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保尔·克洛岱尔中国书写中的自然书写与和谐之道
1
作者
楚歌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3期51-61,共11页
保尔·克洛岱尔是20世纪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法国作家之一,其创作于中国时期的多部散文诗集皆带有浓郁的自然田园色彩。无论是以山石树木作为人类变体,还是借由秋收冬藏之景表达作家的精神图景,克氏诗歌的表达方式都较为符合《文...
保尔·克洛岱尔是20世纪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法国作家之一,其创作于中国时期的多部散文诗集皆带有浓郁的自然田园色彩。无论是以山石树木作为人类变体,还是借由秋收冬藏之景表达作家的精神图景,克氏诗歌的表达方式都较为符合《文心雕龙》里所论及的中国写景文艺传统。不拘于此,克氏于观察自然中提炼出的诗艺理论又颇为契合石涛《画语录》中的“脱胎”一说。种种形式上的巧合将我们引向了克氏的和谐之道与道家思想关系的讨论。尽管作为基督教徒的克氏难以吸纳老庄的所有思想,但其作品中呈现的积极文化对话场景,无疑为需要探索族群之间和解之道的今天提供了良好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尔·克洛岱尔
中国书写
自然意象
和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身历其境:清末民初中国城市与欧洲文学想象(克劳代尔篇)
被引量:
1
2
作者
郑培凯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8-133,共16页
清末民初,一些欧洲文学家来到中国。他们能透过现象追寻中华文化的本质,向往着历史文化积淀的超越意义。更重要的是,作为文学家,他们汲取身历其境的实存经验,写出个人独到而深刻的生活体会,探索异文化给自己带来的心灵冲击,思考文化环...
清末民初,一些欧洲文学家来到中国。他们能透过现象追寻中华文化的本质,向往着历史文化积淀的超越意义。更重要的是,作为文学家,他们汲取身历其境的实存经验,写出个人独到而深刻的生活体会,探索异文化给自己带来的心灵冲击,思考文化环境与文学想象的关系,创作出重要的文学作品,影响了后世。这些欧洲作家书写中国经验的过程,涉及了不同文化的交叉渗透。通过作者书写的主观努力,以及本人不能完全意识到的多重文化场域的影响,创作出涉及特定历史真实的艺术想象记录。这样的记录,虽然不能作为完全客观的史料来理解,但也不是天马行空式的文学艺术想象。本文以克劳代尔为例,探讨欧洲文学家亲身观察之细密,以及观察后所创作的文化想象,再与当时中国人自己的地方志和风土历史记录对照,希望可以对清末民初的城市印象及其可提供的文化想象空间,提出一点新的观照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劳代尔
认识东方
基督教传统
佛教寺庙
上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渡尽劫波同窗在——罗曼·罗兰与克洛岱尔的暮年砥砺
3
作者
刘吉平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法文)》
2021年第2期83-90,93,共9页
罗曼·罗兰和保罗·克洛岱尔同属法国20世纪的重要作家,二人是高中同窗。在经历五十一年的分离后,二人在暮年重逢,展开了深层的内心互动和砥砺:克洛岱尔试图在重拾旧谊的同时唤醒罗兰的天主教信仰;罗兰则以音乐为媒介,深入地展...
罗曼·罗兰和保罗·克洛岱尔同属法国20世纪的重要作家,二人是高中同窗。在经历五十一年的分离后,二人在暮年重逢,展开了深层的内心互动和砥砺:克洛岱尔试图在重拾旧谊的同时唤醒罗兰的天主教信仰;罗兰则以音乐为媒介,深入地展开与旧日同窗的精神交流。理想幻灭和晚年沉疴让罗兰晚年进一步偏离理性主义立场,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立场;克洛岱尔把帮助罗兰重拾信仰当作使命。这一互动从1940年开始持续到1944年罗兰过世,读者从中可以窥见晚期罗兰的价值调适和他思想二元性的特点。本文从罗曼·罗兰的视角出发,以罗兰晚年日记、与克洛岱尔的通信为研究文本,从他与克洛岱尔互动的角度再现出其晚年思想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曼·罗兰
克洛岱尔
法国现代文学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克洛岱尔《认识东方》中的中国形象
4
作者
叶雨韵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9年第1期167-171,共5页
法国诗人、戏剧家保尔·克洛岱尔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外交官身份来到中国,在处理中法外交事务的同时,他游历多地,并以游记形式写下了散文诗集《认识东方》。克洛岱尔本人具有诗人、戏剧家、外交官、天主教徒等多重身份,他看待中...
法国诗人、戏剧家保尔·克洛岱尔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外交官身份来到中国,在处理中法外交事务的同时,他游历多地,并以游记形式写下了散文诗集《认识东方》。克洛岱尔本人具有诗人、戏剧家、外交官、天主教徒等多重身份,他看待中国的眼光与书写中国的笔法呈现出随其身份之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几重身份共同影响下的中国形象成为一个沉默的剪影,它具备清晰、细致的轮廓与形态,却缺少自己的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洛岱尔
《认识东方》
中国形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界限之辨:克洛代尔与中国的对话
被引量:
1
5
作者
周皓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2-71,共10页
本文以"界限"问题为线索,将法国诗人保尔·克洛代尔1907年的纲领性著作《诗艺》和1946年的艺术评论集《眼在听》联系起来,观察诗人诗学原则的确立和发展,以及在不同时期对东方思想的借鉴。在《诗艺》中,凭借"法国式...
本文以"界限"问题为线索,将法国诗人保尔·克洛代尔1907年的纲领性著作《诗艺》和1946年的艺术评论集《眼在听》联系起来,观察诗人诗学原则的确立和发展,以及在不同时期对东方思想的借鉴。在《诗艺》中,凭借"法国式的"、"清晰、牢固"的"界限",克洛代尔构建了自己基本的理论框架,有选择性地参考了中国"因空而生"的理论和阴阳的并置结构。在《眼在听》中,"界限"被柔化,成为富含东方色彩的"连接与混合的能力",与心灵的状态和灵魂密切相关。从《诗艺》到《眼在听》,体现了诗人与他者文化的持续对话和"共生"。其对创作的反思与实践为东西方"界限"思想的对话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尔·克洛代尔
界限
差异
阴阳
画框
原文传递
克洛岱尔与象形文字,或物之“哀”
6
作者
亨利·梅肖尼克
钟牧辰(译)
+1 位作者
吕肖璇(译)
黄蓓(校)
《跨文化研究》
2022年第2期58-85,243-244,共30页
梅肖尼克从法国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émile Benveniste,1902—1976)的语言主体性理论出发,提出文学作品的“形式—意义”一体论,认为文本话语的形式(句法、叙事、节奏等)承载着创作主体。此文中,梅肖尼克关注法国诗人克洛岱尔1927...
梅肖尼克从法国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émile Benveniste,1902—1976)的语言主体性理论出发,提出文学作品的“形式—意义”一体论,认为文本话语的形式(句法、叙事、节奏等)承载着创作主体。此文中,梅肖尼克关注法国诗人克洛岱尔1927年于日本问世的短诗集《百扇帖》(Cent Phrases pouréventails)。该集以诗歌视觉形式探索著称,克洛岱尔在其中意图创造某种“西方表意文字”,即将符号的字形纳入诗歌意义的创造中;与此同时,在词语内部引入空白,在诗歌单位层面进行符号的重组。梅肖尼克从《百扇帖》的文字表意性出发,继而进入文本层面的表意性,重在探究这一层面上,文字的音与形如何合作,空白如何创造出特殊韵律并参与意义的形成。梅肖尼克认为,经过符号重组后的文本图像是一种更高意义的“表意文字”;它以可视画面的形式,呈现了不可视的携带着某种世界观与伦理的诗人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洛岱尔
表意文字
物哀
《百扇帖》
原文传递
论中日文化对保罗·克洛代尔戏剧创作的影响
7
作者
李旻原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0-38,共9页
20世纪初,当西方尚未完全理解东方的时候,保罗·克洛代尔因外交官身份,在中国与日本居住了整整20年。他将中日不同的传统文化与风俗民情通过其作品介绍给西方社会,他自身也因此受到了深远的影响。在西方戏剧革新之时,他在剧本创作...
20世纪初,当西方尚未完全理解东方的时候,保罗·克洛代尔因外交官身份,在中国与日本居住了整整20年。他将中日不同的传统文化与风俗民情通过其作品介绍给西方社会,他自身也因此受到了深远的影响。在西方戏剧革新之时,他在剧本创作与戏剧实践中引入了许多中日的传统思维与戏剧观念,开创了新的剧本创作概念和舞台表现形式,引领西方戏剧革新突破了原有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克洛代尔
东西方文化交流
西方戏剧革新
原文传递
题名
保尔·克洛岱尔中国书写中的自然书写与和谐之道
1
作者
楚歌
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出处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3期51-61,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保尔·克洛岱尔的中国书写与文化对话研究”(项目编号:22CWW018)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保尔·克洛岱尔是20世纪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法国作家之一,其创作于中国时期的多部散文诗集皆带有浓郁的自然田园色彩。无论是以山石树木作为人类变体,还是借由秋收冬藏之景表达作家的精神图景,克氏诗歌的表达方式都较为符合《文心雕龙》里所论及的中国写景文艺传统。不拘于此,克氏于观察自然中提炼出的诗艺理论又颇为契合石涛《画语录》中的“脱胎”一说。种种形式上的巧合将我们引向了克氏的和谐之道与道家思想关系的讨论。尽管作为基督教徒的克氏难以吸纳老庄的所有思想,但其作品中呈现的积极文化对话场景,无疑为需要探索族群之间和解之道的今天提供了良好范例。
关键词
保尔·克洛岱尔
中国书写
自然意象
和谐
Keywords
paul claudel
Chinese writing
natural imagery
harmony
分类号
I565.06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身历其境:清末民初中国城市与欧洲文学想象(克劳代尔篇)
被引量:
1
2
作者
郑培凯
机构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教授
出处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8-133,共16页
文摘
清末民初,一些欧洲文学家来到中国。他们能透过现象追寻中华文化的本质,向往着历史文化积淀的超越意义。更重要的是,作为文学家,他们汲取身历其境的实存经验,写出个人独到而深刻的生活体会,探索异文化给自己带来的心灵冲击,思考文化环境与文学想象的关系,创作出重要的文学作品,影响了后世。这些欧洲作家书写中国经验的过程,涉及了不同文化的交叉渗透。通过作者书写的主观努力,以及本人不能完全意识到的多重文化场域的影响,创作出涉及特定历史真实的艺术想象记录。这样的记录,虽然不能作为完全客观的史料来理解,但也不是天马行空式的文学艺术想象。本文以克劳代尔为例,探讨欧洲文学家亲身观察之细密,以及观察后所创作的文化想象,再与当时中国人自己的地方志和风土历史记录对照,希望可以对清末民初的城市印象及其可提供的文化想象空间,提出一点新的观照方式。
关键词
克劳代尔
认识东方
基督教传统
佛教寺庙
上海
Keywords
paul claudel
Connaissance de l'est
Christianity tradition
Temple
Shanghai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渡尽劫波同窗在——罗曼·罗兰与克洛岱尔的暮年砥砺
3
作者
刘吉平
机构
南开大学法语系
出处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法文)》
2021年第2期83-90,93,共9页
基金
大连外国语大学2017年度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法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化研究导论’课程内容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YJSJG2017-09)阶段性成果。
文摘
罗曼·罗兰和保罗·克洛岱尔同属法国20世纪的重要作家,二人是高中同窗。在经历五十一年的分离后,二人在暮年重逢,展开了深层的内心互动和砥砺:克洛岱尔试图在重拾旧谊的同时唤醒罗兰的天主教信仰;罗兰则以音乐为媒介,深入地展开与旧日同窗的精神交流。理想幻灭和晚年沉疴让罗兰晚年进一步偏离理性主义立场,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立场;克洛岱尔把帮助罗兰重拾信仰当作使命。这一互动从1940年开始持续到1944年罗兰过世,读者从中可以窥见晚期罗兰的价值调适和他思想二元性的特点。本文从罗曼·罗兰的视角出发,以罗兰晚年日记、与克洛岱尔的通信为研究文本,从他与克洛岱尔互动的角度再现出其晚年思想轨迹。
关键词
罗曼·罗兰
克洛岱尔
法国现代文学史
Keywords
Mots cles:Romain Rolland
paul claudel
histoire de la litterature française moderne
分类号
I109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克洛岱尔《认识东方》中的中国形象
4
作者
叶雨韵
机构
上海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9年第1期167-171,共5页
文摘
法国诗人、戏剧家保尔·克洛岱尔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外交官身份来到中国,在处理中法外交事务的同时,他游历多地,并以游记形式写下了散文诗集《认识东方》。克洛岱尔本人具有诗人、戏剧家、外交官、天主教徒等多重身份,他看待中国的眼光与书写中国的笔法呈现出随其身份之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几重身份共同影响下的中国形象成为一个沉默的剪影,它具备清晰、细致的轮廓与形态,却缺少自己的语言。
关键词
克洛岱尔
《认识东方》
中国形象
Keywords
paul claudel
Connaissance de l’est
Image of China
分类号
I565.07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界限之辨:克洛代尔与中国的对话
被引量:
1
5
作者
周皓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2-71,共10页
基金
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015QNXM06】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本文以"界限"问题为线索,将法国诗人保尔·克洛代尔1907年的纲领性著作《诗艺》和1946年的艺术评论集《眼在听》联系起来,观察诗人诗学原则的确立和发展,以及在不同时期对东方思想的借鉴。在《诗艺》中,凭借"法国式的"、"清晰、牢固"的"界限",克洛代尔构建了自己基本的理论框架,有选择性地参考了中国"因空而生"的理论和阴阳的并置结构。在《眼在听》中,"界限"被柔化,成为富含东方色彩的"连接与混合的能力",与心灵的状态和灵魂密切相关。从《诗艺》到《眼在听》,体现了诗人与他者文化的持续对话和"共生"。其对创作的反思与实践为东西方"界限"思想的对话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保尔·克洛代尔
界限
差异
阴阳
画框
Keywords
paul claudel
limit
difference
Yin Yang
frame
分类号
I565.07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克洛岱尔与象形文字,或物之“哀”
6
作者
亨利·梅肖尼克
钟牧辰(译)
吕肖璇(译)
黄蓓(校)
机构
不详
巴黎索邦大学
巴黎第三大学
复旦大学中文系
出处
《跨文化研究》
2022年第2期58-85,243-244,共30页
文摘
梅肖尼克从法国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émile Benveniste,1902—1976)的语言主体性理论出发,提出文学作品的“形式—意义”一体论,认为文本话语的形式(句法、叙事、节奏等)承载着创作主体。此文中,梅肖尼克关注法国诗人克洛岱尔1927年于日本问世的短诗集《百扇帖》(Cent Phrases pouréventails)。该集以诗歌视觉形式探索著称,克洛岱尔在其中意图创造某种“西方表意文字”,即将符号的字形纳入诗歌意义的创造中;与此同时,在词语内部引入空白,在诗歌单位层面进行符号的重组。梅肖尼克从《百扇帖》的文字表意性出发,继而进入文本层面的表意性,重在探究这一层面上,文字的音与形如何合作,空白如何创造出特殊韵律并参与意义的形成。梅肖尼克认为,经过符号重组后的文本图像是一种更高意义的“表意文字”;它以可视画面的形式,呈现了不可视的携带着某种世界观与伦理的诗人主体。
关键词
克洛岱尔
表意文字
物哀
《百扇帖》
Keywords
paul claudel
Ideogram
The Pathos of Things
A Hundred Sentences Written on Fans
分类号
I565.07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中日文化对保罗·克洛代尔戏剧创作的影响
7
作者
李旻原
机构
上海戏剧学院
出处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0-38,共9页
文摘
20世纪初,当西方尚未完全理解东方的时候,保罗·克洛代尔因外交官身份,在中国与日本居住了整整20年。他将中日不同的传统文化与风俗民情通过其作品介绍给西方社会,他自身也因此受到了深远的影响。在西方戏剧革新之时,他在剧本创作与戏剧实践中引入了许多中日的传统思维与戏剧观念,开创了新的剧本创作概念和舞台表现形式,引领西方戏剧革新突破了原有的限制。
关键词
保罗·克洛代尔
东西方文化交流
西方戏剧革新
Keywords
paul claudel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ast and West
Innovation of Western theatre
分类号
J80 [艺术—戏剧戏曲]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保尔·克洛岱尔中国书写中的自然书写与和谐之道
楚歌
《外国语文研究》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身历其境:清末民初中国城市与欧洲文学想象(克劳代尔篇)
郑培凯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渡尽劫波同窗在——罗曼·罗兰与克洛岱尔的暮年砥砺
刘吉平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法文)》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论克洛岱尔《认识东方》中的中国形象
叶雨韵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界限之辨:克洛代尔与中国的对话
周皓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1
原文传递
6
克洛岱尔与象形文字,或物之“哀”
亨利·梅肖尼克
钟牧辰(译)
吕肖璇(译)
黄蓓(校)
《跨文化研究》
2022
0
原文传递
7
论中日文化对保罗·克洛代尔戏剧创作的影响
李旻原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