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秦岭白龙江地区志留系迭部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碎屑锆石原位U-Pb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俞胜 贾轩 +3 位作者 姚皓骞 徐磊 赵斌斌 贾新勇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45-261,共17页
白龙江地区志留系迭部组浅变质碎屑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指示其物源主要来自上地壳长英质岩浆岩,源区与活动大陆边缘背景密切有关。迭部组LA–ICP–MS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显示年龄值跨度较大,最小年龄为440 Ma,指示其沉积时代不早于早志留... 白龙江地区志留系迭部组浅变质碎屑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指示其物源主要来自上地壳长英质岩浆岩,源区与活动大陆边缘背景密切有关。迭部组LA–ICP–MS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显示年龄值跨度较大,最小年龄为440 Ma,指示其沉积时代不早于早志留世,结合区域化石资料限定迭部组为早志留世。碎屑锆石U–Pb年龄可分出440~680 Ma、798~876 Ma、1012~1291 Ma、1590~1990 Ma、2113~2455 Ma等5个峰值年龄区间,显示区内沉积物源具有多源多时代地质体的贡献特征。其中,最高峰值440~680 Ma(占总有效数据76.9%)的年龄谱图与北秦岭微地块吻合度高,显示迭部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北秦岭微地块,而其他组少量峰值碎屑锆石年龄则显示南秦岭微地块、扬子地块,北祁连东段可能参与了部分物源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迭部组 地球化学 碎屑锆石 U–pb年代学
下载PDF
滇西北铜厂沟矽卡岩−斑岩型钼铜矿床中石榴子石地球化学、U−Pb年代学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梁丰 王艳军 +5 位作者 赵严 李凯旋 任志 毛金伟 陈涛亮 冷成彪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9-241,共23页
滇西北铜厂沟矽卡岩−斑岩型Mo−Cu矿床是扬子地块西缘新发现的大型钼铜矿床。矽卡岩在铜厂沟矿区广泛发育,是矿区最主要的赋矿岩石。笔者以铜厂沟矽卡岩中石榴子石(Grt)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探针和LA−ICP−MS原位技术开展成分和年代学测试... 滇西北铜厂沟矽卡岩−斑岩型Mo−Cu矿床是扬子地块西缘新发现的大型钼铜矿床。矽卡岩在铜厂沟矿区广泛发育,是矿区最主要的赋矿岩石。笔者以铜厂沟矽卡岩中石榴子石(Grt)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探针和LA−ICP−MS原位技术开展成分和年代学测试分析。根据矿物镜下特征,将矿区石榴子石分为早期(Grt Ⅰ)和晚期(Grt Ⅱ)两个世代。Grt Ⅰ为浅黄色−黄白色、无环带石榴子石,Grt Ⅱ为褐色−红褐色、具有明显环带的石榴子石。两期石榴子石的SiO_(2)(34.41%~38.45%)、CaO(32.7%~35.25%)、Al_(2)O_(3)(6.64%~12.57%)和FeO(12.03%~22.63%)含量指示,二者均属于钙铁榴石−钙铝榴石系列(And34-64Gro34-58)。Grt Ⅰ和Grt Ⅱ均呈轻稀土和重稀土亏损、中稀土富集的“驼峰型”配分模式。相比于Grt Ⅰ,Grt Ⅱ具有更低的U含量和变化范围更大的Eu异常,分别指示晚期矽卡岩矿化流体氧逸度较高和pH变化较大。Grt Ⅱ中显著的环带结构及变化较大的主量成分指示晚期石榴子石化经历了更为强烈的水岩反应,与pH值变化较大的特征一致。因此,铜厂沟两期石榴子石记录了矽卡岩体系由相对封闭到开放、逐渐氧化的过程。此外,Grt Ⅰ原位LA−ICP−MS U−Pb年代学分析获得的年龄为(85.4±5.6)Ma(MSWD=0.91),直接限定铜厂沟矽卡岩的形成时代为晚白垩世。铜厂沟矽卡岩作用与矿区内斑岩体侵位及钼矿化时代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铜厂沟Mo−Cu矿床记录了完整的斑岩−矽卡岩矿化过程。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提出铜厂沟及区域上同时代的Cu−Mo−W等多金属矿床是晚白垩世碰撞后斑岩热液体系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卡岩−斑岩型钼铜矿床 LA−ICP−MS U−pb年代学 碰撞后斑岩 石榴子石 铜厂沟 氧逸度
下载PDF
南秦岭耀岭河群裂谷型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 被引量:76
3
作者 李怀坤 陆松年 +3 位作者 陈志宏 相振群 周红英 郝国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75-781,共7页
南秦岭耀岭河群以变质基性火山岩为主,夹少量酸性火山岩和碎屑岩。基性火山岩和凝灰岩的TIMS法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分别为808Ma±6Ma和746Ma±2Ma,表明耀岭河群主体形成于南华纪,西峡-淅川一带所谓的“武当岩群”明显年轻于中元... 南秦岭耀岭河群以变质基性火山岩为主,夹少量酸性火山岩和碎屑岩。基性火山岩和凝灰岩的TIMS法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分别为808Ma±6Ma和746Ma±2Ma,表明耀岭河群主体形成于南华纪,西峡-淅川一带所谓的“武当岩群”明显年轻于中元古代武当岩群,应该属于耀岭河群。耀岭河群大陆裂谷型火山岩是全球Rodinia超大陆在新元古代晚期南华纪裂解过程中的产物,反映秦岭造山带和Rodinia超大陆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秦岭 耀岭河群 裂谷型火山岩 TIMS法 锆石U—pb年代学 超大陆裂解 RODINIA
下载PDF
海南五指山地区花岗片麻岩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5
4
作者 陈新跃 王岳军 +3 位作者 范蔚茗 张菲菲 彭头平 张玉芝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54-463,共10页
海南五指山地区出露大面积花岗片麻岩,且广泛发育NW向定向变形构造,表明经历了明显的动力变形变质作用;4个花岗片麻岩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测试数据表明它们形成于263~269 Ma,代表了中二叠世的一次重要地质构造热事件。结合... 海南五指山地区出露大面积花岗片麻岩,且广泛发育NW向定向变形构造,表明经历了明显的动力变形变质作用;4个花岗片麻岩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测试数据表明它们形成于263~269 Ma,代表了中二叠世的一次重要地质构造热事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海南五指山地区263~269 Ma花岗片麻岩可能形成于华南与印支块体的碰撞拼合作用。这也暗示华南与印支的碰撞拼合可能始于263~269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片麻岩 锆石 LA—ICP—MS U—pb年代学 五指山地区 海南岛
下载PDF
北祁连东段红土堡基性火山岩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6
5
作者 何世平 王洪亮 +2 位作者 徐学义 张宏飞 任光明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3-151,共9页
为精确限定红土堡基性火山岩的形成时代,结合阴极发光分析,分别对北祁连东段红土堡枕状玄武岩和辉绿岩墙进行了LA-ICP-MS单颗粒锆石微区U-Pb同位素测年。红土堡枕状玄武岩获得(443.4±1.7)Ma和(1 782±34)Ma两组年龄值;同时,获... 为精确限定红土堡基性火山岩的形成时代,结合阴极发光分析,分别对北祁连东段红土堡枕状玄武岩和辉绿岩墙进行了LA-ICP-MS单颗粒锆石微区U-Pb同位素测年。红土堡枕状玄武岩获得(443.4±1.7)Ma和(1 782±34)Ma两组年龄值;同时,获得红土堡基性火山岩中辉绿岩墙的年龄为(385.7±7.9)Ma,并含有(1 697±6)-(2 692±4)Ma的捕晶锆石年龄信息。认为红土堡基性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为晚奥陶世,与其北的陈家河中酸性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大体一致,推断红土堡基性火山岩的原始岩浆不同程度遭受了陇山岩群的混染。这一新资料,对进一步研究北祁连造山带东段大地构造格局、构造演化以及北秦岭—北祁连衔接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火山岩 辉绿岩墙 锆石U—pb年代学 红土堡 北祁连东段
下载PDF
攀西麻粒岩锆石U-Pb年代学:新元古代扬子陆块西缘地质演化新证据 被引量:27
6
作者 刘文中 徐士进 +4 位作者 王汝成 赵连泽 李惠民 吴俊奇 方中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0-476,共7页
攀枝花-西昌(攀西)麻粒岩一直被认为是扬子陆块西缘变质程度最高和最古老的结晶基底岩石。最近从麻粒岩中获得的单颗粒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攀西麻粒岩的原岩可能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1870±24 Ma)。17件锆石U-Pb的谐和年龄(858-778... 攀枝花-西昌(攀西)麻粒岩一直被认为是扬子陆块西缘变质程度最高和最古老的结晶基底岩石。最近从麻粒岩中获得的单颗粒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攀西麻粒岩的原岩可能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1870±24 Ma)。17件锆石U-Pb的谐和年龄(858-778 Ma)可能是麻粒岩受新元古代地幔柱活动影响,在快速冷却和抬升过程中发生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的时代。这一时间正是全球Rodinia超大陆由汇聚转变为裂解地球动力学系统发生改变的重要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新元古代 地质条件 结晶基底岩石 地质年代学 同位素年代学
下载PDF
冀北凤山晚古生代闪长岩-花岗质岩石的成因: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22
7
作者 凤永刚 刘树文 +2 位作者 吕勇军 田伟 柳小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9-70,共12页
冀北风山地区侵位于前寒武纪岩石组合中的晚古生代的闪长岩一花岗质岩石,具有富Na,高Sr,低Y和重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Sr/Y在37.15~151.22之间变化,绝大多数样品均显示正Eu异常(一个样品例外),Eu^*在0.92~1.53之间变... 冀北风山地区侵位于前寒武纪岩石组合中的晚古生代的闪长岩一花岗质岩石,具有富Na,高Sr,低Y和重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Sr/Y在37.15~151.22之间变化,绝大多数样品均显示正Eu异常(一个样品例外),Eu^*在0.92~1.53之间变化。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表明闪长岩(JB6024)和二长花岗岩(样品JB6037—1)分别形成于315±2.8Ma和306.6±6Ma,即该区晚古生代存在两个岩浆作用幕。地球化学、全岩Sr-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揭示凤山晚古生代闪长岩是EMI型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与古老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长英质岩浆混合作用结果,而花岗质岩石则是闪长质岩浆发生分离结晶作用的残余岩浆同化上部地壳岩石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长岩和花岗质岩石 锆石U—pb年代学 Sr-Nd—Hf同位素体系 岩石成因 晚古生代 华北克拉通北缘
下载PDF
福建潘田铁矿床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年代学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被引量:19
8
作者 来守华 陈仁义 +4 位作者 张达 狄永军 龚勇 袁远 陈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80-1792,共13页
潘田铁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潘田花岗岩体外接触带的"硅钙岩性界面"中,其成矿与花岗岩侵入关系密切,是一个具有很大找矿潜力的富铁矿床。但前人对该花岗岩的研究还很薄弱,本文对潘田铁矿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 潘田铁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潘田花岗岩体外接触带的"硅钙岩性界面"中,其成矿与花岗岩侵入关系密切,是一个具有很大找矿潜力的富铁矿床。但前人对该花岗岩的研究还很薄弱,本文对潘田铁矿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定年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形成时代、构造环境、及其与成矿的关系。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其结晶年龄为131.68±0.48Ma。该岩体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属弱过铝质-准铝质岩石;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稀土相对于重稀土富集,具有明显铕负异常,重稀土配分模式相对平坦,中稀土相对亏损。微量元素中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潘田岩体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形成于碰撞后拉张环境。潘田铁矿床矿体与花岗岩体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成因关系表明,花岗岩侵入作用是控制主成矿阶段矿体空间定位的地质作用,花岗岩是铁矿床的成矿地质体,林地组碎屑岩与黄龙组-栖霞组碳酸盐岩的接触界面是成矿有利部位,矿床类型属于典型"硅钙岩性界面"成矿,本矿床的成因类型属于"多因耦合、临界转换、边界成矿"的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异I型花岗岩 锆石U—pb年代学 硅钙岩性界面 铁矿床 潘田
下载PDF
哀牢山构造带新安寨晚二叠世末期过铝质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研究 被引量:30
9
作者 刘汇川 王岳军 +3 位作者 蔡永丰 马莉燕 邢晓婉 范蔚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7-98,共12页
对采自云南元阳新安寨花岗岩体东、西两侧的高钾过铝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U-Pb年龄测试,分别得到了251.9±1.4Ma和251.2±1.4Ma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说明新安寨花岗岩并非原先认为的形成于燕山期或... 对采自云南元阳新安寨花岗岩体东、西两侧的高钾过铝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U-Pb年龄测试,分别得到了251.9±1.4Ma和251.2±1.4Ma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说明新安寨花岗岩并非原先认为的形成于燕山期或者晚三叠世,而是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产物。样品的锆石εHf(t)分别介于-9.8~-6.2和-11.1~-3.1间,平均为-7.6和-6.9,其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1.67~1.90Ga和1.47~2.00Ga,平均为1.76Ga和1.72Ga,推测源岩可能是元古宙哀牢山群变质杂砂岩。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新安寨花岗岩体形成于岛弧向陆陆碰撞转换或者同碰撞的构造环境,指示了哀牢山带的古特提斯支洋盆或弧后盆地在二叠纪和三叠纪之交(251.6Ma)可能已经基本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哀牢山构造带 同碰撞花岗岩 新安寨花岗岩体 锆石U—pb年代学 HF同位素
下载PDF
川西义敦岛弧稻城花岗岩体和海子山花岗岩体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楠 吴才来 +4 位作者 秦海鹏 雷敏 郭文峰 张昕 陈红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227-3245,共19页
义敦岛弧形成于晚三叠世大规模俯冲造山作用过程中,位于松潘-甘孜褶皱带和羌塘地体之间。稻城岩体和海子山岩体分别为义敦岛弧上出露的晚三叠世和白垩纪花岗质岩体。结合野外考察,本文对上述岩体进行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 义敦岛弧形成于晚三叠世大规模俯冲造山作用过程中,位于松潘-甘孜褶皱带和羌塘地体之间。稻城岩体和海子山岩体分别为义敦岛弧上出露的晚三叠世和白垩纪花岗质岩体。结合野外考察,本文对上述岩体进行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的研究,结果表明,1稻城岩体和海子山岩体主要矿物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和黑云母,副矿物为锆石、榍石、磁铁矿和磷灰石等;钠质斜长石颗粒,以及钾长石和石英不连续出现,表明二者均属于低熔线花岗岩,是含水条件下,在与造山事件有关的环境中形成。2稻城岩体的侵位年龄为217.4Ma,属晚三叠世花岗岩侵入体,εHf(t)为-7.1^-0.1,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26~1.7Ga,表明在中元古代与扬子克拉通经历了共同的地壳演化历史;海子山岩体的形成时代为98.3 Ma,为白垩纪时期产物,εHf(t)变化于-12.1^+2.5,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变化于1.0~1.93Ga。3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稻城岩体源岩可能是与扬子克拉通有关的中元古代的下地壳物质,在甘孜-理塘洋俯冲闭合后的同碰撞造山阶段,因地幔岩浆底侵作用而发生了部分熔融,同时伴有少量的亏损地幔成分加入,之后上升侵位于中—上地壳,并且侵位后经历了快速的冷却过程。海子山岩体是与俯冲有关的造山后伸展环境下形成的A2型花岗岩,源岩主要为中元古代地壳物质,同样有少量地幔物质加入,在白垩纪时侵位于地壳较浅部位,之后亦同样经历了快速的冷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敦岛弧 稻城花岗岩体 海子山花岗岩体 矿物学 U—pb年代学 HF同位素 地质意义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构造演化的SHRIMP锆石U-Pb年代学框架 被引量:20
11
作者 闫全人 王宗起 +7 位作者 刘树文 石玉若 李秋根 闫臻 王涛 王建国 张德会 张宏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285-1294,共10页
青藏高原东缘一直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吸收印度一欧亚大陆碰撞变形的调节带。本文所获得的最新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缘具有更加复杂的地质历史。测年结果表明,高原东缘最古老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形成于古元古代(2401~... 青藏高原东缘一直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吸收印度一欧亚大陆碰撞变形的调节带。本文所获得的最新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缘具有更加复杂的地质历史。测年结果表明,高原东缘最古老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形成于古元古代(2401~1912Ma)。这一古老基底首先受到中元古代构造热事件(1361~1040Ma)的影响,随后受到新元古代与弧岩浆活动有关构造热事件(791~817Ma)的强烈改造。松潘一甘孜复理石杂岩的基底是亲洋壳型的,形成于晚新元古代的大陆裂解作用(681~655Ma)。高原东缘的前寒武纪微地块可能是由这次裂解作用从扬子或青藏地块拉裂出去形成的。这些微陆块先增生拼贴于东冈瓦纳大陆、然后又从中裂离,并最终卷入高原东缘的特提斯构造演化过程中。伴随东冈瓦纳大陆裂解,高原东缘古特提斯洋于石炭纪至二叠纪早期拉开(328~292Ma),经早中生代弧一陆碰撞作用闭合(224-213Ma)。中侏罗世这一地区发育显著的构造岩浆活动(175Ma),但其动力学背景仍不十分清楚。晚白垩世岩浆活动(97Ma)可能是印度板块初始俯冲阶段的产物。新生代岩浆作用(18Ma)与陆陆碰导致的大规模走滑断层作用所引起的同熔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SHRIMP锆石U—pb年代学框架 地质历史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新生界碎屑锆石的U-Pb年代学和沉积学记录及其反映的盆山构造演化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忠 汤望新 +1 位作者 彭守涛 徐建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16-1040,共25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天山北麓)中生界及新生界4个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本文开展了LA-ICP-MS分析,解析了其U-Pb年代学、沉积物源及其构造属性等信息,探索了天山及其邻近盆地的表壳演化过程及动力学机制。研究显示,准噶尔盆地南缘上三叠统...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天山北麓)中生界及新生界4个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本文开展了LA-ICP-MS分析,解析了其U-Pb年代学、沉积物源及其构造属性等信息,探索了天山及其邻近盆地的表壳演化过程及动力学机制。研究显示,准噶尔盆地南缘上三叠统—中侏罗统碎屑锆石年龄构成总体宽泛复杂,在490~160 Ma之间出现多个谱峰:除310~260 Ma主峰外,尚有180~160 Ma、240~210 Ma、370~340 Ma、450~390 Ma和490~460 Ma等5个次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碎屑锆石年龄构成相对简单,但仍然保留400~250 Ma较宽范围内的2~3个谱峰:除310~260 Ma主峰外,尚有340~315 Ma等次峰;上白垩统—古近统,主物源碎屑锆石年龄构成趋向单一,峰值区间集中于310~260 Ma。研究说明天山与准噶尔盆地之间的构造分异活动可以分为4个阶段:中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平稳或渐弱,向准噶尔盆地输运碎屑物的天山水系较宽,可达南天山北缘;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欧亚板块与拉萨块体碰撞的远程效应对天山古生代构造格局造成了强烈的叠加改造,天山区域整体抬升剥露加剧,并伴随主分水岭相对北移;晚自垩世—古近纪北天山继续隆升(尽管相对变弱),并直接构成向准噶尔盆地(南缘)输运碎屑物的主水系,新近纪由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引发的天山陆内强烈隆升并未明显改变这一物源输运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U—pb年代学物源 中一新生界天山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胶北粉子山群和荆山群三叠纪变质变形记录:金红石U-Pb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广旭 曹汇 +1 位作者 王达 许翠萍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246-3258,共13页
胶北地块粉子山群和荆山群是华北克拉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质变形作用过程是全面认识华北克拉通性质与演化的关键。前人对粉子山群和荆山群变质变形年代研究的测试对象主要为锆石,报道的年代学数据多集中于1.8-1.9 Ga,认为变质变形... 胶北地块粉子山群和荆山群是华北克拉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质变形作用过程是全面认识华北克拉通性质与演化的关键。前人对粉子山群和荆山群变质变形年代研究的测试对象主要为锆石,报道的年代学数据多集中于1.8-1.9 Ga,认为变质变形作用的时代为古元古代。本文通过对采集自胶北粉子山群和荆山群的2个石榴云母片岩和2个云母片岩样品中独居石及金红石的U-Pb同位素年代测定,揭示了胶北粉子山群和荆山群不仅经历了古元古代(1869±16-1864±14 Ma)变质事件的改造,而且还经历了三叠纪(215.1±4.2-217.8±6.3 Ma)变质变形事件的叠加。通过金红石中Zr温度计计算得出215.1±4.2 Ma,217.7±2.7 Ma和217.8±6.3 Ma的U-Pb年龄对应温度分别为:658℃,667℃和680℃。表明胶北地块部分卷入了三叠纪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的俯冲-碰撞造山过程,并遭受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北地块 粉子山群 荆山群 变质变形 金红石U—pb年代学
下载PDF
福建上杭地区燕山期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9
14
作者 谢其锋 蔡元峰 +2 位作者 董云鹏 黎敦朋 林荣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212-2230,共19页
选取福建省西南部紫金山中粗粒花岗岩、石壁寨西部含斑细粒二长花岗岩和东部斑状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作为研究对象,利用LA-ICP-MS法对三个岩体的锆石进行了U-Pb、Lu-Hf和微量元素分析,获得了3个岩体的岩浆结晶分别为156.5±2.7Ma(晚... 选取福建省西南部紫金山中粗粒花岗岩、石壁寨西部含斑细粒二长花岗岩和东部斑状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作为研究对象,利用LA-ICP-MS法对三个岩体的锆石进行了U-Pb、Lu-Hf和微量元素分析,获得了3个岩体的岩浆结晶分别为156.5±2.7Ma(晚侏罗世),166.2±8.1Ma(中侏罗世)和154.1±1.4Ma(晚侏罗世)。锆石的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锆石的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1.6~2.2Ga、1.7~2.0Ga和1.7~1.9Ga。锆石Hf同位素初始值ε_(Hf)(t)均为负,分别为-14.88^-8.40、-11.9^-7.8和-10.9^-7.4。锆石的ε_(Hf)(t)、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分布范围较小,暗示岩体岩浆来源具有较为均一锆石Hf同位素组成。中侏罗世(166.2±8.1Ma)期间,古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导致洋壳俯冲至陆壳之下,陆壳并发生了小规模的部分熔融,形成了石壁寨西部岩体;碰撞结束后,在晚侏罗世(145~156Ma)期发生由挤压向拉张环境的转换,闽西南岩石圈伸展减薄、壳源物质发生广泛的熔融作用,形成了大规模的紫金山岩体和石壁寨东部岩体。本文的研究成果,为研究闽西南花岗岩体的来源和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类 锆石U—pb年代学 Lu—Hf同位素 燕山期 石壁寨 紫金山矿田 福建省
下载PDF
广东阳春盆地石菉铜矿床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段瑞春 杨红梅 +5 位作者 张利国 刘重芃 蔡应雄 张富铁 林伟鹏 梅玉萍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54-764,共11页
广东阳春石菉铜矿区位于北东向吴川-四会断裂西南端,对矿床中黄铁(铜)矿化的花岗闪长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了107.2±2.0 Ma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与区内石菉岩体中两件非矿化花岗闪长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106.7±1.... 广东阳春石菉铜矿区位于北东向吴川-四会断裂西南端,对矿床中黄铁(铜)矿化的花岗闪长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了107.2±2.0 Ma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与区内石菉岩体中两件非矿化花岗闪长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106.7±1.4 Ma和104.1±2.0 Ma)在误差内一致;石菉岩体侵入寒武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在接触带形成的矽卡岩发育程度与矿化程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指示了石菉铜矿床的成矿作用与花岗闪长岩体的侵位密切相关。矿区内分布有燕山早期至燕山晚期的侵入岩,岩性由钾玄质系列过渡到钙碱性系列,反映了区域岩石圈伸展-拉张的构造背景。石菉铜矿床应是区域岩石圈伸展-拉张背景下岩浆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菉岩体 石菉铜矿床 U—pb年代学 成矿作用
下载PDF
吉林中部小蜂蜜顶子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及其地质意义: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证据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海洪 许文良 +1 位作者 王枫 曹花花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18-1429,共12页
本文对出露于吉林省中部地区的小蜂蜜顶子组标准剖面的流纹岩(样品号:JH21-1)和非标准剖面小蜂蜜顶子组的安山岩(样品号:JX1-1)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以及Hf同位素组成研究。2个样品中的锆石均呈自形—半自形,CL图像上显示条... 本文对出露于吉林省中部地区的小蜂蜜顶子组标准剖面的流纹岩(样品号:JH21-1)和非标准剖面小蜂蜜顶子组的安山岩(样品号:JX1-1)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以及Hf同位素组成研究。2个样品中的锆石均呈自形—半自形,CL图像上显示条痕状吸收或典型的岩浆振荡生长环带,结合其Th/U比值(0.27~0.81),均暗示了它们的岩浆成因。定年结果表明:流纹岩(JH21-1)中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92±2)Ma(MSWD=4.8),其形成于早侏罗世;安山岩(JX1-1)中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72±1)Ma(MSWD=0.27),表明其形成于中侏罗世。前者与标准剖面时代一致,后者与小蜂蜜顶子组并非同一套火山岩。而2个样品中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较为均一,εHf(t)值为+5.25^+9.37,二阶省模式年龄为803~1 177 Ma,暗示它们起源于中—新元古代新增生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综上所述,吉林中部地区侏罗纪岩浆事件至少可以划分为两期——早侏罗世和中侏罗世,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可以认为吉林省中部地区早—中侏罗世火山岩的形成应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于欧亚大陆之下的地质作用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中部 小蜂蜜顶子组 火山岩 锆石U—pb年代学 岩石组合 构造意义
下载PDF
西藏羊八井白榴斑岩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及其与裂谷发育的关系 被引量:6
17
作者 颜晗 赵志丹 +5 位作者 刘栋 王青 朱弟成 江万 胡兆初 郑建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731-3744,共14页
本文对产于当雄.羊八井地堑的白榴斑岩进行了岩石学、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岩石除含有巨大的白榴石斑晶(大者可达4—6cm)外,还含有斜长石、辉石和橄榄石斑晶,岩石具有近于基性成分(SiO2:52%-54%)和... 本文对产于当雄.羊八井地堑的白榴斑岩进行了岩石学、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岩石除含有巨大的白榴石斑晶(大者可达4—6cm)外,还含有斜长石、辉石和橄榄石斑晶,岩石具有近于基性成分(SiO2:52%-54%)和强烈富碱的特征(K2O+Na20=9.8%-12.3%),其化学成分TAS定名为碱玄质响岩,属于钾质系列、准铝质到弱过铝质岩石。岩石轻稀土元素富集[(La/Yb)N=19~20],具弱的铕负异常(δEu=0.68—0.77),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亏损MgO和Cr、Co、Ni等相容元素;岩石并非直接起源于地幔的典型慢源白榴石岩类,考虑到其具有亏损Sr-Nd的同位素特征、含有辉石和橄榄石及其近于基性岩石的成分,认为该岩石虽然不是直接来源于地幔的部分熔融.但是它继承了亏损地幔源区的特征,之后又发生了强烈的分离结晶作用。岩石与邻近的林子宗火山岩之间不存在亲缘关系和岩浆演化关系,它们来自于不同的岩浆源区。锆石定年结果表明白榴王证岩形成于8.2~15.4Ma(加权平均年龄为10.9±1.6Ma),该时代为当雄-羊八井裂谷(地堑)的初始形成提供了更为有力的年代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榴斑岩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羊八井裂谷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鲁西地区新太古代地壳增生事件--来自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 U-Pb年代学、Hf同位素和岩石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跃 周奇明 +1 位作者 张金龙 周光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63-485,共23页
鲁西地区是全球完整保存新太古代早期TTG(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绿岩带的区域,是研究太古宙岩浆演化类型和太古宙时期壳幔作用以及构造模式的典型区域.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年代学、Hf同位素和岩石地球化学等手... 鲁西地区是全球完整保存新太古代早期TTG(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绿岩带的区域,是研究太古宙岩浆演化类型和太古宙时期壳幔作用以及构造模式的典型区域.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年代学、Hf同位素和岩石地球化学等手段,探讨了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背景.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U Pb年龄主要为2537和2566Ma.花岗岩(TA1802)εHf(t)值为-1.4~2.9,平均值为0.65,二阶段模式年龄约为2.9Ga;二长花岗岩(TA1812)εHf(t)值为-0.4~2.7,平均值为1.31,二阶段模式年龄为3073~2886 Ma,平均值约为2.9Ga;二长花岗岩(TA1817)εHf(t)值为0.3~4.7,平均值为3.35,二阶段模式年龄为3032~2762Ma,平均值约为2.8Ga.在εHf(t)t图解上,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年龄演化线均落在2.9~2.8Ga地壳演化线上,且与二阶段模式年龄大致相同,即表明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源于2.9~2.8Ga的古老地壳重融.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均表现为高w(SiO2)、w(Al2O3)和富Na2O特征,大部分属于准铝质岩石.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型式上,均表现为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和重稀土元素(HREE)亏损,且中重稀土元素出现分馏.花岗岩样品中,有两个样品(TA18011与TA1824)表现出Ta富集,其余样品均表现为K、Rb、Ba和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Nb、Ta、Ti亏损.二长花岗岩也同样表现为K、Rb、Ba和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Nb、Ta、Ti亏损,部分熔融残余矿物存在石榴石、金红石以及少量斜长石、角闪石.根据上述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区域地质特征,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构造背景为同碰撞背景,该构造模式是大陆地壳有效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 新太古代 花岗岩类 地球化学 U pb年代学 Lu Hf同位素 同碰撞
下载PDF
新疆南天山克孜尔河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19
作者 刘桂萍 郭瑞清 +3 位作者 蔡宏明 宫相宽 崔涛 宋志豪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0-236,共27页
新疆克孜尔河流经南天山造山带南缘,其河流沉积物中记录了流域内地质体的重要信息。为进一步约束南天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历史,探讨该造山带古生代地壳生长与演化,对克孜尔河沉积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U‐Pb定年。结果表明锆石年龄主要集中... 新疆克孜尔河流经南天山造山带南缘,其河流沉积物中记录了流域内地质体的重要信息。为进一步约束南天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历史,探讨该造山带古生代地壳生长与演化,对克孜尔河沉积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U‐Pb定年。结果表明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分布在460~390 Ma和310~260 Ma,少量分布在前寒武纪,暗示南天山造山带在古生代期间发生了强烈的岩浆活动。物源分析表明克孜尔河沉积物中的碎屑锆石主要源于南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克拉通北部,年龄为460~390 Ma的碎屑锆石很可能记录了南天山洋在晚奥陶—早泥盆世期间向南俯冲到塔里木克拉通之下的弧岩浆作用。南天山洋闭合以及塔里木克拉通与伊犁—中天山地块的最终碰撞可能发生在晚石炭世,随后发生同碰撞和后碰撞岩浆作用,以样品中大量310~260 Ma的碎屑锆石为代表。结合南天山造山带内已有的古生代岩浆岩锆石的Hf同位素数据分析表明,晚奥陶—早泥盆世南天山造山带的大陆地壳演化主要以古老地壳的再造和部分新生地幔物质的加入为主,晚石炭—早二叠世该造山带地壳演化则以前寒武纪古老基底岩石的改造为主,仅有限的新生组分加入到岩浆的形成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U‐pb年代学 HF同位素组成 构造演化 地壳生长 南天山造山带
下载PDF
扬子克拉通北缘约2.5Ga岩浆事件:来自南秦岭陡岭杂岩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49
20
作者 胡娟 刘晓春 +3 位作者 陈龙耀 曲玮 李怀坤 耿建珍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4期3579-3588,1-7,共10页
陡岭杂岩是南秦岭构造带中发育于新元古代-古生代浅变质-未变质地层中的一个结晶基底,地质年代学研究基础薄弱. 本文对构成陡岭杂岩主体的条带状闪长质-花岗质片麻岩进行LA-MC-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5个样品的原岩侵位年龄分别为2469... 陡岭杂岩是南秦岭构造带中发育于新元古代-古生代浅变质-未变质地层中的一个结晶基底,地质年代学研究基础薄弱. 本文对构成陡岭杂岩主体的条带状闪长质-花岗质片麻岩进行LA-MC-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5个样品的原岩侵位年龄分别为2469±22,2479±12,2497±21,2501±17和2509±14 Ma,同时在变质沉积岩中也得到一个约2.48 Ga的重要峰值,证明在扬子克拉通北缘存在2.51-2.47 Ga的岩浆活动. 由锆石Hf同位素分析获得的εHf(t)值介于-5.5-+0.3之间,计算出的两阶段Hf模式年龄为3.30-2.95 Ga. 考虑到3.3-3.2和2.95-2.90 Ga是扬子克拉通地壳两个重要生长时期,推测陡岭杂岩中的闪长质-花岗质片麻岩是扬子克拉通北缘古-中太古代地壳在约2.5 Ga再造的产物. 此外,在一个闪长质片麻岩和变质沉积岩中获得变质锆石增生边的年龄分别为837±8和818±10 Ma,说明陡岭杂岩的主期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发生在新元古代,其地质意义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Hf同位 素新太古代末 岩浆事件 陡岭杂岩 扬子克拉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