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基于“邪气阻络,络息成积”探析子宫腺肌病病机
- 1
-
-
作者
孙悦
王翠霞
-
机构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出处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29期64-68,共5页
-
文摘
络病是许多疑难杂病的共同发展趋势与归宿,子宫腺肌病作为妇科常见疑难杂病,临床多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延长、不孕等症状,患者的主要体征为子宫增大、子宫局限性或弥散性结节及包块,以及子宫结合带增厚、形态异常。本病缠绵难愈。在临床治疗中发现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独特优势。子宫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离不开气、血、津液的供养,而络脉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发现子宫腺肌病与络病在病理特点方面具有相关性,且二者的病程和临床表现一致。本研究基于络病理论,认为先天体质或机体正气不足或兼夹他邪,导致痰、瘀等病理产物阻滞络脉,络息成积,发为子宫腺肌病。基于其病机特点,采用扶正祛邪、化瘀通络的治疗方法,一方面重视补气益血,调补脾肾,以扶助正气,避免过度攻伐;另一方面清热祛痰、活血化瘀以通络,配伍应用补虚药、清热药、活血药、化痰药,以期为子宫腺肌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另外,应重视自身调养,以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
关键词
络病理论
邪气阻络
络息成积
子宫腺肌病
-
Keywords
Collateral disease theory
Evil energy causes obstructed collateral vessel and pathogenic stagnation
Adenomyosis
-
分类号
R271
[医药卫生—中医妇科学]
-
-
题名周彩云从“正虚邪伏”辨治天疱疮经验
- 2
-
-
作者
李转转
唐今扬
王鑫
叶雨晴
范冰冰
马芳
-
机构
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风湿病科
-
出处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12期91-94,共4页
-
基金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薪火传承“新3+3”工程(京中医科字[2023]126号)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重大攻关项目(CI2021A01514)
+2 种基金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专项(XYZX0101-47)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创新团队-风湿病学项目(CI2021B007)
山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优硕创新计划项目(2022YS011)。
-
文摘
介绍周彩云教授从“正虚邪伏”辨治天疱疮的经验。周教授认为天疱疮病情顽固且易反复,当责之于正气不足,邪伏于内,酿就夙根。疾病发作期以伏邪为患,湿热毒邪交织为主,需因势利导,治以清热除湿,凉血解毒,驱邪外出;缓解期正虚邪恋,余毒未清,重在固本清源,以防来复,攻补兼施,使湿毒无源可生。临证中根据正邪的虚实偏重,灵活用药,做到祛邪不忘扶正,扶正兼以祛邪。并附验案1则。
-
关键词
天疱疮
自身免疫病
正气亏虚
伏邪理论
临床经验
中医药疗法
-
Keywords
pemphigus
autoimmune disease
deficiency of vital energy
theory of hidden pathogen
clinical experien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
-
分类号
R75
[医药卫生—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
-
题名中医学“正气”应包括微生态与免疫平衡
被引量:34
- 3
-
-
作者
李庆生
袁嘉丽
陈文慧
-
机构
云南中医学院
-
出处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7,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o:30 2 6 0 1 2 0 )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No :2 0 0 1C0 0 5 2M)资助
-
文摘
从文献、临床与实验研究入手 ,选取中医学“邪正相争”较为激烈典型的肺系疾病常见病证作为临床与实验研究对象 ,研究中医邪正发病学说与免疫及微生态平衡相关性。获得经计算机统计学处理的数据图表 5 0张 ,结果表明 :微生态平衡 ,以及在病原微生物的刺激下免疫系统正常的应答反应能力及其所表达的功能是构成“正气”的重要因素。其具体表现为 :菌群密集度均衡、菌群多样性明显、优势菌以有益菌为主 ;抗体IgG、IgM、IgA均正常。CD4/CD8比值正常 ,血清补体C3 滴度正常。
-
关键词
正常
中医学
临床
菌群
免疫
微生态平衡
实验研究
有益菌
病原微生物
常见病
-
Keywords
TCM
vital-Qi
Microecology
Balance of Immunity
pathogenic theory of vital energy against evils
-
分类号
R512.91
[医药卫生—内科学]
R395.1
[医药卫生—医学心理学]
-
-
题名基于知识考古学的中医郁证理论形成研究
被引量:18
- 4
-
-
作者
司鹏飞
李成卫
王庆国
-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出处
《中医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59-62,共4页
-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1CB505100)
-
文摘
通过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对中医郁证理论形成进行历史考察,可以发现,现代中医郁证体系的形成不是沿着传统认为的线性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吸收历代中医情志病理论的基础上,借鉴西医《精神病学》中抑郁症和神经症的理论,重新构建的一个全新体系,是"范式转换"的科学革命的过程。不可否认,在现代郁证理论体系中,包含有《黄帝内经》五郁、丹溪六郁等理论的"成分",如在论述病机的时候,提到"气郁""木郁",在治疗中,依然会使用越鞠丸,但是现代郁证的理论体系已经与此前完全不同,其中所存在的来源于《黄帝内经》、朱丹溪的"成分"均已被重新定义,不再是当时的原意。
-
关键词
郁证
知识考古学
中医郁证理论
邪郁
疏肝理气法
朱丹溪
黄帝内经
张从正
“现代郁证”
-
Keywords
depression syndrom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melancholia theory in Chinese medicine
evil accumulation
reliefing liver and smoothing the vital energy
Zhu Danxi
Huangdi Neijing
Zhang Congzheng
"modern melancholia theory"
-
分类号
R256.28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