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遗传背景下稻瘟病菌致病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马军韬 张国民 +8 位作者 辛爱华 张丽艳 邓凌韦 王永力 王英 任洋 宫秀杰 葛选良 杨秀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91-1801,共11页
稻瘟病是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造成重大产量损失。本文为明确不同遗传背景下4个稻瘟病菌株群致病性及其寄主品种的抗性改良情况,以中国鉴别品种、日本清泽鉴别品种、水稻单基因系品种和当地水稻品种为鉴定体系,以各群菌株... 稻瘟病是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造成重大产量损失。本文为明确不同遗传背景下4个稻瘟病菌株群致病性及其寄主品种的抗性改良情况,以中国鉴别品种、日本清泽鉴别品种、水稻单基因系品种和当地水稻品种为鉴定体系,以各群菌株为研究靶标,通过喷雾接种方式,结合联合抗病性和基因聚合方式完成改良分析得出下列结论:(1)在中国鉴别品种体系下,源自空育131、垦稻12、上育397和哈9811的菌株分别被划分为10个、6个、6个和9个生理小种,源自哈9811的菌株的优势小种为ZF1,其他3个类群菌株的优势小种均为ZG1。(2)在日本清泽鉴别品种体系下,源自空育131、垦稻12、上育397和哈9811的菌株分别被划分为19个、11个、13个和14个生理小种,其致病率平均值分别为54.17%、46.21%、41.67%和59.90%。(3)在水稻单基因系品种体系下,源自空育131、垦稻12、上育397和哈9811的菌株分别被划分为20个、11个、12个和16个致病型,其致病性相似系数分别介于0.20-0.87、0.25-0.90、0.25-1.00和0.31-0.88。(4)在当地水稻品种体系下,源自空育131、垦稻12、上育397和哈9811的菌株分别被划分为12个、7个、9个和13个致病型,其最佳抗性品种分别为龙盾104、松粳6号、松粳9号和龙稻7号。(5)从抗性改良角度分析,应用联合抗病性方式,其联合抗病性系数和联合致病性系数平均值分别介于0.71-0.92和0-0.08,效果较好;应用基因聚合方式,对源自空育131、垦稻12、上育397和哈9811的菌株表现免疫的基因组合分别有2个、2个、5个和7个。综合分析,以水稻单基因系品种为体系进行稻瘟病菌株致病性分析效果较好;2种抗性改良方式效果都较好,但也各有利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背景 稻瘟病菌 致病性 水稻单基因系 基因聚合
下载PDF
用于高通量测序未知病原体分析的样本预处理方法及扩增方案概述 被引量:1
2
作者 安小平 童贻刚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15年第2期286-290,共5页
2005年以来,二代测序平台和测序技术越来越普及,被广泛用于新病毒和未知病原体的发现,从未经培养的复杂样本中筛查病毒类病原体需要更多的前期处理措施。我们围绕高通量测序所涉及到的测序样本预处理方法和扩增方法做简要总结:样品类型... 2005年以来,二代测序平台和测序技术越来越普及,被广泛用于新病毒和未知病原体的发现,从未经培养的复杂样本中筛查病毒类病原体需要更多的前期处理措施。我们围绕高通量测序所涉及到的测序样本预处理方法和扩增方法做简要总结:样品类型分为无菌样本和开放样本;病原体类型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背景核酸去除的常用方法包括物理分离、核酸酶消化和几种r RNA去除的方法;常用的微量样本非特异性扩增方法包括随机引物PCR、SISPA技术、锚定随机引物PCR、RCA技术、MDA技术和NASBA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病原体 样本预处理 背景核酸去除 非特异性扩增
下载PDF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3
作者 贾汝楠 刘玉兰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2期1827-1831,1835,共6页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生殖功能障碍与糖代谢异常并存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是目前青中年妇女发病率较高的内分泌系统疾病,此病可由多方面因素诱发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功能轴紊乱。是育龄期妇女月经不调,不孕等疾病的主要诱因。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背景 研究意义 研究进展 致病因素 中医病机 西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方法
下载PDF
宁德口岸三沙港区鼠形动物本底调查报告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日良 林榆 +2 位作者 叶恒 朱鹏飞 高赣斌 《口岸卫生控制》 2014年第2期52-54,共3页
目的掌握宁德口岸三沙港区鼠形动物的种群构成、季节消长、体表寄生虫、携带病原体情况。方法采用鼠笼法,每月连续监测2d,持续12个月。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65只,经鉴定隶属2目2科2种,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95.38%,其余为臭鼩鼱占4.62%。年... 目的掌握宁德口岸三沙港区鼠形动物的种群构成、季节消长、体表寄生虫、携带病原体情况。方法采用鼠笼法,每月连续监测2d,持续12个月。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65只,经鉴定隶属2目2科2种,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95.38%,其余为臭鼩鼱占4.62%。年均鼠密度1.84%,鼠密度最高为9月份达4.34%。检出螨3只、蜱10只。检出汉坦病毒阳性10例、钩端螺旋体阳性1例。结论宁德口岸三沙港区未达到国家无鼠害港规定的鼠密度低于1%的要求,应继续加强鼠类监测与防制工作,进一步降低鼠密度,防止有关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形动物 本底调查 体表寄生虫 病原体
下载PDF
新媒体背景下病原生物学科课程思政的建设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陆春雪 刘彦 +1 位作者 雷爱华 彭波 《科教导刊》 2021年第26期133-135,共3页
病原生物学科作为高校医学类中的基础性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鉴于该学科的特点,可以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病原生物学科进行有效融合,进而使得该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 病原生物学科作为高校医学类中的基础性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鉴于该学科的特点,可以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病原生物学科进行有效融合,进而使得该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文章基于新媒体背景下的病原生物学科课程思政的建设进行分析,并结合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背景 病原生物学 生物学科 课程思政
下载PDF
北宋社会因素对《伤寒论》研究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倪世美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49-151,共3页
《伤寒论》自王叔和收集整理后,未能广泛流传。至北宋,政府重视中医学的发展,令校正医书局校勘出版《伤寒论》,并作为太医局教材,印刷技术改新进步则大量出版《伤寒论》,促使其广泛流行与传播。同时提高医生社会地位,科举制度使医学队... 《伤寒论》自王叔和收集整理后,未能广泛流传。至北宋,政府重视中医学的发展,令校正医书局校勘出版《伤寒论》,并作为太医局教材,印刷技术改新进步则大量出版《伤寒论》,促使其广泛流行与传播。同时提高医生社会地位,科举制度使医学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学习研究者日众,伤寒学研究蔚然成风,伤寒学派开始形成,“经方”崛起,使《伤寒论》研究走向新阶段,为明清时期的伤寒分派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社会背景 《伤寒论》
原文传递
纳米孔测序技术检测正常人群咽拭子微生物本底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薛智丰 王超 +4 位作者 董阳超 段甜 袁若栋 雷迎峰 岳昌武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CAS 2022年第3期50-56,共7页
目的分析咽拭子中存在多种少量的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即病原体本底),为测序数据提供初步分析结果。方法利用牛津纳米孔测序技术(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对12个健康人的咽拭子样本进行测序并分析微生物序列。结果咽拭子样本中主要... 目的分析咽拭子中存在多种少量的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即病原体本底),为测序数据提供初步分析结果。方法利用牛津纳米孔测序技术(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对12个健康人的咽拭子样本进行测序并分析微生物序列。结果咽拭子样本中主要是常见的宿主共生菌群,具体为拟杆菌门(29.000%~55.000%)、变形菌门(12.000%~24.000%)、厚壁菌门(4.000%~7.000%)、梭杆菌门(2.000%~3.000%)和放线菌门(0.300%-1.000%)等。在拟杆菌门中,普雷沃菌(82.000%~93.000%)、黄杆菌(2.000%~9.000%);变形菌门中,γ-变形菌(61.000%~79.000%)、β-变形菌(5.000%~28.000%);厚壁菌门中,链球菌(35.000%~61.000%)、葡萄球菌(2.000%~7.000%)、韦荣球菌(17.000%~33.000%)、梭菌(2.000%~5.000%)、微单胞菌(0.6000%~1.000%);梭杆菌门中,梭杆菌(54.000%~84.000%)、纤毛菌(9.000%~25.000%);放线菌门中,放线菌(19.000%~47.000%)。最后,还在样本中检测出了少量的病毒,鉴定结果显示这些病毒主要是寄生在口腔中的细菌噬菌体。结论研究为临床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呼吸道样本中病原体分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拭子 纳米孔测序 病原体本底数据
原文传递
漳州港招银港区鼠类及其携带病原情况检测
8
作者 许俊毅 黄昆 +4 位作者 康玉珠 宋诚本 于勇 赖天然 陈玉姗 《旅行医学科学》 2006年第3期29-31,共3页
目的了解漳州港招银港区鼠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以及携带病原情况。方法选择漳州港招银港区有代表性的观察点,每月调查1次,以捕鼠笼法计算。结果 2004~2005年共捕获各种鼠类56只,隶属2目2科3属5种,平均密度0.81%:褐家鼠为招银港区的... 目的了解漳州港招银港区鼠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以及携带病原情况。方法选择漳州港招银港区有代表性的观察点,每月调查1次,以捕鼠笼法计算。结果 2004~2005年共捕获各种鼠类56只,隶属2目2科3属5种,平均密度0.81%:褐家鼠为招银港区的优势鼠种,占全部捕获鼠数的58.9%。港区鼠类全年均有活动,夏秋季为高峰期。鼠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检测阳性率为3.03%,鼠种为褐家鼠。检测鼠疫 F1抗原47份和鼠疫 F1抗体21份,结果均为阴性。结论褐家鼠为招银港区的优势鼠种,密度高峰出现于夏秋季节。综合防治是控制鼠传疾病的根本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类 携带病原 本底调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