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患者白质纤维结构异常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1
作者 林泰锋 杜碧茵 +3 位作者 陈锦佳 吴海珊 肖叶玉 陈俊浩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460,共6页
目的:探讨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BD)Ⅰ型患者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改变,及患者认知功能与脑白质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杨氏躁狂量表(YMRS)和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量表(RBANS)对患者进行入组的筛查与认知评估。应用... 目的:探讨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BD)Ⅰ型患者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改变,及患者认知功能与脑白质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杨氏躁狂量表(YMRS)和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量表(RBANS)对患者进行入组的筛查与认知评估。应用3.0T磁共振仪对76例缓解期BD-Ⅰ型患者以及6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DTI扫描,使用PANDA软件包提取全脑白质纤维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率(MD),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及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BD组中各纤维束的FA与临床可重复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相较于对照组,BD-Ⅰ型组的左、右侧钩束、右侧上纵束、右侧下额枕束及左侧毯束的FA值降低,MD值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D-Ⅰ型组的左、右侧钩束、右侧上纵束和右侧下额枕束的FA值与RBANS量表评估的总分及即刻记忆、延迟记忆、视觉广度和注意力四项因子的评分均具有正相关关系(r=0.32~0.44,P均<0.05)。结论:缓解期双相障碍BD I型患者多个脑白质神经纤维束微观结构受损,且与认知功能改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扩散张量成像 脑白质 神经纤维束
下载PDF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视网膜血管密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卢尹悦 黄清清 缪晓翠 《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 2023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APACG)急性发作后的视网膜血管密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1月...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APACG)急性发作后的视网膜血管密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有单侧眼发作病史且经手术治疗后眼压正常的APACG患者30例,按入组标准纳入其急性发作眼30眼,采用OCTA对其视盘旁及浅层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vascular density,VD)、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进行定量测量,观察APACG视网膜各区域的VD特征。结果急性发作眼视盘旁颞侧象限的VD为49.00(37.90,53.00)%,明显大于上方[35.00(25.00,50.00)%]、鼻侧[39.00(32.00,44.50)%]及下方[40.00(26.00,46.75)%](H=9.880,P=0.020)。浅层黄斑区近中心凹四个象限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430,P=0.488),而浅层黄斑区旁中心凹鼻侧象限VD 44.80(39.68,47.30)%明显大于上方[41.15(35.00,44.10)%],颞侧[37.85(34.58,40.40)%],下方[39.90(35.18,4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3.412,P<0.001);视盘旁各象限VD均与相应象限的RNFL厚度呈正相关(r上方=0.823,r鼻侧=0.696,r下方=0.840,r颞侧=0.599,P均<0.001)。结论APACG急性发作眼视乳头黄斑神经纤维束所在区域的网膜血供较其他区域丰富,这可能是晚期青光眼仅残存颞侧视岛或者管状视野的原因,今后在这类疾病中也应重视血流因素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技术 视乳头黄斑神经纤维束 血管密度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在检测颅内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束解剖关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8
3
作者 李虹 韩奕勃 +4 位作者 呼虹宇 李婷 王帅 王义宝 仇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25-1129,共5页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检测颅内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解剖关系,探讨其对手术的指导作用及临床应用。方法采用Siemens 3.0T磁共振成像(MRI)系统,对79例颅内幕上肿瘤患者进行常规MRI及DTI扫描,应用DSI-Studio软件进行后...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检测颅内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解剖关系,探讨其对手术的指导作用及临床应用。方法采用Siemens 3.0T磁共振成像(MRI)系统,对79例颅内幕上肿瘤患者进行常规MRI及DTI扫描,应用DSI-Studio软件进行后处理成像,分析颅内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束间的解剖关系。分别获取肿瘤脑白质纤维区、肿瘤周围的水肿区、肿瘤周围脑白质纤维区、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纤维区的各向异性(FA)分数值。结果所有患者的脑白质神经纤维束均有不同程度移位;肿瘤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束呈浸润或破坏者,肿瘤病理结果恶性程度高;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破坏范围及程度与肿瘤的良恶性程度有关。在肿瘤脑白质纤维区,高级别胶质瘤FA值与低级别胶质瘤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肿瘤周围水肿区、肿瘤周围脑白质纤维区、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纤维区,FA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TI能在活体无创、直观地显示颅内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解剖关系,对神经外科医生为颅内肿瘤患者术前制定手术方案、预测手术风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脑白质神经纤维束 颅内肿瘤 胶质瘤 神经影像学
下载PDF
DTI技术对行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术后神经束变化的评价 被引量:4
4
作者 邓剑锋 李广章 +2 位作者 谷振光 彭海娜 张凌燕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第1期52-57,共6页
目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行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术后神经束变化的评价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所有受检对象... 目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行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术后神经束变化的评价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所有受检对象在行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前、术后6个月均行常规MRI、DTI检查,并运用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测定FA值、ADC值。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前受压腰骶神经FA值低于正常侧,ADC值高于正常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后受压侧腰骶神经FA值、ADC值与正常侧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后受压侧腰骶神经FA值高于术前,ADC值低于术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TI技术可有效反映出行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术后神经束变化,评价价值较高,可用于临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 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神经束
下载PDF
MRI弥散张量成像对腰骶神经根受压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翟少智 陈镜聪 林红东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第11期108-110,共3页
目的探究腰骶神经根受压患者行常规MRI检查及弥散张量成像检查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慢性腰背疼痛合并单侧下肢放射性疼痛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常规检查受检... 目的探究腰骶神经根受压患者行常规MRI检查及弥散张量成像检查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慢性腰背疼痛合并单侧下肢放射性疼痛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常规检查受检者共40例为对照组研究对象。两组受检者均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常规MRI扫描,对观察组患者健侧、患侧神经根各项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以及对照组受检者双侧FA值、ADC值进行测量和统计学比较,对感兴趣区进行设置并通过后期处理进行受检者腰骶部位神经根纤维束成像。结果对照组受检者双侧FA值、ADC值数据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患侧FA值相比健侧FA值数据明显更低,而患侧ADC值相比健侧ADC值则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纤维束成像结果显示两组受检者神经根走行情况清晰,能够准确分析患者腰骶神经根受压情况。观察组患者患侧神经根与其症状侧相同。常规MRI扫描及症状间缺乏相关性。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结果相比于常规MRI扫描结果对患者临床症状以及腰骶神经根受压情况的反映效果更清晰和客观,对患者病情诊断效果、预后评估、治疗方案的制定均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因此该种检查方法更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弥散张量成像 腰骶神经根 纤维束成像
下载PDF
共焦显微镜分析不同准分子激光切削法后角膜神经纤维再生特点 被引量:2
6
作者 赵丽君 张丰菊 +1 位作者 张振华 解聪 《眼视光学杂志》 2008年第4期314-317,共4页
目的利用共焦显微镜观察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与准分子激光双面角膜磨镶术(both-sides LASIK,BSL)后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方法观察在我院行LASIK或BSL手术的患者21例(38眼),其中... 目的利用共焦显微镜观察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与准分子激光双面角膜磨镶术(both-sides LASIK,BSL)后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方法观察在我院行LASIK或BSL手术的患者21例(38眼),其中,LASIK组11例(22眼),BSL组10例(16眼)。手术患者分别在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行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再生的情况。结果术后1d,角膜神经纤维多表现为长的、残留变性神经纤维与被切断的、短的、不连续的神经纤维同时存在;术后1周,两组患者角膜再生神经纤维的长度表现以≤50μm或无神经纤维为主;自术后1个月起,就可见有长度>200μm的再生神经纤维出现,且随着时间延长,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LASIK组与BSL组角膜上皮下再生神经纤维达到200μm的比例分别为36.3%和12.5%,36.4%和25%,63.6%和68.8%,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虽然在等效球镜度、术前及术后角膜厚度、手术切削深度等方面,两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但LASIK组与BSL组术后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再生长度和形态学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磨镶术 激光原位/方法 双面 上皮下神经纤维 再生 其焦显微镜
下载PDF
Large animal models of human cauda equina injury and repair: evaluation of a novel goat model 被引量:1
7
作者 Wen-tao Chen Pei-xun Zhang +7 位作者 Feng Xue Xiao-feng Yin Cao-yuan Qi Jun Ma Bo Chen You-lai Yu Jiu-xu Deng Bao-guo Ji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60-64,共5页
Previous animal studies of cauda equina injury have primarily used rat models, which displa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rom humans. Furthermore, most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electrophysio- logical examination. To better... Previous animal studies of cauda equina injury have primarily used rat models, which displa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rom humans. Furthermore, most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electrophysio- logical examination. To better mimic the outcome after surgical repair of cauda equina injury, a novel anim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in the goat. Electrophysiological, histological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ethod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morp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outcome after cauda equina injury and end-to-end suture.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successful establish- ment of the goat experimental model of cauda equina injury. This novel model can provide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the nerve regenerative process following surgical repair of cauda equina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spinal cord injury GOAT animal model RADIOGRAPHY 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fiber bundle diagnosis injury PHYSIOLOGY NEUROIMAGING NSFC grants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在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胡万朝 《中国医疗设备》 2015年第8期43-45,170,共4页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联合神经纤维束示踪(DTT)技术在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筛选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1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为动脉粥样...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联合神经纤维束示踪(DTT)技术在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筛选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1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为动脉粥样性血栓性脑梗死。所有患者均先进行常规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其后进行DTI检查,测量病灶中心区部分各向异性(FA)及梗死病灶对侧FA值,并采用DTT技术显示病灶区神经纤维素特征。结果 116例脑梗死患者中,常规MRI仅检出93例(80.17%),DTI联合DTT检出112例(96.55%),检出率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分期脑梗死患者的FA值存在差异,且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显著相关。结论 DTI联合DTT可提高不同分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确诊率,实现对脑梗死区域的准确定位及病情的准确分级,通过显示病灶区与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位置及累及关系,可指导临床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 脑梗死 各向异性
下载PDF
脑梗死后不同时期神经纤维束与肢体肌力的相关性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明磊 何超明 +4 位作者 林康 庞明武 秦将均 万象新 李志伟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0期1233-1236,共4页
目的:分析脑梗死不同时期磁共振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与肢体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在急性期、恢复期及随访期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及简化福米勒运动量表(Fugl-Meyer)评分,采用一元线性回... 目的:分析脑梗死不同时期磁共振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与肢体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在急性期、恢复期及随访期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及简化福米勒运动量表(Fugl-Meyer)评分,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患者脑梗死各时期、各感兴趣区FA、ADC与简化Fugl-Meyer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急性期患者脑梗死灶中央区、边缘区的FA值、ADC值显著高于恢复期及随访期,恢复期又显著高于随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患者梗死侧内囊后肢的FA值显著高于恢复期及随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时期脑梗死侧大脑脚F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时期梗死侧内囊后肢、梗死侧大脑脚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患者脑梗死各感兴趣区FA值与简化Fugl-Meyer评分呈正相关(r=0.830、0.020、0.119、0.007),ADC值与简化Fugl-Meyer评分呈负相关(r=-0.330、-0.133、-0.036),但仅梗死灶中央区FA值与简化Fugl-Meyer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830,P<0.01)。结论:DTI检查对脑梗死后患者运动功能受损及恢复程度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纤维束 肌力 简化福米勒运动功能评分
下载PDF
头针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许金波 童光磊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3-169,共7页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CP)的临床疗效,并基于脑白质纤维束及神经生长相关蛋白、炎性细胞因子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90例痉挛型CP患儿随机分成头针组与假头针组,每组45例。两组均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头针组针刺患侧顶...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CP)的临床疗效,并基于脑白质纤维束及神经生长相关蛋白、炎性细胞因子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90例痉挛型CP患儿随机分成头针组与假头针组,每组45例。两组均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头针组针刺患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及顶中线,假头针组于上述穴线旁开1寸处行假针刺,均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儿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指标[大脑脚部位皮质脊髓束(CST)、内囊前肢(ICAL)、内囊后肢(ICPL)、内囊膝部(ICGL)、胼胝体膝部(GCC)、胼胝体体部(BCC)和胼胝体压部(SCC)的分数各向异性(FA)值]、血清神经生长相关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髓鞘碱性蛋白(MBP)、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及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33(IL-3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动脉收缩期峰流速度(Vs)及血管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表面肌电(SEMG)信号指标[股直肌、腘绳肌、腓肠肌、胫前肌均方根(RMS)值]、粗大运动功能(GMFM-88)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各纤维束FA值、Vm、Vs、GMFM-88评分、ADL评分较治疗前增高(P<0.05),且头针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假头针组(P<0.05);两组患儿血清NSE、GFAP、MBP、UCH-L1、IL-33、TNF-α含量及RI、PI、MAS评分、各肌肉RMS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头针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假头针组(P<0.05)。头针组总有效率为95.6%(43/45),高于假头针组的82.2%(37/45,P<0.05)。结论:头针可有效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改善患儿脑血流动力及粗大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及痉挛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机制可能为修复脑白质纤维束及调控神经生长相关蛋白、炎性细胞因子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性瘫痪 头针 脑白质 纤维束 神经生长相关蛋白 炎性细胞因子 扩散张量成像
原文传递
弥散张量成像辅助复杂颅内肿瘤手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星吾 法志强 +1 位作者 何骁征 张世忠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75-1079,共5页
弥散张量成像(DTI)作为神经影像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技术,能够反映颅内神经纤维束的结构变化,3D重建神经纤维束走行以及提供神经纤维束与颅内肿瘤之间的解剖毗邻信息。DTI的应用不仅可以指导临床医生优化手术路线,减少重要神经纤维束的损... 弥散张量成像(DTI)作为神经影像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技术,能够反映颅内神经纤维束的结构变化,3D重建神经纤维束走行以及提供神经纤维束与颅内肿瘤之间的解剖毗邻信息。DTI的应用不仅可以指导临床医生优化手术路线,减少重要神经纤维束的损伤、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估患者手术风险和术后疗效。笔者现按照颅内肿瘤所在的不同区域和累及的不同神经纤维束进行分类,逐一分析DTI对不同部位复杂颅内肿瘤手术的辅助作用,并对DTI应用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复杂颅内肿瘤的手术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 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纤维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