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ratexts Narrative in David Lodge's The Man Who Wouldn't Get Up and Other Stories
1
作者 陈文玉 《海外英语》 2018年第23期10-13,共4页
The contemporary English novelist and literary critic David Lodge has published sixteen works of fiction,including the latest published short story collections The Man Who Wouldn't Get Up and Other Stories(2016).I... The contemporary English novelist and literary critic David Lodge has published sixteen works of fiction,including the latest published short story collections The Man Who Wouldn't Get Up and Other Stories(2016).In this work,the first story The Man Who Wouldn't Get Up is the earliest one which was written in the winter of 1965-1966 and mainly tells about a professional man who refuses to get up in order to escape the harsh world and I chiefly discuss the paratexts of it.Gerard Genette defines paratexts as"are those liminal devices and conventions,both within and outside the book,that form part of the complex mediation between book, author, publisher, and reader:titles,forewords,epigraphs,and publishers'jacket copy are part of a book's private and public history."In this paper,I adopt Genette's theory of paratexts which provides a unique theoretical approach for fiction study and apply it to the analysis of Lodge's The Man Who Wouldn't Get Up and Other Stories.The work is rich in miscellaneous paratexts which are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work and aid comprehension while shorten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uthor and reader.The paper mainly examines the peritext:the elements inserted into the interstices,such as,the cover,title,epigraph,biography of the author,reviews of the book,foreword,jacket copy,illustration,dedication,afterword and acknowledgements.Investigating the peritexts of the work indicates the unique func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 to the fictional text.Ultimately,they become the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author,the text and the reader,and are exemplary of Lodge's creativity and hybrid narrative sty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vid Lodge The MAN WHO Wouldn't GET Up and OTHER STORIES Genette's theory of paratexts paratexts NARRATIVE strategy
下载PDF
Translation and Paratexts(Translation Theories Explored),Written by Batchelor Kathryn,2018,202 pp,£25.64(Kindle),ISBN:978-1-351-11011-2(EBK)
2
作者 HUANG Jia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9年第2期201-203,共3页
Paratexts,born a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literary study,has now become a new theoretic topic in translation studies.This book,Translation and Paratexts,is the latest monograph on this topic characterized by a critical... Paratexts,born a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literary study,has now become a new theoretic topic in translation studies.This book,Translation and Paratexts,is the latest monograph on this topic characterized by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various fields,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For the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in translations studies,interpretation studies,literary translation,and even translation practitioners,this book is a quality source of relevant knowledge and inspiration.And it is made up of three par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texts LITERARY study theoretic
下载PDF
Understanding the Image of Jews in a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Accompanied with A Paratext
3
作者 GAO Xiu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0年第9期766-773,共8页
William Shakespeare’s The Merchant of Venice(1600)is controversial as a result of its negative depiction of the Jewish figure Shylock.In translating this literary work into Chinese,the translator is quite possibly in... William Shakespeare’s The Merchant of Venice(1600)is controversial as a result of its negative depiction of the Jewish figure Shylock.In translating this literary work into Chinese,the translator is quite possibly involved in reconstructing the image of Jews,as Shylock being the representative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consciously,or unconsciously.In this paper,the translation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by Shiqiu Liang(2001)is selected to find out how the image of Jews is conveyed to the Chinese readers.Due to the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principle of being loyal to the original text,the content in the original text is transferred to the target readers without manipulation.However,the translation work was conducted with a particular social background which is believed to have influenced the translator’s interpreta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Accompanied the selected translation is a paratext,in which the translator expresses his own opinion on both the playwright and the Jewish and non-Jewish figures in the play;with this paratext,the target readers understand the figures in the play in a different way.Therefore,a different image of Jews is reconstructed in the translation,which is mainly analyzed at the level of larger textual units reflecting hierarchical rel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ag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translation image of Jews paratext The Merchant of Venice
下载PDF
Stylistic Effects of Parentheses and Dashes as Paratexts in Essays of Elia
4
作者 ZHAO Xiao-ton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1年第9期630-636,共7页
The distinctive style of Charles Lamb’s essays has been interpreted in different ways-abundant allusions and rhetorical devices,quaintness and vernacular,antique colloquialism,witty humor,bitter sweetness,profound hu... The distinctive style of Charles Lamb’s essays has been interpreted in different ways-abundant allusions and rhetorical devices,quaintness and vernacular,antique colloquialism,witty humor,bitter sweetness,profound humanity,etc.Nevertheless,so far the extensive use of parentheses and dashes in his representative work Essays of Elia has not been paid enough attention and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is virtually absent.This paper presents an effort to analyze Essays of Elia through probing into the parentheses and dashes as paratexts in regard to their stylistic effects from two perspectives-the linguistic perspective and the semantic perspective,in hope of expanding the scope of“paratext”.The major finding of the paper is that in Essays of Elia,parentheses and dashes as paratexts serving as stylistic markers are indispensable supplements which have special stylistic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YLE paratext PARENTHESIS DASH Charles Lamb Essays of Elia
下载PDF
A Study on Annotations Under the Theory of Paratext in Translation
5
作者 PAN Li-na GUO Xiao-chu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2年第8期454-456,共3页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basic types of annot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effective functional usage,so as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annot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and Fu.The annotation of this study bel...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basic types of annot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effective functional usage,so as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annot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and Fu.The annotation of this study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paratext.Annotation is attributed to the paratext,undertakes its special function,enriches and perfects the paratext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text thick translation ANNOTATION
下载PDF
清代总集编纂中的骚体观念——以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为中心
6
作者 侯文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7,共10页
文学总集对于文体观念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清人严可均就通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编辑整理呈现他的骚体观念。借由对《全上古》凡例、按语、所录作品的分析梳理确认该书录唐前“骚”文59篇,由作品标题或序文体现的拟... 文学总集对于文体观念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清人严可均就通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编辑整理呈现他的骚体观念。借由对《全上古》凡例、按语、所录作品的分析梳理确认该书录唐前“骚”文59篇,由作品标题或序文体现的拟“骚”(《楚辞章句》所收作品)的立意,是《全上古》确立为“骚”的首要指标,而不论语言形式。题目体类特征不明显的作品“,兮”字句、句腰虚字句则成为《全上古》“骚体”判断的主要依据“。骚”从《诗》出“,骚”包含传统的“辞”体,也是广义的“赋”的一个亚类。严可均的观念受《艺文类聚》影响较大,但有所调整。《全上古》为代表的总集表达的骚体观念在清代较有代表性,刘熙载《赋概》等相关讨论与之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骚体观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副文本 总集
下载PDF
副文本视阈下政治文献英译注释研究
7
作者 冯志国 毛馨 童玉珍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127-130,共4页
政治文献外译是一项跨文化对外宣传行为,是争取和影响国际舆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已成为新征程上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的核心任务。政治文献中的注释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副文本,在文... 政治文献外译是一项跨文化对外宣传行为,是争取和影响国际舆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已成为新征程上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的核心任务。政治文献中的注释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副文本,在文献文本翻译的跨文化交流与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为例,在副文本理论视阈下结合语料分析,挖掘译本中使用的注释副文本内容,探究政治文献英译注释的类型、功能及其背后蕴含的译者翻译理念,探索副文本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学术价值,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政治文献的英译策略与外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文本 政治文献 注释英译 宣传翻译
下载PDF
副文本在中医典籍丰厚翻译中的作用研究:以《难经》文树德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炜 田俊英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5期202-206,共5页
《难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承载着深厚的中医古典医学智慧和中华文化内涵,其对外译介对于中医药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以文树德《难经》英译本为例,分析副文本元素在中医典籍丰厚翻译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副文本元素在中医典籍丰厚... 《难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承载着深厚的中医古典医学智慧和中华文化内涵,其对外译介对于中医药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以文树德《难经》英译本为例,分析副文本元素在中医典籍丰厚翻译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副文本元素在中医典籍丰厚翻译中扮演着桥梁的角色,不仅有助于读者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促进读者对原始文本的理解深度和广度,还有助于保证翻译的准确性,提高译作的可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文本 丰厚翻译 中医典籍 《难经》
下载PDF
延安《解放日报》翻译文学副文本功能研究
9
作者 张洪磊 韩晓芹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3-58,共6页
延安《解放日报》翻译文学副文本包括编译者按语、译者注释、图像、版面布局等多种形式,它与正文本共同构成了文本的有机整体。副文本揭示了编译群体介入并引导读者阅读的具体策略,呈现了从译文选择到报纸出版阶段出版者、编者、译者、... 延安《解放日报》翻译文学副文本包括编译者按语、译者注释、图像、版面布局等多种形式,它与正文本共同构成了文本的有机整体。副文本揭示了编译群体介入并引导读者阅读的具体策略,呈现了从译文选择到报纸出版阶段出版者、编者、译者、读者等各方对话与协商的过程。通常而言,副文本总是与正文保持一致,二者共同在党报上宣传并强化党的政治理念和文艺观念,发挥着引导、教育的功能,为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贡献了力量;二者之间不一致时,更为具体地展现了延安时期的文学观念、翻译行为与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记录着文学翻译规范的变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解放日报》 翻译文学 副文本 形式 媒介功能
下载PDF
从共生叙事到叙事共同体的文本-类文本共生叙事诗学构建——许德金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建飞 许德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2-21,共10页
本文是对中山大学许德金教授的访谈。在访谈中,许德金教授首先就文学作品中的类文本要素进行了介绍,回答了什么是类文本、如何从类文本视角切入文学研究的问题,解释了文本-类文本共生叙事的概念。最后,他在访谈中详细介绍了叙事共同体... 本文是对中山大学许德金教授的访谈。在访谈中,许德金教授首先就文学作品中的类文本要素进行了介绍,回答了什么是类文本、如何从类文本视角切入文学研究的问题,解释了文本-类文本共生叙事的概念。最后,他在访谈中详细介绍了叙事共同体的概念、内涵和研究意义,并结合批评实践,从微观层面阐明了叙事共同体在文学研究中的可能运用。许德金教授还重点谈到共同体的“洋葱论”:他认为文化共同体不是单一的、静止的概念,而是多层面、不断发展的概念隐喻。文化共同体包含五个维度:即创伤叙事共同体、民族政治共同体、精神/情感(心理学)共同体、意识形态共同体、全球生态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文本 文本 共生叙事 叙事共同体 文化共同体五维度
下载PDF
正文本、副文本与互动叙述中故事世界的动态扩展——基于断点的维度
11
作者 唐忠敏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59,共6页
在网络空间中,多元叙述主体常因某些社会事件、热点话题等聚集起来进行互动叙述,所生成的正文本往往需要和众多副文本协同共创故事。正文本断点激发读者在副文本中进行填充与缝合,携带着不同叙述意图的叙述主体对断点进行“就事论事型... 在网络空间中,多元叙述主体常因某些社会事件、热点话题等聚集起来进行互动叙述,所生成的正文本往往需要和众多副文本协同共创故事。正文本断点激发读者在副文本中进行填充与缝合,携带着不同叙述意图的叙述主体对断点进行“就事论事型”和“借题发挥型”填充。然而,副文本常常无意或难以缝合正文本断点,甚至生产出更多、更复杂的新断点。新断点与旧断点相互交织,正副文本相互影响,为多元叙述主体在遍历中推断出多义性、歧义性、想象性的故事世界提供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文本 副文本 断点 遍历 故事世界
下载PDF
论宋人题跋与蔡襄书史形象的建构
12
作者 邬志伟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5-70,共6页
蔡襄书法史形象存在两个相反相成的象喻系统,其形成与宋人题跋所表达的书学话语密切相关。欧阳修的题跋与蔡襄的书法形成双向互动,初步奠定了蔡襄书史地位;苏轼“本朝第一”的品第引发争议,其象喻模式却在南宋年间产生重要回响;与黄庭... 蔡襄书法史形象存在两个相反相成的象喻系统,其形成与宋人题跋所表达的书学话语密切相关。欧阳修的题跋与蔡襄的书法形成双向互动,初步奠定了蔡襄书史地位;苏轼“本朝第一”的品第引发争议,其象喻模式却在南宋年间产生重要回响;与黄庭坚、米芾以闺房女子描述蔡襄书风不同,南宋以张栻、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士人在题跋中突显了蔡襄书风的儒者形象。通过题跋的书写,宋代士人得以深度介入书法批评领域,阐发重要的书学观点,作为“副文本”的题跋与原作深度关联,为一幅作品提供丰盈的历史现场,有效参与原作意义的建构、阐释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题跋 蔡襄 书史形象 副文本
下载PDF
电影《英雄》英译版的副文本:构成、功能与启示
13
作者 张慧玉 金琦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90-100,F0003,共12页
电影《英雄》是中国电影对外译介的成功典范,在诸多促成其成功译介的因素中,兼具艺术性和文化性的副文本功不可没,值得深入研究与借鉴。论文融合翻译学与传播学视角,将该电影的英译副文本分为内副文本(片名、旁白字幕、片头字幕与片尾字... 电影《英雄》是中国电影对外译介的成功典范,在诸多促成其成功译介的因素中,兼具艺术性和文化性的副文本功不可没,值得深入研究与借鉴。论文融合翻译学与传播学视角,将该电影的英译副文本分为内副文本(片名、旁白字幕、片头字幕与片尾字幕)和外副文本(电影基本信息、故事梗概、电影海报、宣传片、电影评论),并指出这些副文本具有服务电影受众、体现译者价值、阐释中国文化、促进商业传播等功能。这些元素刻画了影视翻译副文本的构成特点,初步呈现其生成策略,丰富了影视翻译相关研究,并为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实践带来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英雄》 副文本 翻译 传播
下载PDF
《战争哀歌》中译本的副文本探究
14
作者 黄潆莹 《西部学刊》 2024年第3期169-172,共4页
越南作家保宁的小说《战争哀歌》中译本的副文本包括封面、标题、注释、访谈、封底推介等内容。从标题和封里来看,中译本采用了2006年《战争哀歌》再版时的标题,是译者夏露使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翻译的。从注释来看,《战争哀歌》... 越南作家保宁的小说《战争哀歌》中译本的副文本包括封面、标题、注释、访谈、封底推介等内容。从标题和封里来看,中译本采用了2006年《战争哀歌》再版时的标题,是译者夏露使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翻译的。从注释来看,《战争哀歌》中译本注释不多,但体现出鲜明的文化色彩。封底推介选用英国《独立报》和我国作家阎连科的有关评价,但前者的评价有一句话来源有误,还有一句是改写的,增加了主观评价,导致评价不准确。中译本封面黑色的基调展现了阿芳离开男主人公阿坚住所的场景,给读者留下了广泛想象的空间和阐释的余地。相关报道和评论有助于读者了解作者和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哀歌》 中译本 副文本
下载PDF
“借易释译,贲卦文饰”——《易经·贲卦》视阈下的翻译副文本之道研究
15
作者 宇文刚 朱红红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3-70,共8页
本研究突破西方文论将副文本视为“门槛”或“前厅”的喻意,从“借易释译”视角入手,尝试以比拟式联想梳理贲卦的文饰属性与译学副文本的文本属性,从贲卦卦象、爻辞和卦辞入手,分析以“山上有火”的卦象与正副文本的映照关系,梳理从初... 本研究突破西方文论将副文本视为“门槛”或“前厅”的喻意,从“借易释译”视角入手,尝试以比拟式联想梳理贲卦的文饰属性与译学副文本的文本属性,从贲卦卦象、爻辞和卦辞入手,分析以“山上有火”的卦象与正副文本的映照关系,梳理从初九爻到上九爻爻辞中副文本的喻意内涵和渐变路径,进而拓宽对副文本文饰规律的认识,并探寻在实际译介过程中译者需注意的副文本应用之道,以挖掘中国学派理论在副文本翻译研究的阐释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文本 象思维 贲卦 贲饰之道
下载PDF
雷威安法译本《金瓶梅》中副文本的翻译解读
16
作者 申华明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法文)》 2024年第1期54-63,92,共11页
本文对法译本《金瓶梅》使用的副文本进行梳理,分析这些副文本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这些副文本是法国汉学家和译者雷威安在翻译过程中重构意义的重要手段,充分体现了他尊重原著、服务读者的翻译立场,丰富了译本的立体... 本文对法译本《金瓶梅》使用的副文本进行梳理,分析这些副文本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这些副文本是法国汉学家和译者雷威安在翻译过程中重构意义的重要手段,充分体现了他尊重原著、服务读者的翻译立场,丰富了译本的立体形象,赋予译本更多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 法译本 副文本
下载PDF
国内副文本理论引介与批评综论
17
作者 聂家伟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3-78,共6页
身处后结构主义浪潮的法国,热奈特在借鉴克里斯蒂娃互文性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副文本这一新的文本理论。副文本理论作为新视角、新方法,为文本分析提供了多维视角,整合了文本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国内对副文本理论的译介较为滞后,也... 身处后结构主义浪潮的法国,热奈特在借鉴克里斯蒂娃互文性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副文本这一新的文本理论。副文本理论作为新视角、新方法,为文本分析提供了多维视角,整合了文本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国内对副文本理论的译介较为滞后,也比较混乱,而副文本理论本身亦有诸多罅隙,需要用互文性加以整合。副文本理论具有开放性和实践品性,为批评实践提供了多种可能面向,应加强国内的全面引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奈特 副文本 互文性 文本理论 叙事学
下载PDF
副文本因素对典籍外译出版传播的影响研究——以1880年版翟译《聊斋志异选》为例
18
作者 戴文艺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60-67,共8页
作为百年域外传播的开山之作,1880版翟译本《聊斋志异选》成功开启了《聊斋志异》异域出版和传播的破冰之旅,其副文本元素研究对《聊斋志异》外译和传播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翟译本的内副文本提升了译本对读者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增... 作为百年域外传播的开山之作,1880版翟译本《聊斋志异选》成功开启了《聊斋志异》异域出版和传播的破冰之旅,其副文本元素研究对《聊斋志异》外译和传播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翟译本的内副文本提升了译本对读者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增加了译本的学术性和趣味性。其外副文本形式多样,影响深远,是翟译本成功传播仰仗的助力。除上述传统的副文本元素外,数字时代新生的外副文本策略对于当代典籍外译出版发行和传播同样具有极大的影响力,适合年轻读者的短视频、动漫、音频等都是促进流通和销售的有效副文本策略。关注副文本元素在吸引读者消费、保持阅读热度、促进典籍译作的长期传播和接受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对于我国的典籍外译传播和出版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文本 典籍外译 出版 传播
下载PDF
反思与重构:从中国古代序跋看“副文本”理论的更新
19
作者 王润英 《励耘学刊》 2024年第1期219-233,M0010,共16页
热奈特提出的副文本理论进入中国后很早即用于现当代序跋研究且形成热点,古代序跋研究对此理论却始终若即若离。本文通过分析副文本理论下中国古代序跋研究呈现的多种状貌,发现目前研究实践与理论存在严重错位问题,认为“理论旅行”过... 热奈特提出的副文本理论进入中国后很早即用于现当代序跋研究且形成热点,古代序跋研究对此理论却始终若即若离。本文通过分析副文本理论下中国古代序跋研究呈现的多种状貌,发现目前研究实践与理论存在严重错位问题,认为“理论旅行”过程中译介的差误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回到理论关键概念的词语构成和理论生成的原初语境,重新厘清“副文本”自身蕴含的“附属”与“超越”的复杂意义,有助于中国古代序跋研究和副文本理论的深度融合,而中国古代序跋的经验亦能扩充和更新此理论。最后,本文尝试在中国本土文学与西方异质理论、古典与现代之间寻得动态平衡,重构对中国序跋更富阐释力和可操作性的“新版”副文本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序跋 副文本 热奈特 本土化 理论重构
下载PDF
诗作批点与副文本引介:论《翁批杜诗》对杜诗的诠释及其在诗学理论上的建构
20
作者 孔燕君 《杜甫研究学刊》 2024年第2期58-74,共17页
批点文字作为一种副文本形态,可以对文本意义起到明确的引介、干预与塑造功能,这一点在批点研究中尤其值得关注。《翁批杜诗》正提供了一个较为典型的文本案例,可借以讨论“批点”这一副文本的主观导向与现实功用。翁方纲通过《翁批杜诗... 批点文字作为一种副文本形态,可以对文本意义起到明确的引介、干预与塑造功能,这一点在批点研究中尤其值得关注。《翁批杜诗》正提供了一个较为典型的文本案例,可借以讨论“批点”这一副文本的主观导向与现实功用。翁方纲通过《翁批杜诗》,以批点为文本场域,对杜诗的特质及价值作了有意识的解读。他从语言组织、文本及内容来源、外部表达效果三个层面一一落实杜诗“无一字无至理”“无一字无来处”“不着一字”实则“苦用心”的特征,系统地塑造并强化了杜诗“质实”的主体特质,为其“学人诗”论的建构确立了必要的标杆与典范。可见《翁批杜诗》带有明确的批评指向与现实意图,它对杜诗的诠释、干预与塑造,本身构成并且有效完成了学人诗论体系建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翁批杜诗》 批点 副文本 诗学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