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G-胆固醇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脑靶向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胡晓 张兰 李林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36-436,共1页
目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问题,本实验期望通过制备PEG-胆固醇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提高难透过BBB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及早期诊断药物的治疗作用,并对其经过BBB进入脑组织的机制进行探讨。方... 目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问题,本实验期望通过制备PEG-胆固醇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提高难透过BBB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及早期诊断药物的治疗作用,并对其经过BBB进入脑组织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并对其理化特性进行评价。(1)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体内药动学及脑组织分布研究:实验前12小时大鼠进行颈静脉插管手术。实验时于插管处给予原药溶液,胆固醇单修饰及PEG-胆固醇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取血200μL,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血液中香豆素-6的含量。大鼠尾静脉分别给予原药溶液、胆固醇单修饰及PEG-胆固醇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脑组织测定香豆素-6的含量。(2)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体外细胞摄取及转运机制研究:采用b End.3细胞模型(永生化小鼠脑内皮细胞株)评价了载体及纳米粒的体外细胞毒性,同时选用了巨胞饮介导的内吞作用(细胞松弛素D),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氯丙嗪),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染料木素),胆固醇耗竭(MβCD和制霉菌素),高尔基体抑制剂(布雷菲德菌素A)和耗能(叠氮钠)等七种细胞摄取抑制剂来研究载药纳米粒的细胞摄取及转运机制。结果 (1)制备的纳米粒粒径为(191.1±1.22)nm、载药量约为1.97%,包封率大于98%。同时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在体外具有更明显的缓释效果。(2)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在体内具有更高的血药浓度及缓释效果,能持续释放12 h,而胆固醇单修饰纳米粒仅释放8 h,原药溶液仅4 h内能检测到药物。脑组织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静脉给药后脑组织中药物含量显著增高且成缓慢释放的过程,说明具有成为脑靶向制剂的研究潜力。(3)载体及载药纳米粒细胞安全性良好,纳米粒在实验范围内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具有较好的安全性。选择不同类型的摄取和转运抑制剂研究了载药纳米粒的细胞摄取及转运机制。结果表明,参与细胞转运和摄取的机制可以是不同的,而胆固醇-PEG双修饰PBCA纳米粒在b End.3细胞中的转运机制,是一个包括巨胞饮介导、耗能、同时需要胆固醇参与等多种机制介导的复杂过程。结论本实验制备的PEG20000-胆固醇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可解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及诊断药物体内BBB通透率低、安全性差、缓释性差等瓶颈问题,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G20000-胆固醇双重修饰 pbca纳米粒 治疗 早期诊断
下载PDF
PBCA纳米粒介导hTERT反义寡核苷酸对A549细胞的转染
2
作者 张艳艳 张晓艳 +3 位作者 黄幼田 郑智敏 付旭东 张振中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6年第9期637-638,共2页
目的:应用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介导或者寡核苷酸直接转染技术,研究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介导下端粒酶逆转录酶反义寡核苷酸对A 549细胞的转染,探讨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对A 549细胞摄入寡核苷酸的影响。方法:利用5′端F ITC标记... 目的:应用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介导或者寡核苷酸直接转染技术,研究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介导下端粒酶逆转录酶反义寡核苷酸对A 549细胞的转染,探讨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对A 549细胞摄入寡核苷酸的影响。方法:利用5′端F ITC标记的反义寡核苷酸,以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介导FA SODN(FA SODN-NP)或FA SODN直接转染A 549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的胞内平均荧光强度,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荧光物质的分布。结果:转染24 h后,与空白对照组和FA SODN组相比,FA SODN-NP组胞内荧光强度明显增加(P<0.01)。结论: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介导能有效提高A 549细胞对端粒酶逆转录酶反义寡核苷酸的摄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ca纳米粒 荧光素 反义寡核苷酸 基因转染
下载PDF
界面聚合法制备聚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囊 被引量:18
3
作者 冯鹏 马建标 +1 位作者 王亦农 何炳林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20-625,共6页
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粒径约 2 0 0nm的聚α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囊 ,运用动态激光光散射和透射电镜测定了毫微囊的粒径及其分布 ,系统研究了高分子稳定剂类型、表面活性剂的用量、辅助添加剂的用量、以及后处理条件等因素对毫微囊粒... 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粒径约 2 0 0nm的聚α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囊 ,运用动态激光光散射和透射电镜测定了毫微囊的粒径及其分布 ,系统研究了高分子稳定剂类型、表面活性剂的用量、辅助添加剂的用量、以及后处理条件等因素对毫微囊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 .结果说明 ,在高分子稳定剂中 ,葡聚糖的稳定作用优于Poloxamer 188,而葡聚糖的用量越大 ,毫微囊的粒径越小 ,采用葡聚糖 70比葡聚糖 40更能得到窄分布的毫微囊 .增加表面活性剂吐温 2 0的用量 ,同样减小毫微囊的粒径 .与三油酸甘油酯相比 ,在有机相中加入苯甲醇能够增大毫微囊粒径 ,并改善毫微囊的规整性 .乙醇和丙酮均可作为溶剂添加在有机相中 ,但含乙醇的体系分散较好 ,界面聚合得到聚α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囊粒径分布较窄 .此外 ,通过考察浓缩温度发现 ,在2 0℃下真空浓缩时毫微囊粒径基本保持不变 ,而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微囊 pbca 界面聚合 DDS 肽类药物
下载PDF
金红石高温高压相变的Raman光谱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肖万生 张红 +5 位作者 谭大勇 翁克难 李延春 罗崇举 刘景 谢鸿森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340-1343,共4页
以Ar作压力介质,在准静水压力条件下,利用激光加热DAC技术和显微Raman光谱原位测试技术,在0~35 GPa压力范围开展金红石的高温高压相变研究。在室温条件下,金红石结构TiO2于13.4 GPa开始转变成斜锆石相,于21 GPa时转变完全,并直到35 GPa... 以Ar作压力介质,在准静水压力条件下,利用激光加热DAC技术和显微Raman光谱原位测试技术,在0~35 GPa压力范围开展金红石的高温高压相变研究。在室温条件下,金红石结构TiO2于13.4 GPa开始转变成斜锆石相,于21 GPa时转变完全,并直到35 GPa时斜锆石相稳定存在。在压力分别为29.4和35.0 GPa时,用YAG激光器发出的波长为1.064μm的红外激光束扫描加热样品,TiO2斜锆石高压相转变成另一Pbca结构高压相。卸压时,Pbca相于26.3 GPa时转变成斜锆石相。斜锆石相转变成Pbca相需要加热才能发生,而卸压时却在较小的压力区间即迅速转变完全,两相转变压力边界在28 GPa左右。进一步卸压,斜锆石相直到11 GPa仍稳定,在7.6 GPa时斜锆石相与-αPbO2相两相共存,5 GPa时完全转变成-αPbO2相,并直到常压该相以亚稳定态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红石 高温高压相变 Raman光谱 斜锆石相 pbca α-PbO2相
下载PDF
HPLC法测定丝裂霉素C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中丝裂霉素C的含量 被引量:6
5
作者 杨西晓 陈建海 +1 位作者 郭丹 谢庆东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3-695,共3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丝裂霉素 C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MMC-PBCA-NP)中药物含量。方法:采用C_(18)柱(4.6 mm×150 mm,5 μm),以混合磷酸盐缓冲液-乙腈(85:15)为流动相,流速为1 mL·min^(-1),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为3...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丝裂霉素 C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MMC-PBCA-NP)中药物含量。方法:采用C_(18)柱(4.6 mm×150 mm,5 μm),以混合磷酸盐缓冲液-乙腈(85:15)为流动相,流速为1 mL·min^(-1),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为365 nm。结果:丝裂霉素 C(MMC)浓度在5~250 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回收率(n=6)为98.15%。结论:本法专属性强,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适用于 MMC-PBCA-NP 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裂霉素C(MMC)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 纳米粒(NP)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基因载体的制备及相关性质的体外研究(英文)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阳德 孙颖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6,11,共7页
目的 优选制备可载带质粒DNA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 (PBCA -NPs)的工艺条件 ,并研究其体外生物学特性。方法 选用乳化聚合法制备PBCA -NPs,采用正交实验法 ,以激光粒度分析仪及原子力显微镜 (AFM )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来确定最优化... 目的 优选制备可载带质粒DNA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 (PBCA -NPs)的工艺条件 ,并研究其体外生物学特性。方法 选用乳化聚合法制备PBCA -NPs,采用正交实验法 ,以激光粒度分析仪及原子力显微镜 (AFM )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来确定最优化的制备条件。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铵(CTAB)对纳米粒进行表面修饰后连接质粒DNA ,并分析PBCA -NPs及CTAB修饰的PBCA -NPs的细胞毒性效应、DNA装载效率、PBCA -NPs -DNA抗超声破坏和抗DNaseI的降解作用及其在体外的基因转染能力。结果 激光粒度分析仪及原子力显微镜结果表明 ,PBCA -NPs粒形圆整 ,大小均匀 ,平均粒径 10 6nm。琼脂糖凝胶电泳及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DNA装载量达 93%。该纳米粒能显著提高质粒DNA抵抗核酸酶降解和超声波剪切的能力。细胞转染实验表明 ,该纳米粒传递质粒DNA进入HepG2和 3T3细胞的效率较高。结论 利用该制备工艺生产出的具备良好生物学特性的PBCA -NPs是基因转运和基因治疗中极具应用潜力的非病毒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 纳米粒(NP) 基因转运 基因治疗
下载PDF
斜锆石(ZrO_2)高温高压相变的Raman光谱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红 肖万生 +3 位作者 谭大勇 罗崇举 李延春 刘景 《高压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4-268,共5页
以Ar作压力介质,在0~23 GPa压力范围内,利用金刚石压腔装置(DAC)和激光加温技术,采用显微拉曼光谱进行原位测试,对处于准静水压力条件下的斜锆石开展高温高压相变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室温下斜锆石ZrO2于3.4 GPa时开始发生相变,到10.... 以Ar作压力介质,在0~23 GPa压力范围内,利用金刚石压腔装置(DAC)和激光加温技术,采用显微拉曼光谱进行原位测试,对处于准静水压力条件下的斜锆石开展高温高压相变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室温下斜锆石ZrO2于3.4 GPa时开始发生相变,到10.4 GPa时其明显转变成一个空间群为Pbca的斜方相。此新相随着压力升高,直到15.3 GPa,仍稳定存在。通过研究,首次获得了Pbca相的拉曼谱图。随后在15.3 GPa压力下进行了激光加温后淬火,结果发现,加热前的Pbca相又转变成了空间群为Pnam的PbCl2结构类型的高压相,该相直到实验最高压力23 GPa仍稳定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锆石 高温高压相变 拉曼光谱 pbca Pnam相
下载PDF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载NF-κB圈套基因的制备与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吕路线 张阳德 +5 位作者 宋学勤 李文强 张红星 张燕 杨鸽 仲照西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7期2569-2573,共5页
目的制备携载NF-κB圈套DNA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PBCA-NPs),研究其在大鼠脑内的生物学活性。方法选用乳化聚合法制备PBCA-NPs,以激光粒度分析仪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纳米粒的形态和粒径。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铵... 目的制备携载NF-κB圈套DNA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PBCA-NPs),研究其在大鼠脑内的生物学活性。方法选用乳化聚合法制备PBCA-NPs,以激光粒度分析仪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纳米粒的形态和粒径。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铵(CTAB)对纳米粒进行表面修饰后连接DNA,并分析PBCA-NPs及CTAB修饰的PBCA-NPs的细胞毒性效应、DNA装载效率、PBCA-NPs-DNA抗超声破坏和抗DNaseI的降解作用及其在体内的生物活性。结果激光粒度分析仪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PBCA-NPs粒形圆整,大小均匀,平均粒径90nm。琼脂糖凝胶电泳及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DNA装载量达96%。该纳米粒能显著提高DNA抵抗核酸酶降解和超声波剪切的能力。在体试验证明PBCA-NPs-DNA通过侧脑室注射能以较高效能抑制大鼠皮质的NF-κB蛋白活性。结论PBCA-NPs能够与NF-κB圈套DNA结合组成基因转运体系,该体系可以作为研究NF-κB功能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氰基丙烯正丁酯(pbca) 纳米粒(NP) NF—kB 圈套基因
下载PDF
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颗粒制备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9
作者 盛建国 李昕 +1 位作者 朱永法 彭小根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5期1911-1914,共4页
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可获得直径200nm左右的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颗粒。利用TEM研究了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颗粒的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形貌结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颗粒的尺寸及其表面形态与初始单体浓度、搅拌速度、反应时间... 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可获得直径200nm左右的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颗粒。利用TEM研究了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颗粒的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形貌结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颗粒的尺寸及其表面形态与初始单体浓度、搅拌速度、反应时间、pH值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添加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氰基丙烯酸酯 纳米颗粒 稳定剂 pbca
下载PDF
P_(2_1)ca斜方辉石相变的研究
10
作者 徐惠芳 罗谷风 胡梅生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1989年第2期188-192,共5页
笔者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加热台等技术,对河北承德黑山P2_1ca顽辉石的相变过程进行动态观察,证实了P2_1ca斜方辉石是Pbca斜方辉石的同质多象低温变体。相变温度在800~900℃之间。这一变相是通过P2_1ca斜方辉石晶体结构中四分之一... 笔者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加热台等技术,对河北承德黑山P2_1ca顽辉石的相变过程进行动态观察,证实了P2_1ca斜方辉石是Pbca斜方辉石的同质多象低温变体。相变温度在800~900℃之间。这一变相是通过P2_1ca斜方辉石晶体结构中四分之一呈S旋转的Si—O四面体链改变为O旋转类型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方辉石 P21ca pbca 相变
下载PDF
富勒烯(C_(60))的钼配合物Mo(η~2-C_(60)) (CO)_2 (phen) (dbm)的晶体结构(英文) 被引量:1
11
作者 崔澎 金祥林 +1 位作者 谢祥金 汤卡罗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75-879,共5页
富勒烯 (C6 0 )的钼配合物Mo(η2 C6 0 ) (CO) 2 (phen) (dbm) (phen =1,10 phenanthroline ,dbm =dibutylmaleate)的晶体结构在低温下被测定。此晶体属于正交晶系 ,Pbca空间群。晶胞参数a =2 5 318(5 )nm ,b =2 .72 5 7(5 )nm ,c=1... 富勒烯 (C6 0 )的钼配合物Mo(η2 C6 0 ) (CO) 2 (phen) (dbm) (phen =1,10 phenanthroline ,dbm =dibutylmaleate)的晶体结构在低温下被测定。此晶体属于正交晶系 ,Pbca空间群。晶胞参数a =2 5 318(5 )nm ,b =2 .72 5 7(5 )nm ,c=1.4 5 77(3)nm ,V =10 .0 5 9(3)nm3,Z =8andR1=0 .0 90 8。钼原子与配体呈变型八面体配位。因为晶胞中没有溶剂分子存在 ,此晶体在空气中很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勒烯 钼配合物 晶体结构 正交晶系 pbca空间群 变型八面体配位
下载PDF
抗EGFR单抗偶联吉西他滨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对胰腺癌的靶向治疗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春梅 张林 +2 位作者 侯艳红 李楠 车明环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890-1896,共7页
目的:制备表面偶联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单抗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球(EGFRgrafted polybutylc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EGFR-PBCA-NP),研究负载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的靶向纳米粒... 目的:制备表面偶联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单抗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球(EGFRgrafted polybutylc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EGFR-PBCA-NP),研究负载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的靶向纳米粒子对胰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1)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负载GEM的纳米微球,测定载药纳米粒的粒径、载药率、包封率;(2)建立裸鼠胰腺癌模型,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每3 d尾静脉给药1次,治疗前测量肿瘤长径(a)和短径(b),计算肿瘤体积.治疗12 d停药后处死裸鼠剥离瘤体测量肿瘤大小,对瘤体进行称质量并计算抑瘤率;(3)随机将荷瘤小鼠分为两组,每组于给药后1、5、12 h处死,提取肿瘤组织用于冰冻切片荧光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移植瘤的瘤质量抑制率和体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EGFR-GEM-PBCA-NP组显著优于其他各组.EGFR-Cy3-PBCA-NP组荧光强度于1、5、12 h均强于Cy3-PBCA-NP组,并且实验组于5 h时荧光强度强于1、12 h.结论:EGFR-GEM-PBCA-NP对EGFR阳性的裸鼠人胰腺癌移植瘤有明显的靶向性和显著的抑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 吉西他滨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胰腺癌 移植瘤
下载PDF
表阿霉素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生物安全性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建军 张洪 +2 位作者 黄海燕 潘一峰 袁建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2453-2455,2459,共4页
目的进行新型抗肿瘤复合材料表阿霉素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EPI-PBCA-NP)生物安全性的初步评价。方法使用SD大鼠进行慢性毒性试验,检查一般状态、血液学、心肌酶学、肝肾功能及重要脏器病理学以及可逆性观察等,判断EPI-PBCA-NP... 目的进行新型抗肿瘤复合材料表阿霉素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EPI-PBCA-NP)生物安全性的初步评价。方法使用SD大鼠进行慢性毒性试验,检查一般状态、血液学、心肌酶学、肝肾功能及重要脏器病理学以及可逆性观察等,判断EPI-PBCA-NP的生物安全性。结果低剂量EPI-PBCA-NP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中、高剂量均表现出一定的毒性,随剂量的增加,毒性反应也更加明显。结论EPI-PB-CA-NP的生物安全需进行更深入研究,以确保临床使用和应用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阿霉素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 生物安全性 SD大鼠
下载PDF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荧光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小鼠体内分布情况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春梅 张林 +1 位作者 侯艳红 李楠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464-1467,共4页
目的制备不同粒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复合荧光纳米微球(ICG-PBCA-NPs),并研究其在小鼠各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通过调控乳化聚合过程中的温度、搅拌速度、稳定剂及原料的量制备不同粒径的ICG-PBCA-NPs。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IC... 目的制备不同粒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复合荧光纳米微球(ICG-PBCA-NPs),并研究其在小鼠各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通过调控乳化聚合过程中的温度、搅拌速度、稳定剂及原料的量制备不同粒径的ICG-PBCA-NPs。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ICG溶液805 nm吸光度A值,绘制ICG溶液浓度的标准曲线,计算ICG浓度与A值的相关公式。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于给药后0.5、1、5、12 h处死小鼠,分别提取各组小鼠肝、肾、脾、心、胰腺样品制备成匀浆,以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ICG的A值后利用标准曲线计算ICG浓度。将各时间点获得的肝、肾、脾、心、胰腺样品制作冰冻切片观察荧光。结果成功制得(25.0±7.6)nm、(49.0±8.6)nm、(88.0±20.5)nm、(145.0±13.5)nm、(205.0±8.4)nm 5种粒径ICG-PBCA-NPs。(25.0±7.6)nm组ICG-PBCA-NPs于小鼠各组织中均未见明显分布。胰腺组织中(49.0±8.6)nm组荧光强度明显强于其他各组,肝脏、脾脏中(145.0±13.5)nm组荧光强度最强。心脏荧光强度随粒径变化不大。随着粒径减小,ICG-PBCA-NPs在各组织中最强荧光出现时间缩短。结论(49.0±8.6)nm ICG-PBCA-NPs对胰腺靶向性最强。不同纳米粒径对ICG-PBCA-NPs在体内的分布影响显著,考虑粒径对ICG-PBCA-NPs体内分布的影响有可能更好地指导其在未来医学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 粒径 吲哚菁绿 组织分布
下载PDF
杉阔轮栽模式土壤腐殖质及肥力特性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爱玲 陈光水 +1 位作者 谢锦升 李振问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0-33,共4页
通过对杉阔轮栽模式及对照的杉木萌芽林土壤腐殖质及肥力的研究。得出结果:26年生杉阔轮栽模式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增加.土壤生化活性加强.土壤速效养分供应量增强;土壤腐殖质、 H_(A)(胡敏酸)/F_(A)(富里酸)比值、E_... 通过对杉阔轮栽模式及对照的杉木萌芽林土壤腐殖质及肥力的研究。得出结果:26年生杉阔轮栽模式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增加.土壤生化活性加强.土壤速效养分供应量增强;土壤腐殖质、 H_(A)(胡敏酸)/F_(A)(富里酸)比值、E_(4)(胡敏酸光密度值)上升.E_(4)/E_(6)(胡敏酸吸收光谱曲线的斜率)变小;土壤松结合态和紧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及其比值增加.土壤腐殖质活化度增强.土壤肥力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阔轮栽模式 杉木萌芽林 细柄阿丁枫 土壤腐殖质 土壤肥力
下载PDF
葛根素磷脂复合物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立 孙斯桐 +2 位作者 张文君 梁爽 任君刚 《中南药学》 CAS 2020年第1期15-20,共6页
目的制备葛根素磷脂复合物,以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为载体材料,制备葛根素磷脂复合物纳米粒,并对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采用界面缩合聚法制备纳米粒。以复合率、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优选处方和工艺。结... 目的制备葛根素磷脂复合物,以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为载体材料,制备葛根素磷脂复合物纳米粒,并对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采用界面缩合聚法制备纳米粒。以复合率、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优选处方和工艺。结果葛根素磷脂复合物的最佳处方及工艺:反应溶剂为无水乙醇,葛根素与磷脂的投料比为1∶2;葛根素磷脂复合物纳米粒的最佳处方及工艺:pH=3.0、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α-BCA)的浓度为0.8%、V油相∶V水相=1∶60、葛根素磷脂复合物的投药量为1.0 mg。制备的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15.1±3.45)nm、包封率为(90.03±1.80)%、载药量为(11.80±0.12)%。体外释药在24 h累积释放量约为80%。结论本研究所制备的葛根素磷脂复合物纳米粒包封率和载药量高、性质稳定、体外释药具有缓释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磷脂复合物 纳米粒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体外释放
下载PDF
长春碱纳米粒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玉梅 欧阳五庆 +1 位作者 马淑燕 杨宝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228-232,共5页
以右旋糖苷为稳定剂,通过乳化聚合法制备长春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检测其基本性质(形态、粒径分布、包封率和载药量)。通过MTT法检测长春碱纳米粒对神经胶质瘤细胞BT325的细胞毒性作用、经倒置显微镜观察和HE染色,探讨了长春碱... 以右旋糖苷为稳定剂,通过乳化聚合法制备长春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检测其基本性质(形态、粒径分布、包封率和载药量)。通过MTT法检测长春碱纳米粒对神经胶质瘤细胞BT325的细胞毒性作用、经倒置显微镜观察和HE染色,探讨了长春碱纳米粒对神经胶质瘤细胞BT325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春碱纳米粒平均粒径为74.4nm,包封率为78.47%,载药量为39.24%。与长春碱原料药组相比,长春碱纳米粒组细胞吸光度显著降低,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凋亡细胞增多。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可作为长春碱进入胶质瘤细胞的有效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春碱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 神经胶质瘤
下载PDF
斜方辉石空间群类型的重新确认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洪武 薛纪越 +1 位作者 张庶元 谭舜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06-312,共7页
作者选择成分不同、产状各异的四个斜方辉石样品,分别沿其[100]方向进行了电子衍射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认真分析和充分论证,作者断定它们的空间群均为P2_1ca,而非Pbca。由于实验样品在成分和产状上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因此可以推断,... 作者选择成分不同、产状各异的四个斜方辉石样品,分别沿其[100]方向进行了电子衍射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认真分析和充分论证,作者断定它们的空间群均为P2_1ca,而非Pbca。由于实验样品在成分和产状上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因此可以推断,在常温常压下,自然界的斜方辉石之空间群均为P2_1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方辉石 空间群 类型 电子衍射
下载PDF
时隙ALOHA二进制指数回退算法 被引量:3
19
作者 方飞 毛玉明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03-1207,共5页
时隙ALOHA由于简单而被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中,但时隙ALOHA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各种控制算法被应用以保证系统的稳定吞吐量。在建立二进制指数回退(BEB)算法的马尔可夫模型基础上,分析了系统的稳定性调节过程。数值计算和仿真测试表明二进... 时隙ALOHA由于简单而被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中,但时隙ALOHA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各种控制算法被应用以保证系统的稳定吞吐量。在建立二进制指数回退(BEB)算法的马尔可夫模型基础上,分析了系统的稳定性调节过程。数值计算和仿真测试表明二进制指数回退算法能够保证系统的稳定性,且当节点数在一定范围内时能获得时隙ALOHA的理论极限吞吐量。比较了二进制指数回退算法与伪贝叶斯算法在平均吞吐量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BEB算法受窗口值的影响,当用户数较大(大于128)或较小(小于32)时,吞吐量均较伪贝叶斯算法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隙ALOHA 伪贝叶斯算法 吞吐量 稳定性 马尔可夫模型
下载PDF
携两性霉素B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对大鼠肝肾功能及血液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楠 邹豪 +1 位作者 温海 陈江汉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07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研究携载两性霉素B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mB-PBCA-NP)对大鼠肝、肾及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4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AmB、AmB-PBCA-NP、PBCA-NP及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定时取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 目的研究携载两性霉素B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mB-PBCA-NP)对大鼠肝、肾及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4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AmB、AmB-PBCA-NP、PBCA-NP及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定时取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及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BPC)等指标。结果AmB组大鼠给药后1d、1周的RBC分别为(4.302±0.3)和(3.3±0.37)×1012/L,AmB-PBCA-NP组分别为(4.77±0.49)和(4.88±0.46)×1012/L,溶血反应明显降低;AmB组给药后ALT及AST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1059.2±119.22、466.6±357.30μmol/L(1天)和1755±175.39、2684.2±494.74μmol/L(1周),而AmB-PB-CA-NP组、载体材料组及表面活性剂组的大鼠肝、肾功能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AmB-PBCA-NP能够显著降低AmB对肝、肾及血液系统的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纳米粒 副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