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菲特对人格同一性的反驳及其伦理意义
1
作者 阮航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3-55,共13页
针对其所整理的人格同一性经典观点,帕菲特在《理与人》中分别提出了有力的反驳:一是如果遵循还原论观点,人格同一性就将成为一个无法提供具有实质意义答案的空洞问题;二是就非还原论而言,像笛卡尔式自我这样的精神实体缺乏充分的经验证... 针对其所整理的人格同一性经典观点,帕菲特在《理与人》中分别提出了有力的反驳:一是如果遵循还原论观点,人格同一性就将成为一个无法提供具有实质意义答案的空洞问题;二是就非还原论而言,像笛卡尔式自我这样的精神实体缺乏充分的经验证据,反而有大量否定它的证据;作为“进一步事实”观点的支撑点,对经验主体的预设并非必要,因为非人称式描述是完全可能的。帕菲特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人格同一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于恰当类型的原因而产生的心理关联性和心理连续性,亦即其所谓关系R。他进而分析了这些观点产生的两大原因:一是原子式个人的预设,二是个人自我延存的自然愿望。帕菲特反驳的主旨其实在于伦理的层面。在《理与人》中,帕菲特的反驳实际上是针对作为自利论理论基础的原子式个人预设,进而批判西方主流伦理理论采取的个人主义视角。该反驳在《论重要之事》中的后续发展主要表现为对康德伦理学元伦理层面的批判以及对其规范伦理的修正。帕菲特的反驳不仅揭示了西方主流伦理学个人主义视角的内在问题,而且表明了它们在应对当代诸多重大现实问题方面都存在根本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菲特 人格同一性 经典观点 反驳 伦理意义
下载PDF
理性慎思与实践融贯性 被引量:2
2
作者 徐向东 《哲学分析》 CSSCI 2020年第3期117-131,197,共16页
在《论真正重要之事》中,德雷克·帕菲特提出三个主要论证来反驳关于实践理由的主观主义。考察他的第三个论证(即所谓“极度痛苦论证”)可以发现,帕菲特对主观主义的反驳并不成功:第一,帕菲特对其案例的设想实际上是立足于对主观主... 在《论真正重要之事》中,德雷克·帕菲特提出三个主要论证来反驳关于实践理由的主观主义。考察他的第三个论证(即所谓“极度痛苦论证”)可以发现,帕菲特对主观主义的反驳并不成功:第一,帕菲特对其案例的设想实际上是立足于对主观主义的一些误解;第二,主观主义者可以对理性慎思提出更加丰富的说明;第三,只要主观主义者引入关于人格同一性的假设,他们就可以说明我们为什么有理由在乎自己未来的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由 合理性 理性慎思 实践融贯性
下载PDF
论代际正义视域中的“非同一性问题” 被引量:1
3
作者 高景柱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4-116,共13页
"非同一性问题"是代际正义理论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非同一性问题主要关注那些决定未来人存在的某种行为在道德上是否被允许,该理论认为那些存在依赖于看似有害行为的人,并不能认为其自身受到了这种行为的伤害。该观点与人们... "非同一性问题"是代际正义理论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非同一性问题主要关注那些决定未来人存在的某种行为在道德上是否被允许,该理论认为那些存在依赖于看似有害行为的人,并不能认为其自身受到了这种行为的伤害。该观点与人们的道德直觉相悖。帕菲特和雷曼分别为非同一性问题提供了后果主义和契约主义的解决方式,这两种解决方式存在一些有待克服的难题。义务论有可能成为一种解决非同一性问题的可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同一性问题 代际正义 权利 义务 德里克·帕菲特
下载PDF
吉布斯佯谬的正则系综讨论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必清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1期38-40,43,共4页
本文就近独立的离域子 (理想气体 )体系的混合熵所产生的吉布斯佯谬现象 。
关键词 Gibbs佯谬 正则系统 配分函数 热力学 微观状态 离域子体系 平衡态
下载PDF
帕菲特人学思想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哲学反思
5
作者 丁振中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1-3,共3页
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人学理论指导方面,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也可以借鉴其他思想家的思想,如帕菲特的人学思想。帕菲特认为,人是为理由行动的能动者,个人不是与身体、大脑和经验相分离的独立存在的实体,把人仅仅视为工具是错误的... 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人学理论指导方面,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也可以借鉴其他思想家的思想,如帕菲特的人学思想。帕菲特认为,人是为理由行动的能动者,个人不是与身体、大脑和经验相分离的独立存在的实体,把人仅仅视为工具是错误的,人具有某种绝对的重要性。这些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高校人才培养活动必须向教育的本意回归,实现人的自我建构,要尊重个体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要促进个体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体现对个体生活、生存状况的关切,使教育成为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力量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学 帕菲特 高校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帕菲特伦理思想与高校德育研究
6
作者 丁振中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48-50,共3页
帕菲特关于行动的理由与合理性、道德数学中的五大错误、对他人和未来的关注、我们的活动与未来人的利益等伦理学思想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新时代我国高校德育工作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高校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 帕菲特关于行动的理由与合理性、道德数学中的五大错误、对他人和未来的关注、我们的活动与未来人的利益等伦理学思想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新时代我国高校德育工作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高校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关注大学生行为的内在理由及其合理性,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合作能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未来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菲特 伦理思想 高校 德育
下载PDF
帕菲特对斯坎伦准则中个人主义限定的批判
7
作者 宗民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69-74,共6页
斯坎伦是当代著名的契约主义伦理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他以个人的行为作为出发点,用微观的视角来考察个人道德的本质性问题。斯坎伦试图论证人们的行为何以是正当的,人们行为的过程中是不是有着行为正当性的一般原则,并提出了契约论思想... 斯坎伦是当代著名的契约主义伦理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他以个人的行为作为出发点,用微观的视角来考察个人道德的本质性问题。斯坎伦试图论证人们的行为何以是正当的,人们行为的过程中是不是有着行为正当性的一般原则,并提出了契约论思想。帕菲特对其思想进行概括,总结出了"斯坎伦准则",并对"斯坎伦准则"内容中的"个人主义限定"进行了批判。帕菲特认为斯坎伦的"个人主义限定"本质上是对"分配正义的原则"认识上出现了错误。这显示了两个当代最重要的伦理学家、政治哲学家的理论学说中的一个关键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坎伦准则 个人主义限定 功利主义 帕菲特
下载PDF
论帕菲特的“人格认同”理论
8
作者 托马斯.麦格奈尔 吴玉军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23-30,共8页
帕菲特的"人格认同"理论在心灵哲学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帕菲特所运用的假设事例(大卫.威金斯所处理的一个病例)并不能很好地支持其观点。威金斯病例产生了一个"怪异的假设",即分离的自我的可能性。帕菲特在此所... 帕菲特的"人格认同"理论在心灵哲学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帕菲特所运用的假设事例(大卫.威金斯所处理的一个病例)并不能很好地支持其观点。威金斯病例产生了一个"怪异的假设",即分离的自我的可能性。帕菲特在此所遇到的问题是,当两部分结合在一起时,先前的每个人将如何被保存下来?如果将杰克和吉尔结合为一个人,他们每个人在新的杰克/吉尔同一体中将怎样存在?将两个人结合为一个新的人体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理由相信结合在一起的任何一个人会存在一刹那。人格认同问题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不应该进行随意的、简单化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 人格认同 帕菲特 生存
下载PDF
论平等主义与优先论的关系——基于帕菲特《平等还是优先?》的论述
9
作者 李嘉瑞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20-23,共4页
社会分配的诸多原则中,平等主义一直备受政治哲学家的关注。德里克·帕菲特的《平等还是优先?》对平等主义进行了概念定义和类别区分,探讨了"向下拉平异议"对平等主义的挑战,进而转向另一种分配原则——优先论,认为优先... 社会分配的诸多原则中,平等主义一直备受政治哲学家的关注。德里克·帕菲特的《平等还是优先?》对平等主义进行了概念定义和类别区分,探讨了"向下拉平异议"对平等主义的挑战,进而转向另一种分配原则——优先论,认为优先论是一种比平等主义更为合理的理论。帕菲特的观点值得质疑。优先论与平等主义作为两种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分配原则,共同为社会分配提供价值导向。优先论确实有其合理之处,但并不比平等主义更合理,不能替代平等主义在社会分配中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等主义 优先论 关系 帕菲特
下载PDF
论帕菲特对个人同一性经典观点的修正式解读
10
作者 梁耀之 阮航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 2022年第1期82-96,共15页
基于对质的同一性和量的同一性这两者的区分,帕菲特把个人同一性论题界定为,什么是个人的历时性存在所必然包含的。帕菲特进而通过一系列的思想实验和讨论,对关于个人同一性的还原论观点和非还原论观点等经典观点分别做了修正,以呈现其... 基于对质的同一性和量的同一性这两者的区分,帕菲特把个人同一性论题界定为,什么是个人的历时性存在所必然包含的。帕菲特进而通过一系列的思想实验和讨论,对关于个人同一性的还原论观点和非还原论观点等经典观点分别做了修正,以呈现其各自的最佳版本,并给出了相应的解读。其修正的目的是澄清他要反驳的对象,其修正方法则是依托其所设计的思想实验,运用当代分析哲学的思路展开分析,最终诉诸直觉来判断。帕菲特的这种修正方法具有高度的原创性和较强的理论力度,对于当代伦理学的理论建构以及思考现实的伦理问题颇有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同一性 修正式解读 帕菲特
下载PDF
优先论是一种比平等主义更合理的平等观念吗?——与姚大志教授商榷 被引量:10
11
作者 段忠桥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6-65,共10页
优先论与平等主义的关系是当代政治哲学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姚大志教授主张"优先论是一种比平等主义更合理的平等观念"。笔者认为,优先论不是一种平等观念,而只是一种优先关注弱势群体的分配策略;平等主义是一... 优先论与平等主义的关系是当代政治哲学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姚大志教授主张"优先论是一种比平等主义更合理的平等观念"。笔者认为,优先论不是一种平等观念,而只是一种优先关注弱势群体的分配策略;平等主义是一种正义的分配原则,一种为平等主义者所认可的正义原则——平等的分配是正义的,否则就是不正义的;在优先论和平等主义之间不存在哪一个更合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先论 平等主义 合理 帕菲特
原文传递
论康德对自我确定性问题的解决 被引量:1
12
作者 余天放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1-66,共6页
自我是如何得到确定的问题曾在笛卡尔、洛克以及现代的帕菲特那里得到不同的解答。自从笛卡尔将自我规定为思维之后,人们关于自我的看法便形成了既定的模式,而洛克、帕菲特便是在这种模式下希望通过修改一些细节来满足人格同一性的标准... 自我是如何得到确定的问题曾在笛卡尔、洛克以及现代的帕菲特那里得到不同的解答。自从笛卡尔将自我规定为思维之后,人们关于自我的看法便形成了既定的模式,而洛克、帕菲特便是在这种模式下希望通过修改一些细节来满足人格同一性的标准。但这些修改是注定无法成功的,因为它们都是在修改人格同一性的经验性条件,而这些条件难以符合人们所设想的一些特殊情况。与之相对的是,康德提出了自我是一种先验意识的观点,这种观点可以很好地克服笛卡尔、洛克、帕菲特所面对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笛卡尔 洛克 帕菲特 康德 自我的确定性 人格的同一性
原文传递
准记忆与个人同一性
13
作者 李曦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8,共6页
对个人同一性问题的形而上学说明主要有两种:心理说明和身体说明。前者可以追溯到洛克,但是巴特勒指出,这种说明会陷入循环,因此无法为个人同一性提供根据。巴特勒的批评立足于把洛克的说明要素理解为记忆,面对这一指责,当代学者悉尼... 对个人同一性问题的形而上学说明主要有两种:心理说明和身体说明。前者可以追溯到洛克,但是巴特勒指出,这种说明会陷入循环,因此无法为个人同一性提供根据。巴特勒的批评立足于把洛克的说明要素理解为记忆,面对这一指责,当代学者悉尼·休梅克和德里克·帕菲特回应以准记忆概念。但是反对者从不同角度质疑此种回应方式的有效性:一方面,他们认为这个概念并不成立,另一方面,他们指出这个概念同样会陷入循环。本文将澄清这些质疑,表明准记忆概念在说明个人同一性问题上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同一性 准记忆 帕菲特 休梅克
原文传递
未来人伦理学的理论挑战及其回应——以伤害观为中心的考察
14
作者 郭琰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2-27,共6页
帕菲特的非同一性问题对未来人伦理学提出了挑战,如何回应这一挑战成了学术界的重要任务。非同一性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主要是它依赖一种比较性的伤害观。依据比较性的伤害观,我们就难以证明当代人伤害了未来人。与此相对,非比较性伤害... 帕菲特的非同一性问题对未来人伦理学提出了挑战,如何回应这一挑战成了学术界的重要任务。非同一性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主要是它依赖一种比较性的伤害观。依据比较性的伤害观,我们就难以证明当代人伤害了未来人。与此相对,非比较性伤害观可能会提供一种比较好的解决思路。非同一性问题可以分为个体的非同一性问题和集体的非同一性问题,帕菲特即使成功论证了个体的非同一性情境中不存在伤害,但并不能直接推导出集体的非同一性情境不存在伤害。总之,非同一性问题难以否定我们对未来人的伤害及所应承担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菲特 非同一性问题 非比较的伤害观 未来人伦理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