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Paleoenvironmental and Paleoclimatic Significance of Jinsha Site Since 4 ka B.P.
1
作者 Liping Luo~1,Lidong Zhu~2,Wenguang Yang~2 1.Institute of Multipurpose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Chinese Aceda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Chengdu 610041, China. 2.Institute of Sedimentary Geology,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13-113,共1页
The excavation of Jinsha Site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Shu civilization.Based on the 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and six AMS 14C data,three phrases of paleoenvironmental and paleoclimatic changes can be proposed sinc... The excavation of Jinsha Site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Shu civilization.Based on the 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and six AMS 14C data,three phrases of paleoenvironmental and paleoclimatic changes can be proposed since 4 ka B.P.in this area.PhraseⅠ: 4200-3800 a B.P.,fluviatile deposit altemated with swamping deposit,climate is damper and warmer; PhraseⅡ:3800-3400 a B.P.,flood plain and bank sand deposit,the precipitation increased;PhraseⅢ: 3400 a B.P.,multi-cycle of paleos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nsha site grain size CLIMATIC changes Chengdu PLAIN LATE HOLOCENE
下载PDF
B-MFI分子筛可控合成及丁烯双键异构化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景威 惠宇 +4 位作者 杨野 李强 秦玉才 宋丽娟 李晟闻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31-37,共7页
采用无溶剂法,以四丙基氢氧化铵(TPAOH)为模板剂,合成了一系列B-MFI分子筛,采用XRD、SEM、N2吸附-脱附、原位红外光谱及吡啶吸附红外光谱等方法,表征了TPAOH添加量对B-MFI分子筛物化性质的影响,并考察了1-丁烯双键异构化反应性能。结果... 采用无溶剂法,以四丙基氢氧化铵(TPAOH)为模板剂,合成了一系列B-MFI分子筛,采用XRD、SEM、N2吸附-脱附、原位红外光谱及吡啶吸附红外光谱等方法,表征了TPAOH添加量对B-MFI分子筛物化性质的影响,并考察了1-丁烯双键异构化反应性能。结果表明,TPAOH添加量显著影响B-MFI分子筛的晶粒尺寸和骨架硼物种含量,当TPAOH添加量为4.500 g(n(SiO_(2))/n(TPAOH)=11.6)时,所制得的B-MFI分子筛粒径最小,且具有最大量的硅硼羟基窝,可提供更多高活性反应位点。反应评价结果证实,采用B-MFI分子筛催化剂进行1-丁烯双键异构化反应时,1-丁烯的转化率高达70.00%,2-丁烯的选择性大于99%,且催化剂稳定性优异,评价周期内无失活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溶剂法 B-MFI分子筛 晶粒尺寸 活性位点 双键异构 催化剂
下载PDF
浙江良渚遗址群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21
3
作者 史辰羲 莫多闻 +3 位作者 李春海 刘斌 毛龙江 李明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7-356,共10页
良渚遗址群是距杭州市西北18 km的良渚镇和瓶窑镇毗邻地带间许多遗址的总称,代表了良渚文化发展的最高成就,是良渚文化的中心。根据在2007年发现的良渚古城墙外侧开挖的良渚北剖面、良渚西剖面沉积样品的粒度分析、孢粉分析数据,以及综... 良渚遗址群是距杭州市西北18 km的良渚镇和瓶窑镇毗邻地带间许多遗址的总称,代表了良渚文化发展的最高成就,是良渚文化的中心。根据在2007年发现的良渚古城墙外侧开挖的良渚北剖面、良渚西剖面沉积样品的粒度分析、孢粉分析数据,以及综合区域内多个剖面地层对比,恢复了该地区全新世环境的演变过程。研究表明,全新世良渚遗址群内环境演变可以分为4个阶段:(1)7 ka BP以前的平原区多为静水沉积环境,水域范围较大,水位较高,且水深逐渐增加,不太适合人类活动;(2)7~5.1 ka BP区域水位有所下降,水域面积缩小,部分较高的地区露出水面,较少接受沉积,一些低洼地区接受了沼泽相或河流泛滥相沉积,一些人类活动遗址开始出现;(3)5.1~4.3 ka BP水位较低,文化快速发展,平原上多见良渚文化遗迹,一些遗址堆积了较厚的良渚文化层;(4)4.3 ka BP以后水位再次升高,良渚文化衰落,多数良渚文化层之上都覆盖一套黄色或黄褐色泛滥相沉积。该地区全新世时期的水位波动与人类文化兴衰演化历史相关的现象表明,良渚遗址区域内地貌特征及水文环境的变化是影响良渚文化兴衰演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演变 良渚遗址群 粒度 孢粉
下载PDF
川江中坝遗址5000年来洪水事件研究 被引量:35
4
作者 张强 杨达源 +2 位作者 施雅风 葛兆帅 姜彤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15-720,共6页
川江中坝遗址自然地层与文化层测年、粒度分析及其与长江沿岸现代洪积物粒度分析对比研究表明,中坝遗址自然沉积层为多期洪水泛滥成因。文化层中大量破碎陶罐、瓦片以及窑址的发现,结合实地调查表明当时遗址区主要以制盐为主。一定数量... 川江中坝遗址自然地层与文化层测年、粒度分析及其与长江沿岸现代洪积物粒度分析对比研究表明,中坝遗址自然沉积层为多期洪水泛滥成因。文化层中大量破碎陶罐、瓦片以及窑址的发现,结合实地调查表明当时遗址区主要以制盐为主。一定数量未燃尽的段木的发现,表明人们为制盐或烧制陶器而砍伐树木,导致水土流失与生态恶化,水土流失导致河床淤积,储水量减少,从而加重洪灾程度、加剧河床演变。频繁的洪水泛滥使研究区河床发生较大变化,使遗址从河岸孤立出去,成为河中心的一个孤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坝遗址 洪水事件 粒度分析 河床演变
下载PDF
42CrMoVNb细晶高强钢的疲劳行为 被引量:26
5
作者 杨振国 张继明 +3 位作者 李守新 褚作明 惠卫军 翁宇庆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7-372,共6页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制度下得到的3种晶粒尺寸的42CrMoVNb细晶高强钢的疲劳性能.结果表明,它们的光滑疲劳试样S-N曲线在106-107周期范围内无平台出现,疲劳极限消失. SEM断口观察表明,光滑试样疲劳裂纹起源位置与寿命长短密切相关,测量了长...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制度下得到的3种晶粒尺寸的42CrMoVNb细晶高强钢的疲劳性能.结果表明,它们的光滑疲劳试样S-N曲线在106-107周期范围内无平台出现,疲劳极限消失. SEM断口观察表明,光滑试样疲劳裂纹起源位置与寿命长短密切相关,测量了长寿命试样疲劳断裂源夹杂物的位置及尺寸.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初步分析,给出了夹杂物及奥氏体晶粒尺寸应控制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2CrMoVNb高强钢 晶粒细化 疲劳强度 疲劳源 夹杂物
下载PDF
江苏海安青墩地区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 被引量:16
6
作者 张强 朱诚 +1 位作者 姜彤 张之恒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13-520,共8页
通过对海安青墩遗址剖面进行磁化率、粒度、孢粉、14 C测年等指标分析 ,结果表明 ,剖面第 8层至第 7层是一个海退过程 ,同时微体古生物分析表明这两层均无有孔虫 ,可知当时此区域离海较远。第 8层到第 7层气候向暖湿方向转化 ,良好的气... 通过对海安青墩遗址剖面进行磁化率、粒度、孢粉、14 C测年等指标分析 ,结果表明 ,剖面第 8层至第 7层是一个海退过程 ,同时微体古生物分析表明这两层均无有孔虫 ,可知当时此区域离海较远。第 8层到第 7层气候向暖湿方向转化 ,良好的气候环境条件为后来该区域人类活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测年资料表明第 6层为距今 3790± 10 5 14 CaB .P .,是大暖期后面的一个气候波动和缓的亚稳定暖湿期 ,当时中国绝大部分地区气候要比现今暖湿。剖面的第 3、 4、 5层 ,即 4 0 0 0 14 CaB .P .以来的一个时期 ,该区出现了一洪水泛滥期 ,正是这一洪水期导致该区域人类文明的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安青墩遗址 磁化率 粒度 孢粉 环境考古
下载PDF
晶粒尺寸对42CrMoVNb钢超高周疲劳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永健 惠卫军 +2 位作者 项金钟 董瀚 翁宇庆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80-886,共7页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制度下得到的3种具有不同晶粒尺寸的42CrMoVNb高强度钢的超高周疲劳性能.结果表明,超高周疲劳强度和疲劳强度比并不随晶粒尺寸的减小而单调提高,中等晶粒尺寸的试样具有最高的疲劳强度和疲劳强度比.SEM断口观察表明,绝...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制度下得到的3种具有不同晶粒尺寸的42CrMoVNb高强度钢的超高周疲劳性能.结果表明,超高周疲劳强度和疲劳强度比并不随晶粒尺寸的减小而单调提高,中等晶粒尺寸的试样具有最高的疲劳强度和疲劳强度比.SEM断口观察表明,绝大部分试样的疲劳裂纹起源于夹杂物.随着疲劳断口裂纹源夹杂物处应力强度因子幅△K_(inc)的减小,疲劳寿命N_f增加;而在夹杂物周围的粗糙粒状区域(GBF)的应力强度因子幅△K_(GBF)并不随N_f变化而变化,基本为一常数,且粗晶粒试样的△K_(GBF)高于细晶粒试样.这表明,细化晶粒对高强度钢的超高周疲劳性能有着复杂的影响,存在一个合理的细化晶粒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2CrMoVNb高强度钢 晶粒尺寸 超高周疲劳 疲劳源 夹杂物
下载PDF
连云港藤花落遗址土壤粒度及重金属累积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周华 廖富强 +2 位作者 徐明星 周生路 吴绍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49-355,共7页
对江苏北部连云港龙山文化时期藤花落遗址城市生活区(L1)剖面和农业生产区(L2)剖面土壤重金属累积及土壤粒度特征分析发现,龙山文化时期人类活动已经出现明显土壤重金属累积,但影响仅局限人类生活区,农业生产区无累积现象;Cu、Pb和Zn累... 对江苏北部连云港龙山文化时期藤花落遗址城市生活区(L1)剖面和农业生产区(L2)剖面土壤重金属累积及土壤粒度特征分析发现,龙山文化时期人类活动已经出现明显土壤重金属累积,但影响仅局限人类生活区,农业生产区无累积现象;Cu、Pb和Zn累积最为明显,富集指数分别达到1.91、1.35和1.29,该遗址文明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同时分析土壤粒度发现,遗址文明存在期间曾发生过大规模或长时间水患事件,破坏农业生产条件,最终导致整个文明走向衰落。重金属累积及土壤粒度的综合分析,揭示史前文明演变的过程及其与自然环境变迁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花落遗址 龙山文化 重金属累积 粒度 江苏省
下载PDF
长江三峡库区中坝遗址地层洪水沉积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12
9
作者 田晓四 朱诚 +1 位作者 尹茜 孙智彬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1-266,共6页
通过对三峡库区中坝遗址1981年洪水沉积和疑似古洪水沉积的粒度对比分析,发现它们的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峰度和众值粒径都在同一值域范围内;频率分布曲线相似,呈单峰态;概率累积曲线都呈明显的三段式。从而推断出中坝遗址的文化... 通过对三峡库区中坝遗址1981年洪水沉积和疑似古洪水沉积的粒度对比分析,发现它们的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峰度和众值粒径都在同一值域范围内;频率分布曲线相似,呈单峰态;概率累积曲线都呈明显的三段式。从而推断出中坝遗址的文化间隙层为古洪水沉积。在考古断代和AMS14C测年基础上,对洪水沉积环境研究发现,中坝遗址洪水沉积大多发生在我国的暖期,但周朝和宋代的洪水沉积发生在我国冷期,这与我国气候小循环和当地独特的地貌特征有关。清代以后,沉积物平均粒径明显变大,表明当地植被已经退化;沉积物平均粒径和峰度变化幅度大,说明人类活动使当地生态系统变得脆弱,气候多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坝遗址 古洪水沉积 粒度特征 环境变迁
下载PDF
江苏宜兴骆驼墩遗址地层全新世沉积环境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兰 朱诚 +3 位作者 林留根 张广胜 欧阳杰 周慎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93-401,共9页
主要通过对骆驼墩遗址地层样品的粒度和重砂矿物的鉴定、样品中锆石形态的对比研究,铷锶值的测定与分析,了解该区域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及其气候变化,探索气候变化与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对骆驼墩遗址文化层下的自然淤积层的粒... 主要通过对骆驼墩遗址地层样品的粒度和重砂矿物的鉴定、样品中锆石形态的对比研究,铷锶值的测定与分析,了解该区域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及其气候变化,探索气候变化与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对骆驼墩遗址文化层下的自然淤积层的粒度分析和锆石形态研究发现该区域在人类出现之前可能经历过浅水泻湖环境;结合重矿物及铷锶研究发现,该区域在全新世早期降水量较大,气候较为湿热,之后气候逐渐变得温暖湿润,为人类文明的出现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优越的气候条件;通过对地层中文化层样品的重矿物鉴定及百分含量分析、ZTR稳定系数及Rb/Sr分析发现,全新世的气候是不断变化的。尤其在马家浜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时期和广富林文化时期气候经历过温湿与干凉的交替变化过程。同时良渚文化时期的中晚期稳定系数出现了该地层的最高值,说明当时气候较为湿热,降水量偏多,这与良渚文化的消失与洪水有关的结论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驼墩遗址地层 粒度 重矿物 ZTR稳定系数 锆石形态 RB/SR 沉积环境
下载PDF
金沙遗址古环境状况的综合探讨 被引量:5
11
作者 傅顺 叶青培 +2 位作者 王成善 刘建 李奎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3期523-528,共6页
史期时期,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还十分低下,自然环境对古人类体质的进化、生产的发展,以及居住范围的变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孢粉分析和对其他植物遗存的研究复原古植被特征,同时结合广汉层古土壤地球化学行为、古河流的水动力等,来... 史期时期,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还十分低下,自然环境对古人类体质的进化、生产的发展,以及居住范围的变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孢粉分析和对其他植物遗存的研究复原古植被特征,同时结合广汉层古土壤地球化学行为、古河流的水动力等,来综合研究金沙遗址区古环境状况,以期能为古蜀文化研究提供环境背景。研究结果表明,文化期内总体上是热带和亚热带的温暖湿润气候,同时存在着温暖湿润与温暖干旱的气候交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遗址 古环境 孢粉分析 地球化学行为 粒度分析
下载PDF
洛阳二里头遗址南沉积剖面的粒度和磁化率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张俊娜 夏正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37-743,共7页
洛阳盆地内二里头遗址南沉积剖面位于遗址所在二级阶地的前缘,属于河流堆积。对剖面的沉积物样品做了光释光测年及磁化率、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剖面沉积年代大致在2000-5000 aBP之间。剖面下部(113-123 cm)沉积物粒度较细,磁化率偏高... 洛阳盆地内二里头遗址南沉积剖面位于遗址所在二级阶地的前缘,属于河流堆积。对剖面的沉积物样品做了光释光测年及磁化率、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剖面沉积年代大致在2000-5000 aBP之间。剖面下部(113-123 cm)沉积物粒度较细,磁化率偏高,粒度曲线反映水流较弱的泛滥平原沉积环境,属河漫滩堆积;中部(90-113 cm)粒度较粗,磁化率较低,粒度曲线反映水动力较强的边滩–漫滩沉积环境,属河床边滩堆积;上部(0-90 cm)粒度变细,磁化率升高,粒度曲线反映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泛滥平原沉积环境,属河漫滩堆积。其中沿水平方向可见剖面中部的河床边滩堆积直接覆盖在二级阶地顶面的龙山时期灰坑之上,由此可以确认剖面中部地层记录了一场漫上了河流阶地的特大洪水事件,这一记录与孢粉分析得到的气候变化过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4000 aBP前后异常洪水的出现和大洪水前后河流过程的变化,可能是对4200 aBP全球性气候异常事件的区域响应,对我国最早的都邑——二里头城址的选址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里头遗址 异常洪水 粒度 磁化率 相关分析
下载PDF
江苏句容旧石器遗址环境考古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芸 朱诚 房迎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7-91,共5页
放牛山遗址是长江下游一处重要的旧石器遗址。根据 ESR测年、粒度和磁化率等综合分析 ,探讨了该地区中更新世中晚期下蜀黄土堆积时的古环境。分析表明 ,本区中更新世中晚期经历了 4个气候相对温湿阶段 :0 .12~ 0 .16、0 .18~ 0 .2 0、... 放牛山遗址是长江下游一处重要的旧石器遗址。根据 ESR测年、粒度和磁化率等综合分析 ,探讨了该地区中更新世中晚期下蜀黄土堆积时的古环境。分析表明 ,本区中更新世中晚期经历了 4个气候相对温湿阶段 :0 .12~ 0 .16、0 .18~ 0 .2 0、0 .2 6和 0 .32 Ma BP,下蜀黄土是中更新世庐山冰期气候比较干凉时期的风成堆积 ,下蜀黄土堆积时气候环境总体上要比北方黄土湿热得多。磁化率与古温度、古降水量的回归关系分析表明 ,中更新世中晚期比中更新世中期气候更加干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磁化率 旧石器遗址 放牛山剖面 江苏 ESR测年 黄土堆积 古环境 中更新世
下载PDF
初探甘肃西山坪遗址中全新世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续彬 强小科 +3 位作者 徐新文 吴艳丽 代伟娜 孙玉芳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9-137,共9页
通过对甘肃西山坪遗址剖面进行磁化率、粒度、元素以及C/N等参数分析,初步探讨西山坪遗址区域古环境演变以及先民活动特征.各指标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西山坪遗址沉积物源主要来自黄土高原风成沉积,环境演变特征主要分为3个研究阶段,在其... 通过对甘肃西山坪遗址剖面进行磁化率、粒度、元素以及C/N等参数分析,初步探讨西山坪遗址区域古环境演变以及先民活动特征.各指标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西山坪遗址沉积物源主要来自黄土高原风成沉积,环境演变特征主要分为3个研究阶段,在其时间序列上,环境演变呈现中全新世中晚期环境干凉化特征.在此气候环境条件下,先民活动进一步发展,尤其体现在农业和彩陶工业的繁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山坪遗址 磁化率 粒度 元素 C/N
下载PDF
中全新世至西汉时期沁河下游环境变迁浅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许俊杰 莫多闻 +1 位作者 周昆叔 王会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0-85,共6页
徐堡遗址是豫西北以及晋南地区十分重要的一处龙山时期(5 000—4 000aBP)城址。对沁河下游地区新石器遗址地貌分布规律、徐堡剖面粒度特征和历史时期沉积速率的研究表明:仰韶文化时期人类居住在青峰岭或者冲积平原的高黄土台地之上,仰... 徐堡遗址是豫西北以及晋南地区十分重要的一处龙山时期(5 000—4 000aBP)城址。对沁河下游地区新石器遗址地貌分布规律、徐堡剖面粒度特征和历史时期沉积速率的研究表明:仰韶文化时期人类居住在青峰岭或者冲积平原的高黄土台地之上,仰韶文化(7 000—5 000aBP)末期或者龙山文化早期沁河下切,才使得沁河两岸的冲积平原能适合龙山时期的人类在此生产生活。西周时期至西汉时期早期,徐堡剖面沉积稳定,并且据剖面粒度特征推测,徐堡遗址当时是一高河漫滩的地貌位置。西汉末期,徐堡遗址又一次经历了较大洪水的袭扰,洪水漫延超过徐堡城内地面的高度,遗址又再次被弃。西周至西汉时期,沉积速率约为0.1cm/a,西汉时期沉积速率约为0.2cm/a,宋代时期的沉积速率约为0.1cm/a;西汉时期人口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活动的频繁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造成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徐堡剖面的沉积速率能够很好反映出当时的沉积过程以及沉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堡城址 粒度 人类活动 水土流失
下载PDF
Sc,Zr和Ti对纯铝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余爱武 杨成刚 +3 位作者 刘奋成 廖云飞 陈和 何宇 《铸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631-1633,共3页
通过向工业纯铝中分别添加等量的Sc,Zr和Ti元素,研究和对比了3种晶粒细化剂对纯铝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0.2%Sc对纯铝的细化效果较弱,但合金的强度和硬度得到很大的提高,且塑性下降不多;添加0.2%Ti时所产生的细化作用优于0.2%... 通过向工业纯铝中分别添加等量的Sc,Zr和Ti元素,研究和对比了3种晶粒细化剂对纯铝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0.2%Sc对纯铝的细化效果较弱,但合金的强度和硬度得到很大的提高,且塑性下降不多;添加0.2%Ti时所产生的细化作用优于0.2%Zr,使合金的平均晶粒尺寸减小到160μm左右,同时使合金的强度、硬度及塑性达到了合理的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粒细化剂 组织 力学性能 晶粒尺寸 形核质点
下载PDF
长山遗址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颖 介冬梅 +7 位作者 方启 李楠楠 王江永 牛洪昊 冷程程 刘宝健 蒙萌 张桂华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6-143,共8页
为探究史前先民遗址沉积物粒度特征对古人生存环境的意义,采用激光粒度分析方法对长山遗址三个剖面的174个剖面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含文化层剖面和自然剖面的沉积物均以砂为主,分选较差,偏度为正偏,峰度多为尖窄峰.运用标准偏... 为探究史前先民遗址沉积物粒度特征对古人生存环境的意义,采用激光粒度分析方法对长山遗址三个剖面的174个剖面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含文化层剖面和自然剖面的沉积物均以砂为主,分选较差,偏度为正偏,峰度多为尖窄峰.运用标准偏差法将自然剖面沉积物分为组分1(2~15μm)、组分2(15~150μm)、组分3(150~700μm),组分3与东辽河中游河漫滩剖面粗粒组分粒径大小一致,说明组分3主要来源于东辽河,其含量可间接指示近7800 a以来夏季风的强弱,具体可分为4个阶段:7800~5000 a(BP)期间,东亚夏季风强度较强;5000~2100 a(BP)期间,夏季风强度整体较弱,但在3800~3100 a(BP)期间强度增大;2100~900 a(BP)期间,夏季风强度增强;900~500 a(BP)期间,夏季风减弱.长山遗址文化层存在于3500~3200 a(BP)期间,揭示长山史前先民在夏季风强度较强时期创造了东辽河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分析 遗址 沉积环境重建 辽河 环境指示意义
下载PDF
上山遗址区沉积过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凤 曾蒙秀 +3 位作者 朱丽东 朱诚 尹敬文 杨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23-738,共16页
上山遗址是上山文化(11~8.5 ka)的代表性遗址,位于钱塘江上游浦阳江北岸的二级阶地上,是迄今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研究稻作农业起源的重要遗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上山遗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遗址的... 上山遗址是上山文化(11~8.5 ka)的代表性遗址,位于钱塘江上游浦阳江北岸的二级阶地上,是迄今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研究稻作农业起源的重要遗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上山遗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遗址的文化面貌、出土遗存等方面,对全新世早期人地关系演化、上山文化产生的环境背景研究相对薄弱。通过选取上山遗址区沉积剖面(SSYZ)以及探方(SSS)的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磁化率、土壤有机碳、孢粉和炭屑分析,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及区域气候环境背景,探讨了遗址区沉积过程、古环境条件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上山遗址区在晚更新世以来(130 ka~近现代)经历了河漫滩(202~142 cm)、粉尘堆积(142~72 cm)、考古文化层(72~24 cm)和现代耕作(24~0 cm)4个沉积阶段;2)粉尘堆积是上山遗址区沉积演化的转折阶段。这一阶段气候环境偏干,粉尘堆积于河流的二级阶地之上使地势不断增高,并逐步脱离洪水的影响。以粉砂为主的物质组成,也为早期稻作农业的孕育奠定了母质基础;3)SSYZ剖面磁化率自下而上增高,其中低频、频率磁化率在文化层达到剖面峰值,并且与探方文化层磁化率变化趋势一致,反映了人类活动对磁化率值的影响;4)130~11 ka,孢粉和炭屑的总浓度先增加后减少,乔灌木花粉的百分比含量较高且呈减少的趋势,陆生草本花粉百分比含量呈增加趋势,反映研究区气候环境整体较好,但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并呈恶化趋势,植被覆盖度较高但呈减小的趋势,与末次间冰期—冰期气候条件较为吻合。全新世以来水热条件好转,植物资源丰富,乔灌木、松科和湿生草本的花粉增加,陆生草本花粉减少但禾本科花粉明显增加,并且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肥力增强,加上近河的地理位置便于先民获取灌溉水源及石器原料,遗址区环境适合人类活动,最终孕育了中国早期的稻作农业文化—上山文化。在文化层中以松科为主的乔灌木植物花粉含量呈减少趋势,而以禾本科为主的陆生草本以及湿生草本的花粉含量呈增加趋势,可能是由于先人住房等生产、生活活动中需要砍伐森林,及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强使增加了对植物资源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沉积演变 人类活动 上山遗址 孢粉分析
下载PDF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t Shuidonggou Locality 2 in Northwest China at ~72-18 kaBP 被引量:2
19
作者 LIU Decheng GAO Xing +3 位作者 LIU Enfa PEI Shuwen CHEN Fuyou ZHANG Shuq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6期1539-1546,共8页
Shuidonggou site has abundant Paleolithic remains of Late Pleistocene deposition. Studying the evolution of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is essential to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ancient... Shuidonggou site has abundant Paleolithic remains of Late Pleistocene deposition. Studying the evolution of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is essential to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ancient populations. To reconstruct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t Shuidonggou, we carried out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nd collected systematic deposition samples at the key position of Shuidonggou Locality 2 for grain size analysis and sporopollen statistics. Th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around the Shuidonggou site generally underwent four stages at ~72-18 kaBP. During the first stage (~72-41 kaBP), the river developed with gravel and sand stratums. During the second stage (41-34 kaBP), a swamp with numerous aquatic plants formed. In the third stage (34-29 kaBP), site format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shallow lake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the climate was relatively warm and humid. The marginal bank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deteriorated during the fourth stage (29-18 kaBP), and the site underwent several dry events; the climate also became drier and cold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uidonggou sit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grain size SPOROPOLLEN Upper paleolithic
下载PDF
安徽省霍邱县堰台遗址演化过程的沉积环境分析
20
作者 石军民 杨晓燕 王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0-102,共3页
根据野外研究和室内分析,堰台遗址外围剖面地层的沉积类型属于湖沼相的静水沉积。粒度分析表明堰台遗址外围剖面地层中的沉积物几乎全部由粒径大于4Ф的悬移物质组成,其分选系数一般都大于2,偏度在0~0.1之间,尖度在0.90~1.11之间。堰... 根据野外研究和室内分析,堰台遗址外围剖面地层的沉积类型属于湖沼相的静水沉积。粒度分析表明堰台遗址外围剖面地层中的沉积物几乎全部由粒径大于4Ф的悬移物质组成,其分选系数一般都大于2,偏度在0~0.1之间,尖度在0.90~1.11之间。堰台遗址在其演化过程中与周围的湖沼有着密切的联系,湖沼的演化在不同程度上促进或者阻碍了堰台遗址的发展。当湖沼水位上升时,堰台遗址则向后退缩;当湖沼水位下降时,堰台遗址则向湖沼方向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霍邱 堰台遗址 粒度分析 沉积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