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烯基多杀菌素高产菌株的巴龙霉素抗性筛选 被引量:10
1
作者 邬洋 徐妙 +2 位作者 罗林根 杨燕 夏立秋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6-114,共9页
为了提高须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pogona的丁烯基多杀菌素产量水平,利用核糖体工程技术,对其进行巴龙霉素抗性筛选,在10×MIC巴龙霉素浓度下,分离得到巴龙霉素自发抗性突变株54株。通过对原始菌株和突变株代谢产物变化的初步... 为了提高须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pogona的丁烯基多杀菌素产量水平,利用核糖体工程技术,对其进行巴龙霉素抗性筛选,在10×MIC巴龙霉素浓度下,分离得到巴龙霉素自发抗性突变株54株。通过对原始菌株和突变株代谢产物变化的初步研究发现,相比于原始菌株,丁烯基多杀菌素组分在抗性突变株中的合成能力有明显差异,有6株抗性突变株的产量明显高于原始菌株,约20%左右的突变株产量提高,约45%左右的突变株产量降低。其中突变株P-7的丁烯基多杀菌素产量提高幅度最大,相比原始菌株提高2.2倍。对巴龙霉素抗性突变株P-7进行DNA序列分析,在编码核糖体S12蛋白的rps L基因保守区域中发现点突变,第314位的C突变为A,由脯氨酸突变为谷氨酰胺;第320位的C突变为T,由丙氨酸突变为缬氨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烯基多杀菌素 须糖多孢菌 核糖体工程 巴龙霉素 RPSL基因
下载PDF
巴龙霉素对携带线粒体DNA C1494T突变的细胞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赵辉 严庆丰 +3 位作者 曹菊阳 王秋菊 杨伟炎 管敏鑫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267-270,共4页
目的用细胞学方法,分析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中C1494T突变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聋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从携有线粒体DNAC1494T突变的母系遗传性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性耳聋的中国大家系选择部分成员,另外从遗传背景相同的正常中国人群选择... 目的用细胞学方法,分析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中C1494T突变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聋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从携有线粒体DNAC1494T突变的母系遗传性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性耳聋的中国大家系选择部分成员,另外从遗传背景相同的正常中国人群选择对照个体,分别建立淋巴细胞系;并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将淋巴细胞系的线粒体分别融合到缺乏线粒体DNA的!0206细胞中,建立相应的转线粒体细胞系;家系成员与对照个体的淋巴细胞系和转线粒体细胞系,分别在不含/含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巴龙霉素)的培养液中培养,以倍增时间(doublingtime,DT)作为细胞生长特性的评价标准,通过计算在正常和含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培养液中倍增时间的比值,比较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携有线粒体DNAC1494T突变家系成员较对照个体的淋巴细胞系的倍增时间比值平均增加了24%,但不同家系成员的细胞倍增时间比值的增加程度不同,自10%至50%不等;而当细胞核遗传背景相同后,家系成员较对照个体的转线粒体细胞系的倍增时间比值增长30%,并且来自不同表型的家系成员的细胞倍增时间比值基本相同。结论线粒体DNAC1494T突变可以造成细胞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超敏性,但其效应要受到核基因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龙霉素 细胞倍增时间 线粒体DNA(mtDNA)
下载PDF
巴龙霉素治疗带绦虫病415例疗效观察
3
作者 冯曼玲 赵冠宏 +4 位作者 许炽标 田洁 黄娅萍 李伍 徐永言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21-322,共2页
本文首次报道国内应用巴龙霉素治疗带绦虫病。通过对415例带绦虫病患者临床驱绦虫病的观察,其中398例服药当天排出绦虫节片,17例未发现节片排出,415例均随访半年以上,并确认已全部治愈。服药过程中,仅有4例(0.96... 本文首次报道国内应用巴龙霉素治疗带绦虫病。通过对415例带绦虫病患者临床驱绦虫病的观察,其中398例服药当天排出绦虫节片,17例未发现节片排出,415例均随访半年以上,并确认已全部治愈。服药过程中,仅有4例(0.96%)出现轻度头晕、恶心等反应,不久即自行消失。我们认为口服巴龙霉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驱绦虫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龙霉素 带绦虫病 疗效 病例分析
下载PDF
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A1408G突变对核糖体16S rRNA片段的影响
4
作者 董浩 刘元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815-1819,共5页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原核生物核糖体小亚基中的16SrRNA片段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巴龙霉素复合物结构的柔性.结果表明,16SrRNA片段中的1408位点的腺嘌呤(A)突变为鸟嘌呤(G),改变了与tRNA中反密码子环识别相关的2个腺嘌呤A1492和A...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原核生物核糖体小亚基中的16SrRNA片段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巴龙霉素复合物结构的柔性.结果表明,16SrRNA片段中的1408位点的腺嘌呤(A)突变为鸟嘌呤(G),改变了与tRNA中反密码子环识别相关的2个腺嘌呤A1492和A1493的空间构象,阻碍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核糖体的结合,从而影响原核生物蛋白转录过程.模拟结果与实验测定的晶体结构相吻合,可为基于核糖体16SrRNA的药物分子设计提供较可靠的结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体 16SrRNAA位点 巴龙霉素 分子动力学
下载PDF
利用抗性筛选和基因组重排技术选育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 被引量:3
5
作者 赵俊杰 王开方 +1 位作者 陈旭升 毛忠贵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4-79,共6页
聚赖氨酸产生菌Streptomyces albulus M-Z18的摇瓶产量较低,仅为1. 60 g/L。利用抗性筛选和基因组重排技术对S. albulus M-Z18进行菌种选育以获得高产ε-聚赖氨酸菌株。通过引入巴龙霉素抗性到S. albulus M-Z18中,获得两株性状优良的菌... 聚赖氨酸产生菌Streptomyces albulus M-Z18的摇瓶产量较低,仅为1. 60 g/L。利用抗性筛选和基因组重排技术对S. albulus M-Z18进行菌种选育以获得高产ε-聚赖氨酸菌株。通过引入巴龙霉素抗性到S. albulus M-Z18中,获得两株性状优良的菌株S. albulus P-1和S. albulusP-2,ε-聚赖氨酸产量分别为2. 20 g/L和2. 16 g/L,单位菌体ε-聚赖氨酸合成能力分别为0. 41g/g和0. 39 g/g,作为基因组重排的亲本菌株;运用正交实验优化实验条件,最终获得一株高产ε-聚赖氨酸的融合子S. albulus G12,产量为2. 73 g/L,相比M-Z18提高了70. 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肽 Ε-聚赖氨酸 基因组重排 抗性筛选 巴龙霉素
下载PDF
一种高效的莱茵衣藻电转化方法 被引量:5
6
作者 刘佳 何炫程 +3 位作者 项晨 马伯宁 韦航涛 杨明峰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5-9,共5页
【目的】为了探明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最佳的转化条件。【方法】将融合基因4CL-3aSTS与绿色荧光蛋白(GFP)分别作为目的基因,以aphVIII为抗性基因,采用电转化法将两种目的基因分别转入野生型(WT)莱茵衣藻和细胞壁缺失型莱... 【目的】为了探明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最佳的转化条件。【方法】将融合基因4CL-3aSTS与绿色荧光蛋白(GFP)分别作为目的基因,以aphVIII为抗性基因,采用电转化法将两种目的基因分别转入野生型(WT)莱茵衣藻和细胞壁缺失型莱茵衣藻(CC425)中。【结果】用巴龙霉素抗性筛选以及通过PCR验证与荧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证实目的基因在两种莱茵衣藻中成功表达。【结论】获得了一种高效的莱茵衣藻电转化方法,野生型衣藻转化率为11.07%,细胞壁缺失型衣藻转化率为49.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茵衣藻 电转化 融合基因 绿色荧光蛋白 巴龙霉素
下载PDF
巴龙霉素电喷雾电离负离子模式多级质谱裂解方式 被引量:1
7
作者 沈联兵 《海峡药学》 2013年第7期104-106,共3页
目的研究巴龙霉素电喷雾电离负离子模式下的多级质谱裂解方式。方法采用电喷雾电离(Election Spray Ionization Source,ESI)多级质谱,极性检出模式为负模式。结果通过分析碎片离子信息,获得巴龙霉素电喷雾电离负离子模式下多级质谱的裂... 目的研究巴龙霉素电喷雾电离负离子模式下的多级质谱裂解方式。方法采用电喷雾电离(Election Spray Ionization Source,ESI)多级质谱,极性检出模式为负模式。结果通过分析碎片离子信息,获得巴龙霉素电喷雾电离负离子模式下多级质谱的裂解方式。结论巴龙霉素的多级质谱裂解方式可用于巴龙霉素及其类似物的快速结构解析和定量分析,并为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龙霉素 电喷雾电离多级质谱 裂解方式
下载PDF
抗生素硫酸巴龙霉素片含量测定标准曲线法的探索与验证
8
作者 李志峰 《中国化工贸易》 2013年第11期291-292,共2页
用标准曲线法测定硫酸巴龙霉素片的抗生素效价,其浓度在0.82-4.88u/mL范围内抑菌圈清晰,标准品抑菌圈直径与中心浓度抑菌圈的差与抗生素浓度对数线性关系良好r=0.9992,结果重现性好,效果满意。
关键词 标准曲线法 抗生素效价 硫酸巴龙霉素片
下载PDF
Treatment outcomes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 in Ethiopia from 2001 to 2017: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被引量:1
9
作者 Eyob Alemayehu Gebreyohannes Akshaya Srikanth Bhagvathula +1 位作者 Tadesse Melaku Abegaz Mohammed Assen Seid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SCIE 2018年第1期1144-1152,共9页
Background:Ethiopia has the highest number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VL)cases after Sudan in Sub-Saharan Africa.However,there was lack of comprehensive data on VL treatment outcome despite the huge burden of the disea... Background:Ethiopia has the highest number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VL)cases after Sudan in Sub-Saharan Africa.However,there was lack of comprehensive data on VL treatment outcome despite the huge burden of the diseases in the country.Hence,we aimed to perform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n this topic to obtain stronger evidence on treatment outcomes of VL from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in Ethiopia.Methods:The Cochrane guidelines to conduct meta-analysis following the 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tatement was used to conduct a computerized systematic search of the PubMed,Google Scholar,and ScienceDirect databases.Random effects model was used to combine studies showing heterogeneity of Cochrane Q P<0.10 and I2>50.Treatment outcomes were assessed at end of treatment and at 6 months follow-up.Subgroup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on treatment outcomes based on the different antileishmanial treatment options and patients’HIV status.Results:Fifteen studies were included in the final analyses.At end of treatment,an overall treatment success rate of 82.6%was noticed.At 6 months follow-up,the overall treatment success rate was 72.2%.For patients treated with sodium stibogluconate(SSG),the treatment success rates at the end of treatment and at six-month follow-up were 81.5%and 80.7%,respectively.Multiple doses of liposomal-amphotericin B(L-AMB)had treatment success rates of 96.7 and 71-100%at the end of treatment and at 6 months follow-up,respectively.The combination of SSG with paromomycin(PM)gave treatment success rates of up to 90.1%at the end of treatment.HIV-infected individuals were found to have a higher mortality(odds ratio=4.77,95%CI:1.30-17.43,P=0.009)rate at 6 months follow-up.Conclusions:SSG alone has shown lower treatment efficacy in the management of VL when compared to combination of SSG with PM and multiple doses of L-AMB.The combination of SSG with PM gave good treatment success rates with shorter duration of treatment.Hence,the combination of SSG with PM should be used preferentially over SSG monotherapy.Multiple doses of L-AMB showed great efficacy especially among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s,severe disease,HIV co-infection,and intolerance to the adverse effects of antimonials.HIVinfected individuals had a worse prognosis than their HIV-negative counterpar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ceral leishmaniasis Sodium stibogluconate Amphotericin b paromomycin TREATMENT SUCCESS MORTALITY HIV/AIDS Ethiopia
原文传递
五氟苯基柱HPLC⁃PAD法测定硫酸巴龙霉素含量及有关物质 被引量:1
10
作者 耿月 朱晓玥 +3 位作者 周小华 陈舟舟 朱永强 袁耀佐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1380-1386,共7页
目的建立一种用于直接测定硫酸巴龙霉素含量和有关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脉冲安培电化学检测器(HPLC⁃PAD)法。方法采用Agilent Pursuit®PFP(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体积分数2.0%三氟乙酸溶液[含0.15%(体积分数)五氟丙酸,... 目的建立一种用于直接测定硫酸巴龙霉素含量和有关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脉冲安培电化学检测器(HPLC⁃PAD)法。方法采用Agilent Pursuit®PFP(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体积分数2.0%三氟乙酸溶液[含0.15%(体积分数)五氟丙酸,用50%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调pH值至3.5]的水溶液为流动相,积分脉冲安培电化学检测器的四电位波形测定硫酸巴龙霉素有关物质。结果五氟苯基柱比传统的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填充色谱柱分离效果更优,代表性样品中分离出21个峰,有巴龙霉素Ⅱ与其同分异构体巴龙霉素Ⅰ和另外的19个有关物质;在0.49~118.30μg·mL^(-1)内巴龙霉素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3),检测限(LOD)为0.49μg·mL^(-1),定量限(LOQ)为0.99μg·mL^(-1),重复性和精密度RSD均小于2.0%。结论建立的HPLC⁃PAD方法专属性好、灵敏度高、稳定性强、耐用性好,为巴龙霉素质量控制和工艺优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巴龙霉素 脉冲安培电化学检测器 五氟苯基柱 含量测定 有关物质
原文传递
内脏利什曼病临床药物治疗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1
作者 袁传杰 杨雪 朱渝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22年第4期387-392,共6页
内脏利什曼病(VL)又被称为黑热病,是人体被利什曼原虫感染所致的播散性原虫病。VL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长期发热,肝、脾大,全血细胞减少及进行性贫血与消瘦等。我国治疗VL的临床药物以5价锑剂为主。目前临床治疗VL可供选择的药物种类少。... 内脏利什曼病(VL)又被称为黑热病,是人体被利什曼原虫感染所致的播散性原虫病。VL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长期发热,肝、脾大,全血细胞减少及进行性贫血与消瘦等。我国治疗VL的临床药物以5价锑剂为主。目前临床治疗VL可供选择的药物种类少。笔者拟就VL患者药物治疗方案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旨在为该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什曼病 内脏 临床方案 5价锑剂 两性霉素B 巴龙霉素 米替福新 喷他脒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