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山羊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
1
作者 黄翔辉 张天能 +1 位作者 尔孜古·木沙 王玉涛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33-2544,共12页
【目的】明确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山羊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情况,为山羊种质资源保存、发掘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分布于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的山羊为研究对象,对其线粒体(mtDNA)非编码序列置换环(D-loop)区和细胞色素b(Cy... 【目的】明确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山羊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情况,为山羊种质资源保存、发掘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分布于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的山羊为研究对象,对其线粒体(mtDNA)非编码序列置换环(D-loop)区和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利用Mega 7.0.26软件分析碱基组成,结合从GenBank中下载的山羊mtDNA D-loop区序列和Cytb基因序列绘制系统发育树,使用DNASP 5.10软件统计单倍型分布并进行中性检验,通过Network 10.2软件构建单倍型中介网络图。【结果】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山羊mtDNA D-loop区序列和Cytb基因序列AT含量分别为60.1%和58.7%,AT含量均高于GC含量,具有碱基组成偏好性。D-loop区序列和Cytb基因分别存在163和84个SNPs位点,分别定义40、30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分别为0.985和0.883,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01570和0.00425。mtDNA D-loop区和Cytb基因的中性检验Tajima’s D值和Fu’s Fs值均<0,显著偏离中性,核苷酸错配分布图呈现3个峰。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山羊包含4个支系,分别为A、B、C、G。【结论】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山羊至少经历过3次群体扩张事件,遗传多样性丰富,西亚地区的山羊对其存在基因渗入,同域的北山羊对其没有遗传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 D-LOOP区 CYTB基因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新疆帕米尔牦牛群体线粒体DNA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高勤学 杨文科 +2 位作者 蒙永刚 牙生江·纳斯尔 买买提吐尔干·库瓦西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15,共7页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探究新疆帕米尔牦牛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为帕米尔牦牛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该研究以克孜勒陶牦牛、布伦口牦牛、吉根牦牛、哈拉峻牦牛、库兰萨日克牦牛、苏木塔什牦牛等6个帕米尔牦牛类群的111头...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探究新疆帕米尔牦牛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为帕米尔牦牛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该研究以克孜勒陶牦牛、布伦口牦牛、吉根牦牛、哈拉峻牦牛、库兰萨日克牦牛、苏木塔什牦牛等6个帕米尔牦牛类群的111头牦牛为研究对象,测定牦牛mtDNAD-loop区序列,分析其多态性,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帕米尔牦牛mtD-NAD-loop区序列长度为895~916bp,共检测到111个变异位点,其中单态突变位点36个,简约信息位点75个;在111头个体中共检测出33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平均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9206、0.02613;6个类群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27,哈拉峻牦牛与克孜勒陶牦牛间遗传距离最小(0.019)。以上结果表明,帕米尔牦牛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苏木塔什牦牛、哈拉峻牦牛是较纯的牦牛类群,其它牦牛类群在进化过程中出现相互交流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牦牛 MTDNA D-LOOP区 遗传多样性 系统进化树
下载PDF
天山-帕米尔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邓卓 李文静 +1 位作者 张豫芳 董晔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8-406,共9页
【目的】天山-帕米尔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在中国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屏障作用,但近30 a来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展基于自然及人为压力状态下天山-帕米尔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时空演变及其影响... 【目的】天山-帕米尔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在中国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屏障作用,但近30 a来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展基于自然及人为压力状态下天山-帕米尔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为区域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以及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天山-帕米尔地区作为研究区,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方法,选取20个关键指标,对天山-帕米尔地区1990—2018年的生态安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天山-帕米尔地区区域生态安全的分布格局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不同市(县)的生态安全等级差异较大;1990—2018年天山-帕米尔地区生态安全处于Ⅲ级及以上的面积占比始终在60%及以上,2010年达80%,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显著;其中有5个因子对天山-帕米尔地区生态安全的影响较为稳定,其他各因子的影响各有差异;3个子系统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响应、压力、状态,状态指数和压力指数变化趋势相似。【结论】天山-帕米尔地区生态安全状况逐步向好,但也存在一些生态破坏的现象。其中博乐市、精河县、温泉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生态安全状态改善显著,响应能力的提高对缓解生态压力具有较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PSR模型 地理探测器 天山-帕米尔地区
下载PDF
帕米尔东北缘地壳结构的P波接收函数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唐明帅 郑勇 +5 位作者 葛粲 王海涛 冀战波 孔祥艳 魏斌 李志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176-3188,共13页
利用位于新疆帕米尔东北缘地带12个固定数字地震台和天山动力学Ⅱ期10个流动宽频带数字地震台记录的高质量远震波形数据,应用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研究了帕米尔东北缘的地壳厚度-泊松比特征和部分台站下方的壳内界面深度.研究发现:(1... 利用位于新疆帕米尔东北缘地带12个固定数字地震台和天山动力学Ⅱ期10个流动宽频带数字地震台记录的高质量远震波形数据,应用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研究了帕米尔东北缘的地壳厚度-泊松比特征和部分台站下方的壳内界面深度.研究发现:(1)帕米尔东北缘的Moho面起伏变化剧烈,其总体分布呈现东薄西厚、南厚北薄的特征,由塔里木盆地向天山延伸,地壳厚度约从45km加深到55km,从塔里木盆地向西昆仑山延伸,地壳厚度约从45km加深到69km;(2)沿着天山动力学Ⅱ期剖面,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台站的壳内间断面的深度约为13-16km,向北进入天山南麓加深到20km左右,继续向北进入南天山山区壳内间断面不明显,可能暗示塔里木盆地基底向北俯冲,俯冲距离可能到达南天山的山前;(3)研究区地壳泊松比变化复杂(约从0.20到0.31),显示地壳物质组成的复杂性和显著的不均匀构造;(4)整个研究区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天山动力学Ⅱ期剖面的结果表明,从塔里木盆地北缘到西南天山,地壳厚度和泊松比之间存在反相关关系,意味着天山地壳的增厚可能主要是通过以长英质岩石为主要组成成分的上地壳叠置而成;(5)研究区全部地震台地壳厚度与海拔高程的线性回归方程表明地壳厚度与海拔的相关性相对较弱(相关系数为0.66),天山动力学Ⅱ期10个台站的地壳厚度与海拔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5),可能表明沿该剖面地壳整体上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厚度 泊松比 壳内间断面埋深 接收函数 帕米尔东北缘
下载PDF
2008年新疆乌恰6.8级地震序列震源特征及帕米尔东北缘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唐兰兰 赵翠萍 王海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28-1239,共12页
本文使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宽频带长周期数字波形资料,在时间域反演了2008年10月5日新疆乌恰6.8级地震的强余震及其周围先后发生的52次中等强度地震的矩张量解,结合Harvard大学在该区域的地震矩张量结果,研究了帕米尔东北缘的... 本文使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宽频带长周期数字波形资料,在时间域反演了2008年10月5日新疆乌恰6.8级地震的强余震及其周围先后发生的52次中等强度地震的矩张量解,结合Harvard大学在该区域的地震矩张量结果,研究了帕米尔东北缘的应力场分区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位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推挤的前缘及向北凸出的弧型构造的最北缘的卡兹克阿尔特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以逆冲推覆活动为主,并有部分走滑类型的地震,基本不存在正断层类型的地震;该弧型构造近东西走向的顶部(文中的西区)与其北西走向的东侧(文中的东区)的局部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不同,分别为NW、NNE方向,显示出在承受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作用的同时,东区也更多的受到了塔里木块体顺时针旋转作用的影响.位于帕米尔陆内俯冲和变形作用强烈、碰撞造成深源地震带东段的南区,地震以走滑错动为主,逆断、正断层都有,显示出相对复杂的应力状态.位于帕米尔高原内部的西区和南区的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一致,由北向南,由最大主压应力轴接近水平,过渡为最大主张应力轴接近水平,一定程度揭示了板块俯冲的状态.结合南区和西区的地震深度差异及机制解中断层面的倾角,推测在中帕米尔的东部,由北向南的板块俯冲至150~170km深度,俯冲角度为6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地区 地震矩张量反演 应力场特征
下载PDF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相互俯冲的动力作用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张浪平 邵志刚 李志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59-471,共13页
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的强烈变形区域,也是中国大陆与周边板块动力传递的关键部位,明确该地区两大板块俯冲接触的几何形态和动力作用对研究区域动力环境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首先基于Hayes等在2009和2010年提... 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的强烈变形区域,也是中国大陆与周边板块动力传递的关键部位,明确该地区两大板块俯冲接触的几何形态和动力作用对研究区域动力环境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首先基于Hayes等在2009和2010年提出的Slab1.0的研究思路,利用地震参数准定量地给出两大板块在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碰撞接触的几何形态.结果表明,印度板块在兴都库什地区呈现自南往北的俯冲;欧亚板块在帕米尔地区呈现由北往南的俯冲;同时在兴都库什和帕米尔之间存在俯冲交汇区,在该区印度板块以北西方向、欧亚板块以南东方向相互俯冲.其次基于哈佛大学提供的震源机制解,对不同接触部位进行了应力张量反演,结果显示在兴都库什俯冲区域主要表现为逆冲性质,帕米尔弧西段主要表现为走滑性质,且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在俯冲交汇区域,走滑、逆冲性质并存,表现为震源机制一致性紊乱.结合两大板块接触的几何形态和区域应力场反演结果,认为印度板块在兴都库什地区主动往北俯冲,而欧亚板块在帕米尔地区被动往南东—南向俯冲,形成两大板块的相互俯冲.本文从几何形态和应力场反演分析两大板块在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碰撞的动力作用方式,可为该区域地球动力学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 几何形态 中源地震 应力场反演 Slab1 0
下载PDF
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地震空间分布特征及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30
7
作者 宁杰远 臧绍先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657-669,共13页
本文研究了兴都库什及帕米尔地区地震的空间分布.发现h<70km的地震分布广泛,h≥100km的地震形成—S形的倾斜中源地震带.在71.5°E以西,中源地震带倾向接近正北,倾角随深度变化,在深部接近垂直,且倾角自西向东逐渐变陡,在71.5... 本文研究了兴都库什及帕米尔地区地震的空间分布.发现h<70km的地震分布广泛,h≥100km的地震形成—S形的倾斜中源地震带.在71.5°E以西,中源地震带倾向接近正北,倾角随深度变化,在深部接近垂直,且倾角自西向东逐渐变陡,在71.5°E以东,倾向逐渐由东南变为正南. 分析了121个m_b≥5.0地震的机制解.浅源地震机制解的P轴大多位于NS和NNW—SSE方向,且多近水平,反映此区受到NS或NNW—SSE方向挤压.各剖面应力轴分布规律性强,在150km以下,总的趋势是机制解的T轴接近于倾斜的中源地震带的下倾方向,而P轴倾角较小且垂直于倾斜的中源地震带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空间分布 应力场 帕米尔
下载PDF
中国帕米尔高原种子植物区系的特征 被引量:7
8
作者 杨淑萍 徐海燕 阎平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97-602,共6页
中国帕米尔高原约有种子植物963种(包括变种),隶属59科303属。其中裸子植物3科、3属、12种,被子植物56科、300属、951种。在区系科属分级水平上,寡种科、单种科占绝对优势,超过50种的大科仅有4科,分别占总属数、总种数的40.26%和46.21%... 中国帕米尔高原约有种子植物963种(包括变种),隶属59科303属。其中裸子植物3科、3属、12种,被子植物56科、300属、951种。在区系科属分级水平上,寡种科、单种科占绝对优势,超过50种的大科仅有4科,分别占总属数、总种数的40.26%和46.21%,区系优势现象十分明显;单种或少种属也较多,属种比值偏高,表明区系组成上的复杂性。在区系地理成分中则是以温带成分为主的北温带成分占主导地位,其次是旧世界温带分布成分和地中海、西亚至中亚成分,而热带成分十分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类型 区系成分 中国帕米尔高原 种子植物
下载PDF
帕米尔及其周围地区的重力场特征与地壳构造的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武传真 焦灵秀 +1 位作者 王谦身 杨振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633-642,共10页
本文根据帕米尔地区(32°N—42°N,66°E—80°E)的重力资料,计算出深部重力场。以费尔干纳—帕米尔—斯利那加地震测深剖面数据作为控制与参考资料,采用三维横向变密度重力模型,进行重力反演计算,求得研究区莫霍界面... 本文根据帕米尔地区(32°N—42°N,66°E—80°E)的重力资料,计算出深部重力场。以费尔干纳—帕米尔—斯利那加地震测深剖面数据作为控制与参考资料,采用三维横向变密度重力模型,进行重力反演计算,求得研究区莫霍界面的起伏深度,并依此给出研究区的地壳厚度分布特征。结合帕米尔及其周围地区的地震活动和均衡异常,对这一地区的构造运动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 地壳构造 帕米尔地区
下载PDF
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中源地震的空间分布和震源机制解特征 被引量:15
10
作者 楼小挺 刁桂苓 +1 位作者 叶国扬 宁杰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48-1455,共8页
利用国际地震中心(ISC)提供的1964至2003年的高精度地震资料,给出了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中源地震带更完整、更明确的几何形态.兴都库什中源地震带(H带)和帕米尔中源地震带(P带)的倾向和最大深度沿走向有变化,可以进一步划分为H... 利用国际地震中心(ISC)提供的1964至2003年的高精度地震资料,给出了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中源地震带更完整、更明确的几何形态.兴都库什中源地震带(H带)和帕米尔中源地震带(P带)的倾向和最大深度沿走向有变化,可以进一步划分为HW段(H带西段)、HE段(H带东段)、PSW段(P带西南段)、PM段(P带中段)和PNE段(P带东北段).H带在170-190 km深度附近存在地震空区,其下方地震带的倾角明显大于上方,接近垂直.同时,空区下方的地震带沿东西方向成连续的倒“V”字形,两个分支的交角接近垂直.西段分支属于HW段,较浅,没有双层结构;东段分支属于HE段,较深,有双层结构.中源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规律明显.兴都库什地区主要以近垂直的T轴和近水平的垂直于地震带走向的P轴为特征.帕米尔地区的震源机制解由西南到东北逐渐由P轴近水平并沿地震带走向,转变为B轴近水平并沿走向,直至T轴近水平并沿走向.同时,P轴方向由西向东逐渐转为恒定地与地震带的走向相垂直.最后,我们讨论了这一地区地震活动可能的动力学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源地震带 震源机制解 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
下载PDF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6.7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魏芸芸 李金 +1 位作者 王琼 孙昭杰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4-45,共12页
本研究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6年11月25日阿克陶6.7级地震的前震、主震及11次MS≥3.6余震序列的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得到阿克陶6.7级地震最佳双力偶机制解:节面Ⅰ走向20°/倾角69°/滑动角... 本研究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6年11月25日阿克陶6.7级地震的前震、主震及11次MS≥3.6余震序列的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得到阿克陶6.7级地震最佳双力偶机制解:节面Ⅰ走向20°/倾角69°/滑动角-10°;节面Ⅱ走向114°/倾角81°/滑动角-159°,表明此次阿克陶6.7级地震为一次走滑型地震事件,结合震源区的地震地质构造及余震序列空间分布等已有研究成果,判定节面Ⅱ代表了主震的发震断层面。主震最大主压力轴方位为339°,与震源区附近历史中强震P轴近NW向的优势方位基本一致。其4.8级前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走滑型,与主震震源机制解具有较高的一致性。11次余震中有6次为走滑型地震,3次为逆断型地震,1次正断型地震,1次混合型地震,且多数地震具有近NW向的P轴方位。此次6.7级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分布于6~16km之间,而大部分地震为9~13km,与本文计算得到的主震的震源深度10km相差不大。此外,初步分析了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强震活动与此次阿克陶6.7级地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陶6.7级地震 震源机制解 CAP方法 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
下载PDF
Tree ring based drought variability in Northwest Tajikistan since 1895 AD 被引量:2
12
作者 YANG Meilin YU Yang +3 位作者 ZHANG Haiyan WANG Qian GAN Miao YU Ruide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0年第3期413-422,共10页
Determining the mechanisms controlling the changes of wet and dry conditions will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change over the past hundred years,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climate and envi... Determining the mechanisms controlling the changes of wet and dry conditions will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change over the past hundred years,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arid regions of Central Asia.Forest trees are ecologically significant in the local environment,and therefore the tree ring analysis can provide a clear record of regional historical climate.This study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ree ring width chronology of Juniperus turkestanica Komarov and 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in Northwest Tajikistan,based on 56 tree ring samples collected from Shahristan in the Pamir region.Climate data including precipitation,temperature and the SPEI were downloaded from the Climate Research Unit(CRU)TS 4.00.The COFECHA program was used for cross-dating,and the ARSTAN program was used to remove the growth trend of the tree itself and the influence of non-climatic factors on the growth of the trees.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radial growth of J.turkestanica trees and the monthly mean SPEI of February–April.The monthly mean SPEI sequence of February–April during the period of 1895–2016 was reconstructed,and the reconstruction equation explained 42.5%of the variance.During the past 122 a(1895–2016),the study area has experienced three wetter periods(precipitation above average):1901–1919,1945–1983 and 1995–2010,and four drier periods(precipitation below average):1895–1900,1920–1944,1984–1994 and 2011–2016.The spa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monthly mean SPEI reconstruction sequence of February–April could b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large-scale dry-wet variations in Northwest Tajikistan during the period of 1895–2016.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comparative data for validating the projections of climate models and scientific basis for managing water resources in Tajikistan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e ring width CHRONOLOGY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 DROUGHT Juniperus turkestanica pamir region
下载PDF
ASTER-GDEM数据在塔吉克帕米尔成矿带区域化探中的实际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曹积飞 王斌 +4 位作者 孟广路 李宝强 范堡程 张晶 吴亮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3期148-152,共5页
塔吉克帕米尔地区地处高寒地区,地质研究程度整体相对较低,缺乏完整的1∶5万和1∶10万地形资料,兼之塔吉克保护性政策较强,对外开放程度不够,难以获得大比例尺的地形资料。因此,在塔吉克开展1∶25万区域化探工作,地形等基础资料成为亟... 塔吉克帕米尔地区地处高寒地区,地质研究程度整体相对较低,缺乏完整的1∶5万和1∶10万地形资料,兼之塔吉克保护性政策较强,对外开放程度不够,难以获得大比例尺的地形资料。因此,在塔吉克开展1∶25万区域化探工作,地形等基础资料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的问题。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开展了专题研究工作。研究基于ASTER-GDEM高程数据,通过ARCGIS9平台,对DEM数据进行一系列处理,实现了地形、河网水系的提取,数据经度25m。利用境内已有1∶5万地形资料与同一地区利用该方法提取的地(水系)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利用GDEM数据提取的地形(水系)资料是可靠的,其精度接近于1∶5万地形图精度,满足了开展1∶25万区域化探工作的精度要求,从而成功解决了在塔吉克境内开展化探工作地形资料匮乏问题。在缺乏境外地形资料的情况下,无疑为快速开展境外地区相关地质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一种新的、快速有效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成矿带 区域化探 ASTER数据 DEM 水系提取
下载PDF
帕米尔地区深震震相特征及震源定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盛泽 《内陆地震》 1994年第1期33-42,共10页
根据中国、塔吉克双方地震资料,研究帕米尔地区深震震相特征及震源定位。结果表明:区内深震震相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由新疆境内的数台资料,可以识别深震震相;用直达波来模拟深震源地震P、S波的传播是可行的,试算震例说明,在一定... 根据中国、塔吉克双方地震资料,研究帕米尔地区深震震相特征及震源定位。结果表明:区内深震震相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由新疆境内的数台资料,可以识别深震震相;用直达波来模拟深震源地震P、S波的传播是可行的,试算震例说明,在一定的震中距范围内(△<8°),精度完全符合使用要求;帕米尔地区速度模型,经过反复分析测算,及几十次震例计算验证,可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震 震相特征 震源定位 地震
下载PDF
兴都库什—帕米尔—新疆中南部地区PI算法的回溯性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志海 黄瑜 《内陆地震》 2010年第3期208-214,共7页
为考察基于地震统计物理的图像信息学PI算法是否适用于兴都库什、帕米尔和新疆中南部地区的强震预测,并考察地震活动特征,将兴都库什—帕米尔—新疆中南部地区作为一个研究区整体,对该地区1995-2009年的MS6.5以上强震进行了回溯性预测... 为考察基于地震统计物理的图像信息学PI算法是否适用于兴都库什、帕米尔和新疆中南部地区的强震预测,并考察地震活动特征,将兴都库什—帕米尔—新疆中南部地区作为一个研究区整体,对该地区1995-2009年的MS6.5以上强震进行了回溯性预测研究。设定截止震级Mc为完整性震级MW4.9,空间网格间距为0.4°×0.4,°时间滑动步长为120天,选取10年尺度的"异常学习时间窗"和3年尺度的"预测时间窗",分别对5个时间段进行计算。利用ROC图表法作为统计检验工具,使用R I算法作为预测结果参照的"零假设"。计算结果表明,PI算法远优于随机预测,可适用于该地区MS6.5以上强震的预测,但PI与RI算法的预测效果差距不大。这一方面说明该地区强震活动可能具有丛集性特征,另一方面,背景地震活动的非平稳性可能是造成PI算法与RI算法效果接近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长期强震预测 图像信息学PI算法 兴都库什—帕米尔—新疆中南部地区
下载PDF
西昆仑、西喀喇昆仑和西北喜马拉雅地区植被的地域分异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11
16
作者 郭柯 郑度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7-22,共6页
在青藏高原的西北部 ,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汇聚成一个高大山系组。中国 -巴基斯坦公路横跨这个山系组 ,沿线植被的组成及分布显示出极其明显的地域分异 :西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以荒漠为主 ,西北喜马拉雅山以山地森林为主 ;西... 在青藏高原的西北部 ,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汇聚成一个高大山系组。中国 -巴基斯坦公路横跨这个山系组 ,沿线植被的组成及分布显示出极其明显的地域分异 :西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以荒漠为主 ,西北喜马拉雅山以山地森林为主 ;西昆仑山前平原上是暖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 ,西北喜马拉雅山前印度河平原上是亚热带稀树草原 ;山系组腹地谷坡明显较外部山坡干燥 ,西昆仑山东北坡有完整的山地草原和高山草甸带 ,以及断续的山地云杉 (Picea)和刺柏 (Juniperus)疏林灌丛 ,而西南坡山地荒漠海拔高达 36 0 0~ 40 0 0m ,草原和草甸带发育很差。西北喜马拉雅山西南坡高山草甸带和亚高山杜鹃 (Rhododendron)丛林之下基本为森林占据 ,而其内部谷地的基带基本是含荒漠植物成分的绢蒿 (Seriphidium)草原和具稀疏刺柏、刺叶栎 (Quercus)的草原 ,山地云冷杉 (Picea ,Abies)林主要分布在阴坡海拔 2 5 0 0~ 370 0m。植被分布的这种格局意味着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明显分异和青藏高原隆升后对大气环流的巨大影响。这个高大山系组连接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 ,形成一个巨大的屏障 ,迫使印度洋季风和环流西风在喜马拉雅西南坡抬升 ,将所携带的大量水汽释放在迎风坡 ,造成了山系两侧和外缘山地与内部谷地降雨量及其季节分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喀喇昆仑 喜马拉雅地区 植被 地域分异 指示意义 昆仑山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南天山—帕米尔地区近期重力场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艾力夏提.玉山 刘代芹 +6 位作者 李杰 王晓强 李瑞 阿卜杜塔伊尔.亚森 李桂荣 陈丽 朱治国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2-89,共8页
利用2014—2016年南天山—帕米尔地区5期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半年和一年尺度重力变化特征,探讨了地震孕育发生与重力场变化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南天山—帕米尔地区半年和一年尺度重力变化量分别为(10~20)×10^(-8)m·... 利用2014—2016年南天山—帕米尔地区5期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半年和一年尺度重力变化特征,探讨了地震孕育发生与重力场变化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南天山—帕米尔地区半年和一年尺度重力变化量分别为(10~20)×10^(-8)m·s^(-2)和(20~30)×10^(-8)m·s^(-2),重力场变化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塔里木盆地较多表现出重力正值变化,南天山和帕米尔地区正负值变化交替出现。重力场变化能较好地反映该地区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地震发生前,在震中附近地区的重力变化值出现上升的趋势。在孕震区及附近地区出现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并伴随有重力变化零线,且地震多发生在重力变化正值集中区的零线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山—帕米尔地区 流动重力 重力场特征 地震孕育
下载PDF
近57a南疆帕米尔地区春季降水季节内差异及环流异常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静 毛炜峄 +2 位作者 李红军 严乐 李淑娟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8年第5期46-54,共9页
基于1961—2017年帕米尔地区3站的日降水资料及NEC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气候诊断分析及多元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近57 a来帕米尔地区春季降水特征及季节内差异,并讨论了降水偏多年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研究表明:(1)近57 a来,帕米尔地区季节... 基于1961—2017年帕米尔地区3站的日降水资料及NEC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气候诊断分析及多元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近57 a来帕米尔地区春季降水特征及季节内差异,并讨论了降水偏多年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研究表明:(1)近57 a来,帕米尔地区季节尺度上和月尺度上降水增加明显,旬尺度上有不显著的增加趋势。21世纪初帕米尔地区进入新的多雨期,降水正距平年份强度和频率均有显著增加。(2)500 hPa高度场上3月东欧沿岸脊发展、东欧—西西伯利亚槽加深,4—5月欧洲沿岸槽加深、乌拉尔山脊发展、巴尔喀什湖槽加深是帕米尔地区降水异常偏多的关键系统及指标。(3)降水异常年的高空急流较常年强度更强、位置更偏东,在旬尺度上是一个逐渐减弱西退的过程;其低层风场距平分为西南风距平辐合型、西南风和东北风距平辐合型和气旋式环流距平辐合型,均有利于低层辐合。(4)降水异常偏多年水汽输送以偏西路径为主,同时还有偏东、西南和偏南路径,水汽辐合强度较常年更强,更有利于降水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地区 春季降水异常 环流异常 旬降水
下载PDF
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板块俯冲及其应力状态 被引量:14
19
作者 孙文斌 和跃时 +1 位作者 常征 齐晓燕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7-217,共11页
利用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提供的1973—2006年地震目录、哈佛大学提供的1978—2005年地震机制解资料,精细地研究了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态,分析了地震震源机制特征。研究结果认为:欧亚板块以约50°... 利用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提供的1973—2006年地震目录、哈佛大学提供的1978—2005年地震机制解资料,精细地研究了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态,分析了地震震源机制特征。研究结果认为:欧亚板块以约50°的倾角向南俯冲,地震最大深度为364km;印度板块以层间插入的方式与欧亚板块碰撞,在帕米尔"结"附近碰撞强烈,地震活动明显增强,震源剖面显示"V"字型分布形态;在帕米尔"结"两侧,随着印度板块俯冲动力减弱,地震活动也明显减弱,地震震源剖面显示,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剖面形态逐渐消失,欧亚板块向SE俯冲的剖面形态越加清晰,从地震震源剖面分布形态分析,印度板块没有穿过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向北的反复、多期的叠瓦式地震分布形态,可能反映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断离、再俯冲→再断离的过程。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强烈碰撞挤压作用,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处于以近SN向的挤压构造应力状态,逆断层数量约占70%,正断层数量约占11%,走滑断层数量约占19%。P轴优势方位显示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主压应力近SN向,倾角近水平,呈现由南向北倾斜;T轴倾角近垂直,整体接近俯冲带的倾向。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应力场特征表明,印度板块向北的主动推挤,是形成这一区域应力场的主动力,向南倾的欧亚板块处于一种被动的被挤压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Wadati-Benioff带 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
下载PDF
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的板块俯冲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文斌 和跃时 《防灾减灾学报》 2010年第3期1-5,共5页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提供的1973~2006年地震目录,哈佛大学提供的1978-2005年地震机制解资料,研究了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态,分析了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对地震活动及其区域应力场的影响。地震震...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提供的1973~2006年地震目录,哈佛大学提供的1978-2005年地震机制解资料,研究了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态,分析了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对地震活动及其区域应力场的影响。地震震源三维图象显示: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在帕米尔"结"附近碰撞强烈,地震活动明显增强,震源剖面显示"V"字型分布形态;在帕米尔"结"东侧,随着印度板块俯冲动力减弱,地震活动也明显减弱,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剖面形态逐渐消失,欧亚板块向东南俯冲的剖面形态越加清晰;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具有由浅向深、由南向北反复迁移的特征,可能反映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断离、再俯冲→再断离的过程。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强烈碰撞挤压作用,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处于以近南北向的挤压构造应力状态,逆断层数量约占70%,正断层数量约占11%,走滑断层数量约占19%。P轴优势方位显示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主压应力近南北向,倾角近水平,呈现由南向北倾斜;T轴倾角较大,近垂直,整体接近俯冲带的倾向。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应力场特征表明,印度板块向北的主动推挤,是形成这一区域应力场的主动力,向南倾的欧亚板块处于一种被动的被挤压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 Wadati-Benioff带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