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satellites underestimate genetic divergence in the Green-backed Tit (Parus monticolus)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文娟 戴传银 +3 位作者 Bailey D.MCKAY 赵娜 李寿先 雷富民 《Chinese Birds》 CSCD 2013年第2期144-154,共11页
Although a growing number of both sequence-based and microsatellite nuclear loci have been used to infer genetic structures, their relative efficiencies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In our study, we used the Green-backed... Although a growing number of both sequence-based and microsatellite nuclear loci have been used to infer genetic structures, their relative efficiencies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In our study, we used the Green-backed Tit (Parus monticolus) to explore the resolving ability of these two types of markers. The south-western and central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phylogroups were divergent to some extent in sequence-based nuclear data, while mixed together in microsatellites data. The F ST values among clades were about four times lower in microsatellite loci than those in sequence-based nuclear loci. We are of the opinion that size homoplasy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inability of microsatellites to uncover differentiat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sequence-based nuclear loci outperformed microsatellite loci in detecting population structures, especially those focused on populations with large 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F ST values and allelic size variability,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 efficiency of microsatellite loci in detecting genetic structure may be independent of their polymorphism. F ST is better than R ST in detecting intraspecific divergence due to the high variance of R ST . In agreement with sequence-based nuclear loci, microsatellite loci did resolve the genetic distinctness of the Taiwan Residents phylogroup. Th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Taiwan Residents and continental clades may involve allopatric divergence without gene f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tic structure microsatellite parus monticolus sequence-based nuclear data size homoplasy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沼泽山雀简化基因组微卫星位点的开发 被引量:4
2
作者 万冬梅 韩梅 +1 位作者 李成安 何雨昕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3期252-257,共6页
沼泽山雀是一种广域分布物种,目前关于该物种的微卫星位点信息较少.高通量测序技术因其获得微卫星序列更加低廉、高效而逐渐被用于微卫星筛选当中.实验选取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沼泽山雀简化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共得到2.84M读... 沼泽山雀是一种广域分布物种,目前关于该物种的微卫星位点信息较少.高通量测序技术因其获得微卫星序列更加低廉、高效而逐渐被用于微卫星筛选当中.实验选取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沼泽山雀简化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共得到2.84M读长,共开发113 519个SLAF标签;利用MISA对所得的112 558条有效序列进行微卫星片段搜索,最终成功搜索出2 471个微卫星位点,总分布密度为870.07个/M.大量的微卫星位点为微卫星的进一步筛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有利于沼泽山雀后续遗传学水平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山雀 微卫星 高通量测序 简化基因组
下载PDF
山地次生林沼泽山雀的繁殖生态 被引量:2
3
作者 易国栋 赵匠 +2 位作者 高玮 杨志杰 刘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1-52,共2页
2003年3月到7月,采用野外观察法对吉林左家自然保护区次生林中沼泽山雀(Parus palustri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沼泽山雀在该区域为留鸟,营巢期在4月上、中旬,产卵期在4月中、下旬,孵化期为13-14d;孵化率为89.47%... 2003年3月到7月,采用野外观察法对吉林左家自然保护区次生林中沼泽山雀(Parus palustri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沼泽山雀在该区域为留鸟,营巢期在4月上、中旬,产卵期在4月中、下旬,孵化期为13-14d;孵化率为89.47%;窝卵数为7-10枚,平均8枚(n=5)。雏鸟体质量增长符合Logistic规律,增长率为0.41,渐近线为13.25g。同时,给出了次生林中繁殖的沼泽山雀的主要生长参数曲线及巢位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左家 山地次生林 沼泽山雀 繁殖生态 生长发育
下载PDF
中国大陆杂色山雀遗传多样性
4
作者 万冬梅 鞠静 +2 位作者 蔡玥 张雷 李东来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3期249-259,共11页
使用线粒体控制区(529bp)和核基因(9个微卫星位点)作为分子标记对杂色山雀(Parus varius)在中国大陆8个分布地的70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在所有样本线粒体控制区序列中共识别出10个单倍型,整体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176;单倍型多样性... 使用线粒体控制区(529bp)和核基因(9个微卫星位点)作为分子标记对杂色山雀(Parus varius)在中国大陆8个分布地的70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在所有样本线粒体控制区序列中共识别出10个单倍型,整体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176;单倍型多样性(Hd)为0.533;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0.892.在线粒体水平上,杂色山雀中国大陆种群处于线粒体DNA多态性较低的范围内,遗传多样性较低.微卫星数据显示,70个样本在9个微卫星位点上的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05~0.863,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55±0.1720;8个分布地样本各自平均等位基因个数(K)在1.4±0.53~9.4±2.46之间,平均期望杂合度(He)在0.444±0.5270~0.808±0.1929之间,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在0.167±0.1976~0.738±0.1634之间.在核基因水平上,杂色山雀中国大陆种群遗传信息丰富,遗传多样性较高.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中国大陆地区杂色山雀指名亚种8个分布地样本混杂在一起;样本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119,基因交流值为3.82.样本中的大部分变异是来自种群内且这种变异达到遗传分化的显著性水平,显示了中国大陆杂色山雀指名亚种8个分布地样本为一个地理种群.错配分布图以及中性检验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杂色山雀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发生过扩张事件.对于中国大陆地区杂色山雀的保护,应该将其作为一个进化显著单元进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色山雀 线粒体DNA(D-loop)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大山雀的婚外父权调查
5
作者 尹黎献 张雷 +2 位作者 常鹏 李静 万冬梅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7-52,共6页
婚配制度作为一种进化稳定对策是动物对某一环境包括种群内部环境适应的结果,在动物生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大山雀(Parus major)是一种广域分布物种,研究显示广域分布物种的形态、生理、行为、生态特征及婚配制度在不同地区或种群间... 婚配制度作为一种进化稳定对策是动物对某一环境包括种群内部环境适应的结果,在动物生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大山雀(Parus major)是一种广域分布物种,研究显示广域分布物种的形态、生理、行为、生态特征及婚配制度在不同地区或种群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该文选择了分布于中国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山雀(P.m.mmor)种群开展其婚配制度研究。野外共采集了22巢大山雀亲代和子代血液样本。结果如下:(1)从11个微卫星位点中筛选出了8个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位点用于大山雀父权鉴定,在母本已知的情况下确定父权的准确率可达99.98%;(2)巢内父权鉴定结果显示,31.8%(7/22)的巢包含婚外父权,8.12%(16/197)的子代为婚外子代。与其他森林雀形目鸟类相比,大山雀婚外子代的比例明显偏低(<10%),每个存在婚外父权巢的婚外子代比例各异(55.6%~9.1%),且无明显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山雀 微卫星DNA 父权鉴定 婚配制度
下载PDF
长白山沼泽山雀的生态习性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宋榆钧 张兴录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1986年第2期155-160,共6页
沼泽山雀(Parus palustris brevirostris Taczanovski)是中山、低山带较常见的典型森林鸟类。关于它的生态习性,La Touche(1925—30),ⅡeMe~TKCB,r.n.等(1954),郑作新等(1958),郑作新等(1963)、范忠民等(1965)及李桂垣等(1982)均有过报... 沼泽山雀(Parus palustris brevirostris Taczanovski)是中山、低山带较常见的典型森林鸟类。关于它的生态习性,La Touche(1925—30),ⅡeMe~TKCB,r.n.等(1954),郑作新等(1958),郑作新等(1963)、范忠民等(1965)及李桂垣等(1982)均有过报道;但鉴于其生态习性的地区差异及某些环节的不足,尤其是对其生长发育的研究欠缺。为此,笔者将1963—1965,1979—1983年,在长白山北坡对该鸟生态习性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习性 沼泽山雀(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