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ung Pok Chin: A Paper Son Poet in New York
1
作者 LAM Lap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5年第4期635-665,共31页
Classical-style poetry is a neglected genre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Except for the Angel Island Poetry and the Songs of Gold Mountain (Jinshan geji 金山歌集), no substantial research has been do... Classical-style poetry is a neglected genre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Except for the Angel Island Poetry and the Songs of Gold Mountain (Jinshan geji 金山歌集), no substantial research has been done on the enormous amount of classical-style poems published in San Francisco and New York.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this uncharted territory by examining the poetry of Tung Pok Chin 陈松柏 (1916-88, aka Lai Bing Chan 黎屏尘) and his story as a Chinese immigrant. Chin moved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1934 as a paper son. He joined the American navy during World War II and eventually established his own laundry business in Brooklyn. Since the late 1940s, Chin published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his classical-style poetry in the China Daily News (Meizhou huaqiao ribao 美洲华侨日报), a left-wing newspaper operated by the pro-communist Chinese Hand Laundry Alliance. With the help of his daughter, he also wrote a memoir in English narrating his assimilation into American society. His poetry, though not particularly refined, similarly records his experiences and comments regarding American life and politics. Based on the source materials found in the Tung Pok Chin Papers archived in New York University, his memoir, and the poems he published in the China Daily News, herein I illuminate how Chin adopted a traditional form of poetry as his expressive vehicle and, with the narrative power of his English memoir, how he used his poems to construct a social identity. The article also relates Chin's work to the broader context of Asian American studies, as well as the classical poetry community and its development in New York, and ponders his significanc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ng Pok Chin New York Chinatown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paper son Chinese immigrants classical-style poetry China Daily News Chinese Hand Laundry Alliance
原文传递
《望岩》中的文化身份建构研究
2
作者 张书豪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23-129,共7页
继《骨》出版的15年后,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再次以旧金山华人史为题材推出了第二部作品《望岩》,该小说取材于作者父亲的亲身经历,塑造了挣扎于身份认同桎梏的“纸生仔”形象,也重现了麦卡锡主义盛行之下“坦白计划”对美国华人群体造成... 继《骨》出版的15年后,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再次以旧金山华人史为题材推出了第二部作品《望岩》,该小说取材于作者父亲的亲身经历,塑造了挣扎于身份认同桎梏的“纸生仔”形象,也重现了麦卡锡主义盛行之下“坦白计划”对美国华人群体造成的心灵创伤。以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为切入点,通过文本细读来剖析《望岩》中“纸生仔”的文化身份困境和建构,对文本中跨文化现象进行深入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生仔” 伍慧明 文化身份
下载PDF
“纸生仔”现象的历史现实与文学想象——以伍慧明《望岩》为例的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小涛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6年第3期9-16,共8页
论文结合历史事实和伍慧明的《望岩》对"纸生仔"的形象塑造,分析探讨了"纸生仔"对美国华人的个人关系、家庭关系以及对整个华人社区的影响。"纸生仔"作为美国华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一方面,它给众多通... 论文结合历史事实和伍慧明的《望岩》对"纸生仔"的形象塑造,分析探讨了"纸生仔"对美国华人的个人关系、家庭关系以及对整个华人社区的影响。"纸生仔"作为美国华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一方面,它给众多通过"纸生仔"进入美国的个人及其家庭、整个华人社区造成了长久影响;另一方面,"纸生仔"的影响是代际传递的,它影响了整个华人社区的社会关系。同时,《望岩》展示了在麦卡锡时代和"坦白计划"背景下的华人社区,揭示了"纸生仔"对华人社区造成的持续伤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排华 非法入境 “纸生仔” “坦白计划” 伍慧明 《望岩》
下载PDF
两扇门之间——评华人作家伍慧明《骨》中两代美籍华人之心路历程 被引量:4
4
作者 刘芹利 《宜宾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83-86,共4页
本文从当代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美籍华人家族第一代与第二代经历的心路历程,从而窥探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主要区别以及华人是如何在文化冲突中进行文化整合并最终确立自己的身份与社会属性。
关键词 纸生仔 文化冲突 文化整合 儒教 基督新教
下载PDF
华裔男性气质的演绎与重构——以伍慧明小说《望岩》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密密 王绍平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77-82,共6页
长篇小说《望岩》是伍慧明书写华裔"契纸儿子"的又一部力作。它立体、多维地刻画了"契纸儿子"杰克在美国种族义压迫下如何成长为一名有温度、有智慧的华裔男性的心路历程。文章借用康耐尔的男性气质理论及目前国内... 长篇小说《望岩》是伍慧明书写华裔"契纸儿子"的又一部力作。它立体、多维地刻画了"契纸儿子"杰克在美国种族义压迫下如何成长为一名有温度、有智慧的华裔男性的心路历程。文章借用康耐尔的男性气质理论及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华裔男性气质的相关研究,分析《望岩》中"契纸儿子"们的男性气质动态演绎的过程及原因,揭示作者在叙述华裔男性个体生活状态的同时,展现了华裔男性群体在特殊的社会历史语境下面对生存困境的不屈抗争,意在为深层次地挖掘隐藏在华裔美国人身份问题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提供一个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慧明 《望岩》 “契纸儿子” 男性气质
下载PDF
化危为机:1906年旧金山灾难与华人社会的变迁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志永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81-90,共10页
论文以1906年旧金山地震为历史背景,从地震后唐人街的改造、灾后华人地域人口分布的变化、很多华工借此获得美国公民身份的机会等方面论述了当年旧金山地震灾难在给华人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伤害的同时,也给华人带来了些许机遇和变化。... 论文以1906年旧金山地震为历史背景,从地震后唐人街的改造、灾后华人地域人口分布的变化、很多华工借此获得美国公民身份的机会等方面论述了当年旧金山地震灾难在给华人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伤害的同时,也给华人带来了些许机遇和变化。华人很快把这一悲剧性事件转变为重建一个新社会的契机。华人领袖借机重建唐人街,重建后唐人街的面貌焕然一新;灾后政府对华人的有限救助,导致大部分华人离开唐人街前往旧金山湾区附近的城市避难,华人的迁徙举动,部分影响了此后数十年间美国西部华人的人口分布状况;地震引发的大火,烧毁了当地民众的出生证明文件,一些华人借此机会,巧妙地获取美国公民身份,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减缓了华人人口下降的趋势,部分改善了华人日趋老化的人口结构,使华人社会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金山 华人社会 唐人街 “纸儿子” 人口分布 地震
下载PDF
排华法案时期华人非法越境美国现象探析——以中国传统法文化为视角
7
作者 孙慧娟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79-89,共11页
论文以中国传统法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对《排华法案》出台的原因及影响以及华人由加拿大、墨西哥越境美国现象的分析,阐述了华人越境入美的主观因素。认为美国《排华法案》时期的华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稳定的守候者,中国传统法文化也深深烙... 论文以中国传统法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对《排华法案》出台的原因及影响以及华人由加拿大、墨西哥越境美国现象的分析,阐述了华人越境入美的主观因素。认为美国《排华法案》时期的华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稳定的守候者,中国传统法文化也深深烙印在他们心中。面对《排华法案》这一仅针对华人的歧视性法律时,在"理、情、法"权衡之后,很多华人冒着生命风险,付出更大代价做出越境行为,既是被逼无奈之举,也是追求中国传统法文化中"正义"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华人 排华法案 非法移民 契纸儿女 传统文化 法文化
下载PDF
伍慧明小说《望岩》的新历史主义书写 被引量:3
8
作者 魏新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102-108,共7页
伍慧明小说《望岩》有新历史主义倾向和特征。“纸生仔”和“坦白计划”这段特殊的历史给美国华人移民造成了长久创伤,并迫使华人社区陷入“沉寂”。伍慧明将客观史料、个人经历与虚构想象结合在一起,对美国华人先辈的经历和遭遇进行叙... 伍慧明小说《望岩》有新历史主义倾向和特征。“纸生仔”和“坦白计划”这段特殊的历史给美国华人移民造成了长久创伤,并迫使华人社区陷入“沉寂”。伍慧明将客观史料、个人经历与虚构想象结合在一起,对美国华人先辈的经历和遭遇进行叙述、阐释和重写,来完成自己对“纸生仔”和“坦白计划”这段历史的重新建构。《望岩》的新历史主义书写揭示了掩盖在宏大历史叙事之下的复杂社会矛盾,复活了以华人移民为代表的美国社会边缘群体的“他者声音”,发掘了“纸生仔”及其后代心理创伤和身份认同困难的历史根源,达到了观照美国社会现实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望岩》 “纸生仔” “坦白计划” 历史再现 新历史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