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菌素Paracin 1.7在乳酸乳球菌NZ9000中的异源表达及抑菌性质的研究
1
作者 潘月 杨志馨 +2 位作者 杨晓丽 王旭 宋刚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26期15-23,共9页
为了获得抑菌效果更好的细菌素,本试验采用异源表达的方法表达假定为细菌素的蛋白57AA、62AA、77AA、84AA,表达宿主为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NZ9000,表达载体为pNZ8148,检测异源表达产物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4种假定的蛋白57AA... 为了获得抑菌效果更好的细菌素,本试验采用异源表达的方法表达假定为细菌素的蛋白57AA、62AA、77AA、84AA,表达宿主为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NZ9000,表达载体为pNZ8148,检测异源表达产物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4种假定的蛋白57AA、62AA、77AA、84AA对B. subtilis均有抑菌效果,57AA、62AA、77AA、84AA的抑菌活性与副干酪乳杆菌HD1.7产生的Paracin 1.7相比分别提高了7.57倍、4.53倍、5.89倍(差异极显著P<0.01)和1.20倍(差异显著P<0.05)。结论为异源表达的假定为细菌素的蛋白57AA、62AA、77AA、84AA的抑菌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素 paracin1.7 乳酸乳球菌 异源表达 抑菌性质
下载PDF
细菌素Paracin 1.7的纯化与性质(英文) 被引量:12
2
作者 葛菁萍 平文祥 +4 位作者 宋刚 杜春梅 凌宏志 孙欣 高莹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9-616,共8页
【目的】分离纯化(Lactobacillus paracasei)HD1.7所产生的细菌素并分析其特性。【方法】细菌素Paracin 1.7的纯化采用色谱技术,其分子量检测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利用琼脂扩散法测定细菌素活力。【结果】P... 【目的】分离纯化(Lactobacillus paracasei)HD1.7所产生的细菌素并分析其特性。【方法】细菌素Paracin 1.7的纯化采用色谱技术,其分子量检测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利用琼脂扩散法测定细菌素活力。【结果】Paracin 1.7分离于我国传统发酵食品酸菜发酵液中,其产生菌为副干酪乳杆菌。Paracin1.7可以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为细菌素。该菌在稳定期可产生大量Paracin 1.7。经过阳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以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该细菌素进行了初步纯化,并经Tricine-SDS-PAGE检测其分子量大约为11kDa。Paracin 1.7抑菌谱较广,其抑菌范围包括Proteus,Bacillus,Enterobacter,Staphylococcus,Escherichia,Lactobacillus,Microccus,Pseudomonas,Salmonella,Saccharomyces,其中有些为食品源致病菌。该细菌素在酸性及高温下稳定,对几种蛋白质酶敏感。该细菌素对敏感菌株的作用方式为抑菌。在4℃保存4个月后,Paracin 1.7的抑菌活性保持稳定。【结论】基于细菌素Paracin 1.7的性质,该细菌素可用作食品防腐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HD1.7 细菌素paracin 1.7 酸菜 细菌素 纯化
原文传递
副干酪乳杆菌HD1.7高密度培养产细菌素Paracin1.7条件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炎 房保柱 +1 位作者 平文祥 葛菁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24期116-124,共9页
在东北酸菜中发现的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HD1.7发酵液中含有细菌素Paracin1.7,凭借其较广的抑菌谱,有潜力成为新型的食品防腐剂,本研究旨在提高细菌素Paracin1.7的产量。以副干酪乳杆菌HD1.7为出发菌种,利用发酵罐高... 在东北酸菜中发现的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HD1.7发酵液中含有细菌素Paracin1.7,凭借其较广的抑菌谱,有潜力成为新型的食品防腐剂,本研究旨在提高细菌素Paracin1.7的产量。以副干酪乳杆菌HD1.7为出发菌种,利用发酵罐高密度培养进行单因素发酵条件优化和正交试验设计,提高细菌素Paracin1.7的产量。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最佳接种量为3%,最佳接种龄为18 h,最佳装液量为2 L/3.7 L,最佳初始pH 5.5,最佳通气量为0 L/min,最佳转速为400 r/min、最佳培养温度为35℃、最佳培养时间为24 h。在上述优化条件下,获得的发酵液中细菌素Paracin1.7的效价由优化前的863.01±39.77 AU/mL提高到978.46±7.16 AU/mL,是原始的1.13倍,菌体密度达到1010CFU/mL。通过优化发酵条件,能显著提高副干酪乳杆菌HD1.7生物量及细菌素产量,且为设计和改进高密度培养菌体奠定了试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干酪乳杆菌HD1.7 高密度培养 细菌素paracin1.7 单因素发酵优化 正交试验
下载PDF
脂多糖对大鼠三叉神经节Nav1.7表达的调控及机制研究
4
作者 闫婷婷 张静 +3 位作者 庄立琨 王莉莉 张鹏 袁荣涛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345-351,共7页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是否及如何上调大鼠三叉神经节(TG)内Nav1.7的表达,从而调控大鼠颞下颌关节(TMJ)炎性痛。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应用大鼠三叉神经节脑立体定位实验,于活体大鼠TG内微量注射LPS,观察大鼠摆头阈值的变化,并检测TG...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是否及如何上调大鼠三叉神经节(TG)内Nav1.7的表达,从而调控大鼠颞下颌关节(TMJ)炎性痛。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应用大鼠三叉神经节脑立体定位实验,于活体大鼠TG内微量注射LPS,观察大鼠摆头阈值的变化,并检测TG内Nav1.7的表达。将大鼠TG进行体外离体培养,LPS单独或联合卫星胶质细胞(SGC)活化抑制剂fluorocitrate(FC)、NF-κB抑制剂PDTC进行处理。应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免疫印迹实验检测TG内Nav1.7、p-p65、GFAP等分子的表达变化。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活体大鼠TG内微量注射LPS 24 h后,TG内Nav1.7的表达显著上调且大鼠摆头阈值降低。SGC活化抑制剂FC可阻断LPS上调的TG内Nav1.7的表达,NF-κB抑制剂PDTC可阻断LPS上调的TG内p-p65、GFAP及Nav1.7的表达。结论:LPS可能通过NF-κB信号通路(p-p65)激活三叉神经节内的卫星胶质细胞,进而上调神经元内Nav1.7的表达,从而调控大鼠颞下颌关节炎性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 三叉神经节 卫星胶质细胞 钠离子通道1.7 颞下颌关节炎性痛
下载PDF
益气活血通络方联合针刺对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Nav1.7和Nav1.8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程凯 陈前 +2 位作者 袁慧伦 程连芝 江爱娟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42-47,共6页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方联合“足三里”针刺治疗对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DNP)大鼠背根神经节Nav1.7和Nav1.8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脂高糖饲养联合单次小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复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通...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方联合“足三里”针刺治疗对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DNP)大鼠背根神经节Nav1.7和Nav1.8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脂高糖饲养联合单次小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复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通过检测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缩足反应时间判断DNP模型是否复制成功。将DNP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中药组、针药结合组。模型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针刺组针刺“足三里”20 min,中药组予以益气活血通络方(9 g/kg)灌胃,针药结合组予以针刺“足三里”联合益气活血通络方灌胃,另设空白组。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4周。治疗结束后取大鼠L_(4)—L_(6)背根神经节,Western blot法检测Nav1.7和Nav1.8蛋白表达水平,qRT-PCR法检测Nav1.7、Nav1.8 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7、Nav1.8的荧光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中药组、针药结合组大鼠机械痛阈显著升高(P<0.05),热缩足反应时间显著延长(P<0.05),背根神经节中Nav1.7、Nav1.8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针刺组、中药组比较,针药结合组大鼠机械痛阈显著升高(P<0.05),热缩足反应时间显著延长(P<0.05),背根神经节中Nav1.7、Nav1.8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益气活血通络方联合针刺治疗DNP的效果优于单一疗法,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背根神经节中Nav1.7、Nav1.8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 益气活血通络方 针刺 背根神经节 Nav1.7 NAV1.8
下载PDF
1.7μm波段光纤激光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
6
作者 宁雨竹 张鹏 +4 位作者 何爽 李奇 范云龙 刘洋 韩科选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4-170,共17页
1.7μm波段有许多分子吸收线,位于活体组织的透明窗口中。该波段激光源在材料加工、中红外激光产生、气体检测、医疗手术和生物成像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总结了国内外1.7μm波段激光器... 1.7μm波段有许多分子吸收线,位于活体组织的透明窗口中。该波段激光源在材料加工、中红外激光产生、气体检测、医疗手术和生物成像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总结了国内外1.7μm波段激光器的研究进展及相关应用,介绍了长春理工大学在该领域的工作。尽管现有的研究和应用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但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提高,1.7μm波段高性能光纤激光器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光学 1.7μm波段 连续光纤激光器 脉冲光纤激光器 激光应用
下载PDF
Nav1.7、Nav1.8和交感芽生在大鼠SNI模型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笑笑 陈涵 +3 位作者 李妍妍 朱玉静 张谭 唐俊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7-63,共7页
目的 探讨部分神经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致神经病理性疼痛过程中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内Nav1.7、Nav1.8以及交感神经芽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n=18)和手术组(SNI组,n=18),于... 目的 探讨部分神经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致神经病理性疼痛过程中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内Nav1.7、Nav1.8以及交感神经芽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n=18)和手术组(SNI组,n=18),于术后第3、7、14、21天测机械痛阈(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于术后7天和21天取术侧腰段DRG,分别检测Nav1.7、Nav1.8、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 protein 43,GAP43)、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的mRNA表达及蛋白含量,并且进行荧光染色。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SNI组MWT降低,且呈时间依赖性。SNI术后7天DRG中Nav1.7、Nav1.8、GAP43和TH的mRNA表达和蛋白含量同步增加。免疫荧光半定量发现Nav1.7、Nav1.8、GAP43在SNI术后21天中大直径神经元异常表达增多。TH与Nav1.7、Nav1.8阳性神经元周围形成篮状结构。结论 坐骨神经损伤后DRG内中、大型神经元的交感神经芽生及篮状结构与其Nav1.7、Nav1.8同步增加有关。这一现象可能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异常形成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芽生 Nav1.7 NAV1.8 神经病理性疼痛 背根神经节
下载PDF
固溶制度对Al-5.6Cu-1.7Mg-0.2Zr-0.1Sr-0.6Ti合金挤压材组织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位佳 金啸鹏 许晓静 《山东科学》 CAS 2023年第1期66-73,共8页
通过金相组织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X射线衍射、硬度、电导率、室温拉伸性能、断后伸长率和抗晶间腐蚀等微观组织观察及性能表征,研究了四种不同固溶制度对Al-5.6Cu-1.7Mg-0.2Zr-0.1Sr-0.6Ti合金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通过金相组织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X射线衍射、硬度、电导率、室温拉伸性能、断后伸长率和抗晶间腐蚀等微观组织观察及性能表征,研究了四种不同固溶制度对Al-5.6Cu-1.7Mg-0.2Zr-0.1Sr-0.6Ti合金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固溶温度的升高,合金中的晶粒逐渐变大;当固溶温度低于520℃时,合金中的未溶相的数量和尺寸随着固溶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当固溶制度为510℃×2 h+520℃×2 h时,合金中的未溶相开始增多,合金出现轻微过烧,断后伸长率及抗晶间腐蚀性能变差,但抗拉强度最高,达到了490.14 MPa。合金的位错强度和位错贡献值随着固溶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合金中的强化效果主要来源于固溶强化和时效析出强化。合金在T6状态下,(490℃×2 h+500℃×2 h)和(500℃×2 h+510℃×2 h)两种不同固溶制度下的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等力学性能和抗晶间腐蚀性能都较优,这两种固溶制度均是适合Al-5.6Cu-1.7Mg-0.2Zr-0.1Sr-0.6Ti合金的固溶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5.6Cu-1.7Mg-0.2Zr-0.1Sr-0.6Ti合金 固溶制度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晶间腐蚀
下载PDF
Engineering Ferroelectric Interlayer between Li_(1.3)Al_(0.3)Ti_(1.7)(PO_(4))_(3)and Lithium Metal for Stable Solid-State Batteries Operating at Room Temperature 被引量:1
9
作者 Tian Gu Likun Chen +6 位作者 Yanfei Huang Jiabin Ma Peiran Shi Jie Biao Ming Liu Wei Lu Yanbing He 《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305-311,共7页
The poor contact and side reactions between Li_(1.3)Al_(0.3)Ti_(1.7)(PO_(4))_(3)(LATP)and lithium(Li)anode cause uneven Li plating and high interfacial impendence,which greatly hinder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LATP... The poor contact and side reactions between Li_(1.3)Al_(0.3)Ti_(1.7)(PO_(4))_(3)(LATP)and lithium(Li)anode cause uneven Li plating and high interfacial impendence,which greatly hinder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LATP in high-energy density solid-state Li metal batteries.In this work,a multifunctional ferroelectric BaTiO_(3)(BTO)/poly(vinylidene fluoride-co-trifluoroethylene-co-chlorotrifluoroethylene)(P[VDF-TrFE-CTFE])composite interlayer(B-TERB)is constructed between LATP and Li metal anode,which not only suppresses the Li dendrite growth,but also improves the interfacial stability and maintains the intimate interfacial contact to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interfacial resistance by two orders of magnitude.The B-TERB interlayer generates a uniform electric field to induce a uniform and lateral Li deposition,and therefore avoids the side reactions between Li metal and LATP achieving excellent interface stability.As a result,the Li/LATP@B-TERB/Li symmetrical batteries can stably cycle for 1800 h at 0.2 mA cm^(-2)and 1000 h at 0.5 mA cm^(-2).The solid-state LiFePO_(4)/LATP@B-TERB/Li full batteries also exhibit excellent cycle performance for 250 cycles at 0.5 C and room temperature.This work proposes a novel strategy to design multifunctional ferroelectric interlayer between ceramic electrolytes and Li metal to enable stable room-temperature cycling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TiO_(3) DENDRITES FERROELECTRIC Li_(1.3)Al_(0.3)Ti_(1.7)(PO_(4))_(3) lithium metal
下载PDF
一种来源于蜘蛛毒液的新型Nav1.7多肽抑制剂的发现与鉴定
10
作者 罗森 杨坤 +4 位作者 李闽 肖文萱 雷伟 张紫萱 陈敏芝 《激光生物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39-145,共7页
Nav1.7特异性地表达在外周伤害性感觉神经元。临床遗传学、动物模型和药理学研究表明,Nav1.7是一个重要的镇痛药物开发靶点。本研究以沟纹硬皮地蛛(Calommata signata Karsch)毒液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刺激采集毒液、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 Nav1.7特异性地表达在外周伤害性感觉神经元。临床遗传学、动物模型和药理学研究表明,Nav1.7是一个重要的镇痛药物开发靶点。本研究以沟纹硬皮地蛛(Calommata signata Karsch)毒液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刺激采集毒液、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质谱鉴定、蛋白质测序以及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等方法,筛选并鉴定到一种对Nav1.7有抑制作用的新型多肽毒素,命名为APTX-1。质谱鉴定该多肽毒素的分子质量为7815.2 Da;其N端前10位氨基酸序列为ASCKQVGEEC。APTX-1抑制Nav1.7电流具有浓度依赖性,其半数抑制浓度为(0.46±0.08)μmol/L。通道动力学分析显示,APTX-1并不影响Nav1.7的翻转电位、电压依赖性稳态激活曲线和失活曲线,表明该多肽毒素并不影响Nav1.7的离子选择性和电压依赖性。综上所述,本研究获得了一个新型Nav1.7调制剂,并探究了其对Nav1.7的作用特点,为靶向Nav1.7的镇痛药物研发提供了潜在先导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纹硬皮地蛛 多肽毒素 Nav1.7 APTX-1 疼痛
下载PDF
Al_(10)Zn_(2.9)Mg_(1.7)Cu超高强铝合金的喷射成形制备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张永安 熊柏青 +4 位作者 朱宝宏 刘红伟 石力开 王洪斌 张济山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09-613,共5页
采用喷射成形技术制备了Al1 0 Zn2 .9Mg1 .7Cu高强高韧铝合金沉积坯件 ,研究了喷射成形制备过程中各工艺参数对沉积坯件的成形性、显微组织、致密度的影响 ,确定了适当的工艺参数 ,研究了沉积坯件的热挤压及热处理工艺 ,对材料的组织进... 采用喷射成形技术制备了Al1 0 Zn2 .9Mg1 .7Cu高强高韧铝合金沉积坯件 ,研究了喷射成形制备过程中各工艺参数对沉积坯件的成形性、显微组织、致密度的影响 ,确定了适当的工艺参数 ,研究了沉积坯件的热挤压及热处理工艺 ,对材料的组织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状态的材料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当喷射成形工艺参数合理时 ,沉积坯件具有良好的成形性与致密度 ,在随后的热挤压过程中 ,通过较低的挤压比即可使材料达到全致密 ;通过对合金进行适当的热处理 ,材料的极限抗拉强度达到 810MPa ,同时延伸率保持在 8%~ 11% ,该材料是一种理想的轻质高强结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成形 Al10Zn2.9Mg1.7Cu合金 超高强高韧铝合金 力学性能
下载PDF
钠通道Nav1.7与疼痛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梁晓南 俞纲 +1 位作者 郑志兵 苏瑞斌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7-301,共5页
电压门控型钠离子通道(NaV1.1~NaV1.9)在细胞兴奋的产生和维持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NaV1.7亚型主要分布于外周初级感觉神经元和交感神经节神经元。编码NaV1.7的SCN9A基因功能增强导致先天性神经痛,而功能缺失则导致无痛症,但并不... 电压门控型钠离子通道(NaV1.1~NaV1.9)在细胞兴奋的产生和维持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NaV1.7亚型主要分布于外周初级感觉神经元和交感神经节神经元。编码NaV1.7的SCN9A基因功能增强导致先天性神经痛,而功能缺失则导致无痛症,但并不影响运动、认知和心跳。NaV1.7与一些疼痛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相关,选择性NaV1.7阻断剂具有镇痛作用。因此,NaV1.7已成为疼痛治疗的潜在靶标。本文就NaV1.7与疼痛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 NaV1.7 疼痛 镇痛
下载PDF
miRNA-182对细胞内钠离子通道蛋白Nav1.7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鸣 蔡伟华 +5 位作者 邵金平 王剑南 苏松雪 李磊 曹靖 臧卫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89-392,共4页
目的:探索miRNA-182对细胞中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1.7(Nav1.7)表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构建重组SCN9A 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并与miRNA-182抑制物、类似物或scramble共转染HEK293细胞,通过荧光素酶活性检测观察miRNA-182和S... 目的:探索miRNA-182对细胞中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1.7(Nav1.7)表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构建重组SCN9A 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并与miRNA-182抑制物、类似物或scramble共转染HEK293细胞,通过荧光素酶活性检测观察miRNA-182和SCN9A表达的变化。用谷氨酸钠刺激PC12细胞并转染miRNA-182类似物或抑制物,利用原位杂交、免疫荧光共检测以及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细胞中miRNA-182和Nav1.7蛋白的表达。结果:miRNA-182能抑制SCN9A 3'UTR在HEK293细胞中的表达。Nav1.7和miRNA-182在PC12细胞共表达。谷氨酸钠可使PC12细胞中Nav1.7表达增高,miRNA-182的表达降低(P<0.05);miRNA-182类似物能拮抗谷氨酸钠的刺激作用。结论:miRNA-182可负调控细胞内Nav1.7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通道1.7 miRNA-182
下载PDF
利用RSM法优化副干酪乳杆菌HD1.7产细菌素发酵培养基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秀凉 陈建伟 +1 位作者 张玉娟 平文祥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21-624,共4页
用RSM法以MRS培养基为基础对副干酪乳杆菌HD1.7的液体培养基进行优化。首先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显著因子,确定了影响细菌素产生的主要成分:牛肉膏、葡萄糖、酵母粉;运用最陡爬坡试验逼近最大细菌素产生区域;利用RSM法对培... 用RSM法以MRS培养基为基础对副干酪乳杆菌HD1.7的液体培养基进行优化。首先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显著因子,确定了影响细菌素产生的主要成分:牛肉膏、葡萄糖、酵母粉;运用最陡爬坡试验逼近最大细菌素产生区域;利用RSM法对培养基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培养基最佳配方为酵母粉0.26%、牛肉膏0.88%、蛋白胨1.5%、葡萄糖2.45%、Mg-SO40.06%、K2HPO40.2%、吐温80 0.1%、MnSO40.005%、NaC l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干酪乳杆菌HD1.7 培养基优化 RSM
下载PDF
SiCp/Al-8.5Fe-1.3V-1.7Si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及室温力学性能 被引量:25
15
作者 陈振华 贺毅强 +2 位作者 陈志钢 尹显觉 陈刚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58-864,共7页
研究了多层喷射沉积SiCP/Al-8.5Fe-1.3V-1.7Si复合材料通过挤压后再轧制以及模压致密后再轧制的显微组织特点及其室温力学性能。通过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在加工过程中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分析显微组织密度... 研究了多层喷射沉积SiCP/Al-8.5Fe-1.3V-1.7Si复合材料通过挤压后再轧制以及模压致密后再轧制的显微组织特点及其室温力学性能。通过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在加工过程中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分析显微组织密度对室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挤压后再轧制以及模压后再轧制的SiCp/Al-8.5Fe-1.3V-1.7Si复合材料具有突出的室温性能,其中通过挤压后轧制板材的室温抗拉强度(σb)达555 MPa,模压后轧制得到的板材室温抗拉强度(σb)达620 MPa;分析认为其突出的室温性能主要得益于复合材料中的颗粒状SiC的颗粒增强以及材料中弥散析出的Al13(Fe,V)3Si相、喷射沉积工艺得到基体材料的细小晶粒(约800 nm)、通过大量变形形成晶粒内和晶界附近的位错缠结以及喷射原始颗粒边界氧化皮的破碎而产生的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8.5Fe-1.3V-1.7Si/SiC复合材料 多层喷射沉积 室温力学性能 显微组织
下载PDF
Li_(1.3)Al_(0.3)Ti_(1.7)(PO_4)_3基锂离子导电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玉龙 张鸿 +2 位作者 薛丹 崔彬 李志成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4-149,共6页
采用以聚乙烯醇为聚合剂的湿化学法合成Li1.3Al0.3Ti1.7(PO4)3(LATP)锂离子导电材料,以Li4P2O7(LP)为助烧剂制备LATP-xLP(x=0,0.01,0.03,0.05,摩尔分数)锂离子导电固体电解质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交流阻抗技术分别对... 采用以聚乙烯醇为聚合剂的湿化学法合成Li1.3Al0.3Ti1.7(PO4)3(LATP)锂离子导电材料,以Li4P2O7(LP)为助烧剂制备LATP-xLP(x=0,0.01,0.03,0.05,摩尔分数)锂离子导电固体电解质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交流阻抗技术分别对材料的相组成、微观组织和离子导电性进行表征。通过分析材料晶体结构和交流阻抗特性,对材料的导电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LATP粉体和LATP-xLP陶瓷具有菱方晶系结构,空间群为R3-c,该晶体结构具有三维离子导电通道;添加LP助烧剂使陶瓷的烧结温度降低了150℃、电导率得到了提高。交流、直流导电特性测量得出LATP-0.03LP的离子导电性占总导电性的9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1.3Al0.3Ti1.7(PO4)3 合成 助烧剂 离子导电性
下载PDF
Li_(1.3)Ti_(1.7)Al_(0.3)(PO_4)_3与Na^+的离子交换 被引量:3
17
作者 娄太平 李大纲 +3 位作者 戴厚晨 唐书环 徐铁伟 高鸣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782-785,共4页
锂离子传导材料Li1.3Ti1.7A l0.3(PO 4)3 是具有NASICON结构的功能材料,与Na+进行离子交换具有选择性高的特性.研究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NaCl和LiCl水溶液中Li1.3Ti1.7A l0.3(PO 4)3 上的Na/Li离子交换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升高温度能显著提... 锂离子传导材料Li1.3Ti1.7A l0.3(PO 4)3 是具有NASICON结构的功能材料,与Na+进行离子交换具有选择性高的特性.研究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NaCl和LiCl水溶液中Li1.3Ti1.7A l0.3(PO 4)3 上的Na/Li离子交换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升高温度能显著提高Li1.3Ti1.7A l0.3(PO 4)3 的Na/Li交换反应速率,提高LiCl中杂质Na的分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1.3Ti1.7Al0.3(PO4)3 离子交换 氯化锂
下载PDF
溶胶-凝胶、微波加热合成Li_(1.3)Al_(0.3)Ti_(1.7)(PO_4)_3粉体 被引量:6
18
作者 户赫龙 毋雪梅 +1 位作者 鲁占灵 贾晓林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48-951,共4页
以钛酸丁酯、硝酸锂、硝酸铝和磷酸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微波加热的工艺合成了Li1.3Al0.3Ti1.7(PO4)3粉体,并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粉体结构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r—IR)、扫描电镜(SEM)对制备... 以钛酸丁酯、硝酸锂、硝酸铝和磷酸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微波加热的工艺合成了Li1.3Al0.3Ti1.7(PO4)3粉体,并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粉体结构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r—IR)、扫描电镜(SEM)对制备的粉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溶胶凝胶、微波加热工艺与固相合成工艺相比可以显著地降低热处理的温度,缩短保温时间;前躯体经700~900℃微波热处理30min后均可合成纯相的Li1.3Al0.3Ti1.7(PO4)3粉体,且结晶性良好,粉体的粒度为2~5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1.3Al0.3Ti1.7(PO4)3 溶胶-凝胶法 微波加热合成
下载PDF
喷射成形Al11.4Zn2.6Mg1.7Cu合金沉积、预热和挤压3种状态的显微组织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智慧 熊柏青 +3 位作者 张永安 朱宝宏 刘红伟 石力开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4-538,共5页
利用金相、XRD、SEM、TEM等测试方法对喷射成形工艺制备的Al11.4Zn2.6Mg1.7Cu超高强铝合金材料沉积、预热和挤压3种不同状态的显微组织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沉积坯件和预热坯件的显微组织都由等轴晶粒组成,晶粒平均尺寸分别约为23... 利用金相、XRD、SEM、TEM等测试方法对喷射成形工艺制备的Al11.4Zn2.6Mg1.7Cu超高强铝合金材料沉积、预热和挤压3种不同状态的显微组织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沉积坯件和预热坯件的显微组织都由等轴晶粒组成,晶粒平均尺寸分别约为23和24μm,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经过热挤压后,晶粒沿挤压方向拉长;合金在沉积、预热、挤压3种不同状态,一次析出相主要组成为MgZn2,Al2Cu和Al2CuMg相,没有发生变化。沉积坯件晶内呈针状、类球状和块状等形态的MgZn2相经过热挤压之后在一定程度上被破碎,尺寸变小,弥散分布于晶内;原来存在晶界上的尺寸稍大的Al2CuMg相经过热挤压之后被剧烈破碎,由在沉积态中主要呈现的骨骼状变为尺寸细小的不规则形态,并沿挤压方向分布;Al11.4Zn2.6Mg1.7Cu超高强铝合金中添加的主要合金元素在沉积、预热、挤压3种状态中的分布规律没有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成形 超高强铝合金 Al11.4Zn2.6Mg1.7Cu 沉积态 预热态 挤压态 显微组织
下载PDF
Al-8.5Fe-1.3V-1.7Si/SiC_P复合材料热加工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徐政坤 贺毅强 +2 位作者 陈振华 尹显觉 郝亮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7-20,24,共5页
研究了多层喷射沉积Al-8.5Fe-1.3V-1.7Si/SiCP复合材料的热加工工艺,以及不同工艺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调整不同的工艺参数来获得最优化的工艺,并通过金相、X-射线、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了在不同加工过程中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 研究了多层喷射沉积Al-8.5Fe-1.3V-1.7Si/SiCP复合材料的热加工工艺,以及不同工艺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调整不同的工艺参数来获得最优化的工艺,并通过金相、X-射线、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了在不同加工过程中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分析了工艺参数对其加工性能以及最终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90℃通过挤压后再轧制以及模压后再轧制的Al-8.5Fe-1.3V-1.7Si/SiCP复合材料具有突出的室温性能和高温性能,热压后轧制得到的板材室温抗拉强度达620 MPa,315℃下抗拉强度达300 MPa,400℃下抗拉强度为185 MPa。分析认为其突出的室温性能和高温性能主要是得益于复合材料中的颗粒状SiC与基体的结合状况良好以及材料中弥散析出的Al13(Fe,V)3Si相、喷射沉积工艺得到的细小晶粒(约800 nm),并且通过大量变形形成晶粒内和晶界附近的位错缠结以及喷射原始颗粒边界氧化皮的破碎而产生的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8.5Fe-1-3V-1.7Si/SiC复合材料 多层喷射沉积 室温高温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