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dden Change beneath Arctic Waters Tele-connected with the Himalayas——A Nordic View of the “Pan-Third Pole”
1
作者 SONG Jianlan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8年第4期199-203,共5页
Global Change is affecting both the marine Arctic and Antarctic as well as the Himalayas and the broader Tibetan area–also known as 'The Pan-Third Pole' due to its altitude and extreme environment–explains P... Global Change is affecting both the marine Arctic and Antarctic as well as the Himalayas and the broader Tibetan area–also known as 'The Pan-Third Pole' due to its altitude and extreme environment–explains Prof. Nils Chr. Stenseth, former President of the Norwegian Academy of Science and Letters (DNVA) and a current Faculty Professor and Research Professor of Ecology and Evolu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Osl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NORDIC VIEW of the pan-third POLE
下载PDF
Off-farm income promotes energy transition in the Pan-Third Pole cross-national region
2
作者 Xiao-Qi ZHENG Xiang-Bo XU +2 位作者 Chang LI Chao FU Zhao-Yuan FAN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CSCD 2023年第5期798-809,共12页
The Pan-Third Pole region comprises multiple nations affected by climate vulnerability and energy inequality,wherein promoting energy transitions in rural households would provide a path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Ident... The Pan-Third Pole region comprises multiple nations affected by climate vulnerability and energy inequality,wherein promoting energy transitions in rural households would provide a path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Identifying the factors that drive rural 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transition is important.This study performed a micro-survey of 1060 rural households in five countries in the Pan-Third Pole region and 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ff-farm income,energy consumption,and energy transitions.The off-farm income of rural households was found to have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p<0.01)on energy expenditure,indicating that energy expenditur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off-farm income.Off-farm income h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p<0.01)on the proportion of commercial energy but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effect on the proportion of noncommercial energy.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creasing off-farm income can adjust the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rural households.Furthermore,a robustness check by substituting independent variables,instrumental variable method(IV),and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method(PSM)provided strong evidence to prove the robustness of the results.The heterogeneity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effects of off-farm income on energy expenditure and transitions differed among countries,off-farm income had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energy expenditure in Cambodia and Myanmar,but it worked for China,Nepal,and Thailand.Finally,policy implications are proposed to promote energy transition in the Pan-Third pole region:providing more full-time or part-time off-farm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employment assistance or skill training by local governments;increasing the pace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o solve energy inaccessibility;multipl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f-farm income Rural 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transition pan-third Pole region
原文传递
基于CSLE的泛第三极地区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特征
3
作者 刘子玥 章文波 +4 位作者 殷兵 杨勤科 魏欣 刘宝元 殷水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目的]定量评估泛第三极地区的土壤侵蚀状况,明确土壤侵蚀的分布特征,以期为土壤侵蚀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分层不等概系统抽样方法,共布设31 406个调查单元。利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计算泛第三极地区土壤侵蚀速率,并利用莫... [目的]定量评估泛第三极地区的土壤侵蚀状况,明确土壤侵蚀的分布特征,以期为土壤侵蚀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分层不等概系统抽样方法,共布设31 406个调查单元。利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计算泛第三极地区土壤侵蚀速率,并利用莫兰指数(I)探讨其分布特征。[结果](1)泛第三极地区平均土壤侵蚀速率为162.73 t/(km^(2)·a),水土流失面积比例为7.75%,土壤侵蚀速率超过500 t/(km^(2)·a)的地区主要位于西亚、东亚和南亚;(2)土壤侵蚀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性(I=0.920 9),以高高型和低低型聚集为主,高高型聚集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部、南亚北部和西南部以及中国的东北、黄土高原和西藏南部;(3)草地、灌丛和耕地是土壤侵蚀较严重的土地利用类型,其中>1 000 m的草地、>500 m的灌丛和耕地的土壤侵蚀更严重,超过25%的土地都发生了水土流失,平均土壤侵蚀速率变化于426.85~683.72 t/(km^(2)·a)。[结论]海拔介于1 000~6 000 m的草地、500~4 000 m的灌丛以及1 000~4 000 m的耕地是泛第三极地区土壤侵蚀发生的重点区域,需特别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泛第三极 空间分布 莫兰指数
下载PDF
Study on a soil erosion sampling survey in the Pan-Third Pole region based on higher-resolution images 被引量:2
4
作者 Qinke Yang Mengyang Zhu +6 位作者 Chunmei Wang Xiaoping Zhang Baoyuan Liu Xin Wei Guowei Pang Chaozhen Du Lihua Yang 《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 SCIE CSCD 2020年第4期440-451,共12页
Soil erosion is one of the most severe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and soil erosion surveys ar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planning soil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To improve soil erosion sampling survey ... Soil erosion is one of the most severe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and soil erosion surveys ar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planning soil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To improve soil erosion sampling survey methods and accurately and rapidly estimate the actual rates of soil erosion,a Pan-Third Pole region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study a methodology of soil erosion sampling survey based on high-spatial-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s.The sampling units were designed using a stratified variable probability systematic sampling method.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erosion and conservation were taken into account,and finer-resolution freely available and accessible images in Google Earth were used.Through the visu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free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s,detailed information on land use and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s was obtained.Then,combined with the regional soil erosion factor data products,such as rainfall-runoff erosivity factor(R),soil erodibility factor(K),and slope length and steepness factor(LS),the soil loss rates of some sampling units were calcul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based on these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s,the land use and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s of the sampling units can be quickly and accurately extracted.The interpretation accuracy in 4 typical cross sections was more than 80%,and sampling accuracy,described by histogram similarity in 11 large sampling sites,show that the landuse of sampling uints can represent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land use.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data from the sample survey and the regional soil erosion factor data products,the calculation of the soil erosion rate can be completed quickly.The calculation results can reflect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soil erosion better than the potential soil erosion rate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coarse-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third pole area Land use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s Remote sensing Variable probability sampling
原文传递
第三代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发展现状与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彭公秋 李国丽 +4 位作者 石峰晖 钟翔屿 张宝艳 包建文 曹正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65-70,共6页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是航空应用选材的理想材料,第三代碳纤维具有更高的强度和模量,可进一步减轻结构质量、提高结构效率,已成为碳纤维研究热点之一。综述了国外第三代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发展现状、复合材料性能与应用情况,简要介绍了国内第...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是航空应用选材的理想材料,第三代碳纤维具有更高的强度和模量,可进一步减轻结构质量、提高结构效率,已成为碳纤维研究热点之一。综述了国外第三代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发展现状、复合材料性能与应用情况,简要介绍了国内第三代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发展现状,最后建议尽快开展国产第三代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研制及其复合材料应用研究,以期实现国产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系列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腈碳纤维 第三代碳纤维 发展现状 航空应用
下载PDF
建设泛亚大通道,推动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富昌 郭睿 胡晓辉 《交通与运输》 2016年第A02期26-29,共4页
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间贸易的不断加深,泛亚大通道建设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它将提升泛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有效促进泛亚各国多领域交流合作,推动泛亚经济带跨越发展。通过对泛亚大通道的最新进展与重要意义进行系统地研究,可... 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间贸易的不断加深,泛亚大通道建设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它将提升泛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有效促进泛亚各国多领域交流合作,推动泛亚经济带跨越发展。通过对泛亚大通道的最新进展与重要意义进行系统地研究,可以更加深刻地揭示泛亚大通道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泛亚大通道的内涵入手,详细分析了泛亚铁路、管道、水运以及公路各个项目的最新进展,最后从对泛亚各国、世界第三座亚欧大陆桥以及国际大通道等角度阐明泛亚大通道的重要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亚大通道 泛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泛亚铁路 世界第三座亚欧大陆桥
下载PDF
区域土壤侵蚀遥感抽样调查方法 被引量:13
7
作者 朱梦阳 杨勤科 +6 位作者 王春梅 张晓萍 刘宝元 魏欣 庞国伟 李玉茹 土祥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4-71,共8页
土壤侵蚀是全球性环境问题,土壤侵蚀调查是水土保持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基础。为了完善土壤侵蚀抽样调查方法,快速、精准地估算土壤侵蚀实际速率,对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提取高精度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信息的方法... 土壤侵蚀是全球性环境问题,土壤侵蚀调查是水土保持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基础。为了完善土壤侵蚀抽样调查方法,快速、精准地估算土壤侵蚀实际速率,对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提取高精度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信息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现代地理信息科学,充分利用虚拟地球及其提供的公开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资源,考虑土壤侵蚀及其治理的时空特征,采用分层不等概系统空间抽样方法布设抽样单元,通过对公开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目视解译,完成泛第三极地区土地利用和水保措施的遥感抽样调查。研究实现了2万个抽样调查单元的解译,提取了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信息;基于CSLE模型完成了典型抽样调查单元的土壤流失速率计算,并对解译结果进行了精度和实用性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公开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利用分层不等概系统空间抽样方法,可快速提取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信息,完成区域土壤侵蚀抽样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第三极 土地利用 水保措施 遥感抽样调查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环流动力与季风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郑佳喻 徐康 +7 位作者 陈更新 胡开明 陈洁鹏 杨磊 王强 王鑫 王卫强 王东晓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3期275-281,共7页
围绕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之子课题"热带印度洋环流动力与季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从热带印度洋上层海洋环流、盐度变异对印度洋典型海气耦合过程的影响、印度洋海气... 围绕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之子课题"热带印度洋环流动力与季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从热带印度洋上层海洋环流、盐度变异对印度洋典型海气耦合过程的影响、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泛第三极水汽输送的影响方面回顾了热带印度洋环流动力与季风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针对国内外研究发展的现状,提出热带印度洋上层经向、纬向、垂向流系间三维联动机制,海盆尺度热盐再分配对局地海-气模态变异的响应和反馈机制,热带印度洋典型海气耦合模态对泛第三极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亟待解决.开展该子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全面认识和理解热带印度洋上层环流体系,加深印度洋海洋环流动力与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泛第三极经向水汽输送作用的理解,提高泛第三极地区气候预测水平,提升丝绸之路海上观测航道监测保障能力,从而为"一带一路"倡议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 上层海洋环流 热盐再分配 季风活动 泛第三极 水汽输送
下载PDF
《清史稿·藩部世表三》杜尔伯特部世表再订误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学军 白剑光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3期48-53,共6页
由于成书仓促,不遑考证,《清史稿·藩部世表三》错讹之处不绝如缕。在佟佳江先生《清史稿订误》一书的基础上,运用十几种史料相互印证,对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的杜尔伯特部札萨克的世系年表予以再订误,以正本清源。
关键词 清史 订误 世系 史料 考证 年表 系年 成书 错讹 印证
下载PDF
泛第三极典型地区土地利用和水保措施解译精度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力华 杨勤科 +2 位作者 朱梦阳 王春梅 庞国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4-161,169,共9页
[目的]进行泛第三极典型地区抽样单元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遥感解译精度评价,提高高分辨率影像的解译正确率,分析解译结果的区域代表性。[方法]于2018-2019年在中国西藏、泰国清莱和巴基斯坦地区分别选取9个、18个、15个抽样单元进行... [目的]进行泛第三极典型地区抽样单元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遥感解译精度评价,提高高分辨率影像的解译正确率,分析解译结果的区域代表性。[方法]于2018-2019年在中国西藏、泰国清莱和巴基斯坦地区分别选取9个、18个、15个抽样单元进行野外调查。以野外调查的土地利用结果作为参照,通过混淆矩阵、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分析基于Google Earth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和水保措施判读的精度;通过与参考数据集土地利用结构的对比,分析解译结果的区域代表性。[结果]①3个典型样区土地利用解译精度较理想,总体分类精度在80%以上,平均kappa系数分别为0.74,0.75和0.82;②与野外调查结果相比,3个典型样区水土保持措施解译结果比较理想;③遥感抽样解译的结果与GLC 30 m,GLC 10 m数据集的土地利用结构相似度较高。[结论]基于高分影像解译土地利用类型和水土保持措施的结果与野外调查的结果一致性较好,且符合参考数据集的土地利用结构,抽样单元遥感解译结果对于土地利用的宏观特征结构有较好的区域代表性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第三极 土地利用类型 遥感解译 土地利用结构 精度分析
下载PDF
面向小型无人机的两轴稳像云台控制系统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彤阳 王向军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3-68,共6页
针对在小型无人机飞行过程中,机载光电成像探测器因抖动产生的图像虚影、视轴偏移的问题。在传统单处理器控制的基础上,设计了双处理器共同控制的两轴云台稳像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四元数姿态解算法、模糊PID控制器和三阶Hermite插值降... 针对在小型无人机飞行过程中,机载光电成像探测器因抖动产生的图像虚影、视轴偏移的问题。在传统单处理器控制的基础上,设计了双处理器共同控制的两轴云台稳像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四元数姿态解算法、模糊PID控制器和三阶Hermite插值降速曲线完成系统软件设计,实现云台自稳定和运动控制。同时,分析了该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给出了该系统控制电路中重要芯片的选型及电路设计。实验结果表明,在±5°、2 Hz扰动条件下,航向轴和俯仰轴的稳定隔离度分别为0.55%和0.88%。实现了对两轴云台稳像的运动控制并有效隔离两轴扰动,可应用于机载光电载荷的运动控制及视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台稳像 四元数 模糊PID控制 三阶Hermite插值
下载PDF
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气候变化科技应对战略 被引量:1
12
作者 姚檀栋 黄建平 +6 位作者 徐柏青 王艳芬 陈曦 刘俊国 段青云 邬光剑 王伟财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64-1272,共9页
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领域,对于构建丝绸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其沿线地区面临着气候异常变暖导致的极端事件频发、水资源分配不均等自然过程问题,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管理粗放、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 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领域,对于构建丝绸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其沿线地区面临着气候异常变暖导致的极端事件频发、水资源分配不均等自然过程问题,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管理粗放、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不足、碳汇潜力利用缺失等管理过程问题。因此需要加强沿线地区气候变化应对的科技合作,提升绿色丝绸之路建设质量。在战略层面上,我国需要重点开展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水—生态变化规律与协同管理、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与碳交易机制、绿色能源发展、第三极和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应对战略研究等方面的科技合作。在政策层面上,应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生态屏障建设,创新保护—开发—利用全链条水资源长期战略,建立系统的监测-研究-预警-服务平台,推动和培育国际大科学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丝绸之路 气候变化 水资源 碳汇 第三极 泛第三极环境
原文传递
面向微生物与全球变化研究的泛第三极环境数据中心建设
13
作者 刘勇勤 刘军志 +7 位作者 原彬杰 张国庆 陈蕾 计慕侃 刘鹏飞 邢鹏 田少艺 邓永翠 《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08-1612,共5页
环境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与地球科学的交叉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且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现有数据共享平台难以同时支持微生物数据和地学空间数据的高效组织和管理。针对该问题,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五专题三支持... 环境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与地球科学的交叉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且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现有数据共享平台难以同时支持微生物数据和地学空间数据的高效组织和管理。针对该问题,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五专题三支持下,兰州大学建设了泛第三极环境数据中心,实现了Web环境下16S rRNA基因、宏病毒组和宏基因组等环境微生物数据与相关环境因子数据的集成、管理和查询,并以地图形式直观地展示样点空间分布,为用户提供了便捷、易用的数据共享平台。中心未来将继续完善平台的在线数据可视化和分析功能,以更好地服务于环境微生物和全球变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全球变化 泛第三极 数据中心
原文传递
从青藏高原到第三极和泛第三极 被引量:147
14
作者 姚檀栋 陈发虎 +7 位作者 崔鹏 马耀明 徐柏青 朱立平 张凡 王伟财 艾丽坤 杨晓新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2017年第9期I0006-I0006,924-931,共9页
青藏高原对我国、亚洲甚至北半球的人类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环境和生态屏障作用。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以及受其影响的东亚、南亚、中亚、西亚、中东欧等泛第三极地区,面积约2 000多万平方公里,涵盖20多个国家的30多亿人... 青藏高原对我国、亚洲甚至北半球的人类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环境和生态屏障作用。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以及受其影响的东亚、南亚、中亚、西亚、中东欧等泛第三极地区,面积约2 000多万平方公里,涵盖20多个国家的30多亿人口,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地带和全球人口分布最密集区。随着"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推进,泛第三极环境变化的重要性受到全球关注。泛第三极地区已经出现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如何保护这一地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是"一带一路"建设实施面临的重大挑战。实施"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将从区域甚至全球尺度深入研究这一地区的资源环境科学问题,前瞻、科学地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协同应对战略,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和"一带一路"建设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第三极 泛第三极 “一带一路”倡议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有蹄类动物多样性和特有性:演化与保护 被引量:20
15
作者 蒋志刚 李立立 +4 位作者 胡一鸣 胡慧建 李春旺 平晓鸽 罗振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8-170,共13页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一个独特的自然地理单元,具有丰富的生境类型和生物种类,是生物多样性与全球环境变化领域的热点研究区域。青藏高原发育着独特的动物区系,尤其是有蹄类动物,如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i)、野牦牛(Bos mutus)、藏原羚(P...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一个独特的自然地理单元,具有丰富的生境类型和生物种类,是生物多样性与全球环境变化领域的热点研究区域。青藏高原发育着独特的动物区系,尤其是有蹄类动物,如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i)、野牦牛(Bos mutus)、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普氏原羚(P.przewalskii)、白唇鹿(Przewalskium albirostris)等青藏高原特有动物。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如下问题:青藏高原有多少种有蹄类动物?有多少种特有有蹄类动物?其分布格局如何?生存状况如何?保护现状如何?我们首先确定了青藏高原动物地理区的地理边界。发现青藏高原有28种有蹄类,其中10种是青藏高原特有种。青藏高原有蹄类种数占中国有蹄类的42%,单位面积上的有蹄类物种密度比中国现生有蹄类物种平均密度高62%。特有种比例高达36%。然而,青藏高原有蹄类物种分布不均匀,其丰富度呈东部高西部低格局,而高原特有有蹄类则分布于高原腹地。青藏高原有蹄类动物生存受威胁比例高,其中71%为受威胁物种,54%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或附录II。野外调查发现大额牛(Bos frontalis)已经野外灭绝,目前仅在高黎贡山有人工养殖的群体。青藏高原有蹄类物种红色名录指数从1998–2015年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全球气候变化将加剧这一趋势。青藏高原有蹄类受威胁局面仍在继续,物种生存状况持续恶化。虽然经过40年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但一些青藏高原有蹄类的重要种群与栖息地并没有被自然保护区和新建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所覆盖。因此,在开发青藏高原、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应尽量保存高原野生动物种群与生境,实现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双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演化 区系 全球变化 多样性 特有性 泛第三极 一带一路
原文传递
丝绸之路与泛第三极地区人类活动、环境变化和丝路文明兴衰 被引量:35
16
作者 陈发虎 安成邦 +1 位作者 董广辉 张东菊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2017年第9期967-975,共9页
泛第三极地区主要包括了青藏高原和其北侧的亚洲内陆干旱区,西至高加索等山脉,东至黄土高原西部。该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史前和历史时期东西方交流的主要通道,不同民族和多种文化历经了复杂而长期的接触、交流、冲突、融合和沉淀,开... 泛第三极地区主要包括了青藏高原和其北侧的亚洲内陆干旱区,西至高加索等山脉,东至黄土高原西部。该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史前和历史时期东西方交流的主要通道,不同民族和多种文化历经了复杂而长期的接触、交流、冲突、融合和沉淀,开辟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便利通道,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研究泛第三极地区人类扩散、人类活动、环境变化和丝路文明兴衰及其相互关系,分析这一关键区域的社会环境发展规律,对于增强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历史文化认同、揭示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自然和社会演变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同时也将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和决策参考。泛第三极地区人类活动历史、文明演化过程及其与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应当成为我国的重点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第三极地区 人类活动 东西方文化交流 环境变化 丝绸之路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全麻患者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时麻醉深度的影响 被引量:17
17
作者 徐晖 陆松虹 +3 位作者 张景俊 潘松 程亮 吴鸿浩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23-428,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时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拟行全麻下腹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5例。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的初始浓度设为1.5 mg·L-1,每4 min增加0.5 mg·L^(-1)。当患者...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时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拟行全麻下腹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5例。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的初始浓度设为1.5 mg·L-1,每4 min增加0.5 mg·L^(-1)。当患者意识消失后,Ⅰ组静脉输注氯化钠注射液,Ⅱ、Ⅲ、Ⅳ组分别输注瑞芬太尼0.1、0.2、0.4μg·kg-1·min-1,在改良警觉镇静评分表(MOAA/S)评分为0分时给予阿曲库铵0.6 mg·kg^(-1),3 min后行气管插管,每分钟记录一次熵指数、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和MOAA/S评分。结果与Ⅰ组相比,Ⅱ、Ⅲ、Ⅳ组反应熵(RE)和状态熵(SE)值均降低(P<0.05或P<0.01),Ⅱ、Ⅲ、Ⅳ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的MOAA/S评分均随着丙泊酚输注时间的延长及其预测效应室浓度的增加而不断降低,Ⅰ组和Ⅱ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Ⅲ组、Ⅳ组与Ⅰ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瑞芬太尼0.2~0.4μg·kg-1·min-1能够加深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诱导时的镇静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丙泊酚 麻醉 全身 靶控输注 麻醉深度
原文传递
“泛喜剧化”:后现代主义的中国电影症候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雪璞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2-89,共8页
近年来,国产电影创作出现了一种强烈的"泛喜剧化"症候,这种极具后现代主义特质的电影模式有着深刻的内外动因。互联网文化、新技术、数字主义在"泛喜剧化"影片背后扮演着重要的负面角色,其蕴含的内在危机值得学界... 近年来,国产电影创作出现了一种强烈的"泛喜剧化"症候,这种极具后现代主义特质的电影模式有着深刻的内外动因。互联网文化、新技术、数字主义在"泛喜剧化"影片背后扮演着重要的负面角色,其蕴含的内在危机值得学界给予充分的警惕。因此,重估"泛喜剧化"影片的利弊、重塑"喜剧性"的内涵,有利于中国电影人与学术界真正理解"喜剧"与"寓教于乐"的共融,并最终将"喜剧元素"有效融合进"新主流"电影美学的书写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喜剧化 数字主义 后现代 第三空间 符号修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