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析湖北盘龙城遗址第一至三期文化遗存的年代和性质 被引量:9
1
作者 李丽娜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4-81,109,共9页
依据盘龙城王家嘴遗址地层之间的叠压和各遗址器物之间的演变关系,该遗址中的第一期应以原报告中的城垣和城门叠压或打破的第一期文化遗存为代表;第二期应以原报告中的城垣和城门叠压或打破的第二期、王家嘴遗址第一和第二期、李家嘴第... 依据盘龙城王家嘴遗址地层之间的叠压和各遗址器物之间的演变关系,该遗址中的第一期应以原报告中的城垣和城门叠压或打破的第一期文化遗存为代表;第二期应以原报告中的城垣和城门叠压或打破的第二期、王家嘴遗址第一和第二期、李家嘴第二期和杨家嘴第二期墓葬为代表;第三期应以原报告中的城垣和城门叠压或打破的第三期、王家嘴遗址第三期、杨家湾第三期和杨家嘴第三期文化遗存为代表。其中,第一期和第二期之间应有缺环,而第二期和第三期之间应是连续发展的。其第一期和第三期的相对年代应分别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和二里岗下层一期偏晚的年代相当,第二期文化遗存的年代应晚于二里岗H9而稍早于H17,即稍晚于二里岗下层一期偏早。相应地,其第一期文化的性质应属南下的夏文化,而第二和第三期文化遗存则应属于南下的早商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龙城遗址 分期 年代 性质
下载PDF
商代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十三号墓清理简报 被引量:4
2
作者 鄂学玉 韩用祥 余才山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9-23,54,共6页
商代盘龙城遗址杨家湾13号墓于2001年下半年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发掘,虽然该墓遭到了严重破坏,但仍出土了精美的青铜器、玉器、板灰痕、松绿石饰,发现了头坑和足坑并各坑殉狗一只。它是目前盘龙城遗址发掘清理的大型墓葬之一,对研究盘龙... 商代盘龙城遗址杨家湾13号墓于2001年下半年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发掘,虽然该墓遭到了严重破坏,但仍出土了精美的青铜器、玉器、板灰痕、松绿石饰,发现了头坑和足坑并各坑殉狗一只。它是目前盘龙城遗址发掘清理的大型墓葬之一,对研究盘龙城遗址商代墓葬的分布情况、形制与结构、等级制度等提供了重要佐证,对于研究长江流域的商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龙城遗址 商代前期遗址 墓葬
下载PDF
盘龙城与《盘龙城》 被引量:5
3
作者 拓古 《江汉考古》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7-93,共7页
本文对《盘龙城》报告体例、遗迹、遗物以及附录分别作出了评述,除了肯定报告的优点之外,主要陈述了与报告编著者不同的看法,如:报告材料缺乏类型学分析,因此对于遗存时代的判断依据不足,有的甚至没有依据;报告对盘龙城作为一个整体聚... 本文对《盘龙城》报告体例、遗迹、遗物以及附录分别作出了评述,除了肯定报告的优点之外,主要陈述了与报告编著者不同的看法,如:报告材料缺乏类型学分析,因此对于遗存时代的判断依据不足,有的甚至没有依据;报告对盘龙城作为一个整体聚落特点体现不够,对一些遗迹性质的判断容易引起争议;不少的数据、图像资料——有的是很重要的材料——存在问题。本文对于研究者引用盘龙城报告材料、判断盘龙城及其遗迹、遗物性质,应当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龙城》商代 书评
下载PDF
考古学与遗址类博物馆的建设运营——以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宋若虹 万琳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1年第S01期71-79,共9页
遗址类博物馆和考古学结合紧密,拥有得天独厚的考古资源。文章以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为例,从博物馆建筑的选址建设、展览陈列、日常运营等角度入手,系统阐释考古学与遗址类博物馆的关系,旨在为此类博物馆提供经验与借鉴。
关键词 遗址类博物馆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考古学 展览设计
下载PDF
盘龙城遗址地理环境变迁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邹秋实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7年第2期160-165,共6页
利用历史地图、历史文献及考古材料,以汉口地区地貌变迁过程为切入点,对武汉市北郊的盘龙城遗址地理环境原貌进行了分析和重建,以此推出商文化时期盘龙湖及府河水位均大幅低于当前这一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对盘龙城遗址的布局形态及选址特... 利用历史地图、历史文献及考古材料,以汉口地区地貌变迁过程为切入点,对武汉市北郊的盘龙城遗址地理环境原貌进行了分析和重建,以此推出商文化时期盘龙湖及府河水位均大幅低于当前这一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对盘龙城遗址的布局形态及选址特点进行了全新的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龙城遗址 地理环境 遗址景观
下载PDF
武汉市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北坡2019~2020年的发掘
6
作者 孙卓 黄天凤 张昌平 《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6,F0002,共14页
2019~2020年对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北坡的发掘,发现4处铺石遗迹,出土遗物有陶隔、大口尊、豆等。遗存年代集中于盘龙城遗址第六、七期,铺石遗迹可能与杨家湾南坡大型建筑有关,推测具有礼仪或祭祀性的功能。这为进一步认识盘龙城遗址最晚阶... 2019~2020年对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北坡的发掘,发现4处铺石遗迹,出土遗物有陶隔、大口尊、豆等。遗存年代集中于盘龙城遗址第六、七期,铺石遗迹可能与杨家湾南坡大型建筑有关,推测具有礼仪或祭祀性的功能。这为进一步认识盘龙城遗址最晚阶段杨家湾地点的聚落布局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市 盘龙城遗址 杨家湾北坡 铺石遗迹 中商时期
原文传递
试论夏商时期遗址博物馆策展的物与叙事——以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基本陈列为例
7
作者 阮可欣 《博物馆管理》 2024年第2期50-61,共12页
夏商时期遗址的遗物时代遥远,所载历史信息不直观,且遗址内部和遗址之间同质性均较强,观众欣赏、理解难度较大,需要通过解读和设计予以阐释,盘龙城展览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手法。过分倚重“物”的运用易造成历史脉络和考古学认识的表达局限... 夏商时期遗址的遗物时代遥远,所载历史信息不直观,且遗址内部和遗址之间同质性均较强,观众欣赏、理解难度较大,需要通过解读和设计予以阐释,盘龙城展览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手法。过分倚重“物”的运用易造成历史脉络和考古学认识的表达局限,不能实现“透物见人”目标。遗址博物馆有必要结合新近研究进展,向公众诠释对遗址的认识。盘龙城展览在展览框架上进行了探索,将遗址之内与遗址之外划分为不同叙事单元,强化了总体性视角。但比较视野仍然需要在展览中得到强调。同时,对遗址地位的突出不能代替对遗址性质的揭示,不应回避学术争议与热点问题,而应呈现最新学术动态,引发观众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博物馆 策展 盘龙城 基本陈列
原文传递
武汉市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商代墓葬发掘简报 被引量:18
8
作者 孙卓 万琳 +14 位作者 韩用祥 张昌平 陈晖 田剑波 王刚 单思伟 庄霞 谢晓庆 刘富强 周燕林 白富元 余才山 李存信 梅迪 郝勤建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25,共11页
2013年,在盘龙城遗址内的杨家湾发掘了7座商代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个别发现腰坑及殉人、殉牲现象。随葬品包括青铜器、玉石器、陶器、原始瓷器、印纹硬陶器、漆器和金片绿松石器。墓葬年代大致属盘龙城遗址最晚阶段。杨家湾是盘龙城遗... 2013年,在盘龙城遗址内的杨家湾发掘了7座商代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个别发现腰坑及殉人、殉牲现象。随葬品包括青铜器、玉石器、陶器、原始瓷器、印纹硬陶器、漆器和金片绿松石器。墓葬年代大致属盘龙城遗址最晚阶段。杨家湾是盘龙城遗址早、中商时期的一处重要墓地,对认识盘龙城遗址的布局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市 盘龙城遗址 杨家湾 商代墓葬
原文传递
武汉市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商代建筑基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13
9
作者 孙卓 刘森淼 +24 位作者 郑远华 张昌平 鄂学玉 陈兴付 韩用祥 徐国胜 余才山 王智 刘永亮 刘勇 杜春华 陈晖 田剑波 王刚 单思伟 庄霞 谢晓庆 刘富强 周燕林 白富元 朱青华 程建华 邓蔚兰 梅迪 郝勤建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4,共12页
2006~2013年,对盘龙城遗址内杨家湾的一处商代大型建筑基址(F4)及其周边遗迹进行了发掘。F4残存范围东西最长达34、南北宽12米,与盘龙城遗址城址内的1号宫殿基址规模相近,应属于宫殿或宗庙类的建筑,年代大致属于盘龙城遗址偏晚阶段。该... 2006~2013年,对盘龙城遗址内杨家湾的一处商代大型建筑基址(F4)及其周边遗迹进行了发掘。F4残存范围东西最长达34、南北宽12米,与盘龙城遗址城址内的1号宫殿基址规模相近,应属于宫殿或宗庙类的建筑,年代大致属于盘龙城遗址偏晚阶段。该建筑基址的发现,为探讨盘龙城遗址的布局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市 盘龙城遗址 杨家湾 大型建筑基址 商代
原文传递
武汉市盘龙城遗址杨家湾2014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晖 陈丽新 +18 位作者 张昌平 邹秋实 廖航 黎骐 段姝杉 张亚莉 刘晓宇 陈晖 苏昕 徐深 郭建 铃木舞 石谷慎 陈信恒 韩用祥 梅迪 许鑫涛 郝勤建 魏霞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33,2,共19页
2014年,杨家湾南坡大型建筑基址F4以南进行了解剖式发掘,发现了商代地层堆积以及灰坑、小型房址和柱础石等遗迹。遗存早期相当于二里冈上层第一期,晚期下限在殷墟第一期之前,部分碳十四测年数据进入殷墟时期。该区域出土遗存丰富,反映... 2014年,杨家湾南坡大型建筑基址F4以南进行了解剖式发掘,发现了商代地层堆积以及灰坑、小型房址和柱础石等遗迹。遗存早期相当于二里冈上层第一期,晚期下限在殷墟第一期之前,部分碳十四测年数据进入殷墟时期。该区域出土遗存丰富,反映遗址等级较高,与北部大型建筑F4及附近高等级墓葬的规格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龙城遗址 杨家湾 二里冈文化时期 洹北商城时期 阶梯状地貌
原文传递
近年来盘龙城遗址的碳十四年代测定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卓 苏昕 +4 位作者 吴小红 潘岩 陈晖 邹秋实 路晋东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3-115,共13页
近年我们对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小嘴地点考古发掘采集的炭样进行了碳十四测年。利用OxCal软件,并参考测年单位层位和出土遗物反映的相对年代关系,我们分地点进一步校正了这批碳十四测年数据。其中杨家湾地点起始年代最大概率密度落在公元... 近年我们对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小嘴地点考古发掘采集的炭样进行了碳十四测年。利用OxCal软件,并参考测年单位层位和出土遗物反映的相对年代关系,我们分地点进一步校正了这批碳十四测年数据。其中杨家湾地点起始年代最大概率密度落在公元前1490年,结束年代最大概率密度落在1230年;小嘴地点起始年代最大概率密度落在公元前1440年,结束年代最大概率密度落在1250年。本次碳十四测年工作为盘龙城遗址首次成系列的采样和检测,极大细化、补充了该遗址的碳十四测年数据,为构建盘龙城遗址的年代框架、探讨盘龙城与中原地区相关遗址之间的年代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十四测年 盘龙城遗址 年代 贝叶斯算法
原文传递
商周时期绿松石嵌片的标量化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登毅 李延祥 +1 位作者 黄凤春 刘群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6-81,共6页
通过对商周时期四处遗址153件绿松石嵌片表面形状、周边角度、厚度、厚度变化维度等方面的标量化分析研究,得出无论是商代还是周代,匠人在制作绿松石嵌片时,都倾向于将绿松石片切割成长方形,而周代较之于商代,这种倾向更加明显;在周边... 通过对商周时期四处遗址153件绿松石嵌片表面形状、周边角度、厚度、厚度变化维度等方面的标量化分析研究,得出无论是商代还是周代,匠人在制作绿松石嵌片时,都倾向于将绿松石片切割成长方形,而周代较之于商代,这种倾向更加明显;在周边角度的处理上,商代的匠人往往将这样的夹角制作成钝角,而西周的匠人往往将这样的夹角制作成锐角,也就是说,商代匠人镶嵌绿松石嵌片时,将面小的那一面镶嵌在器物上;而周代匠人则恰好相反,将面大的那面镶嵌在器物上。最后得出在同一时代,遗址等级越高,其绿松石嵌片的标准化程度越高;不同时代,后期遗址绿松石嵌片的标准化程度更高。这一研究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等级遗址下绿松石生产这一手工业部门技术表征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陂盘龙城 安阳殷墟 叶家山墓地 绿松石嵌片 标量化研究
原文传递
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小嘴M3发掘简报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昌平 邹秋实 +8 位作者 廖航 徐深 路晋东 段董念 赫德川 蔡佩铃 王梦缘 许鑫涛 郝勤建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3-40,共8页
2017年1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在盘龙城遗址小嘴清理了一座墓葬,编号M3,出土铜、陶、玉、角等质地随葬品共计35件。从器物形制和纹饰风格、相关遗迹单位文化特征等判断,M3属于盘龙城四期墓葬。墓中人骨经过焚烧,随葬品中兵器所占比... 2017年1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在盘龙城遗址小嘴清理了一座墓葬,编号M3,出土铜、陶、玉、角等质地随葬品共计35件。从器物形制和纹饰风格、相关遗迹单位文化特征等判断,M3属于盘龙城四期墓葬。墓中人骨经过焚烧,随葬品中兵器所占比例较大,这些均为盘龙城商代墓葬中较特殊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龙城遗址 小嘴M3 商代墓葬 火葬
原文传递
盘龙城与长江中游的青铜文明 被引量:8
14
作者 施劲松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5-85,共11页
长江中游的青铜文明始于湖北黄陂的盘龙城。丰富的考古发现表明盘龙城是长江流域早期青铜文明的一个区域性中心,受其影响和刺激,长江中游的广阔区域以不同方式进入了青铜时代,盘龙城因此成为我们认识和理解长江中游青铜文明的关键。... 长江中游的青铜文明始于湖北黄陂的盘龙城。丰富的考古发现表明盘龙城是长江流域早期青铜文明的一个区域性中心,受其影响和刺激,长江中游的广阔区域以不同方式进入了青铜时代,盘龙城因此成为我们认识和理解长江中游青铜文明的关键。以盘龙城为中心,联系与盘龙城有关联的江西新干大墓、吴城遗址,以及长江中游沿岸其他商时期的遗址,可以进一步揭示出长江中游青铜文明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龙城 吴城文化 长江中游 知识体系 价值体系
原文传递
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小王家嘴墓地发掘简报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昌平 何晓琳 +8 位作者 黎骐 李雪婷 邹秋实 廖航 陈鹏 徐深 王晗 郝勤建 许鑫涛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77,共20页
2015年春季,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对盘龙城遗址小王家嘴墓地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约600平方米,发现商代墓葬21座、灰坑8个;晚清墓葬5座,简报主要报道部分商代墓葬和灰坑的资料。墓葬规模普遍较小,灰坑分布于墓葬之间,各单位间打破关... 2015年春季,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对盘龙城遗址小王家嘴墓地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约600平方米,发现商代墓葬21座、灰坑8个;晚清墓葬5座,简报主要报道部分商代墓葬和灰坑的资料。墓葬规模普遍较小,灰坑分布于墓葬之间,各单位间打破关系较少。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随葬器物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碎器现象。小王家嘴墓地作为盘龙城遗址核心区之外的遗址点,为重新认识当时人群的活动范围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龙城遗址 小王家嘴墓地 商代墓葬 商代灰坑 碎器葬
原文传递
盘龙城遗址碎器葬俗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雪婷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7-75,共9页
碎器是商周时期较为特殊的丧葬习俗,是当时人们有意识的行为结果,考古发现中这种习俗表现出较复杂的情形。在盘龙城遗址墓葬中发现了形式多样的碎器现象,碎器所选取的器类、材质、破碎方式等特征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规律性。本文将通... 碎器是商周时期较为特殊的丧葬习俗,是当时人们有意识的行为结果,考古发现中这种习俗表现出较复杂的情形。在盘龙城遗址墓葬中发现了形式多样的碎器现象,碎器所选取的器类、材质、破碎方式等特征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规律性。本文将通过对盘龙城遗址墓葬中碎器现象的观察,分析其不同的类型及所承载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通过和同时期中原地区同类现象的比较,探讨二里冈时期盘龙城与中原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龙城遗址 碎器葬俗 二里冈时期
原文传递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出土绿松石产源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玲 杨明星 +2 位作者 狄敬如 姜炎 何琰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4-113,共10页
本研究对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遗址出土的绿松石进行宝石学、光谱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并通过已建立不同成因、矿区及矿带绿松石的产地区分方法对盘龙城遗址出土的绿松石进行产源研究后,认为盘龙城遗址出土绿松石主要来自鄂豫陕矿区的... 本研究对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遗址出土的绿松石进行宝石学、光谱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并通过已建立不同成因、矿区及矿带绿松石的产地区分方法对盘龙城遗址出土的绿松石进行产源研究后,认为盘龙城遗址出土绿松石主要来自鄂豫陕矿区的南矿带,即湖北十堰和陕西白河一带,另有少部分来自鄂豫陕矿区的北矿带,即陕西洛南和河南卢氏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龙城遗址 绿松石 产源
原文传递
江汉平原出土的商时期青铜器 被引量:7
18
作者 施劲松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9-68,共10页
江汉平原出土大量商时期的青铜器,其中二里冈时期的青铜器集中出自盘龙城及其附近,指示出商人兴建盘龙城的目的应是控制长江沿岸地区而非占据江汉平原。江汉平原出土的殷墟时期的青铜器表明商文化对这一地区仍有影响,这些铜器大致呈线... 江汉平原出土大量商时期的青铜器,其中二里冈时期的青铜器集中出自盘龙城及其附近,指示出商人兴建盘龙城的目的应是控制长江沿岸地区而非占据江汉平原。江汉平原出土的殷墟时期的青铜器表明商文化对这一地区仍有影响,这些铜器大致呈线性分布,与二里冈文化南下的路线一致。长江以南的一些文化因素也于此时进入江汉平原的南部。湘江流域出土的商式青铜器可能由中原经江汉平原传入,但大量以动物造型的铜器为主的地方型铜器可能产于当地,它们代表了湘江流域的一支地方性青铜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盘龙城 湘江流域 青铜器
原文传递
武汉市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北坡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昌平 苏昕 +2 位作者 路晋东 许鑫涛 蓝青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8-32,27,共6页
2014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在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岗地北坡进行了发掘,发现较厚的商代文化堆积,并发现一处建筑基址。遗存年代主要为盘龙城第五期至第七期,说明盘龙城较晚阶段杨家湾北坡有较为频繁的人类活动。此外,本次发掘发现部分... 2014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在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岗地北坡进行了发掘,发现较厚的商代文化堆积,并发现一处建筑基址。遗存年代主要为盘龙城第五期至第七期,说明盘龙城较晚阶段杨家湾北坡有较为频繁的人类活动。此外,本次发掘发现部分单位印纹硬陶比例明显偏高,且烧流鼓泡硬陶片所占比例也偏高,说明该区域可能靠近印纹硬陶生产作坊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龙城遗址 杨家湾北坡 商代 建筑基址 印纹硬陶
原文传递
盘龙城杨家嘴遗址M26出土青铜斝足内壁白色物质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洋 黎骐 童华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4-117,F0002,F0003,共6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能谱仪、拉曼光谱仪和红外光谱仪等仪器,对盘龙城杨家嘴M26出土青铜斝足内壁白色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为碳酸钙。结合斝足存在破损的现象,推测古人使用熟石灰乳液作为胶结材料修补斝足,并利用其与二氧化碳转变为不... 利用光学显微镜、能谱仪、拉曼光谱仪和红外光谱仪等仪器,对盘龙城杨家嘴M26出土青铜斝足内壁白色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为碳酸钙。结合斝足存在破损的现象,推测古人使用熟石灰乳液作为胶结材料修补斝足,并利用其与二氧化碳转变为不溶于水的碳酸钙达到密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龙城遗址 M26 青铜斝 碳酸钙 科学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