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d(Ⅱ)-二酮肟配体-5-取代邻菲罗啉/α-氨基酸三元体系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耀山 汪中明 +3 位作者 林华宽 朱守荣 孙宏伟 陈荣悌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7,共7页
在35.0±0.1℃,Ⅰ=0.1mol·dm-3KNO3条件下,用pH法测定了二酮肟配体PnAO、5-取代邻菲罗啉、α-氨基酸的质子化常数,Pd(Ⅱ)-PnAO、Pd(Ⅱ)-5-取代邻菲罗啉、Pd(Ⅱ)-α-氨基酸二元体系的稳定常数,以及Pd(... 在35.0±0.1℃,Ⅰ=0.1mol·dm-3KNO3条件下,用pH法测定了二酮肟配体PnAO、5-取代邻菲罗啉、α-氨基酸的质子化常数,Pd(Ⅱ)-PnAO、Pd(Ⅱ)-5-取代邻菲罗啉、Pd(Ⅱ)-α-氨基酸二元体系的稳定常数,以及Pd(Ⅱ)-PnAO-5-取代邻菲罗啉/α-氨基酸三元体系的稳定常数.实验结果表明Pd(Ⅱ)-PnAO-5-RPhen三元体系的稳定常数分别与Pd(Ⅱ)-5-RPhen二元体系的稳定常数、5-RPhen的质子化常数间存在着良好的直线自由能关系;Pd(Ⅱ)-PnAO-AA三元体系的稳定带数与AA的第一级质子化常数间存在较好的直线自由能关系.从三元配合物构型上讨论了存在线性关系的内在原因,同时讨论了金属离子、取代基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菲罗啉 氨基酸 二酮肟 配体 稳定性
下载PDF
四氯合钯(Ⅱ)离子的辛基亚砜取代反应及配体结构的影响
2
作者 戴洁 葛彩云 +2 位作者 刘俊耿 候茂谦 顾建胜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2年第1期105-108,共4页
本实验在25℃,μ=1.0的氯化锂—乙醇介质中测定了四氯合钯(Ⅱ)离子与二正辛基亚砜(DOSO)、二(二乙基基)亚矾(DEHSO)的取代反应平衡常数。并比较了DOSO与OEHSO的结构对反应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四氯合钯(Ⅱ)离子的亚砜取代反应对配体的... 本实验在25℃,μ=1.0的氯化锂—乙醇介质中测定了四氯合钯(Ⅱ)离子与二正辛基亚砜(DOSO)、二(二乙基基)亚矾(DEHSO)的取代反应平衡常数。并比较了DOSO与OEHSO的结构对反应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四氯合钯(Ⅱ)离子的亚砜取代反应对配体的空间效应是敏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砜 取代反应 配体结构
下载PDF
卤素取代基对二氯-4,5-二氮芴-9-酮合钯(Ⅱ)的能带影响
3
作者 黄敏 陈坚 +1 位作者 郭泽荣 徐志广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44-848,共5页
二氯-4,5-二氮芴-9-酮作为1,10-邻二氮杂菲的衍生物,能与Pd(Ⅱ)等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研究表明,其具有丰富的二维或三维的空间结构特点,在共轭环间的π-π堆积下其有序的堆积结构可能产生具半导体性质,但对它及它的取代衍生物的导电性... 二氯-4,5-二氮芴-9-酮作为1,10-邻二氮杂菲的衍生物,能与Pd(Ⅱ)等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研究表明,其具有丰富的二维或三维的空间结构特点,在共轭环间的π-π堆积下其有序的堆积结构可能产生具半导体性质,但对它及它的取代衍生物的导电性研究还未有相关报道。采用Materials Studio4.0软件中的CASTEP软件的LDA/CA-PZ法,计算二氯-4,5-二氮芴-9-酮合钯(Ⅱ)及其卤素取代衍生物的晶体优化构型、能带结构和态密度,结果表明,卤素原子较趋于取代分子γ位的氢原子。PddafoCl_2及其卤素取代衍生物晶体的禁带宽度在(1.1691~1.5221)eV间,显示该系列物质均具有半导体属性。引入卤素取代基显然降低了体系的禁带宽度,同时提高了态密度,增强导电性质。其中以碘原子α取代衍生物的禁带最窄,态密度最大。引入不同司的卤素取代基,配合物呈现不同的导电性,导电性的改变对于非线形光学材料及磁性材料方面等有很重要的研究意义,二氯-4,5-二氮芴-9-酮合钯(Ⅱ)及它的卤素取代衍生物将在不同的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氯-4 5-二氮芴-9-酮合钯() 卤素取代物 能带结构 态密度
原文传递
钯取代Dawson型钨磷杂多酸聚吡咯薄膜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英文)
4
作者 段德良 王宅中 +1 位作者 顾永万 杨爱明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6期447-453,共7页
通过缺位填充法合成了分子式为α2 -K8[P2 W1 7PdⅡOH2 ]O61 的钯 (Ⅱ )取代Dawson型十八钨磷酸盐 .在玻碳电极 (GC)上 ,用电化学方法将单取代Dawson型杂多酸盐α2 -K8[P2 W1 7PdⅡOH2 ]O61 的阴离子 (P2 W1 7Pd)掺杂到聚吡咯 (PPy)薄... 通过缺位填充法合成了分子式为α2 -K8[P2 W1 7PdⅡOH2 ]O61 的钯 (Ⅱ )取代Dawson型十八钨磷酸盐 .在玻碳电极 (GC)上 ,用电化学方法将单取代Dawson型杂多酸盐α2 -K8[P2 W1 7PdⅡOH2 ]O61 的阴离子 (P2 W1 7Pd)掺杂到聚吡咯 (PPy)薄膜中制成P2 W1 7Pd/PPy/GC化学修饰电极 ,实验观察到一对氧化还原峰 ,归属于P2 W1 7Pd中的钯原子 .P2 W1 7Pd/PPy/GC既保持该杂多酸的电化学活性和电催化性能 ,又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灵敏度 .研究表明 ,0 .1 0mol·L- 1 H2 SO4(pH3 .0 ,2 0℃ )溶液中 ,聚吡咯薄膜中P2 W1 7Pd的还原峰对NO-2 的电还原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 ,其催化电流与NO-2 浓度在 1 .0 0× 1 0 - 6~ 2 .5 0×1 0 - 5 mol·L- 1 (2 0℃ )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检测下限为 5 .0 0× 1 0 - 7mol·L- 1 ,相关系数为 0 .991 0 .文中将P2 W1 7Pd/PPy/GC用作电化学检测器对模拟水样进行了回收率测定 (95 .6 %~ 97.5 %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钯取代型杂多酸盐 聚吡咯膜 化学修饰电极 亚硝酸根 电催化还原 制备 电化学性能 钨磷杂多酸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