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贮玉米近壳多胞叶斑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
1
作者 常建萍 倪如原 +4 位作者 贺晨帮 芦光新 刘钟歌 来有鹏 祁鹤兴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400-3407,共8页
为分析青贮玉米来源近壳多胞菌属种类及其致病性,本研究采集疑似病叶,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病原菌菌落和子囊孢子形态特征以及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核糖体小亚基(Ribosomal small subunit,SSU)和... 为分析青贮玉米来源近壳多胞菌属种类及其致病性,本研究采集疑似病叶,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病原菌菌落和子囊孢子形态特征以及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核糖体小亚基(Ribosomal small subunit,SSU)和翻译延伸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TEF-1α)序列联合分析,鉴定分离自青贮玉米叶斑病样本的近壳多胞菌属种类,明确其有性生殖类型,通过划伤接种和喷雾接种对其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40株病原菌为颖枯近壳多胞菌(Parastagonospora nodorum),并只扩增出1种交配型基因片段,为MAT1交配型;颖枯近壳多胞菌可通过室内诱导产生有性后代,有性生殖类型为同宗配合;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40株菌株能侵染7个品种的青贮玉米引起叶斑病。本研究初步明确青海省青贮玉米来源近壳多胞菌属真菌种类及其致病性,为后续青贮玉米病害准确识别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颖枯近壳多胞菌 叶斑病 致病性
下载PDF
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2
作者 李金庆 王英超 +3 位作者 邵秀玲 季蕾 张静 尹伟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8期118-119,132,共3页
利用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β-tubulin一段保守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的检测,并进行特异性与灵敏度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可达5 pg/μL,适合于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的快速检测。
关键词 β-tubulin基因 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 特异性 灵敏度
下载PDF
麦类粮食3种检疫性病原真菌三重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
作者 李金庆 季蕾 +5 位作者 郭骁驹 邵秀玲 杨斌 孙民琴 张静 王云霞 《河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99-108,共10页
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Parastagonospora pseudonodorum)、小麦基腐病菌(Oculimacula yallundae)、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是麦类作物上的重要检疫性病原真菌。建立一种可以同时检测上述3种植物病原真菌的三... 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Parastagonospora pseudonodorum)、小麦基腐病菌(Oculimacula yallundae)、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是麦类作物上的重要检疫性病原真菌。建立一种可以同时检测上述3种植物病原真菌的三重荧光PCR方法,可以实现进境麦类粮食中这3种病原真菌的快速准确检疫鉴定。在对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TUB2基因、小麦基腐病菌ITS1基因、小麦全蚀病菌EF1-α基因单重荧光PCR扩增引物与探针浓度优化的基础上,对三重荧光PCR扩增的引物与探针浓度进行优化,据此进一步对三重荧光PCR扩增程序的退火温度进行优化,建立了可同时检测上述3种植物病原真菌的三重荧光PCR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三重荧光PCR扩增时,TUB2基因、ITS1基因、EF1-α基因的引物与探针最优添加量分别为0.5、0.6和0.6μL,最优退火温度为60℃。特异性验证结果显示,3种靶标菌株均出现了显著扩增;而10株非靶标菌株均未出现扩增,结果为阴性。灵敏度验证结果显示,3种靶标病菌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41、39、45 fg/μL。本研究建立的三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够同时快速准确鉴定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小麦基腐病菌、小麦全蚀病菌,适用于口岸进境粮食这3种病原真菌的快速准确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重荧光PCR 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 小麦基腐病菌 小麦全蚀病菌 快速检测
下载PDF
小麦不同营养型病原真菌的候选GPCR蛋白预测及对比研究
4
作者 夏雄飞 张凯强 +1 位作者 任文来 韩长志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52-957,共6页
【目的】通过对小麦3种不同营养型病原真菌的候选GPCR蛋白进行找寻及性质对比分析,为进一步找寻新型农药作用靶标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择已经公布全基因组序列的3种小麦营养型病原真菌,基于GPCR蛋白所具有的7重跨膜结构典型特征,利... 【目的】通过对小麦3种不同营养型病原真菌的候选GPCR蛋白进行找寻及性质对比分析,为进一步找寻新型农药作用靶标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择已经公布全基因组序列的3种小麦营养型病原真菌,基于GPCR蛋白所具有的7重跨膜结构典型特征,利用3种蛋白跨膜在线预测程序(TOPCONS、TMHMM、Philius)对上述病原真菌的候选GPCR蛋白开展找寻,以及候选GPCR蛋白序列长度、理论等电点、不稳定系数、最强亲(疏)水性残基等特征和遗传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小麦白粉病菌、叶枯病菌、叶斑病菌中分别含有候选GPCR蛋白11、32、69个,蛋白序列平均长度为396 aa。蛋白的理论等电点平均值在8.78左右,不稳定系数在40左右,亲水性在-2.70左右,疏水性在3.20左右,而最强亲(疏)水性氨基酸残基分布不一致。上述112个候选GPCR蛋白按遗传关系聚为三大类,分别具有71、36、5个蛋白。【结论】小麦不同营养型病原真菌的候选GPCR蛋白数量以活体型真菌数量最少,死体型真菌数量最多,半活体型真菌介于两者之间。不同候选GPCR蛋白在理论等电点、不稳定系数等理化性质及遗传关系等方面具有一定同质性特征,然而最强亲(疏)水性氨基酸残基具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菌 叶枯病菌 叶斑病菌 GPCR蛋白
下载PDF
A wheat chromosome 5AL region confers seedling resistance to both tan spot and Septoria nodorum blotch in two mapping populations 被引量:2
5
作者 Wenjing Hu Xinyao He +3 位作者 Susanne Dreisigacker Carolina P.Sansaloni Philomin Juliana Pawan K.Singh 《The Crop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6期809-818,共10页
Tan spot(TS) and Septoria nodorum blotch(SNB), caused by 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 and Parastagonospora nodorum, respectively, are important fungal leaf-spotting diseases of wheat that cause significant losses in g... Tan spot(TS) and Septoria nodorum blotch(SNB), caused by 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 and Parastagonospora nodorum, respectively, are important fungal leaf-spotting diseases of wheat that cause significant losses in grain yield. In this study, two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populations, ‘Bartai’ × ‘Ciano T79’(referred to as B × C) and ‘Cascabel’ × ‘Ciano T79’(C × C) were tested for TS and SNB response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genetic basis of seedling resistance. Genotyping was performed with the DAr Tseq genotypingby-sequencing(GBS) platform. A chromosome region on 5 AL conferred resistance to TS and SNB in both populations, but the effects were larger in B × C(R^2= 11.2%–16.8%) than in C × C(R^2= 2.5%–9.7%). Additionally, the chromosome region on 5BL(presumably Tsn1)was significant for both TS and SNB in B × C but not in C × C.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with minor effects were identified on chromosomes 1B, 2A, 2B, 3A, 3B, 4D, 5A, 5B, 5D, 6B,and 6D. The two CIMMYT breeding lines ‘Bartai’ and ‘Cascabel’ contributed resistance alleles at both 5AL and 5BL QTL mentioned above. The QTL on 5AL showed linkage with the Vrn-A1 locus, whereas the vrn-A1 allele conferring lateness was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to TS and SN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stagonospora nodorum 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 QTL mapping Resistance BREEDING TRITICUM AESTIVUM
下载PDF
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金庆 王英超 +2 位作者 段维军 张京宣 张静 《植物检疫》 2023年第2期28-31,共4页
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是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原菌,且被列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近年来,菌物分类学的研究表明该病菌的学名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系统梳理了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的相关研究进展,建议尽快建立针对该菌的快速分子检测方法... 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是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原菌,且被列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近年来,菌物分类学的研究表明该病菌的学名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系统梳理了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的相关研究进展,建议尽快建立针对该菌的快速分子检测方法,并对其现行检疫鉴定标准进行修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 生物学 检测
原文传递
美国小麦中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的检疫鉴定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宵宵 仲建忠 +2 位作者 李萍 江宏 王颖 《植物检疫》 2022年第5期41-45,共5页
从进口美国小麦中分离纯化到一株分离物4072-62,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测定,对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菌在PD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发达,呈白色絮状,后期变粉红色,菌落中央明黄色;分生孢子器和假囊壳单生或聚生,球形... 从进口美国小麦中分离纯化到一株分离物4072-62,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测定,对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菌在PD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发达,呈白色絮状,后期变粉红色,菌落中央明黄色;分生孢子器和假囊壳单生或聚生,球形至椭圆形,黄褐色至深褐色。分生孢子圆柱形,直或稍弯,两端钝圆,无色,大多有隔膜,大小23~44μm×2.6~3.5μm。子囊棒状,直或稍弯,无色透明,大小37~79μm×9~11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梭形,多数具有3个隔膜,隔膜处明显缢缩,淡黄色至黄褐色,大小19~24μm×4~6μm。该分离物的ITS序列与GenBank中多个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Parastagonospora pseudonodorum)(登录号AY196988、MZ049620等)的序列相似性为100%。基于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菌株4072-62与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聚在同一个分支(Bootstrap值为66),亲缘关系最近。菌株4072-62接种小麦,出现叶斑、叶枯等典型症状,对病菌再分离可重新分离到该病菌。以上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此为深圳口岸首次从美国进口小麦中截获该植物检疫性菌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 形态特征 分子生物学 致病性测定 鉴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