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imagery symbol of the Panopticon in The Eye in the Door
1
作者 Yan Zhu 《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 2023年第3期381-392,共12页
The Eye in the Door is one of the masterpieces of Pat Barker,a famous contemporary British female writer.In this novel the image of the Panopticon stands out because ofits high frequency and detailed descriptions,and ... The Eye in the Door is one of the masterpieces of Pat Barker,a famous contemporary British female writer.In this novel the image of the Panopticon stands out because ofits high frequency and detailed descriptions,and it also becomes the key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novel because of its relation to the fates of many characters and its metaphorical meaning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this paper makes a progressiv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imagery symbol from three aspects:the features of the Panopticon in the surface sense,the surveillance function and power mechanism of the Panopticon in the deeper sense,and the Panopticon as the metaphor of the British society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i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sense,then points out that the imagery symbol of the Panopticon is the encoding and embodiment of the writer's ideas.Through this imagery symbol,the writer criticizes the 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and totalitarian tendency of the British society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expresses her reflection on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its cau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iplinary society imagery symbol Pat Barker The Eye in the Door the panopticon
原文传递
The panopticon prison as a “social condenser”:The study of the project for De Koepel prison by Rem Koolhaas/OMA (1979e1988) 被引量:1
2
作者 Elena Martinez-Millana Andrés Cánovas Alcaraz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CSCD 2022年第1期31-52,共22页
Rem Koolhaas/OMA carried out the study for De Koepel prison throughout a decade(1979-1988).However,only its initial stages(1979-1980)were disclosed and have been investigated.The hypothesis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s... Rem Koolhaas/OMA carried out the study for De Koepel prison throughout a decade(1979-1988).However,only its initial stages(1979-1980)were disclosed and have been investigated.The hypothesis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Koolhaas implemented his dthend recent thesis present in Delirious New York(1978)on“life in the metropolis”and the“Culture of Congestion”in the conception and design of this project.Thus,this article has the aim of examining dby means of the documents compelling the entire period of the studyd how the project suggested transforming the domesticity of De Koepel prison into a“social condenser”of the contemporary metropolis.By doing so,it makes it possible to consider the role of this project within the first decade of Koolhaas’career as an architect(1978-1989),and to establish that Delirious New York is,in fact,the theory on which it was based on when first conceived.This project anticipated the strategy and the methodology he implemented,at a later time,in other projects,offering a different perspective.On this occasion,this diagrammatic investigation took place in Bentham’s Panopticon;reason why,he was then able to develop the reflections on heterotopias and prisons carried out by Fouca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MESTICITY Collective housing panopticon prison Social condenser
原文传递
福柯眼中的“圆形监狱”——对《规训与惩罚》中的“全景敞视主义”的解读 被引量:22
3
作者 张艳 张帅 《河北法学》 CSSCI 2004年第11期130-133,共4页
现代法律既关涉人的身体问题———追求安全与幸福 ,又关涉人的精神问题———实现自由和权利 ,福柯因此而特别注重对现代法律和法学的检讨与批判。《规训与惩罚》是集中体现福柯法哲学思想的杰出著作。作为当代思想家的福柯不只是描述... 现代法律既关涉人的身体问题———追求安全与幸福 ,又关涉人的精神问题———实现自由和权利 ,福柯因此而特别注重对现代法律和法学的检讨与批判。《规训与惩罚》是集中体现福柯法哲学思想的杰出著作。作为当代思想家的福柯不只是描述式地讨论“监狱的诞生” ,其思想意蕴远远超出一般监狱学的范围。监狱及其实践提供了一个检验现代政治民主的重要标准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监狱内所发生的事情对整个社会都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训与惩罚》 监狱管理 监狱学 福柯 民主政治 规训机构
下载PDF
数据库:信息方式下的“超级全景监狱”——一种新的主体之自我构建方式 被引量:17
4
作者 高亚春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1-84,共4页
马克·波斯特试图将信息方式的考察发展为一种批判理论,而批判理论的重要范畴是主体问题。因此,波斯特将福柯的全景监狱理论与数据库联系起来,提出了"超级全景监狱"理论,其考察的正是主体的构建问题。作为超级全景监狱的... 马克·波斯特试图将信息方式的考察发展为一种批判理论,而批判理论的重要范畴是主体问题。因此,波斯特将福柯的全景监狱理论与数据库联系起来,提出了"超级全景监狱"理论,其考察的正是主体的构建问题。作为超级全景监狱的数据库话语,是后现代信息方式下对大众进行控制的手段。超级全景监狱的"超级"之处在于:全民都参加了这样一个自我构建过程,把自己构建为超级全景监狱中进行规训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方式 数据库 全景监狱 超级全景监狱 主体构建
下载PDF
论殖民主义文学监视 被引量:6
5
作者 罗世平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9-104,共6页
西方殖民主义文学是指处于世界体系中心的西方宗主国监视处于世界体系边缘的东方臣属国的一种方式,其形式包括游记、报道、小说等。监视不同于凝视,但与"实地观察记录"有共通之处。"实地观察记录"也是一种文学监视。
关键词 殖民主义 文学监视 实地观察记录 全景监视监狱
下载PDF
从“在场困境”到“缺场悖论”——反向全景敞视下的“第五种权力” 被引量:2
6
作者 刘畅 张卓倩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2期3-11,共9页
空间与场所,是权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权力,总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存在,而又要控制一定的空间。而"在场",则是权力监督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往往由各类纪检、监察部门来实施。而由于中国监察系统存在先天不足,使这种"在场"... 空间与场所,是权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权力,总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存在,而又要控制一定的空间。而"在场",则是权力监督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往往由各类纪检、监察部门来实施。而由于中国监察系统存在先天不足,使这种"在场"往往会流于形式,往往会以"不在场"而告终,即所谓的"在场困境"。与其相关的是"缺场悖论",它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大众具有"普遍在场"的特性,即"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由于缺乏沟通的渠道和表达的平台,这种意义上的大众"普遍在场"往往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存在,从而使大众在社会监督中往往处于"离场"或"缺场"状态,这又构成了"缺场悖论"。在现实中"无处不在"的大众之所以在权力监督中屡屡"缺场",主要在于缺乏一个发布、表达的场所。网络空间的出现,真正实现了物理空间和虚拟场所的分离,使得被监督对象的行为无所遁逃,从另一种意义上实现了由边沁到福柯的"全景敞视",即"反向全景敞视",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在场"关系,使"在场困境"与"缺场悖论"双双迎刃而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场困境 缺场悖论 反向全景敞视 空间与权力
下载PDF
错位情感中的毁灭:论小说《橙血》的权力空间解读 被引量:2
7
作者 许锬 林玉霞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101-104,112,共5页
在小说《橙血》中,橙园——一个类似于边沁的"圆形监狱"见证了华人男子黄阿贤与其洋主人玛丽之间的故事。从空间的角度看,玛丽居于橙园金字塔型权力体系的最高端:对内,掌控阿贤,尽显白人对华人的规训与惩罚;对外,驱逐所有的... 在小说《橙血》中,橙园——一个类似于边沁的"圆形监狱"见证了华人男子黄阿贤与其洋主人玛丽之间的故事。从空间的角度看,玛丽居于橙园金字塔型权力体系的最高端:对内,掌控阿贤,尽显白人对华人的规训与惩罚;对外,驱逐所有的树胚购买者,以树立自己强者的身份。作家严歌苓借黄阿贤飘零的一生展示了橙园这一权力空间的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橙血》 圆形监狱 空间 权力
下载PDF
风险社会中的法律评估、困境及出路:第三方值机软件的法律剖析 被引量:1
8
作者 俞世峰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7-54,共8页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为法社会学重新审视现有的新型法律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方值机软件遭到禁用,通过传统法学理论容易造成自由选择权与自由经营权上的逻辑悖论,在选择时容易产生更多的法律风险。而通过风险理论的法社会学分析,立...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为法社会学重新审视现有的新型法律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方值机软件遭到禁用,通过传统法学理论容易造成自由选择权与自由经营权上的逻辑悖论,在选择时容易产生更多的法律风险。而通过风险理论的法社会学分析,立法目的在于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共景监狱"式的法律监控模式以及软法规范的介入,这些法律评估工具的系统性修正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这也为我国实现良法与善治提出了更高的理论要求和实践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社会 法律评估 共景监狱 软法
下载PDF
社会生活的新参与者——无所不在的媒体陪伴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建国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5-68,共4页
无所不在的媒体陪伴是社会生活的新参与者。媒体陪伴主要包括三个内涵:其一,人们作为受众,几乎时时、处处被媒体包围、伴随;其二,人们作为传播者,几乎时时、处处都在使用媒体向他人或社会组织传播信息、保持沟通;其三,人们作为媒体的信... 无所不在的媒体陪伴是社会生活的新参与者。媒体陪伴主要包括三个内涵:其一,人们作为受众,几乎时时、处处被媒体包围、伴随;其二,人们作为传播者,几乎时时、处处都在使用媒体向他人或社会组织传播信息、保持沟通;其三,人们作为媒体的信息源及被采访、追踪、摄录的对象,几乎时时、处处被媒体扫描、跟踪、监视。媒体陪伴可以分为显性媒体陪伴和隐性媒体陪伴两种类型。媒体伴随并参与日常生活,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社会。"超级全景监狱"与"共景监狱"并存于当下的社会中。媒体陪伴既为社会管理者创造了"超级全景监狱"的信息优势和治理权威,也为普通公民提供了"共景监狱"的监督技术和社会氛围,几乎每个管理者都感受到了集体凝视和监督的压力。社会管理者和普通公民,"超级全景监狱"和"共景监狱"正处于一种博弈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陪伴 社会影响 超级全景监狱 共景监狱
下载PDF
基于SNS农场类游戏参与者心理的传播学审视与思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荣庭 谢广岭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1期81-82,共2页
SNS农场类游戏是伴随着SNS网站的发展而逐步兴起的,且与水泥时代城市人在"全景监狱"视野下的压力排遣、对土地田园的向往、人的娱乐本能和游戏天性等心理息息相关。本文以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等为理论基点并穿插社... SNS农场类游戏是伴随着SNS网站的发展而逐步兴起的,且与水泥时代城市人在"全景监狱"视野下的压力排遣、对土地田园的向往、人的娱乐本能和游戏天性等心理息息相关。本文以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等为理论基点并穿插社会认同模式等建立分析框架,试图透过参与者使用游戏的具体表层现象,挖掘游戏参与者传播心理学意义上的深度情感,探究SNS农场类游戏参与者的传播心理学成因,并对健康使用SNS农场类游戏进行合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S农场类游戏 使用与满足 媒介选择 全景监狱 社会认同模式
下载PDF
《寄宿舍》中的人物身份与权力关系
11
作者 张红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7期98-100,共3页
运用文学中"身份"的主题,以及福柯的圆形监狱理论,分析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一篇小说《寄宿舍》。在对主要人物的身份分析,小说中的权力关系分析后,可以得出看似普通的婚嫁故事背后有权力话语对人物的支配作用。
关键词 《寄宿舍》 身份 圆形监狱 权力话语
下载PDF
纳米技术与隐私:有关全景敞视监狱外的持续监视 被引量:3
12
作者 尤瑞恩.范登.霍文 彼得.埃.弗马斯 +2 位作者 赵迎欢 高健 杨雪娇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8,共8页
我们认为,隐形标签、传感器和射频识别芯片等形式的纳米技术将在两个方面引发不同于过去几十年中传统意义上的隐私问题。一是它们将不再仅仅围绕监视集中和权力集中的理念,如全景敞视监狱的隐喻含义,而是要关注分散层面上的持续观察;二... 我们认为,隐形标签、传感器和射频识别芯片等形式的纳米技术将在两个方面引发不同于过去几十年中传统意义上的隐私问题。一是它们将不再仅仅围绕监视集中和权力集中的理念,如全景敞视监狱的隐喻含义,而是要关注分散层面上的持续观察;二是对隐私的关注可能不仅仅涉及对信息流动的制约,同时也涉及到相关材料和纳米制品,如芯片及标签的设计。我们首先建构了一个框架用以概述当前有关隐私问题的辩论情况,进而提出我们的基本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识别芯片 隐私 纳米技术 监视 全景敞视监狱
下载PDF
“全景监狱”机制对体验消费中消费主体的构建
13
作者 王欣然 《现代广告》 2011年第17期25-29,共5页
在体验消费中,消费者的体验环境就类似于一个符号化的景观世界。在这个景观世界中,商家通过“全景监狱”式的监督机制将消费者规范为监狱里的标准“狱民”。这一过程亦是意识形态召唤的结果,消费者在主动体验的过程中没有摆脱被“召... 在体验消费中,消费者的体验环境就类似于一个符号化的景观世界。在这个景观世界中,商家通过“全景监狱”式的监督机制将消费者规范为监狱里的标准“狱民”。这一过程亦是意识形态召唤的结果,消费者在主动体验的过程中没有摆脱被“召唤”的命运,他们由消费个体转变为阿尔都塞意义上的主体,这一主体不是完全自主的,他们的体验也是一种学习与适应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消费 景观 全景监狱 消费主体
下载PDF
控制机制、再分层工具及隐私跟踪器:揭示教育技术的另一个面相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畇赟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2-38,69,共8页
我们身处一个技术深度嵌入社会的时代,技术蕴含着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力量,这一事实似乎已毋庸置疑。对于教育发展而言,技术也被赋予了改善学业与促进公平的使命与期待,作为学业助推器与均衡器的主叙述几乎主导了21世纪全球教育技术的话... 我们身处一个技术深度嵌入社会的时代,技术蕴含着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力量,这一事实似乎已毋庸置疑。对于教育发展而言,技术也被赋予了改善学业与促进公平的使命与期待,作为学业助推器与均衡器的主叙述几乎主导了21世纪全球教育技术的话语实践。然而,技术干预教育的国际热潮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潜藏在屏幕背后的道德危机。在此背景下,福柯的全景敞视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揭示教育技术另一个面相的视角。在教育技术的反叙述中,技术分别以控制机制、再分层工具以及隐私跟踪器等姿态出现,通过对学生的持续跟踪与分类,技术正在实现着对教育的强力操纵,有可能加剧社会分层并制造出新的不平等,同时,保护学生数据隐私的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技术 全景敞视 控制机制 再分层工具 隐私跟踪器
下载PDF
试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军规”的运作机制——以福柯的权力理论为媒介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文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第5期64-66,共3页
借助小说的成功,"第二十二条军规"已经作为一个固定词条被加入英语词库中。在小说中,虽然它没有具体的内容,却变化多端、从无形到有形,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并作为一个权力中心存在并发挥着作用。在社会学领域里,米歇尔.福柯对... 借助小说的成功,"第二十二条军规"已经作为一个固定词条被加入英语词库中。在小说中,虽然它没有具体的内容,却变化多端、从无形到有形,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并作为一个权力中心存在并发挥着作用。在社会学领域里,米歇尔.福柯对权力理论做了详细而全面的论证。借助福柯的理论,可以看出"第二十二条军规"有着像"圆形监狱"一样的精思巧构,并由于其隐形的"工具"而愈发变得强大。正是因为看透了其运作机制,小说主人公约塞林才得以找到突破"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正确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十二条军规” 权力机制 “圆形监狱” 工具 约塞林
下载PDF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Dynamics of Control: An Analysis of Italian Call Center Workplace
16
作者 Alessia Berni Mario Pezzillo Iacono Marcello Martinez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12年第4期402-410,共9页
关键词 呼叫中心 组织方法 动态控制 职业分析 意大利 设计专业 控制系统 高度控制
下载PDF
被敞视的法官:数字司法对审判权运行的影响
17
作者 樊传明 《法制与社会发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7-153,共17页
数字司法与审判监督管理制度存在耦合关系。数字司法重塑了法官的审判工作环境,尤其体现在“法官—审判监管者”的关系维度上。具体变化包括从事前和事后监管到全流程事中监管、从静态监管到动态监管、审判流程的节点化和可视化等方面... 数字司法与审判监督管理制度存在耦合关系。数字司法重塑了法官的审判工作环境,尤其体现在“法官—审判监管者”的关系维度上。具体变化包括从事前和事后监管到全流程事中监管、从静态监管到动态监管、审判流程的节点化和可视化等方面的变化。监督管理者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全程、动态地监督法官的审判活动,法官的行为可视且留痕。数字司法单向度地导致了司法被敞视,法官落入了一种全景敞视结构。审判场域中的权力关系呈现以下状态:审判权具有高度可见性,审判监督管理的策略趋于细微化,审判监督管理的权力具有弥散性,在科层式结构基础上叠加了短距式监管。审判权运行更加强调规范性,但容易导致裁判尺度的形式化统一,体现在诉讼流程的标准化、实体裁判标准的统一、法官考核中的标准化压力等方面。数字司法与审判管理现代化改革的核心关注应当回归法官的实质裁判职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司法 审判监督管理 审判权运行 全景敞视
原文传递
大数据与“被遗忘权” 被引量:85
18
作者 吴飞 傅正科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8-78,共11页
对个人信息自主性的保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因为如此方能真正保障个人的正常生活。隐私权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逐渐发展并受到社会广泛认同的。个人不受他人的干扰,可以决定谁拥有权利获知自己的某些私人信息,这是每个人自主权... 对个人信息自主性的保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因为如此方能真正保障个人的正常生活。隐私权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逐渐发展并受到社会广泛认同的。个人不受他人的干扰,可以决定谁拥有权利获知自己的某些私人信息,这是每个人自主权得到尊重的基本理念。但数字化记忆的可访问性、持久性、全面性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凝视"给人类带来了严重挑战,人类日常生活面临数字化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的介入,这种介入导致了隐私不保时代的真正来临。"被遗忘权"的提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化解这样的数字异化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但仍然存在较大的漏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圆形监狱 时间凝视 被遗忘权 隐私权 个人信息自主权
原文传递
极权与民主:物联网的偏好与风险——以圆形监狱为视角 被引量:20
19
作者 刘永谋 吴林海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7-81,共5页
圆形监狱是网络研究中的著名隐喻,理论代表人物是边沁和福柯。相比互联网,物联网与圆形监狱在运行目标、机制和方式上更为契合,因而具有极强的电子监控能力。如果对物联网用于电子监控不加限制,物联网有沦为组织压制个体的极权工具的可... 圆形监狱是网络研究中的著名隐喻,理论代表人物是边沁和福柯。相比互联网,物联网与圆形监狱在运行目标、机制和方式上更为契合,因而具有极强的电子监控能力。如果对物联网用于电子监控不加限制,物联网有沦为组织压制个体的极权工具的可能性。应该从各个方面加以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 风险 圆形监狱
原文传递
《蝴蝶君》中全景敞视监狱意象 被引量:6
20
作者 唐友东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6-112,共7页
《蝴蝶君》是对东西方话语权力关系的一次颠覆。西方通过创设一套话语符号系统和机制建构了东方,在这种"全景敞视监狱"式话语监视下,话语的所指不自觉地将这种压制或权力关系铭刻在自己身上,成为廉价话语权力的受害者。但辨... 《蝴蝶君》是对东西方话语权力关系的一次颠覆。西方通过创设一套话语符号系统和机制建构了东方,在这种"全景敞视监狱"式话语监视下,话语的所指不自觉地将这种压制或权力关系铭刻在自己身上,成为廉价话语权力的受害者。但辨证和历史地看,这种话语符号系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西方世界的少数族裔以及广大非西方在西方强势的话语中失语和失去根性;另一方面处于权力中心的西方白人世界同样受到该体系的监视和束缚,从而形成话语的内部殖民并造成自身权力的被放逐,《蝴蝶君》即是后一种情况的代表性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君》 全景敞视监狱 内部殖民 颠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