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anomechanical Behaviour of the Membranous Wings of Dragonfly Pantala flavescens Fabricius 被引量:6
1
作者 Yanru Zhao Dongsheng Wang +1 位作者 Jin Tong Jiyu Sun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6年第3期388-396,共9页
The dragonfly has excellent flying capacity and its wings are typical 2-dimensional composite materials in micro-scale or nano-scale. The nanomechanical behavior of dragonfly membranous wings was investigated with a n... The dragonfly has excellent flying capacity and its wings are typical 2-dimensional composite materials in micro-scale or nano-scale. The nanomechanical behavior of dragonfly membranous wings was investigated with a nanoindenter. It was shown that the maxima of the reduced modulus and nanohardness of the in-vivo and fresh dragonfly wings are about at position of 0.7L, where L is the wing length.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duced modulus and nanohardness of radius of the wings of dragonfly are large. The reduced modulus and nanohardness of Costa, Radius and Postal veins of the in-vivo dragonfly wings are larger than those of the fresh ones. The deformation, stress and strain under the uniform load were analyzed with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software ANSYS. The deformation is little and the distribution trend of the strain is probably in agreement with that of the stress. It is shown that the main veins have better stabilities and load-bearing capacities. The understanding of dragonfly wings' nanomechanical properties would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some properties of 2-dimentional composite materials through the biomimetic designs. The realization of nan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dragonfly wings will provide inspirations for designing some new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of mechanical par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tala flavescens fabricius membranous wing experimental optimization design NANOINDENTATION nanome-chanieal property
原文传递
黄蜻稚虫对大鳞副泥鳅仔稚鱼的捕食强度及其捕食选择性 被引量:2
2
作者 何辉 樊启学 +5 位作者 胡伟华 汪帆 吴巧婉 赵忠波 张诚明 张云龙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8-112,共5页
研究了不同龄期黄蜻(Pantala flavescens)稚虫对4种规格(5、15、25、35日龄)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uanus)的捕食强度以及黄蜻稚虫对大鳞副泥鳅、摇蚊幼虫和水蚯蚓的捕食选择性。结果表明,黄蜻稚虫对大鳞副泥鳅的捕食强度... 研究了不同龄期黄蜻(Pantala flavescens)稚虫对4种规格(5、15、25、35日龄)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uanus)的捕食强度以及黄蜻稚虫对大鳞副泥鳅、摇蚊幼虫和水蚯蚓的捕食选择性。结果表明,黄蜻稚虫对大鳞副泥鳅的捕食强度与稚虫龄期和大鳞副泥鳅日龄均相关,9~12龄期稚虫对大鳞副泥鳅的捕食强度显著高于5~8龄期稚虫。当大鳞副泥鳅达到25日龄后,5~8龄期稚虫不再捕食;当大鳞副泥鳅达到35日龄后,9~12龄期稚虫不再捕食。5~8龄期稚虫对5、15日龄大鳞副泥鳅的摄食率无显著差异,9~12龄期稚虫对5、15、25日龄大鳞副泥鳅的摄食率也无显著差异。黄蜻稚虫对三种饵料均能捕食,对摇蚊幼虫的选择指数最高,其次是水蚯蚓,对大鳞副泥鳅的选择指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蜻(pantala flavescens)稚虫 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uanus) 日龄 捕食强度 选择指数
下载PDF
蜻蜓捕食婚飞红火蚁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郑基焕 张润杰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0-122,共3页
报道了黄蜻(Pantala flavescens Fabricius)对婚飞红火蚁的捕食作用。蜻蜓聚集在婚飞红火蚁的蚁巢上方捕食婚飞红火蚁,平均17只/巢.次,最多40只蜻蜓同时出现于一个婚飞的蚁巢上方。距离地面5m以下,蜻蜓对婚飞红火蚁的捕食率平均... 报道了黄蜻(Pantala flavescens Fabricius)对婚飞红火蚁的捕食作用。蜻蜓聚集在婚飞红火蚁的蚁巢上方捕食婚飞红火蚁,平均17只/巢.次,最多40只蜻蜓同时出现于一个婚飞的蚁巢上方。距离地面5m以下,蜻蜓对婚飞红火蚁的捕食率平均为85.66%,捕食行为主要发生在距离地面3m以下。捕到婚飞蚁后,蜻蜓立即取食其腹部,丢弃其余部分。蜻蜒这种捕食行为与红火蚁的婚飞同时出现在降雨天气之后的1~2d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火蚁 婚飞蚁 黄蜻 捕食
下载PDF
蜻蜓膜翅前缘脉的纳米力学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彦如 佟金 +2 位作者 孙霁宇 陈东辉 张金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6-29,共4页
利用纳米力学测试系统对3种蜻蜓膜翅的纳米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通过考察不同加载速率和保压时间对样品约化模量和纳米硬度的影响,确定最佳保压时间为20s,加载速率为53μN/s。纳米力学试验过程中,对大小在0.075mm×0.01mm范围内的... 利用纳米力学测试系统对3种蜻蜓膜翅的纳米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通过考察不同加载速率和保压时间对样品约化模量和纳米硬度的影响,确定最佳保压时间为20s,加载速率为53μN/s。纳米力学试验过程中,对大小在0.075mm×0.01mm范围内的所有测试部位分别进行6次纳米压痕试验,6次压痕试验的平均值即为每个被测部位的纳米压痕性能。对碧伟蜓、黄蜻和条斑赤蜻3种蜻蜓在体样品前后翅前缘脉的纳米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发现碧伟蜓、黄蜻约化模量和纳米硬度的最大值出现在其膜翅长度的0.7L处;条斑赤蜻约化模量和纳米硬度的最大值出现在其膜翅长度的0.5L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碧伟蜓 黄蜻 条斑赤蜻 膜翅 纳米力学性能
下载PDF
基于RNA-seq的黄蜻头部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葛怡情 曹玲珍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52-859,共8页
利用RNA-seq技术对黄蜻Pantala flavescens(Fabricius)头部细胞的全部转录本进行测序、功能分析。提取黄蜻头部总RNA,反转录得到c DNA,在Illumina平台上进行测序,经拼接、组装、聚类后获得全部unigenes,并将所得的unigenes与数据库比对... 利用RNA-seq技术对黄蜻Pantala flavescens(Fabricius)头部细胞的全部转录本进行测序、功能分析。提取黄蜻头部总RNA,反转录得到c DNA,在Illumina平台上进行测序,经拼接、组装、聚类后获得全部unigenes,并将所得的unigenes与数据库比对,对其进行功能注释和分类。总共得到47 039 040条碱基序列,包含了7 102 895 040个碱基序列信息,碱基G和C的数量总和占总碱基数量的44.05%。将测序结果进行组装,组装所得到的unigenes为34 406 502条,对所得到的unigenes进行不同的数据库注释,共有44 499条unigenes被注释到数据库,其中有大量unigenes与代谢过程、结合活性、催化活性和细胞进程有关。与COG数据库比对,根据功能可以分为26类,其中信号转导机制最为丰富。与KEGG数据库比对,线粒体基因在所测样本中最为丰富,与KEGG ORTHOLOGY注释后,代谢活动基因最为丰富。这些与线粒体和代谢有关的基因与我们研究中与黄蜻迁飞基因相关,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蜻 转录组 测序 基因分析 功能注释
下载PDF
黄蜻幼虫肠道真菌QTYC-51的鉴定及其除草活性成分 被引量:5
6
作者 靳丽萍 张蕴 +2 位作者 徐晓 肖孝辉 张应烙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69-1875,共7页
【目的】鉴定黄蜻幼虫肠道中具有除草活性的真菌,并分析其除草活性成分。【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5.8S r DNA-ITS序列分析,明确菌株QTYC-51的分类地位。结合培养皿生物分析法测定菌株发酵液和单体化合物的除草活性,采用色谱... 【目的】鉴定黄蜻幼虫肠道中具有除草活性的真菌,并分析其除草活性成分。【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5.8S r DNA-ITS序列分析,明确菌株QTYC-51的分类地位。结合培养皿生物分析法测定菌株发酵液和单体化合物的除草活性,采用色谱方法从该菌乙酸乙酯粗提物中分离活性成分,并利用质谱和核磁共振谱鉴定活性物质。【结果】菌株QTYC-51被鉴定为拟盾壳霉属菌(Paraconiothyrium sp.),其发酵液对稗草和反枝苋幼根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76.9%和56.5%。从QTYC-51发酵产物中分离到5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1,8-dihydroxyanthraquinone,1-hydroxy-10-methoxy-dibenz[b,e]oxepin-6,11-dione,hydroxyvertixanthone,globosuxanthone和1,3,6,8-tetrahydroxyanthraquinone。在供试浓度为100μg/m L时,化合物globosuxanthone对稗草和反枝苋幼根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94.1%和79.0%,与阳性对照2,4-二氯苯氧乙酸效果相当;化合物1-hydroxy-10-methoxy-dibenz[b,e]oxepin-6,11-dione具有较好的除草活性,对稗草和反枝苋幼根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0.3%和58.6%。【结论】菌株QTYC-51具有开发为微生物源除草剂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蜻幼虫 拟盾壳霉属 生物源除草剂 除草活性
原文传递
黄蜻幼虫肠道菌QTYC01除草活性代谢产物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5
7
作者 邵明伟 靳丽萍 张应烙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13-1520,共8页
【目的】从黄蜻幼虫肠道中分离出具有除草活性的真菌,并在其代谢产物中寻找具有除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方法】采用涂布平板法对黄蜻幼虫肠道共生真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观察和5.8S r R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目标菌株QTYC01的分类地位。... 【目的】从黄蜻幼虫肠道中分离出具有除草活性的真菌,并在其代谢产物中寻找具有除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方法】采用涂布平板法对黄蜻幼虫肠道共生真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观察和5.8S r R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目标菌株QTYC01的分类地位。利用离体的方法测定菌株发酵液及其乙酸乙酯提取物的除草活性以及粗提物对常见农作物的安全性;利用盆栽方法测定发酵液对稗草幼苗的活性。运用重结晶的方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质谱和核磁共振谱分析鉴定出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菌株QTYC01被鉴定为Curvularia crepinii。离体活性测试发现QTYC01发酵液可显著抑制稗草和反枝苋幼根的生长,其抑制率分别可达95.0%和90.1%,并可使经喷施发酵液的稗草幼苗的受害率达到71.1%。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稗草和反枝苋幼根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在100μg/m L的浓度条件下,粗提物对稗草和反枝苋的抑制活性分别为56.8%和71.2%,且在该浓度条件下对一些常见农作物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其抑制率均低于32.6%。进一步从其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Z)-7-oxozeaenol,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抑制反枝苋活性,其IC_(50)为4.8μg/m L。【结论】菌株QTYC01具有开发为新型微生物除草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共生菌 黄蜻幼虫 CURVULARIA crepinii 除草活性
原文传递
黄蜻幼虫肠道分离菌QTYC38活性代谢产物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2
8
作者 徐晓 卢贻会 张应烙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797-1805,共9页
【目的】黄蜻幼虫肠道分离菌QTYC38菌株的鉴定及抗菌除草活性代谢物的研究。【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ITS序列分析,对菌株QTYC38进行鉴定。利用生长速率法和琼脂扩散法测定菌株粗提物及其单体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结合培养皿生... 【目的】黄蜻幼虫肠道分离菌QTYC38菌株的鉴定及抗菌除草活性代谢物的研究。【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ITS序列分析,对菌株QTYC38进行鉴定。利用生长速率法和琼脂扩散法测定菌株粗提物及其单体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结合培养皿生物分析法测定菌株粗提物及其单体化合物的除草活性。同时运用多种色谱方法分离发酵产物中的活性成分,并根据质谱和核磁共振谱数据确定其结构。【结果】菌株QTYC38被鉴定为浅黄新萨托菌Neosartorya aureola,在供试浓度为100μg/mL时,其粗提物对稗草和反枝苋的生长抑制活性较好,抑制率均大于65%;当供试浓度为30μg/滤纸片时,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抑菌圈直径为22.7 mm,与阳性对照药(硫酸庆大霉素23.2 mm)活性相当。从该菌固体发酵产物中分离纯化得到4个单体化合物:helvolic acid(1),aromatic lactones(2),questin(3)和erogosterol(4)。其中,化合物1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均具有较好的生长抑制活性,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3.1和1.5μg/mL;当供试浓度为100μg/mL时,化合物3和化合物4分别对杨树溃疡病菌(Dothiorella gregaria)和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制率分别为52.4%和72.3%。【结论】菌株QTYC38具有开发为微生物源除草剂和新型杀菌剂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蜻幼虫 浅黄新萨托菌 活性成分 微生物源除草剂 杀菌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