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wo New Sesquiterpenes from Celastrus Paniculatus.Subsp.Paniculatus 被引量:2
1
作者 Kun ZHANG Yan Hong WANG Yao Zu CHEN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pplied Organic Chemistry, 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Institute of Organic Chemistr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310027)(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au,510090)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11期961-964,共4页
Two new beta-dihydroagarofuran sesquiterpene polyol esters were isolated from Celastrus paniculatus.subsp.paniculatus. Their Structures were deduc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al analyses including 2D NMR. CO2 supercritica... Two new beta-dihydroagarofuran sesquiterpene polyol esters were isolated from Celastrus paniculatus.subsp.paniculatus. Their Structures were deduc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al analyses including 2D NMR. CO2 supercritical fluid was used in sepa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C Two New Sesquiterpenes from Celastrus paniculatus.subsp.paniculatus
下载PDF
西双版纳白背桐群落生物量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冯志立 郑征 +2 位作者 唐建维 宋启示 张建侯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8-242,共5页
对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演替初期的白背桐群落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10龄群落总生物量为 5 7. 819t·hm-2 ,其中乔木层为 5 1. 0 19t·hm-2 (占群落生物量的 88 2 4 % ) ,灌木层 5 . 6 4 4t·hm-2 (占 9. 76 % ) ,... 对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演替初期的白背桐群落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10龄群落总生物量为 5 7. 819t·hm-2 ,其中乔木层为 5 1. 0 19t·hm-2 (占群落生物量的 88 2 4 % ) ,灌木层 5 . 6 4 4t·hm-2 (占 9. 76 % ) ,层间植物 1 .0 13t·hm-2 (占 1. 75 % ) ,草本层 0 14 3t·hm-2 (占 0. 2 5 % )。与其 5龄群落相比 ,10龄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层间植物的生物量分别增长了 10 5 .0 4 %、12 2 . 73%和 93 .32 % ,草本层生物量降低 83 5 3%。在演替过程中群落乔木层生物量主要集中于少数优势树种 ,白背桐、木姜子、榕树的生物量合计 2 6. 170t·hm-2 (占乔木层生物量的 5 1. 2 9% )。群落乔木层生物量主要以小径级树木的生物量为主 ,其器官生物量积累的大小顺序依次为 :干 >枝 >根 >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桐 次生演替 生物量 西双版纳
下载PDF
水分胁迫对生态恢复重要树种木荷与白楸幼苗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宋爱琴 陈圣宾 +1 位作者 李振基 汪秀芳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5期109-113,共5页
采用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了水分胁迫下我国亚热带地区森林演替过程中的重要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和白楸(Mallotus paniculatus)的幼苗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SOD活性、POD活性、脯氨酸和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白楸叶... 采用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了水分胁迫下我国亚热带地区森林演替过程中的重要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和白楸(Mallotus paniculatus)的幼苗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SOD活性、POD活性、脯氨酸和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白楸叶片SOD活性、POD活性、脯氨酸和MDA含量在22%土壤相对含水量下均出现剧增,而Chla、Chlb和Car含量在22%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下则均出现降低;在同样的干旱胁迫下,木荷叶片SOD活性、P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在19%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下才出现增加,而Chla、Chlb和Car含量则变化不大.在轻度淹水胁迫下,白楸叶片SOD活性、POD活性、脯氨酸和MDA含量基本呈增加趋势,而Chla、Chlb和Car含量呈降低趋势;木荷叶片SOD活性、P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在同期规律不明显.相关分析表明,白楸叶片SOD活性同脯氨酸含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815,p<0.05)和MDA含量的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r=0.932,p<0.01).由此说明,水分胁迫下,白楸比木荷敏感,木荷的耐受力强于白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胁迫 植物生理特性 生态恢复 木荷 白楸
下载PDF
澳门青洲山白楸+假苹婆+破布叶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黄柳菁 张荣京 +3 位作者 王发国 郑希龙 陈红锋 邢福武 《武汉植物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1-89,共9页
采用样方调查法对澳门青洲山白楸(Mallotus paniculatus)+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破布叶(Microcos paniculata)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结构特征、区系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700m2样方中有维管植物70种,隶属于42科65... 采用样方调查法对澳门青洲山白楸(Mallotus paniculatus)+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破布叶(Microcos paniculata)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结构特征、区系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700m2样方中有维管植物70种,隶属于42科65属,其中热带性分布属占90.32%,群落属于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类型。群落外貌常绿,生活型以藤本高位芽为主(占22.86%)。群落的物种丰富度Magarlef指数为8.78,Shannon-Wienner指数为2.22,Simpson指数为0.98,均匀度Pielou指数为0.52。群落各层次的丰富度、Simpson指数以及Shannon-Wienner指数均表现为下木层>乔木层>藤本植物>草本层,均匀度表现为藤本植物>乔木层>下木层>草本层,表明下木层中组成的种类较乔木层多,优势树种较乔木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楸+假苹婆+破布叶群落 群落特征 物种多样性 澳门
下载PDF
广州南沙黄山鲁白楸次生林的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洪文君 魏依娜 +3 位作者 黄川腾 徐瑞晶 郑明轩 庄雪影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4期370-376,共7页
应用样方调查法比较研究了广州南沙区黄山鲁森林公园内两片白楸次生林和一片桉树人工林的物种组成、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的种群结构.在3个面积为1200 m2的样方中共记录维管植物102种,隶属50科78属;以茜草科、大戟科和樟科的种... 应用样方调查法比较研究了广州南沙区黄山鲁森林公园内两片白楸次生林和一片桉树人工林的物种组成、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的种群结构.在3个面积为1200 m2的样方中共记录维管植物102种,隶属50科78属;以茜草科、大戟科和樟科的种类较为丰富.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白楸次生林和桉树人工林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以灌木层最高.物种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两片白楸次生林的乔木层和灌木层在科级和属级水平具有一定的物种相似性,但它们与桉树人工林的物种相似性低.两片次生林均以白楸、银柴和布渣叶为优势种,但林下极少见到其幼苗,随着群落的进展演替,现存建群种群的优势地位将会被取代;桉树人工林中有较多的白楸、银柴和布渣叶的小苗和幼树,反映了桉树人工林可为乡土树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提供庇护作用.珠三角地区现存天然次生林的乡土树种多为喜光型先锋树种,在人工林营建或改造中应用木兰科、樟科、山茶科和壳斗科等自然传播能力较弱的地带性森林树种,将有利于地带性森林恢复及物种多样性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林 桉树人工林 物种多样性 种群 白楸 银柴 布渣叶
下载PDF
红苋菜色素的提取及真丝染色 被引量:4
6
作者 徐静 张梅 张玉 《印染》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1-6,10,共7页
以红苋菜为原料,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红苋菜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提取剂为无水乙醇,70℃水浴浸提60 min后,超声波处理40 min,料液比1∶15,p H值7。氯化镁作为媒染剂对真丝织物进行后媒染染色的最佳工艺为:染色时间60 min,染液p H值6,浴比1... 以红苋菜为原料,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红苋菜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提取剂为无水乙醇,70℃水浴浸提60 min后,超声波处理40 min,料液比1∶15,p H值7。氯化镁作为媒染剂对真丝织物进行后媒染染色的最佳工艺为:染色时间60 min,染液p H值6,浴比1∶30,染色温度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染料 染色 红苋菜 提取 丝织物
下载PDF
灯油藤中新倍半萜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涂永强 吴大刚 +1 位作者 张宪民 郝小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2期1548-1550,共3页
<正> 已知杀虫植物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中的一些β-二氢沉香呋喃型倍半萜表现出明显的昆虫拒食活性~[1].为进一步研究这类化合物结构与杀虫活性的关系,从而为寻找新的杀虫植物提供依据,我们对灯油藤(C.paniculatus)中的... <正> 已知杀虫植物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中的一些β-二氢沉香呋喃型倍半萜表现出明显的昆虫拒食活性~[1].为进一步研究这类化合物结构与杀虫活性的关系,从而为寻找新的杀虫植物提供依据,我们对灯油藤(C.paniculatus)中的类似化合物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出3种微量成分(1~3).初步生物活性试验表明,化合物3对粘虫(M.separata)表现出明显的拒食活性,拒食率为67%.本文报道这3种化合物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油藤 倍半萜 生物活性 NMR
下载PDF
禾本科甘蔗亚族一新属 被引量:5
8
作者 孙必兴 王松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97年第3期239-240,共2页
80年代初期,我们在云南采到5号标本,解剖观察认为是甘蔗亚族(Saccharinae)植物。再进一步查对,要把它放入这个亚族中的任何一属均觉不妥。故另立新属与新种。本新属与芒属(Miscanthus)似有亲缘关系。
关键词 禾本科 甘蔗亚族 新属
下载PDF
红苋菜中花色苷色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吕玉珍 董大鹏 韦林洪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42-44,共3页
以红苋菜为材料,在最佳单因素水平上,通过L9(34)正交实验,确定红苋菜中花色苷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提取剂为pH 2的80%(v/v)酸化乙醇,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90 min,料液比1∶20(g/mL)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
关键词 红苋菜 花色苷 提取工艺 天然色素
下载PDF
二次通用旋转试验设计优化小米菜色素提取工艺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一鸣 杨士花 +4 位作者 黄佳琦 黄勇桦 李海平 李淳 李永强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6年第10期57-61,共5页
以小米菜为材料,以吸光度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二次通用旋转试验设计,对小米菜色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建立了色素提取效果与提取温度、液料比、提取时间的二次回归数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探讨了各因素对色素提取效果的影... 以小米菜为材料,以吸光度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二次通用旋转试验设计,对小米菜色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建立了色素提取效果与提取温度、液料比、提取时间的二次回归数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探讨了各因素对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小米菜色素初步定性为复合色素,可能包含黄酮醇和叶绿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米菜色素 初步定性 二次通用旋转试验 提取工艺优化
下载PDF
白楸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HBV活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曾瑜 王凯 +1 位作者 马健雄 陈路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712-2718,共7页
目的研究白楸Mallotus paniculatus(Lam.)Muell.Arg.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HBV活性。方法白楸7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利用HepG2.2.15细胞系对其进行体外抗HBV... 目的研究白楸Mallotus paniculatus(Lam.)Muell.Arg.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HBV活性。方法白楸7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利用HepG2.2.15细胞系对其进行体外抗HBV活性测试。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香树脂酮(1)、高根二醇-3-醋酸酯(2)、软木三萜酮(3)、8-[1-(3,4-二羟基苯基)乙基]-槲皮素(4)、鞣花酸(5)、乙酰基油桐酸(6)、4-O-甲基没食子酸(7)、没食子酸(8)、异它乔糖苷(9)、mananthoside I(10)、洋芹素-7-O-β-D-(6″-O-乙酰基)-葡萄糖苷(11)、turpinionoside A(12)、corymboside(13)、hovetrichoside A(14)、1,6-二-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15)。化合物4、8对HepG2.2.15细胞分泌表面抗原HBsAg有一定抑制作用,IC_(50)分别为(95.8±2.6)、(82.7±3.1)μg/mL;化合物15对细胞分泌E抗原HBeAg的分泌有显著抑制作用,IC_(50)为(12.9±1.7)μg/mL。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8、15有一定的体外抗HBV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楸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HBV活性
下载PDF
红苋菜色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高英 王国卫 +1 位作者 刘存瑞 胡喜兰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43-43,55,共2页
本文研究了红苋菜色素的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及不同方法对提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红苋菜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用水做提取剂,低温下提取,不种方法各有特点。
关键词 红苋菜色素 提取 产率
下载PDF
白楸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朱春玲 马健雄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85-1387,共3页
目的:研究白楸Mallotus paniculatus(Lam.)Muell.Arg.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柱色谱分离技术对白楸75%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NMR、13C-NMR、MS等波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白楸中共分离得到的6个化合物,... 目的:研究白楸Mallotus paniculatus(Lam.)Muell.Arg.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柱色谱分离技术对白楸75%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NMR、13C-NMR、MS等波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白楸中共分离得到的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山柰酚(2)、橙皮素(3)、7,3'-O-二甲基木犀草素(4)、β-谷甾醇(5)和丁香树脂醇(6)。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楸 化学成分
下载PDF
白楸化学成分研究(Ⅱ)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春玲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64-765,共2页
目的:研究白楸Mallotus paniculatus(Lam.)Muell.Arg.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色谱技术对白楸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光谱和波谱学手段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白楸的正丁醇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东莨菪... 目的:研究白楸Mallotus paniculatus(Lam.)Muell.Arg.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色谱技术对白楸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光谱和波谱学手段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白楸的正丁醇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东莨菪内酯(1)、异东莨菪内酯(2)、高根二醇(3)、芹菜素(4)、对甲氧基苯甲酸(5)、油酮酸(6)、β-胡萝卜苷(7)。结论:其中,化合物2~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楸 化学成分
下载PDF
微波萃取苋菜天然红色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俞群娣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3期277-280,共4页
采用微波萃取技术,对苋菜天然红色素进行萃取研究,同时与水萃取法作比较研究。结果显示2种方法萃取苋菜天然红色素在可见光波段的吸收峰位置一样。经色素稳定性测定2种提取方法所得物质也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微波萃取速率以及萃取率比... 采用微波萃取技术,对苋菜天然红色素进行萃取研究,同时与水萃取法作比较研究。结果显示2种方法萃取苋菜天然红色素在可见光波段的吸收峰位置一样。经色素稳定性测定2种提取方法所得物质也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微波萃取速率以及萃取率比水萃取法高,所以本文的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苋菜天然色素 微波萃取 吸光度
下载PDF
五种大戟科植物种子的脂肪酸的结构鉴定 被引量:1
16
作者 喻学俭 王惠英 +3 位作者 张继跃 刘伯年 虞启涛 黄知恒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1年第3期199-205,共7页
对西双版纳地区采集的五种大戟科植物——中平树(Mcaranga denticulata(Bl.)Muell-Arg.)、白楸(Mallotus paniculatus(Lam.)Muell-Arg.)、木油桐(Aleurites montana(Lour)Wis.)、叶轮木(Ostodes paniculata Bl.)及滑桃树(Trewia nudiflo... 对西双版纳地区采集的五种大戟科植物——中平树(Mcaranga denticulata(Bl.)Muell-Arg.)、白楸(Mallotus paniculatus(Lam.)Muell-Arg.)、木油桐(Aleurites montana(Lour)Wis.)、叶轮木(Ostodes paniculata Bl.)及滑桃树(Trewia nudiflora L.)种子中的脂肪酸作了成分分析。长键脂肪酸样品与2-氨基-2-甲基丙醇(AMP)缩合,生成2-取代-4,4-二甲基二氢(口恶)唑(DMOX)衍生物,再进行色谱-质谱分析。根据质谱中特征峰的质量,可以明确地确定脂肪键上双键及其它取代基的位置。这一方法简便有效,重现性好,能在一次分析中同时给出各成分的定性与定量结果,适合于油脂化学中脂肪酸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戟科 脂肪酸 结构鉴定
下载PDF
铅对繁穗苋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史冬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6期12893-12895,共3页
[目的]研究重金属铅对繁穗苋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以繁穗苋幼苗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铅处理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在50 mg/L Pb2+处理下,繁穗苋幼苗新生根数受到促进;随着Pb2+浓度的增加,繁穗苋的根长、苗长、苗重和叶绿素含量均降... [目的]研究重金属铅对繁穗苋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以繁穗苋幼苗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铅处理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在50 mg/L Pb2+处理下,繁穗苋幼苗新生根数受到促进;随着Pb2+浓度的增加,繁穗苋的根长、苗长、苗重和叶绿素含量均降低;高浓度Pb2+对繁穗苋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其对茎轴的抑制作用。[结论]铅对繁穗苋幼苗的生长表现出抑制作用,而且该抑制作用而随着铅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穗苋 幼苗生长 抑制作用
下载PDF
籽粒苋白锈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18
作者 雷玉明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2期54-56,共3页
经对籽粒苋白锈病的病情调查、病原鉴定和防治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该病是由苋白锈Albugobliti引起的 ,开花期至成熟期、刈割期是发病的高峰期 ,秋季重于夏季 ;加强播前管理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加强生长期管理 ,并配合 58%甲霜灵锰... 经对籽粒苋白锈病的病情调查、病原鉴定和防治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该病是由苋白锈Albugobliti引起的 ,开花期至成熟期、刈割期是发病的高峰期 ,秋季重于夏季 ;加强播前管理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加强生长期管理 ,并配合 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 (WP) 50 0倍液、6 4%杀毒矾WP 4 0 0倍液、6 9%安克锰锌WP6 0 0倍液、70 %克露WP 80 0倍液叶面喷雾防治 ,防效 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籽粒苋 白锈病 病情 病原 症状 发病特点 防治
下载PDF
加拿大一枝黄花对紫花苜蓿和红苋菜的化感效应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吴俊哲 张精杰 +6 位作者 金惠超 顾佳纯 江洲 徐煜 赵强 黄裕 刘振国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40,共5页
研究了加拿大一枝黄花地上部分(茎和叶)、地下部分(根茎和细根)和根际土壤的水浸提液对紫花苜蓿和红苋菜两种经济作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和根际土壤的浸提液对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均起抑制作用,... 研究了加拿大一枝黄花地上部分(茎和叶)、地下部分(根茎和细根)和根际土壤的水浸提液对紫花苜蓿和红苋菜两种经济作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和根际土壤的浸提液对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均起抑制作用,而对红苋菜种子的萌发具有一定促进作用。(2)地上部分的浸提液对紫花苜蓿和红苋菜的苗高、根长以及紫花苜蓿的根重均表现出抑制作用,而对红苋菜的根重更多的是表现出促进作用。(3)地下部分的浸提液对紫花苜蓿和红苋菜的苗高、根长以及根重(粗)均表现出抑制作用。(4)根际土壤的浸提液对紫花苜蓿的根长以及根重均表现出抑制作用,而对苗高起促进作用;对红苋菜的根长起抑制作用,而对苗高和根重既起促进作用又起抑制作用。(5)相同浓度的水浸液对作物幼根的影响大于对作物苗高的影响。(6)当浸提液的浓度变化时,不同作物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响应对策呈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拿大一枝黄花 化感作用 紫苜蓿 红苋菜
下载PDF
温度和pH对红苋菜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子悦 《辽宁农业科学》 2016年第6期78-79,共2页
为充分利用红苋菜资源,本文研究了温度和pH对红苋菜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的低温对花青素的稳定具有保护作用;pH对花青素的影响较大,在低pH条件下,花青素的稳定性较高。
关键词 红苋菜 花青素 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