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郑鉴峰 郭宗铎 孙晓川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1-368,共8页
目的分析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7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SAH的患者,小型颅内动脉瘤指最大径<5 mm的颅内动... 目的分析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7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SAH的患者,小型颅内动脉瘤指最大径<5 mm的颅内动脉瘤。收集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饮酒史、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Hunt-Hess分级。收集患者影像学资料明确动脉瘤特征[动脉瘤数量(单发、多发)、SAH责任动脉瘤形态(存在子囊、多囊或分叶的动脉瘤为不规则动脉瘤)和位置(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和后循环)],根据入院头部CT影像明确SAH的分布情况,使用改良Fisher分级将患者SAH情况分为1~4级,应用Hijdra评分对患者SAH的出血量进行评分。收集患者治疗方式(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术)。将所有患者通过改良Fisher分级进行分组,1~2级为少量SAH组,3~4级为大量SAH组。比较少量SAH组与大量SAH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动脉瘤特征,以改良Fisher分级3~4级为因变量,将基线、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特征中P<0.1的可能影响SAH出血量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SAH的危险因素。将患者术前CT可见的伴或不伴神经功能恶化的新发出血定义为再出血,所有患者以术前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和无再出血组。比较再出血组与无再出血组患者基线及临床资料和动脉瘤特征,以再出血为因变量,在基线、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特征比较中P<0.1的因素中筛选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小型颅内动脉瘤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63例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SAH患者,男103例,女260例;年龄25~85岁,平均年龄(55±11)岁。以改良Fisher分级进行分组,大量SAH组198例,少量SAH组165例。与少量SAH组相比,大量SAH组患者年龄更大(P=0.011),男性、合并高血压病、吸烟史比例更高(均P<0.05),入院Hunt-Hess分级Ⅳ~Ⅴ级比例更高(26.3%比2.4%,P<0.01),GCS评分更低[(13.1±1.8)分比(13.9±0.8)分,P<0.01],Hijdra评分更高[(19.7±5.4)分比(8.4±2.6)分,P<0.01];大量SAH组和少量SAH组患者动脉瘤数量和责任动脉瘤形态、位置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术前是否发生再出血分组,再出血组30例,无再出血组333例。与无再出血组相比,再出血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比例(83.3%比49.2%,P<0.01)和入院Hunt-Hess分级Ⅳ~Ⅴ级比例更高(43.3%比12.9%,P<0.01),GCS评分更低[12(9,14)分比14(13,14)分,P<0.01],Hijdra评分更高[18(9,26)分比14(9,18)分,P=0.024];再出血组与无再出血组患者动脉瘤数量、责任动脉瘤形态、位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两种手术方式在两种分组方式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别以改良Fisher分级3~4级和再出血为因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27,95%CI:1.006~1.049,P=0.012)、高血压病(OR=1.858,95%CI:1.196~2.886,P=0.006)是小型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SAH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OR=3.775,95%CI:1.371~10.391,P=0.010)、较低的GCS评分(OR=0.677,95%CI:0.561~0.816,P<0.01)是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病是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发生大量SAH的危险因素。合并高血压病、GCS评分较低是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小型动脉瘤 再出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任俊 张洲 +2 位作者 周妙兵 肖红波 张鹏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6期773-776,781,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直径≤5mm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2022年12月于如皋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且进行血管内治疗的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再破裂分为再破裂组与未... 目的探讨颅内直径≤5mm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2022年12月于如皋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且进行血管内治疗的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再破裂分为再破裂组与未再破裂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113例行血管内治疗术的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患者中,根据DSA结果,其中术中再破裂11例(9.73%),未再破裂102例(90.27%)。高血压(OR=3.714,95%CI:1.331~6.285)、SBO(OR=4.052,95%CI:1.594~10.602)及重度ACAAS(OR=3.193,95%CI:1.158~16.521)是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再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预警评分系统预测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再破裂的曲线下面积为0.731(95%CI:0.705~0.906),最佳截断值为6.0分,且预测术后复发的特异度为0.715,敏感度为0.902,Youden指数为0.617。结论对于行血管内治疗的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患者,高血压、SBO及重度ACAAS可导致术中再破裂的风险增高。基于以上危险因素建立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有助于为临床治疗和短期预后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术 再破裂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介入治疗破裂小型颅内动脉瘤的效果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3
作者 刘树燊 李晓伟 蔺晓龙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1期11-15,共5页
目的 探究破裂小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70例小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颅内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对照组(未破裂)和观察组(破裂),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情况(格拉斯哥昏迷... 目的 探究破裂小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70例小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颅内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对照组(未破裂)和观察组(破裂),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情况(格拉斯哥昏迷量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以及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程度、术后半年动脉瘤栓塞程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10.05±1.16)分、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4.25±0.50)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50±0.25)分均优于对照组的(8.73±1.07)、(4.00±0.25)、(1.75±0.25)分(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生理机能评分(88.32±3.57)分、躯体疼痛评分(90.26±3.17)分、精神健康评分(89.21±3.25)分、社会功能评分(89.85±2.58)分均优于对照组的(81.63±3.61)、(82.69±2.24)、(83.55±3.58)、(83.44±3.67)分(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术后半年动脉瘤栓塞程度、并发症发生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破裂小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破裂小型颅内动脉瘤 低分子肝素盐水 安全性
下载PDF
介入栓塞及开颅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小动脉瘤(≤4 mm)的临床预后结果
4
作者 李宏岩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11期32-35,共4页
目的 研究颅内破裂小动脉瘤(≤4 mm)使用介入栓塞及开颅手术治疗的临床预后效果。方法 48例颅内破裂小动脉瘤(≤4 mm)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4例。对照组使用开颅手术治疗,研究组使用介入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手... 目的 研究颅内破裂小动脉瘤(≤4 mm)使用介入栓塞及开颅手术治疗的临床预后效果。方法 48例颅内破裂小动脉瘤(≤4 mm)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4例。对照组使用开颅手术治疗,研究组使用介入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卡氏(KPS)评分、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影像学检查指标。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2.14±0.23)h、住院时间(10.43±0.46)d均短于对照组的(2.84±0.25)h、(14.74±0.53)d,术中失血量(16.24±3.15)ml、住院费用(3.41±0.23)万元少于对照组的(105.53±19.22)ml、(6.03±0.63)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14.53±1.73)分、KPS评分(83.25±11.85)分及MMSE评分(26.46±3.15)分优于对照组的(20.34±2.24)、(71.52±7.23)、(20.35±3.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2.50%低于对照组的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入射角(100.34±11.53)°、动脉瘤瘤体高度和瘤颈长度之比(AR)(1.34±0.15)及动脉瘤瘤体直径与载瘤动脉直径之比(SR)(1.32±0.15)均小于对照组的(115.36±10.93)°、(1.58±0.05)、(1.64±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破裂小动脉瘤(≤4 mm)患者使用介入栓塞治疗效果良好,能促使患者各项状态不断改善,提高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栓塞 开颅手术 小动脉瘤 颅内破裂 预后
下载PDF
单支架扰流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5
作者 赵林 杨明 +2 位作者 李林芳 董鹏飞 王立群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探讨单支架扰流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采用单支架技术治疗的20例患者,共计21个囊性动脉瘤,其中20个动脉瘤直径≤3mm,1个直径约20mm;5个为破裂动脉瘤,16个... 目的探讨单支架扰流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采用单支架技术治疗的20例患者,共计21个囊性动脉瘤,其中20个动脉瘤直径≤3mm,1个直径约20mm;5个为破裂动脉瘤,16个为未破裂动脉瘤。每个动脉瘤均采用LVIS支架覆盖,手术即刻造影可见瘤腔内造影剂滞留,无出血及血栓形成并发症。分析术后6~27个月,平均(11.0±5.15)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成功随访19例患者,1例失访。18个动脉瘤均实现瘤颈闭合,2个动脉瘤无变化。结论单支架扰流技术适合治疗未破裂微小动脉瘤,易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扰流技术 单支架 未破裂微小动脉瘤
下载PDF
介入栓塞治疗时机对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继锋 焦旭博 许斌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2年第3期144-147,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时机对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于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在登封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98例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根据治疗时间不同分为研究组51例(发病72 h内行介入栓塞治疗)和对照...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时机对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于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在登封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98例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根据治疗时间不同分为研究组51例(发病72 h内行介入栓塞治疗)和对照组47例(发病72~96 h行栓塞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预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完全闭塞率90.20%高于对照组74.47%(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各组BI评分、SF-36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治疗后3、6个月BI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预后优良率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78.72%(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11.76%,明显低于对照组29.79%(P<0.05)。结论对于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发病72h内行栓塞介入治疗效果更为理想,有利于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改善远期预后,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栓塞治疗时机 BARTHEL指数 SF-36 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 格拉斯哥预后量表
下载PDF
早期颅动脉瘤夹闭术对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危重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余任喜 李佳 +2 位作者 陈坤山 沈峰 祝斐 《基层医学论坛》 2020年第22期3124-3125,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行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危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发病24 h内行颅动脉瘤夹闭术,观察手术、并发症及预后情况... 目的探讨早期行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危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发病24 h内行颅动脉瘤夹闭术,观察手术、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23.65±13.23)min,术中出血量(332.33±20.63)mL,住院时间(31.32±8.43)d。术后患者出现交通性脑积水7例、脑梗死10例、症状性脑血管痉挛7例,肺部感染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7.50%(30/80);术后随访9个月,格拉斯哥预后(GOS)分级:Ⅰ级12例、Ⅱ级16例、Ⅲ级34例、Ⅳ级5例,Ⅴ级13例。结论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危重患者在早期行颅动脉瘤夹闭术具有较好的疗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 危重患者 早期 颅动脉瘤夹闭术 预后
下载PDF
直径<5 mm颅内动脉瘤破裂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郝以姝 周天梅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第11期1628-1630,共3页
目的分析直径<5 mm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探讨小直径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直径<5 mm的27例未破裂和75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 目的分析直径<5 mm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探讨小直径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直径<5 mm的27例未破裂和75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对75例破裂组患者随访,恨据出院后28d的GO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Ⅳ〜Ⅴ级)和预后不良组(I〜Ⅲ级),比较两组资料,探讨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未破裂组和破裂组在有无糖尿病、动脉瘤部位及形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破裂颅内动脉瘤中,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在Hunt-Hess分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规则形态动脉瘤及动脉瘤部位是破裂的危险因素,Hunt-Hess分级≥4级是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小动脉瘤 破裂 危险因素 预后不良 回顾性分析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的近期效果及并发症探讨 被引量:4
9
作者 陈进 金卫星 祝斐 《当代医学》 2021年第32期97-99,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近期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状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需行手术治疗的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按照抽签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近期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状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需行手术治疗的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按照抽签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开颅夹闭术治疗,研究组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0.00%,研究组恢复良好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能有效改善近期效果,促进疾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 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 近期效果 并发症
下载PDF
栓塞介入术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的近期效果及预后 被引量:3
10
作者 朱宗锦 刘保华 +2 位作者 袁璞 刘厚强 徐瀚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第7期141-143,共3页
目的:探讨栓塞介入术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的近期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74例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遵循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n=37)与对照组(n=37),对照组予以开颅夹闭术治疗,试验组予以栓... 目的:探讨栓塞介入术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的近期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74例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遵循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n=37)与对照组(n=37),对照组予以开颅夹闭术治疗,试验组予以栓塞介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预后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KPS评分、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栓塞介入术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的近期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患者预后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 栓塞介入术 开颅夹闭术 近期疗效 预后情况
下载PDF
高龄患者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简国庆 《中外医疗》 2014年第6期26-27,共2页
目的探讨分析高龄患者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58例高龄(≥65岁)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58例患者(58个动脉瘤)均行开颅夹闭治疗,观察手术疗效,分析影响预后的... 目的探讨分析高龄患者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58例高龄(≥65岁)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58例患者(58个动脉瘤)均行开颅夹闭治疗,观察手术疗效,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58例患者经开颅夹闭治疗,48例(82.76%)患者恢复良好,7例(12.07%)患者功能障碍,3例(5.17%)患者死亡。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主要为年龄、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高血脂症、Fisher分级、Glasgow评分,其中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和高血脂症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高龄患者颅内破裂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相对复杂,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和高血脂症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患者 颅内破裂动脉瘤 手术疗效 预后的相关因素
下载PDF
颅内小型动脉瘤破裂危险因素分析
12
作者 王冠宇 郭腾云 +1 位作者 王舒楠 陈立朝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11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小型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35例颅内小型动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n=177)与未破裂组(n=58)。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瘤体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颅内小型动... 目的探讨颅内小型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35例颅内小型动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n=177)与未破裂组(n=58)。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瘤体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颅内小型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组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动脉瘤部位以及动脉瘤形态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血压病史、饮酒史、吸烟史、动脉瘤部位以及动脉瘤形态均是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的影响因素。结论颅内小型动脉瘤的破裂与患者高血压病史、饮酒史、吸烟史、动脉瘤部位、动脉瘤形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小型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破裂 影响因素 不规则形态
下载PDF
老年破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急诊显微手术治疗研究
13
作者 周章明 余水 梁张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2期106-111,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夹闭老年患者破裂前循环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都江堰市医疗中心神经外科自2012年5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老年破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眶上外侧入路、翼点入路或扩大翼... 目的探讨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夹闭老年患者破裂前循环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都江堰市医疗中心神经外科自2012年5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老年破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眶上外侧入路、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切口开颅,在显微镜下经外侧裂入路,部分患者行Pain's点或改良Pain's点穿刺侧脑室额角,行脑内血肿清除和动脉瘤夹闭,统计动脉瘤夹闭情况。术后6个月随访,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来评价患者的临床预后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共89个动脉瘤,其中87个(74例)夹闭完全,夹闭成功率97.75%。术后并发症:脑水肿31例(38.75%),经脱水对症治疗好转;血管痉挛38例(47.50%),经扩血管治疗好转;脑积水24例(30.00%),行脑室-腹腔分流术9例,脑积水消失,余15例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6个月,1例患者失访,余79例患者中预后不良(mRS 3~6分)10例,预后良好(mRS 0~2分)69例,预后良好率87.34%。结论采用显微手术技术清除脑内血肿和夹闭动脉瘤的方法对于老年破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前循环动脉瘤 破裂 老年患者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LEO Baby支架在颅内远端小血管破裂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田志华 李敏 +2 位作者 黄可丰 张浩 茹小红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1期41-46,共6页
目的探讨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远端小血管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晋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使用LEO Baby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27例颅内远端小血管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27例动脉... 目的探讨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远端小血管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晋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使用LEO Baby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27例颅内远端小血管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27例动脉瘤均为宽颈破裂动脉瘤,所有患者均采用单支架辅助栓塞及支架半释放技术,围术期使用替罗非班行抗血小板治疗。采用Raymond分级评价患者术后即刻栓塞效果和术后半年动脉瘤的愈合情况;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半年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其中mRS评分≤2分者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者为预后不良。结果27例患者支架均成功释放,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示:RaymondⅠ级21例(77.8%),RaymondⅡ级4例(14.8%),RaymondⅢ级2例(7.4%)。围术期缺血事件3例(11.1%),无出血事件发生。术后半年复查,DSA示:RaymondⅠ级23例(85.2%),RaymondⅡ级2例(7.4%),RaymondⅢ级1例(3.7%),复发1例。所有患者均未见血管狭窄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等事件的发生。术后半年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分示,预后良好25例(92.6%)。结论LEO Baby支架用于颅内远端小血管破裂动脉瘤的治疗安全、有效,且具有一定的血流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小血管 LEO Baby支架 栓塞
原文传递
颅内微小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
15
作者 谢仁华 李泽奇 +3 位作者 苏平 刘博虎 岑键昌 李俊彦 《医学信息》 2023年第24期51-56,共6页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VSIA)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颅内未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管理提供指导。方法连续纳入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2016年1月-2021年11月99例单发颅内微小动脉瘤,根据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48例)和未破裂组(51例)。回...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VSIA)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颅内未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管理提供指导。方法连续纳入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2016年1月-2021年11月99例单发颅内微小动脉瘤,根据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48例)和未破裂组(5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特征、瘤体位置、外形和形态学参数。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分析这些因素的显著性,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各参数预测微小动脉瘤破裂的最佳阈值。结果破裂组与未破裂组患者动脉瘤位置、形态、入射角、动脉瘤角、纵横比、体积瘤颈面积比、长宽比、尺寸比、高血压病史和吸烟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入射角、长宽比、体积瘤颈面积比和外形是微小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入射角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64,其评估VSIA是否破裂最准确。结论微小动脉瘤瘤体有较大的入射角、长宽比、体积瘤颈面积比、瘤体不规则以及位于前交通动脉,可视该动脉瘤具有高的破裂风险,如条件允许,建议积极手术干预;有高血压病史、有吸烟史的患者,建议控制好血压、戒烟,定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复查,若动脉瘤形态发生变化应及时行手术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微小动脉瘤 破裂
下载PDF
破裂与未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大明 刘加春 +4 位作者 王利军 陆军 祁鹏 翟乐乐 姜学丽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1020-1023,共4页
目的评价破裂与未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动脉瘤最长径≤3mm)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6月至2009年8月北京医院44例48个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学、血管内治疗和随访资料。44例患者中,男20例,女24;平均年... 目的评价破裂与未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动脉瘤最长径≤3mm)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6月至2009年8月北京医院44例48个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学、血管内治疗和随访资料。44例患者中,男20例,女24;平均年龄57.8岁;Hunt—Kosnik分级:0、1~2和3~4级的患者分别为11、23和9例,1例无法确定分级。48个动脉瘤中,动脉瘤瘤体最长径均≤3mm;前交通、大脑中、后交通和颈内动脉动脉瘤依次分别为11、8、14和12个,胼周、椎和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各1个。39个动脉瘤用弹簧圈行囊内栓塞(其中13个辅以支架,6个栓塞临时使用了球囊),9个动脉瘤仅在载瘤动脉内放置了支架。结果39个囊内栓塞的动脉瘤中,9个动脉瘤100%栓塞,20个90%,9个80%,1个〈80%。术中破裂出血1例;术后一过性轻偏瘫2例,小脑梗塞致共济失调1例。对所有患者临床随访4~90个月无出血,13例在术后4—72个月复查血管造影,未见动脉瘤再生长。结论破裂与未破裂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技术上可行,操作相对安全,初步结果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微小动脉瘤 破裂 未破裂 血管内治疗
原文传递
高级别颅内动脉瘤治疗策略探讨 被引量:22
17
作者 秦尚振 马廉亭 +11 位作者 杨铭 李俊 姚国杰 张新元 徐国政 龚杰 潘力 陈刚 胡军民 杜浩 张戈 秦海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16-919,共4页
目的探讨高级别(Hunt—HessⅣ~Ⅴ级)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和治疗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Ⅳ~V级颅内动脉瘤304例,其中显微手术夹闭216例,血管内栓塞88例。结果按GOS评分,显微手术夹闭组Ⅳ级192例中5分和4分9... 目的探讨高级别(Hunt—HessⅣ~Ⅴ级)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和治疗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Ⅳ~V级颅内动脉瘤304例,其中显微手术夹闭216例,血管内栓塞88例。结果按GOS评分,显微手术夹闭组Ⅳ级192例中5分和4分94例,良好率49%;2分和1分38例,极差率19.8%。V级24例中2分和1分19例,极差率79.2%。栓塞组中Ⅳ级78例中良好40例,良好率51.3%;2分和1分14例,极差率17.9%。V级lO例,1分9例,极差率90%。结论Ⅳ级在3d内要积极治疗(手术或栓塞),3d后血管痉挛严重者应保守治疗,待病情好转后再治疗。V级动脉瘤除非发病时间不长(2h内)或有明显血肿,否则不宜选择手术干预治疗,如要手术则宜选择显微手术夹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别颅内动脉瘤 显微手术 血管内治疗
原文传递
LVIS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的近期疗效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的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潘捷 吴高远 倪永丰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3期157-162,共6页
目的探究LVIS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的近期疗效及对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9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70例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35例)和支架辅助组(35例),常规组予... 目的探究LVIS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的近期疗效及对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9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70例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35例)和支架辅助组(35例),常规组予以单纯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支架辅助组予以LVIS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指标、动脉瘤闭塞程度、动脉瘤影像特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支架辅助组相对于常规组的住院费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上,支架辅助组明显小于常规组(P<0.05)。支架辅助组的动脉瘤致密栓塞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支架辅助组动脉瘤的长度、高度、动脉瘤瘤体高度与瘤颈长度之比值(AR)、动脉瘤瘤体最大瘤深与近端载瘤动脉直径之比值(SR)水平显著小于常规组(P<0.05)。支架辅助组的术后GOS评分优于常规组,且其并发症发生率为8.57%,显著低于常规组的31.43%(P<0.05)。结论LVIS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的近期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改善其术后动脉瘤影像特征及GOS评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VIS密网支架 栓塞介入 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并发症
原文传递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立江 段传志 +4 位作者 何旭英 文军 李西锋 李铁林 王建奇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4-99,104,共7页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预后。方法本组63例均证实为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行GDC血管内栓塞治疗,观察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栓塞结束后临床随访结果...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预后。方法本组63例均证实为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行GDC血管内栓塞治疗,观察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栓塞结束后临床随访结果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观察患者性别、年龄、动脉瘤部位、Hunt-Hess分级、F isher分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手术时间、急性脑积水程度、迟发性脑积水程度、术后颅内压力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63例患者中,栓塞治疗中1例弹簧圈部分脱出瘤腔,无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无动脉栓塞或血栓发生。临床随访恢复良好39例,轻、中度残疾22例,重度残疾或死亡2例,均无栓塞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影像学随访42例,1例动脉瘤栓塞术后瘤颈复发,41例动脉瘤均保持手术栓塞结束当时的状态。影响患者临床预后因素依次是:①症状性脑血管痉挛;②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③术后颅内压力。结论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是影响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 临床随访 影像学随访
原文传递
最大瘤体瘤深/载瘤动脉直径对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破裂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丽芳 陈勇春 +3 位作者 周甲丰 林博丽 黄定品 杨运俊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21-1226,共6页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3 mm)破裂相关的形态学因素,为未破裂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的治疗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选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自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单发前交通动脉微小动...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3 mm)破裂相关的形态学因素,为未破裂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的治疗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选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自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单发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患者,其中破裂动脉瘤84例,未破裂动脉瘤16例.通过患者的CT血管成像(CTA)进行三维重建并获取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比较破裂动脉瘤组和未破裂动脉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动脉瘤形态学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最大瘤体瘤深与近端载瘤动脉直径的比值(SR)对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破裂的预测效能.(2)选择同科室自2013年7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99例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患者,检验SR预测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稳定性.结果 (1)与未破裂动脉瘤组比较,破裂动脉瘤组患者的瘤体垂直高度、瘤体垂直高度与瘤颈长度的比值(AR)、SR、血管角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R为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OR=4.201,95%CI:1.175~15.019,P=0.012),SR越大其破裂风险越高.ROC分析显示SR诊断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破裂的敏感度为0.786,特异度为0.625,准确度为0.760,最佳截断值为0.90.(2)SR预测另外99例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敏感度为0.676,特异度为0.714,准确度为0.687.结论 SR(≥0.90)为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值大小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动脉瘤的状态,为临床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微小动脉瘤 破裂 形态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