔叶林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林→亚热带、热带常绿阔叶林→混杂有中、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的南亚热带季风雨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演变依次为热湿偏凉干→热湿→炎热潮湿→热湿偏凉→热湿。沉积相发展顺序为河漫滩相→河口沼泽相→河漫滩相→河口沼泽相→河口湾相→泻湖相→河口湾相→泻湖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湖 全新世 古地理 古气候 微体古生物群
下载PDF
长白山区全新世大暖期的氨基酸和碳同位素记录 被引量:7
8
作者 王金权 刘金陵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2-397,共6页
根据长白山孤山屯沼泽沉积物的氨基酸、有机碳、有机氮和有机碳同位素 (1 3 C/ 1 2 C)垂直分布的研究 ,揭示了长白山区距今 13.5 ka以来的气候环境特征及其演变过程 :大约距今 13.5 - 12 .5 ka,气候严寒 ,不利于生物的繁衍 ,生物产量处... 根据长白山孤山屯沼泽沉积物的氨基酸、有机碳、有机氮和有机碳同位素 (1 3 C/ 1 2 C)垂直分布的研究 ,揭示了长白山区距今 13.5 ka以来的气候环境特征及其演变过程 :大约距今 13.5 - 12 .5 ka,气候严寒 ,不利于生物的繁衍 ,生物产量处于较低值 ;距今 12 .5 - 9.5 ka,气温处于上升期 ,但年均温度仍低于现今温度 ;距今 9.5 - 4.0 ka,可判定为全新世大暖期 (Megatherm al) ,气候温暖潮湿 ,有利于生物的繁衍 ,生物产量较高。其中大约距今 8.6 - 7.5 ka期间 ,氨基酸、有机碳、有机氮分布均出现较高峰值 ,而有机碳同位素 (δ1 3 C)则出现较低峰值 ,可以推测这一时段为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期 (Megathermal Maximum) ,生物极为繁盛 ,生物产量处于最高值 ;距今 4.0 ka以来 ,气温有下降趋势 ,生物产量有所减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 有机碳同位素 全新世大暖期 长白山区 东北 中国 沼泽沉积物 古生态
下载PDF
当前古气侯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9
作者 任国玉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68-378,共11页
近年来古气候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大大增进了人们对全球气候系统或地球系统的了解。对国际上古气候研究最新进展的几个侧面作了介绍,对目前这些方面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古气候学 全球变化 气候变化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上新世末~更新世初西太平洋变冷事件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律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6年第4期300-309,共10页
依据深海沉积中浮游有孔虫化石群落,采用时间面与时间系列分析及目标转换函数方法,再造西太平洋近2.6Ma以来表层水温历史。结果表明,上新世末~更新世初,西太平洋曾经历一大幅度、不可逆性质的温降。变冷事件集中发生于2.4... 依据深海沉积中浮游有孔虫化石群落,采用时间面与时间系列分析及目标转换函数方法,再造西太平洋近2.6Ma以来表层水温历史。结果表明,上新世末~更新世初,西太平洋曾经历一大幅度、不可逆性质的温降。变冷事件集中发生于2.4~1.0MaB.P.间,主要体现在亚热带水团,冬、夏降温幅度达7~8℃和2—3℃,热带水团相对稳定。西太平洋温度场巨变表明其在北半球冰川发展过程中的正、负反馈作用,并由此奠定了中、晚更新世冰期旋回的全球气候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古温度 古气候 古海洋学 变冷事件
下载PDF
陕西长武地区中侏罗世延安组孢粉植物群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尹凤娟 侯宏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5期487-490,共4页
对陕西长武地区Ys4钻孔含煤地层中的孢子花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和地层层序论述了这一含煤地层的时代属中侏罗世早期。运用古地理分区及孢粉所代表的古植物生态类型,提出本区属湿润温带一亚热带气候与地理环境.
关键词 孢粉植物群 延安组 古气候 侏罗纪 陕西
全文增补中
古气候学研究生课程设置及思政实践探索
12
作者 孙跃武 史骁 孟庆涛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第49期115-118,共4页
通过在古气候学教学过程中引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生态文明建设、海洋强国理念,以及勇于创新等课程思政内容,使用案例分析和专题研讨来配合古气候学系统知识讲授,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宜居生态环境优化... 通过在古气候学教学过程中引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生态文明建设、海洋强国理念,以及勇于创新等课程思政内容,使用案例分析和专题研讨来配合古气候学系统知识讲授,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宜居生态环境优化、我国“上天、入海”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以及我国古气候研究励志人物和事例的介绍,对古气候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切入点和载体进行了探索,为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标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学 课程思政 生态文明建设 辩证唯物主义
下载PDF
古风成沉积理论体系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许欢 柳永清 +4 位作者 旷红伟 彭楠 丁家翔 杜研 苑婷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81-1713,共33页
[意义]风成沉积作为风对地球表层沉积物剥蚀、搬运和堆积的产物,在地质历史时期具有广泛的时空分布,其形成演化与以干旱为主的气候条件和相对持续沉降的古地理背景密切相关,是开展区域古地理和古气候研究的重要载体和理想材料。经过近... [意义]风成沉积作为风对地球表层沉积物剥蚀、搬运和堆积的产物,在地质历史时期具有广泛的时空分布,其形成演化与以干旱为主的气候条件和相对持续沉降的古地理背景密切相关,是开展区域古地理和古气候研究的重要载体和理想材料。经过近百年的研究,目前国际上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风成沉积理论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古风成沉积的识别和解释。鉴于国内还没有系统的风成沉积理论体系介绍,有必要对其进行综述以此增进对风成沉积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了解。[进展]通过解读前人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研究经历,从大气的流动特征、风的流体性质与风场、沉积物的搬运、风成沉积的组成与结构、风成床沙形体、风成地层、风成界面、风成沉积体系、风成沉积的形成与保存等方面,对风成沉积理论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结论与展望]提出具有逆粒序的风成波痕、风成沙波层、颗粒表面的沙漠漆、石英显微形貌中的碟形撞击坑、新月形撞击坑、分级弧和上翻解理薄片可作为风成沉积鉴别的绝对标志。综合分析风成地层和风蚀界面是重建古沙丘类型的基本方法。利用多学科手段,有效提取风成沉积所蕴含的古地理和古气候信息,对于开展区域和全球性重大地质事件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成沉积 古地理 古气候 理论体系
下载PDF
基于LIBS的元素成像技术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琪 游利兵 +5 位作者 王宏伟 张艳琳 胡泽雄 范军 方晓东 罗乐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2-499,共8页
古气候学是研究地球的过往气候的一门学科,可以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解决有关环境、资源等问题。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元素成像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原位分析复杂多样的大面积古气候样本,获得能够与气候建立联系的元素信息,在气候变化研... 古气候学是研究地球的过往气候的一门学科,可以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解决有关环境、资源等问题。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元素成像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原位分析复杂多样的大面积古气候样本,获得能够与气候建立联系的元素信息,在气候变化研究中展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首先介绍了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元素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其次回顾了目前常用的成像系统的仪器配置,包括激光光源、聚焦系统和光谱探测系统等,最后介绍了国内外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元素成像技术分析古气候代理物的典型案例。该研究对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元素成像技术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学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 元素成像 古气候学 洞穴沉积物 海洋动物外壳
下载PDF
生物卵化石研究进展简述
15
作者 杨意权 李丰江 +3 位作者 吴乃琴 董亚杰 张丹 张月婷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0年第1期1-13,共13页
卵生是动物界最普遍的繁殖方式,卵的孵化对繁殖季节突发的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孵化成败又与生物种群数量变动和群落演替密切相关,因此卵化石具有重要的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研究价值。但由于卵生动物种类十分丰富,卵形态特征多样... 卵生是动物界最普遍的繁殖方式,卵的孵化对繁殖季节突发的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孵化成败又与生物种群数量变动和群落演替密切相关,因此卵化石具有重要的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研究价值。但由于卵生动物种类十分丰富,卵形态特征多样,研究领域广泛,有必要总结梳理卵化石的研究进展。本文通过对主要卵生动物类群卵的形态特征,以及卵化石在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方面研究进展的回顾,发现卵化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脊椎动物类群,为脊椎动物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但是由于脊椎动物卵化石通常难以建立连续的长序列记录,其古生态学和古气候学研究极为不足。然而,无脊椎动物卵化石由于数量丰富,具有统计意义,其在古生态学、古气候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其在古生物学,包括种属鉴定等方面的研究需要加强。在无脊椎动物中,蜗牛及其卵化石在黄土-古土壤地层中保存丰富且地层分布连续,最有可能建立卵化石的长序列。通过现代过程研究,明确蜗牛卵的气候指示意义,建立第四纪蜗牛卵化石长序列,发挥蜗牛卵化石的古气候学和古生态学研究价值,是亟需开展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化石 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 蜗牛 古气候 古生态 古生物
下载PDF
Modulation of ice ages via precession and dust-albedo feedbacks 被引量:1
16
作者 Ralph Ellis Michael Palmer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891-909,共19页
We present here a simple and novel proposal for the modulation and rhythm of ice-ages and interglacials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 While the standard Milankovitch-precession theory fails to explain the long interval... We present here a simple and novel proposal for the modulation and rhythm of ice-ages and interglacials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 While the standard Milankovitch-precession theory fails to explain the long intervals between interglacials, these can be accounted for by a novel forcing and feedback system involving CO2, dust and albedo. During the glacial period, the high albedo of the northern ice sheets drives down global temperatures and CO2 concentrations, despite subsequent precessional forcing maxima. Over the following millennia more CO2 is sequestered in the oceans and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s eventually reach a critical minima of about 200 ppm, which combined with arid conditions, causes a die-back of temperate and boreal forests and grasslands, especially at high altitude. The ensuing soil erosion generates dust storms, resulting in increased dust deposition and lower albedo on the northern ice sheets. As northern hemisphere insolation increases during the next Milankovitch cycle, the dust-laden ice-sheets absorb considerably more insolation and undergo rapid melting, which forces the climate into an interglacial period. The proposed mechanism is simple, robust, and comprehensive in its scope, and its key elements are well supported by empirical evid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climatology Ice-age Precession CO2 Albedo Dust
下载PDF
莆田海岸近4000年来的变迁与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德泉 刘文彬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3年第1期85-89,共5页
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实地考察,并参考了有关文献,研究了莆田海岸近4 000年来的变迁与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4 000a,B.P.莆田岸线大约沿海拔5~6m一线分布,当时气温比现今高2℃;2 570a,B.P.莆田岸线约沿海拔4m 一线分布,当时气温比现今高1... 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实地考察,并参考了有关文献,研究了莆田海岸近4 000年来的变迁与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4 000a,B.P.莆田岸线大约沿海拔5~6m一线分布,当时气温比现今高2℃;2 570a,B.P.莆田岸线约沿海拔4m 一线分布,当时气温比现今高1℃;1 400a,B.P.以来,莆田气候冷暖交替出现,海平面基本上也随之升降而升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岩变迁 古气候学 福建 气候
下载PDF
Bioerosion on Late Pleistocene Marine Mollusks:A Paleoclimatological and Paleoecological Comparison of MIS 7 and MIS 5e with Modern Beaches(Río Negro,Argentina)
18
作者 Melisa P.CHARO Gisela D.CHARÓ +1 位作者 Guillermo ACEÑOLAZA Jose L.CAVALLOTT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181-1198,共18页
The Late Pleistocene littoral ridges of southern South America,especially those of the north of Argentinean Patagonia,contain remains of mollusk shells with bioerosion traces.Eleven sites from marine isotope stages(2 ... The Late Pleistocene littoral ridges of southern South America,especially those of the north of Argentinean Patagonia,contain remains of mollusk shells with bioerosion traces.Eleven sites from marine isotope stages(2 from MIS 7,4 from MIS 5 e)and five sites from modern beaches from northern Río Negro Province,with 40 taxa(17 bivalves and 23 gastropods)were analyzed,in the area between west of Baliza San Matías and Las Grutas(41°S).Three ichnogenera were identified in deposits of MIS 7:Entobia,Gastrochaenolites(Domichnia)and Oichnus(Praedichnia)with one ichnospecies(G.torpedo).Six ichnogenera were identified in deposits of MIS 5 e:Entobia,Meandropolydora,Pinaceocladichnus,Iramena,Caulostrepsis and Oichnus with one ichnospecies(O.simplex).Seven ichnogenera were identified from modern beaches:Entobia,Meandropolydora,Iramena,Caulostrepsis,Pinaceocladichnus,Gastrochaenolites(Domichnia)and Oichnus(Praedicnia),with two ichnospecies(O.simplex and O.paraboloides).On this basis,it is inferred that Pleistocene benthic communities were constituted from cheilostome bryzoans and polychaete annelids,together with drilling bivalves,predatory gastropods and overall warm-water species of mollusks.Of these,Chama iudicai was found on Plicatula gibbosa from MIS 7 and MIS 5 e.The record of warm temperature species suggests a highe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than the present one and/or the influence of the warm southward Brazilian Current affecting the waters of Golfo San Matías.On the modern beaches surveyed,there is an increase in polychaete annelids,cheilostome bryzoans,temperate-cold species and drilling bivalves,as well as sandy substrate species,which together with an increase of Gastrochaenolites and Caulostrepsis,suggest a colder climate due to the greater influence of the Malvinas Current during the Hol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rtebrate paleontology ICHNOLOGY Bivalvia Gastropoda POLYPLACOPHORA BIOEROSION paleoclimatology paleoecology Quaternary/Holocene ARGENTINA
下载PDF
晚新生代日本海古生产力演化——研究进展评述
19
作者 程宇龙 万世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14-1738,共25页
【意义】海洋表层初级生产力及其生物泵过程是海洋碳循环的关键环节。日本海作为西北太平洋一个主要的边缘海,其晚新生代古生产力演化与区域构造/火山活动、东亚季风/西风、洋流演变、全球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等密切相关,是探寻地球系统科... 【意义】海洋表层初级生产力及其生物泵过程是海洋碳循环的关键环节。日本海作为西北太平洋一个主要的边缘海,其晚新生代古生产力演化与区域构造/火山活动、东亚季风/西风、洋流演变、全球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等密切相关,是探寻地球系统科学的极佳窗口。【进展和结论】得益于一系列国际大洋钻探计划(DSDP31、ODP127/128和IODP346)等航次的相关研究,有关日本海古海洋演化,尤其是古生产力演化重建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认识。日本海古生产力的常用代用指标包括沉积物的微量元素组成、生物标志物、生源组分含量及同位素组成、微体古生物化石种属特征等。在地质时间尺度,日本海表层初级生产力主要取决于浮游生物必需的主要营养盐(氮、磷和硅)和微量营养盐(铁、锰、钴、锌、铜等),而日本海的营养盐主要通过风尘输入、火山活动、表层和深层洋流携带过来。在构造时间尺度,日本海古生产力的长期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如风尘、火山铁肥和洋流贡献)尚不清楚,区域构造演化与海道开合、全球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火山活动及亚洲风尘输入演化等可能是关键驱动因素。在轨道—千年尺度,日本海沉积了深—浅色的韵律层,表层生产力大体表现出冰期降低而间冰期增加的特征,这主要取决于水体交换和层化状况改变导致的营养盐供应变化。目前,日本海古生产力的重建主要集中在晚第四纪,晚新生代构造尺度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未来展望】由于日本海缺乏钙质生物沉积,硅藻化石显示出很好的研究潜力。在未来研究中,一方面要发展新指标体系如硅藻稳定同位素并结合硅藻种属组合,以重建日本海晚新生代古生产力的长期演化历史;另一方面需要深入探讨海洋初级生产力与区域构造演化及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海 古生产力 古海洋 古气候 国际大洋钻探计划
下载PDF
历史文献中的气象记录与气候变化定量重建方法 被引量:42
20
作者 郑景云 葛全胜 +4 位作者 郝志新 刘浩龙 满志敏 侯甬坚 方修琦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86-1196,共11页
历史文献记载是研究古气候变化的主要代用证据之一,对于定量重建过去数千年的气候变化序列具有独特价值。本文分析了中国历史文献中气象记录的特点及主要内容,重点梳理了利用各类记录定量重建气候变化序列的基本方法,并列举了通过多源... 历史文献记载是研究古气候变化的主要代用证据之一,对于定量重建过去数千年的气候变化序列具有独特价值。本文分析了中国历史文献中气象记录的特点及主要内容,重点梳理了利用各类记录定量重建气候变化序列的基本方法,并列举了通过多源记载集成、多时段记录衔接重建过去2000年中国东中部地区温度与干湿变化序列的校准案例;旨在为客观提取气候变化信息、获取高信度的气候变化数据和进一步发展利用文献记载定量重建气候变化序列的方法提供参考依据。主要认识是:1)历史文献中的气象记录主要有4类:天气、气象灾害、物候与区域气候特征及其影响记载;定量重建气候序列的基本方法有:回归分析、物理模型、分等定级、频次统计、类比分析等,但各类记录的来源、格式、连续性、详略与定量化程度不一,导致利用各类记录定量重建气候变化序列的方法也各不相同。2)对根据多源记载或不同方法反演的代用记录进行集成,利用回归分析、方差匹配、记录影响趋势剔除等校准技术,加强多源数据的相互插补方法研究,可解决古代气象记录的漏、缺记问题,是重建连续气候变化序列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献 气象记录 气候变化 重建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